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昇平社學的社學歷史
清末廣州抗英群眾組織。社學是明洪武年間下詔在各地鄉村成立的教學機構﹐後也成為紳耆講睦之所。
在廣東﹐每當地方有事﹐當地士紳常利用它來舉辦團練﹔後期﹐少數社學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地方治安﹐已失卻教學的本旨。1839年禁煙之初﹐廣東沿海村鎮舉辦團練﹐有的即以社學為名。1841年5月(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廣州西北郊三元里﹑蕭岡一帶群眾自發武裝抗英﹐當地出現許多具有團練性質的社學﹐到二十二年至少已有十三個。它們是稱為東六社的懷清﹑聯升﹑鍾鏞﹑同升﹑興仁﹑西湖和稱為西七社的石井﹑成風﹑同風﹑蓮湖﹑和風﹑淳風﹑同文等社學。是年夏﹐南海舉人李芳等聯名呈請﹐於適中的石井社地方建立昇平社學(或稱昇平總社)﹐聯合數十村落團練自衛。在清朝統治者看來﹐團練的聯合不但增強與侵略軍對抗的力量﹐而且可藉以管束民眾「移私鬥於公義」。因此﹐李芳等人的要求很快得到督撫批准﹔上奏後﹐道光帝給予嘉勉﹐並令各府州縣仿照辦理。昇平社學的領導者多是士紳﹔團練成員主要是農民﹐此外有手工業者和店員。平時各務本業﹐定期操演﹔有事則保衛地方﹐或聽從官府調遣。經費初由各鄉捐助﹐後按地產攤派﹐官府只於調遣時才發給口糧。昇平社學雖稱總社﹐但對下屬各社並無多大約束力。不久﹐番禺士紳何有書在江村另建昇平公所﹐客籍士紳王韶光在燕塘另建東平公社(或稱東平總社)﹐兩者都是從昇平社學下分出來的。其後﹐廣州南郊又成立南平﹑隆平各社學﹑公所。社學﹑公所﹑公社均隸屬於廣州協副將。它們各自團練民眾﹐少者數千﹐多者萬餘。隨著英國加劇入侵﹐廣州人民反抗斗爭日趨激烈。
❷ 李芳的工作業績
一主要榮譽
1.2002年獲山東省特級教師稱號
2.2006年獲青島市勞動模範稱號
3.2009年4月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
4.2009年7月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稱號
5.2010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省教育創新人物提名獎。
二主要論著
1.2004年論文《歷史研究性學習》發表在《創新教育》第4期;
2.2008年7月論文《高中歷史主體合作式教學模式》發表在《山東教育》21期;
3.2008年5月論文《新課標下中學歷史復習方法》發表在核心期刊《教學交流》刊物上;
4.2010年7月論文《高中歷史模塊教學的研究》發表在核心期刊《當代教育科學》刊物上;
5.個人專著《高中歷史模塊教學的探索與實踐》2010年8月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
另還有10幾篇文章發表,20餘篇歷史專業論文分別獲國家、省一、二等獎。
三公開課、優質課獲獎、科研課題成果
1.1994年獲青島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2.1997年獲山東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3.2007年獲全國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4.《高中歷史主體合作式教學法》課題分別獲2009年2010年山東省教育學會、中央教科所一等獎。
三、主要事跡
該同志1983年歷史系本科畢業後任高中歷史課27年,並先後擔任教研組長、班主任、教科室主任和青島市歷史學科中心組成員等。高考歷史成績歷次名列全市前茅,高考歷史平均分、優秀率多次居全市第一。擔任高三獎學金班班主任,所教班級學生升入本科院校和211工程的達線率居全市第一,其中付曉同學曾以青島市區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曾多次在市級以上高考研討會上介紹教育教學經驗及高考復習方法指導等,為青島市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作出了貢獻。
該同志潛心鑽研教學,不斷追求更高效、科學的教學模式,在歷史學科教學領域中處於領先地位,教法靈活,有獨到之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其《高中歷史主體合作式教學法》實行以來,大面積提高了教學效益,實現了高效課堂、有效教學。此教學模式2006年立項為山東省特級教師科研課題並先後在省內外課改實驗學校推廣,並分別獲山東省和中央教科所課題成果一等獎。她率先以新課改的理念和要求,打破傳統歷史課堂的滿堂灌,採用情境模擬、辯論、合作搶答等靈活多樣的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她的課堂是問題生成和解決的課堂,是活生生的精彩的高效課堂。她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力的培養,給學生以學法指導,使學生在學習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受學生歡迎。她善於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發表在省級以上正式刊物上專業文章10餘篇,還有20餘篇獲獎。個人專著《高中歷史模塊教學的探索與實踐》2010年8月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
任教以來舉行青島市級以上公開課、開放課共計30餘節;多次參加省特級教師講師團活動,舉行市級以上大型公益講學活動20餘次。先後獲青島市說課比賽第一名、青島市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山東省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全國優質課評比一等獎。舉行省級示範課和國家級課題公開課。作為教育部中學教材審核委員會專家、課程改革培訓指導教師和山東省遠程培訓團隊專家先後在北京、寧夏、黑龍江、河北、甘肅、海南等省舉行新課程改革講座,深受歡迎。並給教育部課程培訓中心提供錄像課和講座視頻,供全國新課改省市教師遠程培訓使用。
❸ 大長今的真正歷史背景是什麼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嗎
都是根據歷史改編的,並不是所有的人物都是歷史里真實出現的。
朝鮮王朝第十一代國王中宗,確實有過一位名為長今的主診女醫師,本故事便根據該歷史真實故事改編。大長今,本名徐長今,去世於朝鮮明宗在位時公元1566年。
為李氏朝鮮第一位透過自修苦讀,完全沒有任何後台背景的女御醫,官位為正三品,是朝鮮歷史上成就絕無僅有的奇女子,中宗時期因為多次治好中宗的疾病。
加上長今的葯膳食補非常可口,讓中宗大為賞識,封為「大長今」,大有「絕無僅有,偉大非凡」的含意,徐長今的葯膳與針灸秘方至今都被韓國中醫界廣泛研究推廣。
中宗病逝之後曾一度受到陷害又被逐出宮廷,後來又被皇後恢復身份,至1566年病逝以前一直在宮中擔任「至善御醫」,地位崇隆。
史實上的長今並未結婚生子。在那個時代,一個女人能做到正三品堂上官的官階可說是特殊的例子。史實上的韓尚宮並不姓韓而姓金,她教導長今食補的方法,她最後是病死的。
長今的母親是被他人所殺的,但對刺殺之人沒有詳細的記載,至於,長今的父親,史實上找不到有關他的資料。另外,長今的母親和金尚宮是完全不認識的!
為了紀念韓國無形文化財產第一代保有者——韓順熙尚宮,所以在劇中把歷史上的「金尚宮」,演繹為「韓尚宮」。
(3)李芳歷史學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天壽奉皇令到廢後尹氏家中賜予死葯。回家途中,不幸跌落山谷,幸遇道士因而得救,性命無礙,道士預言天壽未來的命運將會是坎坷怪離,天壽將會遇到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
此後十四年,中宗繼承皇位,天壽辭去內禁衛軍官之職,希望能從此避開厄運;未料天壽在溪邊遇到了一位垂死姑娘,幸好及時被救起。
但是,道士的預言圍繞在天壽的腦海中,天壽知道這位姑娘就是當天道士提及的第二個女人,無奈這是上天的安排,兩人最終結為連理,生下一女,名為長今。
人物介紹:
1、徐長今(李英愛飾)
八歲時,發生甲子士禍,父離母亡。後投靠姜德久夫婦。十歲入宮當宮女,並下定決心要成為御膳房最高尚宮,以圓亡母心願。長今憑著不懈的努力,終於當上宮內受肯定的廚師。
可惜後來遭人陷害,被趕出王宮,流放濟州為官婢。但長今並未就此消沈,機緣巧合下孜孜不倦學醫,終以醫術再入王宮的內醫院,更成為中宗的主治女醫師。
長今是朝鮮史無前例的女御醫,其名聲在《中宗實錄》里有記載,名字前還加上「大」字,被稱為「大長今」。
2、閔政浩(池珍熙飾)
漢城府判官。出自士大夫家庭。容貌干練,學識淵博。才十六歲便通過司馬試﹝成為生員或進士前進出文科的過程試﹞。
他是文科及第的書生出身,卻有高強的武功,由於武藝高超,被選為內禁衛從事官。閔政浩對長今的聰明好學非常欽佩,更被她的堅毅與學識所迷。
在幫助她的過程中漸漸愛上她,並開始保護她。政浩多次因為長今而陷入險境。後成為內醫院副提調,獨排眾議支持長今當中宗主治醫師時,受朝中官員彈劾,被迫流放異地。
3、崔今英(洪莉娜飾)
與長今同時入宮,一同學習宮中料理。是御膳房崔尚宮的侄女。她野心很大,亦非常傲慢。視長今為競爭對手。
對長今抱有戒心。自幼暗戀閔政浩,因要延續家族五代擔任最高尚宮的傳統而放棄,漸漸以飲食作為權力斗爭的武器。
4、朝鮮中宗李懌(林湖飾) -
朝鮮王朝中宗李懌(1488-1544),字樂天,明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九日出生於景福宮。朝鮮王朝第十一代帝王,性格溫和,優柔寡斷。
是在前一個帝王燕山君被廢黜後而登基的。他侍母至孝,愛護百姓、努力改革政治、希望改善百姓生活。他亦重用人才,致力改革政治。
認識長今後,被她的溫柔性情及出眾才能所感動。後來,對長今感情,再不單純是御醫與病人之間,而是當為女人般愛上了她。
5、韓尚宮(梁美京飾)
本名韓愛鍾,是長今媽媽朴明伊最好的朋友,她溫柔淡定、成熟睿智,有著大地般的溫暖、母親般的包容。從長今入宮起,韓尚宮一直對她和善如母。
對於長今來說,韓尚宮娘娘就像她的另一位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她,照顧她。她更是一位偉大的老師,她充分地開發長今的潛力和素質。
教她做人做事的道理,使她具備勤奮、堅忍、百折不撓等品格,這一切都在長今的人格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❹ 歷史老師要求調查 林州市歷史重要人物 知道的幫幫忙 謝謝
太行山在林州境內的一段支脈,被稱為林慮山,林州市(原林縣)也由此得名。林慮山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有很多人文歷史在其中。今天搜集到一些歷史名人和林慮山的介紹,作為一個資料收藏。
趙武靈王(戰國) 名雍(?~公元前295年),戰國時期趙國趙肅侯之子。公元前325年即位。公元前307年正月,趙武靈王召集肥義等人,議論軍政大事。隨後,勘視趙國南部邊疆,來到林慮山,登上黃華山,和近臣樓緩分析趙國面臨的戰爭形勢,肯定先王肅侯修築長城,保衛國家邊疆的功績後,趙武靈王在此提出讓軍隊改穿胡人服裝,練習騎馬射箭本領。
夏馥 (東漢)字子治,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圉鎮鄉)人。東漢桓帝之時(165年),宦官亂政,夏馥支持司隸校尉李膺、太尉陳蕃改革朝政,罷斥宦官的舉動,被宦官誣陷,為不連累別人,夏馥剪掉胡須長發,進入林慮山,隱居在今石板岩鄉南部懸崖絕壁的王相岩里,給冶鐵人家當僱工,伐木燒炭,形貌瘦弱如疾。兩三年後,含冤死去。
曹丕 (三國)(187~223年)即魏文帝。字子恆,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次子。曾游覽林慮山,並賦詩一篇。
荊浩 (五代)字浩然,河內沁水縣(今河南省濟源市,亦說山西省沁水縣)人。著名畫家,博通經史,善於詩文和繪山水樹石畫。尤愛雲中奇峰,立於天際。五代社會多亂,荊浩為迴避政治上的紛擾,不願做官,便隱居在林慮山的洪谷,買田數畝,躬耕而食,就地作畫,自號「洪穀子」。洪谷一帶崇山峻嶺,山峰奇峭,溪流迂迴,三疊瀑布,山間怪石,禾秀山巔,雲擁翠柏,如同仙境。使荊浩「驚其異,遍而賞之」,繼而「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即太行風光的客觀景物,在他的畫筆下得到了藝術的真實再現。
柳開 (宋)字仲塗,初名肩愈,字紹元,號東郊野夫、補亡先生,河北省大名縣人。宋開寶六年(973年)進士,曾任殿中侍御史。是宋代最早提倡古文的作家,以繼承韓愈、柳宗元的古文傳統為己任,著有《河東集》。至道元年(995年),柳開來林慮山游覽,寫了《游天平山記》(見後),詳細記述了五日游情況,為林慮山旅遊史上第一篇游記,影響深遠,歷代文人游記幾乎都有引證。
王獵 (宋)字得之,河南省長垣縣人。赴考屢次落弟,後到湖南永興縣、陝西蘭田縣任主簿。宋至和二年(1055年),任林慮縣(今林州)縣令。他看到全縣山巒起伏,風景宜人,鄉民都以打獵耕田為生,求學者甚少。於是設法籌集資金,修建孔子廟,倡辦廟學,物色有學識的人作教師,招收兒童入學讀書,深受群眾歡迎。還為杜喬(杜喬為東漢林慮人,官至太尉,以廉正聞名,後遭梁冀迫害)修建了祠堂。後升為諸王教授,官至龍圖閣學士工部侍郎。他的業跡在歷代《林縣志》中都有銘記,《宋史》有傳。
韓琦 (宋)(1008~1075年)字稚圭,號憨叟,河南省安陽人。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死後被謚為忠獻,後又增封為魏郡王,亦稱其為「魏國公」。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韓琦從他的侄婿柳材(柳開之孫)家得到柳開《游天平山記》稿,認為十分珍貴,便寫了一篇《(游天平山記)跋》,說「此文不傳久矣」。即讓天平山明教院主僧刻之於石。韓琦還饒有興趣地游暢了林慮山所有名勝,寫下了游記詩文。
邵雍 (宋)(1011~1077年)字堯夫,謚康節,林州市城郊鄉邵康莊村人,宋朝唯心主義哲學家。精通《易經》,相傳其能順倒背誦,為專心研究象數,三年不下讀書樓,著成《梅花易數》等書。通曉天文,熟識地理,被人們尊稱為「活諸葛亮」,出現了許多有關他的民間傳說,諸如范仲淹訪邵雍、雨打街前石等,至今在邵康莊仍留有龜山、鳳嶺、樓後邵雍洗硯池、雨打街前石等遺跡。
張商英 (宋)字天覺,四川省新津縣人。宋元?元年(1086年)為開封府推官,不久由蘇軾推薦人台省,最後官至尚書右僕射。元?五年(1090年)十一月為河東提點刑獄公事時,來相州(安陽),提點監牧段仲容對他說:「林慮洪谷峰有聖燈(即金燈),只聽說而未見過。」十八日從輝縣侯兆川人林縣。在縣令錢景允陪同下,先後游覽了洪谷山、金燈寺、天平山、黃華等景觀。在洪谷千佛洞石窟寫下《張商英結緣來此》,並寫了《聖燈記》和覽勝詩篇。
1回復1樓2012-05-17 17:09舉報 |
哥特式De哀傷豫林參將12
錢景允 (宋)宋元?年間(1086~1093年),任林慮縣令。在天平山、黃華勝景處,興建亭台軒宇。舊有名宦祠只列其名而未記其事。
李琮 (宋)字獻甫,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哲宗時,先後任寧國軍推官、陽武縣知縣,相州太守官至寶文閣侍制。來林慮山游覽,作《游天平山》長詩一首。
翟 炳 (金)字欽夫,號梅軒逸老,林州市人。他和賈竹(字彥青,號竹軒,又號乖公)、王鼎(字大鼐,號松軒)三人結為好友,在林慮隱居不仕,修煉書法,作詩著文,求書者接踵而至,被人們稱為「林慮三老」和「三仙翁」。
王庭筠 (金) (1156~1202年)字子端,原籍河東熊岳(今遼寧省蓋縣)。明昌元年(1190年),章宗帝給翰林學士院下旨說:「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聯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給平章張汝霖下諭日:「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佳,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王庭筠參加館閣考試,錄取賜職。但御史誣陷他「嘗犯臟罪」而被罷官解職。不久,來林慮山隱居。在黃華山周圍買田200畝,種糧種菜。在黃華上寺(即慈明院)設立讀書處,創辦黃華書院,授徒教書,作詩繪畫,自號「黃華老人」、「黃華山主」、「雪溪翁」,與鄉民、學者打成一片,使林慮山的文化教育事業興盛起來。短暫的隱居生活,同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結下了不解良緣,留下了許多詩篇、書畫、碑刻。至今他的《黃華山居詩》碑仍立於山寺。
劉 濤 (金)字德潤,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曾為右諫議大夫,後退居河南洛陽,以書史自娛。金貞?五年(1217年),清明節游林慮山,為洪谷五松亭作詩,並刻於《五松亭記》碑陰。
張敏修 (金)字忠傑,林州市人。金大安元年(1209年)進士,官至戶部郎中。做官後在山東省館陶縣寓居7年,正大三年(1266年)正月初一,作詩憶念故鄉山水,不願繼續做官。開興元年(1232年)離任,返回安陽定居,晚年作有許多描繪林慮山水的詩篇。卒後葬於林慮山。
元好問 (金)(1190~1957年)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著名文學家。金興定年間進士,任內鄉(今河南省內鄉縣)縣令。金正大四年(1227年),又任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縣令,後為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元好問聽說河南西北部有素稱「景物雄奇,秀絕一郡」的林慮山,又有黃華老人讀書處,就高興地跋山涉水,遠道而來領略勝景。他登臨黃華山,拜謁了王庭筠讀書處,瞻仰了《黃華山居詩》碑,覽了黃華七十二景觀,觸景生情,詩興大發,揮毫寫下《黃華水簾》詩,此詩不僅描繪了名山秀水,而且也顯示出了自己胸懷豁達與高奇的想像。
許有壬 (元)(1287~1364年)字可用,河南省湯陰縣人。元延?二年(1315年)進士,至治二年(1322年)任江南行台監察御史,至正十二年(1352年)任河南行省左丞,後官至集賢殿大學士。至元四年(1338年)九月,許有壬獲假還鄉,在當地官員陪下,他暢游林慮山數日,對林慮山的天工造物、名勝古跡驚奇嘆絕,揮毫寫下了近3000字的《游林慮記》,全面而系統地記述了見聞觀感。同時還寫了游山詩和碑文。
高書訓 (元)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元代大德年間任國史院編修官。大德三年(1299年),l司洋州知州劉淵等人來林慮山游覽。為縣城南關湯王廟寫了《感應記》碑文,作游山詩數首。
胡汝嘉 (明)號秋字,金陵(今南京市)人。明嘉靖年間進士,曾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分司左參議等職。游覽林慮山,寫了游黃華長篇詩。萬曆四年(1576年)三月,林縣城修築石城牆告竣後,他撰寫了《林縣新建石城記》碑文。黃華覺仁院也留有他的草書詩碑。
李畫 (明)(1509~1556年)字元素,號龍崗,林州市姚村鎮李家崗村人。其父李聰,為人忠厚,以孝敬父母名傳四鄉。李畫從小求學於林縣柳泉村馬卿名下,苦讀詩文。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取進士,任江蘇省武進縣知縣。李畫任戶部主事後,被誣陷而罷官,返歸故里。他對家鄉秀麗山水倍加熱愛,著有《草堂遺稿》6卷,《李畫詩集》等。其子李瑞,字輯夫,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取舉人,官至雲南按察司副使,因治疆有功,受到皇帝「詔獎」。在林慮山也留下了許多墨跡,李畫的《草堂遺稿》和《李畫詩集》刻本均出自李瑞之手,現存李氏後裔家中。
回復2樓2012-05-17 17:09舉報 |
哥特式De哀傷豫林參將12
馮棟 (明)安汝隆,林州市五龍鎮合脈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舉人,官至山東平度知州。他居官10年,為民謀利甚多,自己卻清貧如洗,善作詩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適時小令。對故鄉山水甚感親切,曾登臨黃華山、王相岩、龍頭山,觀賞勝景,寫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語言優美的詩文。其著《東庵小令》,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民國21年(1932年)修志時,從其後裔家裡收集到該書抄本一冊,惜今已散佚。
張應登 (明)字玉車,四川省內江縣人。進士第出身,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冬,任彰德府推官(亦稱司理)兼林縣知事。他素知林慮山是風景宜人,秀絕一郡的名勝區,特地游覽和考察林慮山名勝古跡的保護情況,發現有些建築物已多年失修損壞,即重修黃華書院、杜喬墓、郭巨墓及黃華寺等。他在林慮山裡作了許多詩賦和碑文石刻,如《黃華山賦》、《獨坐亭記》、《祭漢忠臣杜太尉墓記》、《祭郭孝子墓記》、《林縣險要圖記》、《重修黃華書院記》等。後人把其列入「公生明」祠堂,以彰業跡。
符驗 (明)字大克,浙江省黃岩縣人。進士,明嘉靖年間以御史出守常州,後降職為彰德府同知,後升按察僉事。游林慮山,在黃華慈明院留《游黃華山詩碑》。
張崇雅 (明)河北省大名縣人。舉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任林縣知縣,後為開封通判。萬曆十七年(189年)登王相岩,題寫「王相岩」三字,並作詩和賦。
許三禮 (清)(1625~1691年)字典三,號酉山。曾任太常侍少卿、大理寺少卿、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職。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由先祖許彪遷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陽市),許三禮自幼受業於著名學者孫奇逢門下,苦讀於黃華山中。清順治二年(1645年),將王相岩建為別墅,並將其他建築物修飾一新,寫有《重修王相岩記》碑文。
潘 耒 (清)字次耕,號稼堂,江蘇吳江人。清康熙中試授檢討,纂修明史,是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學生,著有《堂詩文集》。他在飽覽南方各地山川之後,亟盼有緣登涉北方雄秀名山喬岳,以領略「蒼古渾噩」之氣。經過參閱大量游記史料後,毅然登臨林慮山游覽。在這里跋山涉水,步行百餘公里,轉遍了全部景點,寫了《游林慮山記》,對進一步擴大林慮山的影響,起了很大作用。
王玉麟 (清)河北省滄州市人。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林縣知縣。為了掌握縣情,得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目的,走遍林縣山山嶺嶺,調查到一些現實情況,並閱覽萬曆《林縣志》,認為國有史鑒,縣有志鑒,林縣64年無志太可惜。於是物色人才,撰寫志稿,自己親手訂錄,用一冬一春時間,編纂了一部《林縣志》,分12卷,成書2冊。王玉麟對林慮山古跡景觀十分重視,親自到黃華、洪谷山、天平山、王相岩等處進行調查,復修了一些已廢建築物。並寫了《游林慮山記》,為墨灶寺、洪谷寺等題寫詩碑。
牛應征 (清)字葉應,林州市城關鎮小池村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清代初任陽曲縣知縣,後升禮部主事,又遷郎中,官至為通政司右參議。因事牽連受譴,解職歸里。除參加田間勞動外,爬山嶺登崖壁,賞景選材,陶冶胸懷,增長知識,作詩著文,至今留有《飲覺仁院可枕溪》、《深秋遊桃源》等詩。
王鐸 (清)(1592~1652年)字覺新,號嵩樵,河南省孟津縣人。官至禮部尚書,清初書法家,尤工行草,亦善繪畫。游林慮山後,寫有《林慮金燈寺》詩和《黃華慈明院詩》碑等。
王綉 (清)號鴛蒲,河南省湯陰縣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同其好友數人來林慮山游覽,一地一詩,輯錄為《黃華詩集》。
閻賓 (清)字美章,號璞庵,林州市臨淇鎮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舉人。在鄉間創辦「買書會」,便利鄉民求學讀書。著有《淇源文集》、《詩集》。
朱存仁 (清)字樂山,號紅圃,晚號寄瓢,原籍山西省山陰縣人。幼年隨父在安陽求學讀書,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考為舉人,在黃華書院任主講,後調河南沈丘縣任教諭。離任後,返回林慮山,同全家一起居住林州官莊村。他喜作詩善書法,向他求教者門庭若市,當地鄉民都說:「前有黃華老人(即王庭筠),後有紅圃先生。」他在林慮山寫了許多文章和書籍,其中有《黃華日記》、《楚游集》、《得意山房詩草》等。但這些著作多已散佚,民國中期,林縣廩生李芳階搜集其部分詩稿,集為《紅圃詩抄》2卷。
張南薰 (清)字虞弦,林州市東姚鎮玉崇村人。家貧,以教書為業,培養有學識的人才多人,著有《林慮山記》、《九曲山館一琴集》。郭文亭 (清)字瑞庵,林州市桂林鎮三井村人。書法以篆、隸為佳,作有許多歌頌林慮山風光的散文和詩,著有《獅泉山人集》。
武丁:
商朝奴隸時期,武湯第10代孫,商朝第22個國王,在位59年。繼位前,父親小乙送其到林慮山和平民百姓一起生活,增長才幹。他在這里學會了生產勞動和本領,養成儉朴的生活習慣,還和名叫傅說的奴隸交上了朋友。武丁深知傅說是知識淵博,很有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是奴隸身份,無法重用。後來,武丁繼位做了商王,想請傅說出山,幫其治國安邦,但怎樣徵得大臣們的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終於謀劃出一條妙計,他要利用百官的迷信心理,導演一幕威震群臣的啞劇。有一天,武丁對大臣們說:「我希望能有一個大才德的人幫助治理國家,請大家舉薦。」文武百官議論紛紛,挨個把王公貴族的名字數了一遍,武丁總是搖頭嘆息,驀然間竟昏然昏了過去。大家急忙搶救,忙活好一陣子,武丁才慢慢醒來,卻是一語不發,如痴如呆。就這樣,武丁在宮中整整昏睡三年。一天,丞相甘盤正在召集大臣們議事,武丁突然醒來大笑不止,文武百官頓時驚呆了。只聽武丁邊笑邊說:「我們商朝有希望了!我夢見先王給我推薦了一位大聖人,名叫傅說,他說這人定能輔佐我治理好國家,你們火速派人把他請來。」文武百官信以為真,立即遵照武丁指的方向去尋找。這樣,在林濾山太行大峽谷里找到了傅說,將其請到了殷都,大臣們一齊下跪致禮。
武丁見到當年好友,喜出望外,連連點頭說:「就是他,就是他!」於是大臣們急忙為傅說換上朝服拜為宰相,武丁還讓大臣們凈傅說尊稱為「夢父」,以顯示他是先王托夢才求得的賢才。武丁在傅說的輔佐下,文治武吏,很快使商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史稱「殷道復興」。武丁死後被謚為「高宗」。
·傅說:
商朝奴隸出身的宰相傅說,被武丁選拔入閣,大膽起用,輔佐治理朝政,使商王朝得到空前發展。傅說自幼聰明,雖出身卑微,但胸懷天下,以天下大事為己任,勤奮好學,學識淵博。武丁被送到林濾山後,很快就認識了他,並和他交上了朋友。傅說感到武丁雖是商王的兒子,卻沒有貴族的高傲,不僅能自由平等和睦相處,而且還肯和自己這樣奴隸身份的人交朋友,所以很贊賞武丁。武丁在和傅說相處之中,學到了不少知識,想幫助其解除奴隸身份,成為一個自由民。後來,武丁繼位做了商王,用了三年不語的苦肉之計,終將傅說接進王宮,拜為宰相。傅說盡己所學,竭盡文韜武略之才,三年功夫,輔佐武丁把朝政治理得秩序井然。對傅說的功績,武丁心中甚為感激,傅說年老後,武丁賞其許多財物,讓其退休養老,同時負責教育宮廷子弟,讓他們讀書明理,學習治理國家的本領。頗受後人尊敬。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奴隸出身卻功績卓越的宰相,把其住過生活過的林州石板岩往南3公里處的寶泉岩,稱為「王相岩」。
·夏馥:
東漢名人夏馥,字子治,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圉鎮鄉)人。
從東漢和帝起,逐漸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面。桓帝即位,外戚專權轉向宦官專政。桓帝封單超等5名宦官為「五侯」,宦官「五侯」掌權後,更是胡作非為,搞得社會烏煙瘴氣。
延熹八年(165),李膺當了司隸校尉,陳蕃作了太尉,主張改革朝政,罷斥了一些宦官。宦官夏馥,積極支持李、陳反宦官的舉動,並得到眾多太學士的擁護,但也引起宦官的仇視。他們聯合起來誣告李、陳等200我「黨人」名單,蒙蔽桓帝,致使桓帝下令全國抓捕這200多名改革派人士。
建寧元年(168),夏馥為不連累別人,剪掉胡須長發,來到林慮山,隱居在今石板岩懸崖絕壁的王相岩里,給冶鐵人家當僱工,伐木燒炭,形貌瘦弱如疾,「黨禁」未解,兩三年後,含冤而死。《後漢書》和《辭源》有傳。
·高歡:
高歡為南北朝(496—547)時期人。他系鮮卑化漢人,一名賀六渾,祖籍勃海修(今河北省景縣南)。北魏孝昌元年(525)高歡參加杜洛周起義。武泰元年(528),為晉州刺史,爾朱兆殺北魏孝武帝,高歡統帥六鎮流民,由晉州起年代征伐爾朱兆,在韓陵山(今河南安陽縣韓陵鄉)布下圓陣,爾朱兆土崩瓦解,被高歡打敗。韓陵山大捷,高歡廢節閔帝,於晉泰二年(532),立元修為北魏孝武帝,年號太昌,高歡為丞相。永熙元年(532)高歡在韓陵山建定國寺,旌功刻碑,其碑歷負盛名,為安陽八大景之一。
北魏的末代皇帝不堪高歡的專權,被迫逃往長安。高歡失去這一傀儡皇帝,削弱了政治上的號召力。為換回政治上的優勢,他在洛陽又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高歡仍為丞相,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元象之年(538),高歡建南鄴城,除仿造曹操宮殿建築外,又增許多奢華建築,特別是城西建築的仙都苑,其工程龐大,雄偉壯觀,時屬少見。
高歡西登林慮山,見這里山勢奇特,氣候清爽,依山就勢,修建了避署宮等,東魏武定四年(546),高歡率領大軍圍攻西魏重鎮玉壁(今山西省稷山縣西南),苦攻50天不克,氣病退兵。於武定五年(547)病卒於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齊天保元年(550),追崇為獻武帝,天統元年(565)改謚為神武帝。《北齊書》卷一·《北史》卷六皆有記。
·高洋
高洋為南北朝時期人(529—559),字進,為高歡次子,東魏時被封為齊王。武定八年(550),廢孝靜帝自立,稱文宣帝,國號為齊,史稱北齊,年號天保,建都於鄴。天保元年(550),為僧達建造洪谷寺,四年(553)五月庚午狩獵於林慮山,戊子還宮,歷時19日。
·趙得秀
趙號九峰,明朝河北省肥鄉縣人。道家出身,傳說其有很多法術。明嘉靖元年(1522),他雲游林慮山,卜居王相岩,涵真煉性,修煉道家法術。趙對王相岩山水風光情有獨鍾,進行了長時間景區建設,如九拱橋、玉皇閣、老君殿、書齋樓、上山古道等;還用石碾碾葯,煉制長生不老丹等。從嘉靖乙丑(1529)到嘉靖甲子(1564),經他35年的修建,王相岩才始彰於世。他本人也卒於王相岩,為後人留下民美麗而神奇的王相岩人文景觀,深得林州人的懷念。民國《重修林縣志》「列傳七·流寓」有傳。
·馮棟
字汝隆,林縣澤下鄉合脈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543)舉人,官至山東平度知州。他居官十年,為民謀利甚多,自己卻清貧如洗。他善作詩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適時小令。對故鄉山水甚感親切,曾登臨黃華山、王相岩、龍頭山等,觀賞勝景,寫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語言優美的詩文。他著的《東庵小令》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民國21年(1932)修志時,從其後人家裡收集到該書抄本一冊,惜今已散失。
·張崇雅
明朝河北省大昌縣人。舉人,萬曆11年(1583)任林縣知縣,後為開封通判。萬曆17年(1589)登王相岩,題寫「王相岩」三字,並作詩和賦。
·許三禮
清朝(1625—1691)人。字典三,號酉山。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由先祖許彪遷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陽市),許三禮自幼受業於著名學者孫奇逢門下,苦讀於黃華山中。
清順治二年(1645),在王相岩建立別墅,並將其它建築物修飾一新,寫有《重修王相岩記》碑文。
康熙12年(1673),許三禮任浙江海寧縣知縣,重視教育,先後創辦了正學書院和海昌講院。他除自己親自登台授課外,還廣招社會名人志士、學者前來任教。慕名而來的學生很多,教室座無虛席,一些人不得不在屋外旁聽,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用自己部分俸金請老師,資助家貧交不起學費者,允許免費入學,在校學習優秀者均給予獎勵。他還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疏浚河道,控淤肥田,不到一個月,便使數千萬畝農田得以灌溉,深得百姓稱贊。
康熙二十年(168)秋,許三禮入京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蒞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兼掌登聞鼓廳事,後又任道政司右參議。二十七年(1688)任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充武殿試讀卷官,遷順天府府尹。二十八年(1689),任都察院左副督御史,二十九年(1690),任兵部督捕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九日,許三禮病逝於邸舍,年67歲。靈柩運回故里,葬於安陽縣西之靈岳。主要著述有《讀禮偶見》、《海寧縣志》、《易貫》、《彰郡逸志》和《政學合一集》等。
❺ 李芳的畢業學校
浙江中醫葯大學抄
浙江中醫葯大學是一所以中醫中葯為主,醫理工管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高校。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江南岸,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六和塔」隔江相望。學校前身是創辦於1953年6月的浙江省中醫進修學校。1959年6月,正式成立浙江中醫學院,校址位於杭州市慶春街原浙江大學舊址。2000年3月,整體遷至現址。2006年2月,更名為浙江中醫葯大學。
學校現設15個學院、1個獨立學院(濱江學院),建有13個研究機構,擁有3所直屬附屬醫院、18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1643人(含獨立學院),其中本科生9839人、碩士生1421人、博士生168人、留學生215人;成教生1933人。
❻ 昆明市明德中學的歷史
昆明市明德中學的創立,源於雲南回族傳統的經堂教育。
辛亥革命後,由於以專習阿文經典、培養宗教人才為主的經堂教育以逐漸不適應歷史的發展,因此,雲南回族於1921年開始成立第一所伊斯蘭教新興學校——高等經書並授學校(後改稱為高等中阿學校),改變過去各個清真寺自辦經學的傳統教育形式,在昆明聯合幾個清真寺,由李芳伯、白亮誠提議,在「雲南回教俱進會」及「振學社」領導下進行改革。
1921年至1922年在昆明正義路清真寺開始聘馬安康設帳講學。
1923年起,在原址正式開辦第一班,由何廷棟任校長,田家培、沙平安、納明安講授「五大本」(阿文經典)和中阿互譯、阿文寫作和會話等阿文課程;楊士敏、馬聘三、白耀明、李敏生講授《四書》、《古文釋義》和數理化史地等中文課程。學生共5名,學習5年。
1928年第一班學生李壽福、合連城、林興華、林仲書、林耀喜畢業,由「振學社」社長馬觀政、副社長馬生風、校長何廷棟、教員田家培、沙平安、納明安、李敏生等7人署名頒發畢業證書。並由「雲南回教俱進會」會長馬聰、「滇恆清真公會」總理陸錦先、協理馬榮福發給獎狀。還出了《畢業紀念特刊》。畢業生都能進行中阿互譯。
1930年第二班學生張運魁、賽安泰、馬鍾明、馬靜波、馬君友、馬平喜等六人畢業。從第三班起,「高等中阿並授學校」改名為「私立明德學校」,進一步發展為既有阿文專修部,又有普通中,小學部,各部相對獨立而中阿文又各有側重的較完整的學校組織系統,在雲南回族教育史上大大前進了一步。
1929年明德中學創建時的名稱是「雲南私立明德學校中學部」,簡稱私立明德中學。1933年1月第一班(既初中第三班)學生畢業後,因時局及人事、經費等原因而停辦了7 年。直至1939年首批留埃師生學成回國,多方奔走籌集經費,始於艱苦中復校,1940年仍在正義路清真寺原址招收初中第四班。開學不久,因避日機轟炸而遷崇明縣楊林鎮老猴街上課。直至1942年8月局勢緩和,中、小學部同時恢復,並擴大招生,中學部逐年招收兩班初中生,並改變過去專收回族男生舊習,開始實行男女兼收和回漢兼收。第四班亦遷回昆明,於1943年1月畢業。1946年遷沿河路新建校址。1948年添辦高中,始成完全中學。1952年12月31日改為「昆明第十三中學」,由國家管理,結束了私立階段。從此發展迅速,逐漸壯大。
1987年恢復校名為「昆明市明德中學」,1997年2月由「昆明市教育委員會」下放到「五華區教育委員會」管理至今。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學校發展更快,1996年被評為「昆明市二級一等完全中學」,現全校廣大教職工正團結一致、勤奮工作為爭取進入「一級三等完全中學」行列而努力奮斗。
❼ 李芳的科研論文
1、《馬克思財產權理論的再認識》,《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3;2、《空想社會主義財產權理論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10.6;3、《當代中國私有財產權演變模式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5;4、《析我國財產權結構的二元性特徵》,《理論前沿》2009.17;5、《改革以來中國特區私有財產權演進模式研究》,《社會科學輯刊》2009.2;6、《新中國憲法保障非公有制經濟的歷史變遷》,《經濟問題探索》2009.4;7、《中國農地制度變遷考察——以土地財產權為視角》,《社會科學輯刊》(第一作者)2008.2;8、《財產權利與國家能力》,《經濟問題探索》2008.12;9、《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私有財產權成長模式研究》,《青海社會科學》2008.6;10、《物權法的憲政價值》,《理論前沿》2006.16;11、《地方自治與自治權成長》,《社會科學輯刊》2007.1(第一作者);12、《當代中國農民的健康權》,《青海社會科學》2006.5(第一作者);13、《論和諧社會的統計指標體系》,《統計與決策》2006.8;14、《憲法秩序與農民土地財產權》,《經濟問題探索》(第二作者),2008.6;
❽ 歷史有哪些驚人的相似
很多很多。抄
周朝周公旦排行老四,漢朝漢文帝劉恆排行老四,明朝朱棣排行老四。
周文王傳位周武王,周武王傳位周成王,然後周公旦在朝主政,小皇帝長大之後又歸政於周成王,於是有了成康之治。
漢高祖傳位漢惠帝,漢惠帝死後前後少帝相繼即為。呂後死後漢文帝即位主政,並殺死少帝(不過據說少帝不是漢惠帝親兒子),開創了文景之治,雖然沒有周公那麼優秀,但是歷史上名聲還是很不錯的。
明朝朱元璋傳位給皇長孫,朱棣殺入京城,即位主政,開創了永樂盛世。歷史上名聲功過兩開。
都是家裡老四,相似又不同。
當然還有其他好多,比如歷史學家司馬遷和歷史學家蔡邕,過程相似,結局大不相同。
劉家開國皇帝:劉邦、劉秀、劉備、劉裕都是布衣天子。
劉備有點像劉邦,但是比劉邦差了很遠;劉禪有點像劉恆,但是比劉恆也差了很遠。——既然爹本來就不如人家的爹,兒子不如人家的兒子也是理所當然了。
秦滅了周,秦的祖先造父是給周天子開車的司機;魏滅了漢,魏的祖先夏侯嬰是給漢高祖劉邦開車的司機。
劉邦斬蛇,劉裕射蛇,遠祖裔孫,如出一轍。
滅漢者曹姓,滅南朝宋者蕭姓,分別是漢初蕭何曹參兩位丞相的後裔。
❾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分為古代史、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大韓民國的成立、近現代史七個歷史階段。
一、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這段早期歷史稱為「古朝鮮」時代。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二、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三、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
四、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五、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1910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1919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犧牲。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六、大韓民國的成立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
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七、近現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並以尹潽善為總統,卻在不久後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
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9)李芳歷史學擴展閱讀:
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後的八百年裡,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野史《三國遺事》造謠說,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現代韓國人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但是無論如何,箕子朝鮮是中國歷史范疇,既非韓國人的祖先,也不是韓國的歷史政權。
❿ 在李氏朝鮮歷史上,世宗李祹做了什麼,為什麼韓國人無限敬仰他
答案是:李裪在位期間將朝鮮國力推向頂峰,他的功業給近代苦難的朝鮮半島人們帶來自信和決心。所以被韓人無限敬仰。具體表現如下:
1.軍功方面,保境安民,樹立榜樣
他在位時團結民眾,發兵對馬島,發動對倭反擊戰爭。並取得勝利,隨後詔安馬海峽倭寇首,暫保朝鮮海疆安寧。
天文、醫學、農學、印刷、武器等各個領域也百花齊放,由此朝鮮國富民強。這些也使得近代苦難的韓人堅信國家強盛的到來。綜上所述,他和他治下的民眾,一起給近代苦難朝鮮,樹立榜樣。無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