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哪個皇帝最好,最愛民!
歷史上最好的皇帝,沒有超過宋仁宗的,宋仁宗的為人,不像是一個皇帝,對屬下什麼的非常好,他死了之後,連對手都為他痛哭。
❷ 歷屆總理的愛民的感人事跡即後人評價
周恩來
1 非洲有個國家總統差點被刺殺`總統叫他先不要去 他毅然去了
2 在非洲那天下著大雨 他站在那演講 助手給他打傘 他不要 非洲人民全掉下眼淚
3 萬隆會議 也是本來有人要刺殺他 他還是去了
4 在萬隆會議的幾天 他只是睡了幾個小時
5 最感人的是 他把中國外交搞活動
1 你所不知道的周恩來總理
文章編輯: 山賊
風華正茂舒劍眉
俠骨仁心濟世危
慈目純良愛民眾
萬夜辛勞身已碎
舊日榮辱記猶新
智才超絕掃塵悲
形神消瘦病苦去
至今蒼生有垂淚
很久以來,我就想寫一篇剖析自己對周總理感情的文字,不僅僅是為了懷念,而且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在提起和想起周總理時,不要如此輕易就落淚。不要誤會,承認這么一個事實,事實上並不太難堪,但是,畢竟是這么一把年紀的男人了,理智應該更多些。
我沒有任何心理准備,可是在今天夜裡,沒有任何准備的我,開始了這樣艱難的嘗試。
我知道寫這樣的文字很艱難,我只是想嘗試一下。
周總理,是對周恩來的尊稱。我並不認為直接稱呼他的名字有任何的不恭,同樣,不論如何稱呼,周恩來,這個名字,都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讓我顫栗,讓我哭。
答案只有一個:是周總理無與倫比、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一個心裡沒有自我的人。
一切都和宿命有著不可言表的神奇。
長期以來,他在我平凡而又短暫的生命中蟄伏。從小受到的任何教育中,世界上所有的領導人,似乎都是同一個高度、同一個體重的個頭,沒有任何人的形象可以突出他人。
可是在1997年3月的一天深夜,這樣的均勢改變了。這一天,我忽然在夜裡哭泣。這一天對於我來說,毫無徵兆,毫無特別的含義,我沒有在入睡,按照通常的規律,我在上網。僅僅是上網而已,當時我並沒有在網上看見任何和周總理有關的文字。上網了一會,我將由於一點小事在本地聯邦軟體專賣店中獎的200元獎券,自己又添了100元買回來的《周恩來》紀念CDR放進了光碟機。
看著一張一張窄小的圖片,一個在某份報紙上看見的,塵封已久的故事神差鬼使般出現在腦海:
周總理出訪柬埔寨,年輕的西哈努克親王沒有按照事先的安排,邀請周總理參觀他心愛的小飛機。周總理去了。突然,西哈努克又請求他總理乘坐他駕駛的飛機起飛瀏覽。望著周圍阻止的目光,周總理還是答應了西哈努克的邀請。
飛機上天了,盤旋了幾圈後,終於平安地降落了下來。等離開現場後,有人提出周總理不應該同意西哈努克提出事先安排外的要求,這不符合國際慣例。
周總理說的話是,西哈努克雖然年輕,可也是一個國家元首,對於他提出的要求,我們應當尊重。總理話鋒一轉,又說,你們是不是在心理還覺得柬埔寨是一個小國,我們就可以忽視了呢?在國際交往中,中國更應該尊重小國!
又有一次,西哈努克來北京訪問,眾所周知,他來北京,無非是向中國要援助。可是當他離開北京時,總理和陳毅把他送到了機場。時值冬天,機場上風很大,等西哈努克一進機艙,很多隨行人員就鑽進了汽車。而周總理和陳毅,一直等到飛機起飛,消失。
飛機一消失,總理立即將所有的人召集起來,嚴厲批評他們:機場上這么大的風,是很辛苦,可是我和陳毅這么大的年紀,都能堅持,你們就不能堅持麻?這是起碼的外交禮節!
多年以後,這些被嚴厲批評過的人們,仍然是心服口服。
很難想起這個故事是哪一年在我心裡留下的根,剎那間,眼淚就湧出了我的眼眶。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我只是想起,這么好的總理,他考慮到了這么仔細的問題,他竟然如此關注一個人的尊嚴!我就是想哭,我的眼淚無法停止!
我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在我當時的記憶中,我親身經歷的最親的親人,我的啟蒙老師,我的外公去世時,我也沒有這么哭過!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當我終於勉強抹幹了淚水,我看了看時間,3月5日,凌晨1點許。
現在我已經知道,為了總理,無數的人哭了20多年!為了總理,而不是自己的任何一個親人!!自己的親生父母,都很難讓我們產生如此的悲情!。
在總理逝世20年以後,有一群人,為了拍攝《百年恩來》而采訪和接觸了許多人。
攝制組采訪天津寶邸縣副縣長侯雋(當年知識青年的先進典型周恩來接見過她)時,面對鏡頭,侯雋一句話未說完,哇的一聲嚎啕起來。攝制組製片段文兵走上前想安慰幾句,他安慰的話未講完,自己也泣不成聲。侯雋也知道攝制組有采訪任務,她想控制自己,她說:「對不起,我不該這樣,你們……可是,沒辦法,一想到總理,我……我心裡就……」話未講完,又大哭起來。 第二天,攝制組決定把原來的室內采訪換成野外采訪,這樣也許大家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他們選擇了一個蔬菜基地作為場景。然而,面對攝像機,侯雋依然止不住眼淚,她泣不成聲地說:「父母死了二十多年,不會想起來就哭,可是我們的總理呢?就不一樣了,直到今天,家人也好,同事也好,誰也不敢在我面前提總理,一提總理我這心裡就難受,就想哭……」這時,攝像張世君鼻子發酸,眼淚嘩地湧出眼窩,扛起的攝像機也顫抖起來。
--------------------------------------------------------------------------------
2 你所不知道的周恩來總理
原周恩來專機機長劉崇福時說:「總理逝世後,我四天吃不下飯,心臟都弄壞了。說老實話,父母死了我也沒這樣……」
八寶山革命公墓當年火化周總理的火化工。這位火化工當年在火化總理時,跪著把總理的遺體送進火化爐,火化結束,他一邊捧著總理的骨灰,一邊哭喊著總理……這位火化工在火化爐前工作了近四十年,火化了不知多少遺體,而跪著火化的只有周總理一個人。20年以後,當攝制組出現在他的面前,請他敘述當年火化總理的情景時,他竟又撲通跪了下來,哭喊著總理……
20年後,拍攝電影<周恩來>時,扮演恩來的演員進入小電梯時,曾經為總理服務過的女服務員,僅僅是看見扮演的總理,便立即痛哭的不能自己,不能參加拍攝.
現在我已經知道,我在夜裡人生第一次失聲痛苦的這一天,是總理的誕辰!
從這一天,1997年3月5日起,我開始關注周總理。
同其他任何一個人物不一樣,我對總理的了解越多,我就越為總理哭泣。
我知道了,他並不為任何虛浮的主義所蒙蔽,他所關注的,是每一個普通的人。
美國乒乓球代表隊在1971年,中國革命高潮中來到中國,嬉皮士科恩對周恩來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總理先生,我想知道您對美國嬉皮士的看法。」
周恩來客氣地微笑著打量了科恩一眼,瞄了瞄那蓬鬆飄垂的長發,說:「看樣子,你也是個嬉皮士羅。」繼而把眼光轉向大家:「世界的青年們對現狀不滿,正在尋求真理。在思想發生變比的過程中,在這種變化成型以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事物。這些變化也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可以容許的。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為尋求真理嘗試過各種 各樣的途徑。」
這個科恩是大學二年級學生,學的是歷史和政治學。他原以為在這個最革命的國家,聽它的總理評價嬉皮土,一定會聽到那種「資產階級的」、「頹廢的」、「沒落的生活方式」之類的訓詞,結果,出人意料。周恩來並沒有用革命的大道理訓人,還表示出十分理解當代青年的思想。
這不僅僅是某一個人感到驚奇!
周恩來又將眼光轉向科恩:「要是經過自己做了以後,發現這樣做不正確,那就應該改變。你說是么?」周恩來略略停頓,又補充了一句:「這是我的意見。只是一個建議而已。」
周恩來這番話,在第二天,幾乎被所有的世界大報與通訊社報道。四月十六日,科恩的母親從美國加州威斯沃德託人通過香港,將一束深紅色的玫瑰花送給周恩來總理,這位母親,感謝周恩來對她的兒子講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總理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對外國人!
周總理是唯一一個(迄今)以普通乘客的身份乘坐過普通公共汽車的(人)。
1966年邢台發生6.8級地震,他在第二天時間就趕赴現場,一下飛機悲痛萬分,幾乎哭出聲來。在慰問一個臨時醫院時,總理堅持和100多位(134?)一一握手,一一安慰,方才離開。
在一張照片上,我們可以看見,總理站著,周圍的群眾多是坐著。總理既沒穿大衣,也沒戴帽子。為了不使群眾受冷,他讓大家背風,自己頂風講話。臨時改變地點,沒有講台,放上兩個給災區送食品的包裝木箱,讓總理站了上去。
總理對一個老人是這么說的:「我是您的兒子!」
總理端過一個普通農婦給他舀的一碗生水,說聲謝謝,喝了一口。這時身邊的保健醫生看見瓷碗邊上有未洗凈的玉米面,碗邊有多個破損缺口,當時災區各種疾病正在流行,他堅持要吃普通群眾吃的伙食——窩窩頭和麵糊。 我們的總理,用細致的觀察力,重視每一個細節。
1949年,開國大典上,攝影記者侯波還記得拍攝檢閱遊行隊伍那張照片時,周恩來正好站在侯波面前,忙過來拉住侯波的衣角,還不住叮囑她,別緊張,小心一點。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有許多人都看見過,但卻極少有人知道有這樣一個使侯波終生難忘的情節?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一日大雪,他要去八達嶺長城訪問,路上他注意到,幾十公里的山路,全部是掃了雪的。這是頭一天下雪時,在陪同尼克松觀看錶演的總理出來布置人力清掃的。 我們的總理,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環節上,都嚴於律已。
3 你所不知道的周恩來總理
作為一個孝子,總理在他母親去世時,親自回家奔喪,並在報紙上發表布告,可是1965年春,他作為「任務」交待侄子,把原在淮安城郊閘北的祖墳全部平毀,棺木就地下沉,墳地交生產隊耕種。事後他還寄來70元錢,作為平墳工資和青苗賠償費。
總理從貼身內衣背心汗衫到外衣、外褲、鞋襪、手錶、睡衣、手絹、牙具等所有物品,都是表現中國的國貨,而且全部照市場價付錢。總理去世後,他身邊的工作人員經過「共同回憶,向全國人民保證。」 總理沒有吃拿公家一分錢的便宜,無論是有意和無意之間。
有多少人知道,周總理從1949年以後,只添過5次衣服,總數不到10套!只有過一件睡衣。有多少人在洗他的衣服時,掉過眼淚。在工作時,總理還要使用工作袖套!
總理所住的中南海西花廳平房年久破舊,卻以國家仍貧困為理由堅持不許裝修。一次記者來采訪時遇到下雨,看見秘書正拿舊臉盆在漏處接水,對一國總理竟住這樣的地方感到真難以置信。
總理長年只能睡四個小時或更少,到點了必須叫醒他。為了叫醒他,有的時候,身邊的隨同竟然要把總理從床上架起來走幾圈,總理才能醒來!在許多時候,他甚至不能睡覺,萬隆會議開了7天,他只睡了13個小時!在去世前的最後日子裡,多數時間他是處於昏睡中。是的,讓他好好睡一睡吧,他這一生實在睡得太少了,,,可是,他不能一睡不醒啊!
他心裡總是裝著別人,從來為自己考慮過!
在他病重之際,還在堅持工作,實在無法堅持了,他道歉說,我真的是無法堅持了,請讓我休息十分鍾。隨後昏迷過去。
1976年1月7日晚11時,處於彌留之際的周恩來從昏迷中醒來,認出了醫生,他說:我這里已經沒有什麼事了,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那裡更需要你們。這就是他生前所說的最後幾句話!
我們的周總理,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毫無讓步!
當尼克松訪華時,需要向全世界進行電視轉播。為此,需要向美國方面租用一顆通信衛星,由於租金比較貴,美國方面的工作人員建議由相對富裕的美國政府負責全部租金。總理得知此事後,嚴肅說道,事關國家尊嚴,由我國政府負責所有相關租金,具體費用,我國再專門與美國結算。美國人對此十分欽佩。
我崇敬的周總理,也是非常幽默的人。
一位猶太文人訪問中國,總理邀請他吃中國菜。發現宴席上有一道烤乳豬,總理對客人說道,來,嘗一嘗中國的烤鴨,這是中國的特產。文人大笑而食之,回頭揮筆寫道,我的祖先,請饒恕我吧,我無法抗拒那魅力的總理,何況還有那樣的美味。
又一日,以傳統菜招待外國友人。湯中有萬壽符號,湯水翻滾之中,萬壽符號變成了納粹的黨徽。食客愕然,總理簡單解釋後,又道,即使是納粹也不要緊,來,我們一起把它消滅掉!賓主盡歡!
我崇敬的周總理,是充滿了人文關懷的人。
在一個夏季的傍晚,總理默默地坐在外散步。天慢慢黑了下來,身邊的人請他回去休息,他反問道,你今天是什麼日子麻?周圍的人想了想,真想不出來這天是個什麼日子。總理說道,今天是老舍先生的祭日!。又問,你知道老舍是怎麼死的麻?答不知。總理說道,我知道!總理口氣很堅定地說,「我詳詳細細地講給你聽。」這一天,8月24日。
60年代初期,周總理訪問當時尚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系的斯里蘭卡。正好是斯里蘭卡獨立日(國慶日),他應邀參加了當地的群眾集會。集會進行時,突然下起大雨,眾官員紛紛打起傘來。他毅然佇立,不願意躲在傘下。他說,我要和所有沒有傘的群眾一起....在在場數千名群眾無不感動,齊聲高呼「周恩來!周恩來!」次日,斯里蘭卡當即宣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
在歡迎志願軍的舞會上,英雄黃繼光的母親圍著許多人,他們表達自己英雄的崇仰之情,反而勾起了母親的傷心事,淚水灑落在那母親的臉上。總理趕快走過來,拉開眾人,自己拉起老母親的手,在她的臉頰上親了一下,又搽去母親的淚水,對周圍的人說:「好,不說啦,跳舞去!」然後,扶起老人,陪她慢慢地走著,直到母親的臉上笑了。
4 你所不知道的周恩來總理
眾所周知的故事是,在飛機即將失事時,飛機上13個人,僅有12個降落傘,這時候,是周恩來,將自己的降落傘讓給了一個小女孩!
我認識的周恩來,也是感情豐富的人!
在開國大典上,在他宣布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在他出席萬象會議時,在他出訪非洲14國時,他笑的是那麼爽朗,那麼開心,那麼的有感染力!
當他趕到機場,張學良的飛機已經起飛時,當他在以後的歲月里,思念起少帥時,當他聽見自己引為摯友的民主文藝人士去世時,當他得知自己的同志去世時,他哭過。在他在知道自己的父母去世時,在他知道自己的親密戰友胡志明去世時,急忙趕赴河內,當著攝像機,他毫無忌諱地失聲痛哭。
我崇敬的周總理,有著鋼鐵般的意志!
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最高領導人之一,周總理在50多年裡,為過操勞,鞠躬盡瘁,忍辱負重。忍辱負重!
他從來為自己提過任何要求。在他的最後歲月里,他的親密戰友,葉劍英元帥安排了人帶著紙和筆,在總理身邊守候,無論總理提出任何要求或有任何怨言,都要立即紀錄下來,並馬上送報,可是一直到去世,幾個月下來,這紙,仍然是一張白紙。
你能想像嗎,一個國家的總理,在自己的國度里,在執政黨內外8000人大會上反復做檢討的滋味?你能想像嗎,當尿血嚴重時,不能小便,痛的總理在沙發里直打滾嗎?一個身上插滿13條醫療管道,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和事業,承受巨大生理和心理痛苦來艱苦延續自己的生命嗎?在他去世時,1.69米的身高,僅有40公斤的體重,整個下半身,都潰爛了,這需要怎麼的意志!人的意志,極限是否是在這里?
我知道,總理萬世楷模的人格力量,不僅僅折服了我,更折服了無數的人。
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來在重病中一一發出邀請,在大會堂舉行盛大招待會,慶祝國慶25周年。當他步入宴會大廳時,出現了令人十分難以置信的場面:全場沸騰,掌聲雷動,經久不息。坐在前面的中外來賓一擁而上,緊緊地圍簇在他身邊問候致意。坐在後面的來賓,不分中外,紛紛站在椅子上,遙望祝願。短短4分鍾的祝酒詞,被全場熱烈的掌聲打斷了10多次。
在總理身邊工作過的人們,在總理昏迷時,進來默默看一看。出門後個個放聲大哭,有昏倒在地者。許多親密戰友,葉劍英、李先念等每次看望總理後,出病房後都會掉眼淚。為了安慰總理,他們當面從不流淚,李先念有幾次離開病房就邊抹眼淚邊加快腳步前行,淚越流越急,步越走越快,走出樓道,忍不住了,嗚地一聲,號陶大哭。
總理逝世第二天,聯合國總部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其餘所有會員國的國旗都不升起,這在聯合國從無先例(自此,始有聯合國降半旗之儀),有的國家提出質問:「我們國家的元首去世,聯合國大旗依然升起,中國的第二首腦去世,聯合國不僅降半旗,還把其他國家的國旗收起來,這是為什麼?」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說:「我來回答你們,這是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的決定。原因有二,一是因為中國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可是她的總理周恩來在國際銀行沒有一分錢的存款;二是中國有十億人口,可是她的總理周恩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一個國家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去世時,聯合國總部也可以為他降半旗。」
我也知道,就在他為之獻身的國家,也有許多人不能理解他,認為他過於軟弱。
這是歷史的必然,如果他堅強著倒下去,他可以少受很多苦(至少,請想一想,為了能讓他起床,他的秘書不得不架著他在房間里行走的情景吧!),也不會少去任何一份榮譽,我的這篇文字,也一樣草就。可是,在那樣一個時代的中國,他的缺席,會給我們國家帶來怎麼樣的缺口和漏洞!我們怎麼能少一個這樣的「人民的好總理!」?
周總理,您硬是為了中國人民累死的啊!
無論是哪一個人,他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人格的魅力是無窮盡的!!
面對這樣一個靈魂,我以自己的民族自豪!
舊日榮辱記猶新
智才超絕掃塵悲
形神消瘦病苦去
至今蒼生有垂淚
❸ 從七年級歷史書上選一個人物予以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加個人分析要結合所學知識和相關資料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在位23年,享年50歲。唐太宗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皇十八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626年「玄武門之變」奪權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開疆拓土,在國內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史書評論
《新唐書》評價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7]
《舊唐書》評價
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全唐詩》太宗小傳:貞觀之治,庶幾成康,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而銳情經術,初建秦邸,即開文學館,召名儒十八人為學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館,悉引內學士,番宿更休。聽朝之間,則與討論典籍,雜以文詠。或日昃夜艾,未嘗少怠。詩筆草隸,卓越前古。至於天文秀發,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吳兢在《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貞觀政要》集論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里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貞觀政要》贊貞觀之治: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犯死者僅二十九人。又頻致豐稔,米斗三錢,馬牛布野,外戶不閉,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北狄列傳》!
個人評價
吳澄:「三代以後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唐之可稱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創業守成之事,納諫求治勵精不倦,其效至於米三錢,外戶不閉,故貞觀之盛有非開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為唐三宗之冠。」。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後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於後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然屈己以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以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人之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
浚儀國史修文志:「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給自己起了一個貞觀年號(859-877)。
呂祖謙評價唐太宗:「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並隆於堯、舜可也。」
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歸於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近人曾有學案爭議,最後多方核實,此段是說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後人評價唐初撥亂反正之功:「儒學之興古昔未有,以夫子為先聖實始於太宗,遂為萬世之定製廟祀遍天下,名物度數之詳,字義音釋之備,毫分縷析,是後世有考。」
范成(宋朝詩人):「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陸九淵也贊道:「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於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庶幾於三代之王者乎?」
明憲宗:「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純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為行遠登高之助也。」
戈直:「禹以本固邦寧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業、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致貞觀之治也哉!」
理學家真德秀贊:「後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明季歷代論書匯編,有評價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後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後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後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白居易《七德舞》贊唐太宗曰:聖人有作垂無極!
張緒通:「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Z.F達到了禮制與正義Z.F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趙弼:「 [太宗]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內有長孫之賢後,致治之美庶乎? 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發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於華夷之心而能然乎. 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格魯塞:「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草原帝國)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柏楊:「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勛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范。」——《中國人史綱》
李敖:「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雪域桃源贊曰:仆觀貞觀之政,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委任責成,各盡其用,庶幾於理。房、杜良相,高、馬干臣。魏徵忠骨,馬周賢達。兼以李英公、李衛公之雄略,安可不成雄烈之基哉!北擒突厥之酋,南平粵桂之地。揚威西垂,德靖東宇。何其盛也!文皇之功烈,後幾莫追也。是以嘆之,太宗文皇帝,臨朝二十三年,放權納言,知人善任。功業輝燦,政治之清明,官吏之廉潔,百姓之安居樂業。壯哉!千古一人而已。
據我所說,唐太宗李世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不僅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也讓其他少數民族服服帖帖,是一位難得的仁君,不過他在晚年的時候也揮霍過一些東西,沒有善始善終自己的政治生涯。縱觀唐太宗,他仍然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君王! 希望對你有幫助,祝樓主學習愉快!
❹ 毛澤東愛民的故事(長的)
1942年8月,一天下抄大雨,陝襲甘寧邊區政府小禮堂正在開征糧會議。忽然一聲雷響,禮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斷了,出席會議的延川縣長李彩雲同志不幸觸電而死。這件事傳出後,有的群眾說:為什麼雷沒有劈毛主席?這話傳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沒有叫人去追查罵自己的人,更沒有去抓什麼」反革命「,而是向幹部了解「罵」的原因。原來,邊區政府下達的征糧任務重,群眾有意見,便借劈雷一事發泄不滿。毛主席知道原委後,指示有關部門將徵收公糧任務從二十萬擔(每擔三百斤)減至十六萬擔。這件事的處理,使黨群關系更加親近,毛主席在群眾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❺ 一個歷史好的人才回答得了的問題,有關中國歷史的!
韓子高
韓子高,梁朝會稽山陰人,身世微賤,以做鞋為生。據說他「容貌艷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發,自然娥眉,見者靡不嘖嘖」。韓子高他貌美,美過中國少年瑰寶周小史(晉代有名的孌童),處於亂軍之中,敵人揮舞長槍白刃瘋狂砍殺,可一旦遇到韓子高,竟然會拋掉手中的兵刃,竟然沒有一個人捨得傷害他的一根毛發,史說:「亂卒揮白刃,縱揮間,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數矣」。可見此君貌美到了什麼程度?他絕非僅有漂亮的臉蛋,他的兩臂修長,善於騎射,形體俊美,肌膚誘人,實在是英武異常,令人痴迷而不能自拔。多少純情少女,包括陳朝公主,都瘋狂暗戀子高,竟然因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但韓子高卻甘願委身於南朝陳文帝陳茜(是個Gay佬),他們同食共寢,日夜不離。更因為子高的一段緋聞,而導致陳茜一怒之下感情用事滅了王司馬一族,最終造成了梁朝的滅亡和陳朝的建立。這種因為同性戀而導致王朝顛覆的史實,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韓子高,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提出了男皇後的概念,雖然最終誓言未能兌現,但是韓子高貌美傾國的事實是不容辯駁的。陳茜病故以前,子高端水送葯,片刻不離,給彌留之際的陳茜以極大的安慰。偌大的皇宮,一切人等均被拒之門外,只有陳茜子高兩人病榻廝守,度過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陳茜死後,子高被冤獄賜死,年僅三十歲。
周小史是晉朝美男子,晉張翰《周小史》詩曰:「翩翩周生,婉孌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東。香膚柔澤,素質參紅。團輔圓頤,菡萏芙蓉。爾形既淑,爾服亦鮮。輕車隨風,飛霧流煙。轉側綺靡,顧盼便妍。和顏善笑,美口善言。」
梁劉遵《繁華詩》曰:「可憐周小童,微笑摘蘭叢。鮮膚勝粉白,(月十曼)臉若桃紅。挾彈雕陵下,垂鉤蓮葉東。腕動飄香麝,衣輕任好風。幸承拂枕選,侍奉華堂中。金屏障翠被,藍帕覆薰籠。本知傷輕薄,含詞羞自通。剪袖恩雖重,殘桃愛未終。蛾眉詎須嫉,新妝近如宮。」所謂周小童者,已即周小史,古有其人,擅美名如子都宋朝者,而詩人競詠之耳
董賢(前22年—前1年),是漢哀帝的男寵,漢朝御史董恭之子,是一個美男子。他和漢哀帝有同性戀關系,哀帝很是寵愛他,甚至拜他為黃門郎、大司馬,漢哀帝與董賢同起同坐,同睡在龍榻上。據說有一次,哀帝睡覺醒時董賢尚未醒,哀帝乃命人割裂衣袖起身,以免驚醒董賢,這就是成語——「斷袖之癖」的由來。西漢在漢哀帝和一個沒有能力的董賢的統治下國勢更加衰弱。哀帝死後,董賢失去了靠山。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外戚王莽以董賢年輕為由將董賢趕出皇宮,並廢黜哀帝時賞賜給他的金銀官爵。同日董賢上吊自盡,終年僅22歲。
西漢皇帝好男色是有傳統的。漢哀帝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將後宮佳麗棄諸一旁,獨寵董賢一人。建平二年(前5年),有一天,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他就曾當過太子舍人。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現,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絕色,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候。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輦而坐,同車而乘,同塌而眠。
董賢不僅長得象個美女,言談舉止也十足象個女人,「性柔和」、「善為媚」。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次午睡,董賢枕著哀帝的袖子睡著了。哀帝想起身,卻又不忍驚醒董賢,隨手拔劍割斷了衣袖。後人將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於此。
董賢受寵日勝一日,不久升為附馬都尉。他家的人也跟著佔光;父親董恭升為光祿大夫,妹妹進宮封為昭儀(也是一個活寡)岳父封作大臣,妻子也被特許進宮居住。於是董賢的家與哀帝的家合二為一了,卻苦了傅皇後,一個人孤寂度日。
哀帝還下令在自己的陵旁為董賢建一墓,生則同床,死則同穴。董賢的宅邸也極盡奢華,收有四方珍寶。這些引起了大臣們的反對,批評皇上對董賢的封賞太過分。哀帝根本不聽。
元壽二年六月,二十六歲的哀帝突然病死。太皇太後讓王莽出來支持朝政。王莽極力彈劾董賢,不許他進宮。董賢知道大禍臨頭,與妻子自殺,也是為哀帝殉情。董賢死後,王莽疑心其假死,命人開棺驗屍,沒收其財產,將其家屬全部充軍流放。
董賢(前22年—前1年),字聖卿,雲陽人。董賢是漢哀帝的男寵,因此扶搖直上,官至大司馬。哀帝死後,董賢隨即失勢,自殺死去。
生平
董賢是西漢御史董恭之子,是一個美男子。董賢初任太子舍人,漢哀帝即位後改任他職,二年後,哀帝有一天在宮中望見董賢,被他的儀貌吸引,拜他為黃門郎,自此漢哀帝和董賢有同性戀關系。
哀帝很寵愛董賢,甚至升他為大司馬,也納他的妹妹做昭儀,並讓董賢與其妻一同入宮侍奉。漢哀帝與董賢同起同坐,同睡在龍榻上。據說有一次,哀帝睡覺醒時董賢尚未醒,哀帝乃命人割裂衣袖起身,以免驚醒董賢,這就是成語——「斷袖之癖」的由來。漢哀帝賞賜了董賢很多財物,又升他的父親為少府,賜爵關內侯,董賢妻子的家人亦獲任官職,甚至董賢家的僮僕亦受到哀帝賞賜。哀帝欲封董賢為侯,丞相王嘉反對無效,王嘉其後獲罪,死於獄中。元壽二年,匈奴單於來朝,出席宴會,看見群臣中的董賢年輕,覺得奇怪,便詢問傳譯,哀帝令傳譯回報:「大司馬年少,以大賢居位。」單於信以為真,恭賀朝廷得賢臣。哀帝後來在一次宴會中笑望董賢,曰「吾欲法堯禪舜,何如?」中常侍王閎勸諫哀帝不宜有此想法,哀帝默然不語,從此冷落王閎,但以後也沒有再公開提及禪位予董賢的事。
西漢在漢哀帝和一個沒有能力的董賢的統治下,國勢更加衰弱。哀帝死後,董賢失去了靠山。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外戚王莽以太後名義把董賢趕出皇宮,又以董賢年輕為由,罷去他的大司馬官職,同日董賢與妻自盡,董賢終年僅22歲。董賢死後,朝廷沒收董家財產,家人被徙往遠處。
潘岳(公元247年—300年),字安仁,俗稱潘安,西晉文學家,祖籍滎陽中牟(今河南中牟縣)。
另附一篇:
潘岳、字安仁,世稱美男子潘安。城關鎮大潘庄人,西晉文學家。
潘岳自幼聰穎過人,鄉人稱為「奇童」。早年得到司空太尉賞識,薦舉為秀才。後任河陽(今河南孟縣)令,勤於政事,倡導人民多植果木,全縣林木叢叢,桃李處處,人稱「花縣」。後轉任懷縣(今河南武陟)令,勤政愛民,政績顯著,擢升尚書度支郎,又遷升廷尉評(掌管朝廷司法)。
晉武帝死後,惠帝繼位,外戚楊駿輔政,任潘岳為太傅主簿。惠帝之妻賈後與楊駿爭權,殺楊駿。潘岳被株連,貶為平民。後任長安令,繼而征補為博士。因母病,辭官奉親。居洛陽城南洛河旁,養花植柳,結廬閑居,駕車奉母悠遊,博得孝名。朝廷召潘岳入朝,任著作郎(編修國史),轉任散騎侍郎,後又升任給事黃門侍郎。
潘岳豐姿秀美,容貌出眾,少年居都城洛陽時,每乘車出遊,總有一些女子攜手繞車,投花擲果,以示愛慕之意,後人以「美男子」、「擲果潘郎」稱贊他。
與其叔潘勖、侄兒潘尼並稱文學史上的「三潘」,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為後人稱道。他20歲作《藉田賦》以歌頌晉武帝司馬炎躬耕之事,詞藻清艷,聲震朝野,但也因此遭人排斥。《晉書·潘岳傳》中有:「岳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哀誄之文」。他一生寫過許多好詩賦,其《西征賦》、《秋興賦》、《寡婦賦》、《閑居賦》、《悼亡詩》等都是詩賦中的名篇,至今仍為文學史家所重視。流傳後世的有《潘黃門集》。
潘安在何處
多少年來,提起我國古代美男子潘安,可以說是婦孺 皆知,「貌似潘安」一語流傳至今。潘安,名潘岳,字安仁,世稱潘安,我國晉代著名文學家,中牟縣大潘庄人。他少年時即以才穎見稱鄉里,十二歲即能行文作詩,被鄉里稱為奇童。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潘安往往與陸機並稱,古語雲「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潘安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他善綴詞令,長於鋪陳,造句工整,充分體現了太康文學講究形式美的特點。他「善為哀諫之文」,今存的作品《寡婦賦》、《袁永逝文》、《悼亡詩》等名篇都以善敘哀請著稱。
公元265年,潘安19歲,其父潘芘為琅耶內史,岳即隨父赴任。潘安曾任河陽、懷縣縣令,後又任太常博士、尚書度支郎,最後官至黃門侍郎。
晉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被趙王司馬倫、中書令孫秀誣陷,在洛陽被殺,並「夷三族」,時年54歲。為了紀念這位歷史名人,今人於1996年在潘安故里建起了「潘安故里游樂園」,總投資600多萬元,十月一日正式向遊人開放。園內游樂項目達30多個。游樂園開業後的第二天,潘家古墳上的四棵棠梨樹,未到開花季節卻突然開出滿樹白花,令人稱奇,也吸引了不少遊人駐足觀看。
潘安到底有多美?《晉書》沒詳細的描寫,但有比詳細描寫更高明的表現方法:「岳美姿儀……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這就是「擲果盈車」的故事,不堆砌辭藻,不亂戴桂冠,卻十分到位地凸現了這位「大眾情人」的民間地位、容貌標准和受歡迎的程度。潘安貌美,卻不利用這個個人優勢胡來,用情專一,與夫人楊氏感情很好,楊氏去世,潘安悲痛欲絕,作悼亡詩文,不經意之間成為名制,這些故事,對他當時在婦女界樹立美好形象得到一致認同一定起到了關鍵作用。也許以廟堂的觀點和話語很難對潘安
這個歷史人物有什麼不得了的評價,但是從江湖從街巷從民間的觀點來看,潘安是一個應當認真回眸端詳重新描摹圖繪的形象。
1. 擲果盈車——潘岳
此君即大名鼎鼎的潘安是也。西晉時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多好聽!以至後世文學中「檀奴」或「檀郎」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詞。潘岳年輕時,拿著彈弓到洛陽城外遊玩,姑娘們爭相向他丟水果,每每滿載而歸。常吃水果,補充維生素,皮膚更好,形成良性循環。MM們愈發狂熱,乾脆手牽手將他圍起來,看個夠。可惜照相術還沒有發明,否則檀奴出本寫真集一定很賺。有個人也學著潘岳的樣子郊遊,不幸他長得很醜,被人家吐唾沫。男性版的東施效顰!那是著名醜男左思,和潘安一起出遊,結果回來的時候,潘安車上的水果夠開水果店了,左思車上的爛磚破瓦頭連蓋間房子都有贏余.
潘岳不僅長了張錦綉皮囊還寫得一手錦綉文章,很小就顯露出文學天賦,被鄉里稱為"奇童」。二十來歲時,晉武帝司馬炎一天興趣來了,下鄉耕田作秀,大夥紛紛寫馬屁文章頌揚其事。結果潘岳的賦作得最好。大臣們一看,這小白臉,算什麼東西,馬屁敢拍得比我們好!嫉妒得那個死。立馬趕出朝廷。賦閑十年後,潘岳終於被重新錄用。先後當了河陽,還令縣太爺。頗有政績。風雅縣令在河陽縣種遍桃樹,時人號為「一縣花」。此後在政壇屢升屢降,只到元康六年(296)前後,回洛陽任京官。幾曾持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鬢發花白,飽嘗宦海艱辛,學會了趨炎附勢。時掌權的是醜八怪皇後賈南風。她外孫賈謐好結交賓客,組織了個文人團"二十四友",為賈氏外戚集團進行文字煽惑。潘岳是其中最賣力的一位。精彩之筆,當數搞垮太子的陰謀。具體過程如下:潘岳寫了一篇狂草,賈南風派手下的宮人將太子灌醉,哄他抄寫。太子醉眼模糊,根本辨不清紙上啥內容。照著筆畫胡亂描了一遍。太子的墨寶別人當然也看不懂,何況當時皇帝還是個白痴。這難不倒才子潘岳,他模仿筆跡的工夫了得,在太子的紙頭上照原來風格添置筆畫,成為反跡昭著的逆書。以筆為刀,殺人不流血!太子死後,趙王司馬倫借口報仇,兵變入宮除盡賈氏一黨。潘岳從前就得罪過趙王倫的boyfrend孫秀,這會兒當然死翹翹,還是滿門抄斬。他一生孝順,卻連累老母喪命於東市。不亦哀哉!
八王之亂中政治一塌糊塗,潘岳偏要湊熱鬧,落了個為虎作倀的惡名。好歹在文學史上佔了一席之地,這輩子過得不算太衰。其文風華美不卻不失於雕琢;描寫細致,尚不致於繁蕪。善寫清綺哀艷的悲情文章,很憂郁的一個美男子。在生活中潘岳絕對是個好男人,十餘歲定婚,對發妻楊氏一往情深。楊氏不幸於元康八年(298)去世(死得是時候,幸與不幸,很難說),潘岳的悼亡詞寫得纏綿悱惻,情真意切,是中國此類題材中最早的名篇。卿本佳人,可惜功名心太重,躁急干進,不知滿足,終落得身首分離。當年洛陽城外的那些熱情奔放的姑娘們想必都為人母了,有為青蔥歲月的熱情流一把淚的嗎?
安陵君是戰國時候的小國安陵國的國王,這個國家是魏國的附屬國,
千古絕妙人物——龍陽君
龍陽君是中國正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同性戀,龍陽之癖也成了同性戀的代名詞。
《尋秦記》中龍陽君一出場著實讓我惡心了一把,我可以接受一個男人愛男人,但接受不了一個男人像一個女人——一個很肉麻的女人。
項少龍假扮董匡重遇龍陽君,首先龍陽君表現出他的心細如發(發現紀嫣然對項少龍的感情),眼光獨到(欣賞董匡領兵出城時的魄力),在馬場遇刺時毫無平時柔弱的形象,表現出魏國第三劍手氣魄。
《戰國策·魏策》載:「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泣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涕出?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惡,而為王拂枕席;今臣爵志人君,專人於庭,避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王也,必親上而趨大王,臣亦猶恐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於是布令四境之內,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給見歷史上真正的龍陽君與《尋秦記》中是龍陽君都是一個很有魅力和手段的人。
龍陽君愛上了項少龍,項少龍至少把龍陽君當成半個女人,我卻慢慢的把龍陽君當成完整的女人,對她自稱「奴家」倍感親切。
當項少龍被李牧打敗逃亡魏國,龍陽君含淚害少龍,龍陽君把秘密告訴他並不信任的韓創一解苦悶,讓我徹底愛上了這個人物。
《尋秦記》讓我對龍陽君還留下了一個迷,就是項少龍在龍陽君寢室中看到的那些身著男裝的美女?各位黃迷可否幫我一解心中謎團?
秦宮者,漢大將軍梁冀之嬖奴也。宮年少而兼有龍陽、文信之資,冀與妻孫壽爭幸之。李長吉為詩雲:「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樓頭曲宴仙人語,賬底吹笙香霧濃。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飛窗復道傳籌飲,午夜銅盤膩燭黃。禿衿袖調鸚鵡,紫綉麻霞踏孝虎。折桂銷待曉筵,白鹿青蘇半夜煮。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涼屏生色畫。開門爛用衡線,捲起黃河向身瀉。皇天厄運猶繒裂,春宮一生花底活。鸞篦奪得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評價:單看李長吉詩句,就已經讓人魂繞夢牽。如此俊美少年,常伴大將軍身側,自然驍勇善射,英姿颯,難怪連大將軍妻子都深為迷戀,但妒忌,還要爭著與其銷魂,就算王昭君,也見得有如此魅力。
張幼文與張千仞,俱世家子。幼文美如女,弱勝衣,而尤善修飾,經坐出,如荀令之留香也。千仞與之交甚密,出入比目。及院試案,二人連名,人咸異之。既娶,歡無倦。而婦人之端者,見幼文,無狂惑失志,百計求合。幼文竟以犯血症。千仞日侍湯葯,衣解帶。疾革,目視千仞,能言。千仞曰:「吾當終身無外交,以此報汝。如違誓,亦效汝死法。」幼文點頭,含淚而逝,時年未二十也。千仞哀毀,過於伉儷。
評價:此君與述諸君同,出身鄉里,百姓,名副其實大眾情人,跟前面所說帝王專寵有本質區別。這樣少年能夠占據史書一角,足可見其俊美可以驚動全國。其弱勝衣狀,看比起那病施還要略勝一籌。
彌子瑕是衛君的男寵,「分桃」典故的主角。年輕美貌時,他為了看望病重的母親,私自駕國君的車,國君卻認為彌子瑕十分孝順;彌子瑕將咬過一口的桃子分給國君吃,國君也覺得彌子瑕是將好吃的分給他吃而大加贊賞。後來,彌子瑕「色衰而愛弛」,不再受到寵幸,國君便說他私駕君車是犯上行為,還把吃剩的桃子給自己吃,更是大不敬。
❻ 近代中華屈辱的歷史中華兒女奮力抗爭愛國愛民的故事
一、屈辱條約
1、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清廷原稱「萬年和約」 ,後世又稱「江寧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約於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割讓香港島;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南京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一步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並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2、天津條約
清咸豐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爆發於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結束。
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3、北京條約
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
三個條約約文現存於台灣地區,典藏於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該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4、璦琿條約
又稱《璦琿城和約》,是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始予認可。
5、《馬關條約》
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二、中華兒女奮力抗爭
1、劉胡蘭
1946年秋, 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2、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
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3、張自忠
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制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
旋即被日軍殺害,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後,重慶成千上萬的人們哭拜英靈,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憤地唱著復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爛,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堅決為張自忠將軍報仇。翌年5月,其部在當陽地區將圍攻張自忠將軍的日軍酋首橫山武彥擊斃。
4、狼牙山五壯士
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5、趙登禹
為了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敵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於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迴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
戰斗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❼ 有誰提供一下有關「歷史的選擇」小學生講故事最好的演講稿十分感謝!
老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急送雞毛信。
太行山裡有一位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莊兒童團的團長李愛民。
這天,八路軍的鍾營長急匆匆來到白家莊,找到愛民交給他一封信,說:「愛民,這封信很重要,你馬上闖過敵人的封鎖線,送去給東溝的民兵。」
愛民接過信一看,哎,信上插著一根雞毛。他知道,插著雞毛的信叫做雞毛信,說明情況非常緊急,必須馬上送達。愛民說:「營長叔叔,您放心吧!我保證完成任務!」說完,他把雞毛信藏在鞋子里,趕著毛驢兒出發了。
愛民來到敵人的封鎖區,前面兩個扛著槍的鬼子立刻發現了他。趕緊躲起來?來不及了,可逃跑又怕鬼子生疑心。怎麼辦?
愛民急中生智,使勁踩了踩前面的一灘驢糞,臭烘烘的驢糞濺了他一身。他裝出一副傻呼呼的樣子繼續往前走。
兩個鬼子跑過來,其中一個叫道:「八格牙路,舉起手來!干什麼滴傢伙?」
「俺…俺…俺是放驢兒的!」
「嗯?八路滴探子!死啦死啦地!」
「太、太君,饒命啊!俺真是,放、放驢兒的。不信,你們搜搜看嘛!」
鬼子將愛民從上到下搜了一遍,什麼也沒搜出來,驢糞的臭味薰得他們直捂鼻子。「呸!小孩,毛驢,大大滴臭!」
這時,鬼子的營地傳來集合的號聲,鬼子踢了愛民一腳,吼道:「臭小子,臭毛驢!快滾,這里,放驢滴不準!」
愛民忍著疼,趕起小毛驢兒,迅速通過了敵人的封鎖區,往東溝跑去。
東溝的民兵得到了情報,第二天,順利配合八路軍打下了鬼子的據點。
嘿!機智勇敢的兒童團長李愛民,為抗日斗爭的勝利,又立了一功。
❽ 周代到東漢的史學和文學成就
舊文獻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二、孔子作《春秋》對史學的貢獻: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開創者:孔子《春秋》的創作,標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現。從此,史書從官書中解放出來,私人著述的風氣隨之興起,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對戰國時期的學術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初步創立了編年體史書的雛形:《春秋》採用編年體,初步將人物、地點、時間、事件四個因素結合起來記敘歷史,它已有了明確的時間順序,把事件有系統地按年代先後加以編排 ,上下連貫,從中可以看出歷史的發展過程。對後世編年體史書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3)屬辭比事,提出了一套歷史編撰方法:屬辭,原指遣詞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時,採用一定的書法來表達自己的愛憎。他根據自己的政治觀點,以用詞的不同來表達不同的事態和意義。如同樣寫戰爭,就有伐、侵、戰、圍、入、滅、救、取、敗等不同的字眼: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兩兵相接曰戰,環其城邑曰圍,造其國都曰入,毀其宗廟社稷曰滅„„。同樣殺人,又有殺、誅、弒等區別:殺無罪者曰殺,殺有罪者曰誅,下殺上曰弒。孔子藉此以表達自己對人物事件的褒貶。
比事:按年月日順序把史事排列起來,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孔子將242年之事,逐年加以記述排比,有條而不紊。 (4)重人事而不宣揚鬼神:孔子對鬼神是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他雖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去宣揚。《春秋》盡管也記載了災異,可是他沒有人為地去為災異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沒有把它與人事關系牽連在一起。
孔子是中國奴隸社會史學的結束者,又是中國封建史學的開創者。其承前啟後的作用應給予充分肯定。但《春秋》作為一部史書,還存在許多弱點和問題。首先是記事太簡單,每條最少一個字,一般十個字,最多45字(定公四年春三月),一部包括242年歷史的著作總共一萬八千多字,可以說是只有標題而無具體內容,使人無法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其次是孔子為尊者、親者諱,不是依據事實而是以個人主觀來定褒貶。開了後世史書中曲筆的先例。
第五節 戰國時期的史學成就
戰國時期的文化呈現出一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景象,為歷史學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社會題材,原有的那些專記王室、諸侯誥命和大事記之類的《尚書》、《春秋》等史書形式,顯然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於是出現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新型的歷史著作。 一、完備的編年體巨著《左傳》:
《左傳》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的作者:《史記》和《漢書》均以為是左丘明;南宋鄭樵認為應是戰國時楚國左史倚相的後代;清姚鼐認為是戰國初的吳起;清末劉逢祿、康有為認為是西漢劉歆採摭《國語》,依《春秋》紀年而精心偽造的作品。現代學者認為是孔子門徒或孔子後學根據左丘明的口誦並加以補充在戰國初年寫成的。 《左傳》與《春秋》的關系:《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東漢時班固才使用《春秋左氏傳》這一名稱。《史記》稱它為《左氏春秋》。原本是一本獨立的著作。在漢代尊經的情況下,它和《公羊傳》、《穀梁傳》一起被視為解釋《春秋》的「傳」,通稱「春秋三傳」。 西漢劉歆「治《左氏》,引經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漢書楚元王傳》)可見《左傳》原本不象《公羊傳》、《穀梁傳》那樣「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發」(《晉書王接傳》),何況《左傳》與《春秋》記事斷限不同,《左傳》所記的時間范圍遠遠超過《春秋》。今天的《左傳》之所以與《春秋》有密切的聯系,主要是與劉歆的重新整
理有關。
《左傳》完成了編年體的創造:
《春秋》作為編年體史書還帶有很大的原始性。它記事簡單,如同大事記。《左傳》記事則相當詳細,對於歷史事件的記載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給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
《左傳》記事的范圍亦不只局限於政治、軍事、外交的活動,而是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經濟、學術文化、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比如全書共記錄了37次目蝕,記錄了隕石的降落、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水旱蟲災等,這些記載是研究自然科學史的寶貴資料。
《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如記晉楚城濮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等,都寫得有聲有色、雄壯激烈。作者在描寫戰爭的過程中,並不單純地敘述戰爭的過程,他總是把軍事與政治聯系起來一並考慮,並且往往把一個國家政治的好壞看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 《左傳》創造了「君子曰」的史評形式,在書中,冠以「君子曰」、「君子以為」、「君子謂」等語者,約80餘條,對所載史實或人物或直接發表議論,或引用他人言論進行評論。開創了「史論」之先河。後來《史記》的「太史公曰」,《漢書》的「贊曰」,無不受其影響。 《左傳》可貴的「民本」思想:《左傳》對民心向背與戰爭勝負,國家盛衰的關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城濮之戰中認為晉文公稱霸的主要原因是教化人民的結果。在對待「衛人出其君」這一事件時,作者引用師曠之語稱:「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縱其淫,以棄天地之性?必不然也」。明確指出象衛君這樣的「困民之主」,「弗去何為?」(襄十四年)並多次指出:「眾怒難犯」,「違民不祥」。
《左傳》的局限性:作者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他把歷史的創造歸功於王侯將相的創造,歸之於天命。很多處記載了關於卜筮、星占、星氣等預斷人間祝福的事,並且沒有一處不得到驗證。說明作者沒有完全沖破天命和鬼神觀念的束縛。 二、多種史著的撰述:
A、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編排史實的史體。 ①《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西晉武帝太康元年,或作二年(280年或281年),汲郡人不準盜掘魏襄王墓,得竹簡數十車,後經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書16種75篇(其中完整的68篇),共10萬余字。其中《紀年》13篇,記載了夏、商、周三代的歷史,至周宣王後,則特記晉國歷史,晉被三家瓜分後,又特記魏國歷史,記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於司馬遷寫《史記》時沒有看到該書,所以該書可以幫助我們訂正《史記》的某些錯誤。
體裁採用編年,記事簡短如同《春秋》。北魏酈道元注《水經》引用該書,稱作「《竹書紀年》」,後人又稱《汲冢紀年》或《汲冢書》。作者可能是魏國史官。
該書唐以後就不見於著錄,約宋代亡佚。明嘉靖年間出現一本《竹書紀年》二卷,為偽作。近代稱之為《今本竹書紀年》。
清末朱右曾始輯原書佚文為《汲冢紀年存真》二卷,王國維據以撰《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二卷,可資參考。 ②《穆天子傳》:汲郡魏墓發現的竹書之一。內容記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尋,並詳記所行里數。名雖曰傳,其體裁實屬編年,晉郭璞曾為本書作注。該書有助於了解古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周穆王西行所到之處,各部落或獻良馬、牛羊,或獻美酒,而穆王賜給他們黃金之鹿、白銀之麇等物,這說明遠在張騫之前,中原和中亞間早有個人和團體的交往接觸。
B、譜牒類:按照事物類別或系統編成的表冊等。 《世本》:原本15篇,記事從黃帝開始,訖於春秋。從今所見佚文看,實際已記到戰國末年,並稱趙王遷為「今王遷」。
有《帝系》、《王侯譜》、《卿大夫譜》、《記》、《世家》、《傳》、《氏姓》、《居》、《作》、《謚法》等。其中《帝系》記帝王傳授的系統;《王侯譜》、《卿大夫譜》記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記錄當時所有的姓氏;《居》講建都情況;《作》記錄一些事物的發明情況及其歷史;《謚法》記謚號的含義。其中《世家》、《傳》等對《史記》體例的形成具有啟迪的作用。商務印書館《世本八種》為清代八家的輯本,可資參考。 C、語類:以記語為主的史著。 ①《國語》:作者:司馬遷《報任書安》「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晉韋昭在作《國語解敘》時說,左丘明作完《左傳》,又作《國語》,因此《國語》又稱為《左氏外傳》。清代的康有為、崔適又武斷地說《國語》、《左傳》原為一書,至西漢末劉歆「從《國語》分出《左傳》來」,改為編年,引傳解經。這些說法都是不可信的。現代的史學界認為,該書成書在戰國初年,其中有左丘明傳誦的篇章。
《國語》是一部以國分類,以語為主的有關春秋歷史的史著。它與《左傳》的區別在於:《左傳》採用編年,而《國語》則按國別編寫;《左傳》以記事為主,《國語》以記言為主;《左傳》詳載事件的過程,《國語》則側重於對事件發表議論。 全書21篇,分為《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記錄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滅亡(前453)前後約500年各國君臣謀議得失的對話。
②《戰國策》和《戰國縱橫家書》:
《戰國策》是戰國時各國縱橫家游說諸侯國君或互相辯論時所發表政治見解等言論的輯錄。原稱作《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後經西漢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33篇。記事起訖: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245年的歷史。 《戰國策》里,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進行兼並的政治斗爭,特別是對「士」階層的人物,作了非常生動的描寫(如對蘇秦、張儀的描寫)。
《戰國縱橫家書》也是一部記載戰國時期說客辯士言論的史書。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了一部內容性質與《戰國策》相同的帛書,共27章,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其中有11章內容見於《戰國策》和《史記》,另外16章為久已失傳的古佚書。可以校正《戰國策》和《史記》記載的錯誤,並補充其不足。 D、其他史著: ①《逸周書》:連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與《尚書》性質相類。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間約600年左右的事跡。 郭沫若認為其中的《世俘》、《史殷》、《商誓》等為西周初所作。我們認為除少數篇章外,多數是出於戰國時代摹擬周代誥誓辭命之作。該書誇耀武功,崇尚武德,這正是戰國時代的思想。
②《儀禮》:是春秋、戰國時流傳下來的十七篇儀節單,其中有《士婚禮》、《士喪禮》、《士冠禮》、《士相見禮》、等,反映了當時的典禮活動、倫理關系、吉凶婚喪等社會生活的史料。其中記載的冠、婚、喪、祭各種禮節一般為後世所承襲。 ③《周禮》:又名《周官》,是有關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的匯編。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下設360個官。所記各種政治制度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現實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人們頭腦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④《山海經》:性質相當於地理志。全書共18篇,三萬零八百字。全書通過神話形式,記錄了全國的山川礦藏共226處,現在可以得到證實。還記載了260多種動物,130多種植物。還記載了古代的一些社會情況。對研究自然科學史和中國原始社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❾ 有關西周歷史的書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首都宗周(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部)和[洛邑](今[河南][洛陽])。周幽王末年,宗周地區因戰亂而衰敗,周平王東遷成周。歷史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
西周從約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左右。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王,平王棄宗周而只以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為都,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
周族是一個後起姬姓部族,與夏族同源。他們認為後稷是他們的祖先,並把他尊為農神,西周的農官之長便以「後稷」命名。《尚書·呂刑》中寫道,上帝由於蚩尤作亂危害百姓,命令伯夷、禹、稷「三伯」來造福人間,其中「稷降播種,農殖嘉穀」。據傳說,稷是帝嚳的妃子、有邰氏女姜原在野外踩到「大人之跡」(巨人的腳印)而生,幼時就掌握了播種百穀的技術,後來在有邰建立了家室。從後稷到到文王中間有若干個王,《史記》、《世本》記載有十五代,《漢書》記載有十八代。然而自後稷至文王千餘年,只經過十幾代是不可能的,後人多對此表示懷疑。
《史記·周本紀》所載十五王世系: 後稷(名棄)→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公亶父→季歷→文王
周人在公劉之前已發展農業,但尚未轉化為定居的農業民,由於社會的動亂,不得不數次遷徙。公劉時期,周族創建了早期國家,為了發展農業而遷都到自然環境優異的豳。到達豳地以後,周人開墾田地、營建房屋、並確立了一套舉行祭祀、宴會的禮儀。「京」、「京師」就是源自公劉時代對國都的稱謂。周人在公劉的帶領下渡過渭水,獲取了可以生產工具、建築房屋的石材、金屬。這一時期,周族發展了早期的歷法,建立了軍隊,得以興旺起來。
商王武丁時期,周成為商的封國。公亶父(後來被追尊為周太王)時期,為了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擾,周國再次遷都至歧陽周原。周人的政治設施有了長足發展,王宮設皋門、應門,國都設宗廟、社稷即始於此時。公亶父時期,生產力大幅發展,歧陽的人口竟在一年之內增加了五倍。
公亶父與妃子太姜育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季歷娶了任姓女子(太任),生子昌,姬昌幼時就很聰慧,深得太王喜愛。相傳太伯、仲雍看到太王有意把君位傳給昌,不願爭位,便長途跋涉來到南方。太伯、仲雍由於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被當地土著推為首領,並依當地口音將自己的國家稱為「句吳」。周武王克商之後,得知吳君周章是他們的後代,就把周章和他弟弟都封為諸侯。
太王死後,季歷繼位。由於與太伯所建吳國、任姓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國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斷壯大。商王武乙時期,周開始武力開拓領土,首先花了三年時間征服鬼方。之後,季歷繼續進攻山西地區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時受挫,然而接著還是攻克了余無戎。打敗余無戎後,季歷被商王文丁任命為牧師(一種相當於方伯的職位)。由於季歷將周國的領土大大向西北擴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終於被文丁害死。
季歷死後,其長子繼位,是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冊命為西伯。崇侯虎向紂報告了西伯對處死九侯的不滿,西伯因此被囚禁於羑里,直到西伯的屬下進貢美女和財物才被赦免。周文王一面殷勤侍奉殷王紂,一面借口征討叛國四處開拓領土,周的勢力得以大幅度擴張。文王團結諸侯,解決了虞、芮兩國的爭端,先後征服了犬戎、密(密須)。之後又滅掉了山西地區的黎,並攻克盂(又作於、邗)。崇侯虎所在的崇是當時的東方強國,也在激烈的攻城戰之後被周攻佔。文王在克崇後遷都到豐,仁政愛民,並建立了一套以卿士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機構,積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貴族,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礎。
文王死後,其子姬發繼承了他開創的基業,這就是後來的周武王。武王繼位後第二年,即統帥大軍在盟津與諸侯結盟,兩年後在此誓師,准備北伐克商。武王統帥的精銳部隊(據說只有「戍車三百乘,虎蕡三百人」)於盟津渡河後,經歷六天到達牧野。參加決戰的除了周人的銳兵,還有不少西南部族的軍隊以及一些盟國的國君、將領。在最高將領呂尚的指揮下,周國軍隊與數量遠高於己的商朝軍隊展開決戰,當天即獲得全勝。紂被迫自焚,殷朝中央政權被推翻。佔有京畿之後,周軍兵分四路南下,徹底消滅了南方歸屬商的諸侯國。克商之後,武王分別在牧野舉行了告捷禮、在殷都舉行了社祭、在宗周舉行了獻俘禮,並遷都於鎬京(即宗周),周朝建立。
武王克商後,開始分封諸侯,這些諸侯有先代之後、有功的異姓貴族,也有姬姓親屬。武王還留下商代王畿北部繼續作武庚(殷紂之子)的封國、對投誠者保留原有封邑。武王克商後兩年便去世了。他最有才能的弟弟周公旦稱攝政王,代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
周公攝政後不久,管叔、蔡叔等人散布周公將對成王不利的謠言,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武庚、東夷也隨之發動了叛亂。周公興師東征,戰線北至梁山、南至淮上,最終將管、蔡、武庚之叛各個擊破。周公把殷民分別交於明保(周公之子)、康叔(周公之弟)等人統治並頒布訓誡;讓微子啟代替武庚典承殷祀,封至宋國;另外的殷人遷至伊洛地區,由周公親自管轄。至此,周王朝才得以鞏固。
叛亂平定後,周公作《多方》、《多士》來告誡殷人,對殷貴族採取思想、經濟、政治各方面的安撫政策。周公攝政五年,開始在洛邑營建東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統治東方地區,成王到成周開始親政。召公召集各方首領,教導成王以德治國、重用老成人。成周建成後,成王回鎬京即君位,周公則留下治理東都。
成王處理事情很慎重,善於為將來作打算。他曾在岐山之陽舉行諸侯盟會,以加強各諸侯之間的合作,尤其對齊國和魯國給予特別關注,讓齊國的太公與魯國的周公訂立盟約。成王二十歲正式登位,到五十歲因病逝世,臨終前將長子釗託付給群臣。太子姬釗繼承了王位,是為周康王。在成王和康王統治期間,國家安定、繁榮昌盛,可為中國第一個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成康之治」。
周康王(釗)死後,子周昭王(瑕)繼位。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楚荊,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覆沒。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滿),在位長達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為所苦。
到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制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勵精圖治,朝政有明顯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慘敗。
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後,申侯、繒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於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舍棄鎬京,以洛邑成周為唯一都,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❿ 歷史傑出人物的評價
論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人們常常說,「時勢造英雄」。那麼是什麼樣的時勢才能造英雄呢?一般地說,要具備這樣兩個特點:即宜人之勢和逼人之勢。秦始皇善於在這樣的風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勢中善采其「宜」,在逼人的形勢下善克其「逼」,表現了一個英雄人物的品格。
第一,他敢於作出滅亡六國的戰略決策。當時,秦始皇面臨著兩種抉擇:有人建議他勿滅六國,免盛極而敗;有的則建議他一鼓作氣,統一天下。他自己也提出過「山東之建國,可兼與」[42]的疑問。歷史上常常有成熟的時機而被決策人物放走的事例,造成歷史性的錯誤,人們為此而長嘆。例如長平之戰後,秦本可以一舉而滅趙,白起就曾這樣主張過,但是由於秦昭王的猶豫,這個時機悄悄從秦國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身旁溜走了。秦始皇也面臨著這個問題,即像李斯所說的那樣:「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縱,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43]我們決不能把李斯的話視為危言聳聽之論,因為當時的確是勝負未卜的。在這樣的歷史轉折關頭,處於決策地位的人物決而不決或決而不當,常會使歷史走一段或長或短的曲折之路,這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秦始皇在進行統一這個問題上英明果斷,當決而決,正表現了他的雄才
大略。
第二,軍事進攻與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配合得巧妙得當。我們縱觀秦滅六國的過程,秦始皇採取了遠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後難,中間突破,後掃兩翼,最後滅齊的方針,在執行中又及時抓住可乘之機。靈活機動地變通主攻方向,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兩者結合,得心應手,加速了統一的進程。
第三,善於和敢於竭盡全力進行決戰。秦滅韓、趙、魏、燕,有過艱苦的戰斗,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總的說來,秦軍是一種勢如破竹的格局。可是在秦楚戰場上,情況就迥然不同了。秦始皇在滅掉韓、趙、魏、燕之後,想一口吞下楚國這塊肥肉,召集滿朝文武,計議滅楚大計。他認為王翦所說滅楚需要六十萬人的主張,是人老怯敵之論,而輕信了那位年輕後生李信自吹自擂的話,讓李信只帶著二十萬人去打楚國,結果幾乎全軍覆沒。之後,秦始皇親躬王翦鄉里,請老將出征,並答應王翦提出的全部條件。在這兩強決戰的關鍵時刻,秦始皇信任部將壓倒了猜忌,全力以赴的決心取代了僥幸取勝的心理,毅然傾全秦之兵交由王翦指揮,進行了這場非勝即亡的戰爭。老實說,沒有氣吞海內的氣概,是不敢作出這種決斷的。
第四,善於用人,博採眾議,從諫如流,落落大方。在統一期間,秦始皇身上這種傑出人物的品質表現得相當突出,他之對李斯、尉繚、姚賈等人的態度就是明證。
李斯到秦國,為秦始皇所賞識,拜為客卿的時候,正遇上韓國派鄭國到秦國搞間諜活動案被發覺,秦始皇聽從了宗室大臣的建議,下了一道逐客令,驅逐包括李斯在內的全部「諸侯人來事秦者」[44]。對此,李斯上諫逐客書,以秦國歷史發展的事實,批評了秦始皇准備實行的鎖國政策。這時,秦始皇能以理智代替感情,毅然決然除去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官復原職。
尉繚在與秦始皇交談之後,辱罵過秦始皇,說:「秦王為人,隆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乃亡去[45]。可是,秦始皇依然覺得尉繚是一個人材,在當時的形勢下,尉繚的計策,對於秦國之必要,如同一個人對於衣服和食物那樣不可缺少,所以秦始皇不但沒有因此而惱怒,反而拜他為國尉,委以重任。
總之,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秦始皇能認清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朝廷上,亦能允許大臣們對問題進行反復議論,達到了這個英雄人物的最高峰。
但是,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戰爭的勝利,統一的成功,至高無上的皇權,使他陶醉了,迅速從英雄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向孤家寡人的境地涌去。
在新的形勢下,秦始皇對防止六國貴族死灰復燃,倒是頗有警覺性。但是形勢中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即剛剛脫離戰國之苦的人民,嗷嗷待哺,極需休養生息這一點,秦始皇非但沒有覺察到,反而是作了完全相反的估計。他到處吹噓「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功蓋五帝,澤及牛馬」,「黎庶無徭,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用這種虛偽的文字來掩蓋男離田畝,紅女赴戍的慘景。在秦始皇看來,他已澤及牛馬,何況人乎?人民的一切都是他給予的,所以他也就有權向人民索取一切,不給就是負恩,負恩是應該受到懲罰的。橫征暴斂與嚴刑苛法相佐,形成了惡性循環。人民對他所抱的一切希望都統統破滅了,秦始皇的存在完全成了那個時代和人民的對立物。
在皇權神聖的封建時代,王本來就是超群而獨立,稱孤道寡的。秦始皇做了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當然就更加神氣和威風。有一幫大臣不斷製造神化秦始皇的輿論,這點只要看看議帝號那場戲和刻石上的肉麻的頌詞,就一目瞭然了。而秦始皇本人也欣然接受了這樣的恭維。當然,造成這樣一個絕對權威對統治人民是有用的,但對統治集團來講並不總是一件好事情。戰國時期那種君臣相對性消失了,秦始皇在一片神化聲浪中,越來越覺得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當年允許臣下亢禮的風度、深聽異見的作風完全消失了,再也聽不進不同意見,更容不得批評。李斯曾建議他勿攻匈奴,他拒不採納。「坑儒」之後,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對他的做法提出異議,認為「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頌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扶蘇的勸告,根本無頂撞無冒犯之詞,而秦始皇卻勃然大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實際上就是施以流放罪。《呂氏春秋·驕恣篇》在總結亡國經驗時指出:「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無備召禍,專獨位危,簡士雍塞。」秦始皇晚年不正是這樣一位把秦國推到亡國邊緣的君主嗎?
問題還不止如此。他為了能永居帝位,幻想成神成仙。最初他想皇帝的寶座由他一家獨坐,要「傳之萬世」,但傳之萬世還不如他自己坐萬世更愜意,於是他便迷信成仙,妄想長生不死。始皇二十八年,他東巡琅邪,齊人徐?說海中有三座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上面住著仙人。秦始皇居然信以為真,派徐?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到碣石,又派燕人盧生尋找仙子羨門、高誓。茫茫天穹,仙人何在?就在這一年,秦始皇覺得即使求得仙人,自己畢竟還不是仙人,於是「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葯」,他要親自嘗一嘗不食人間煙火、做一個仙人的滋味了。不久,燕人盧生入海回來,獻上上面寫著「亡秦者胡也」五個大字的圖書,胡謅了一通鬼神的事。仙迷心竅的秦始皇誤認為「亡秦」的「胡」是胡人匈奴,因而便大事進攻匈奴。更為可憐的是,從此以後,秦始皇對迷信占卜更加深信不疑。始皇三十六年,發生了一件所謂鬼神的事。秦始皇求人占卜,「卦得游徙吉」[46],於是他便遷北河榆中三萬家,翌年十月遵卦出遊。這一年,秦始皇再至琅邪,方士徐?根本沒有找到神仙的影子,十年光陰不算短,仙人未得,耗資巨萬,秦始皇應該清醒了。可是,他卻繼續執迷不悟,被徐?編造的另一套神話所欺騙。
秦始皇晚年,疑神疑鬼,懷疑一切,只相信自己,結果自我禁錮,與世隔絕,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韓非說過:「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47]秦始皇又是這一思想的實踐者。始皇三十五年,盧生求仙人不得,對秦始皇胡編了一套謊言,說什麼「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葯殆可得」[48]。大約是方士們摸透了秦始皇貴獨的心理,所以就步步緊逼,結果在秦始皇身上,神仙學和法家「貴獨」達到了高度結合。他自稱「真人」,連「朕」也不稱了。命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鍾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49]。秦始皇到梁山宮,從山上看到丞相李斯車騎甚眾,大有自慚形穢之感。有人將此告訴了李斯,李斯便減少了隨從人馬。秦始皇大怒,認為是犯了他的禁忌,把在場的人全部殺死。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知道他的行跡了。韓非主張「貞信之士不盈於十」[50],秦始皇到了晚年所相信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始皇三十七年十月最後一次出遊,重要的隨從人員也只有「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51]。出遊不似深居皇宮,該是君臣朝夕相處,然而秦始皇病死沙丘,除了上面那幾個人以外,其餘群臣竟然一無所知。可見即便在出巡的情況下,能接近秦始皇的人也是很少很少的了。
歷史事實表明,君主越是神秘,權力越是集中,這個君主就越是容易被人愚弄和操縱,他的權力也就越是容易被奸臣所篡奪。《呂氏春秋·君守篇》在評述奸臣的產生時指出:「凡姦邪險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為。人主好以己為,則守職者舍職而阿主之為矣。阿主之為有過,則主無以責之,則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是宜動者靜,宜靜者動也。尊之為卑,卑之為尊,從此生矣。此國之所以衰,而敵之所以攻之者也。」奸臣一類人物任何時候都有,這樣的毒蘑菇能否冒出來,關鍵是「人主所為」。趙高這個毒蘑菇應該說是由秦始皇培育出來的。
四、法家與秦勝秦亡的關系
秦始皇是終生信奉法家的,統一後盡管他還崇尚五德終始說與神學迷信,可是這兩種理論在秦始皇那裡都巧妙地成了尊法的一種補充。五德終始證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行苛法的合理性,秦為水德,水德主陰,陰在政治上就表現為殘酷的刑罰。神仙迷信同法家的「貴獨」相銜接,更加神化了皇權。秦始皇對儒家總起來說不感興趣,但對其中的封禪說,把皇帝和上帝聯系在一起,他還是感到津津有味的。他是第一個搞封禪的帝王。
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統一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大家都公認的。但秦亡同法家是什麼關系呢?歷史上曾有人說秦亡於尊法黜儒。可是,在「四人幫」橫行時,此說被定為大禁,他們規定秦只能亡於儒。可是誰都知道,儒家在秦朝連個合法的地位都沒保住,又何談秦亡於儒呢?此說純粹是「四人幫」為篡黨奪權、搞影射的產物。
關於秦亡於尊法黜儒,最早是由陸賈的《新語》,特別是賈誼的鴻篇《過秦論》中提出來的。兩千年來,人們陳陳相因,在封建社會幾乎成為定論,對今天的史學界也有相當深的影響。這種說法對嗎?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像秦朝滅亡這樣重大歷史事變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從思想中去尋找,而應當從經濟條件中去尋找。從這個意義上講,秦亡於法的提法也是不對的。至於說秦亡於尊法黜儒,則包含著很大的揚儒抑法的成分在內,當然錯誤更多。但是,一種思想,特別是把它作為一個王朝的統治思想的時候,對加快或者遲緩社會發展的速度和王朝存在的長短是有重大作用的。秦朝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農民和地主之間矛盾的激化,是農民起義推翻的。但秦朝何以速亡?這同秦始皇所奉行的法家思想有重大關系。
為什麼幫助秦始皇取得勝利的法家思想又迅速地把他引向失敗?我們可以從統一前後歷史條件變化的對比中尋找答案。
法家是主張實行中央集權和耕戰的。在統一之後,秦始皇所採取的各項政策與措施,十分明顯,是他爭取實現統一政策的繼續和發展。例如在行分封還是行郡縣這個問題上,他講得很清楚:「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52]征匈奴、戍五嶺,從本質與主流上看,應該說是他兼並六國政策的繼續。不過由於歷史條件的變化,這個行動所帶來的後果與除滅六國有明顯的不同。六國均屬富饒之地,對六國用兵雖然花去許多許多軍資,但可以做到以戰養戰,獲得不可勝數的戰利品。但征匈奴與戍五嶺,非但不能以戰養戰,反而蝕了不少老本。這一點李斯當時就指出過。漢初晁錯批評秦始皇「貪戾而欲廣大」,「功未立而天下亂」,是有一定根據的。其後主父偃、嚴安等又詳論了得不償失,引起天下大叛的經驗教訓。
在處理君臣關繫上,法家的主張本來就很成問題。他只講君,不講臣,主張主尊臣卑,把君臣關系完全對立起來。韓非就赤裸裸地宣稱:「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術而不慕信。」[53]又說:「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54]還說:「有道之主,不求清潔之吏,而務必知之術也。」[55]一句話,「上法而不上賢」[56]。在統一之前,由於形勢所迫,秦始皇採取了招攬人才、虛心納諫的態度,可是,在統一之後,秦始皇就死死按照韓非這些主張行事了。侯生、盧生說的「丞相諸大臣皆多成事,倚辦於上」,是基本上符合事實的。特別是在他的晚年,不察民情,不知實底,不聽異見,閉目塞聽,完全陷入了昏昏然、蒙蒙然的狀態;然而他又要說一不二,這種有令無議的緊張局面大大削弱了秦朝進行統治的能力。
在處理君民關繫上,法家,特別是韓非,完全不理睬當時有關「貴民」、「愛民」、「為民」、民水君舟等思想,在他們看來,民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供君主役使。韓非公開講:「君上之於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用其力。」[57]在統一之前,由於秦與六國相爭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又可以在同六國的交鋒中做到以戰養戰,用「良田大宅」、「爵祿」等實際利益來「易民死命」。但統一之後,這種條件基本上消失了。正如晁錯所指出的,「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復,天下明知禍烈及己也」[58]。而秦始皇要用民戍邊,用民大興土木,用民作奴隸,總之,要無償地「用其力」。怎麼辦?秦始皇還是那一套,苛法在其前,刀劍隨其後,法家的殘酷性得到空前的發揮。
本來,如賈誼《過秦論》所說,春秋以後,「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疲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然而,秦始皇卻「懷含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其亡可立而待」。我們仔細推敲賈誼的議論,某些具體情節或許不當,但從總體上講,實在是一番入木三分的總結。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不但不改弦更張,而是變本加厲,所以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顯赫一時的秦王朝隨之崩潰了。
「四人幫」及其御用史學家說什麼秦亡於儒,企圖為秦始皇的罪惡辯護,那是徒勞的。
秦始皇依靠法家所取得的勝利,決不能代替地依靠法家的所犯下的罪惡!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功大過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錯。怎樣在復雜的矛盾變化中陳述他的功過是非,是我們遠未解決的一個問題。另一方面,正因為復雜,對他的評價歷來差距懸殊,甚至大相徑庭,其中蘊含的理論分歧也較多。再加上「四人幫」借吹捧秦始皇宣揚封建專制主義,使問題更加復雜化。因此對秦始皇進行再評價,對促進歷史研究、批判封建專制主義,都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