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宮的起源是怎樣的
據傳說,舜帝年紀很大的時候,堯帝的異母弟契去世了。契是舜帝被任命版的主要掌管教權育的官員,他在世的時候,自始至終沒擺半點皇親、長者、老臣的架子,大家都很尊重他。契的去世,讓舜帝非常心痛。他下令輟朝7日,舉朝深切悼念,然後又為契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老臣們一個一個地去世,這讓已經不再年輕的舜帝無比感傷。歲月流逝,人生易老。於是,他決定開設「庠」這樣的學校,不僅可以使老臣們老有所養,而且也算不辜負契生前教化人心的願望。
西周時期的「庠」具有兩個功能:一是將年歲大的老臣供養在這里並建立養老制度;二是教化人們尊老愛老。
「庠」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昀早的學宮,它作為養老教化之所,一方面反映了原始氏族公社尊老敬長的優良傳統,以及與教化相關的禮儀和內容;另一方面,它在古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首開太學教育之先河,實屬功不可沒。
㈡ 稷下學宮的性質特點和歷史意義
吉祥學工主要是那個荀子的弟子,以及荀子進行這個情況。還是當時社會可以的
㈢ 學宮的歷史地位
從稷下學宮的施行方針及其成果意義來看,稷下學宮完全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學,第一所學術思想自由學科林立的高等學府。
㈣ 發生在稷下學宮的歷史上幾場比較有名的辯論
一、發生在這里主要有四次辯論,主要都是百家爭鳴學術討論,詳解如下:
1、王霸之辯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稱霸爭雄,社會處於激烈動盪與變革之中,中國走向統一的大趨勢已露端倪。怎樣實現由亂到治、由分裂到統一?是實行王道還是霸道?稷下學者展開了大爭論。儒家大師孟於明確主張重王道輕霸道。他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所謂的「霸道」,是仗恃國家實力的強大,假借仁義的各義,來稱霸諸侯,征服天下。他反對霸道,認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所謂「王道」,是依靠道德禮教而實行仁義,經仁義教化征服天下。他主張實行王道,因為這是「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所以,當他的學生公孫立問他「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難道還不值得學習」時,他表現出不屑一顧,認為「以齊國來統一天下,易如反掌」。而公孫丑將他與管仲相比時,他更是憤憤然了。荀子則有所不同,他雖然崇尚王道,但面對當時盛行霸道的現實和對齊文化的吸收,也談霸道。實際上他是主張在王霸井容的前提下,以王道為本(參見《荀子•王霸》)。管仲學派與孟、荀的王霸論又有所異。管仲學派主張王霸並舉,是實行王道還是實行霸道,要針對具體情況而定,即「霸王者有時」,「以備待時,以時興事」。他們認為,「強國眾,合強以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強國眾,而言王勢者,愚人之智也;強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還說:「戰國眾,後舉可以霸;戰國少,先舉可以王。」(《管子•霸言》)可見,管仲學派的王霸學說更適合當時的時勢,更具有現實性。
2、義利之辯
義利之辯是稷下學宮中百家爭鳴的一個很普遍的辯題。孟子繼承了孔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的思想,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追求利必然損害義,為了保拿義,要「捨生而取義」,「二者不可得兼」( <告子上> )。所以,梁惠王問他「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時,孟子直接了當地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並告誡梁惠玉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梁惠王上》)荀子則沖破儒家義利觀的藩籬,在義利關系問題上的認識與社會現實聯系在一起。他認為;「義與利,人之所兩有也。
雖堯、舜不能去人之欲利,……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也。」(《荀子•大略》)人們對利的追求具有合理性,是人的本性,並舉例說:"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舜之所同也。「(《非相》)"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性情者也。」(《性惡》)荀子在認為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具有合理性的同時,又認為這種追求要保持一定的度,不能放縱。放縱逐利,就會導致社會的混亂。他在《禮論》中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
那麼,怎樣才能使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保持一定的度呢?荀子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制禮義以分之"(《王制》),用禮義把人們劃分為不同的等"第,用禮義制約人們的物質慾望,教育人們"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導"(《榮辱》),反對"'唯利之求"(《王霸》)。這樣做了,國家就會賓士,反之,則會出現亂世,即所謂:"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由此可見,荀子的義利觀較之孟子的義利觀少有片面性。管仲學派對義利關系的看法是義利並重。他們認為:"厚愛利足以親之,明智禮足以教之"(《權修》)。講禮義教化,不忘記物質利益的激勵功能;講物質利益,也不忘記禮義教化的引導作用。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故《版法》在講了"必先順教,萬民鄉風"之後,緊接著說:"旦暮利之,眾乃勝任。"
3、天人之辯
天與人,或說天道與人道,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對古老而又極其重要的范疇。中國古代哲學的產生與發展同天人之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天人之辯,首先要回答天是什麼,然後再回答天與人的關系如何。
稷下各學派圍繞天與人進行了交流與爭鳴。孟子認為,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天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在孟子看來,人民的降生。事業的成敗、帝王的權位、天下的治亂,都是天的指令。實際上,孟子將天看成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無所不能的精神性的實體。由此,他沿著「盡心、知性、知天」的思維模式和認識路線,建構了「天人合一」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荀子關於天人關系的認識與孟子大相徑庭。荀子認為,天就是自然界,其運行變化具有規律性,這種運行變作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荀子•天論》)荀子還認為,人是天下最珍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並且不是一般的部分,而是特殊的一部分。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荀子基於對天人關系的唯物主義認識,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代表著稷下學宮中關於天人關系認識路線的一翼。
管仲學派對天人之辯的回答也是唯物主義的,而且更具有現實性,比如《管子,度地》將能根除水、旱、蟲等五種災害說成是人能主宰自然界。從具體的改造自然的實踐中認識天人關系。"
4、人性善惡之辯
稷下學宮中,關於人性的善惡之辯,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看法。這就是孟子的性善論、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孟子的性善論。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顆;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告子上》)可見,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因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生來就具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至於人做了不善的事,不是因為其本性不善,是由於他自己不把握自己,被形勢左右所致。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告子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將人性比作水渠中的水,讓它向什麼方向流它就向什麼方向流。人性的善端,不是生而就有的,是靠後天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熏陶而形成的。
荀子的性惡論。荀子和孟子一樣,認為人的本性是生而具有的,然而他卻得出了與孟子性善論相對立的結論--性惡論。為什麼荀子會得出性惡的結論呢?荀子解釋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嫉)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顯然,荀子認為在人性中,最能支配人類生活的是人的好利惡害之情,而好利惡害發展的結果,必然產生爾虞我詐、爭奪、犯分亂理等不道德的行為,故說人性是惡的。他同時認為,這種惡的人性,經過後天的學習教育,注重對"人性"的改造,就可以做出善的行為。
此外,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內容還很多,如攻伐寢兵之辯、名實之辯、世界本原之辯等等。
二、補充解釋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齊桓公田午。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
"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故因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為"稷下學宮"(這與東漢時期的"鴻都門學"得名由來相同)。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官學為黃老之學。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㈤ 學宮的歷史變遷
徐聞孔廟始建於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後屢經修葺,並隨縣治變遷而多次易址。
現徐聞一中校園內的這座孔廟始建於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是當時徐聞縣治的學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比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與知縣熊敏捐資創建的貴生書院,老了近一百年呢,更不要說後來的登雲塔(建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了,真可謂天南徐聞的一座老寶貝。
隨著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科舉制度的終結,縣學改為徐聞縣高等小學堂,後在1938年沿襲為現在的徐聞縣第一中學。可以說,沐浴這孔廟學宮的前生今世,徐聞一中這塊尊孔尚儒之地,歷時七百餘年書聲不斷!
1986年縣政府撥款重修大成殿。1990年一中自籌資金修復泮池。孔廟古碑石刻很多,但大部分散失,現存較好的有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司寇真像碑》、《鎮石泰山石敢當》、《署邑侯陸公修建文廟碑》、《義學芳名碑》,還有一道學宮題名碑,現失落在西門村委會。
抱鼓石一對保存完好。兩株古枇杷,長勢盎然,枝葉繁茂,被譽為「甘棠雨露」。古人對孔廟非同小可,過去孔廟左右兩側牆外,都豎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碑。不論是多大的官,來孔廟都不能躍馬揚威,只能畢恭畢敬,乖乖下馬步行,否則不可開交。
公元2012年2月,這座古老建築註定迎來了又一個永載史冊的時刻。中共徐聞縣委書記鍾力、徐聞縣縣長林海武等到徐聞一中調研文物古跡時,當即拍板調撥經費100萬元修繕孔廟。徐聞文廟,徐聞教育史上的一處寶貴文化遺產,是一本需要細細品讀的歷史典籍。它傳承的是泱泱中華五千多年的厚重歷史文化,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得好好保護它。
㈥ 清宮廷歷史上著名的文物有哪些
清宮廷歷史上著名的文物有:
翡翠白菜,翡翠西瓜、十二獸首,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象耳爐,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彩漆描金樓閣,金甌永固杯等。
1、翡翠白菜: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慈禧死後翡翠白菜就做了陪葬品。現在很多人懷疑台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翡翠白菜就是慈禧墓中的翡翠白菜,但慈禧墓中的翡翠白菜沒有誰見過,並不好下結論。
2、翡翠西瓜:據說翡翠西瓜是「番邦」進貢的寶貝,而且有4個。慈禧太後對這些翡翠西瓜格外喜歡,恨不得抱著睡覺。所以最後把翡翠西瓜陪葬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孫殿英盜東陵後翡翠西瓜下落不明,至今仍不知在誰手裡。
3、十二獸首: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為止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和馬首銅像已回歸中國,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2013年4月26日,法國皮諾家族在北京宣布將向中方無償捐贈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銅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贈的鼠首、兔首,為北京圓明園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銅像中的兩件。
目前,圓明園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獸首已經有8個回歸中國,其中龍首目前在台灣保存完好,不過蛇首、雞首、狗首、羊首則下落不明。
金甌永固杯
㈦ 古時候所講的 宮學是什麼學啊屬於國子監嗎
宋 代宗室諸王復子弟學校。皇族子制弟滿了七歲便可入皇城宮學就讀 ,雖皇家子弟大都請當朝大儒當座師,但入宮學瀆書乃是祖制,百年來都是如此。宮學中除了皇家子弟外,還有皇親國戚、朝中大臣們的子女打著伴讀的旗號也在其中就讀。
國子監(又稱太學)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據《元史·選舉志》載「北城立國子學於國城(即元大都)之東,乃以南城國子學為大都路學。」這里提到的南城國子學是元初的最高學府。北城國子學成立後,教學和教育管理的職責都歸於此,因此又稱國子監。「監」表示行政管理機構,即衙門。元、明、清三朝,這里成為封建統治者培養科舉人才和各級官僚的皇家大學
宮學就好比現在的小學,國子監相當於初級中學及以上學校
㈧ 關於南越宮苑的歷史文化
1995年
中山四路一處建築工地內發掘出大型石構水池的一角,水池壁石板上刻有「蕃」等字樣,經確認該處建築遺址和遺物屬於南越國時期,為嶺南地區首見。後經鑽探得知,石構水池的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此次發現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1997年
發掘出保存基本完整的長達150米的南越宮苑的曲流石渠遺跡,該石渠與1995年發掘的石構水池通過導水木質暗槽相連,兩者組成了宮苑的園林水景,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年代最早、保存較為完整的秦漢宮苑實例。
2000年
在原兒童公園試掘300多平方米,發現了南越國宮殿的散水遺跡。廣州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搬遷了兒童公園,交由文物部門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
2002年9月至今
5年多的持續考古,發掘面積達12000平方米。主要發現了南越國宮殿遺址、五代時期南漢國的宮殿。同時出土了自秦漢到民國兩千多年間12個朝代的遺跡和遺物,各時期水井多達500多口。此遺跡可說是廣州古代水井天然博物館。
本報訊片片印花瓦瓴、段段磚石走道,見證著趙佗宮殿遺址的兩千餘年。今天,這里是廣州中山四路一處考古遺址的發掘現場。10年前,熟悉的兒童公園曾屹立於此。時光倒流2200年,你是否能想像自己已身處金碧輝煌的南越王宮署。
昨日,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鄭重宣布:南越王宮博物館奠基。這標志著繼南越王墓後,第二座南越國遺址博物館正式動工興建。據了解,其目標定位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預計於2010年亞運會前落成並對公眾開放。
動工:曲流石渠遺址已回填
醒獅與禮炮喧鳴,奠基儀式在一片水泥地上進行。水泥地之下,埋藏著南越王宮御花苑曲流石渠的遺址。過去的一個多月里,遺址工地實施了有序的覆蓋回填:工人們先在遺址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再鋪沙子,最後填以泥土。
這樣的回填是為了保護遺址不受建築施工破壞。接下來,此處將蓋起整個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曲流石渠遺址保護主樓。
據介紹,為了遷就遺址,博物館建築體量不大,包括博物館曲流石渠遺址保護主樓、陳列展示樓及設備服務樓共3棟建築。施工時打樁不動新土,全部利用以前留下的舊樁坑打樁。
游覽:復原2200年前御花苑
游覽2200多年前的南越宮苑,市民沿途將感受體會到什麼?博物館籌建處常務副主任吳凌雲率先做了一回導游。「進入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南越國御花苑區,這里有館中最受關注的曲流石渠部分。」
據介紹,其具體構思是保留遺址現場,建一條1.8米走廊供靜態俯看欣賞。其上建一座不超過18米高的保護性上蓋建築,並在頂層露天平台同底層遺址相對應,以現代手法復原2200多年前御花苑面貌。「屆時溪流、小橋、芳草、碧樹將一一展現,供觀眾動態穿行游覽」。
之後,觀眾可進入南漢興王府宮殿、北宮牆、歷代水井的現場遺址。此外,觀眾還可感受模擬復原的南越王宮殿、南漢大磉墩、南越國廊道、南漢走道等。最後可在4個小型展廳參觀出土文物的陳列展示,包括南越國、南漢國等的珍品與文獻。
定位:考古學家與市民共享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廣東省唯一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項目。而南越王宮博物館的建設,還將圍繞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性質進行。
吳凌雲對此表示,「考古遺址公園」在我國是個較新的概念,「與普通公園不同,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遺址為主體的休閑空間,而普通公園注重的是休閑」。為什麼將考古遺址和公園結合在一起?「如果單純是遺址,那可能是考古學家的樂園,如果成為遺址公園,那將是考古學家和普通市民共同的樂園。」
距離廣州市政府提出的在明年亞運前建成開館,從現在算起約有14個月。屆時,市民可在被廣州老城商業中心包圍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內,感受2200年前的宮殿花園。
■對話專家
南越王宮遺址有三個「唯一」
上世紀70年代,他參與發掘被稱做「陰宅」的南越王墓遺址。到了90年代,他再次全程參與發掘代表「陽宅」的南越王宮遺址。他便是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昨日於他而言,可謂意義重大。
記者:南越王宮博物館動工,意味著此處遺跡在完整性上得到強化,你此刻感受如何?
麥英豪:這是中國城市文化保護的又一創舉,此博物館將成為廣州的又一歷史性地標。新中國成立60周年來,廣州的歷史性地標只有兩個———南越王墓遺址和南越王宮遺址。然而,後者比前者更具意義的是,後者地處老城商業中心:西側是北京路商業步行街、南側為極具騎樓街特色的中山四路。
記者:你認為南越王宮遺址的亮點在哪裡?
麥英豪:它具有三個「唯一」。第一,這是經過考古證實的保存完好的、歷史最久遠的人工園林御花園,不但是中國唯一,世界目前也絕無僅有;第二,木構與石構是東西方古建築分野的標志,而此遺跡發掘了大量石構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第三,在南越王宮遺址內一共發掘出12個朝代的500多口水井,說明2200多年來,王宮附近一直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這是全世界由考古發掘證明的唯一個案。
記者:南越王宮博物館在設計上有何講究?
麥英豪:南越王宮遺址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整體設計應以保護為前提。周邊的博物館等建築只是輔助,應該突出以遺產本體為價值核心。
㈨ 哪部宮廷劇可以幫助學習歷史
你好,太多了!!
羋月傳
59集全
多情江山
37集全
寂寞空庭春欲晚
45集全
乾隆秘史
48集全
錢塘傳奇專
38集全
芙蓉訣屬
76集全
後宮甄嬛傳
98集全
新還珠格格
96集全
武媚娘傳奇
40集全
美人心計(國語版)
39集全
宮鎖心玉
50集全
傳奇皇帝朱元璋
40集全
寂寞空庭春欲晚未刪減版
81集全
羋月傳安徽衛視版
40集全
還珠格格1
41集全
傾城絕戀
30集全
十三格格
47集全
衛子夫
㈩ 記錄南北朝時期陳朝歷史的都有哪些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麼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濛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現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象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於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路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以上摘自《唐詩鑒賞詞典》
此詩雖短,卻把當時的那種宮廷生活描繪出
我最喜歡的便是這首句,很有一番意境,一番味道。開篇就出彩的詩詞的確不多見,另外還有一些出眾的開頭,比如《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我十分喜歡,三個深字,拉出鏡頭,我覺得把當時那封建社會的調調給描繪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