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我們熟知的歷史常識其實根本就是錯誤的
在我們的印象里,似乎很多歷史人物在傳說中都變得非常真實,令人信以為真,以至於人們開始對那些歷史人物有著很大的偏見甚至厭惡。一、武大郎與潘金蓮
首先,這第一個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蓮之間的故事。在傳說中,武大郎是一個又矮又胖的賣燒餅的小人,而潘金蓮則長得又美又高,是很多人眼中的認為最不合適的一對夫妻。然而實際上,武大郎並不是又矮又胖,而是一個身高正常,容貌也正常的一個男子,至於他的妻子潘金蓮雖然確實好看,但也不至於配不上武大郎,世人傳了很久潘金蓮為了西門慶毒害武大郎的故事,其實也是不真實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實際上非常恩愛,至始至終都沒有西門慶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面對這些傳說時,要保持我們自己的判斷,不要因為傳說似乎挺真實就信以為真。很多時候傳說只是為了宣傳,並非是對事情真實情況的反應,因此我們不要因為傳說中的人物就對真實的歷史人物加以厭惡。更可怕的是,這些歷史人物並非是傳說中的那般十惡不赦,但是他們的後人卻因為傳說而被誤導,至今被人們所取笑。
❷ 必須知道的歷史常識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五嶽】〖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寒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十八層]烊銅地獄¬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四大名綉】蘇綉〖蘇州〗、湘綉〖湖南〗、蜀綉〖四川〗、廣綉〖廣東〗¬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君山銀針〖湖南嶽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縣〗¬
【十二生肖】¬
〖中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埃及〗牝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貓、鱷、紅鶴、猿、鷹¬
〖法國〗摩羯、寶瓶、雙魚、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蠍、人馬¬
〖印度〗招杜羅神的鼠、毗羯羅神的牛、宮毗羅神的獅、伐折羅神的兔、迷立羅神的龍、安底羅神的蛇、安彌羅神的馬、珊底羅神的羊、因達羅神的猴、波夷羅神的金翅鳥、摩虎羅神的狗、和真達羅神的豬,¬
【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婚姻周年】第1年§紙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鐵婚、第7年§銅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鋁婚、第11年§鋼婚、第12年§絲婚、第13年§絲帶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銀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紅寶石婚、第45年§藍寶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綠寶石婚、第60年§鑽石婚、第70年§白金婚¬
【科舉職官】〖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撲克人物】¬
黑桃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丹麥人霍克拉¬
紅桃J:查爾斯七世的宮廷隨從拉海亞¬
梅花J:亞瑟王的著名騎士蘭斯洛特¬
方塊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羅蘭¬
黑桃Q:帕拉斯o阿西納,古希臘神話中智慧與戰爭女神¬
紅桃Q:朱爾斯,德國人,查爾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國的蘭開斯特王族的約克王後¬
方塊Q:是《聖經o舊約》中的約瑟夫的妹妹,萊克爾皇後¬
黑桃K:戴維,公元前10世紀的以色列國王索洛蒙的父親,擅長彈奏豎琴¬
紅桃K:查爾斯一世,弗蘭克國王沙勒曼¬
梅花K: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塊K:羅馬名將和政治家朱亞斯o西澤,羅馬統一後成為獨裁統治者¬
【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四大名綉】蘇綉〖蘇州〗、湘綉〖湖南〗、蜀綉〖四川〗、廣綉〖廣東〗¬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君山銀針〖湖南嶽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縣〗¬
【十二生肖】¬
〖中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埃及〗牝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貓、鱷、紅鶴、猿、鷹¬
〖法國〗摩羯、寶瓶、雙魚、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蠍、人馬¬
〖印度〗招杜羅神的鼠、毗羯羅神的牛、宮毗羅神的獅、伐折羅神的兔、迷立羅神的龍、安底羅神的蛇、安彌羅神的馬、珊底羅神的羊、因達羅神的猴、波夷羅神的金翅鳥、摩虎羅神的狗、和真達羅神的豬,¬
【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婚姻周年】第1年§紙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鐵婚、第7年§銅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鋁婚、第11年§鋼婚、第12年§絲婚、第13年§絲帶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銀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紅寶石婚、第45年§藍寶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綠寶石婚、第60年§鑽石婚、第70年§白金婚¬
【科舉職官】〖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撲克人物】¬
黑桃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丹麥人霍克拉¬
紅桃J:查爾斯七世的宮廷隨從拉海亞¬
梅花J:亞瑟王的著名騎士蘭斯洛特¬
方塊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羅蘭¬
黑桃Q:帕拉斯o阿西納,古希臘神話中智慧與戰爭女神¬
紅桃Q:朱爾斯,德國人,查爾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國的蘭開斯特王族的約克王後¬
方塊Q:是《聖經o舊約》中的約瑟夫的妹妹,萊克爾皇後¬
黑桃K:戴維,公元前10世紀的以色列國王索洛蒙的父親,擅長彈奏豎琴¬
紅桃K:查爾斯一世,弗蘭克國王沙勒曼¬
梅花K: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塊K:羅馬名將和政治家朱亞斯o西澤,羅馬統一後成為獨裁統治者¬
❸ 你好,請問「郎」姓從哪來的歷史上有哪些姓「郎」的人物啊
郎(Láng)姓源出有四:
出自姬姓
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之後,以地為氏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春秋初年,魯懿公的孫子費伯在魯國為大夫,私自占據了郎城(即今天的山東省魚台縣東北),他的子孫以邑名為氏,而姓了郎。從這段記載,更可以看出「費、郎一家」的一段淵源,因為,郎姓的始祖是費伯,後來他的子孫有的以郎為氏,有的卻仍然沿用原來的費姓,3000年前他們本是一家人。
出自南匈奴
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郎姓的另一支郎氏出自少數民族,南匈奴亦有郎氏。
出自紐祜祿氏
(女奚烈氏),為滿族八大漢化姓氏之一中有郎氏。郎氏滿族宗族是由滿族姓氏紐祜祿氏而冠用的漢字姓,他們冠用漢字姓的最初時間據其氏族譜所載為清代乾隆年間。郎姓姓氏是由紐祜祿滿語niohe,漢譯為狼而演變為郎,用作姓氏的。這一姓氏,是滿語的漢譯姓氏。紐祜祿,「原系滿語地名,因以為氏」。氏族居住在長白山、英額等地方。在清一代,紐祜祿氏氏族成員,「仕官難以枚舉」,清朝開國元勛額亦都,即是紐祜祿氏的氏族成員。紐祜祿氏宗族,是先期進入蘇子河、渾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由原始居住地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歷經三次大規模的遷徙而來到佛阿拉地區。其中,史料記載中的長白山地區僅是他們氏族在南遷中的一處中間居住地。金代,紐祜祿氏的姓氏為女奚烈氏,據《金史·國語》記載:「女奚烈日郎」,即女真語漢譯為郎姓。在清代官修史料《滿洲源流考》中記有:「紐祜祿氏舊作女奚烈氏」。由上述記載中可見,今日郎姓的姓氏,在歷史上沒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樣,發生過諸多的變化,而是自金代起即漢譯為郎姓。遠在金代,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記載,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於金勝堡」。又,「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門,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金代,由於女奚烈宗族龐大,朝廷對女奚烈宗族組建的弟子軍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遼東滿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變為紐祜祿氏,再由紐祜祿氏漢譯冠姓,冠用了郎姓這一姓氏。
出自滿族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紐祜祿氏(女奚烈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吉林通志》記載: 1.滿族紐祜祿氏,亦稱鈕赫氏,滿語為Niohe Hala,其冠用漢姓的最初時間,據其《郎氏族譜》記載為清朝清乾隆年間。郎氏,是由紐祜祿氏滿語漢譯為「狼」,進而演變為郎氏。這一姓氏是滿語的漢譯姓氏。紐祜祿,原系滿語地名,因以為氏。氏族居住在長白山、英額等地方。在清朝時期,紐祜祿氏部落的氏族成員「仕官難以枚舉」,清王朝開國元勛額亦都,即是紐祜祿氏的氏族成員。紐祜祿氏宗族,是先期進入蘇子河、渾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由原始居住地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歷經三次大規模的遷徙而來到佛阿拉地區(今遼寧新賓)。其中,史料記載中的長白山地區僅是他們氏族在南遷中的一處中間居住地。在金國時期,紐祜祿氏的姓氏被史書記載為女奚烈氏,據史籍《金史》記載:「女奚烈曰郎」,即女真語漢譯為郎氏。在清朝官修史料《滿洲源流考》中記有:「紐祜祿氏舊作女奚烈氏。」今日滿族郎氏的姓氏,在歷史上並沒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樣發生過諸多的變化,而是自金國時期起即漢譯為郎氏。遠在金國時期,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記載,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於金勝堡」。另外,「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門,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由於女奚烈宗族龐大,金國朝廷對女奚烈宗族組建的弟子軍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遼東滿族郎氏,由金、元至今,只有女奚烈氏在明朝初期即演變為紐祜祿氏,清朝中葉以後,由紐祜祿氏漢譯冠姓,漢化為郎氏這一漢姓。 2.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棱林區),後多冠漢姓為郎氏、蘭氏等。 3.滿族郎佳氏,滿語為Langgiya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後多冠漢姓為郎氏。 4.滿族鈕赫氏,滿語為Niohe Hala,漢義「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姓氏「粘割」,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郎氏、鈕氏等。 5.滿族鈕赫哷氏,滿語為Niohere Hala,漢義「狽」,世居沙濟(今遼寧新賓)、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英額(今遼寧清原英額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郎氏、鈕氏。 6.滿族鈕胡勒氏,滿語為Niohule Hala,據史籍記載,源於濊貊族後裔氏,明朝時期稱兀良哈氏,世居東海渾春(今吉林琿春),後多冠漢姓為郎氏。 7.滿族鈕瑚特氏,滿語為Niohut Hala,源於濊貊族後裔,明朝時期稱兀良哈氏,世居渾春庫雅拉(今以圖們江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綏分河,南至朝鮮咸鏡道鏡城地區)、汪欽(今吉林汪清)、渾春(今吉林琿春),後多冠漢姓為郎氏、鈕氏等。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費伯。關於郎姓的姓源,據《姓纂》上面記載:「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居之,子孫氏焉。」第一個以郎為姓的人,是大約3000年以前的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他原來姓費,遷到郎城(今山東省魚台縣東北)居住之後,子孫才以邑為氏,紛紛改姓了郎。從這段記載,更可以看出「費、郎一家」的一段淵源,因為,郎姓的始祖是費伯,後來他的子孫有的以郎為氏,有的卻仍然沿用原來的費姓,3000年前他們本是一家人。故郎氏後人奉費伯為郎姓的得姨始祖。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缺)郎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郎不但是一個道道地地的中國姓氏,而且其始祖是出自具有光輝歷史的春秋魯國,是曾經「制禮作樂」,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貢獻的周公後裔,當然,更毫無疑問是組成中華民族的黃帝子孫之一。關於郎姓的姓源,據《姓纂》上面記載:「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居之,子孫氏焉。」郎姓起源於姬姓。周朝時,魯國國君魯懿公的孫子費伯,曾率部駐扎在郎(今山東省魚台東北),後來駐扎時間久了,費伯的族人就有許多留在了郎地,並且以「郎」為姓。因此郎姓是魯國國君的後裔。由於魯國國君是周朝王室後裔,因此,郎姓起源於姬姓。歷史上少數民族南匈奴也有人改姓為「郎」。這一個傳自3000年前周公旦的姓氏,跟其他姬姓後裔比較起來,後來繁衍不算很廣,所以歷來的郎姓人士也並不十分多見。我國江西的磁器,為古今中外所聞名,其中以康熙年間的郎窯,最為珍貴。而郎窯是由當時的江西巡撫郎廷佐所造。郎姓望出中山郡(漢高祖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魏郡(漢高祖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編輯本段家族名人
郎士元
郎士元
字君胄,唐代定州人。天寶年間(744-755)進士,官至郢州刺使。
❹ 中國歷史常識大全
字體:大▼ 小 中 大 更多▼ 設置置頂 許可權設置 推薦日誌 轉為私密日誌 刪除 編輯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北宋書》、《南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巍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舊唐書》、《引五代史》、《新五代史》、《宋書》、《遼書》、《金書》、《元書》、《明書》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五嶽】〖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寒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十八層]烊銅地獄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❺ 歷史上姓郎的名人有那些
郎:
姓氏屬地:中山郡,即現在河南省登封西南。
來歷:魯懿公的孫子費伯曾內經在魯國當容大夫,後來他私自戰友據了郎這個地方,並建了郎城。他的子孫世代都住在郎城,於是他們便以城
的名字為姓。
歷史名人:歷史上姓郎的名人有:東漢的經學博士郎宗;隋朝的大臣郎茂;唐朝的詩人郎士元;清代的書畫家郎葆辰;清朝的大臣郎廷極。
❻ 郎世寧的歷史背景
義大利人郎世寧,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1715年以天主教修道士身份來中國傳教,受到康熙皇帝禮遇,入宮成為宮廷畫家,歷經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並參加了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極大地影響了康熙之後的清代宮廷繪畫和審美趣味。
郎世寧覲見康熙時,康熙雖不贊成郎世寧信仰的宗教,卻將之視為藝術家,郎世寧由此開啟了自己長達50餘年的中國宮廷畫師生涯。在這期間,郎世寧幾乎什麼都畫,人物、風景、戰爭、歷史、花鳥、年節等,但最主要的還是記錄皇帝的活動。郎世寧在康熙時的繪畫,雖無檔案記錄可查,但從雍正元年開始,直到乾隆31年,幾乎每年都有郎世寧繪畫活動的詳細記錄。
郎世寧的作品,有中國水墨畫,也有油畫、水彩畫和琺琅畫,其畫風亦中亦西中西合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宮廷畫風格。為迎合各個皇帝的喜好,郎世寧總在調整自己的畫技。康熙不喜歡油畫,更無法接受西畫中的透視法。為此,郎世寧學慣用膠質顏料在絹上作畫的高難技巧,一筆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筆,也不能修改潤飾,筆法稍有躊躇,便前功盡棄。為不在畫上留有透視法中的陰影,郎世寧便在同一幅畫中對山水或庭園採用不同的視點與角度。正是這種戴著鐐銬的舞蹈,讓郎世寧的畫作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獨特的存在。為了糾正繪畫的平面視覺,郎世寧向康熙建議辦一所繪畫學校,康熙沒同意。這種境況直到1722年雍正繼位後有所改善。
在雍正被歐洲油畫的魅力感染後,郎世寧相繼創作了《聚瑞圖》(1723年)、《松獻英芝圖》(1724年)和《百駿圖》(1728年)等畫作,這些具有鮮明歐洲繪畫風格和情調的作品,顯示了郎世寧的寫實功底。1724年,雍正帝開始大規模擴建圓明園。郎世寧長時間留居該園,畫了許多裝飾殿堂的作品,其中既有歐洲風格的油畫,也有在平面上表現縱深效果的透視畫。雍正帝對於這位洋畫師的作品十分贊賞,曾對一幅人物畫圖稿贊道:「此樣畫得好!」
除忙碌於宮廷創作,郎世寧還和雍正帝的弟弟們多有交往,曾為怡親王允祥、果親王允禮、慎郡王允禧等作畫,流傳下來的《果親王允禮像冊》、《八駿圖卷》、《馬圖冊》等就是此類作品。可見,在當時的貴族世家圈子,玩賞歐洲風藝術品已成為一種時尚。從現存郎世寧作品看,愛好藝術的乾隆帝在繼位前就與郎世寧多有交往。24歲繼位後,乾隆幾乎每天必去畫室看郎世寧作畫。
在沒有照相機的年代,郎世寧用他的畫筆記錄了很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如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歸順的少數民族頭領等。郎世寧更將乾隆一生的大事,諸如戰爭、狩獵、宴會等場面盡皆入畫,最好的作品之一《哈薩克貢馬圖》,畫面生動逼真,揮灑自如。郎世寧還奉命繪制過一幅著名的帝後和11名妃嬪在一起的圖像《心寫治平》。據說乾隆也只看過該畫三次,然後將畫封存,降旨說如有人偷看該畫,必凌遲處死。
1747年,乾隆開始修建圓明園為夏宮,並令郎世寧負責設計監造西洋樓。在此期間,郎世寧還擔任過掌管皇家園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官職為正三品。聶崇正認為,曾被英法聯軍掠走又被購回的大水法12生肖的部分獸頭,很可能出自郎世寧之手,因為很多地方都呈現明顯的「郎式風格」。
郎世寧獲得的榮耀,雖讓眾多宮廷畫家難望其項背,但郎世寧為中國皇帝工作,條件卻十分艱苦。另一位歐洲宮廷畫家王臻誠曾在信中描寫他們的作畫情形:「吾人所居乃一平房,冬寒夏熱。視為屬民,皇上恩遇之隆,過於其他傳教士,但終日供奉內廷,無異囚禁……作畫時頗受掣肘,不能隨意發揮。」
郎世寧以臣子身份滯留中國,甚至沒有中途回國的權利,在皇權的壓力下,他不得不努力學習中國畫技巧。為調和中西畫法的不同,一些畫作甚至採用「合筆畫」形式,即寫真處由郎世寧主筆,而背景、風光,則由中國畫師創作。乾隆皇帝本人很可能與郎世寧畫過「合筆畫」。如此中西合璧之作,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而郎世寧在宮廷畫師中的尊崇地位,也讓他與眾多畫家有過多樣合作,很多大型繪畫,基本上都由他起草畫稿,或繪制畫中主要人物的肖像,再分與他的畫友或弟子完成。他與弟子們繪制了很多畫作,因而博得了皇帝的青睞和歡心。
雖然郎世寧的繪畫並不能代表那時歐洲繪畫的最高水平,但他融中國工筆繪法和西洋畫三維要領為一體,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畫風。文獻記載,郎世寧的畫法被稱作「線畫法」,代表了當時宮廷的主流畫派。郎世寧將自己摸索成功的新體畫,傳授給傳教士畫家王臻誠、艾啟蒙等人,同時將歐洲油畫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中國畫師,為清朝宮廷培養了眾多兼通中西畫藝又各有專長的宮廷畫家。郎世寧先後有十幾位徒弟,在乾隆帝時形成了實力雄厚的郎世寧新體畫集團,為清代中國與歐洲文化藝術融通作出了重要和積極的貢獻。從一些宗室後裔的畫作中,也可以看到郎世寧繪畫的影響力,皇室後裔溥伒的畫馬作品就是一個案例。溥伒馬畫作,無論是造型還是筆墨,都注重於形狀的准確和皮毛質感的表達,一望便知是從郎世寧借鑒而來。
郎世寧在中國度過了51年時光,直至1766年去世。由於大半生都在中國生活,郎世寧的作品內容也都是中國的人和事。聶崇正認為,雖然郎世寧的繪畫看上去中西合璧,實際主要畫法還是西方的,只是根據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在光線上做了調整。比如中國人不喜歡「陰陽臉」,郎世寧便讓人臉接受正面光,同時加重人物的鼻翼、鼻下、脖子下,這樣五官就顯得立體清晰。雍正時期,大名鼎鼎的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曾出版中國最早介紹西方透視法的著作《視學》,序言中特別說明該書是和「郎學士」多次交談、探討才寫成。乾隆帝在位60年,「乾隆工」成為該時期精美玉器的代名詞,宮廷畫家也參與了玉雕創作,郎世寧的一些畫稿也被製成玉器。而雍乾兩朝官窯粉彩瓷器的構圖布局和繪畫主題,也多得益於郎世寧的繪畫。乾隆時期,由郎世寧與王臻誠、艾啟蒙、安得意等創作的《平定準部回部戰圖》,則是中國最早的銅版畫作品。可以說,郎世寧代表了清中期的宮廷藝術品位。1766年,78歲郎世寧去世,喪禮備極哀榮,乾隆還親撰墓誌銘,以示對這位高士的尊崇。但在總計536卷的《清史稿》中,對郎世寧的全部記述只有這短短幾句:「郎世寧,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賞異。凡名馬,珍禽,異草。輒命圖之,無不栩栩如生。設色奇麗,非秉貞等所及。」
❼ 求有關歷史知識的書
現代研究三國集大成者是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讀三國不能不讀此書。
看樓主誠心研讀三國,特花費時間給樓主解答問題,光大三國,人人有責,不肖子孫,令人寒心啊。
中華書局《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
中華書局《二十五史補編》,第2冊,第3冊,第5冊中關於三國的材料較多,尤其是第五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趙一清等《三國志補注》(外4種)包括(三國志注補六十五卷補遺一卷[清]趙一清撰 陶元珍補遺三國志辨疑三卷[清]錢大昭撰三國志考證八卷[清]潘眉撰三國志旁證三十卷[清]梁章鉅撰 晉書校勘記五卷 [清]周家祿撰 )
中華書局陳橋驛校注《水經注》,關於三國地理史事記錄尤多。
中華書局李善注《文選》,關於三國的文章盡收於此書,其中李善的注釋中提的三國史事頗多。
近代以來《三國志》研究集大成者為盧弼的《三國志集解》,有中華書局影印版。
又有中華書局楊晨《三國會要》,既上海古籍本錢儀吉殘本《三國會要》(未寫完作者逝世了),各有優劣。
據白版《中國通史》第5卷第7冊,所在三國參考資料如下,
萬斯同(1638—1702):《三國大事年表》。
周嘉猷:《三國紀年表》。
謝鍾英:《三國大事表》。
張守常:《三國大事表補正》。
萬斯同:《三國漢季方鎮年表》。
萬斯同:《三國諸王世表》。
萬斯同:《魏國將相大臣年表》。
萬斯同:《魏將相大臣年表》。
萬斯同:《魏方鎮年表》。
萬斯同:《漢將相大臣年表》。
萬斯同:《吳將柏大臣年表》。
黃大華:《三國志三公宰輔年表》。
周明泰:《三國志世系表》。據南宋本《世說新語》所附人名譜,補錄不見於陳壽書中者多人。
陶元珍:《三國志世系表補遺附訂■》。
洪飴孫(1773—1816):《三國職官表》。曹魏官制大異於漢,而兩晉南北朝的職官多淵源於此,所以表中凡初建置者皆特著出。此表合職官志與表為一,每官下列前後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見官職高下和遷轉。
吳增僅、楊守敬(1839—1915):《三國郡縣表附考證》。吳氏訂正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三國分列,按諸帝次序,依州郡縣列為表。楊氏補正。
謝鍾英:《三國疆域表》。列三國最後疆域所包括郡縣名,並注清末今地。
洪亮吉(1746—1809)、謝鍾英:《補三國疆域志補注》。洪氏撰,謝氏補注,以三國最後疆域為斷。縣下注城鎮山川等及有關當地故實。
謝鍾英:《三國疆域志疑》。
金兆豐:《校補三國疆域志》。
侯康(1798—1837):《補三國藝文志》。
姚振宗:《三國藝文志》。
陶元珍:《三國食貨志)。
清代楊晨編《三國會要》二十二卷,分十六門。引用正史為正文,裴注等書低格寫。此書與以後朱銘盤所編南朝宋、齊、梁等會要一樣,都不能提供新史料,但可作分類的索引利用。
關於《三國志》的工具書,有哈佛燕京學社所出引得編纂處的《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中華書局所出高秀芳、楊濟安編的《三國志人名索引》。前者是全面的索引,用處較廣。但編者在選定條目編入引得時,著眼不寬,只注意習見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對於某些詞語,尤其是具有時代特徵而較少見的詞語,反未收錄。如「三史」、「人倫」、「人流」、「羌胡谷」、「虜谷、「樓夢」、「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類詞語進行研究。又如「中國」、「中州」、「部曲」等條目下所列出處,亦有脫漏。引得約纂處所出其他引得,與本段歷史有關的如《世說新語引得》,亦存在類似問題。
方域志《魏略》魚豢撰。豢仕曹魏為郎中,入晉後歿。本書包括紀志傳,共五十卷,南宋以後亡佚。有清張鵬一輯本,絕大部分輯自《三國志》裴注,但輯自《初學記》、《太平御覽》等唐宋類書者,如中外官志、禮志各條,皆裴注所無。
《華陽國志》晉常璩撰。常璩字道將,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人,成漢李勢時任散騎常侍,並曾居史職。晉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溫滅李氏,以璩為參軍,隨至建康。《華陽國志》是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成書約在永和四年(348)至十年(354)之間,共十二卷。第一至四卷《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主要記載梁、益、寧三州的歷史地理而以地理為主。第五至九卷為《公孫述劉二牧志》、《劉先主志》、《劉後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壽勢志》,以編年體記述地方割據政權以及西晉統一時期歷史。第十至十二卷為《先賢士女總贊》、《後賢志》、《序志》並士女目錄,記述了漢魏先賢248人(其中婦女51人),梁、益、寧三州士女391人,漢中士女268人。書中關於這一地區政治、經濟、民族、地理等方面比較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可以補《三國志》、《晉書》之不足。經過校訂整理便於使用的本子,是劉琳的《華陽國志校注》。
《鄴中記》晉陸翙撰,《隋書·經籍志》稱翙曾任國子助教。書已佚,今本為清代從《永樂大典》及各種類書輯出,共七十四條。主要記石虎時事,如銅爵金鳳冰井三台規制、宮室、服飾及各種器物,反映石氏統治時鄴都物質生活與經濟發展情況,器物名稱可以與其他史料相參證。曹操長期在鄴城,此書可以參考。
《水經注》相傳東漢或三國時人所著《水經》記一百三十七條河流,極為簡略,北魏酈道元(466?—527)作注。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涿縣)人。《水經注》四十卷,記錄河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字數約二十倍於原書。注中依水流所經記載有關的山川、都市、祠廟、石刻、戰爭、人物、歌謠、故事傳說等,內容極為豐富。注中引書四百三十餘種,碑刻三百餘種,多已亡佚,保存了不少南北朝重要史料。道元北人,雖對南方頗抱好感,但從未身歷其境,所見南方地理書亦不多,故本書北詳而南略,且多疏誤。黃河五卷,渭水三卷,而長江亦三卷,敘述至武昌而止。
清代校勘研究《水經注》的學者多家,以全祖望、趙一清、戴震為最著。王先謙(1842—1918)匯合諸家著作成《合校水經注》,使用較為方便。楊守敬撰並由其弟子熊會貞補充完成的《水經註疏》,考證詳盡,兼考酈注以後水道之變遷,並對照今地制圖,最為有用。工具書有鄭德坤編《水經注引得》。
《洛陽伽藍記》東魏楊炫之撰。炫之曾任秘書監,天平元年(534)遷鄴之後,武定五年(547)重到洛陽,嘆其荒廢,因撰此書。共五卷,分敘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的佛寺,兼及北魏政治、社會、風俗、地理、人物等,還保胄一些當時故事傳說和俗語方言,為研究北魏歷史和洛陽風貌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第五卷所載宋雲、惠生使西域事,是關於中亞、印度地理及宗教的寶貴材料。有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和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范書於名物典故注釋較詳,而難解處之詮釋以周書為勝。洛陽為魏首都,此書關於洛陽的宮殿,城市等都可考證三國時期的規模與布局
《荊楚歲時記》梁宗懍撰。宗懍世居江陵,梁亡入周,保定(561—565)中卒。此書早佚,今本一卷乃明人從類書輯出,按月記述荊州一帶全年的風俗,是有益的社會史料。清代陳運溶另輯一本,但僅據《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三書,亦尚多掛漏。
《漢唐地理書抄》清王謨輯。王謨字仁圃,江西金溪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書中輯三國兩晉南北朝已佚地理書四十餘種。中華書局影印本附有善化陳運溶1900年所刊《麓山精舍叢書》中湖南省境內古地誌輯本六十六種,亦有屬於本時期者。盛宏之《荊州記》等六種兩家皆有輯本,而取材不盡相同。又盛氏書尚有吳縣曹元忠輯本,有光緒十八年(1892)自序。《建康實錄》唐許嵩撰。許嵩玄宗時人,書成於至德元年(756)。凡二十卷,記述建都於建康的孫吳(四卷)、東晉(六卷)、宋(四卷)、齊(二卷)、梁(二卷)、陳(二卷)六朝事跡。絕大部分用編年體,齊梁兩朝用紀傳體。書中包含不少有用史料,可以補充正史之不足,訂正正史之謬誤。引用的唐以後亡佚古書,亦多為清代學者輯佚時所未利用。目前使用方便的有張忱石校點本。南宋張敦頤有《六朝事跡編類》二卷,成書於紹興三十年(1160),分十四門(總敘、形勢、城闕、樓台、江河、山岡、宅舍、讖記、靈異、神仙、寺院、廟宇、墳陵、碑刻),敘述建康史跡,多本正史、碑刻及《建康實錄》。
《南北朝雜記》宋劉敞(1019—1068)撰。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全書多本於八書二史。然北宋時尚存六朝舊籍不少,故劉敞所記有出於正史之外者,如齊明帝飲食捉竹筋條,陽珍答唐邕問幽州人物何以為寶條。文字亦有足以訂正史文訛誤處。又如《南史·甄彬傳》載,彬歸還所贖薴束中金於寺僧,僧人驚雲,「近有人以此金質錢,時有事不得舉而失。」《雜記》作「時匆遽不記錄」,以記錄二字易古語之舉,亦有助於理解史料。
人物風習志《人物誌》曹魏劉邵撰,北魏劉昞注。劉邵享年甚長,歷漢建安(196—219)至魏正始(240—248)時卒。劉昞歷仕西涼李氏、北涼沮渠氏及北魏。本書包括九征、體別、流業、材理、材能、利害、接識、英雄、八觀、七繆、效難、釋爭十二篇,是關於人倫鑒識的著作,論述品藻人物的理論與人物的分類。有些議論可以幫助理解漢魏之際品評人物的情況。
《世說新語》宋臨川王劉義慶(403—444)撰,梁劉峻(432—521)字孝標注。唐時稱《世說新書》,凡十卷。宋以後分三卷,包括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漢未三國至宋時士族階層遺聞軼事,提供社會、政治、思想、宗教、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劉孝標注援引廣泛,補充糾正原書。所引文獻達四百餘種,絕大部分今已亡佚,與《三國志》裴注類似,可供多方面利用。日本所藏唐寫本《世說新書》殘卷存規箴(前缺三則)、捷悟、夙慧、豪爽篇,頗多異文,勝於今本。南宋刻本附有汪藻《世說人名譜》,便於了解書中人物的譜繫世次。思賢講舍本附有葉德輝從唐宋類書輯得佚文八十餘條。余嘉錫(1883—1955)《世說新語箋疏》考案史實,旁徵博引,為讀此書所必備。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於訓詁名物解釋較詳,所附詞語簡釋亦有用。王利器纂輯的李慈銘《越縵堂讀書簡端記》有讀《世說新語》的眉批。工具書有《世說新語引得》。
《金樓子》梁元帝蕭繹(508—554)撰。蕭繹自號金樓,因以名書。今本系從《永樂大典》輯出,包括興王、箴戒、後妃、終制、戒子、聚書、二南五霸(佚)、說蕃、立言、著書、捷對、志怪、雜記、自序十四篇。蕭繹思想議論無足取,但書中有關六朝資料頗多。後妃篇記阮修容事,遠較《梁書》本傳為詳。聚書、著書兩篇提供梁代文化史料。終制篇所雲「金蠶無吐絲之實,瓦雞乏司晨之用」,與今天考古發掘墓葬中的金蠶瓦雞可相印證。《顏氏家訓》隋顏之推撰。顏之推歷仕梁、北齊、北周,歿於隋開皇(581—600)中。書成於隋平陳之後、包括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書證、音詞、雜藝、終制共二十篇,以大量篇幅評論人物和社會風習。顏之推學識淵博,書中包含蕭梁、北齊時期社會、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第一手史料。現在校勘精密注釋詳盡的本子,當推王利器的《顏氏家訓集解》。
《南方草木狀》西晉嵇含撰。三卷,記述南土植物,但亦包含一些有關社會風習的史料,如卷上論「女酒」、婦女懷孕佩赬桐花以求生男;卷中記胡人以桄榔皮作綆,得水則柔韌,以此聯木為舟等。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撰,是現存我國最早而完整的綜合性農書。成於東魏初年即六世紀三十年代左右,共十卷,分為九十二篇。第五卷以前包括糧食、油料、纖維、染料作物、蔬菜、果樹、桑柘(附養蠶)等的栽培技術;第六卷是關於禽器、魚類的養殖;第七至第九卷是農副產品的加工、儲藏,包括釀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飪、餅餌、漿飲、製糖以及煮膠、制筆墨;第十卷記述亞熱帶植物。書中總結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經驗,反映經濟發展情況,並保存了大量佚書和民間諺語歌謠,是研究北朝農業生產的重要史料。校勘和注釋都較好,極便利用的本子,是繆啟愉的《齊民要術校釋》。博物志《博物志》晉張華(232—300)撰。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涿縣)人。十卷,內容駁雜,包括山川地理知識、草木鳥獸蟲魚、奇物異事、神話傳說等,亦有涉及社會風俗、民族、自然現象的材料。如言西方之人高鼻深目多毛,南方之人大口,北方之人廣面。還有婦女妊娠時的習俗,以及當時已注意到的自然現象,積油滿萬石則自然生火,梳頭脫衣時有光發聲等。記曹操集中方土不使游散,與曹植《辯道論》可相印證。詳細校注的本子有范寧《博物志校證》。
❽ 名郎的發展歷史
1982年創始人郭澤金先生創辦名郎品牌;2001年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4年、2006年分別榮獲「專真皮屬標志」產品稱號、名郎商標被認定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08年名郎(MELLEN)與中國著名藝術殿堂—中國美術學院達成戰略合作夥伴;成功研製「呼吸減震鞋」,並獲得此項專利證書
2009年被評定為「泉州市工商信用良好企業」;公司工會被縣工會評定為「十佳先進職工之家」;呼吸減震鞋成功上市,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在業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2010年名郎品牌系列產品被認定為「福建名牌產品」;亮相德國GDS鞋展,「軟功夫「概念休閑鞋首度問世;推出「健體塑身鞋」,改善行走和站立姿勢
2011年名郎(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升級為更加國際化的「名郎(MELLEN)」;2012-13年被評定為「中國皮革和製鞋行業科技示範企業」、「2012中國最具成長性、顧客滿意度鞋類品牌」;2014年名郎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馳名商標」
❾ 中國歷史知識復習資料
你去看看簡略的《中國通史簡編》,書店都有賣的!
歷史溯源
「歷史」一詞的由來
在古代,歷史只稱「史」。記載史的人稱史官,當時的史官,除記錄統治者辦的事外,對於大文、地理、人事、災禍也加以記錄。可見,古代的「史」的范因比現在更為廣泛。 「歷史」這一名稱出現於近代。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在學堂里最初開設「史學」課,第二年即改名為「歷史」。有人考證說「歷史」是外來詞,來自日文,因為日本人早稱「史」為「歷史」了。
古代、近代、現代
古代:世界古代史,一般認為是從地球上出現「完全形成的人」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中國古代史止於1840年鴉片戰爭。
近代:世界近代史,始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終於1917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
現代:世界現代史,始於1917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現代史始於1919年「五四」運動。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是在《詩經》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之例,畢竟還算不得是真正指稱國家的「中國」的出現。作為指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楚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之所謂「中國」者,即指後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於「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後世中原之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為什麼我們的古人把這一帶地區稱作「中國」呢?
這一帶地區的四周分布著夷、翟、戎、蠻諸族及其所建國,而將這一帶包圍在中間,故稱這一帶地區及所建國家為「中國」。
「中華」小考
古代的中國亦稱華夏,又稱中原。華夏,是我國古代人民對祖國的美稱。是說我國疆土廣大、中華民族是有文化、講文明的禮儀之邦。據《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中」是指中土、中心。西周初年周公營建洛邑,以它為天下中心,故稱為「中土」,「夏」。是大的意想,由「華夏」、「中夏」二辭又衍出生「中華」一辭。這個辭開始見於《三國志·蜀志》中「游步中華」一語。
「支那」的原意是什麼?
「支那」本來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用。由於近代日本稱中國為支那,人們便感到是一種蔑稱。其實它的本源是英文china的音譯。china又一譯意為瓷器,有人便以為是以瓷器(china)作為中國的代稱。據英文《韋氏大辭典》詮釋,瓷器(china)一詞來源於支那(chi—na)。由此可見,在西方先有中國之名,後有瓷器之稱。
「文那」
「文那」一詞,最早見於印度古詩《摩河婆羅》中,是古代印度人加給中國的一種尊稱,包含著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一種友好感情。
為什麼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
「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民族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游牧進人中原,與以雖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沖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黃帝族援助,攻殺雖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沖突。黃帝族打敗炎帝族,由西北進人了中原地區。
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炎黃二帝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
「王位世襲」始於何時?
在中國歷史上,王位世襲相傳最早發生在古代的夏啟,商周因之,日益使之完善。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宜父是周族的第一個首領,他有三個兒子,在率領族人遷居山下的周(今陝西岐山北)時,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虞仲沒跟隨遷徒,古公檀父臨死時,把其首領地位傳給了他的幼子季歷,即周文王的父親。
季歷是個很能乾的首領,使周族的社會地位起了很大變化,從過去受壓迫的地位一下躍入顯赫的奴隸主貴族大家庭的行列。伐戎的勝利,對當時商朝的安全是有利的,因此季歷被封為商朝的「牧師」(一種職司畜牧的官)。但是,隨著周族統治者力量日益強大,加劇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便把季歷殺掉了。
季歷被殺後,其子昌世襲了王位,即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諸侯東征滅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王位的世襲制度,就這樣延續了下來。
「春秋」、「戰國」
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這三百多年間諸侯的力量逐漸強大,周天子已經徒有虛名,無力控制各諸侯了。這一完整的歷史時期恰好與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公元前722年一前481年)所記載的歷史大致吻合,所以,歷史上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期」。
春秋後期,各諸侯兼並吞食的結果,只剩下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諸侯國。此後,七國間的兼並征伐更加劇烈、頻繁,直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而最後統一,戰爭才逐漸停止。因此,後人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為「戰國」時期。
《史記》並非司馬遷定名
在先秦兩漢時代,許多書是沒有書名的,《史記》也是這樣。司馬遷在這部巨著完成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看後非常欽佩司馬遷所取得的成就,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這也僅僅表明是誰的著作而已。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東漢班固寫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也只寫《太史公百三十篇》,這就是此書在兩漢時期正式流行的名稱。一些學者在引用這部著作時常嫌《太史公百三十篇》這個書名過於繁復,經常省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這樣的字樣。「史記」二字是從「太史公記」這四個字里省略出來的,漢末以後才稱為《史記》。
百家姓、千家姓、萬家姓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的總集,相傳是宋初錢塘一位老儒所編,共取姓氏四百六十八個,遠沒有包括中國人的全部姓氏。據宋人鄭樵統計,宋代姓氏一千七百四十三個,比《百家姓》多三倍。到了明初,有個叫吳沈的人,編了一部《千家姓》,共收姓氏一千九百六十八個。但這部《千家姓》仍然沒把中國人的姓氏都包括進去。於是萬曆年間又有人編了一本《萬家姓》——《古今萬姓統譜》。然而,中國人的姓氏畢竟不到一萬,所謂「萬姓」,無非是言其多而已。
那麼,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氏呢?據統計,見於文獻的姓氏(包括少數民族和元清時代蒙滿兩族譯改的姓氏)就有六千三百六十二個,其中單姓三千七百三十個,雙字姓二千四百九十八個,三字姓一百二十七個,四字姓二個,五字姓五個。
《百家姓》為何以「趙錢孫李」開頭?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載有四百多個姓氏。四百多個姓,為什麼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占據江浙一帶的是口吳王錢似,孫是他正紀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皇帝」一詞的由來
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國時代,王室衰微,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等。
秦王贏政一統天下後,自認為這是自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議改稱號。李斯等人和眾博士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秦皇,秦皇最貴,可改「王」為「秦皇」。秦王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並自號始皇帝。從此,「皇帝」的稱號為歷代君主所襲用。
「太上皇」的由來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登上金龍寶座後。萬事皆吉祥如意。卻有一事,使得他犯了愁腸,這就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事情的由來是:有一天,他和前幾次一樣,又去參拜太公,尋思太公此時當端坐堂前,等待著兒子。誰知剛到門前,只見太公著舊襖,執行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這突然之舉,使他大吃i驚,急問因何事競至如此。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是您父親,也不過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好說歹說,太公只是不聽。
事後,有人講到秦始皇曾尊死父為太上皇,建議封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求之不得,馬上舉行大典,將太公扶上太上皇位。
皇帝拾趣
中國歷史上最早稱皇帝的是秦始皇,他姓贏名政,在位時間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
最後的一個皇帝是清朝的宣統,即愛新覺羅·博儀,他在位的時間是1909年至1911年。
在位時間最長的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名玄燁,從公元1662年至1722年,共做了六十一年皇帝。
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漢朝的劉賀,他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廢除了。
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是唐朝的武則天,她即位時已六十一歲,她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終年八十一歲,她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是漢朝的殤帝,名劉隆,生下來一百多天就當了皇帝。他又是壽命最短的皇帝,死時不足一周歲。
十歲以下的小娃娃就當了皇帝的,在中國歷史上共有二十九個。
慈僖太後雖然沒有稱帝,但權力比皇帝還大。她當政四十八年,為所欲為,皇帝成了傀儡。
古代君主的稱謂
古代的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稱「孤」、「寡人」、「不穀』。「孤」,謂自己不能得眾;「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穀」:谷,可以養人,為善物,不穀即不善。這些都是君主的謙稱。《老子》中說:「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顯然在「自謙」的背後,隱藏著籠絡人心,以求鞏固一己統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我」。如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首句中雲:「帝高陽之苗裔今,朕皇考日伯庸」。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遂成為帝王自稱的專用詞,別人是不準再用的。
古代人們對帝王的稱呼更顯示出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的淫威。
或呼帝王為「天子」,「天子」即「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稱國君為「萬歲」,約始於秦漢。「萬歲」一詞本是人們於喜慶時的歡呼語。如《戰國策·齊策》記馮援替孟嘗君燒掉債卷,「民稱萬歲」。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以呼「萬歲」為常,遂成為帝王之代稱。
或對「陛下」稱呼國君。「陛下」本指待衛在宮殿台階下的國君近臣或侍衛人員。群臣與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
恐有瀆聖顏,故呼其身旁侍衛之人以轉達。「陛下」遂成為國君的尊稱。至今人們仍用這些詞彙來尊稱外國國家首腦,但只限於外交場合了。
古代縣官為何稱「知縣」?
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縣就是管縣,管理、主持一縣的政事。
知,解為管理、主持,古詩文中常常遇到。《左傳》「子產其將知政矣」,就是說子產將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讀書雜鈔》指出:後世官職上加「知」字,就是從這里開始。韓愈《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就是說,我(向他)學習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宋史·蘇拭傳》說蘇拭「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說派蘇拭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即任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後的知府、知州、知縣、知事(知縣又稱縣知事),都是這種意思。古詩詞中,知也解為管。杜甫「翠襟渾短盡,紅嘴漫多知」。多知即多管,意謂鸚鵡能學人語,多管閑事。王維「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不知即不管,是說為看紅樹而不管路遠。
「唐人銜」的由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強盛時代。國外的華僑往往被人稱為「唐人」,華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唐人街」,按英文的字義是「中國城」的意思。
美國「唐人街」是當年開發美國西海岸的一些城市的中國人——華工和華商創立和建設起來的。開始,他們在舊金山、紐約市等地的某些街道,開設中國式的小茶館、小飯鋪、豆腐坊等,逐漸形成了華人生活區(也稱中國鎮)。後來,商店目益增多,除飲食業外,刺綉、中國古玩等,也都在那裡享有。
如今,「唐人街」成了繁華的街道。那裡有華僑學校、同鄉會、俱樂部、影劇院等。每逢新春佳節,在唐人街上耍龍燈、舞獅子、放爆竹……保留著中國傳統的辭舊迎新的風俗。
何謂「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或稱「尚方劍」),就是「尚方」鑄的寶劍,「尚方」是掌管供應製造帝王所用刀劍等器物的一個部門。秦朝始設置。
「尚方寶劍」是指皇帝所用的劍,是一種最高權利的象徵。它究竟有沒有「先斬後奏」之權呢?從歷史的記載來看,皇帝是不大把這樣大的權交給別人的。
「使節」釋源
在古代,使節並不是對人的稱謂,而是一種官職憑證。卿大夫聘於諸侯時,國君要授給任職憑證,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國時。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證,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那種叫做符信的使節大多用銅鑄成,並根據任職地區的不同,分別鑄成不同的動物圖像。在山區任職的,授給他虎節;在平原任職的,授給他人節;在湖澤地任職的,授給他龍節。出使憑證一般都是用竹子為柄,上面綴些耗牛尾等裝飾品,亦稱旄節。張騫、蘇武等出使匈奴時,持的就是這種使節。
現在,「使節」的含義有了變化,指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或派駐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
古代皇帝用的「金牌」
抗金英雄岳飛在宋高宗紹興十年,准備「直搗黃龍府」之時,被秦檜在一日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並秘密處死。這一故事已家喻戶曉,但「金牌」究竟是何物,卻眾說紛壇。許多人都說是黃金鑄成,其源皆出於清朝俞正燮所著的《癸已存稿》中所說「截金為牌」
《夢溪筆談》談到古時郵遞是這樣說的:「驛傳舊有三等。日步遞、馬遞、急腳遞。」「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如過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至五百餘里」。可見金牌是皇帝處理緊急、機密軍事事務時所用的一種朱漆黃金字木牌,並非如上所說的黃金所鑄。
「娘子軍」的由來
隋朝末年,李世民推動他的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李淵的三女兒李氏回到陝西雩縣故鄉,散發家產,招募了大批士l兵,又聯絡了當地農民武裝,合並了幾支零散的起義軍,兵力擴充到七萬。公元617年,李氏率領著這支隊伍和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淵稱帝後,李氏被封為平陽公主。這以後,李氏統領的軍隊號稱「娘子軍」。
至於女子為基本成員,又有嚴密組織的娘子軍,則是從太平天國的女軍開始的。太平天國的女軍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綱領指導下成立的,以前、後、左、中、右和數字一至八來編排番號,共四十軍,每軍二干五百人,總計十萬之眾。
何謂「哨棒」?
《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寫武松打虎:「武松雙手掄起哨棒,一棒劈不著大蟲(老虎),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捧折做兩截。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哨棒這樣不濟事呢?原來,哨捧不是打虎用的,是為了驅狼的。過去,山東道上狼群極多,過往客商習慣帶一根哨棒。哨棒的一頭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來真有點龍吟虎嘯的勁頭,狼群聽了,以為是什麼猛獸來了,驚慌逃竄,附近的百姓聽到哨聲也會出來幫助追趕。
武松從滄州回家探望哥哥,想不到有虎,也沒有想到要打虎,所以他隨便帶了一根哨棒。另外,哨捧也可用作登山的拄杖,也可用來挑起小件行李,是有多種用途的。
單於、可汗、天可汗
在古代,我國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對他們的首領有不同的專用稱呼。如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匈奴族,稱首領為「單於」;北朝時期的柔然族,唐朝時期的回汔族、突厥族和宋元時期的蒙古族,稱首領為「可汗」。回汔、突厥族為了表示服從唐朝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還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這些稱呼都有特殊含義。像「單於」一詞,本是「撐梨孤塗單於」的簡稱。在匈奴語中,「撐梨」是「天」,「孤塗」是「子」,「單於」含有「廣大」的意思。
我國古代的博士、碩士、學士
「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我國古代早已有之。不過和現在的含義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於戰國時代。《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弟為魯相。」《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就說明,博士在那時是一種官職,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的人。
碩土,我國五代時期就有。《五代史》記載:「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鞏在《與杜相公書》中說:「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岩野,宿師碩土,傑立相望。」可見,碩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節高尚、博學多識的人。
學士,最早出於周代。《周禮·春官》:「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史記·儒林傳序》:「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這說明,學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人,後來逐漸變成文入學者。
「廟號」與「謚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里立室祭祀時由大臣們商議定的名號。一般地說,都是把當朝的第一個皇帝稱為高祖、世祖或太祖;把第二個皇帝稱為某宗。唐朝之前的皇帝,不全都有廟號。唐朝至清朝的皇帝多數都有廟號。
溢號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了後,朝廷或後人按其生前的功績,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謚號起於周朝末年東漢、宋朝較為盛行,惟有秦朝不許後人用褒貶的字眼來議論先皇的善惡。所以,秦始皇、秦二世這樣的稱呼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明清兩代六部的職能
古代的六部是國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機構。六部初建於隋朝,正式定製於唐初。下面是明清兩代六部的職能:
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升降、調動、封勛,大體相當於現代的組織部的職能。
戶部:主管國家戶籍、田畝、貨幣、各種賦稅、官員俸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農業部、財政部。
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國來賓,類似於現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禮賓司。
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練兵、武器、彈站,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
刑部:主管國家司法、行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大體相當於現代的水利部和建設部。
各部的最高長官是「尚書」,相當於現代的部長;副長官稱「侍郎」,相當於副部長。
「垂簾聽政」始於何時?
在封建社會里,皇帝親臨寶座,處理政務大事。但是,由於特殊的情況,皇帝不能上朝親政了。這時,由皇後或太後臨朝聽政,此類事在東漢便不乏其例,至於太後在大殿皇帝御座後面,用簾子遮擋的方式聽政,則是從唐代武則天開始的。
《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巡撫、總督
總督、巡撫是明清時期地方軍政首長。總督的地位聲望約高於巡撫。但就其設置而言,卻是先有巡撫,後有總督。
巡撫之名,始於明太祖令太子朱標「巡撫」陝西。後來每年都要派中央官員巡撫地方。這一時期,巡撫性質問於「欽差」,本身不是官號,沒有品級,可兼中央監察、組織部門的都御史和吏部尚書、傳郎等官銜,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軍民安撫。因為屬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畢返京。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後,由於地方動亂,開始常設巡撫,並開始了以省為管轄單位的巡撫制。巡撫職權不斷擴大,不僅掌政,而且掌軍,實際上已成為地方軍政首長,但其中央官性質未變,還必須經常上京匯報地方軍政事務。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後,全國除直隸、四川外,每省都設一員巡撫,規定了巡撫品級。至此,巡撫才正式成為地方官。但仍遵行舊的兼銜制。
戰亂時期,各地巡撫互不統屬,往往貽誤軍機。為統一調度,就設立了專管軍事的總督。總督性質同於前期的巡撫,兼銜一樣,也不常置。自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設兩廣總督以後,才開始了正規的跨省總督制。從此,總督職權日益擴大,兼掌民政,實際上也成為地方軍政首長。但其獲得品級,正式成為地方官,也是清康熙以後的事。其時全國共設直隸、四川、兩江、湖廣、閩浙、兩廣、雲貴、陝甘八員總督。
我國封建官制的發展有一個特點,即中央監察官容易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這是因為,歷代封建王朝為強化中央集權,經常派出中央監察官巡視地方,這些官代表皇帝,挾制地方,逐漸奪取地方軍政大權。如漢刺史、魏晉都督、唐節度假都是由中央監察官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的。巡撫、總督由中央監察官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則是這一特點在明清官制中的反映。
何謂「凌遲」?
凌遲,又叫「陵遲」,是封建社會一種最殘酷的死刑,始於五代。行刑時執刑人把犯人身上的肉用刀一塊一塊地割光,十分野蠻。
在封建社會里,有兩種人常處以凌遲,一種是反對朝廷的所謂謀反大逆的人;另一種是「罪在十惡」的人。
「凌遲」在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被廢除。
何謂「刺配」?
「刺配」這種刑罰,始於五代的後晉,後晉以前的流配,限於遠徒,而不刺面。據有關史料記載:「(後)晉天福(高祖石敬瑭年號)中始創刺面之法」,到了宋代,還把刺面與脊杖、流配等刑罰並施於「罪犯」一身,並美其名曰「打金印」。《水濟傳》第八回即有「犯人徒流遷徒的,都臉上刺字」的描寫。
刺在犯人臉上的字,有大小之別,當時負責審判的官員認為罪情嚴重或「性情凶惡」者,則刺上大體字;次之,則刺上小體字。所刺的字,除了「迭配某州(府)牢城」外,有些也把犯罪情由、服役種類刺在臉上。如「配某州(府)屯駐軍重役」等,南宋時規定犯強盜罪免死流配者,「額上刺強盜二字,余字分刺兩臉」。對罪犯人身污辱更加殘酷。
受刺配刑罰的人被押送邊疆從事名目繁多的勞役或充l軍,重者終身不釋。
「簽字畫押」的由來
在文書、字畫、契約上署名或作私記,占時謂之作「押」,今則稱「簽名」、「簽字」,這在王國時就有了。
唐初,由於唐太宗曾下令不許群臣在奏摺上以草書署名,而其他文書上多有草書的。草書形體花哨,謂之「花押」。到了宋代,人們在進呈公文或與人書牘時,文末多不署名,僅書本人的字,謂之「押字」或曰「草字」。
簽名或押字對目不識丁的人,是個難題,於是人們便以畫圓圈代之,這就是「畫押」,或曰「畫花押」。畫押的創始人,應推宋代的王安石。王安石署名的習慣只書「石」字,而且寫了一橫一撇之後,於撇中腰畫一圓圈,由於他性急,「作圈多不圓,往往窩扁,又多帶過」,因而聽到有入私下議論,說他所署實力「反」字,他於是便「加意作圈」,後人效以為式而廢去橫撇,這就是畫押的由來。
清代七大藏書閣
北京的文淵閣和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沈陽的文溯閣、鎮匯金山寺內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和杭州的文測司為清代七大藏書閻,是珍藏《四庫全書》的書庫。
七大藏書閣,皆以文為首,第二個字多從水旁,象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二百多年來,七大藏書閣在帝國主義的躁躪下,有的已遭厄運。文源閣於1900年隨著中外罕見的園林傑作——圓明園被八國聯軍搶掠一空之後,被付之一炬。文宗閣和文匯閣在19世紀中葉毀於火。
「考勤」始於何時?
我國的考勤制度起源甚早,但當時所謂考勤,主要是對國家官吏而言。至於考勤表的使用,根據文獻記載,當不早於清代。清初,國家官吏實行坐班制,每日辦公皆在衙署。至乾隆中,此制漸弛。清人昭漣《嘯亭雜錄·卷十》記載,軍機大臣和砷擅權時,曾經自立私寓,「不與諸大臣同堂辦事,而命諸司員傳語其間」。後來,有許多官吏也呆在家裡辦公,不坐班。清人震鈞在《天咫偶聞·卷七》中寫道:「自乾隆以後,重臣兼職者多,遂不恆入署。而閱折判牘,移於私宅」。為此,清政府在國家機構中設置「畫到簿」專司考勤。畫到簿為官吏考勤的重要憑據之一,與紅本一起存入內閣大庫,以備查驗。但由於它反映不出遲到、早退等情況,所以沒有多大約束力。
咸豐年間,成立了總理衙門,為了防止畫到溜號的弊端,提高辦事效率,就規定對其官吏「核其勤惰」,分別給予「請獎」或者「參劫」,這便是歷史上考勤與獎懲相結合的開始。
古代的假日
我國的假日制度始於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當時官員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所以稱假日為「休沐」。漢代規」定了朝官每五日返家休沐,故稱之為「五日休」。唐朝改為「旬休」,官員每十日可休息一天。
古代除定期的休息日外,還有節假日,唐代中秋節給假三日,寒食清明四日。明代冬至放假三日,元宵十日。為鼓勵臣下盡心國事,晉代定有「急假」,官吏用以處置緊急家事一年以六十日為限。後晉時,家居外地的官吏探親時還給路程假。清政府對有功的文武大臣
❿ 有哪些歷史知識,打死你都不信,但它確實是真實發生的
大晉王朝不鑄錢 ,大唐花園種棉花
讀歷史,越是讀得多,就越常有“難以置信”之感。許多乍一看去不可思議,甚至讓人“打死都不信”的歷史知識,卻實實在在,曾發生在過往的歲月里。
而比起那些常被津津樂道的政治軍事大事來,下面這些同樣讓人有“打死都不信”之感的經濟文化知識,卻同樣縮影了歷代王朝的興衰,值得深深思考。
一:大晉王朝不鑄錢
歷代王朝開基建國,貨幣發行都是頭等大事。還有王朝連這事兒都不辦的?兩晉王朝就認為:這真不是個事兒。
自從“三國歸一”起,晉王朝從皇帝到百官,就是一個賽一個放飛,除了內部往死里掐,就是飲宴寫詩歌舞煉丹鬥富,變著花樣秀“魏晉風度”。哪怕“作”出永嘉之亂,“大晉”變成了東晉,依然還是死性不改,沉浸在“玄學”“清談”里拔不出來。發行貨幣這等事,兩晉一百六十四年歷史,竟然從沒搞。
那用什麼錢?西晉的時候,主要用曹魏的五銖錢,被人打到江南變成“東晉”了,又把當年東吳時期的各色貨幣翻騰出來繼續用。東晉市面上的貨幣,怎一個亂七八糟了得。外加大量的貴金屬,都被權貴們侵吞了做奢侈品,市面上流通的錢越來越少,結果就是“錢既不多”,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錢荒”現象。
可笑的是,對這嚴重現象,東晉的第一反應,不是穩定貨幣,而是一拍腦袋,想著乾脆廢除貨幣。東晉安帝時,就有人提出“物物交換”的“好主意”。雖然在很多大臣的反對下擱淺,但東晉王朝也沒什麼作為,依然放任貨幣市場上的混亂狀態。貨幣都這么亂,這個王朝當然也就越來越沒救。偏安的東晉,最終在“不鑄錢”的荒唐里,被劉宋王朝篡了權。
二:大唐花園種棉花
唐朝有錢人養花成風,各種名貴花草爭奇斗艷。但唐宣宗年間,造訪大唐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卻在唐朝的花園里,看到的一種特殊的奇花異草:棉花。沒錯,今天用來做棉布棉衣,冬天禦寒必需的棉花,放在中唐年間,依然還與牡丹月季等名花“比肩”,專供花園里賞玩。
可這“輕松賺錢”的景象,卻隨著馬戛爾尼一行人的到來扭轉了。
雖然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對馬戛爾尼一行人千防萬防。但由於清朝官員毫無“知識產權”概念,於是對於馬戛爾尼一行人的“考察”活動,那是毫不設防。於是一趟訪華之旅,馬戛爾尼們通過明察暗訪,不但清楚記錄了中國茶葉的種植採摘過程。還弄到了當時多少歐洲國家一擲千金都得不到的好東西:茶樹苗。
於是,就是從18世紀末起,中國的茶葉種植技術,就這樣無情外流。英國統治下的印度,憑著這“偷”來的技術和近代化生產,迅速在茶葉領域後來居上。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印度茶葉已經成了國際茶葉市場的“大頭”。二十世紀初,印度茶和錫蘭茶更佔到當時國際市場百分之九十二的份額,早已“碾壓”了近代中國茶。
茶葉產業,這個中國歷代賺足錢的強大產業,就因幾棵茶樹苗的外流,不到半世紀就被斷了財路。與其說,是馬戛爾尼惹的禍,不如說,是清王朝對於產業技術的漠視,把近代中國,帶入落後挨打的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