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理國的歷史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專定都羊苴屬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後理」。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大蒙古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台繼續進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1)大理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大理國的疆域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西南部,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相當於今天雲南省面積的2.9倍。
大理國後期廢除了節度和都督的軍事轄區,對其他建制略作了調整,設置八府、四郡、四鎮。
② 大理有那些歷史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③ 大理古城傳說、故事 急!
大理三月節
相傳,隋末唐初,惡魔羅剎盤踞大理,性情殘暴,日食人眼三十六雙,民眾苦不堪言。唐貞觀年間,從西天來的觀音大士制服了羅剎。觀音大士怕羅剎卷土重來,每年農歷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來大理講經說法,善男信女接踵而來。後來觀音擔心民眾每年來聽經受化,日久會耽誤了農事生產,便勸導信徒們來趕會時帶上農副產品進行交換,這樣便逐步形成了定期舉行的貿易集市-- 街子。因於每年農歷三月舉行,故又有「三月節」之稱。
關於紅龍井,一直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大理有個孝子非常孝敬母親,母親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孝子四處求醫問葯,病情始終未見好轉。一晚,孝子夢見一老者告訴他,在古城的某個地方埋葬著一顆玉白菜,可治百病;玉白菜有四條紅龍看守,讓孝子用誠心感動紅龍。
雖然是傳說,它卻讓我們知道「做人要講孝道,貪者無好報,人生要知足,幸福常樂」的人生哲理。這也是甘甜的井水外,紅龍井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④ 大理歷史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刺激漢武帝探索從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經營西南邊疆。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區遙置葉榆縣,是中原王朝最早在雲南設縣的地區。東漢時隸屬於南中地區的永昌郡。
大理地區三國時臣服於諸葛亮的南征軍,設立了蜀漢雲南郡。南北朝時先後屬河陽郡、西河郡。當時,白族已大致形成,並在洱海邊建築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邊有6個部落,稱為六詔。唐高宗時,蒙舍詔以外的五詔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首領皮邏閣兼並五詔,建立起南詔國,並將都城從蒙舍(今巍山)搬遷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並以此為基地,繼續征服周邊地區,控制今天雲南大部。
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權臣鄭買嗣奪權,建立「大長和國」。927年,楊干貞扶持趙善政建立「大天興國」,隨後又自立為王,建「大義寧國」。
937年(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也於羊苴咩城定都建國,國號大理。段氏自稱是漢人後裔,立國後,大力推行漢文化,並與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國歷經了316年後,在1253年,為忽必烈親征所滅。1274年,元朝為便於統治,在押赤城(又名中慶路,今昆明市)設置了雲南行省,同時設立大理路及太和縣,隸屬於雲南行省。從此雲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轉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軍攻佔大理,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仍治太和縣,並築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軍攻入雲南。清代沿襲明制。1856年(清咸豐六年)爆發雲南回變,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權,控制雲南大部分地區。
中華民國建立後,裁撤大理府,太和縣則改名為大理縣。1950年析置下關市,1983年,下關市與大理縣合並設立了縣級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約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4)大理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大理地勢西高東低,全市年平均氣溫15℃,降水量1056毫米。農業主產稻穀、小麥、玉米、豬、牛、禽蛋等,特產有雲南山茶花、蒼山杜鵑花、大理雪梨、下關沱茶等。目前工業主要集中於洱海南岸的下關鎮附近,有煙草、茶葉、食品、紡織等門類,盛產大理石。
位於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的"太和村"是古南詔國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遺址,規模較大,是國家級文物。位於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鎮則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當地的民族風情濃郁,民居頗具特色。
位於洱海北岸的上關鎮古代為大理古城的軍事屏障,境內遍植朝珠花,以「上關花」而聞名。此外,附近還有雞足山和巍山等景區。
⑤ 大理有哪些偉大的歷史人物,舉兩個列,這些人都有些什麼歷史事跡,請詳細點,謝謝
段思平,公元893—944年。大理喜瞼(今喜洲)人,大理國的締造者。祖籍甘肅武威,先世移居雲南,融入白蠻,成為白蠻(今白族)大姓,世代為南詔大臣。在南詔國時期段思平祖上在雖然簪纓世家,威名顯赫,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時,家道中衰,已成為沒落貴族。
由於段思平武藝超群,才幹出眾,最初被升為幕覽,後來積功升至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當時,社會正處在變革當中,南詔政權已經走向末路,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 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大時間都很短,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有一番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段思平深知,自己在通海建立的精銳部隊還無法和楊氏兄弟抗衡,於是與滇東烏蠻三十七部聯盟,在滇東烏蠻各路大軍的扶持下推翻楊氏政權。經過周密的組織和計劃,937年2月4日,段思平領導的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最後各路大軍攻破太和城,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號文德。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大理國(包括後理)維持了22世,達300餘年。至元代忽必烈滅大理國後,鑒於段氏的力量強大,仍命段氏為大理國總管,繼續統治大理地區達百餘年。
大理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歷史上先後出過十幾位將軍。周保中、趙鍾奇、楊傑,是他們中最負盛名的三位。
「白子將軍」周保中
辛亥名將趙鍾奇
傑出的軍事家楊傑
也許,你不太熟悉他;也許,你不知道他是大理人。但是,楊傑將軍,確實是又一位大理白族名將,一位國際知名的軍事家。
⑥ 大理的歷史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⑦ 大理國的歷史是怎樣的
一、段氏建國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儉魏。唐朝天寶戰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南詔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當時社會正處變革中,南詔政權走向末路,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時間大都很短,相互更迭難免一番殺戮,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二、兩系相爭
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經。文經二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改元至治。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用過一個年號,至治。
三、高氏掌權
段思廉繼位,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擁立之功,一舉凌駕於諸姓之上。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岳侯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只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進一步促成了段氏統治的危機。段思廉時,曾將兵敗逃入大理的兩廣蠻酋儂智高,斬首以獻北宋。
四、大理亡國
段祥興繼位於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段祥興派大將高禾出戰,戰死九河,南宋還專派使節到大理憑吊。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大理的軍隊打了敗仗。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蒙古軍因大汗窩闊台的死而退兵 。
⑧ 大理的歷史
⑨ .大理的歷史100 字內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⑩ 雲南重大歷史事件
庄跤入滇 七擒蒙獲 天寶戰爭 吳三桂殺永曆帝 杜文秀起義 李文專學起義 重九起義 臨安起義 建立雲南陸屬軍講武堂 紅軍強渡金沙江 扎西會議 滇西抗戰 西南聯大的建立 顛西反攻戰 中印航線 滇緬鐵路 片馬事件 馬嘉理事件 班洪事件 護國運動 一二一運動 聞一多慘案 昆明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