Ⅰ 如何構建歷史知識網路
我是我們班的歷史課代表,每次歷史考試成績可以達到年級前兩名。
在我看來,歷史版學習就是把當時發生這件事權情歸納好,你可以每次聽完一次課(當然,也可以自己復習一課時)就將這節課總結一下,為什麼它會出現這件事,這件事的發展是什麼,這件事的出現帶來了什麼影響。然後在一單元一總結,因為它每個單元其實每一個都是有串聯的,總結清楚這個單元的事件的性質,然後它會呈現出哪一個是起因,哪一個是過程,哪一個是結果,哪一個是影響。把這些理清楚,歷史的知識網路就建立了。
Ⅱ 初中歷史知識大全
初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
人類在材料領域進入到鋼鐵時代。電氣化和鋼鐵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現代工業的崛起。
七、第一次世界大戰
1、「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圖 三國同盟 三國協約
2、同盟」「三國協約」的組成國、歐洲兩大軍事對抗集團形成的嚴重後果 北:九上P99-101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形成了兩個軍事集團,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 「三國協約」。正是這兩個軍事集團之間的爭斗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3 知道薩拉熱窩事件
北:九上P104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參加指揮在薩拉熱窩舉行的一次軍事演習,被塞爾維亞秘密組織成員普林西普槍擊而亡,史稱「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5 以凡爾登戰役為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北:九上P107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為殘酷的戰役。整個戰役中雙方先後投入近百萬人,激戰數月,結果法軍成功地抵擋住了德軍的進攻。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亡最多的戰役之一,其中法軍傷亡46萬人,德軍傷亡30萬人,共傷亡70多萬人,歷史上稱之為「凡爾登絞肉機」,用以形容戰爭的殘酷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4年零3個月,參加這場世界大戰的共有33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了戰爭。戰火燃遍了歐、亞、非三大洲,雙方軍隊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人受傷,大戰中雙方共支出戰費2084億美元。
八、科學與思想文化
1.牛頓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19 英國科學家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創造性地建立起經典力學的完整體系——牛頓力學,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
2.達爾文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20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著有《物種起源》。完整地確立了生物進化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了科學的基礎之上,在科學和社會領域引發了一場革命,同時也為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3.愛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德
奧匈、意
英、法、俄
北:九上P121 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相對論。
4.伏爾泰的基本主張
北:九上P115 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專臸臸度,特別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
5.托爾斯泰主要作品
北九P125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6.貝多芬的主要作品
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代表作有:《英雄交響曲》
世 界 現 代 史 部 分
(九年級下)
一、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知道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了解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北:九下P3 1917年11月(俄歷10月)列寧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2.了解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
北:九下P4 在列寧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它對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北:九下P12 1916年6月,巴黎和會戰勝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和約主要內容有:(1)阿爾薩斯和洛林交還法國;茵河東岸50千米內不得設防;承認波蘭獨立,部分領土劃歸波蘭等國。(2)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3)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臸。(4)德國應支付大量戰爭賠款等。 北:九下P14 19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公約》。主要內容有:尊重中國主權和獨立及領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國保證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對外「門戶開放」。公約打擊了日本獨佔中國的計劃,但沒有列入中國取消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關稅自主等要求,從而為列強共同掠奪中國提供了條件。
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列強建立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以「產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 北:九下P20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實行「新政」。《全國工業復興法》是整個新政的核心和基礎。《全國工業復興法》主要內容:規定了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水平和工作日時數,規定工人具有集體談判的權利,規定了資本家必須接受的最高工作時數和應付工資額。
「新政」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國度過了危機。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
1.了解慕尼黑會議
北:九下P36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舉行會議,並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協議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捷方應於十天之內從上述領土撤退完畢;英法應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邊界安全予以「國際保證」。 《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英法以犧牲小國利益為代價,取得與德意侵略者的妥協,但換來的只是短暫的和平。《慕尼黑協定》簽字後,希特勒得寸進尺,很快便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從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知道德國進攻波蘭和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史實
北:九下P37、人:九下P35 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然襲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北:九下P38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的全面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人:九下P36 1941年6月,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
北P4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3.知道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會議的史實
北:九下P44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 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宣言》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九下P47 1945年,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通過了一系列重大決議,包括:分區佔領德國,徹底摧毀軍國主義和納粹臸度;戰後成立聯合國;蘇聯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會議對協調盟國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聯合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4.知道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和攻克柏林戰役的歷史地位 (1) 斯大林格勒戰役:
北:九下P45 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場根本轉折的開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2)諾曼底登陸:
北:九下P46、人:九下P41 1944年6 月6日,美英軍隊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3)攻克柏林戰役:
北:九下P47 1945年4月,蘇軍對柏林開始了最後的攻堅戰,在蘇軍的攻勢下,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歐洲戰事以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識圖;諾曼底登陸、蘇軍攻克柏林) 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1. 概述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北:九下P65 ①經濟迅猛發展,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②新的科技革命給美國提供了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大批新興工業應運而生,逐漸成為美國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③對外直接投資大大增加,跨國公司飛速發展,資本輸出不斷擴大。
2.知道歐洲聯盟
北:九下P78 歐洲共同體成員國之間頻繁協調,逐步取消關稅,對有困難的
成員國提供援助,對外盡量「用一個聲音講話」。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1999年,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啟動。歐洲正朝著經濟政治一體化目標邁進。 3.簡述二戰後日本成為經濟強國的主要史實。
北:九下P79 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大國。 五、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了解蘇聯解體。
北:九下P100 1991年,蘇聯解體。 六、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1. 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興道路的概況 北:九下P83 尼赫魯是印度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獨立後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印度經濟有了長足進展,糧食基本實現自給;建立起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印度的原子能、生物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矚目。 2.知道中東戰爭
北:九下P103 1948年至1982年,圍繞巴勒斯坦主權問題,中東地區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曾經進行了五次戰爭。 3.認識二戰後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北:九下P103巴勒斯坦主權問題,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也是阿以沖突的重要因素。而美、蘇、英等國的干預,使巴以問題更加錯綜復雜。阿以沖突是中東地區長期動盪的根源之一。 七、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1.簡述杜魯門主義的史實 北:九下P58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遏臸蘇聯、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是美蘇冷戰正式展開的重要標志。 2.了解美蘇「冷戰」對臷局面的形成
北:九下P61 以美國為首的12個西方國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蘇聯為首的8個國家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臷局面的形成。 3.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北:九下P96 第四單元導言,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格局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4. 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
北:九下P118 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交通與交往手段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全球性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集團以及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有利於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有利於高新技術的擴散和推廣,有利於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開拓國際市場,還可能帶動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發展的追趕或超越。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是發達國家臸定的,它也必然存在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八、科學技術
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北:九下P110 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
技革命」。這次革命以電子計算機應用、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術等為代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成了網路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術的產生是現代生物工程領域的重大突破。生物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許多人認為21世紀將是「生物時代」。
Ⅲ 初二歷史上冊練習冊知識網路
第一單元 知識網路圖
侵略與反抗
一.鴉片戰爭原因:罪惡的鴉片走私受到中國的抵制,英國政府決定發動侵略戰爭
時間:1840年6月
標志: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結果:簽訂的條約:南京條約
時間:1842年
內容:1.割讓香港給英國
2.賠款2100萬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協定
鴉片戰爭意義:1.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封建社會
2.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虎門銷煙時間:1840年6月3日
地點:虎門海灘
意義:1.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
2.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1856年10月
引起者: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原因: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經過:攻佔廣州—北犯天津—進入北京
製造的事件:火燒圓明園
俄國在期間得到的好處: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注意:閱讀並背誦課本P8頁下方的《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領土表》)
太平軍建立時間:1851年
領導人:洪秀全
地點:廣西桂平金田村
經過: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1862年9月,太平軍擊斃華爾,嚴懲洋槍隊。
三.收復新疆背景:1.19世紀70年代後,中國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爭奪的目標之一
2..英俄都想爭奪新疆
起因:1865年,中亞浩罕國的陸軍司令阿古柏帶兵侵入新疆,佔領喀什葛爾(ka shi ge er 咖時隔而),隨後攻佔天山南路各城。最後,擅自建國,自立為汗。幾年後,又攻佔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把勢力擴張到北疆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間:1876年
結果: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國懷抱
收復伊犁時間:19世紀80年代
管理新疆方式: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四.甲午中日戰爭背景: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對中國發動侵華戰爭
時間:1894年
主要戰役:1894年9月的黃海大戰 犧牲的英雄:鄧世昌
結果:簽訂的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時間:1895年4月
簽訂雙方: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主要內容:1.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 白銀二億兩
3.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4.增闢通商口岸
意義: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背景: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
時間:1900年6月
結果:簽訂的條約:辛丑條約
時間:1901年
主要內容:1.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
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3.清政府拆大沽口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意義:1.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2.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巧記八國聯軍國名的一句話:一個日本嬰兒做美發,真得意噢。
八國聯軍成員: 日 英俄 美法 德意奧
第二單元知識網路圖
近代化的探索
六.洋務運動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時間:19世紀60年代
目的: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代表人物:中央代表:奕(yi xin 益新)
地方代表:曾國潘,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口號:前期:自強
後期:求富
主要內容: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海軍,興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
結果: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破產
性質:一場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評價: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第一批近代企業。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生產經驗,培養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道路
七.戊戌(wu xu 務須)變法背景:公車上書:時間:1895年
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原因: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反對同日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結果:對清政府觸動不大,卻轟動全國
意義:變法維新運動揭開了序幕
戊戌變法時間:1898年6月
主要內容:1.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2.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3.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4.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5.訓練新式軍隊
戊戌變法結果: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利益,導致慈禧太後在9月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人士,變法失敗
八.成立興中會時間:1894年
地點:檀香山
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成立同盟會時間:1905年8月
地點:日本東京
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將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間:1911年10月10日
地點:湖北武昌
經過:19II年10月10日晚,革命黨人佔領楚望台軍械庫,10月II日,佔領武昌,起義勝利
結果:1911年11月下旬,全國已有15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
中華民國建立背景:1911年12月,獨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成立時間:1912年元旦(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性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意義: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九.新文化運動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科學文化傳入中國
2.袁世凱為實現獨裁與專制,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3.陳獨秀等總結辛亥革命失敗教訓,主張根本改造國民性
時間:1915年
標志: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口號旗幟:民主與科學
主要陣地:《新青年》
內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四提倡,四反對)
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評價: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條件。但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
第三單元知識網路圖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十.五四愛國運動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爆發時間:1919年5月4日
中心:北京——上海
主力:學生——工人
結果:1.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
2.罷免曹汝霖(cao
ru lin 草乳林)等人賣國賊的職務
3.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意義: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立的條件: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
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中共一大時間:1921年7月
地點:上海——嘉興
內容:通過黨的綱領,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
意義: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十一。北伐戰爭:黃埔軍校的建立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黃埔
創辦者:孫中山
校長:蔣介石
貢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北伐軍進軍原因: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時間:1926年
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lin林)等三個軍閥
主要戰役:汀泗橋(ting
si qiao 聽四橋),賀勝橋,武昌戰役
結果: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但在勝利進軍時,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北伐失敗。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間:1927年4月
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結果:後來,南京政府統治全國
十二。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
地點:江西南昌
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朱德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秋收起義時間:1927年9月
地點:湘贛邊界
領導人:毛澤東
重要決策:放棄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農村包圍城市)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時間:秋收起義之後
地點:井岡山
建立者:毛澤東
意義: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會師時間:1928年4月
會師部隊: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隊伍和湘南的農民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隊伍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的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十三。紅軍長征原因:博古和李德等人錯誤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時間:1934年10月
轉移人員: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萬多人
長征路線:中央革命根據地——敵人4道防線——貴州——遵義——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爬雪山——過草地——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甘肅會寧三大紅軍主力會師(長征結束)
兩次會師:(1)時間:1935年10月 會師雙方: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 地點:陝北吳起鎮
(2)時間:1936年10月 會師雙方:紅一方面軍與紅二紅四方面軍 地點:甘肅會寧
意義:完成戰略轉移任務,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遵義會議時間:1935年1月
內容:集中全力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四單元知識網路圖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十四。九一八事變時間:1931年9月18日
地點:沈陽南滿鐵路柳條湖段
起因:日軍在自行炸毀這段鐵路後,反誣是中國軍隊炸毀,並以此為借口,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
進攻沈陽城
蔣介石意見:堅決不抵抗
結果:日軍在四個月內侵佔了東北三省,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千米的錦綉河山,全部淪於敵手
西安事變原因: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
時間:1936年12月12日
發動者:張學良,楊虎城
結果: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張學良釋放了蔣介石
意義: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十五。盧溝橋事變時間:1937年7月7日
地點:盧溝橋
原因:日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士兵失蹤,要進城搜查,被中國軍方拒絕。蓄謀已久的日本軍隊向中國守軍進攻,炮轟縣城
意義: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
南京大屠殺時間:1937年12月
被害人數:30萬人以上
十六。血肉築長城:平型關大捷時間:1937年9月
地點:山西平型關
作戰軍隊:八路軍一一五師
結果:消滅日軍1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
意義: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台兒庄戰役時間:1938年春
指揮者:李宗仁
作戰軍隊:國民黨軍隊
結果:共殲敵一萬多人
意義:取得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
百團大戰時間:1940年8月
地點:東北
總指揮:彭德懷
主要目標: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的據點
意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中共七大時間:1945年4月
地點:延安
討論的問題: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會議制定的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意義: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抗日戰爭的勝利背景: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時間:1945年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在投降書上簽字
第五單元知識網路圖
人民解放軍的勝利
十七。內戰烽火:重慶談判時間:1945年8月
地點:當時國民黨首都重慶
人物:共產黨方:毛澤東
國民黨方:蔣介石
結果:國共雙方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
全國內戰爆發標志: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時間:1946年6月
轉戰陝北原因:國民黨軍隊20多萬人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
中共方針:誘敵深入,主動撤出延安
結果:彭德懷,賀龍率西北解放軍,進行多次戰役,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挺進大別山:時間:1947年夏
部隊: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ji記)魯豫解放軍
結果:建立了大別山根據地,揭開了全國性戰略進攻的開始
意義: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同時嚴重地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
十八。戰略大決戰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時間:1948年9月
部隊:東北人民解放軍
指揮官:林彪,羅榮恆
結果:解放了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時間:1948年11月
指揮官: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su速)裕,譚震林
部隊:中原解放軍,華東解放軍
結果:殲敵55萬人
意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平津戰役:時間:1948年11月
部隊:東北解放軍與華北解放軍
特點:(1)先打兩頭,後取中間
(2)採用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結果: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人
作用: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
三大戰役意義: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攻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軍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百萬雄師渡江戰役背景:三大戰役後,人民解放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長江北岸
時間:1949年4月
結果:南京解放時間:1949年04月23日
意義: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
乘勝追擊:繼續追殲國民黨殘余部隊
結果:國民黨殘余軍隊逃往台灣
第六單元知識網路圖
經濟和社會生活
十九。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狀元實業家:張謇
主張口號:實業救國
實踐:創辦大生紗廠等企業,注重文化教育事業(興辦學校,圖書館等)
中國近代工業黃金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原因:(1)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各種事業團體紛紛出現
(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凋謝萎縮時期產生原因:(1)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民族工業再度受挫
(2)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中國近代工業特點:(1)曲折發展
(2)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總的來說是比較落後的
(3)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
(4)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像上海,武漢等沿江沿海大城市民族工業比較發達,而在廣大內地區非常薄弱
二十。社會生活的變化
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國的出現:火車,輪船,有線電報
文化生活的變遷: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1905年的《定軍山》
有聲電影:1931年的《歌女紅牡丹》
中國第一個出版的中文報紙: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
商務印書館創立時間:1897年
影響: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當時使用的課本與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社會習俗變化原因: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味落後的習俗
表現:裝束變化: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
禮節變化:鞠躬握手禮代替跪拜禮
稱謂變化:平等的稱呼代替有等級觀念的稱呼
結果:不好的社會習俗逐漸得到了改變
第七單元知識網路圖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二十一。科技發展
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時間:開工時間:1905年
通車時間:1909年
意義: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我國近代著名化學家:侯德榜
編寫著作:《制鹼》
發明:侯氏制鹼法
侯氏制鹼法效果:比歐洲的制鹼方法降低成本40%
思想進步者:愛國思想家:代表人物:(1)魏源 參編的著作:《海國圖志》 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2)嚴復 翻譯的著作:《天演論》 觀點:物盡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
二十二。新式教育的開端
京師大學堂成立時間:1898年
地位: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影響:它的創辦表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廢科舉,興學校:新學制的制定:背景: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結果:促進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
文學方面:著名文學家:魯迅,郭沫若,趙樹理,丁玲等
文學作品:魯迅:《狂人日記》,《孔乙己》等
郭沫若:《屈原》等
趙樹理:《黑小二結婚》,《李有才板話》等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藝術方面:著名繪畫家:徐悲鴻
作品:《愚公移山》等
著名音樂家:(1)聶耳
代表作品:《義勇軍進行曲》(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國歌)
(2)冼(顯xian)星海
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
Ⅳ 初中歷史知識點歸納
中國古代史部分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1、元謀人:170萬年前,我國最早人類。
2、河姆渡人:長江流域、水稻、干欄式房屋
半坡人:黃河流域、粟、半地穴房屋
3、黃帝:「人文初祖」
炎黃聯盟→「炎黃子孫」。
4、堯、舜、禹禪讓。
(二)國家的生產和社會巨變
1、禹建立夏—我國第一個國家政權
2、西周分封制和嫡長子繼承製
3、春秋五霸(典故)
4、戰國七雄
5、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社會變革
6、商鞅變法(內容、影響)
(三)統一國家的建立
1、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書同文、車同軌(促進經濟文化發展)
4、陳勝、吳廣起義:大澤鄉
5、漢初休養生息
6、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7、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8、前60年,西域都護的建立,標志著新疆正是歸屬中央政權
(四)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1、少數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2、三國鼎立:曹丕(魏),劉備(蜀漢),孫權(吳)
3、三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4、北民南遷和江南的開發:
東晉南朝時,江南得到開發,逐漸趕上北方。
5、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
(五)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隋朝統一南北、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2、唐太宗「貞觀之治」
3、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鼎盛時期
4、開元盛世
5、唐朝的民族交往
大祚榮「渤海郡王」(東北)
骨力裴羅「懷仁可汗」(漠北) 邊疆穩定
皮羅閣「雲南王」
文成公主入藏遠嫁松贊干布
6、唐朝的中外交往: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學
玄奘西遊天竺取經
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高度繁榮、全面輝煌
(六)經濟中心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1、遼、宋、夏、金的並立
2、岳飛抗金和文天祥抗元
3、兩宋時,經濟重心南移
4、「交子」「瓦肆」「夜市」的出現,兩宋經濟繁榮
5、元朝「行省」制度及民族大融合
(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1、鄭和下西洋(目的、航程、影響)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3、清初: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設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漠北
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設駐藏大臣管轄西藏
4、康熙組織雅克薩保衛戰,攻取台灣、平三藩、征噶爾丹
5、清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埋下近代中國落後的隱患
(八)科學技術
1、秦漢領先的科學技術
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的地動儀、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華佗的「麻沸散」
2、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唐宋科技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火葯改變了戰爭方式
(九)思想文化
1、孔子和老子
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派,以「仁」為核心思想
《詩經》、《春秋》、《論語》,
興辦私學,「有教無類」
老子:春秋思想家,創立了道家學派,主張「無為而治」
2、戰國百家爭鳴
儒、道、法、墨、兵家
3、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
唐朝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朝三大詞人: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元朝劇作家:關漢卿和馬致遠
四大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4、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通史
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編年體通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既是帝國主義的侵華史和掠奪史,又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
復習時,應圍繞「侵略與抗爭」這一主題進行
(一)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
2、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3、《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面對列強的入侵,中國人民和清朝政府的表現有何不同?
(二)近代化的起步
1、洋務運動: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運動,失敗
3、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
4、新文化運動:初期是資產階級思想大解放運動,後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1、「五四運動」及五四精神(愛國主義精神)
2、「中共一大」的劃時代意義(開天闢地、煥然一新)
3、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
4、南昌起義及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
5、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6、長征及長征精神
(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
2、第二次國共合作
3、南京大屠殺
4、台兒庄戰役(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
5、百團大戰(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最大戰役)
6、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中華民族由衰落到振興的轉折點)
(五)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重慶談判及內戰開始
2、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戰略反攻開始
3、三大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4、渡江戰役:推翻國民黨統治
(六)經濟和社會生活
1、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張謇和周學熙
2、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3、近代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是中華民族擺脫外國奴役,走向獨立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振興史和發展史
在復習過程中,應把握這一主題
(一)中華民族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開國大典和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2、建國初期鞏固國家政權的措施:
(1)繼續肅清國民黨反動殘余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
(4)恢復國民經濟
(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一五」計劃的實施
2、一屆全國人大及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3、三大改造社會及主義制度的建立
4、建國初期十年經濟成就
5、「文化大革命」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
2、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國有企業改革
3、對外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特區的設立
4、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四)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1、新中國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3、
4、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及意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五)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及「二炮」部隊的建立
2、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3、萬隆會議和「求同存異」
4、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5、中美建交及新中國外交成就
(六)科技教育與文化
1、「兩彈一星」(錢學森、鄧稼先)1960年,導彈。1964你,原子彈。1970年,人造衛星。
2、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
3、「863」計劃的實施
4、「科教興國」戰略
5、我國教育、文體事業的主要成就
(七)社會生活
1、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
2、就業制度和就業觀念的變化
3、醫保、社保制度的建立
五、考點知識整合(考題範例)
(一)以主題為核心的範例—「近代中國的探索與抗爭」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
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
——李鴻章
材料二:「形勢已發展到『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揭竿斬木,已可憂危』的地步,如不及時變法,列強的侵略會變本加厲人民的斗爭會風起雲涌。」
——康有為
材料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中國同盟會綱領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李鴻章等人後來發起了一場什麼運動?這場運動的最大作用是什麼?(3分)
運動:洋務運動
作用:它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2)材料二中康有為等人後來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的目的是什麼?這場運動的結果如何?(2分)
目的:主張學習西方,實行政治變革。
結果:失敗
(3)材料三中孫中山後來領導了什麼革命運動?這場運動最大成果是什麼?(3分)
運動:辛亥革命
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二)以問題為核心的範例—「外交問題」
觀察下圖,回答問題(12分)
下面是一位同學搜集到的反映新舊中國外交活動的幾幅照片。
請回答:
(1)圖一中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那一年?對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危害是什麼?(3分)
1901年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代表為什麼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2分)
因為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
(3)圖三中喬冠華為什麼會開懷大笑?(2分)
因為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4)圖四反映的歷史事件得以實現,在於中國政府對該地區實行什麼基本方針?(2分)
「一國兩制」
(5)看了四幅照片,談談你的感受?(3分)
舊中國衰弱,國際地位低,導致外交失敗;新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三)以同類知識點組合範例—「歷史典故」
請將下列歷史人物和相關典故用線段連接起來(10分)
齊桓公 退避三舍
晉文公 尊王攘夷
項羽 卧薪嘗膽
趙括 破釜沉舟
越王勾踐 紙上談兵
Ⅳ 整理初一歷史和生物的知識網路,脈絡要清晰、詳細,要抓重點,不要太混亂了
我只有生物的,我以前的最佳答案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能排泄廢物
4、有應激性 5、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6、生長發育 7、能繁殖 8、遺傳變異
二、 觀察法 P2
第二節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 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二、 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二、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二、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中考卷子的題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過程: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和交流
四、 對照實驗 P15
五、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根據同種或異種的關系,生物因素可分為兩種:1、種內關系:種內互助(螞蟻搬食)、種內斗爭(兩豹爭奪羚羊、爭奪棲息地)
2、種間關系:寄生(蛔蟲)、競爭(獅子和豹爭奪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鳥)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二、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第四節 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組成:
1、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二、 食物鏈和食物網:
1、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
2、 物質&能量沿著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3、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吳病。
三、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類型p29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二、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時練習卷子的題目)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一、1.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光線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稱粗調):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又稱細調)。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三、 顯微鏡的使用 P37-38 的圖要掌握
1、 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
2、 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3、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 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二、 實驗過程P43-44
三、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 細胞壁:支持、保護
2、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3、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4、 細胞核:貯存&傳遞遺傳信息
5、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6、 液泡:細胞液
7、 線粒體:呼吸的場所
第三節 觀察動物細胞
一、 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
二、 動物細胞的結構
1、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2、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3、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第一節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 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以白糖融解的實驗為例說明。
分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 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四、 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第二節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 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 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1、 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2、 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三、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1、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2、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3、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4、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四、 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第三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 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的分裂
二、 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期中考後內容(重點復習)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分裂、細胞分化概念
三、 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四、 幾種組織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具有一定形狀,能夠完成多種功能的結構才能夠滿足植物體某一方面生命活動的需要,這樣的結構叫做器官。
五、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六、 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並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七、 動物或人體內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了系統。
八、 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九、 P65題3
十、 八大系統的名稱
第二節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 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 養器官:根、莖、葉 2、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二、 植物的組織
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第三節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
二、草履蟲
結構:纖毛、表膜、收集管、收縮泡、胞肛、口溝、食物泡、細胞質、細胞核(大核、小核)
功能:筆記
三、 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1、 有益方面:筆記
2、 有害方面:筆記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節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一、 蕨類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莖,而是它的復葉;地下部分是地下莖和根。
二、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三、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時可見到,當孢子萌發時可形成原葉體。
四、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葯;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五、 苔蘚植物的植物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有莖、葉的分化,但莖很細小,葉又小又薄,如葫蘆蘚、牆蘚;另一種沒有莖、葉的分化,植物體只是扁平的葉狀體,如地錢。
六、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七、 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八、 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九、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十、 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十一、 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葯上使用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一、 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二、 病毒的結構
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三、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看筆記
第二節 種子植物
一、 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二、 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三、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要求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果皮的作用(看筆記)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一、 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子粒飽滿,胚完整,具有生命力,已度過休眠期。
二、 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和抽樣檢測
三、 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
第二節 植株的生長
一、 根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 幼根的生長
1、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2、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三、 芽的結構
1、 芽軸——發育成莖
2、 芽原基——發育長成側芽
3、 生長點——使芽軸不斷伸長,並產生出新的芽原基和葉原基
4、 葉原基——發育成幼葉]
四、 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
氮、磷、鉀
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一、 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二、 花的結構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葯、花絲)、雌蕊(子房、花柱、柱頭)
三、 傳粉和受精
看筆記
四、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受精極核——胚乳
胚珠——種子 珠被——種皮
五、 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循環
第一節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 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1、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分
2、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
3、 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
4、 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二、 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三、 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P109
第二節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一、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二、 根的結構
從外到里:樹皮:韌皮部(有篩管)、形成層;木質部(有導管)
三、 水分的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第三節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一、 葉片的結構
上下表皮、葉肉(柵欄組織、海綿組織)、葉脈、氣孔
二、 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三、 蒸騰作用的意義:
1、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4、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第一節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Ⅵ 初中歷史知識網路結構圖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問題,能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准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 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後,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Ⅶ 初中歷史知識點
」人教版初中歷史全冊知識點總結「截取片段如下: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保留猿的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課 華夏之祖
一、華夏之祖——黃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黃帝
二、堯舜禹的「禪讓」
1.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後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後,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全文鏈接:http://wenku..com/link?url=9TQOEh2_LEmHp4zPvDDGoMgpCiDlD7M-nHH3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