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襄樊的歷史事件
1、楚巴鄧鄾之戰
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小國林立,在襄樊一帶發生了多次戰爭。見諸於史載的即達5次。楚巴鄧鄾之戰是比較大的一次。
這次戰爭發生在周桓王十七年,魯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其根本原因是日漸強大起來的楚國積極向外發展,不斷擴充兵力,問鼎中原,圖謀霸業。具體原因是楚國派往鄧國(今樊城西北6公里)的使臣道朔和楚國的友國巴國的使者,遭到鄧國西南邊境的屬邑鄾人的襲擊,財物被搶走,道朔和巴國的使者被殺死。這樣就惹怒了楚王,於是就在當年的夏天派遣斗廉率楚巴軍隊包圍了鄾國。鄧國為了援救鄾國,就派遣大將養甥、聃甥率領鄧軍前去抵抗楚巴軍。鄧軍與楚巴軍三次交鋒,不分勝負。後來斗廉用計謀將巴軍列為橫陣和鄧軍交戰,並令楚軍偽裝敗退,鄧軍誤以為楚軍失利,便乘勢追擊,結果遭到楚巴軍的夾擊,鄧軍招架不住而大敗。鄾人也連夜逃散。
2、楚令尹孫叔敖作雲夢澤
公元前604年,楚國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宰相)孫叔敖激沮水作雲夢大澤,起楊水,以通江漢,使襄樊至江陵的水路縮短千餘里。
3、秦國大將白起攻鄢
這次戰爭發生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是秦國相繼攻伐六國的戰爭之一,亦是楚滅亡前夕的一次戰爭。秦國首先攻佔楚國屬地鄧,置鄧縣。接著又派大將白起率大軍攻取楚國之地鄢(今襄樊宜城轄地)。白起在今南漳武鎮西蠻河中壘石築壩,開渠引水灌鄢,破城,佔領鄢地。秦王封白起為武安君,武安鎮之名由此而得。從公元前279年算起,武安鎮已有2280年的歷史了。白起所開之渠稱白起渠,後來被用來灌溉南漳、宜城的農田,至今渠還在。
4、劉秀兄弟舂陵起兵反新莽
西漢後期,土地兼並嚴重,富者佔地數十萬畝,廣大農民窮得無立錐之地。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建立新莽政權,並宣布改制,實行土地國有和鹽鐵由政府專營,改革幣制等。王莽改制,並不是當時的政治或社會需要,而是在盲目附會所謂西周的制度或迷信思想,以抬高他個人的聲威。不僅毫無積極意義,相反,還為國家、社會製造了更大的混亂。王莽一再改變幣制,使幣制混亂,大批的人民破產。王莽還侮辱少數民族,對匈奴、東北和西南少數民族不斷發動戰爭。王莽末年,天災人禍連年不斷,湖北、山東一帶又遭天災,起義便先在這里爆發了。
㈡ 襄陽歷史故事有哪些(380字)
卞和獻玉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襄樊市南漳縣、保康縣境內)得一璞玉,獻給楚厲王。玉工誤斷為石頭,厲王以詐騙罪名,截去卞和的左足。武王繼位後,他又去獻璞,玉工又說是石,武王再截去其右足。文王繼位後,卞和抱著璞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詢,卞和申訴了戮謾之冤,文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秦始皇一統天下得和氏璧後,命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於天,得之永昌"八字,作為傳國之寶。後不知所終。
圍?之戰
公元前703年,已開始強大的巴國要同鄧國(城在今樊城北6公里鄧城村)交好,先去徵求楚國的同意。楚派遣使臣道朔帶領巴國的使者韓服一道出使鄧國。道朔和韓服走到鄧國南境時,遭到?國人的劫掠和殺害。因此楚國派斗廉帶領軍隊聯合巴國軍隊一道攻打?國。鄧國派養甥和珊甥領軍援救?國,遏制了巴楚聯軍的圍攻。後來楚巴兩路前後夾攻,鄧國軍隊因腹背受敵而戰敗,?人也乘夜幕潰逃。楚巴與鄧國之戰,是有文字記載的發生在襄樊這塊土地上的最早的戰爭。
楚建北津
西周末年,周王室日趨衰弱,楚乘勢而起,開始向外進行軍事擴張。熊徇、熊鄂、若敖以後,楚橫行南服,突破荊山,並由丹陽遷都郢,取荊州以立根基。楚武王五十年(前691)前後,楚滅羅、盧,以襄陽為北進中原並向東拓展的重要渡口和軍事要塞,謂之北津。
楚滅鄧國
鄧國是今襄樊漢水以北的早期開發者,城在樊城北郊。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國軍隊渡過漢水,滅鄧國,將勢力擴展到漢水以北。鄧城是迄今所知襄樊一帶最早的城池。
西漢置襄陽縣
西漢初年始置襄陽縣。約高帝六年(前201)建襄陽城。西漢襄陽城疑在今襄陽古城西北漢水邊,城址西北大半已淹沒河中。襄陽縣建置延續2000多年至今未變,但襄陽何以得名有待考證。
劉表徙荊州治所於襄陽
東漢初平元年(190),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詔書以劉表為荊州刺史。時江南戰亂,劉表不能赴任,乃單馬入宜城,請南郡人蒯越、襄陽人蔡瑁幫忙,占據襄陽城。是年冬,李?以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襄陽遂為荊州治所。時荊州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江夏、南陽、南郡、章陵8郡。在中原亂起的情況下,劉表使襄陽"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成為當時動亂社會中一塊相對安定的地區。保存至今的襄陽古城可能始建於此時。
隆中對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屯軍新野,因徐庶推薦,"三顧茅廬"於隆中,請諸葛亮出山。相見後,諸葛亮提出占荊、益兩州,和好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伺機從荊、益兩州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圖統一中國,恢復劉漢帝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後來,劉備大體根據這個計劃,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的格局。
水淹七軍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派大將關羽北攻駐守樊城的曹仁。曹操派於禁、龐德增援曹仁,駐防於樊城北面的罩口川、鏖戰崗、團山鋪一帶。時值八月,大雨滂沱,漢水暴漲,平地水深丈余。於禁、龐德與諸將登小山避水。關羽利用曹軍夏季屯兵在低窪地帶的錯誤,命水兵乘早已備好的大船猛攻散困在各個岡頂的曹軍。龐德竭力應戰,兵敗被關羽擒殺。於禁及所領七軍,皆死於水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
秦晉襄樊之戰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世祖苻堅以苻丕率兵7萬攻襄陽,苟池領兵4萬出武當會攻襄陽。東晉梁州刺史朱序料秦軍無船,疏於防備。秦軍以5000騎渡水,得船百隻,全軍渡河,朱序退城中,堅守8個月。秦苻堅大怒,限苻丕次年春攻下襄陽,"否則自殺,不許生還"。苻丕遂加緊攻勢。晉軍桓沖率兵7萬不敢前援,苻丕佯退,朱序反擊獲小勝,遂懈怠。秦軍收買李伯護為內應,建元十五年(379),突然攻城,破襄陽,俘朱序。
岳飛收復襄陽
南宋初期,金兵陷襄陽達6年之久,由偽齊政權統治。紹興四年(1134),岳飛上書宋高宗:"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復中原,此為基本。"遂率兵從鄂州西進,兵逼襄陽。偽齊守將李成以騎兵守河堤、步兵守平地迎戰。岳飛以長槍步兵擊其騎兵,以騎兵攻其步兵,將李成騎兵趕入漢水,馬踏步兵死傷無數,李成趁夜敗退,岳飛遂佔領襄陽。紹興六年(1136),岳飛經襄陽進兵中原,收復了陝西商州和河南西部地區,但因宋高宗堅持妥協保權政策,岳飛被迫退兵鄂州駐守。
宋元襄樊之戰
南宋咸淳五年(1269),蒙古兵大舉圍攻襄陽,南宋派兩淮安撫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師救援,支持襄陽守將呂文煥多次打敗蒙古兵。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把奪取襄陽當作南進滅宋的前哨,增兵圍困。至次年,襄陽城內柴、米、布奇缺。李庭芝在城西清泥河上游造船百艘,募民兵三千。民兵部將張順、張貴率隊突破元軍重圍,把物資送入襄陽城內,張順戰死。後張貴出城求援兵,被元軍殺害。襄陽城西原建有雙烈祠,以紀念二張。咸淳九年(1273),元軍集中水陸軍用火炮攻樊城,守將范天順、牛富、王福先後戰死。元軍佔領樊城後,又集中更多火炮攻襄陽城。城內南宋諸將厭戰,主將呂文煥順勢降元,襄陽失陷。宋元襄樊之戰前後5年多,是世界戰爭史上歷時最長的攻城戰之一。
李自成"襄京"稱王
明崇禎十六年(1643),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率10萬義軍奪取襄陽,又分兵佔領襄陽府所轄宜城、谷城、棗陽、光化、均州,改襄陽為"襄京",自立為新順王。不久,以襄陽為根據地,率師北上,克西安。次年正月,以西安為西京,建國大順,自稱大順王,年號永昌。二月,直搗北京,推翻明朝統治。
白蓮教起義
清嘉慶元年(1796),襄陽人齊林以白蓮教相號召准備起義,事泄被殺。其妻王聰兒(1777~1798)率領齊林的徒弟姚之富、高均德、王廷詔等人在襄陽縣黃龍?起義。王聰兒率眾數萬,連克數州縣,次年與四川各路起義軍會合,被推為總首領,轉戰於川、陝、鄂、豫。嘉慶三年(1798),王聰兒由陝西向湖北轉移,被清軍包圍於鄖西卸花坡,多次突圍未成,最後跳崖壯烈犧牲。起義軍在李全、高均德、徐天德等領導下,繼續堅持抗清戰斗,長達9年之久。
江湖會起義
1911年農歷十月,光化、襄陽等地的江湖會員和群眾獲悉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極受鼓舞,准備起義響應。初七晚,江湖會主要骨幹在寶靈寺通宵開會,決定次日乘光化、老河口軍政要人參加老河口大紳士邢福安宴會之機,舉行起義。起義勝利後,起義軍立即分水陸兩路直取襄樊。十日上午攻佔襄陽,中午於城內昭明台開會,議定成立襄陽軍政分府和分道署,張國荃為司令,李秀昂等人任協統。十一日,李秀昂率兵進駐樊城。起義軍光復襄樊後,即以軍政分府的名義發出文告,傳檄所屬各縣立即起義。隨後,所屬各縣先後光復。
荊襄自主運動
1917年,時任北洋陸軍第九師師長兼襄鄖鎮守使的黎天才,為響應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開展護法運動的號召,在襄陽城鼓樓宣布自主,號稱湖北靖國聯軍總司令。黎東聯棗陽、隨州王安瀾,西聯陝西郭堅,北聯河南王天縱,南聯荊沙石星川,於1918年1月4日在襄陽組織汴鄂陝三省聯軍總司令部,黎天才被推任為總司令。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派遣第一路總司令曹錕、湖北督軍王占元、河南督軍趙倜等率軍進擊襄陽,自主運動失敗。
黃梅戲經典《女駙馬》
少女馮素珍與青年李兆廷自幼同窗共讀,及長,訂下鴛盟。後李父橫遭奸臣謀害,家道中落。兆廷回鄉避禍,前往馮家告貸。素珍後母王氏逼他退婚。素珍深愛兆廷,相約會
於後花園,贈銀一百兩,以濟困厄之急。又贈玉麒麟一隻,以示永不變心。不料王氏聞風趕到,誣陷兆廷為盜,將其送官究辦,並將素珍另配。素珍不從,女扮男裝進京尋訪哥哥
少英,但遍尋無著,偶見招考皇榜,急中生計,冒充李兆廷之名應試,得中頭名狀元。皇帝見其才貌出眾,招為駙馬。素珍推辭不得,十分焦急。
八府巡按張紹民前來拜訪新科狀元,寒暄之後,素珍認出他竟是哥哥馮少英。兩人正共謀脫身之計,不意聖旨傳來,令駙馬隨即進宮與公主完婚。洞房之夜,公主見駙馬遲遲不肯入寢,疑竇頓生。經再三詰問,素珍被迫吐露真情,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王,以懲素珍欺君罔上之罪。素珍懇切陳詞,曉以利害,為保全公主名節和皇家聲譽,以不聲張為宜。翌日,公主請求父王赦免素珍,皇帝迫於情勢,收素珍為義女。馮少英上殿代妹請罪,宰相藉此機會作媒,奏請將少英招為附馬。素珍救出兆廷,由兆廷頂狀元之名。皇宮張燈結綵,兩位駙馬同時完婚!
三顧茅廬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㈢ 襄陽市的歷史
襄陽,湖來北省地級市自,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1-3]
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平原腹地。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城歷史上都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兩城合並後稱襄樊市;1983年襄陽地區並入地級襄樊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現轄3個區(襄州、襄城、樊城)、3個縣級市(棗陽、宜城、老河口)、3個縣(南漳、保康、谷城)和3個開發區(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襄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襄陽魚梁洲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94.5億元,居湖北第三。[4]
襄陽名勝古跡旅遊以三國文化為主要特色,有隆中風景名勝區、襄陽城等著名景點,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襄陽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中心城市。2013年襄陽入圍首批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襄陽入圍「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
㈣ 襄陽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及故事
古隆中在鄒灣漢襄抄陽城北50里,與所有史書里關於亮家的方向和距離都不符合,證明古隆中是明清以來襄陽說們造的假「故居」。
考古證實司馬懿隨曹操接受劉琮投降時進的是鄒灣漢襄陽城,此時諸葛亮一年前已離開南陽卧龍崗躬耕地去當劉備軍師了。
東漢襄陽並沒隆中地名,只有一個阿頭山,也與諸葛亮沒啥關系。
曹操和司馬懿要奪取的是襄陽城,咋能不知襄陽在何處?
鄒灣遺址就是漢襄陽城,有司馬懿丟印為證,劉琮投降是在鄒灣襄陽城,如欺騙曹操到中廬或宜城投降,劉琮還能不被砍頭嗎?
漢江邊上是渡口軍營,劉表不可能把襄陽建到自己墳地里。劉琮也不能在自已父親墳地里投降。
再說襄陽名稱也對不上號,應稱漢陰才對,充分說明襄陽是三國後移過址仍用舊名。漢江邊上的襄陽滿城也挖不出唐代以前的文物,劉表墓又埋在城中央,毀祖墳建城少說也得比劉表晚上幾代人才能乾的事情。說明建城最早也只能是在晉代開始的。漢江邊上的襄陽城與諸葛亮扯不上一毛錢的關系!古隆中更是與諸葛亮不沾邊!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被發現
孔明寓居已不見,
襄陽帶名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城中埋,
對照錯址找孔明,
亮家不在古隆中。
㈤ 發生在襄樊的歷史戰爭故事
襄陽之戰南宋嘉定十年(金興定元年,1217年)四月,在宋金戰爭中,宋軍在襄陽(今屬湖北襄樊)擊敗金軍的一次伏擊戰。
紹興二年四月,由金朝扶持的偽齊國主劉豫,將其都城由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遷至東京(今河南開封),徵集鄉兵10餘萬編為12軍,沿黃河、淮河及在陝西、山東等地區駐扎,進窺南宋。並在其統治區域內橫征暴斂,嚴刑重罰,使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宋廷左僕射呂頤浩建策宋高宗乘機出師北伐,收復中原失地。
十二月,宋襄陽鎮撫使李橫會合河南府、孟、汝、唐州鎮撫使翟琮,出兵北上進攻偽齊。李橫、翟琮軍均非南宋正規勁旅,缺甲乏糧,裝備極差,由於偽齊各地守將紛紛起義倒戈,加入宋軍北伐行列,其中牛皋、彭圮、趙起等軍投奔李橫;董先、張圮、董震等軍投奔翟琮,使宋軍北伐聲勢日盛,屢戰傳捷。
李橫軍相繼收復汝州、潁昌府、唐州、信陽軍(今河南汝州、許昌、唐河、信陽市);翟琮軍攻取東至鄭州西到京兆(今西安)廣大地區,並處決偽齊河南尹孟邦雄,形成從西面和南面兩個方向鉗擊東京的態勢。次年三月,偽齊國主劉豫為挽回敗局,遣使向金朝乞援。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命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率援軍,為偽齊大將李成聯兵數萬進行反擊,在東京附近羊馳崗擊敗李橫等軍。
劉豫乘宋襄漢地區防衛空虛,命李成率軍南下,至十月,相繼攻佔鄧州(今屬河南)、隨州(今屬湖北)、襄陽及郢州(今湖北鍾祥)等地。李橫、翟琮、牛皋、董先等軍先後退到江西路。由於偽齊控制了襄陽、郢州江漢一帶戰略要地,不僅在南宋長江防線上打開了缺口,而且切斷宋廷聯系川陝的通道,劉豫在頻繁遣使赴洞庭湖聯絡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策劃南北攻滅宋朝的同時,准備來年麥熟後大舉南下,與進攻川陝的金軍相互策應,先佔荊湖,爾後沿江東進,攻取臨安(今杭州),滅亡南宋。
襄陽等六郡,西接秦蜀,東瞰吳越,進可出擊中原,退可掩衛湖廣。四年春,宋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岳飛為先機制敵,打破偽齊企圖,進而北上收復中原失地,上書宋廷:「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復中原,此為基本」。三月,宋廷採納岳飛建策,命他兼任荊南、鄂、岳州制置使。為加強其實力,將牛皋、董先等軍歸屬岳飛,並將湖北路安撫使司顏孝恭、崔邦弼兩軍,及荊南鎮撫使司軍一部暫隸岳飛節制。
宋高宗命岳飛出兵,意在以戰求和,並不打算反攻中原,因此在給岳飛下達出兵省札中,命岳飛只准收復六郡,不得越界用兵,「追奔之際,慎無出李橫所守舊界,卻致引惹,有誤大計。雖立奇功,義加爾罰」。為策應和支援岳飛出師,宋廷還命淮東宣撫使韓世忠以精兵萬余屯於泗上作為疑兵,以分敵勢;命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出陳、蔡(今河南淮陽、汝南)二州,以作聲援。
四月十九日,岳飛率軍3萬余自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師,經鄂州(今武漢武昌)渡江西進,船至江心,岳飛對部屬發誓「不擒賊帥,復歸舊境,不涉此江!」五月初五,宋軍進抵位於偽齊境最南端的重鎮郢州,守將荊超曾任北宋宮廷近衛,號稱「萬人敵」。岳飛先遣人勸降,被嚴詞拒絕。由於後勤供應接濟不上,此時軍中存糧僅夠二餐,岳飛胸有成竹,預料次日上午即可破城。
翌日黎明,岳飛坐在旌旗下指揮攻城,荊超亦率偽齊守軍據城頑抗,戰斗異常激烈,突然一塊炮石落在岳飛腳下,左右驚慌躲避,岳飛卻神色安然,將士們踏肩登城,沖入城內,斬俘偽齊軍數千人,荊超跳崖自殺。岳飛攻下郢州後,立即分兵兩路,命部將張憲、徐慶東攻隨州,自率主力沿漢水北上直取襄陽。駐守在襄陽的李成聞岳飛親自率軍來攻,倉皇引軍北遁。十七日,岳飛進駐襄陽。張憲、徐慶進攻隨州,數日未克,岳飛命牛皋率軍往援。
十八日,宋軍發起總攻,岳飛長子岳雲,手持雙錘,勇不可擋,第一個沖上城頭,宋軍一舉破城,俘知州王嵩以下5000餘人。
六月初,金朝又從河北、河東調來援軍,與偽齊軍在新野(今屬河南)、龍陂(今河南郟縣東南)、胡陽(今唐河西南)、棗陽(今屬湖北)及唐州、鄧州等地重新集結,號稱30萬,企圖反撲奪回襄陽。岳飛審度敵情後,先命部將王萬率軍一部作為餌兵,至襄陽西北清水河誘其來攻。
初五,李成傾其全力發起進攻,岳飛率主力從側翼迂迴其後,與王萬軍並力夾攻,將其擊退。次日,李成又率步、騎10萬眾再次反撲,他自恃兵力數倍於宋軍,違背步兵利險阻,騎兵利平曠的兵法常規,輕率布陣,左列騎兵於襄江岸邊,右列步卒於曠野。
岳飛洞察李成陣勢漏洞後,採用以步制騎,以騎擊步的戰法,命王貴率持長槍的步兵攻其騎兵,命牛皋率騎兵沖擊其步兵。宋軍發起進攻後,偽齊前列騎兵驚潰,將後列騎兵擁入江中,步卒死者更眾,橫屍20餘里,李成率余部夜遁。金朝為遏制宋軍攻勢,命劉合孛堇率陝西、河北簽軍增援偽齊,與李成合兵數萬,在鄧州西北列30餘寨,企圖與宋軍決戰。岳飛偵悉敵情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准備,於七月揮師進攻鄧州,命王貴、張憲兩軍由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橫林(今襄樊西北),分路向鄧州挺進,實施包抄合擊。
十五日,在距鄧州30餘里處,與金、齊聯軍展開激戰。正當兩軍酣戰之際,岳飛又命王萬、董先率精騎乘勢突擊,一舉將其擊潰,俘金將楊德勝等200餘人,繳獲戰馬200餘匹,兵仗、器甲數以萬計。劉合孛堇與李成引軍逃遁,留部將高仲固守鄧州。十七日,岳飛督軍攻城,岳雲又首先登城,生俘高仲,收復鄧州。二十三日,岳飛命王貴、張憲至唐州以北30里處,阻擊金、齊援軍,掩護李道收復唐州。同日,崔邦弼軍攻下信陽軍。岳飛部署好六郡防務後,率軍凱旋鄂州。
點評:此戰,宋軍採取伏擊戰法,誘敵深入,一舉擊敗金軍,保衛了襄陽。
㈥ 襄樊發生了那些歷史重大事件
1、楚巴鄧鄾之戰
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小國林立,在襄樊一帶發生了多次戰爭。見諸於史載的即達5次。楚巴鄧鄾之戰是比較大的一次。
這次戰爭發生在周桓王十七年,魯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其根本原因是日漸強大起來的楚國積極向外發展,不斷擴充兵力,問鼎中原,圖謀霸業。具體原因是楚國派往鄧國(今樊城西北6公里)的使臣道朔和楚國的友國巴國的使者,遭到鄧國西南邊境的屬邑鄾人的襲擊,財物被搶走,道朔和巴國的使者被殺死。這樣就惹怒了楚王,於是就在當年的夏天派遣斗廉率楚巴軍隊包圍了鄾國。鄧國為了援救鄾國,就派遣大將養甥、聃甥率領鄧軍前去抵抗楚巴軍。鄧軍與楚巴軍三次交鋒,不分勝負。後來斗廉用計謀將巴軍列為橫陣和鄧軍交戰,並令楚軍偽裝敗退,鄧軍誤以為楚軍失利,便乘勢追擊,結果遭到楚巴軍的夾擊,鄧軍招架不住而大敗。鄾人也連夜逃散。
2、楚令尹孫叔敖作雲夢澤
公元前604年,楚國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宰相)孫叔敖激沮水作雲夢大澤,起楊水,以通江漢,使襄樊至江陵的水路縮短千餘里。
3、秦國大將白起攻鄢
這次戰爭發生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是秦國相繼攻伐六國的戰爭之一,亦是楚滅亡前夕的一次戰爭。秦國首先攻佔楚國屬地鄧,置鄧縣。接著又派大將白起率大軍攻取楚國之地鄢(今襄樊宜城轄地)。白起在今南漳武鎮西蠻河中壘石築壩,開渠引水灌鄢,破城,佔領鄢地。秦王封白起為武安君,武安鎮之名由此而得。從公元前279年算起,武安鎮已有2280年的歷史了。白起所開之渠稱白起渠,後來被用來灌溉南漳、宜城的農田,至今渠還在。
4、劉秀兄弟舂陵起兵反新莽
西漢後期,土地兼並嚴重,富者佔地數十萬畝,廣大農民窮得無立錐之地。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建立新莽政權,並宣布改制,實行土地國有和鹽鐵由政府專營,改革幣制等。王莽改制,並不是當時的政治或社會需要,而是在盲目附會所謂西周的制度或迷信思想,以抬高他個人的聲威。不僅毫無積極意義,相反,還為國家、社會製造了更大的混亂。王莽一再改變幣制,使幣制混亂,大批的人民破產。王莽還侮辱少數民族,對匈奴、東北和西南少數民族不斷發動戰爭。王莽末年,天災人禍連年不斷,湖北、山東一帶又遭天災,起義便先在這里爆發了。
㈦ 襄陽歷史
周朝時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國,境內主要有鄧、谷、羅、隨、唐、厲、盧戎等國。春秋戰國時期,楚滅上述諸國設置縣、邑,見史載者有隨縣、鄧縣和鄀、酇、盧等邑,又於今襄陽城置北津戍。
秦時為鄧、築陽、山都、酇、隨、鄀、鄢、邔等縣地。
襄陽縣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時曾一度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用。
隋文帝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㈧ 襄陽的歷史
襄陽區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縣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 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 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 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 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 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 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 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 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屬湖北省襄陽專員公(1968年8月改稱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稱襄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屬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為襄樊市襄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