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五邑歷史知識

五邑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23 02:05:02

A. 五邑的歷史沿革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並入江門市區,市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及台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轄區范圍俗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今江門地區分屬南海郡番禺縣(新會邑、台山邑)、桂林郡(開平邑、恩平邑、鶴山邑)。
西漢分屬南海郡番禺縣(新會邑、台山邑)、合浦郡(開平邑、恩平邑、鶴山邑)。
三國時設高涼郡,郡治就在今恩平邑境內,這是今江門地區最高級的早期行政建制。時新會邑、台山邑之地歸南海郡番禺縣,開平邑、鶴山邑之地歸蒼梧郡。
三國時期孫權置平夷縣,即今新會邑。
西晉時,高涼郡轄台山邑、恩平邑之地,開平邑、鶴山邑之地歸蒼梧郡,新會邑之地歸南海郡。
晉朝改平夷縣為新夷縣,南北朝設立新會郡。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置新會郡,隋開皇十年(590年)撤郡為縣。隋朝分屬南海郡(新會邑、台山邑、鶴山邑)、高涼郡(恩平邑、開平邑)。
唐朝設岡州、恩州,岡州地含新會邑、台山邑、鶴山邑,恩州除含恩平邑、開平邑之外,還包括現在的陽江市陽東縣、陽西縣地。周邊有:端州,平興縣(今佛山高明)屬之;新州,即今新興縣;春州,即今陽春縣;勤州,在今新興、羅定、陽春之間。 宋元時分屬廣州(新會邑、台山邑)、南恩州(恩平邑、開平邑)、新州(鶴山邑)
明清時分屬廣州府(新會邑、台山邑、鶴山邑)、肇慶府(恩平邑、開平邑)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劃新會常德鄉得行都及陽江、新興部分地復置恩平縣。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劃新會得行都的上坑朗及文章等5都56圖新建的新寧縣。
清順治六年(1649年)劃新會的登名、古博、平康、得行都及新興雙橋都、恩平長靜都新建開平縣。
雍正十年(1732年)劃新會遵名、新化、古勞3都;開平雙橋都及古博都址山新建鶴山縣。
清同治六年(1867年)設赤溪廳,民國元年(1912)赤溪改廳為縣。 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台山縣,因境內有三台山而得名。1953年撤赤溪縣並入台山縣。
民國14年(1925年)廣東省政府將江門劃分為獨立市,設立江門市政廳。
1949年設粵中專區,專署駐台山縣,行轄1市9縣:江門市、台山縣(台城鎮)、新會縣(江門市)、開平縣(蒼城)、恩平縣(恩城鎮)、鶴山縣(沙坪)、高明縣(明城)、陽春縣(春城鎮)、陽江縣(縣城鎮)、赤溪縣(北門)。
1952年分屬粵中行政區(今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鶴山市)、粵西行政區(今恩平市、開平市、台山市)。
1956年受佛山專區管轄。佛山專區專署駐佛山市,行轄13縣:南海縣(佛山市)、番禺縣(市橋鎮)、順德縣(大良鎮)、中山縣(石岐市)、三水縣(西南鎮)、新會縣(會城鎮)、鶴山縣(沙坪鎮)、高明縣(明城鎮)、開平縣(三埠鎮)、台山縣(台城鎮)、恩平縣(恩城鎮)、珠海縣(唐家村)、花縣(新華鎮)。
1959年設江門專區,專署駐高要縣,行轄1市10縣:江門市、新會縣(會城鎮)、台山縣(台城鎮)、開平縣(三埠鎮)、高鶴縣(沙坪鎮)、羅定縣(羅城鎮)、新興縣(城關鎮)、懷集縣(懷城鎮)、德封縣(德慶鎮)、高要縣(肇慶鎮)、廣四縣(縣城鎮)。當年把鶴山縣與高明縣合並為高鶴縣,至1981年重新分拆。
1963年至1982年,長達19年屬佛山地區管轄,佛山地區專署駐佛山市,轄2市11縣:佛山市、江門市、南海縣(佛山市)、番禺縣(市橋鎮)、順德縣(大良鎮)、中山縣(石岐鎮)、三水縣(西南鎮)、珠海縣(香洲鎮)、高鶴縣(沙坪鎮)、新會縣(會城鎮)、台山縣(台城鎮)、開平縣(三埠鎮)、恩平縣(恩城鎮)。
1988年設江門市,初轄二區五縣:城、區、郊區、新會縣(會城鎮)、台山縣(台城鎮)、開平縣(三埠鎮)、恩平縣(恩城鎮)、鶴山縣(沙坪鎮)。
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江門市轄江海區、蓬江區、新會區3個市轄區,代管台山市、鶴山市、開平市、恩平市4個縣級市,至此江門市的行政區域才定型成今天的格局。

B. 五邑是什麼意思

廣東省江門市所轄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區縣市人文風俗基本一致回,在海外答有大量五邑藉的華僑並團結一致,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邑」就是縣的意思。歷史上這五個地方都是縣級單位,即使現在已經全部改稱市/區,但行政上還是屬於縣級市。

C. 關於五邑華僑的歷史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歷史故事節選如下:

1.馮如,廣東恩平人,我國從事飛機研製、設計、製造和飛行的第一人,被美國報紙稱為「東方萊特」。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

於1912年8月25日,在國內作飛行表演時,馮如因飛機操縱系統失靈,失事犧牲。彌留之際,他仍支撐著把失事原因告訴助手,並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

(3)五邑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是展示五邑華僑歷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於2010年全面落成開放。

步入其中,「根在五邑」4個大字映入眼簾,厚重的歷史感和沉重的故土情撲面而來。館內展覽以時間為線,分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等六個部分,全面展現五邑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歷程。

D. 五邑的五邑特色

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會人隨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自此之後,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陸續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江門市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同潮汕和閩南地區並稱為全國三大僑鄉。據最新的僑情調查統計,江門五邑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00萬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僑胞在海外繁衍生息,為居住國的繁榮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當中涌現出一大批如加拿大總督伍冰志、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等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科學家。
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他們修建了學校、醫院、敬老院、托兒所、幼兒園、影劇院、圖書館、橋梁、公路、自來水工程、僑聯大廈等一大批公益事業。還設立助學、敬老等基金。他們造福鄉里,對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近年,五邑地區電商行業發展迅猛,落地阿里巴巴1688·江門產業帶、阿里巴巴1688進口貨源·江門站兩大電商項目,迅猛帶動當地企業升級,大力推動電商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各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增強外商回來投資的信心。江門五邑僑鄉成了華僑和外商投資的一片熱土。至今,來江門五邑僑鄉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25個,其中居前的是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法國等,涉及的行業達20多個,產品上千種,主要行業有紡織、化工、機械、電子、通訊設備、塑料及製品、建材、皮革及製品,食品、木器、農業、建築、交通運輸、房地產、飲食、旅遊等行業。僑商與外商聯合來江門五邑投資增多,產生了連鎖效應。一批大財團、大企業、大商社、跨國公司陸續到五邑投資,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3家在江門落戶,僑屬企業已成為僑鄉經濟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江門是一個對外交往較多的城市,它和包括美國河濱市在內等多個國家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每年接待一大批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日本、印尼、澳大利亞、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的遊客。
江門五邑還是一個窗口,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從這里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廣大的海外華僑華人也將世界各地優秀的文化、先進的科技帶回中國,架築起中國和外國的友誼之橋、經貿之橋、科技之橋,為中國和居住國的發展,為全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宏偉的貢獻。 新會陳皮、人工蟲草、桔普茶、陳皮普洱茶、桑果紅酒、恩州奇石茶具、劍花、葵扇、白菜乾、廣合麻油腐乳、牛大力
外海面、開平火蒜、台山蝦醬、開平腐乳、荷塘頭菜、古勞面豉、陳皮餅 1起源
粵劇是什麼時候在這塊土地上「安營紮寨」的?到底是100多年前,還是近400年前?
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幾位熱心的老戲迷不約而同指點迷津:新會東關路留下五邑唯一的明代石戲台。
穿過兩條車水馬龍的馬路,我們來到會城東關路的石戲台,頓時眼前一亮。高高的戲台坐落在民居前,古色古香的屏風刻畫著各式各樣的戲曲人物,寬敞的「群英台」分「出將」、「入相」兩道門,不用細看,這是一個最典型的戲台。石戲台前立下石碑:石戲台建於明代,清代重修,1995年被列入新會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屈指一算,石戲台迄今有400多年。
新會地方博物館副館長林文斌告訴記者,石戲台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400多年前,這里是會城的中心位置。根據明萬曆《新會縣志》卷二「風俗」條記:「昔雲城中尚雜劇,今而鄉則盛矣。到明朝,戲劇演出不分上中下戶……」」雜劇「是金元時期盛行於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的戲曲藝術形式,也是我國最早最成熟的戲曲藝術形態。
新會地方文史學家林福傑結合地方史志說,石戲台是關帝廟的附屬物(石戲台對面是關帝廟,已被拆),每年「關帝誕」都舉辦慶賀盛會,往往一連幾天請戲班來演戲。
由此,用於戲劇表演的石戲台,早在明代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那麼,在這個石戲台演出的雜劇是否已包括粵劇?
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五邑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日星否定這一說法,「粵劇是清代中葉以後興起的眾多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追溯粵劇的起源,當以開平籍名伶鄺新華為粵劇的開山之師,他在廣州成立了首個粵劇會館——八和會館,標志著廣府戲的崛起。接著,辛亥革命時期,『志士班』告別用『戲棚官話』演唱的歷史,開始了用廣州方言演唱,進入粵味濃烈的真正的粵劇時代。
然而,很多官方說法則認為,粵劇有300—400年歷史。2009年,在粵劇成為世界「非物質遺產項目」後,廣州市文化局社會文化處負責人黃斌,在2009年粵劇成功摘取廣東首個世界「非物質遺產項目」後,接受記者采訪指出:「有近400年歷史的粵劇有9大流派……」
不管答案是100多年,還是近400年,我們無法去否定的是,粵劇具有一種魔力,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五邑地區,植根在一部分人的生活中。
2崛起
一幕幕歷史煙雲已經過去,留下了一個謎一樣的話題:為什麼五邑人能在粵劇舞台上獨樹一幟?
因為是珍貴的文物,石戲台只有在節假日才能進場演唱。很顯然,往日喧嘩早已隨風而去,站在金碧輝煌的屏風下,四周如此平靜,耳畔回響起那悠揚的粵韻,綿綿不絕,由近及遠。
遙想100年前,廣東的戲曲正醞釀著一場破冰之局,領頭人正是開平水口鎮泮村人鄺新華。
史書記載,清代同治年間,因李文茂率伶人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粵劇正處於長達10多年的禁足。伶人為了生存,正尋找突圍之路。同治七年,兩廣總督瑞麟為其母大局祝壽,廣東班武生鄺新華和花旦勾鼻章以一部《太白和番》大戲大受嘉賓贊賞,鄺新華和勾鼻章借機向瑞麟提出解禁之請,經瑞麟向朝廷奏請,獲得准許。
鄺新華振臂一呼,伶人紛紛響應,幾年後,粵劇會館——八和會館,在廣州成立。
辛亥革命後,粵劇逐步走向鼎盛發展時期。五邑各地戲院,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落成。根據《五邑戲曲概覽》一書介紹,公元1911—1925年,五邑各地全年演出不斷,1913年,江門建起專演粵劇的大同戲院,會城建起普慶戲院,台山阮氏華僑,在端芬鎮建起大同戲院,在斗山建起聯華戲院。開平的赤坎、三埠先後建起七八間戲院,這些戲院,成為省港名班的演出場所。
豐富的戲劇土壤和舞台,造就了一批批伶人。繼鄺新華後,五邑名伶粵劇名宿陳非儂(外海)、20世紀30年代粵劇「四大名旦」譚蘭卿(新會雙水)、粵劇「四大名丑」廖懷俠(荷塘)、葉弗弱(台山),唱響舞台,成為名角。恩平籍芳艷芬獨創「芳腔」,在粵劇界備受推崇,風頭一時。省內大小戲班裡的文武生、樂手、花旦,來自五邑地區的更是難以統計。
由清至民國初年,「每一戲班都少不了四邑人」、「沒有四邑人就不成戲班」的定律為粵劇戲行內所公認。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出自梨園世家,開平籍紅線女演過近百出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形象。她獨創「紅腔」,唱紅半個世紀,成為蜚聲中外的粵劇泰斗。
一幕幕歷史煙雲過去,留下一個謎一樣的話題:為什麼五邑人能在粵劇舞台上獨樹一幟?
對此,李日星認為,一方面,五邑地區曲藝文化底蘊深厚。粵劇使用廣州話演唱以後,將大量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粵曲如木魚、龍舟、粵謳、南音等吸收到粵劇里來,使粵劇真正成為充滿南粵文化氣息的粵語粵韻的地方大戲。此後,粵劇中的精美唱段在流傳過程中又從粵劇中獨立出來,為群眾廣為傳唱,私伙局由此而興,蔚然成風。另一方面,在過去,五邑地區生存條件惡劣,生活艱難,在當時,以藝謀生,唱戲為業,算是一個向陽出路。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江門劇協副主席司徒沛告訴記者,五邑人思想開放包容,有著開拓進取的精神,對本身具有開放兼容的粵劇這種戲曲,非常容易接受;與此同時,五邑是水鄉,民歌、曲藝群眾基礎雄厚,自古用「紅船」作為交通工具在各地巡迴演出。
兩位專家不約而同提到同一個原因——曲藝文化底蘊深厚。2002年,台山、開平和新會,被中國曲協授予「中國曲藝之鄉」。
3走向
如果劇團繼續銳減,一代觀眾老去,將來,粵劇會消失嗎?
入夜,華燈初上,石戲台陷入了沉寂,但城市各地的廣場上卻熱鬧起來。五邑各地的粵劇、曲藝團體正投身於各大社區的創文演出。五邑最大的粵劇團——江門粵劇團連續幾天進社區演出,所到之處,皆被圍得水泄不通。
國家一級演員,江門粵劇當家花旦余陽麗顯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場面,台上處變不驚,一腔一調、一招一式、句句傳情。一曲既終,餘音裊裊。
面對場外人山人海的觀眾,余陽麗並不認為現在的粵劇市場回到從前。「看熱鬧,看過癮的,有很多人,但真正願意為此掏錢進場看戲的,沒有多少人。昔日一票難求的市場已經一去不復返,粵劇已遭到各方面的沖擊,市場的路子越來越窄。多年來,我們劇團主要是靠一些大老闆請我們去做戲來維持,很苦也很難。有時跑跑港澳、珠三角其他城市才能撐下去。」
一個不爭的數據足可以證明余陽麗的擔憂:根據江門市曲協提供的數字,解放後到現在,五邑地區專業粵劇團先後出現70多個,業余劇團曾有120多個,目前在市場上活動的劇團銳減成10多個。
如果劇團繼續銳減,一代觀眾老去,將來,粵劇會消失嗎?
「不會。粵劇是廣府民系所創造粵方言戲曲 藝術,只要粵語存在,粵劇就不會消失。不過,隨著現代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它將與影視、網路越來越緊密地結合起來,編劇、表演、傳播的形式都可能發生變化,或許新的粵劇藝術形式也會應運而生。」李日星說。
「不會消失,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老人的身體結構特點顯示,他們喜歡節奏慢的音樂,粵劇是人心底最柔軟的文化。」做戲40年,新會粵劇團副團長李天龍說。
往事如煙,隨著時代的變遷,褪下華美外衣的「粵劇」,像夜色一樣,漸變沉寂。然而,江門五邑各地的私伙局卻不甘寂寞,遍地開花,多達200多個。第二天清晨,我們上班路過的公園一角,依然又聽到那牽動人心的小曲,整個城市恢復一天的色彩。
是的,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正延續著對粵劇的熱愛,粵劇將繼續滋養著這片名伶輩出的熱土。

E. 「台山是中國第一僑鄉」是誰提出的

你好,是周恩來,是上世紀周恩來到台山視察時封的……

因深厚的僑史文化底蘊而享有「中國回第一僑鄉」美譽的廣東答省江門市,將於今年10月中旬舉辦世界華人盛會——首屆「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今後將每年舉辦一次。

這次活動得到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國海外交流協會、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的支持,由江門市人民政府、廣東省僑務辦公室、廣東省旅遊局、廣東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

江門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下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和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市,俗稱江門五邑。上一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總理在江門視察時,曾稱江門五邑僑鄉的典型代表台山為「中國第一僑鄉」。

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近代以來,他們積極為家鄉引進和推廣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使江門五邑僑鄉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留下了以僑鄉建築為主要載體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深厚的僑史文化底蘊,使江門五邑僑鄉在全國各大僑鄉中具有獨特的典型意義。佚名

F. 江門五邑地區的風土人情

麻蝦醬


朋友,你到過我的家鄉海安嗎?嘗過這里的特產——麻蝦醬嗎?如果你來海安的話,千萬記著要親口嘗一嘗這里的麻蝦醬,那味道真是鮮美極了。
小的時候,每到春天,我們總能聽到一聲聲粗嗓子的叫賣聲:「麻蝦——鮮鮮的麻蝦啰!不鮮不要錢,燉蛋,澆面,蘸大餅啰!」這時,奶奶趕緊拿一個大碗遞給我,塞給我兩毛錢,說:「快點去,買碗麻蝦,下面條給你吃!」
中午吃飯的時候,老遠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麻蝦的香味,我趕緊坐到桌子邊,用筷子在紫紅的麻蝦碗里點一點,蘸到嘴裡,真鮮!
從那時候起,鮮鮮的麻蝦便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里,以至於,上學後,我還念念不忘,一直想弄清楚麻蝦到底是什麼東西。
後來,我終於從互聯網上找到了答案:麻蝦是世界最小的蝦種,是永遠長不大的淡水小蝦,體重0.007克,體長0.9厘米,味道極其鮮美,堪稱江海一絕。
海安麻蝦歷史悠久,其獨特的鮮味,清純的口感使得麻蝦美食代代相傳,堪稱江海一絕,「天下第一鮮」。麻蝦含有豐富的鈣質,動物蛋白和氨基酸,少有其他蝦種含量過高的膽固醇,從而越來越受到健康飲食推崇者的偏愛。
海安麻蝦真正享譽全國,走向世界也就是近幾年的事,聰明智慧的海安人民利用高科技研製成海安麻蝦醬,讓它走進千家萬戶,從此飄香海內外。 改一改就好了

G. 五邑名人有哪些

明代嶺南大儒陳白沙
清末維新運動政治家梁啟超
中國近代外交家和法學家伍廷芳
近代民主革命版先驅陳少白
中國權第一個飛行家馮如
美洲華僑領袖司徒美堂
中國首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唐明照
世界首位華人女特技飛行員張瑞芬
中國第一代電影明星胡蝶
「東方畫壇巨擘」李鐵夫

H. 五邑地區有什麼比較傳統的文化

小吃:新會陳皮、人工蟲草、桔普茶、陳皮普洱茶、桑果紅酒、恩州奇石茶具、劍花、葵扇、白菜乾、廣合麻油腐乳、牛大力 外海面、開平火蒜、台山蝦醬、開平腐乳、荷塘頭菜、古勞面豉、陳皮餅
廣東省江門市所轄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區縣市人文風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藉的華僑並團結一致,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可以說,現在祖國內地江門市行政區域的確立,是建立在海外「四邑」籍僑胞的認同上,逐漸為國內政區劃分所認可,並最終定型的。 雍正十年(1732年)劃新會縣遵名都、新化都、古勞都等三都和開平縣雙橋都、古博都址山等地,新建鶴山縣。顯見,鶴山也是由新會縣、開平縣兩縣析地而置,便縱是言「四邑」,也是包括鶴山的。同理,赤溪廳是從新寧縣地析出,便縱是言「四邑」,也是包括赤溪的。反而是現在的江門地區人,多認為「四邑」與「五邑」有別,那是因為江門地區存在兩種粵語系當地口音,一是廣府話、一是四邑話。 四邑話流行的區域,恰恰在鶴山邑以外的台山邑、新會邑、開平邑、恩平邑,因此定名為「四邑話」。以文化的獨特性而言,「四邑」的說法不能拋卻,如果太多地強調「五邑」,很容易造成四邑方言的矮化,失去江門地區獨有的特色,將是江門市的一大損失。「四邑」代表的是江門市獨特的歷史、語言、文化,再者說,既然「四邑」之廣義,也能包含鶴山邑,又何苦「推陳出新」,廣宣五邑之說呢?!若有不同之心,縱「五邑」亦不能使同;如有團結之心,言「四邑」亦不致分。 今天的江門地區,縣級行政區已經不只五個。包括縣級市四個: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縣級區三個: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而卻沒有改用七邑之說,似乎五邑大學的名稱趕不上江門行政區域的調整,倒不如稱為四邑大學,更能體現江門市所獨有的地域文化。鶴山邑既也是從四邑之中分出,就不應該認為「四邑」沒有包含鶴山的可能性。

I. 廣東江門地區為什麼叫五邑地區五邑有什麼含義

廣東省復江門市所轄的新會、制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區縣市人文風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籍的華僑並團結一致,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邑」就是縣的意思。歷史上這五個地方都是縣級單位,即使現在已經全部改稱市/區,但行政上還是屬於縣級市。關於這一地區,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個有關名稱:四邑、五邑和六邑(加上赤溪)。其中四邑用得最多。

在1983年,鶴山劃入江門地區管理後,五邑成為官方名稱,但在海外華人小區,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稱呼。

(9)五邑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明代心學奠基者陳白沙、近代維新先驅梁啟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故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讓大文豪巴金先生為之陶醉的小鳥天堂。

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與粵西連接的重要交通樞紐,東鄰中山、珠海,西連陽江,北接廣州、佛山、肇慶。祖籍江門的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人口眾多、分布全球五大洲,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

參考資料:網路-江門

J. 五邑形成於什麼時候

五邑,地方名,指江門市轄下的五個縣級市:恩平、鶴山、開平、台山、新會。

由來
「邑」就是縣的意思。歷史上這五個地方都是縣級單位,即使現在已經全部改稱市,但行政上還是屬於縣級市。關於這一地區,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個有關名稱:四邑(除鶴山在外)、五邑和六邑(加上赤溪)。其中四邑用得最多。在1983年,鶴山劃入江門地區管理後,五邑成為官方名稱,但在海外華人社區,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稱呼。至於赤溪,歷史上曾有此建制,但1953年已並入台山縣。

江門五邑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並入江門市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閱讀全文

與五邑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