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川省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1951年在資陽黃鱔溪發現了「資陽人」古人類頭骨化石,後又在漢源富林、資陽鯉魚橋、銅梁縣西廓水庫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和遺物。四川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遍及全川主採集點已發現300多處,其中以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遺址最具代表。該遺址1955年初次發掘,後又經歷了兩次發掘,從200餘座墓葬出土了1250餘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物。它的發現,使長江中游地區以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得以命名,並為認識兩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打下了基礎。
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考古取得了較大成果,出土的實物證明,巴蜀地區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區域,同時又與中原及周邊地區存在廣泛的文化聯系。1956年,我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繁水觀音商周時代遺址,出土了三角援戈長 矛、空首斧等青銅器是研究早期巴蜀文化與戰國的巴蜀文化承接關系的重要物證,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1957年、1959年兩次試掘中,出土了陶 、豆形器、缽、平底罐、紡輪及銅戈等物,為研究早期的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市蒙陽鎮瓦瓦街,兩次發現西周早期銅器窖藏,出土了40餘件青銅器,其中獸面象首紋銅罍、羊首耳渦紋銅罍、牛紋銅罍不僅形體碩大,造型和紋飾也十分精美,堪稱重器。其與北方所出形似而色質有別,應為蜀仿中原器型而造。兩件銅觶的內底分別銘有「覃父癸」和「牧正父已」,字體與中原地區出土的銅器銘文相同,應為中原傳入。蟠龍蓋饕餮紋罍,其形制、紋飾基本與1973年在遼寧喀左出土的1件商周銅罍相同,亦應為中原文化之物。
1965年
在成都百花潭戰國墓中出土的「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通體用金屬嵌錯出豐富的圖案,從上至下共四層,第一層為「習射、採桑」、第二層為「宴樂、弋射」;第三層為「水陸攻戰」;第四層為「獰獵」及裝飾圖案,成為戰國時期的戰爭、生產等方面的全景圖,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1972年在郫縣獨柏樹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虎紋銅戈,上鑄一組銘文,類似符號也見於巴蜀其它銅器,這種尚未被解讀符號被稱為「巴蜀圖語」,可能是甲骨、金文系統以外流行於巴蜀地區一種文字元號。1954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出土9座戰國時期的船棺墓,共出土銅器29件及陶器、漆器。在巴式劍上,有「巴蜀圖語」,其時代與重慶巴縣冬筍壩晚期船棺墓相同。 般棺葬的發掘,從地下證明了「巴蜀文化」的存在。此外在成都白馬寺、峨嵋符溪、成都琉璃廠等地也出土大量戰國時期的巴蜀青銅器。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巴人墓中,出土了銅鉦、錯錫銅缶、嵌錯雲水紋銅壺、虎紐錞於等。其中14枚鈕鍾組成的一套編鍾是音樂考古的最大成果。《樂書》載:「倍七音而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這套編鍾各鍾的尺寸正是依次遞減。其上還有精細錯金紋飾,筍 上有巴族常有的符號,文化內涵有楚文化的某些因素。應是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
1980年
從新都縣馬家鄉戰國木槨墓的腰坑中出土青銅器188件,禮器的形制、紋飾多與楚器相似,說明蜀楚文化的交流。兵器、工具等九件、五件成組並鑄有類似族徽的符號。從九器的組合以及銅印上的鐸象徵王權來看,它又明顯具有中原的影響。說明戰國中期,蜀文化與其它文化的整合加劇了,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172號戰國墓出土鼎、釜、甑、罍等銅器50餘件,另還有相當數量的金、銀器,其中,銅器上亦有「巴蜀圖語」。從工藝來看,它不僅受中原影響,也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漢時期,四川自秦並巴蜀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迅速具有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先進的水利工程,形成以成都平原為中心,自流灌溉、沃野千里的「天府」20世紀50年代以來,巴蜀地區已發掘漢墓2000餘座,出土的大量文物,成為我們研究漢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思想觀念和信仰習俗等方面重要的資料。
四川漢代的畫像磚,畫像石(石棺)以及陶俑以品種數量多,分布范圍廣,題材豐富多彩,雕塑精美著稱於世,也是四川美術發展史上繼三星堆青銅器群後又一座高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水閘附近發現高達2.9米的李冰石像,從紀年可知造成公元168年。
四川省漢代崖墓多,出土的畫像石棺佔全國像石棺的90%以上。我館1974年在郫縣新勝鄉發掘的「宴樂百戲」石棺四面滿二,前後檔為雙闕和伏羲、女媧,左右一則是宴樂、樂舞、雜技,另一側為漫衍、角抵、水嬉。1974年同在新勝鄉出土的龍虎戲璧石棺蓋,圖中驕龍猛虎極富動感,龍虎上方刻牛郎織女,似為我國已見最早的牛郎織女圖。
四川漢代石棺是以傑出的雕刻藝術,成為古代雕塑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畫像磚與畫像石、石闕並稱為四川漢代藝術的三大頂峰。它以分布地域廣、時間連續性強以及藝術形式的變化多樣聞名於世。我館從成都彭州市、新都縣、大邑縣、彭山縣、德陽市、什邡市等地發掘和收集各類題材的畫像磚數百種,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它所透示的思想和樸素美。它反映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為可貴的是把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作為美的事物來表現,從而構成一幅長的漢代的社會風俗畫。四川漢代畫像磚誇張變形的造型、力量、動感構成了其古拙的美學風貌,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更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
漢代陶俑有灰陶、紅陶、釉陶,多為模製,也有捏提塑或兩都兼有。其題材廣泛,有說唱、庖廚、樂舞、侍者、勞作、部曲,還與車馬、樓房、禽獸等,四川東漢陶俑具有單純、質朴的美,它不求細部的刻劃,更多地運用誇張的手法追求神似。
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1953年在成都西郊萬佛寺遺址了石刻造像200餘件,年代自梁至唐。造像雖多殘缺不全,仍為研究這一時期佛像造像和四川石刻藝術發展史的重要資料。如梁普通四年、梁中大同三年石刻造像龕都是南朝佛像造像的精品,從萬佛寺石刻藝術表現手法的活潑與雋逸,可以看到它與四川漢代石刻藝術的承傳關系。另我館所藏南齊永明元年造像,為四川造像中有年號之最早者。1957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了32座南北朝墓,出土陶器76件,銅器24件,青瓷器30件及一些鐵器、錢幣等物。另外,在郫縣出土的有銘文的銅弩機以及「成漢」墓出土的陶俑。都是這一時期重要的實物資料。
唐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重要的發現,當推我館建館之最,馮漢驥教授於1942年主持發掘的前蜀永陵,出土有玉哀冊、謚寶、玉大帶和一些銀器,王建石像、棺床上所刻24使樂像,為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傑作,也是音樂史研究的重要資料。1971年清理後蜀和陵(孟知祥和妻福慶長公主合葬墓);1974年清理晉暉墓;1977清理張虔釗墓,都出土了一定數量的文物,為兩蜀史提供珍貴物證。
1959年,在德陽孝泉鎮窖藏出土銀器32件,在萬縣唐冉常才墓發現青瓷百餘件。蜀瓷的遺存的發掘,也是這一時期考古工作的特點。唐宋時期,四川瓷窯星羅棋布,燒造地區極廣。1953年廣元瓷窯鋪古窯,1976年彭州市瓷峰窯以及邛崍市邛窯、成都市琉璃窯的考古成果都反映出宋代四川制瓷發展的水平。
元代文化遺存,有1956年成都保和鄉元墓。清理的四座墓中,出土陶俑及瓶香爐等30餘件。1974年簡陽市東溪園藝場元墓出土青釉、影青、白釉、黑釉等各類瓷器525件,青銅器60餘件,硯台17方,從產自不同地方的瓷器,可以看出四川與各地的商貿活動。
明清考古成就主要有1955年在成都白馬寺6號明墓出土隨葬俑82件,瓷器20餘件,部分金、銀飾品。1970年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明蜀王朱椿長子朱悅廉墓,墓中出土各類彩俑500餘件,儼然一個儀仗方陣1974年在平武縣古城鄉發掘王璽家族墓,出土金器129件,銀器49件,其中王瀚妻朱氏墓所出鏤雕人物金發式,分三層雕樓台亭閣及40餘人的樂舞表演,做工細膩,層次豐富,堪稱明代工藝美術中的精品。此外,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區發掘多處明代太監墓,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有14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貴文化遺產,這也是我館藏品的一大特色。館藏僅彝、藏、羌族的文物就有6000餘件。彝族漆器集彩繪、雕刻、鑲嵌、堆漆等工藝,造型和色彩都極具民族特色。藏族的金銀器、木板經書、鎏金藏戲面目等,是藏文化寶庫中的奇葩。我館收藏的金銅佛像和唐卡不僅數量多,品質亦精,其中《格薩爾王畫傳》為全國罕見。1978年,我館茂汶城關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考古發掘,出土各類文物1400餘件,為研究羌族的文化淵源提供了依據,此外羌綉、羌笛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
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歷代法書名畫位居全國前列,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唐棣的《攜琴遠眺圖》、文徵明的《高人名園圖》、唐寅的《虛閣晚涼圖》、八大山人、石濤的巨幅山水……,件件珠璣,數百件張大千的畫作,更是受世人關注。
此外,四川省博物館的近現代文物、歷代錢幣、民俗文物也極具特色。本書所選文物只是館藏的極小部分,但它已展示出四川歷史文化的豐厚和博大。撫卷追昔我們應向為四川文博事業的繁榮做出巨大貢獻的幾代考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川省博物館原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現已遷至浣花南路251號,浣花溪公園旁。一期工程已於2008年12月10日通過工程驗收,二期修建完成,2009年5月1日對外開放。
1、四川省博物館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創建於1941年3月,館址在皇城明遠樓。
2、1949年改名為「川西人民博物館」,館址遷至人民公園內。1952年改為「四川省博物館」。
3、1965年,由人民公園遷至人民南路四段。1984年5月題,鄧小平寫了館標「四川省博物館」。
4、2001年,四川省博物館被國家計委列入「十五」發展計劃,決定在浣花風景名勝區建新館。
5、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館老館閉館。
6、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破土動工。
7、2007年10月底開始規模龐大的文物搬遷工作。
8、2009年5月1日新館開館。
⑵ 位於四川省內的 縣級博物館 有那些
博物館:復
蒼溪紅軍渡紀念園、制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陳毅紀念館、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黃繼光紀念館、宜賓市趙一曼紀念館、朱德銅像紀念園管理處、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龍泉驛區博物館、彭州市博物館、郫縣博物館、大田會議舊址、大渡口十三棟開發建設紀念館、瀘州市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大英縣漢陶博物館、射洪縣書畫博物館、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威遠縣羅世文烈士史料陳列館、郭沫若舊居博物館、峨眉山博物館、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羅瑞卿紀念館、張瀾紀念館、張思德紀念館、宜賓市博物館、國立劇專史料江安陳列館、夕佳山博物館、渠縣歷史博物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巴州區晏陽初博物館、南江縣博物館、通江銀耳博物館、巴山民俗文化博覽館、平昌縣劉伯堅紀念館、名山縣蒙山茶史博物館、天全縣紅軍紀念館、蘆山縣博物館、寶興縣紅軍翻越夾金山紀念館、石棉縣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地、石棉縣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三蘇紀念館、洪雅縣台會博物館、巴西會議紀念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冕寧縣冕寧紅軍長征紀念館。
⑶ 四川省博物館最近展出的是什麼
「四川博物院」。現有館藏文物30萬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書畫、佛教造像、少數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皆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1951年
在資陽黃鱔溪發現了「資陽人」古人類頭骨化石,後又在漢源富林、資陽鯉魚橋、銅梁縣西廓水庫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和遺物。四川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遍及全川主採集點已發現300多處,其中以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遺址最具代表。該遺址1955年初次發掘,後又經歷了兩次發掘,從200餘座墓葬出土了1250餘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物。它的發現,使長江中游地區以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得以命名,並為認識兩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打下了基礎。 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考古取得了較大成果,出土的實物證明,巴蜀地區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區域,同時又與中原及周邊地區存在廣泛的文化聯系。1956年,我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繁水觀音商周時代遺址,出土了三角援戈長 矛、空首斧等青銅器是研究早期巴蜀文化與戰國的巴蜀文化承接關系的重要物證,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1957年、1959年兩次試掘中,出土了陶 、豆形器、缽、平底罐、紡輪及銅戈等物,為研究早期的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市蒙陽鎮瓦瓦街,兩次發現西周早期銅器窖藏,出土了40餘件青銅器,其中獸面象首紋銅罍、羊首耳渦紋銅罍、牛紋銅罍不僅形體碩大,造型和紋飾也十分精美,堪稱重器。其與北方所出形似而色質有別,應為蜀仿中原器型而造。兩件銅觶的內底分別銘有「覃父癸」和「牧正父已」,字體與中原地區出土的銅器銘文相同,應為中原傳入。蟠龍蓋饕餮紋罍,其形制、紋飾基本與1973年在遼寧喀左出土的1件商周銅罍相同,亦應為中原文化之物。
1965年
在成都百花潭戰國墓中出土的「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通體用金屬嵌錯出豐富的圖案,從上至下共四層,第一層為「習射、採桑」、第二層為「宴樂、弋射」;第三層為「水陸攻戰」;第四層為「獰獵」及裝飾圖案,成為戰國時期的戰爭、生產等方面的全景圖,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1972年在郫縣獨柏樹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虎紋銅戈,上鑄一組銘文,類似符號也見於巴蜀其它銅器,這種尚未被解讀符號被稱為「巴蜀圖語」,可能是甲骨、金文系統以外流行於巴蜀地區一種文字元號。1954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出土9座戰國時期的船棺墓,共出土銅器29件及陶器、漆器。在巴式劍上,有「巴蜀圖語」,其時代與重慶巴縣冬筍壩晚期船棺墓相同。 般棺葬的發掘,從地下證明了「巴蜀文化」的存在。此外在成都白馬寺、峨嵋符溪、成都琉璃廠等地也出土大量戰國時期的巴蜀青銅器。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巴人墓中,出土了銅鉦、錯錫銅缶、嵌錯雲水紋銅壺、虎紐錞於等。其中14枚鈕鍾組成的一套編鍾是音樂考古的最大成果。《樂書》載:「倍七音而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這套編鍾各鍾的尺寸正是依次遞減。其上還有精細錯金紋飾,筍 上有巴族常有的符號,文化內涵有楚文化的某些因素。應是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
1980年
從新都縣馬家鄉戰國木槨墓的腰坑中出土青銅器188件,禮器的形制、紋飾多與楚器相似,說明蜀楚文化的交流。兵器、工具等九件、五件成組並鑄有類似族徽的符號。從九器的組合以及銅印上的鐸象徵王權來看,它又明顯具有中原的影響。說明戰國中期,蜀文化與其它文化的整合加劇了,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172號戰國墓出土鼎、釜、甑、罍等銅器50餘件,另還有相當數量的金、銀器,其中,銅器上亦有「巴蜀圖語」。從工藝來看,它不僅受中原影響,也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漢時期,四川自秦並巴蜀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迅速具有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先進的水利工程,形成以成都平原為中心,自流灌溉、沃野千里的「天府」20世紀50年代以來,巴蜀地區已發掘漢墓2000餘座,出土的大量文物,成為我們研究漢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思想觀念和信仰習俗等方面重要的資料。 四川漢代的畫像磚,畫像石(石棺)以及陶俑以品種數量多,分布范圍廣,題材豐富多彩,雕塑精美著稱於世,也是四川美術發展史上繼三星堆青銅器群後又一座高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水閘附近發現高達2.9米的李冰石像,從紀年可知造成公元168年。 四川省漢代崖墓多,出土的畫像石棺佔全國像石棺的90%以上。我館1974年在郫縣新勝鄉發掘的「宴樂百戲」石棺四面滿二,前後檔為雙闕和伏羲、女媧,左右一則是宴樂、樂舞、雜技,另一側為漫衍、角抵、水嬉。1974年同在新勝鄉出土的龍虎戲璧石棺蓋,圖中驕龍猛虎極富動感,龍虎上方刻牛郎織女,似為我國已見最早的牛郎織女圖。 四川漢代石棺是以傑出的雕刻藝術,成為古代雕塑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畫像磚與畫像石、石闕並稱為四川漢代藝術的三大頂峰。它以分布地域廣、時間連續性強以及藝術形式的變化多樣聞名於世。我館從成都彭州市、新都縣、大邑縣、彭山縣、德陽市、什邡市等地發掘和收集各類題材的畫像磚數百種,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它所透示的思想和樸素美。它反映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為可貴的是把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作為美的事物來表現,從而構成一幅長的漢代的社會風俗畫。四川漢代畫像磚誇張變形的造型、力量、動感構成了其古拙的美學風貌,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更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 漢代陶俑有灰陶、紅陶、釉陶,多為模製,也有捏提塑或兩都兼有。其題材廣泛,有說唱、庖廚、樂舞、侍者、勞作、部曲,還與車馬、樓房、禽獸等,四川東漢陶俑具有單純、質朴的美,它不求細部的刻劃,更多地運用誇張的手法追求神似。 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1953年在成都西郊萬佛寺遺址了石刻造像200餘件,年代自梁至唐。造像雖多殘缺不全,仍為研究這一時期佛像造像和四川石刻藝術發展史的重要資料。如梁普通四年、梁中大同三年石刻造像龕都是南朝佛像造像的精品,從萬佛寺石刻藝術表現手法的活潑與雋逸,可以看到它與四川漢代石刻藝術的承傳關系。另我館所藏南齊永明元年造像,為四川造像中有年號之最早者。1957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了32座南北朝墓,出土陶器76件,銅器24件,青瓷器30件及一些鐵器、錢幣等物。另外,在郫縣出土的有銘文的銅弩機以及「成漢」墓出土的陶俑。都是這一時期重要的實物資料。 唐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重要的發現,當推我館建館之最,馮漢驥教授於1942年主持發掘的前蜀永陵,出土有玉哀冊、謚寶、玉大帶和一些銀器,王建石像、棺床上所刻24使樂像,為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傑作,也是音樂史研究的重要資料。1971年清理後蜀和陵(孟知祥和妻福慶長公主合葬墓);1974年清理晉暉墓;1977清理張虔釗墓,都出土了一定數量的文物,為兩蜀史提供珍貴物證。
1959年
在德陽孝泉鎮窖藏出土銀器32件,在萬縣唐冉常才墓發現青瓷百餘件。蜀瓷的遺存的發掘,也是這一時期考古工作的特點。唐宋時期,四川瓷窯星羅棋布,燒造地區極廣。1953年廣元瓷窯鋪古窯,1976年彭州市瓷峰窯以及邛崍市邛窯、成都市琉璃窯的考古成果都反映出宋代四川制瓷發展的水平。 元代文化遺存,有1956年成都保和鄉元墓。清理的四座墓中,出土陶俑及瓶香爐等30餘件。1974年簡陽市東溪園藝場元墓出土青釉、影青、白釉、黑釉等各類瓷器525件,青銅器60餘件,硯台17方,從產自不同地方的瓷器,可以看出四川與各地的商貿活動。 明清考古成就主要有1955年在成都白馬寺6號明墓出土隨葬俑82件,瓷器20餘件,部分金、銀飾品。1970年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明蜀王朱椿長子朱悅廉墓,墓中出土各類彩俑500餘件,儼然一個儀仗方陣1974年在平武縣古城鄉發掘王璽家族墓,出土金器129件,銀器49件,其中王瀚妻朱氏墓所出鏤雕人物金發式,分三層雕樓台亭閣及40餘人的樂舞表演,做工細膩,層次豐富,堪稱明代工藝美術中的精品。此外,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區發掘多處明代太監墓,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有14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貴文化遺產,這也是我館藏品的一大特色。館藏僅彝、藏、羌族的文物就有6000餘件。彝族漆器集彩繪、雕刻、鑲嵌、堆漆等工藝,造型和色彩都極具民族特色。藏族的金銀器、木板經書、鎏金藏戲面目等,是藏文化寶庫中的奇葩。我館收藏的金銅佛像和唐卡不僅數量多,品質亦精,其中《格薩爾王畫傳》為全國罕見。1978年,我館茂汶城關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考古發掘,出土各類文物1400餘件,為研究羌族的文化淵源提供了依據,此外羌綉、羌笛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 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歷代法書名畫位居全國前列,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唐棣的《攜琴遠眺圖》、文徵明的《高人名園圖》、唐寅的《虛閣晚涼圖》、八大山人、石濤的巨幅山水……,件件珠璣,數百件張大千的畫作,更是為世人關注。 此外,四川省博物館的近現代文物、歷代錢幣、民俗文物也極具特色。本書所選文物只是館藏的極小部分,但它已展示出四川歷史文化的豐厚和博大。撫卷追昔我們應向為四川文博事業的繁榮做出巨大貢獻的幾代考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川省博物館原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現已遷至浣花南路251號,浣花溪公園旁。一期工程已於2008年12月10日通過工程驗收,現在二期已修建完成,2009年5月1日已對外開放。
⑷ 四川省博物館有幾個展廳
四川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歷史性博物館。位於成都市人民南路。建於1941年3月,原名四川博物館,後改名為川西博物館。1952年定名四川省博物館。原館址在原皇城內明遠樓。後又遷至成都市人民公園。
1965年遷現址。該館藏品16萬多件,其中,一、二級文物2000多件。藏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徵。其中出土於川東巫山縣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人面形石佩,距今5000多年,以一長6厘米、寬3.6厘米的天然橢圓形黑色石塊為料,正、背兩面均琢雕出人的雙目和鼻口,構成一個人型面龐。重慶巴縣冬筍壩出土的戰國銅劍,全長62厘米,無格、扁莖,劍身和劍柄一次鑄成,形如柳,有「柳葉劍」之稱。劍的全身鑄滿紋飾,除劍脊兩側的虎斑紋外,在劍基部位還刻鑄出虎紋和花蒂、手臂、手掌等紋飾。這些紋飾、圖案是研究巴蜀文化的珍貴資料。漢代畫像磚、石刻在該館藏品中佔有重要地位。
該館的「四川省歷史文物陳列」和有關反映四川省革命斗爭歷史的文物陳列,共展出文物資料約4000件,展廳面積近3000平方米。
「四川省歷史文物陳列」有資陽人頭骨化石,大溪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玉器和陶器,殷周銅和戰國青銅兵器、工具、印章,漢代畫像磚和說唱俑等陶塑品,唐、宋時代的蜀瓷等。
在「四川省革命文物陳列」中,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武器和各種宣傳品,紅軍長征經過四川時留下的遺物,和反映革命先輩光輝業績的文物資料。該館編撰的專著有《四川船棺葬》、《王建墓發掘報告》等大型發掘報告和《張大千敦煌臨摹畫》等畫冊。
我館在解放前收藏文物較少,考古工作幾乎是一片空白。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四川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建館之初,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馮漢驥教授主持發掘了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獲得了一批珍貴藏品。經過五十年來的考古發掘、捐贈和廣泛徵集等,我館至今已擁有藏品近16萬件。四川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具有濃郁的巴蜀地方特色。館藏文物分為陶瓷類、磚石類、金屬類、錢幣類、書畫類、民族民俗類、碑帖類、近現代史類八大類三十餘小類文物。為研究四川古代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軍事、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青少年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些藏品包括上至2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資陽人」頭骨化石,下至近幾年國內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羅萬象,精彩紛呈。
四川省博物館
北宋紹興年間的九域守令圖為一級國寶文物,是館藏石刻磚瓦類文物的精品。該類文物主要包括石器、玉器。石刻、磚瓦等。畫像磚、畫像石是四川最富特色的漢代文物。石刻主要包括成都萬佛寺出土的石刻造像。其中南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造像是全省遠今發現的最早的紀年造像,也是全國較早的紀年造像。
錯金銀銅編鍾、西周年紋銅罍、象首紋銅罍為一級國寶文物。是館藏金屬雕刻類文物的有代表性藏品。該類文物以巴蜀青銅器為主,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這類文物中較有代表的文物有巴蜀銅兵器、銅印章、成都百花潭中學出土的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以及明清竹雕筆筒等,還包括張大千先生的書畫印章。其中,明萬曆年間的江港神像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神像。小田溪出土的由14枚鈕鍾組成的錯金銀銅編鍾,是我省首次發現的一套完整的古代樂器
陶瓷器類
是我館文物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著名的東漢說唱源、陶座銅搖錢樹。巫山大溪彩陶、陶胎漆耳、僻邪俑等。瓷器類藏品包括著名的萬縣駙馬墳出土的唐代青瓷、宋代龍泉青瓷、宋景德鎮影青瓷、明青花瓷器及明清官窯瓷器等。
書畫類
是我館文物中較有特色的部分。包括著名的宋徽宗《臘梅雙禽圖》 、鄭板橋《歲寒四友》手卷、唐寅《虛閣晚涼圖》、劉松年的大中堂畫。其中金龍的《雙勾墨竹圖》為全國僅有。還收藏有包括石濤、王暉、王元祁、李禪、黃慎、潘天壽、任佰年、徐悲鴻、張大乾等一大批名家的作品。我館收藏的徐悲鴻所作的巨幅《五馬圖》為全國之最。張大幹先生臨摹的敦煌壁畫也是我館書畫類文物的一大特色。
收藏民族民俗類
文物藏品,我館也非常重視。民族文物包括唐卡、銅佛像、民族服飾、綉品、民族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民俗文物包括典型墓葬出土文物、古傢俱、皮影、文房四寶、剪紙等。其中,王建墓出土的玉大帶屬國寶級文物,其它的謚寶、銅豬、哀冊等為一級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碑帖類
四川省博物館
文物藏品,包括著名的潭貼、九城宮園拓片、甲骨文、鼎銘文拓片、宋拓修內司十七貼等。
錢幣、郵票類
文物藏品,包括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權發行的錢幣「大順通寶」等錢幣中的珍品及清代發行的大清龍票等珍貴郵票、郵品。
近現代類文物包括近代文物、革命文物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物三類。其中,有紅軍長征時期文物及川陝革命根據地發行的布幣、紙幣、宣傳品等文物。
我館藏文物中數量較多而又具有特色的,有巴蜀青銅器、漢代畫像磚和陶塑、繪畫和法書。此外,少數民族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以及一切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遺物,我館也十分重視收藏。
目前我館有工作人員132人(其中業務人員佔70%),設有保管部、群工部、歷史部、美工部和行政辦公室等。
⑸ 四川省博物館的介紹
四川來博物院創建於1941年自3月,1952年由「川西博物館」更名為「四川博物館」。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現有館藏文物30萬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等,新館規劃總用地58603.52㎡。建國後,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當時擔負著四川地區主要考古任務的我館在幾十年的田野工作中獲得了大量文物資料,豐富了館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
⑹ 成都有那些歷史博物館
成都博物館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大道大慈寺路23號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市區西北部金沙遺址路2號,距市中心約5公里,
⑺ 位於四川省的博物館有哪些
成都永陵博物館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永陵路
武侯祠博物館
四川省成都市市區武侯區漿洗街道武侯祠231號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四川省成都市市區青華路38號
四川省體育博物館
成都市體育場路
成都博物館
成都市蜀都大道大慈寺路23號
西南民族學院民族博物館
成都武侯區一環路南四段12號
四川省建川博物館
成都市清江東路
四川大學博物館
四川省成都市市區武侯區望江路街道望江路29號
成都烏木藝術博物館
成都市金牛村
皮影藝術博物館
成都武侯區和平村六組
四川省美術展覽館
四川省成都市市區東城根上街2號
神州版畫博物館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人民西路20
川劇博物館
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
四川省農業展覽館
四川省成都市市區青羊宮西一環路
成都隋唐窯址博物館
四川省成都市市區青羊區草堂路街道一環路西二段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