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恪的資料
簡介: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頗有傳奇色彩,其母楊妃乃是隋煬帝之女。如此說來,他與隋唐兩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緣關系,稱天潢貴胄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他一生的命運確是不幸的,因為畢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宮廷權力斗爭中安身立命談何容易。
據史料記載:從《新唐書》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和《舊唐書》的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可以明顯看出,李世民對於這個寶貝兒子還是贊賞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韜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由於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諸子為了爭奪太子的名分而兩敗俱傷,此時李世民曾想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的反對,最後在長孫無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終落在了名不見經傳的晉王李治身上,這對於當雄心勃勃的李恪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打擊。
因此有了太宗賜恪書的以下一段對話:
「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
這段話似是勸告,更像是警告。至於當時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對於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是有一定的憐愛之心。而編劇就憑這句話而把李恪寫的如此不堪讓我等不能接受。
由於李恪有隋朝宗室的這一層特殊身份,其難以被朝臣們接受。想想也是,在當時那個封建禮法至上的時代,文武朝臣們當年跟隨李淵父子歷經生死打下來的江山,又怎能讓唐朝的皇帝寶座重新回到隋煬帝一支?
至於當時的國舅長孫無忌,更是視其為眼中釘,假如不是他當時強烈反對李恪當太子,恐怕唐朝的歷史都要改寫。
等到李治登基,長孫無忌掌權,後來的事態發展就越來越朝著不利於李恪的形勢發展,後來其憑藉手中的權勢,先謀立太子李忠,後又相繼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自盡,年約三十四歲。
至此,長孫無忌由此掃清了獨攬朝政的一切障礙。至於後來武則天當權後,如法炮製,陷害國舅長孫無忌謀反,那是後話,不再細說。
唐朝的宮廷可謂是血雨腥風,只要和權力沾上點關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史書記載:
《新唐書》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右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鬱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光宅中,仁遇赦還,適會榮以罪斥,故得襲鬱林縣男,歷岳州別駕,爵郡公。嘗使江左,州人遺以金,拒不內。武後遣使者勞曰:「兒,吾家千里駒。」更名千里。自天授後,宗室賢者多株剪,唯千里詭躁不情,數進符瑞諸異物,得免。中宗反正,改王成紀。未幾,進王成。節愍太子誅武三思,千里與其子天水王禧率數十人斬右延明門以入。太子敗,誅死,籍其家,改氏「蝮」。睿宗立,詔還氏及官爵。瑋蚤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礻玄,出繼蜀王愔。開元中,以傍繼國改封廣漢郡王,遷太僕卿同正員,薨。
《舊唐書》
吳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吳王。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將赴職,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有子四人:仁、瑋、琨、璄,並流於嶺表。
尋追封恪為鬱林王,並為立廟。又封仁為鬱林縣侯。永昌元年,授襄州刺史。不知州事,後改名千里。天授後,歷唐、廬、許、衛、蒲五州刺史。時皇室諸王有德望者,必見誅戮,惟千里褊躁無才,復數進獻符瑞事,故則天朝竟免禍。長安三年,充嶺南安撫討擊使,歷遷右金吾將軍。中興初,進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將軍,兼領益州大都督,又追贈其父為司空。三年,又領廣州大都督、五府經略安撫大使。節愍太子誅武三思,千里與其子天水王禧率左右數十人斫右延明門,將殺三思黨與宗楚客、紀處訥等。及太子兵敗,千里與禧等坐誅,仍籍沒其家,改姓蝮氏。睿宗即位,詔曰:「故左金吾衛大將軍成王千里,保國安人,克成忠義,願除凶丑,翻陷誅夷。永言淪沒,良深痛悼。宜復舊班,用加新寵,可還舊官。」又令復姓。
後世評價: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毛澤東
《新唐書》600多字專門寫李恪,很大篇幅是說他「封官的經歷」:先是「長沙王」,後來又封「漢王」,沒多久,又叫「蜀王」,然後是「吳王」,最後死了,還被改封「鬱林王」,一生大部分時候是在京城外地轉,也所謂「王運多舛」。為什麼會這樣呢,李世民對臣子們說出了實話,「不是我不想常常見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讓他在外地當官,這樣即使我死後,他們兄弟間也不會自相殘殺。」(帝謂左右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
這話里看出了李世民是比較喜歡李恪的,甚至一度認為他很像他自己,是心目中比較完美的接班人,《舊唐書》說「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新唐書》里不僅認為「恪善騎射,有文武才」,也記載了李世民對長孫無忌說的話,「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你長孫無忌是不是不把李恪當作你外甥,其實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將來說不定也能像對待親舅舅一樣對待你,保護你的。)
但這番話並沒有打動長孫無忌,李世民最終也沒有選擇李恪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讓他的嫡子,也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長孫皇後生的李治當了皇帝,這註定了李恪後來的悲劇所在。
李世民臨死前,長孫無忌成為託孤大臣,自然對他的親外甥——高宗李治格外關照。關照的一個具體行動,就是幫李治鎮壓反叛、清除異己。李治當皇帝的第四年,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和總給他戴綠帽子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真正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試圖謀反被朝廷察覺,長孫無忌借題發揮(叫「因遂誅恪」),不僅殺了房遺愛、高陽等幾個人,順帶著荊王李元景和「時任」吳王的李恪也一並幹掉了,「以絕天下望」(就是讓那些希望李恪當皇帝的人徹底死了這份心)。李恪當然不服氣啊,「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意思是詛咒長孫無忌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後來這話果然應驗了,長孫無忌因當初阻止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後,結果事後被武則天逼得上吊自殺,還好家族成員只是流放邊疆,沒有滅族而已。
這史書上除了說李恪的優點和不幸遭遇外,有沒講他的壞處或者說真正想篡位的野心呢?也有,《新唐書》載,李世民曾經給李恪寫過信,告誡他要遵循禮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亂想。(「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哉」),這說明李恪確實曾經表露過想當皇太子,繼承皇位的端倪。相比懦弱無能的李治,文武雙全又很得父皇欣賞的李恪有這樣的念頭並不奇怪,怪就怪他沒有一個像長孫無忌那樣的好舅舅罷了。
至於有些朋友考證出五代十國時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就是大詞人、南唐後主李煜他爹)就是李恪的幾世孫,並追尊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終於一圓李恪的皇帝夢,這實在有些誤會,因為李昪追認的這個祖宗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四個兒子李恪,並不是李世民的兒子李恪。
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 恪天然帝王的資質,又深得太宗的器重,僅僅是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愛女,他便只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對這一點看得很深也很透徹,所以他才能當機立斷,決意清心寡慾,遠離長安這權力的中心,在偏遠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遠的吳王。然而,最終,他還是被褥冤枉地連坐於房遺愛的謀反案件。
史書里描述恪是「甚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宮廷里孕育出來的一個溫文爾雅的偉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著極盡奢欲的隋煬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孫貴族。他擁有最最非凡的氣質。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陽公主過從甚密,最後這段情感的曖昧竟被長孫無忌專權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舊《唐書》都大大地為吳王李恪鳴不平,說長孫的誅戮李恪是「以絕天下望」,是「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李氏家譜》稱這支李氏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後,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為吳王的水誥(詔書),並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國末期的後世子孫46代,綱目清楚,演變遷徙代代有據。因此,譜中尊李恪為這一支李氏之始祖。
李恪何人?對歷史無多大興趣的人自然不甚了解。應該說,李恪是大唐一位極卓越的王子。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舊唐書.太宗諸子傳》開列得清清楚楚:
長子:恆山王 李承乾;
次 子:楚王 李寬;
三 子:吳王 李恪!
四 子:濮王 李泰;
五 子:庶人 李佑;
六 子:蜀王 李愔;
七 子:蔣王 李惲;
八 子:越王 李貞;
九子:唐高宗 李治;
十 子:紀王 李慎;
十一子:江王 李囂;
十二子:代王 李簡;
十三子:趙王 李福;
十四子:曹王 李明
李世民這14位王子,系皇後及九位嬪妃所生。若論這些王子的母親,則李恪母親最尊。李恪母楊妃是隋朝末代君王楊廣之女。楊妃與李世民共生二子,即三子吳王李恪、六子蜀王李 。也就是說,李恪繼承了隋唐兩代皇族血統。
按照封建傳統,君王立太子,是立嫡不立庶。這樣,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只能是李世民的正宮長孫皇後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因此長
子李承乾八歲即已被立為太子。但李承乾後來欲謀殺父王而「搶班奪權「,濮王李泰密謀奪太子位,兄弟二人雙雙敗露,一廢為庶人,一貶徙鄖縣。惟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便只有李治了,後來他果然繼承李世民成為唐高宗。
但在當時,李世民知他為人怯懦,怕他挑不起大唐這副重擔,便寄希望於他最鍾愛的兒子—吳王李恪。
《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記李恪:「司空、安州大部督吳王李恪母,隨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其類已。即名望甚高,甚為物情所向……」《資治通鑒》所記與此相同,並綜合評論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 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
李世民認為李恪具文武才很像自己,並欲立他為太子。也因此,對李恪格外厚愛,在《舊唐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唐鑒》等典籍中記載頗多。摘其要者介紹如下:
貞觀十年二月乙丑日,李世民將其六位弟弟,六位兒子在王位之外加封為各州部督後,將他可信賴的弟弟李亢景和寄予願望的兩個兒子李恪、李泰留下單獨談話:「……汝等位到藩王……當須自克勵使善事日聞,勿欲縱肆情,自陷刑戮。」
不久,貞觀十一年正月辛卯日,李世民又將李恪由潭州都督改派為安州都督。李恪將赴任時,李世民專寫了一封語重心長,情深意切的信告訴他:「……汝宜自勵志,以最日新,方遠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
李恪盡管聰穎非常,但那皇子的驕恣和父親的備加寵愛卻使他這年冬季惹了禍:他頻繁外出射獵,使安州百姓的禾稼很受了些損失。李世民知道後大怒,立即下令免去李恪官職,並削去食邑三百戶!愛之切而責之重,李世民正國為對李恪寄予厚望,所以對他的過失也絕不姑息寬貸。李恪免職回京後,李世民於日理萬面中找李恪單獨作了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父之愛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訓也。子能忠孝則善矣,若不遵誨誘,忘棄禮法,必自致刑戮。父雖愛子,將如之何?」
巍巍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繁華的國家,其疆域東至大海,西越巴爾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興安嶺,遼闊之極
!
這么大的國家,該有多少大事亟待李世民處理?何況他共有十四子,又有多少「家事」需人決斷。但他竟然能對一個庶出的李恪如此關注,擠出時間,父子促膝,動之以父子真情,曉之以治亂之理,申之以法不容情之規,娓娓道來,語重心長。他該對這個庶出卻非常像自己的兒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
假若李世民傳位於李恪的構想得以實現,那麼「貞觀之治」後的大唐在李恪經營之下,必有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盛。可異,歷史不能假設,怯懦的李治繼承了大統,又為武則天所專權,使李唐王朝的子孫遭受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於世,名傾四海而被權臣、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誣陷而殺。歷史的長河在這里打個深深的漩渦!
李恪被冤殺後,從宗室、朝臣到民間都認為冤屈。迫於輿論壓力,唐高宗封李恪為懋林王並為其立宗廟。他的四個兒子皇孫一樣被流放嶺南之外,但終因李恪屬影響至大而未被加害,且後來封王加爵,有的歷任五州刺史,有的歷任六州刺史。李恪的孫子及曾孫輩也是代有名臣。
李恪家族之出類拔萃,另有兩則史料可證:
一是《舊唐書.太宗諸子傳》中,太宗十四子中惟李恪名下附註「子成王千里,孫信安王」,越王李貞名下附註「琅邪王沖,」其餘十二皇子,即使繼承李世民皇位的唐高宗李治名下都未注子孫及爵位。
二是李恪之孫李諱被封為信安王「居家嚴毅,善訓,諸子皆有令名(美名),三子恆、嶧、峴皆至達官(顯赫官位)」。《舊唐書》作者後晉劉昫對人才輩出、名臣如雲的大唐人物以苛記得眼光挑選寫傳上,居然為李恪的三位曾孫李恆、李嶧、李峴分別立傳。這為史書所罕見。
綜合上述,可以說,李恪是大唐出類拔萃的棟梁之材;李恪的家族是大唐卓越優秀的家族。
② 歷史上的朝鮮王世子李恪的原型是什麼
這個人就是顯宗名李棩(yuan一聲),有關解釋如下:
一、簡介:
朝鮮顯宗名李棩,字景直,是李氏朝鮮的第18代大王,公元1659年至1674年在位。
李棩是朝鮮孝宗李淏與仁宣王後張氏的嫡長子。孝宗本無緣登位為王,但其父朝鮮仁祖擬定的繼承人昭顯世子突然病逝,孝宗被立為世子。1649年,八歲的李棩被冊封為王世孫。孝宗即位後進封王世子,1659年己亥五月九日,李棩即位為王,執政15年,1674年病逝,廟號顯宗,葬在楊州崇陵,清朝賜謚"庄恪"。
二、人物生平
崇禎十四年(朝鮮仁祖十九年,1641)二月四日出生於沈陽的朝鮮世子館。1644年甲申,入主中原的清朝釋放朝鮮質子歸國,年幼的李棩得以隨父親鳳林大君一同回到祖國。1649年己丑,八歲的李棩被冊封為王世孫,1651年辛卯(孝宗二年)進封王世子。1659年己亥五月九日,李棩即位於昌德宮的仁政門。
三、當政簡歷
李棩在位期間,朝鮮制訂了禁止同宗同姓婚姻的《相避法》,發明了銅活字印刷技術。此時朝鮮黨爭中的西人老論派(元老派)和少論派(少壯派)登場,出現了宋時烈、尹鏞等儒學大家。1674年甲寅八月十八日,李棩去世於昌德宮之齋殿(養心台)。在位十五年,終年三十四歲。葬在楊州崇陵。清朝賜謚"庄恪"。
③ 歷史上的烏鴉嘴李恪
李恪 【拼音】:[kè]。
翻了翻朝鮮歷史,其實並沒有李恪這個人當過王,或者世子。
但是他隱藏的再深也會被群眾雪亮的眼睛給揪出來的,請看下面。。。
1.劇中曾經說過景福宮大火的事情,說明王世子所在的年代是在大火之後,景福宮大火是在1553年發生的,高宗同治四年(1865年)由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下令復建,那麼王世子生活在1553---1865年之間。劇中還說到了柿子家族把昌德宮當作正宮使用,也符合史實,在景福宮不用的那些時間確實王室都在昌德宮呆著呢。
當時生活在現代的妹妹還說了一句:「還懂點歷史啊」貌似在暗示人物事件有歷史原型
2.那麼繼續縮小范圍,我們把2012向前推三百年1712,300年前也就是1612--1712之間我們找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朝鮮王並列出來:
朝鮮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朝鮮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朝鮮顯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鮮肅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3.然後我們在挨個放血。。。是挨個分析O(∩_∩)O~
仁祖長子昭顯世子李溰(1612)與仁祖次子朝鮮孝宗 李淏(這個銀還搞過反清復明呢= =),在天朝當過很長時間的人質,跟劇中的柿子經歷不符合。劇中的柿子明顯應該是大王的嫡子,年齡上看也沒有做很長時間人質的可能。朝鮮孝宗 李淏,只有一個兒子,其餘都是女兒。但是仁祖三子(孝宗弟弟麟坪大君 李浚)曾過繼給別人,也就是說柿子的爸爸有兄弟,柿子有堂兄弟。
所以結論先把仁祖,孝宗先排除一下。
4.那麼嫌疑最大的是顯宗 李棩和肅宗 李焞這兩個王。他們倆都當過世子,都有過世子妃,娶媳婦沒幾年就即位了。。
那麼再來研究下肅宗 李焞。他有過兩任王後,一個寵妃。,後宮佳麗無數。。。搞處好多花花事。。。。跟劇中的痴情世子也不符合。編劇會把這么風流的一個王作為男豬么?
最後只剩下顯宗 李棩【yuān 】
顯宗大王 李棩李棩,字景真。李氏朝鮮第十八代君主。
在世時間 1641年—1674年 在位時間 1659年—1674年 廟號 顯宗 謚號 昭休衍慶敦德綏成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清朝賜謚庄恪大王) 【王位繼承】 前任君主 朝鮮孝宗 李淏 繼任君主 朝鮮肅宗 李焞 【生平】 崇禎十四年(朝鮮仁祖十九年,1641)二月四日出生於沈陽的朝鮮世子館。1644年甲申,入主中原的清朝釋放朝鮮質子歸國,年幼的李棩得以隨父親鳳林大君一同回到祖國。1649年己丑,八歲的李棩被冊封為王世孫,1651年辛卯(孝宗二年)進封王世子。1659年己亥五月九日,李棩即位於昌德宮的仁政門。 當政簡歷 李棩在位期間,朝鮮制訂了禁止同宗同姓婚姻的《相避法》,發明了銅活字印刷技術。此時朝鮮黨爭中的西人老論派(元老派)和少論派(少壯派)登場,出現了宋時烈、尹鏞等儒學大家。1674年甲寅八月十八日,李棩去世於昌德宮之齋殿(養心台)。在位十五年,終年三十四歲。葬在楊州崇陵。清朝賜謚「庄恪」 【家庭】 王妃 顯烈禧仁貞獻文德明聖王後J金氏(籍清風),崇禎十五年(仁祖二十年,1642)五月十七日生,1651年辛卯(孝宗二年)冊封世子嬪,行嘉禮於於義洞本宮(孝宗潛邸)。1659年己亥進封王妃。1683年癸亥(肅宗九年)十二月五日去世於昌慶宮儲承殿,終年四十二。葬崇陵。 子女 長子 肅宗大王 李焞 長女 明善公主 次女 明惠公主 三女 明安公主
5.這個顯宗才是劇中柿子的真正原型,當過世子,娶了世子妃,即位為王。謚號「庄恪」也與李恪這個名字對應上了(編劇想隱去一部分事實,這畢竟不是歷史劇,或者是想避古人諱,我就不知原因了)。只有過一位王後,有堂兄弟。與現代戲泰榮的部分可對應的地方好多。
④ 求李恪的完整資料。
落英神劍 2003-9-8 13:50
RE:【隨筆】關於李恪
第3子吳王李恪,是隋煬帝女兒陰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後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
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
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北大中文論壇 www.pkucn.com » 小說原創 » 【隨筆】關於李恪
頁: [1]
雪飲狂刀 2003-8-30 00:28
【隨筆】關於李恪
[font=宋體]宋體[/font][size=4]4[/size]
[b]關於李恪[/b]
有空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李恪。在我的感覺里,他總是深沉而憂郁的,沒有一個王子應有的霸氣與傲氣,像他的名字一樣,謹慎而恭謙。他的眼睛一定有如潭水一般的深邃,他的臉上一定寫滿剛毅,可是他的內心卻始終纏繞著不可化解的哀愁和傷悲。
我想恪的母親為什麼會成為世民的妃子,這其中也應該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是因為隋亡了她成了亡國奴,為了生存才在後宮中謀取一席之地的嗎?還是因為他們之間本身就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因為因為愛情她才掙脫一切,跟隨了這個理論上是她仇人的男人?從感情上講,我更願意相信後者,我更願意相信恪是一段愛情的結晶,而不是一場戰爭或者說是一個王朝覆滅一個女子受屈辱的見證。可是我所看到的史書以及後來很多關於世民的傳記中都沒有提及這件事。他們津津樂道於世民的納弟妃為己妃,表示他們人道的批判或理性的同情,他們津津樂道於長孫皇後的仁德賢淑,表示他們最原始的崇敬或最虔誠的贊美。可是沒有人想到恪的母親,或許他們是不屑於這樣一個零星的沒有意義的片段,或許他們是不願意這樣一個「有傷風化」「沒有氣節」的女子玷污他們的紙筆。他們把一切都表現的那麼理所當然,恪理所當然是一個帝王和一個前朝公主的兒子,一個前朝公主理所當然該成為下一個王朝帝王的妃子。
我一直在想,或許當恪的母親還是公主的時候,當世民還屬於平常的官宦子弟,當他們還沒有利益沖突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相識了,然後這個情竇初開的公主就喜歡上了這個風度翩翩才貌雙全的青年,而世民也一定被公主的純真美麗所吸引。在世民晉陽起兵後,公主一定是痛苦的,但是她目睹了隋王朝的腐敗專制,目睹了她父皇的奢華暴戾,最終她跟隨了世民,成了隋王朝的叛逆者。
我一直相信,公主是為了愛情才跟隨了王子,而不是為了苟求活命。
在我的感覺里,公主總是溫柔而堅強的。她是一個沒落王朝的背叛者,而這樣的背叛是沒有過錯的。可是在當時她要接受多少世俗的冷嘲熱諷,要遭受王子宮殿里多少人的鄙夷唾棄?然而她不去仇恨不去報復,她放棄高貴的身份甘心做王子身邊的一個妾。
我不得不想起另一個和她遭遇完全相反的女子,她出身名門,十四歲的時候嫁給了世民成了他的妻。在世民登上寶座面南坐北的時候,她理所當然捧起了皇後的貴冠母儀天下。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德皇後長孫氏,史書上給過這位皇後很高的贊譽,然而我並不喜歡她,或許是因為她實在太好了,好到讓我不得不懷疑,她是否有著沽名釣譽的企圖。可是公主是不同的,她在王子的宮殿里找了一個空間——興許就是她過去做公主時的那個宮殿,她隱居在那裡,過她自己的生活。她不去表白什麼,毋庸證明什麼,她用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她對亡親的哀思,她用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她對愛情的執著。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沒有看到這樣一位公主——她聲淚俱下的痛陳著對丈夫對愛人的控訴,她迫不及待的表明著她的清白與無辜。
恪就是在這么一個環境中長大的,他有這樣一個父親,他奠定了大唐王朝國富民強的千秋基業;他有這樣一個母親,她敢於放棄敢於追求堪稱女史中的奇葩。
我不知道恪是怎麼知道他的身世的,或許他自小就在兄弟的冷嘲熱諷的話語中不解著,在大臣冷漠敵視中疑惑著,然後有一天,他的母親認為他有能力承擔或者不得不承擔上一輩人的恩怨的時候,她退開了所有宮人使女,一盞長信青燈,昏暗的燈火搖曳著兩個孤獨的影子,她娓娓道來,從文帝開國的豐功偉業一直到煬帝的暴虐無道,從晉陽起兵的人心所向一直到玄武門的血流成河。她細細道來他所受一切不公平待遇的根源:他的身上流淌著兩代帝王的血液。
我一直在想恪當時會是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是震驚的說不出話來,他或許還會痛苦的質問上蒼「為什麼」。可是在我的感覺里他會微笑,微笑著對他的母親說:娘,我懂了。恪會小心翼翼的藏好自己的傷口,不讓人發現。
史書上說恪最終因為謀反被誅殺,我一直不相信恪會謀反,我更相信那是長孫無忌的陰謀,他有著不可告人的野心,太宗皇帝的「以史為鏡」對他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他自然知道當年文帝是怎樣從宇文氏家奪了天下,而高祖皇帝又是怎樣讓他的登位變的名正言順。他也想要「以史為鏡」,而恪無疑成了一個障礙,恪「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太宗皇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這怎不讓長孫無忌不心驚膽戰?如果立恪,他將如何安置?如果立恪,他的野心又將何去何從?他當然「固爭」,他為他自己固爭,為他的野心固爭。他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他的外甥保住了將來,也為他自己保住了將來。可是他並不能安心,恪太過於優秀,既「善騎射」,又有「文武才」,他的優秀讓很多人惴惴不安,那些跟隨他父皇開創天下的大臣們,那些思想僵化冥頑不靈的官員們,以及那個高高在上卻懦弱無能的新皇帝。而長孫無忌正是利用了這無數人的惴惴不安,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我一直恪守著這樣的情景,當世民當著恪的面宣布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恪躬身向他行君臣之禮,李治扶住恪,他說的不是「免禮」,不是「請起」,他說「三哥,謝謝!」他是從他三哥手裡接過了皇位,三哥把皇位心甘情願的讓給了他。
我想恪他是痛苦的,他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他應有的不該只是一個藩王的名號,一塊小小的封地。他應有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坐北朝南的榮耀,是整個大唐的江山。可是他無法得到,或者說他不想得到。
我常常在這個地方陷入矛盾,有時我真的懷疑自己能否很好的詮釋李恪。我不相信他是一個極具野心的人,但我又希望他具有這樣的野心。他應該得到他應有的東西,他應該以自己的方式編織他的皇冠,可是他又不該是殘忍的,他不該為了一己的私利加重玄武門的血腥。
所以我只好說他是善良的,他的善良迫使他放棄他的夢想,放棄他的野心,放棄皇位,甚至放棄生命。我一直不相信恪會謀反,我一直覺得長孫無忌所謂的「吳王謀反」就像現在的思想犯罪一樣,他沒有證據,他能列舉出恪招了多少兵買了多少馬嗎?他能說出恪招募了多少謀臣死士嗎?他自然可以說很多很多,多到不計其數——只是尚在恪的頭腦里。他向世人解釋說他在未雨綢繆,他是在把壞事物扼殺在搖籃里,他真是個偉大的先知,他真是個不折不扣的聖人。
我把死亡看成是對恪的解脫,是對一個純潔高尚的靈魂的釋放。從那以後他可以不在矛盾不在痛苦,他在天國一定過的很好很好。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來寬慰自己,安撫自己
[轉貼]聶遠新戲《貞觀長歌》--吳王李恪
關於李恪,是幾年前我很迷戀的一個歷史人物。可能是那時看完趙玫寫得《高陽公主》後,對他產生了一種說不清的好感。後來在網上查了好多有關他的史料,可惜對我來說依舊太少了!
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 恪天然帝王的資質,又深得太宗的器重,僅僅是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愛女,他便只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對這一點看得很深也很透徹,所以他才能當機立斷,決意清心寡慾,遠離長安這權力的中心,在偏遠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遠的吳王。然而,最終,他還是被褥冤枉地連坐於房遺愛的謀反案件!!
史書里描述恪是「甚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宮廷里孕育出來的一個溫文爾雅的偉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著極盡奢欲的隋煬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孫貴族。他擁有最最非凡的氣質。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陽公主過從甚密,最後這段情感的曖昧竟被長孫無忌專權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舊《唐書》都大大地為吳王李恪鳴不平,說長孫的誅戮李恪是「以絕天下望」,是「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在《大唐情史》里的恪雖然離我理想中的還相差的很遠,不過總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大的偏差。不過,看報道說,好像聶遠塑造的李恪和我了解的李恪不太一樣!不管如何,我還是滿期待的,我很喜歡聶遠塑造的七夜,所以讓他來演我心目中的恪還是可以接收的!!
⑤ 李恪在歷史是一個怎樣的人
1.李恪是一個閑來散王爺,德行較自好,但是未得善終。
2.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隴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貞觀十一年(637年),封為吳王,改授安州都督。
3.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師。永徽四年(654年),因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神龍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贈司空、並重新以親王禮改葬。
⑥ 唐朝有關李恪的史書記載
李恪
史書關於唐太宗第三子的記載甚是寥寥,僅留給後世人一個模糊籠統的印象。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長孫皇後及九位嬪妃所生。 《舊唐書·太子諸子傳》記載:恪母,隋煬帝女也。」《新唐書》中也記載。」從史書的記載看,李恪身上有著暴君和明君的血脈。
李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資治通鑒》所記與此相同,並綜合評論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
從唐書記載來看,李世民的兒子中以 中山郡王(前太子)李承乾為最彪悍聰敏,以魏王李泰為最博學機智,此兩者皆有王之才,由此引起皇位之爭,雙雙被廢,然李世民對嫡三子的柔善多有不滿,而庶子中長子寬(太宗二子)早逝,庶次子恪文武相對出眾,曾有次提及讓恪繼承皇位,然長孫一席話即打消了皇帝想法,從側面看,多有為了激勵李治的意思。
某些人通過電視,覺得李恪非常出色,甚至應該繼承皇位,這是不符合歷史的。歷史上,李恪是一個不錯的皇子,然無論是被稱為「愚兄」的李承乾,還是李泰都是有帝王之才的皇子,這造成李恪在太宗諸子中不突出,直到兩人被廢,李恪就突出來了,但是,李治作為李世民親自帶大的孩子,感情是非常深的,所以即使沒有長孫無忌,李治是不會被廢的。高陽公主謀反,以李恪為帝,導致李恪謀反的冤案,但本質是李治穩坐皇位的第一步。
1李恪
明朝人,字儼思,別號梅岑,雲南安寧人。工詩文,善書。隱大姚普淜山下。卒年逾八十。有梅岑詩集。《安寧州志》《雲南通志》
2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煬帝之女。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 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 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郁 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後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李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⑦ 古朝鮮王世子李恪的具體資料
出自《屋塔房王世子》,一般推斷王世子李恪的原型是景宗李昀(1688年-1724年),他是李氏朝鮮的第20代君主,1720年至1724年在位。
理由:
1、劇情交待是300年前發生了穿越,而且王世子25歲,所以王世子年齡按虛歲算的,出生年應該是1688年,正好是景宗出生的年份。而且景宗即位是在1720年,25歲時正是世子身份。
2、第二集中他們被關的時候曾經被問到出生年月,結果分別是庚午年,辛未年,戊辰年,在300年前,這三年分別對應的是1690、1691和1688年,年齡與世子相仿,佐證了世子原型是景宗這樣的說法。
3、歷史上的景宗,在位時間只有4年,英年早逝,無子嗣,這樣才會像結局交待的一樣,死後靈魂穿越回到泰瑢身上。
4、關於景宗的真實史料,也在劇情中得以體現。
史料一:根據歷史記載,景宗生母是肅宗時代權傾一時的張禧嬪,肅宗二十七年(1701年),禧嬪張氏被賜死,大臣們擔心景宗即位後會如同燕山君一般為母親之死進行報復,所以一度請求改立世子。這個史料和劇情最後一集中王世子同反臣的對話十分吻合。
史料二:關於景宗的死因,根據《英祖實錄》記載,英祖(景宗的弟弟延礽君)三年1月16日,在祭拜景宗陵墓歸反的路上,某人李天海當眾指控英祖軾君,稱英祖通過仁元王後殿中的廚房,以有毒的醬螃蟹毒死了景宗;
或說因為當時景宗違反了醫學上有關食物相剋的學說,同時進食蟹醬與柿而身體不適,延礽君在醫師反對之下,仍然為景宗奉上參茶,結果令景宗病情惡化而死。這段史料與劇中交待的王世子不能吃醬螃蟹也完全吻合。
(7)李恪歷史學擴展閱讀:
《屋塔房王世子》是韓國SBS電視台2012年製作的水木劇。由申尹燮執導,李熙明編劇,朴有天、韓志旼等主演的一部穿越題材的愛情喜劇。
劇情簡介:
該劇為朝鮮時代穿越到現代首爾的素材。講述的是朝鮮時代王世子李恪(朴有天飾)和三位臣子度智善(崔宇植飾)、於龍戌(鄭錫元飾)、宋萬寶(李敏豪飾)在調查世子嬪的死因時,意外地穿越了300多年的時空,來到21世紀首爾朴荷(韓志旼飾)居住的屋塔房裡;
同時也在現代遇到與逝去世子嬪相貌相同的洪世娜(鄭柔美飾),從而展開的一系列詼諧感人奇幻浪漫的故事。
王世子和這兩姐妹之間的感情糾葛錯綜復雜,並且這種宿命在300年後也沒能結束。時空的齒輪轉動,奇幻的命運讓他們再次相遇。
21世紀的大韓民國,在這里騎著白馬的古代王世子和開著一噸卡車的現代灰姑娘相撞。他們之間的愛情是否也能相撞呢?穿越時間的宮廷羅曼史拉開了序幕,愛情很多時候也是需要運氣和緣分的,要把握住才可以擁有最重要的感情。
⑧ 李恪在歷史上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
《冊府元龜●卷二百六十六◎宗室部·儀貌·材藝》 吳王恪太宗第三子少善騎射太宗甚愛之。 《大唐新語.酷忍第二十七》 吳王恪母曰楊妃,煬帝女也。恪善騎射,太宗尤愛之。承乾既廢,立高宗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諫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舉棋不定,前哲所戒。儲位至重,豈宜數易?」太宗曰:「朕意亦如此,不能相違,阿舅後無悔也。」由是恪與無忌不協。 高宗即位,房遺愛等謀反,敕無忌推之。遺愛希旨引恪,冀以獲免。無忌既與恪有隙,因而斃恪。臨刑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若宗社有靈,當見其 族滅!」不久,竟如其言。
《新唐書.太宗子列傳》記載: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 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
由此可知:1、唐太宗確實提過想把皇位傳給李恪的想法,但是因為自古皇位將就:傳嫡傳長,李恪作為庶出,名不正言不順
2.可以看出太宗還是比較喜歡這個兒子的,太宗子女眾多,對其有高評價的子女並不多,李恪文武雙全,且德行出眾,太宗覺得李恪甚為像他自己
3,皇位的繼承歷來充滿是權力的角逐,在這場爭斗中,李恪無論是名義上(非嫡非長),還是實力上(無強硬的外戚如長孫無忌等人的撐腰),都無法與晉王李治相抗衡註定了他無法繼承帝位
⑨ 歷史上李恪其人
歷史上有三個李恪,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唐朝倆,明朝一個。
1.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回民的答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高宗李治即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李恪之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
2.李恪(?——821)唐朝人,唐憲宗第五子,封建王。根據《新五代史》的記載,五代時南唐三主尊其為宗,追封「定宗孝靜皇帝」,與《資治通鑒》記載有沖突。
3.李恪(?——?)明朝人,字儼思,別號梅岑,雲南安寧人。工詩文,善書。隱大姚普淜山下。卒年逾八十。有梅岑詩集。《安寧州志》《雲南通志》。
⑩ 誰知道唐朝李恪的歷史事跡,比較真實點的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煬帝之女。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 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 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 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 「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郁 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後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還有一樣東西是不得不提。
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煬帝的外孫,所以,人們擔心殘暴的隋朝會卷土重來,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騎射,在當時也不可能讓他當上皇帝。
至於之後他能當上司空,我覺得是李治和長孫無忌的一種政治伎倆。挑個在皇帝上頭最大的兄弟封賞,安定人心。李治豈是無能,他知道他的三哥就是他當皇帝最大的阻礙,只有除了他,他才能安枕無懮。長孫無忌更不是不忠或什麼奸詐的,只是他是隨李世民南征北伐才打下大好江山,當然不會拱手將皇位送給這個隋煬帝的外孫,吳王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