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史前歷史事件

史前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3 09:18:42

『壹』 上古、中古、太古、遠古各是什麼時候發生過什麼著名事件

上古:一般上古時代是指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對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定義也因此不同。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因為上古時代沒有當時直接的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無法直接考證。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帝王有: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堯和舜。
中古:中古時代」這個名辭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約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間一千年來的歐洲歷史。中古時代的開始,標示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咸信古典時期的古代歷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時代的結束,則指示出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重生)的開始。有幾件大事情可作為中古時代結束的記號,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淪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機、歐洲人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馬丁路德在1517年帶領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藝術在義大利的繁盛等。而中古時代就在古代與現代歷史之間的中間時段落幕。

不過,中古時代的這個觀念,不適合套用描述亞洲和中東的重大歷史時期。中國是從史前時代逐漸發展而來,直到西方現代史來臨前,並未出現類似歐洲的大分裂時期。雖然中國是曾歷經過諸多王朝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但在文化發展上基本上是平穩的。日本的文化進程也是平穩而孤立。中東的歷史就比較就接近歐洲的中古時代,因為這兩個地區毗鄰而居,彼此分享很多互相交流的成果。
太古:
遠古:(約據今30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民對天、地的出現及人類的產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在中國,有關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一類的傳說流傳久遠。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考古學、古人類學和地質學的發展,揭示了地球形成的奧秘,也揭示了人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目前,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在非洲發現的人類化石,距今已有 300餘萬年,因而非洲被認為是人類的起源地。在中國,重慶市巫山縣發現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0萬年。此外,還發現了許多古人類化石,如年代稍晚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等,數量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廣。因此,中國的考古學家提出:東亞地區也是人類起源地。

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它是古猿演變而來的。最近幾十年間的考古發現和古人類學研究的成果證明,古猿與早期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使「從猿到人」的學說,獲得越來越多的證據。

人類的出現與勞動有關。人類最初製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考古學家為與後來出現的磨製石器相區別,將製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後者(即製作和使用磨製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為了研究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與進步,考古學家還將它們分為早中晚三期。舊石器時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與古人類學家依據古人類的體質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這三個階段大體是一致的。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類簡單、一器多用為其特點;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石器趨於小型化和多樣化,器類增多,還發明了弓箭、投矛器等復合工具和鑽孔技術,出現了少量磨製石器。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採集果實和漁獵為生。他們不會建造房舍,多在山洞中棲身,過著群居的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已學會用火。先是采野火,後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如打擊火石取火、鑽木取火等等。火的使用對人類的進化有很大的意義。它可用於照明、驅除野獸、驅趕寒冷,還改變了人們生食的習慣。由於熟食能縮短消化過程,使更多的養料被人體吸收,並使血液中的化學成分有所改變,促使人的體力增加、腦髓發達。如30萬年前的北京人的平均腦容量為 1059毫升,一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的腦容量為1200—1500毫升,已達到現代人的腦容量變化范圍,身高也與現代華北人的身高接近。迄今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遍布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說明古今人類在這塊大地上的活動范圍,已相當寬廣。

距今一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進入全新世以後,地球的氣溫逐漸變暖,人類漸漸走出山區,移向平原地區活動。為了適應新的環境,人們選擇了鄰近水源的地點聚族而居,建造房屋,發明了陶器,出現了原始農業,開始了定居生活。磨製和鑽孔技術的普及,使各種石質工具的製作趨於規范、定型,更適合各種不同的用途。考古學家經過長期探索、研究,發現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與當代中國的人口布局十分相似,相對集中於河網密布的東半部。人們的食物結構也是南方種植水稻、北方種植粟稷。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經出現栽培稻,說明水稻的發源地在中國而不是印度。8000年前的先民已經雕琢出玉器,發明了紡織技術,在音樂方面出現了七聲音階,可以吹奏旋律,還出現了刻劃符號。7000年前的遺址中出土的獨木舟和木槳,說明已經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馴養。 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創造了絢麗多姿的彩陶文化,還出現了用夯築技術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養殖桑蠶,並用蠶絲織出了絲織品,還掌握了人工冶銅的技術,鑄造出青銅刀一類小工具。4000年前出現了文字,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獻中記載的神農氏種植五穀,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蠶絲,他的大臣發明文字、舟車以及黃帝戰蚩尤等,因這些發現而說明這些傳說並非虛妄,它們包含了不少歷史的影子。這些發現還說明,中華文明確實是源遠流長。

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發掘的遺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時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斷增長。當增至一定數量時,就像細胞分裂那樣又分離出新的氏族。它們之間以血緣為紐帶,形成規模較大的部落。在原始社會後期,中華大地上有許多氏族、部落和部族。古史學家將它們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族和炎帝族為主體。它們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陝西,後來分別向東發展,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它們與西進的東夷集團、北上的苗蠻集團發生過多次戰爭。傳說在涿鹿之戰中,黃帝和炎帝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東夷集團,使華夏集團的勢力擴大到今天的山東境內。為了爭奪聯盟的首領,黃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戰,炎帝戰敗。地處北域的黃帝乘勢南下,使炎黃二族的勢力達到長江和漢水流域,華夏集團的勢力得到空前的擴展。以後的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確立了華夏的特定地位,黃帝也成了華夏的共同祖先。

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人們各盡所能、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為了生存與發展,他們必須選舉公正、賢能的人當首領,以帶領大家進行生產、抵禦外來的侵擾。因此,古史傳說中出現了堯舉薦舜、舜舉薦禹,禹先舉薦皋陶、皋陶死後又舉薦益當部落首領的故事(但並沒有成功),歷史上稱這種作法為「禪讓」。這是一個人人平等、財富公有,因而沒有爭奪欺詐、也沒有盜賊劫掠的時代。古代史學家們稱這個時期的社會為大同社會。

古代居民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在惡劣的環境中與各種自然災害頑強地進行斗爭。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久遠:面對滔滔洪水,野獸肆虐,堯為了把民眾從水患中解救出來,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理,雖經九年努力,仍以失敗告終。於是,舜命禹治水,禹總結了鯀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他一心一意地率領民眾興修水利、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八年(一說十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水患。這個傳說反映了古代先民在自然災害面前不屈不撓、積極抗爭的無畏精神。

隨著生產力提高,一個人的勞動所生產的價值超過他本人的消費而有了余額時,俘獲的戰俘不再被殺死了。他們淪為奴隸而被強制進行勞動生產,他們創造的財富被主人全部佔有。這樣,私有制出現了。考古學家在龍山文化中發現了有的墓葬有棺有槨,有許多陶器、玉石器、象牙器和象徵財富的豬下顎骨等隨葬物品;有的墓葬只有一個不大的墓穴和幾件陶器;還有一些死者身首異處,既無墓穴、也無隨葬物品,甚至被丟棄在廢棄的窖穴或溝壕之中。這說明,這些死者身份、地位和佔有財富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一些首領利用他們的特權首先富裕起來。貧富分化的不斷發展,氏族與部落內的掌權者首先成了剝削階級。原始社會內部產生了不同的階級,表明原始社會到了末期。在這種情況下,族與族之間以掠奪奴隸和財富為目的的戰爭頻繁出現了;為防禦敵對一方的掠奪和侵擾,它們各自築起了一座座高聳的城池;為適應戰事的需要,兵器的生產受到普遍重視:為維護特權者的利益,他們擯棄過去的習慣法,制訂了新的制度法規;「禪讓」制度也不可能繼續實行,必然為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到夏禹死後,禹之子啟殺益而奪取首領的位置,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新時代,稱為小康社會。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世襲制王朝 ——夏代。

『貳』 中國古代朝代重大歷史事件

武王伐紂 西周:國人暴動;犬戎之亂,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東周建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開始。商鞅變法,秦國開始富強。長平之戰,奠定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秦朝:陳勝吳廣起義,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巨鹿之戰,秦朝主力基本被消滅
楚漢戰爭,劉邦勝利,建立漢朝。
漢朝:七國之亂
張騫通西域
昭君出塞
西域都護府建立,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三國時期:夷陵之戰
晉朝:滅東吳,統一全國 八王之亂 永嘉之變(匈奴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隋朝:滅陳,統一全國 三征高麗
唐朝:玄武門兵變 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經 鑒真東渡 安史之亂
宋朝:杯酒釋兵權 宋遼澶淵之盟 靖康之變 宋金紹興和議
明朝:胡藍之獄 靖難之役 土木堡之變 北京保衛戰 薩爾滸之戰
清朝:設台灣府,平定三藩之亂,葛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 打敗沙俄簽訂
尼布楚約。
1840年鴉片戰爭,標致中國開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開始。

『叄』 中國史前時期開始結束的時間和標志性事件是什麼

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出現國家,中國進入文明時期,這是古代史的開端。

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近代史的開端,這是古代史的結束。

三代以前從夏朝開始,夏開啟了家天下的新模式,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經過四百多年的進程,商朝代替了夏,一樣的奴隸制國家,國家機器更加完善,手工科技各方面更加成熟而已。

公元前1000年左右,發跡於西岐的周滅了商,建立了周朝,周朝前後分西周和東周,歷經700多年,天下進入一個新的紀元。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統一了中國,秦國祚極短十幾年就滅亡了,取代的是漢朝。

漢朝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大一統王朝,歷經將近400年,中國又陷入混亂,將近200於年的亂世終結於隋朝,隋朝和秦朝一樣,屬於開創型王朝,很快接力棒就交給了唐。

在這里中國又迎來一次新的大發展,不到300年,歷史走向偏差了,回歸混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接下來該宋王朝來收拾舊河山了,然而終其整個宋朝都無法恢復舊河山,一直苟延殘喘。

到了元朝,中國被北方的游牧民族統一了,建立了版圖最大的一個朝帶,游牧民族騎馬打仗很在行,要是統治整個國家還是不行,很快不到一百年就亡了。

元之後,明朝作為最後漢人統治的王朝登場了,還是逃不300年的命運!國祚296就滅亡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登場了。

清朝從後金正式改名到清,也存在了297年!於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至此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歷史就結束了,其中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成為中國近代史開端。

『肆』 史前時代歷史

『伍』 什麼是歷史事件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不同歷史觀對歷史事件的解釋
案例:用不同的史學範式來認識「近代通商口岸」:
從革命史觀來看:它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橋頭堡,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顯標記;

從現代化史觀來看:它是中國工業基地、技術中心、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對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發揮帶頭用,是近代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前沿陣地;

從全球史觀來看: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使中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從文明史觀:它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化工業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早開始走向近代工業文明的地方。

『陸』 什麼是歷史史前又是什麼意思

史前史是指有在文字記載之前,人類所經歷與演變的過程。 史前時代(約萬-4000年前) 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 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青銅時代,也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也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一直沒有確實的考古和文獻證據。 夏啟、商湯、周武是三代開朝君王,對於三朝很多事件斷代的考證,即使從孔子開始就有文獻記錄,但疑問仍然很多。 青銅文化在夏商周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銅器上的銘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記錄。 史前時期即有正式歷史記載之前中國境內人的發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關三皇五帝的傳說史,直到最後建立夏朝。這時期時間的跨度最大,從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1世紀。猿人包括雲南的元謀人、陝西的藍田人,後來的北京人的頭結構又有了新的進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製的石器,過著極為艱難的原始生活。 此後是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時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現在「姓」這個字就橫形象地體現了遠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實。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後逐漸衰落,過度到父系氏族時期,同時,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會開始走向了解體。 史前時代包括三個階段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時期的初級階段,也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原始人群又可分為「猿人」、「古人」兩個階段。這一時期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的早期和中期。 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賴採集果實和挖掘根塊為生,同時狩獵活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猿人還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生活環境,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猿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血緣家庭,若干個血緣家庭形成了較為鬆散的社會組織。由於猿人脫離動物不久,所以其婚姻還處於雜交狀態。 古人的體質較猿人明顯進步,已接近現代人。古人化石和遺跡分布更為廣泛,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長陽人、丁村人及許家窯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術有所提高,並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賴採集、狩獵。在此階段,婚姻狀態有所進步,先由原始雜交過渡到同輩群婚,再過渡到一個家族的男子與另一個家族的女子群婚。 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早期。 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這一階段的打制工具有較大改進,並發明了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採集和狩獵。人們學會縫制獸皮衣服,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同姓的,子女也從母姓。 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此時,生產力水平有明顯進步,磨製、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農業產生;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並產生了最早的文字元號。 父系社會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編輯詞條

『柒』 遠古時期中國歷史事件

多遠
遠的山海經
近的史記

『捌』 現代人是如何知道遠古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的

主要通過以下途來徑:

1、古址遺自跡,例如古墓、歷史名跡等,還有遺物。

2、古人遺留的古書、圖畫,像《史書》、《晉書》,好多寫歷史的,還有雜史(野史)。

3、遺留的文獻,如小說,可以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社會變遷,曹雪芹的《紅樓夢》至今很多人研究。

(8)史前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玖』 遠古 歷史故事

火種?盜火的普羅米修斯?那不是歷史故事啊,是神話傳說。

伏羲造字

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是用結繩記事的。多一隻羊,打一個小結;多一頭牛,打一個大結。結滿十個小結就打一個圈,十個圈就是一百。人們把繩子掛在牆上,一家的帳目就清清楚楚了。

可是時間一長, 繩子被老鼠咬斷了,家家的帳目全亂了。為了弄清帳目,人們之間互相爭鬥起來,你打我,我打你,天下大亂。

有個大神叫伏羲,看到人們這樣爭斗,心裡很著急,他躺在天台山頂想辦法。他看看天,天上有太陽,有月亮,太陽只有一個,就畫了一個小圈表示一。加上月亮是兩個,畫兩個小圈就是二。三個小圈是三,四個小圈是四。可是畫圈太麻煩了,就改畫點,後來又改畫線。這樣,一、二、三……數字就造出來了。可是數字大了,就要畫很多劃,比如,十就要畫十劃,多麻煩呀。伏羲又開動了腦筋。他看看自己的手,有五個手指,四指並攏是一條線,拇指橫生在另一邊,就成了一個 「丫」,伏羲就用它來表示五,「丫」一造出,「十」字、「廿」字也造出來了,這就簡單多了。

可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光有數字還不行,還得有其他的字。伏羲又看看天,看看地,按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羊、魚、牛、人等幾百個字。伏羲心裡可高興了。

正在伏羲得意的時候,有個小孩來找他,小孩說:「伏羲王,你造的字恰當不恰當?」

「你說恰當不恰當?」

「我說有很多字都不夠恰當。」

「哪些字呢?」

「比如『牛』字只有一個角,『魚』卻有四隻腳,『羊』字有六隻腳。」

伏羲沒有想到,這個小孩比自己還要高明,連忙問:「你是誰?」

小孩回答說:「我叫倉頡。」

「啊,倉頡,那你就把我造錯的字改過來吧。」

「伏羲王,你已經造的那些字,人們都用習慣了,就不必再改了。以後你就不必再造字了,還是由我們人類自己來造吧。」倉頡說。

伏羲沒辦法,只好同意讓人自己去造字。人自己造的字,一個一個都很恰當。據說在所有的字中,倉頡造的最多,所以後來人們只說是倉頡造字了。

『拾』 史前史指什麼以前的人類歷史

史前史是指有在文字記載之前,人類所經歷與演變的過程。 史前時代(約170萬-4000年前) 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 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青銅時代,也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也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一直沒有確實的考古和文獻證據。 夏啟、商湯、周武是三代開朝君王,對於三朝很多事件斷代的考證,即使從孔子開始就有文獻記錄,但疑問仍然很多。 青銅文化在夏商周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銅器上的銘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記錄。 史前時期即有正式歷史記載之前中國境內人的發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關三皇五帝的傳說史,直到最後建立夏朝。這時期時間的跨度最大,從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1世紀。猿人包括雲南的元謀人、陝西的藍田人,後來的北京人的頭結構又有了新的進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製的石器,過著極為艱難的原始生活。 此後是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時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現在「姓」這個字就橫形象地體現了遠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實。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後逐漸衰落,過度到父系氏族時期,同時,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會開始走向了解體。 史前時代包括三個階段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時期的初級階段,也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原始人群又可分為「猿人」、「古人」兩個階段。這一時期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的早期和中期。 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賴採集果實和挖掘根塊為生,同時狩獵活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猿人還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生活環境,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猿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血緣家庭,若干個血緣家庭形成了較為鬆散的社會組織。由於猿人脫離動物不久,所以其婚姻還處於雜交狀態。 古人的體質較猿人明顯進步,已接近現代人。古人化石和遺跡分布更為廣泛,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長陽人、丁村人及許家窯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術有所提高,並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賴採集、狩獵。在此階段,婚姻狀態有所進步,先由原始雜交過渡到同輩群婚,再過渡到一個家族的男子與另一個家族的女子群婚。 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早期。 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這一階段的打制工具有較大改進,並發明了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採集和狩獵。人們學會縫制獸皮衣服,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同姓的,子女也從母姓。 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此時,生產力水平有明顯進步,磨製、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農業產生;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並產生了最早的文字元號。 父系社會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編輯詞條

閱讀全文

與史前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