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二戰知識

歷史二戰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04 11:06:06

❶ 二戰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霸世界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球戰爭。
http://ke..com/view/5338.htm?fromtitle=%E4%BA%8C%E6%88%98&fr=aladdin

❷ 誰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

上網搜一下關於二戰紀實的書

❸ 完整講述二戰歷史的著作,最權威的有哪些

我個人極力推薦 英國 李德哈特 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本人看過的唯一能沒有政治傾向,全面,能客觀看待二戰各方的書,這本書李德哈特花了23年,這本書大體的思路是按時間的順序將整個二戰分為前奏1939~1940—爆發1939-狂瀾1940-蔓延1941-轉向1942-退潮1943-低潮1944-終結1945 這幾個部分,每個時間段內分別講述在這期間發生在各個戰場的重大戰爭和戰役,地理跨度從挪威到非洲,大西洋到蘇聯,從中國到西南太平洋諸島發生的所有戰役都有宏觀的描述,在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細節,數據都是作者經過多方比對,在根據當時情況的綜合得出的,作者對於真實性的追求你可以在書中介紹中看到,這本書的漢譯本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鈕先鍾先生翻譯的定價75元,本人也是第一次花75塊買本書,感覺很值,比我以前看的所有書寫得的都好,他的其他著作我沒有看過所以就不推薦了,希望有機會你可以讀一讀,簡單的就是這些了,歡迎採納

李德哈特的簡介:(1895-1970年)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獲上尉 軍銜。戰後,因傷病從軍中退役,從事軍事研究及寫作。先後在報社任軍事 記者、軍事專欄評論員。1937年出任英國陸軍大臣軍事顧問。他潛心於軍事理論研究,曾與 富勒 等人一起提出了戰車、機械化步兵和飛機聯合作戰的現代戰爭原理。他一生著述頗豐,共寫下了30多部軍事著作和大量論文,其主要著作有《戰略論》、《戰略:間接路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隆美爾戰時文件》等。被奉為「20世紀的克勞塞維茨」、「軍事理論教皇」。。。。
聯接: http://ke..com/view/1030390.htm?fr=ala0_1_1

無與倫比的軍事史知識,一本迄今為止描寫二戰史最好的書——倫敦時報

❹ 一戰和二戰的知識點

一、二戰的轉折點

太平洋戰場轉折點是中途島戰役;北非是阿拉曼戰役;蘇德戰場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二、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影響和評價

1、大危機給美國以空前嚴重的打擊。

2、時任總統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3、在1932年大選中,羅斯福以「新政」為口號擊敗在任總統胡佛,於1933年3月就任總統。

三、綏靖政策影響

1、法西斯侵略日益膨脹,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2、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四、雅爾塔體制

美、蘇、英三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等問題,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所達成的一系列諒解協議。

(4)歷史二戰知識擴展閱讀:

1、三國同盟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羅斯帝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79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後來,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2、三國協約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羅斯帝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它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三國協約的建立,使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❺ 簡述學習二戰歷史的感受

再次走進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29歲的柏林人費利佩·史密斯回憶道:「還記得第一次走進紀念碑群時,隨著碑柱變得越來越高大、布局越來越緊密,我也越來越感到壓抑。這是二戰大屠殺那段歷史帶給我的感受。」
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位於柏林市中心,是一座紀念所有被德國納粹屠殺的猶太人的建築物,由2711根長短不一的灰色碑柱組成,最高的有4.7米,最低的不到半米。從遠處望去,灰色的石碑如同一片波濤起伏的石林。
「反思歷史已經刻入了許多德國人的靈魂深處。即使在不參觀紀念碑時,我也會反思那段歷史。無論在德國的新聞中閱讀到何種報道、德國政治有何舉動,德國人最根本的認知是:那段歷史絕對不能重演!」
據史密斯介紹,反思歷史能如此紮根德國社會離不開上世紀70年代德國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自那時起,反思納粹歷史進入了德國學生的歷史課堂。
以柏林為例,德國學生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習二戰歷史,一直到高中畢業。課程內容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除了講解課本里的知識,歷史課老師還會把了解歷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在課堂分組活動中,學生可以從同齡人多樣的視角中了解二戰歷史,正是不同視角的帶入使得德國學生對那段歷史的探索總是充滿活力。」
1月27日「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當天,許多柏林學校甚至會把課堂搬進集中營或者博物館中,讓學生們近距離「觸碰」歷史。「即便不在學校,在德國媒體、紀錄片、紀念性建築的助推下,大部分德國人依然會保持反思歷史的習慣。」
談及德國人反思歷史的原因,史密斯說,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因此,德國人有責任向下一代講述那段「黑暗」的歷史,有責任提醒世人不要忘記那段歷史,從而避免重蹈覆轍。
「當然,對很多德國人而言,背負著罪惡感並非易事,但同樣,我們也帶有一種自豪感,因為我們勇於面對曾經犯下的錯誤,」史密斯說,「對我而言,忘記那段歷史是對過去所發生一切的否認。」
史密斯說,他兩歲大的女兒還未參觀過大屠殺紀念碑群,但他打算將來帶她過來。「不管我的孩子能否理解這個設計的內涵,我計劃帶她進去感受一下,」史密斯說,「我認為,我們需要傳承下去的不僅僅是負罪感,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感。」

❻ 二戰知識--參戰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人員傷亡是驚人的。據資料統計:戰爭期間,世界各國的人口傷亡達9000萬人以上。其中歐洲的傷亡人數為:蘇聯約2000萬,波蘭約600萬,南斯拉夫約150萬,荷蘭和比利時共約30萬,英國和不列顛其他國家共約50萬,德國約650萬;在亞洲,中國約1800萬,越南約200萬,菲律賓約110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社會生產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據統計,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00億美元。

其中,蘇聯損失6790億盧布,等於蘇聯全部財產的1/4。法國在戰爭中經濟損失為1.4億法郎,相當於法國戰前三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波蘭損失200億美元,捷克斯洛伐克為2000億克朗,南斯拉夫為91.45億美元,比利時為1750億比利時法郎,英國為250億英鎊,荷蘭為114.25萬荷盾,中國也高達百億美元之巨。

下面的所有數據來源於公開發表的軍史資料。
軍事開支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
(按年計算的最高值)
美國---英國---蘇聯--德國---日本
43.4%--55.7%--55%---67.8%--49.7%

武器生產:
(數量單位:千)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槍支--11585--12139---3577---14263--3200----6367
機槍--1175---7690----225----2614---107-----938
火炮--399----834-----84-----651----32.1----491
坦克--46.3---104.8---4.8----99.5---1.9-----29.3
飛機--89.5---132.6---35.1---192----7.6-----94.6

*蘇聯的槍支數不包括沖鋒槍(總數大約在700萬左右)。
*日本火炮含50mm擲彈筒。
*「強擊炮」和坦克殲擊車按坦克計算。
*(除日本外)飛機只計算一線作戰飛機,不包括輔助飛機。
*蘇聯大量製造的「夜鷹」(由民用飛機改造來的輔助轟炸機,基本只用來夜間攻擊,總數在3.6萬架以上)未包括在內。
*美國生產的輔助飛機總數為10.4萬架。應認識到,對美國來講運輸機很多也是在「一線作戰」。

主要經濟品生產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糧食(百萬噸)--------169.5--404.4--111.1--837----72.5----89.4
鋼鐵(百萬噸)--------187.7--93.6---48-----511.7--13.4----99.2
電力(10億千瓦時)----414----282----242----1678---123-----315
石油(百萬噸)--------46.2---172.1--20.4---1466---6.4-----93.5
煤炭(百萬噸)--------3455---903----411----3758---81------1464

*英國包括從殖民地輸入。
*日本包括從佔領國輸入,德意情況不明。

由此我們可以推算一下單位原材料生產出的軍工產品:
按電力: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火炮--964---2957--447---388---261-----1558
坦克--112---371---20----59----15------93
飛機--216---470---158---114---62------300

按鋼: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火炮--2126--8910--1750--1272--2395---4950
坦克--247---1120--100---194---142----295
飛機--477---1417--732---375---567----954

從這個結果看,被譽為「最精良」的德國武器不過而而。因為它不符合世界大戰對武器的要求:不是性能好,而是單位投入的總作戰效能最高。從這點上講,蘇聯設計師做的最好。雖然蘇聯戰斗機被有的人嘲笑為「農民用斧子砍出來的」,但其性能並不差——當然,性能雖過得去,可誰能要求更多呢?但是,考慮到性能的差距之後,德國的單位投入所產出的總作戰效能仍然是第二位的。
英國武器性能稍差,但總算單位生產率不低,還彌補了一些。至於義大利和日本,表現差情有可原:資源少,工業不發達,武器差勁,數量又不足(雖然單位生產率並不太低)……
美國是個特例:美國的主要作戰艦艇是戰時生產的,同時要把大量的生產能力用於運輸船和小型護航艦艇的建造,而日本則主要依靠戰前已擁有的艦艇。而且,美國在研製原子彈。因而美國的情況和其他國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即使如此,美國以最發達的技術,單位生產率卻最低,還是因為美國沒有「享受」到切膚之痛啊。

二戰主要參戰國貢獻度指數
二戰主要參戰國貢獻度指數
擊斃德軍比例 擊斃日軍比例
蘇聯 88% 4%
美國 6% 64%
英國 6% 8%
中國 0 22%
因此 蘇聯=88% * 50%+4%* 50% = 46%
美國=6%* 50%+ 64%* 50%= 35%
英國=6% * 50%+ 8%* 50%== 7%
中國=22%*0.5=11%
所以 蘇聯=46%
美國=35%
英國=7%
中國=22%
說明 德軍在蘇聯戰場以外的戰場陣亡12%,很難說清是誰擊斃的,
姑且算美英兩國各擊斃6%,另外日本和德國在法西斯陣營中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不能等量齊觀,但這里姑且採用簡單加權,算它們的權數各為50%,另外,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戰果也一並算入英國了。此外,義大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就忽略不計了。

二戰參戰國海軍戰列艦清單
美國海軍戰列艦
佛羅里達級:猶它號BB31(靶艦)
俄明級:懷俄明號BB32(靶艦)、阿肯色號BB33
紐約級:紐約號BB34、得克薩斯號BB35
內華達級:內華達號BB36、俄克拉荷馬號BB37
賓夕法尼亞級:賓夕法尼亞號BB38、亞利桑納號BB39
新墨西哥級:新墨西哥號BB40、密西西比號BB41、愛達荷號BB42
田納西級:田納西號BB43、加利福尼亞號BB44
科羅拉多級:科羅拉多號BB45、馬里蘭號BB46、西弗吉尼亞號BB48
北卡羅來納級:北卡羅來納號BB55、華盛頓號BB56
南達科它級:南達科他號BB57、印第安那號BB58、馬薩諸塞號BB59、亞拉巴馬號BB60
衣阿華級:衣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威斯康星號BB64
阿拉斯加級:阿拉斯加號CB1和關島號CB2。(超大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爭論中!)
美國海軍戰列艦總體來說以內華達級(採用「亦有亦無」的部分裝甲防護)和北卡羅來納級(採用「裝甲圍艙」的匣式結構)做為戰艦設計上的分水嶺呈漸進式的發展。
戰爭期間損失了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戰艦,以及靶艦猶它號。全部是在珍珠港損失的。
太平洋戰爭中各型戰艦的任務進行了重新劃分,以北卡羅來納級為界,新型快速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提供對空掩護。舊型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兩棲作戰。算是為戰列艦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二戰美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
猶它號(靶艦),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沉。殘骸作為紀念遺址保留在原地
懷俄明級:
懷俄明號(訓練艦),1947年退役,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司解體
阿肯色號,1946年作為原子彈爆炸靶艦沉沒。殘骸位於比基尼環礁內,為美國政府財產
紐約級:
紐約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置在北緯49度48分,西經158度32分24秒,水面下1200米處。殘骸為美國政府財產
得克薩斯號,在得克薩斯聖哈辛托作為博物館艦保存
內華達級:
內華達號,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於北緯58度,西經159度17分,水下1300米處。為美國政府財產
俄克拉荷馬號,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傾覆。1943年浮揚,1946年出售給拆船公司。拖回美國本土途中遇風浪沉沒
賓夕法尼亞級:
賓夕法尼亞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沉沒。殘骸在誇賈林環礁內,為美國政府財產
亞利桑納號,1941年被炸沉。殘骸作為美國國家公墓保存,為美國國家財產
新墨西哥級:
新墨西哥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
密西西比號,戰後作為導彈試驗艦保留。1956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愛達荷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
田納西級:
田納西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加利福尼亞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科羅拉多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馬里蘭號,1959年出售給Learner公司解體
西弗吉尼亞號,1959年出售解體
北卡羅來納號,戰後作為紀念艦保留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威爾明頓
華盛頓號,1961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
南達科它級:
南達科他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
印第安那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
馬薩諸塞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馬薩諸塞州Fall River
亞拉巴馬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亞拉巴馬州莫比爾
衣阿華級:
衣阿華號,停泊在舊金山。作為封存艦只保留
新澤西號,停泊在新澤西州,作為博物館艦開放
密蘇里號,停泊在珍珠港亞利桑那號殘骸旁邊,作為博物館艦開放
威斯康星號,停泊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港,向公眾開放

倭國海軍戰列艦
金剛級:金剛號、榛名號、霧島號、比睿號
扶桑級:扶桑號、山城號
伊勢級:伊勢號、日向號
長門級:長門號、陸奧號
大和級:大和號、武藏號
大和級是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大和級兩艦均是在挨了三十枚左右的炸彈及魚雷才沉沒的。
倭軍戰列艦在戰爭期間除長門號以外全部沉沒。其中扶桑號毀於炮戰;比睿號、霧島號炮戰受重創在空襲的威脅下自沉; 金剛號、山城號被魚雷擊沉; 榛名號、大和號、武藏號被航空兵擊沉。 陸奧號毀於事故。 三十年代以來倭國只有大和級兩艘服役,看看美軍二戰中服役的戰艦數量,倭軍豈有不敗之理。
長門級、大和級在大戰期間惟恐被擊沉而挫了士氣很少出戰(戲稱柱島艦隊),扶桑級、伊勢級過於老舊很少投入一線,卻只有金剛級這種倭軍中最老式戰列艦馳騁大樣,原因也是航速和續航力。另外倭軍戰列艦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異常高大的寶塔式多層上層建築和桅桿。很好辨認。
二戰倭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
金剛級:
金剛號:1944年11月21日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美國海獅號潛艇擊沉;
比睿號:1942年11月13日在薩沃島海戰中遭美國巡洋艦隊重創,次日遭美國飛機攻擊,被迫自沉;
榛名號:1945年7月19日和28日在吳港被美國飛機攻擊,坐沉在錨地;
霧島號:1942年11月13日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海域夜戰中遭美國華盛頓號和南達科他號戰列艦重創,次日被迫自沉;
扶桑級:
扶桑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戰列艦擊沉;
山城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戰列艦擊沉;
伊勢級:
伊勢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
日向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
長門號: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艦載機重創,停泊在橫須賀一直未能修復,戰後作為戰爭賠償交付美國,1946年7月29日在比基尼環礁原子彈爆炸試驗中傾覆沉沒;
陸奧號:1943年6月8日在廣島灣由於事故發生大爆炸沉沒;
大和號:1945年4月7日沖繩天號作戰途中在九州坊之岬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武藏號:1944年10月24日萊特阿號作戰途中在錫布延海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英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舊式戰列艦
鐵公爵級:鐵公爵號(作為海軍艦艇母船使用)
伊麗莎白女王級: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巴勒姆號、勇士號、馬來亞號
復仇級:復仇號、決心號、拉米里號、皇家橡樹號、君權號
聲望級:聲望號、反擊號
/胡德號/
納爾遜級:納爾遜號、羅德尼號
英王喬治五世級: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
新型戰列艦
前衛級:前衛號
英國在一戰結束至二戰前投入建造的條約型戰列艦為了追求防護性能從而導致在航行性能上都有重大的缺憾,這和英國國力衰退有很大關系。
開戰時英國戰列艦隊以一戰時服役的兩級戰列艦為中堅,在戰爭中這種老式戰艦不斷改進在護航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戰爭期間共損失5艘,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被U艇擊沉;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鐵公爵號艦艇母船被航空兵擊沉;胡德號炮戰中被擊沉。其餘在戰後相繼拆除(英國佬對那些有功於他們的東西都挺狠的,無論是居功至偉的丘吉爾首相還是戰功卓著的厭戰號戰列艦,過河就拆橋,使完便拋棄)。
二戰英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
伊麗莎白級:
伊麗莎白女王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厭戰號:1947年12月出售解體,在拖往戰列艦「屠宰場」的途中掙脫拖帶的纜繩,在康沃爾郡海岸擱淺(比較不屈不撓)。不過後來還是就地拆解了;
馬來亞號:1948年2月出售解體;
巴勒姆號:1941年11月在地中海被德軍U331號潛艇擊沉;
勇士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復仇號:1948年9月出售解體;
決心號:1948年5月出售解體;
拉米里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君權號:租借給蘇聯,1949年2月歸還,4月出售解體;
皇橡號:1939年10月在錨地斯卡帕灣被德國U47號潛艇擊沉。
納爾遜號:1949年3月出售解體;
羅德尼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英王喬治五世級:
英王喬治五世號:1958年1月出售解體;
威爾士親王號:1941年12月被倭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
約克公爵號:1958年2月出售解體;
安森號:1957年12月出售解體;
豪號:1958年6月出售解體。
前衛級:
前衛號:1949年開始作為訓練艦和皇家遊船,於1960年拆毀。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聲望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反擊號:1941年12月被倭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1941年5月在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斗中戰沉。

德國海軍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老式戰列艦
赫爾戈蘭級:
黑森號 Heisse:作為無線電靶艦使用。戰後賠償給蘇聯
德意志級:
漢諾威號 Hannover:靶艦。戰後拆毀
施萊辛號 Schlesien:作為布雷艦使用。戰爭末期在施韋內明德擱淺作為岸炮台。戰後解體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 Schleswig-Holstein:被炸沉,殘骸打撈起來後賠償給蘇聯
襲擊艦
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德意志(呂佐 Lutzow)號:1945年在施韋內明德鑿沉。戰後由蘇聯打撈解體
舍爾海軍上將號 Admiral Scheer:在基爾的德意志工廠被炸傾覆。戰後解體
斯比伯爵號 Admiral Graf Spee:1939年在烏拉圭蒙的維地亞自沉
大型襲擊艦/戰列巡洋艦 9
沙恩霍斯特級
沙恩霍斯特號 Scharnhorst:1943年在北冰洋被皇家海軍擊沉
格奈森瑙號 Gneisenau:1945年在格丁尼亞港鑿沉。1947年由波蘭解體
戰列艦
俾斯麥級
俾斯麥號
提爾皮茨號 Tirpitz:1944年被炸傾覆。戰後由挪威解體
德國海軍戰艦因為要面對大量的英國艦隊,所以在設計理念上與其他各國略異,基本上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
裝甲厚:因為火力,機動力與防禦力中很難三者兼顧,德艦采"重裝甲"主義是犧牲火力來換取的,多一門炮不一定打得到敵軍,多一寸裝甲可以抵擋多發敵艦的炮彈。
速度快:德艦擁有世界一流的引擎,因為數量居於劣勢,有較高的速度才能採用"打帶跑"戰術,否則英軍玩起"一換一"戰術,德艦就被耗光了。
火控優良:精度奇佳的光學瞄準儀與雷達,配合其火炮優良的冶金技術,炮擊的威力與準度相當可觀。
外觀相似: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軍備,故雖在造艦技術上雖有先進的理論,卻缺乏實務經驗,故其船艦設計略嫌保守,每型船艦都像是同一版本的不同比例,外觀都差不多。
法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舊式戰列艦:
科爾貝級:科爾貝號(後改為訓練艦)、海洋號(後改為訓練艦)
普羅旺斯級:普羅旺斯號、布列塔尼號、洛林號
條約型戰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黎塞留號、讓·巴爾號(二戰爆發時未完工)、克萊蒙梭號(二戰爆發時在建)
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
法國的條約型戰艦的主炮很有特色,主炮塔由兩對雙聯炮組成一座四聯裝炮塔。雙聯炮是一個整體,許多部件兩門共用,主炮裝彈高低角沒有限制,減輕了重量,提高了射速。法國條約型戰艦(及英國納爾遜級)的這種主炮排列方式,優點是裝甲防護重點地帶集中在軍艦的中前部,可以減少全艦裝甲的重量,缺點是主炮集中在一起,戰時的戰損率會增加;射擊時存在死角。
可惜的是二戰中法國在陸上敗得太快,法軍被德軍秋風掃落葉般的打跨了,海軍不但失去了表演的機會,還成為列強虎視耽耽的一塊肥肉。
戰爭期間損失8艘,戰列艦布列塔尼號被英國艦隊擊毀,科爾貝號和巴黎號被英國「接管扣押」。戰列艦海洋號、克萊蒙梭號被德軍繳獲,後被炸沉。戰列艦普羅旺斯號、戰巡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自沉。
科爾貝級戰列艦(Courbet Class)
科爾貝號(Courbet)1939年改為訓練艦,1940年7月3日由英國皇家海軍接管,後加入自由法國海軍作為防空警戒艦使用。1944年6月9日作為阻塞船鑿沉在諾曼底。
海洋號(Ocean)原名讓·巴爾號,1936年改名海洋號,1938年改為練習艦,後被德軍俘獲,1944年3月7日受到盟軍轟炸,1944年3月15日被德軍炸沉,後被法國打撈隊打撈上來,於1946-1947年在土倫拆毀。
布列塔尼級戰列艦(Bretagne Class)
布列塔尼號(Bretagne)1940年7月3日被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包括勇士號和決心號戰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擊沉於米爾斯克比爾,1952年法國打撈隊將其打撈並拆毀。
洛林號(Lorraine)1940年7月在亞歷山大港被英國軍隊解除武裝,後加入自由法國海軍,1954年1月拆毀。
普羅旺斯號(Provence)1940年7月3日在米爾斯克比爾被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重創擱淺,返回法國本土後於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7月11日被德軍打撈起,1944年作為阻塞船再度被鑿沉,1949年4月再次撈起並於1951年拆毀。
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Dunkerque Class)
敦刻爾克號(Dunkerque)1940年在米爾斯克比爾被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擊傷。於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義大利打撈隊曾對其進行拆卸,1945年法國打撈隊將其艦體移出船塢,1958年出售並拆毀。
斯特拉斯堡號(Strasbourg)1940年7月在米爾斯克比爾受到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攻擊,逃抵土倫,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義大利打撈隊對其進行拆卸,1944年德國人將其艦體用於阻塞主航道,1944年8月18日遭受盟軍轟炸受到重創並擱淺,1955年出售並拆毀。
黎賽留級戰列艦(Richelieu Class)
黎賽留號(Richelieu)在整個戰爭中,黎塞留號先是作為維希海軍最強大的戰艦而屢次遭受盟軍襲擊,後又逃至盟國,1943年2月駛抵美國進行改裝,1944年起加入英國遠東艦隊,直至戰爭結束。1945年10月3日至12月29日參加了法軍在印度支那的軍事行動。1956年轉入預備役,至1964年拆毀。
讓·巴爾號(Jean-Bart)1942年11月在卡薩布蘭卡遭到美國第34特混艦隊攻擊,被馬薩諸塞號戰列艦和美軍艦載機重創,嚴重受損一直到戰爭結束。1946年開始繼續建造工作,1955年5月全部完工,1956年11月參加了英法聯軍對埃及進行的塞得港登陸作戰,後作為練習艦直到1961年,1970年拆毀。

義大利海軍戰列艦
舊式戰列艦
加富爾級:加富爾公爵號、儒略·愷撒號
杜里奧級:杜里奧號、安德列·多里亞號
新式戰列艦
利托里奧級:利托里奧號(後改叫義大利號)、維多里奧·威尼托號、羅馬號、帝國號(在建)
義大利投入戰爭時三軍備戰不足,被英軍夜襲塔蘭托後意國海軍更是沒了精神,此後再未恢復元氣。
義大利的戰爭潛力很差,資源也不足,舉例來說加富爾級等戰艦改裝時的320mm主炮是用原裝備的305mm炮銑成的;到了戰爭後期居然將戰艦用來充當兵營!可見意國海軍之窩囊。要說意國戰艦的優點就是其381mm/50倍口徑主炮的射程極長達到42,800米。
戰爭期間帝國號未能完工,後被德軍虜獲。愷撒號退役,加富爾號、羅馬號被航空兵擊沉。義大利號、威尼托號和愷撒號戰後被分別賠償給美、英、蘇戰勝國。
義大利海軍二戰期間的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號 Conte di Cavour,1940年12月在塔蘭托軍港被英國飛機炸沉。1941年浮揚,拖到的里雅斯特船廠。修理工作從1943年初開始。1943年10月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船員將其自沉。德國將其打撈出水,1945年2月被美國飛機炸沉。
儒略·愷撒號 Giulio Caesar,1943年之後被盟國拘留在馬爾他和蘇伊士運河的大苦湖。戰後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蘇聯,改名「新羅西斯克」號。1956年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內爆炸沉沒。推測原因為觸到二戰遺留水雷。
杜里奧級
杜里奧號 Caio Duilio,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
安德列·多里亞號 Andrea Dolia,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
利托里奧級
利托里奧號 Littorio,後改名義大利號 Italia,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7年解體。
維多里奧·威尼托號 Vittorio Veneto,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8年解體。
羅馬號 Roma,1943年隨義大利海軍艦隊駛往馬爾他投降時,被德國炸沉。
帝國號 Impero(未成艦),1943年9月被德國俘獲,作為靶艦使用。1945年2月被美國炸沉,1947年打撈並拖往威尼斯近海擱淺。1950年解體。
二戰期間蘇聯海軍的戰列艦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原馬拉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多次遭到德國轟炸,艦體損壞嚴重。1955年解體
甘古特號,原十月革命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52年起作為訓練艦使用。1957年解體
塞瓦斯托波爾號,原巴黎公社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黑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47年改為訓練艦。1956年解體
租借戰列艦:
復仇級
君權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1944年獲得,主要用來在北極航線護航。1949年歸還英國,同年解體。

❼ 50道關於一二戰的歷史題帶答案的,不要太簡單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
1.引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有( )
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沒有解決
②勞動人民的日益貧困,限制了購買力
③資本家受利益驅使,盲目擴大生產
④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羅斯福新政採取的中心措施和要解決的核心矛盾分別是( )
A.貨幣措施,勞資矛盾 B.工業措施,供需矛盾
C.農業措施,供需矛盾 D.福利措施,勞資矛盾
3.當時羅斯福實行新政的時候在美國政壇引起了一場激烈地爭論,很多資產階級當權派反對新政,你認為他們反對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
A.國家不應該用行政手段干預經濟
B.整頓金融體系,結果引起了美元貶值
C.新政採取了諸多有利於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措施
D.新政威脅到了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4.右圖的藍鷹是羅斯福新政的經典標志,它附帶的座右銘是:「NRA一一WE DO OUR PART(意思是:我們盡自己的本分。」胡佛說「這簡直是法西斯!」你認為這個這個標志的內涵是指( )
A.國家出台的財政金融政策
B.工業復興法中有關工商業公平經營的實施法則
C.政府有關農業生產方面的規定
D.「以工代賑」的社會福利政策
5.日本法西斯專政區別於德國法西斯專政的是( )
①法西斯分子通過政變取得權力②建立起法西斯政黨的一黨專政
③軍部在政權中佔有統治地位 ④公開擴軍備戰,准備侵略戰爭
A. ①③ B.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6.歐洲策源地形成的標志是 ( )
A.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 B.希特勒成為德國國家元首
C.國會縱火案 D.希特勒當選為國家總理
7.下列國家法西斯專政建立的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德國 ②義大利 ③日本 ④西班牙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②③①④
8.1935年召開的共產國際七大對中國產生的最深遠影響是( )
A.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提出了諸多建議
B.有利於中共領導的長征的最後勝利
C.推動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D. 號召中共要繼續反蔣,配合了中國的抗日
9.下列最早走上反法西斯道路的國家是( )
A.中國 B.朝鮮 C.衣索比亞 D.西班牙
10.西班牙內戰被看作「二戰前的綵排」,因為它最能反映二戰前各大國的矛盾和斗爭。下列有關國際勢力對其態度表述正確的有( )
①德意法西斯實行武裝干涉 ②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
③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大力援助 ④「國際縱隊」直接參與正義方作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德、意、日三國軸心同盟形成的標志是( )
A.「柏林—羅馬軸心」的形成 B.德日簽署《反共產國際》
C.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 D.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12.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階段特徵明顯,下列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特徵描述正確的是( )
①法西斯侵略與反法西斯侵略成為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主流
②綏靖政策達到頂峰,並自食其果
③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④法西斯同盟和世界法西斯同盟相繼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綏靖政策是盛行20世紀30年代的一種重要政策,下列內容不能體現其實質的是( )
A.英法在法西斯侵略衣索比亞、中國、西班牙等國家中表現出的縱容或不幹涉政策
B.美國面對法西斯侵略表現出的「中立」政策
C.慕尼黑陰謀和後來出現的「靜坐」戰爭
D.蘇聯推行的中立自保政策
14.奧地利是德國在歐洲佔領的第一個主權國家,佔領這塊領土最重要的戰略意圖是( )
A.使德、意法西斯侵略勢力連成一體
B.有效地遏制了蘇台德區的反法西斯勢力
C.為德國法西斯勢力突襲蘇聯准備了條件
D.打擊英法的綏靖政策
15.教材中出現的《德法邊境的靜坐戰
A.德軍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B.法國投降,建立了傀儡政權
C.英國被廹進行不列顛之戰
D.德軍突襲並佔領了波蘭
16.在二戰中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役或戰爭不計其數,其中在戰略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有( )
①莫斯科保衛戰 ②中途島海戰 ③阿拉曼戰役 ④斯大林格勒戰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對於世界人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遲到的祝福,而對於當時法西斯侵略的形勢來說,它的來到又可謂是姍姍來遲。下列有關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法西斯的侵略已嚴重威脅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整體利益
B.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對其形成起了催化劑作用
C.其形成的標志是《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D.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戰勝利的進程,從而成為二戰的轉折點
18.通過召開國際會議來協調國際爭端和沖突成為現代國際關系的一大亮點,但由於很多會議經常被帝國主義操縱往往帶有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下列能夠體現出這一點的會議有( )
①1919年巴黎和會 ②1922年華盛頓會議
③1943年德黑蘭會議 ④1945年雅爾塔會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9.(原創)在二戰中召開了四次重大的國際會議,其中對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影響最大的是( )
A.Cairo Conference B.Teheran Conference
C.Yalta Conference D.Potstam Conference
20.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破壞性最大、災難性最嚴重的一次戰爭。下列關於其影響表述正確的包括( )
①摧毀了法西斯主義,使和平進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使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
③使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力量空前強大
④大大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1「二戰」期間美蘇建立的同盟關系在戰後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美蘇爭霸必然導致雙方對立 B.反法西斯斗爭取得勝利
C.兩極格局間關系的實質是兩強爭霸D.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沖突
22二戰」後,出現美蘇兩極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美蘇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 B.以歐洲為中心的格局被戰爭打破
C.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D.美蘇政治軍事力量形成抗衡
23..杜魯門主義的實質是()
A.支持自由國家抵抗外來征服 B.穩定希臘、土耳其的社會秩序C.幫助受援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以抵制社會主義D.干涉世界各國內政
24.「馬歇爾計劃」實施的最根本的目的在於()
A.幫助歐洲各國恢復經濟 B.英國藉此進行資本主義輸出
C.穩定歐洲的資本主義秩序 D.以經濟手段控制受援國,建立美國的霸權
25.戰後美蘇冷戰的第一次高潮是
A 分區佔領德國 B 第一次柏林危機 C 第二次柏林危機 D 德國分裂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26題26分,27題24分,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26.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後期的態度都發生過從中立到參戰的過程的變化。(26分)請回答
⑴ 美國在兩次戰爭中的態度發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麼?(8分)

⑵分析這一態度的變化對戰爭進程、美國自身、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10分)

⑶美國在二戰中參戰對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後盟國採取了哪些重大軍事行動?並舉例說明盟國在政治上互相協調的表現。(6分)

⑷從美國在兩次戰爭中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談談你的認識。(2分)

27.大國的崛起實際意味著國際格局的變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試述一戰後,世界格局變化的表現。分析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8分)
(2)為改變舊的國際格局,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採取了哪些重大行動?(8分)
(3)舉例說明美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對外政策的主要變化。這些變化導致了哪些相同結果?(4分)
(4)各國外交政策的適時調整反映了國際關系中的什麼共性規律?(4分)

一、選擇題
1.D 此題的表述都對,在教材內容的第一段能找到答案。
2.B 經濟危機的表現就是生產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的購買力來說過剩了,新政的工業措施就是在抑制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同時其它措施來刺激消費,因此解決的核心就是供需矛盾。
3.C 因為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農的措施,有些資本家認為威脅到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於是堅決反對。
4.D 藍鷹標志是指工業復興法中有關工資、工時以及公平競爭的規定,因此被崇尚自由競爭的胡佛斥為「法西斯」。
5.C 通過法西斯政黨上台的應該符合德國。
6.D 萊茵非軍事區本來應該是和平區,結果德軍開進來了,這點本身就有極大的諷刺意味。而且此內容在教材也有明確依據。
7.B 義大利是1922年,德國是1933年,日本是1936年,西班牙是1939年。
8.C 這次大會要求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在這一號召下,中共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這也是中國抗日能夠勝利的根本原因。
9.A 中國在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就開始反法西斯了,因此是最早的。
10.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形成的,因此不可能得到它的援助。
11.C 此題考查學生的知識識記能力,內容在教材上都能直接找到。
12.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40年代形成的,而不是在30年代形成的。
13.D 因為綏靖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法西斯的禍水引向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聯本身就是這一政策的受害者,因此蘇聯推行的政策不能體現其實質。
14.A 從教材48頁的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出佔領這快領土的戰略意圖。
15.B 法國是當事國,而且對一個國家來說,亡國是災難性的。
16.C 莫斯科保衛戰只是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具有轉折意義,剩下的三個分別是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和二戰的轉折點。
17.D 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而不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8.B 德黑蘭會議是商討大國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事,並決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不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而其它會議是以犧牲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利益為代價,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19.C 二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主要就是以雅爾塔會議為主的四大國際會議為藍本而形成的,包括成立聯合國這些影響巨大的內容都是這一會議中作了規定。
20.D 二戰並沒有使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它崩潰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
21—25 DDDDB
二、非選擇題
26\
47.⑴原因:一戰後期,交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美國奪取戰利品和世界霸權的時機已經成熟;交戰國人民反戰運動高漲,直接威脅到美國資產階級的利益。二戰爆發後,隨著法西斯的瘋狂侵略,導致他們與美國之間的矛盾激化;日本偷襲珍珠港,損害了美國在遠東太平洋的利益。
⑵影響:一戰: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加速了大戰結束的進程;戰後美國取得了世界經濟霸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形成了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美國成為其主導國家之一。
二戰: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力量,為打敗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貢獻;戰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對戰後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的形成、演變產生了重大影響。
⑶重大行動:在北非戰場登陸,德意軍隊投降;西西里登陸義大利投降;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盟國進入德國境內東西夾擊德國,美蘇易北河會師和攻克柏林。美國、蘇聯和中國參加對日作戰。
政治上協調:舉行四次國際會議(略)⑷
27.
(1)表現: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開始動搖,日本取得東亞霸權,美國國際地位提高,最終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原因:歐洲列強實力削弱,美國和日本實力增強。(8分)
(2)德國:擴充軍隊,進入萊茵軍事區,撕毀《凡爾賽和約》;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侵佔蘇台德地區;吞並奧地利;突襲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8分)
(3)變化:由「中立」到參與並領導反法西斯戰爭,與蘇聯兩分天下,推行霸權政策。結果,客觀上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4分)
(4)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決定外交政策,各大國都是根據自身的實力提出利益要求,並把國家利益作為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據。(4分)

❽ 二戰歷史(越詳細越好)

這個問題不是9999個字能搞定的,自己去網路+貼吧上找就可以了
如果要做人物研究的話看專門的書
戰略的話貼吧上挺多新穎的想法
如果是學生背歷史的話就不用看了,這些不會考的..........
1古德里安:坦克之父,6星期掃法國,短短幾個月內盪平蘇軍精銳,參加基輔合圍等,如果說曼施坦因,隆美爾等是天才的坦克將軍,那麼古德里安則是促進他們成材的人(雖然他只有3顆星)
2隆美爾:號稱沙漠之狐,雖然有一定的水分(而且很多人認為他戰略水平很差)但總體而言其戰術登峰造極,個人認為其戰略眼光也是有一定水準的,他也是唯一的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宣傳明星,張的比較英俊(個人認為......)擅長防守反擊,在義大利幾乎被英軍集團全滅的情況下帶2個師不到把英軍打的節節敗退,雖然失敗阿拉曼,但是其客觀原因佔了不小的比例,最後的千里大撤退更是難得(雖然有運氣成分)
3曼施坦因:著名的入侵法國的「鐮刀計劃"提出者(雖然主要是古德里安他們安排的)但是其構想是偉大的,擅長組織精銳進攻,但是防禦能力有點問題,庫爾斯克,斯大林格勒等敗仗和他關系是有點大的,但是他也多次將功補過,彌補了脆弱防線,如哈爾科夫反擊戰,總體上應該是相當偉大的戰略家,其思想和戰略眼光,憑心而論,其偉大程度,真的有點嚇人..........我認為如果把曼帥排第二,那麼沒人敢在戰略上坐第一
4朱可夫:是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等名仗的締造者,雖然以人海戰術,絕對人數優勢而被許多人說(比如很多人說這是個不給他五倍兵力不會打仗的傢伙)但是無論如何他的防禦能力是相當出色的,畢竟那是的蘇軍素質等方面比不過德軍,而且將軍的好壞不僅僅是看傷亡比的
5.蒙哥馬利:號稱二戰中英軍最強的,指揮阿拉曼戰役和諾曼底二敗隆美爾(雖然是有很大優勢前提下)其作戰風格是守為主,讓敵人攻擊沒了再打,和朱可夫有點相似,但是他的冒險行動(可能是唯一一次較大的冒險)市場花園卻讓節節敗退的德軍反擊了,損失很大的空降兵
6山本五十六:號稱海軍之花,指揮了珍珠港偷襲行動(雖然不知道是否真的是偷襲,因為中國把它破譯了,有說法說是美國故意的讓他炸的)可惜中途島戰役慘敗,不過他的海軍指揮能力還是很強的,尤其是使航母登上了海軍霸王的位子,當然他也是很有名的賭徒,據說是第二個不能上某艘著名賭船的人
7尼米茲:中途島戰役大敗山本五十六
8巴頓:十分火爆脾氣,不過戰鬥力還算不錯
9盧金:雖然只有中將而且是投降於德軍,但是在私模稜斯克成功阻擊古德里安坦克部隊,為保衛莫斯科贏得時間,還有許多著名的戰役都是他打的,十分天才,在投降前還因為受重傷斷了條腿,雖然是投降了,但是回國時受到熱烈歡迎,可惜投降太早導致沒辦法陞官了.....
好吧,表示太多了列舉實在太麻煩,就這樣吧...........如果你有問題可以繼續問我(如果不嫌棄我水平不高的話)
總體上德軍優秀將領最多,然後是蘇軍,其他的貌似都只有那麼幾個......

❾ 想知道一些有關二戰時的知識。謝謝。

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仍然是帝國主義國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在起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二十年,資本主義的發展極不平衡,德國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強烈要求從英、法、美戰勝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市場,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義大利和日本不滿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結果德、意、日首先發難,挑起了戰火。其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它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勢力是戰爭的製造者。

另外,一些大國為自身的利益而採取的綏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戰的爆發。世界各國人民雖然也進行了反法西斯戰爭,但沒有互相配合,還不能制止戰爭的爆發,使局部戰爭走向了世界大戰。
據統計,在1939年9月英法對德宣戰前,戰爭已席捲了五億多人口,蔓延在歐、亞、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確切地說,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日子,而不是開始。這是必須要明確的一點

2.德國法西斯為什麼要突襲波蘭呢?①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之前,已佔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從地理上看波蘭處於德國的半包圍之中。正因為如此,所以希特勒在吞並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便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命令。②波蘭和英法是盟國,德國處於法波之間,而波蘭實力不如英法。所以希特勒決定先攻佔波蘭,然後再來解決英法。③波蘭又與蘇聯接壤,佔領波蘭就有了進攻蘇聯的跳板。④為了避免攻佔波蘭後可能引起英、法和蘇聯同時出來干涉,所以法西斯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8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切准備妥當,為了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戰果,德國便於9月1日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
德國吞並奧地利

奧地利地處戰略要沖,是進攻東歐和巴爾乾的門戶。《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奧合並。希特勒早就說過德奧合並是「我們一輩子要用各種方法來實現的任務」。他極力支持奧地利的納粹分子掌權。經過幾年策劃,1938年3月,希特勒陳兵德奧邊境,發出最後通牒,迫使奧總理許士尼格辭職,任命納粹分子賽斯—英誇特為總理。英誇特剛上台,便按希特勒的授意,發出電報「邀請」德軍佔領奧地利。13日,佔領完成,簽訂了德奧合並的文件,奧地利變為德國的「東方省」。《凡爾賽和約》是禁止德奧合並的,但英、法、美等國並未抵制和制裁而默認了德奧合並。

慕尼黑協定

即《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凌晨,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主要內容是:捷政府必須在10月1日起的10天內,把蘇台德區和德意志人佔多數的其他邊境地區割讓給德國;割讓區內的軍事設施、工礦企業、鐵路及一切建築,無償交付給德國;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來確定其他地區的歸屬並最後劃定國界,等等。慕尼黑協定是英、法「禍水東引」政策的頂點。丘吉爾在英國議會對協定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認為英國遭到了一場全面的十足的失敗,英法「正處在一場大禍之中」。後來把為苟安一時而犧牲他國利益、縱容侵略的政策稱為「慕尼黑政策」。

涅維爾·張伯倫(1869—1940)

英國首相、保守黨領袖。生於英國伯明翰市,畢業於伯明翰大學。1915年任伯明翰市長。1918年當選下院議員。歷任郵電、衛生、財政大臣等職。1937年起任首相。任內全面推行縱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承認墨索里尼侵佔衣索比亞,默許希特勒吞並奧地利。尤以1938年三次求見希特勒、策劃慕尼黑陰謀而臭名昭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英法對德宣而不戰,坐視波蘭滅亡。1940年4、5月間,德軍迅速向北歐和西歐推進,張伯倫受到強烈譴責,黯然下台,不久病卒。著有《演講集·為和平奮斗》。

達拉第(1884—1970)

法國總理、激進社會黨領袖。1918年任眾議員。歷任殖民、公共工程、外交、國防等部部長。1927年當選激進社會黨主席。1935年曾參加法國人民陣線。1938~1940年出任總理期間,追隨張伯倫簽署了《慕尼黑協定》。1940年法國敗亡之際,因主張在北非繼續戰斗,被占優勢的投降派排擠出政府。後被貝當賣國政府逮捕,先後監禁於法國、德國和奧地利。大戰結束後返國。1946~1958年任國民議會議員,反對冷戰政策。1957年當選激進社會黨主席。1958年反對戴高樂執政,後退出政界。

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慕尼黑會議以後,德國佔領了蘇台德區和住有德意志人的其他地區。希特勒看到英法軟弱可欺,便於1939年3月14日,強迫捷總統簽署了把捷克斯洛伐克合並於德國的文件,第二天,德軍便開進了布拉格。

德軍「閃擊」波蘭

1939年9月1日,德軍共集中了58個師、160萬人,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南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北集團軍群由包克上將指揮,兩路突進。先用機群轟炸重要機場、中心城市、交通要道、電站等設施,6 000門大炮向波邊境猛轟。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訪問的德艦也向波軍基地開炮。然後以2 000多輛坦克為先導,步兵跟進。波軍倉皇應戰,飛機未及起飛即被炸毀。加上指揮失度,波軍主力不到兩天即被擊潰。德軍迅速向波蘭腹地推進。

「奇怪的戰爭」與波蘭覆亡

德波戰爭開始時,波蘭兵力只有37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與德軍兵力相差甚大。波蘭政府要求英法「採取聯合行動來制止戰爭」。當時法國有110個師,英國派到大陸的有5個師,而德國在西線的兵力僅23個師。英法對德兵力約為5∶1,不難在西線發動攻勢,給德軍造成壓力。但英、法不僅沒有動用地面部隊發動攻勢,連海、空軍也按兵不動,致使波蘭陷於孤軍苦戰。9月8日,南線德軍已抵波蘭首都華沙地區。波蘭軍民進行了英勇的保衛戰,9月27日,華沙方告陷落。10月2日,法西斯德國滅亡了波蘭,給波蘭人民帶來了空前的民族苦難。英法在9月3日就已對德宣戰,形式上已處於戰爭狀態,而實際上未採取交戰行動,所以歷史上稱為「奇怪的戰爭」。這種狀態維持了七個多月,致使法軍士氣萎靡不振,軍政要人中也出現一股渴望議和的情緒。而德國卻佔領了波蘭,並藉此良機為發動西線的進攻作了充分的准備。

法國馬奇諾防線

建於1929~1940年,耗資2 000億法郎。全線長400千米,包括萊茵設防區、阿爾薩斯和洛林設防區以及薩爾障礙區。共築有非常堅固的5 600個永久性工事。本為防禦德軍進攻而建,在戰爭中實際上沒起多大作用。

敦刻爾克撤退

聚集在敦刻爾克三角地帶的英法軍約40萬人。撤退至英國的約33.8萬多人,其中英軍約20萬人。法國被俘約4萬人。英法軍丟棄700輛坦克、2 400門大炮和大量其他軍用物資。

法國的潰敗

5月14日,德軍以重兵突破法比邊界的色當要塞,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法國。又突破法軍總司令魏剛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倉卒建立的魏剛防線。義大利於6月10日向英法宣戰,出兵攻打法國東南部。14日,德軍佔領了不設防城市巴黎。21日,佔領了盧瓦爾河以北整個地區。22日,法國投降。法國北部及西南部由德軍直接佔領,其他非佔領區由貝當建立傀儡政府統治,因首都設在維希,也稱維希政府。

戴高樂(1890—1970)

法國總統。1911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入伍,三次負傷。後在聖西爾軍校教軍事史,並在貝當的參謀部任職。1940年5月任第四裝甲師師長,積極在前線阻擊德軍入侵。6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巴黎淪陷後,於6月17日飛往倫敦,組織「自由法國」(後改為「戰鬥法國」)運動。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戰斗。並招募志願人員組織武裝力量,11月即達3萬人。1941年9月,成立了「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派著名反法西斯戰士讓·穆蘭空降回國,統一國內抵抗組織的行動。1943年6月,在阿爾及利亞成立「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為兩主席之一。1944年6月,組成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任主席。在英美政府支持下,於法國以外建立的軍隊已達56萬人,組成遠征軍參加盟軍赴各戰場作戰。8月,隨軍回巴黎,領導軍民解放祖國。1946年1月下野。1958年12月,當選為總統,1965年連任,1969年離職。執政期間,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大國控制。1964年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0年逝世後,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致送花圈,譽之為「反法西斯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著作有《未來的軍隊》及《召喚》、《團結》、《拯救》、《希望》等回憶錄。

貝當(1856—1951)

法國維希政府首腦、民族叛徒。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指揮凡爾登戰役。大戰末期任法軍總司令,升元帥。1934年任陸軍部長。1940年法德戰爭中任副總理,同總司令魏剛等鼓吹失敗主義,主張投降。德軍逼近巴黎時,不組織抵抗,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6月16日雷諾政府垮台,貝當出任總理。20日,向德國停戰求降。22日,正式簽訂投降協定。法軍全部解除武裝並交出武器。北部工業區由德國直接佔領,佔領軍的費用由貝當政府負擔。南部由貝當傀儡政府管轄,首都設在維希。貝當修改憲法,稱「法蘭西國家元首」。1945年以通敵罪被判處死刑。後改為無期徒刑,死於獄中。

不列顛之戰

或稱英國保衛戰。希特勒誘降未成,決定入侵英國本土。由於英國掌握制海權,德國企圖以空中優勢摧毀英國。1940年7月10日,德空軍轟炸英國港口和護航艦隊,揭開了不列顛之戰的序幕。8月8日開始,德機重點轟炸英國海軍基地、機場和雷達站,以奪取制空權。9月7日起,集中轟炸倫敦以摧毀英國的民心士氣。10月起,轟炸主要工業城市,企圖摧毀英國生產力。在8~10月三個月中,德國共出動飛機4.6萬多架次,投彈量約6萬噸。最多的一晝夜達1 786架次。英國居民死傷8.6萬多人,建築物被毀100多萬棟,但德國始終未達摧毀英國或逼英求和的目的。英國空軍於8月底9月初對柏林進行3次夜襲,對德國人心理影響頗大。空戰中,德機損失約1 700架,英機損失約900架,飛行員的損失約為6∶1。英國獲勝的原因是:第一,英國軍民為保衛國家戰斗,士氣高昂,丘吉爾政府的態度也很堅決。第二,英空軍在本土作戰,熟悉環境,以逸待勞,便於補充,英機被擊落時飛行員可跳傘獲救。第三,英國已發明雷達探測技術,便於了解敵機動向。10月,希特勒准備執行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被取消,空戰接近尾聲。英國的有力抵抗,挫敗了希特勒征服全西歐的計劃。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

英國首相,大英帝國利益的積極維護者。出身貴族世家,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先後參加過英國侵略印度的戰爭和英布戰爭。1900年以後,連續當選為自由黨、保守黨議員。歷任殖民、貿易、內政、軍需、海軍、陸軍、空軍、財政和國防大臣等職。1918~1920年積極策劃對蘇俄的武裝干涉。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執政後,丘吉爾提出聯蘇制德的主張,反對張伯倫的縱容政策,反對簽訂《慕尼黑協定》。1939年英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任海軍大臣。1940年5月出任戰時聯合內閣首相,拒絕希特勒的媾和試探,堅決領導英國人民對德作戰。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後,立即發表聲明援助蘇聯,後又與蘇聯締結盟約。戰勝德國後,1945年7月因大選失敗辭職。1946年3月在美國發表演說,主張英美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戰後「冷戰」的序幕。1951~1955年重任首相,對蘇採取強硬政策。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

插圖《丘吉爾視察英國倫敦被炸地區》

不列顛之戰中德國空軍集中轟炸倫敦時,傾瀉了大量的高爆炸彈和燃燒彈,城內成百上千處發生大火。轟炸過後,丘吉爾在硝煙彌漫的廢墟中視察,並用食指和中指打著「V」字(勝利之意)手勢,激勵英國軍民爭取勝利的鬥志。

德軍侵入巴爾干各國

當德軍還在西線作戰、不列顛之戰正在緊張進行之時,希特勒的視線已開始轉向東線,盯住東南歐和蘇聯的廣大國土和財富。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結成柏林—羅馬—東京三國軸心軍事同盟,妄圖奴役全世界,加快戰爭進程。在德國威逼利誘之下,同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爾蒂法西斯政府加入軸心同盟,成為希特勒的走狗。11月23日,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同盟,德軍以「教官」名義進駐羅馬尼亞。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亞也加入軸心國,德軍立即進駐。4月6日,德國以優勢兵力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4月17日,南斯拉夫投降;6月1日,德軍控制了希臘。至此,希特勒德國已控制歐洲14國,即奧、捷、波、丹、挪、盧、荷、比、法、匈、羅、保、南、希。它以這些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造成進攻蘇聯時的巨大優勢。

法西斯德國突然襲擊蘇聯

1940年8月,德軍參謀部根據希特勒的指示,開始制訂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德軍向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德戰爭爆發。這次進攻有三個特點:一是突然性。德國在英吉利海峽集中了大量器材,佯裝將大舉進攻英國。實際是不宣而戰,突然襲擊蘇聯。二是瘋狂性。進攻的兵力共190個師550萬人,坦克和裝甲車3 500多輛,飛機5 000多架。從北起摩爾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亞的范圍內,發動全線進攻。規模之大,空前未有。德國妄想用閃電戰在六個星期至兩個月內擊敗蘇聯。三是野蠻性。法西斯德軍所到之處,燒、殺、奸、掠,實行野蠻的種族滅絕政策。蘇聯人民被迫進行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1941年蘇德戰場形勢

6月22日凌晨4時,德國進攻蘇聯的閃電戰開始。北路由李勃元帥指揮,從東普魯士進攻列寧格勒一線。中路由包克元帥指揮,主攻從華沙經明斯克至莫斯科一線。南路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主攻基輔至高加索油田一線。開戰第一天,蘇聯大批機場遭狂轟濫炸,損失了1 200架飛機,德國空軍掌握了制空權。經三個星期的殘酷戰斗,蘇軍放棄了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蘇軍28個師被擊潰,70個師的人員裝備損失了一半。德軍向蘇聯腹地推進了300~600千米,但也損失了10萬人、1 000餘架飛機和大量坦克。蘇軍初期嚴重失利的原因主要在於:戰爭是在大大有利於德國的情況下進行的,德國奪取了歐洲巨大的經濟和戰略資源,擁有精良的裝備和進行現代戰爭的經驗。蘇聯最高當局對德國發動侵蘇戰爭的時間和規模估計不足,對德軍的突然襲擊缺乏准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衛國戰爭開始以後,蘇聯成立了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集中了國家的全部權力,按戰時體制改組黨政工作,迅速把國民經濟轉上戰時經濟的軌道。7月中旬以後,德軍攻勢便受到阻滯。北路列寧格勒始終未被攻陷,中路德軍為打開進攻莫斯科通道的斯摩棱斯克戰役進行了將近30天,南路敖德薩兩個月始終未被攻下。這就推遲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間,為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莫斯科保衛戰

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第一次大會戰。希特勒企圖消滅紅軍主力,佔領莫斯科,在入冬以前打敗蘇聯。他調集了80個師180萬人,由包克指揮進攻。蘇聯集中了125萬人的兵力,斯大林坐鎮指揮。10月2日,德軍總攻開始。希特勒狂妄宣稱10天內攻下莫斯科。他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竟令柏林各大報留下10月12日頭版重要位置准備登載「特別重要消息」。蘇聯紅軍奮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緊急動員。45萬人參加修築首都周圍防禦工事320多千米,市民紛紛組織國民警衛營、摧毀坦克組、巷戰班。10月12日,德軍尚未接近市郊。10月14日,德軍北面只攻佔加里寧城,南面只逼近土拉,中路只攻佔波羅的諾,但旋即受阻。莫斯科會戰中,斯大林始終坐鎮首都指揮。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4周年。莫斯科紅場照例舉行閱兵式。斯大林威嚴地站在列寧陵墓上,檢閱了紅軍隊伍,並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這一壯舉增強了蘇聯人民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信心。11月15日,德軍51個師開展新攻勢,企圖南北合圍,中間突破。紅軍三個方面軍頑強抵禦,德軍最突出的部隊進至距莫斯科30千米處。12月初,莫斯科地區已是寒冬,氣溫下降到攝氏零下20~30度。希特勒對冬季作戰毫無准備,德軍無棉衣,無保暖設備,飛機和坦克的馬達無法發動,槍栓拉不開,武器失靈。而蘇軍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槍炮套上了保暖套,塗上了防凍潤滑油。12月6日,紅軍開始反攻,不斷突破德軍防線。到1942年1月中,紅軍共殲敵55萬人,擊毀和繳獲坦克1 500輛。德軍向西敗退150~300公里。希特勒的閃電戰被徹底粉碎。

大東亞共榮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者妄圖奴役亞洲各國人民,制定了建立殖民大帝國的侵略擴張計劃。1940年7月,第二屆近衛內閣以大本營「南進」方針為基礎,在《基本國策綱要》中提出此計劃。8月1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聲明中正式名為「大東亞共榮圈」。它以「共存共榮」為幌子,鼓吹建立「以皇國為核心,以日、滿、華的強固結合為基礎的東亞新秩序」,「確立包括整個大東亞的經濟協同圈」。列入共榮圈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朝鮮、中國、印度支那、緬甸、泰國、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屬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阿富汗以及夏威夷群島等。中國和亞洲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這一計劃。

偷襲珍珠港

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是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日本為實施「大東亞共榮圈」計劃,9月即開始入侵印度支那。美國認為這無異於日本公開宣戰,於是加強了對日本的經濟壓力。羅斯福總統宣布「凍結」所有日本資產,接著英荷兩國政府也迅速採取了相同的行動。這樣,三國就同日本停止了貿易,特別是石油貿易。日本消費的石油,88%是進口的。在禁運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或是放棄擴張野心,或是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亞)的油田,同美、英、荷等國開戰。日美之間的談判開始進行,雙方都想以強硬態度壓服對方。日本要求美國取消禁運,並停止向菲律賓輸送部隊。美國斷然拒絕,並警告日本不得再行侵略。雙方經過多次談判,仍然達不成協議。12月1日,日本御前會議最後決定於12月8日開始對美、英、荷宣戰。為了造成突然襲擊,日本仍堅持與美國談判到偷襲開始時刻。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企圖一舉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決定對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位於夏威夷瓦胡島的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

1941年,夏威夷時間12月7日凌晨,日本的6艘航空母艦停泊在距離珍珠港320千米處,第一批偷襲的飛機183架於7時55分飛抵珍珠港上空。其中戰斗機43架、俯沖轟炸機51架,掃射和轟炸機場,阻止美機迎擊;魚雷轟炸機40架和高空水平轟炸機49架攻擊各類艦只,頓時濃煙烈火和爆炸聲浪籠罩全港。8時25分,第一批飛機離去。54分,第二批日機171架繼續轟炸至9時45分。日本以損失28架飛機的微小代價,消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艦只。港內8艘美國主力艦,4艘被炸沉,4艘被重創,有188架飛機被擊毀。當時美國的航空母艦不在港內,倖免於難。這次突然襲擊是二次大戰中繼德軍突然進攻蘇聯之後又一次舉世震驚的進攻,它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政府的出乎意外和麻痹大意。

太平洋戰爭初期狀況

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英國也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接著對日宣戰的還有「自由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二十多個國家。德、意也對美宣戰,美國反過來又對德、意宣戰,許多拉美等國家也對軸心國家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珍珠港事變同日,日本對南洋發動了進攻。它投入11個師團、兩個飛行集團、3個炮隊和一支航空母艦艦隊,約40萬人。12月8日,侵入泰國,強迫泰國接受了同盟條約。12月10日,日空軍擊沉了停泊在馬來亞沿岸的兩艘英國主力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掌握了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部的制海權。同日,佔領關島。22日佔領威克島。25日,佔領香港,駐香港英軍投降。1942年3月,佔領新加坡、緬甸、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開戰僅三個月,日本強佔了380萬平方千米土地、1.5億人口的地區,攻勢達到極盛。

山本五十六(1884—1943)

日本海軍大將。新縣人。1911年海軍大學畢業。曾任海軍大學教官、駐美大使館武官。1933年任第一航空戰隊司令官。1935年任航空本部部長。1936年任海軍次官。1939年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次年升海軍大將。1941年12月,指揮發動對珍珠港的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中顯赫一時。1943年4月18日,坐飛機視察南方海軍基地時,在索羅門群島上空被美機擊斃。死後封元帥。

關於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東方戰線」問題的研究

1.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這個問題上形成四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基本肯定蘇聯的締約行動。王芝在《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背景和意義》一文中認為,蘇聯簽約「是斯大林的英明決策,是蘇聯外交路線的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它打亂了綏靖主義者和一切反蘇勢力的戰略部署,粉碎了帝國主義早就期望建立反蘇神聖同盟的陰謀;使蘇聯贏得了為戰勝侵略者所必需的22個月的時間;在東方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加劇了法西斯國家之間的矛盾;對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很大支持;從國際斗爭的總結算看,「對蘇聯人民以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人民更有利」。姚昆遺:《1939年蘇英法三國莫斯科軍事談判淺析》,《國際關系史論文集》,三聯書店出版,1984年。還有的同志在分析了戰爭前夕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和錯綜復雜的外交格局後指出,蘇聯在「與英法結盟無望,戰爭迫在眉睫的緊要關頭,為防止西方禍水東引的陰謀得逞而與德國締約」是「歷史的必然」。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唯一現實的正確選擇」。當然,持這種觀點的同志也不否認蘇德條約的某些消極作用。

第二種觀點全盤否定蘇聯的締約行動。他們認為蘇聯與法西斯德國締約背離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是大國沙文主義、民族利己主義和擴張主義野心的反映。在實踐中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後果」,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波蘭再次被瓜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引起極大混亂」,等等。(註:師橋昌:《又一種綏靖政策》,《世界史研究動態》1985年第12期。)

第三種觀點認為蘇聯締約得小失大、弊大於利。王斯德認為,在當時具體的國際形勢下,為了保障蘇聯的安全,自有它不得不簽約的理由,但過早訂約效果並不良好,消極作用很大。從國際階級斗爭全局及事態發展整個過程看,「此時此刻簽訂條約,蘇聯雖有所得,但得小失大,得不償失,真正獲利最多的則是希特勒德國。」從外交策略看,「這也不是最好辦法和最好出路」。(註:王斯德:《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世界史研究動態》1979年第8期。)

第四種觀點認為蘇聯的締約行動是當時條件下,「不得不採取的外交抉擇」。李巨廉、潘仁傑指出,蘇聯與德國締約既不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和外交勝利,也不是一個錯誤,而是在當時的復雜國際環境下不得不採取的外交抉擇。(註:李巨廉、潘仁傑:《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歷史的若干問題》,《世界歷史》1979年第5期。)高明振指出,關鍵的問題是對條約既要如實地分析它的後果,也要充分肯定它的積極作用。兩相比較,應當說,「積極作用是根本的、主導的」。(註:高明振:《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幾點看法》,《世界史研究動態》1984年第10期。)

2.關於「東方戰線」。在研究討論中也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持肯定態度,認為二戰爆發後,蘇聯從國防安全出發,迅即把波蘭東部、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羅馬尼亞的北布哥維納以及芬蘭南部部分土地置於自己控制下,從而建立了一條從波羅的海至黑海的新防線,即「東方戰線」。這使德國進攻時必須從更西面幾百千米的戰線上開始,這一做法是有戰略意義的,為蘇聯贏得了時間和空間。(註:劉承學:《蘇聯邊界問題》,《世界史研究動態》1979年第9期。)

第二種意見認為「東方戰線」對蘇聯有得有失,應具體分析。張繼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中認為,「東方戰線」擴大了蘇聯防禦德國的空間和防線,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問題在於這條防線是建立在西部弱小鄰國的領土上,蘇聯為了自身的安全與防務,不惜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和主權,暴露了其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帶來了嚴重後果。

第三種意見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東方戰線」並沒有真正起到鞏固蘇聯西部邊境的作用,在德國攻擊下,邊防很快被摧毀了。相反,蘇聯侵犯別國領土、主權,傷害了他國的感情,這一點後來為德國所利用,把這些國家拉入反蘇集團。而二戰後,蘇聯又未把侵佔的他國領土歸還,有損於社會主義國家的聲譽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二戰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