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知識趣談

歷史知識趣談

發布時間:2021-02-23 00:33:09

1. 中國人必知的歷史知識...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2. 求優秀的歷史小知識

我國最早的石拱橋建於河南洛陽。中國 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史活》 前言中指出:「我國最早的石拱橋— 旅人橋建於洛陽。」據《河南府志》 記載:洛陽七里澗橋也稱旅人橋,在 晉代京師建春門東七里的七里澗上。 始建於晉太康三年 (282年)十一月, 至次年四月建成,日用工7.5萬人, 距今已有1700多年

年號的起源和命名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志。「紀元」亦稱建元,是紀錄年度之始。西漢以前,一個皇帝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既不改元,又無年號,一元到底,概稱XX帝的XX年。王號紀年比年號紀年方便一些。彼時,承襲王位者,也只採用王號紀年,不建年號,如周惠王元年。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帝王們出於政治的需要,便逐漸改變了紀年的方式。我國歷史上正式改元是從漢武帝開始。正式建立「年號」作為制度傳襲下來,則在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年號實行後,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號」,即稱為改元,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為止。辛亥革命後,所用的民國歲次和袁世凱的「洪憲」仍留有年號的遺跡。

我國歷代各朝所定的年號,為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曆等等。但也有很少數是三個字、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三個字年號是從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國」開始的。之後的還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個字的年號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則天稱帝後採用的「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還有六字年號,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惠宗「天賜禮盛國慶」等。

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總要經過反復篩選,采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元、天、中、永」等字開頭。因此歷史上歷代年號的採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復現象,如用「建武」作年號的有7個;「建興」有11個;「太平」做年號的達9個之多;另外「中興」、「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這些年號就分別各有6個皇帝使用過。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導致年號重復。

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

溥儀生於1906年,是光緒皇帝之侄,醇親王載灃之子。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在相隔一天的時間內先後死去。不滿3歲的溥儀繼承帝位,次年改年號為「宣統」,由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革命巨浪席捲全國。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溥儀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了,從此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鰲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乾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裡,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慾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簡介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3. 一個有趣的歷史知識問題

任何一個農民起義或農民暴動,在最初的時候都難免會出現濫殺和搶燒的情況,硬說是邪教也不是沒有道理。
比如李自成吧,公認是農民起義的,但他初期也跟土匪差不多,後來在李岩的幫助下,才確立了政治綱領,成為「義軍」。

所以,不要只看一時的行為,總體來說還是要看整體的。
白蓮教有過濫殺的行為,但同時也是農民起義,關鍵看怎麼說了。人嘴兩張皮,說的時候偏重什麼,就是什麼。
以前的歷史課本說白蓮教是起義,因為我們的政府要求這樣說,我們上幾代人傳下來的思想,還帶著「造反有理」、「殺富人有理」的思想,所以課本就那樣寫。
但近幾年,提倡的是「和諧社會」,就怕的就是百姓有人造反,所以話鋒一轉,白蓮教又成了邪教。

一個歷史人物、歷史組織、歷史事件,隨著統治階級的要求不同,其評價也是不同的。
比如曹操,曾經有人褒,也曾經有人貶,這完全是出於統治者的思想禁錮需求。
比如太平天國,課本上曾經講過是「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最高峰」。但近年來不是又出現很多批判的聲音么~~~比如袁騰飛老師在《歷史是個什麼玩意》一書中的評價。

所以,歷史這東西,不要輕信所謂的「官方觀點」,那都是統治階級給百姓洗腦用的。
要通過讀書來形成自己的觀點才好。

4. 用歷史知識談中國傳統文化

當今社會,世人的心都比較浮躁,可以說沒有一個信仰,所以做事和做人都比較游離不定,沒有一個生活目標,在心中缺少一個行為道德標准。但是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歷史和文化,其中不乏很多值得後人借鑒的思想和文化。一旦能夠恰當地利用其中哲理,無論對於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都有裨益。宏揚國學文化,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響亮的口號!但是如何真正地宏揚呢?我認為首先要學習這些東西,然後從其中尋覓「金子」,拋棄「沙子」。「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是人們很熟知的一句話。真正的鐵是用來做好器具的,而並非用在一個小小的釘子上。好男兒志在四方,應該有鴻鵠之志,不應該把自己僅定位在一個士兵的位置上。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的父母是不希望我當兵的,感覺那樣太受苦,也沒什麼出息,我的前程是從學業中慢慢積累的。並且也靠這個求學經歷來描繪自己的人生畫卷。可是現如今,當今也是一件炙手可熱的事情,很多人都找人、拖關系地當兵。我身邊也不乏其人。據了解,家裡有關系的那些都混好了。而家裡本來就沒有軍隊或者公安部門關系者,混的就一般了。腳下之路千萬條,不管怎麼說,能出人頭地就是能耐,就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個排比句言簡意賅短短15字包含了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細細品讀。所謂博學,乃者,就好比我們新聞學中的咱家。當一個記者可不容易的。要知曉世間萬物之形態,涉獵三教九流之門道。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一本大而厚的書你每走一頁,就等於上了一門課。比如到火車站買票也是學問啊。你要知道到那裡去買票,那裡是入口,進去後還要看你手中的票是什麼開頭的,是k還是t?是特快還是普快?你進站後該如何選擇候車室。包括上車和下車的一些手續。還有到站後哪裡是出口?我的經驗告訴我,跟著大部隊走!呵呵!隨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要你是一個有心人,就會在各種場合下收獲到知識和學問的。天長日久,慢慢就成為習慣,這樣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最最好的教育,無論對於自己的知識體系還是道德修養都受益匪淺。審問之:此問非彼問。平時老師教育我們要勤學好問,固然有其道理。小弟從高中以來就深知其好處,在高中和一位英語老師還有語文老師交往深厚。正是我勤學好問之收獲。深受二位老師之喜愛。無論從學習上還是做人道理上都得到很多在課本上學習不到的東西。著實另人慶幸。在大學期間,更是發揮了此長處。在經貿與老師又打成一片,我的德行得到提升,視野也開闊甚廣!以至於現在的實習和工作都得益於此。但是有些時候,問要問到點子上。不能什麼都問,否則人家不屑與你交談。最好問到他關系的或者他感興趣的,以引起共鳴。這樣的交談才能順利,才能如涓涓溪流,綿延不絕。你才能獲取到更多的信息。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道理類似,就是要學會明辯事理,小心行事。勤於思考而又明辨是非,並且言行舉止要符合人們的道德習慣或者社會標准。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一貫是我的行為方針。人 有 「七情六慾」,「情」分成七個方面:喜、怒、哀、懼、愛(愛你不愛你這個愛)惡(討厭不討厭)欲(慾望,廣義的慾望),這叫七情。 有六個慾望,就叫色、聲、香、味、觸、法」,「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好一個七情六慾。世人皆需面對的,誰也別想游離於外。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會遇見你喜愛的人和厭惡的人。我的觀點是:和志同道合者多交往,深交往;和那些厭惡的人,也不能不交往,因為畢竟身在江湖,在面子上還是要說得過去的。比如我和傅哥屬於前者,和我們部門某位同人屬於後者。但是人的忍耐是有限的,把人逼到懸崖之處時,便會奮力殺出一條血路來。生活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體會到,別人是很難明白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都雲作者痴,誰知其中味!呵呵!但是體驗人生也是一筆財富。現在的痛苦是為以後奠定基礎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堅信我非池中之物,一旦蛟龍飛上天空,那麼就會有噴雲吐霧之武工,駕御四方之本領。人么,就是活一個奔頭,時刻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和理想,要不整天吃飯,睡覺。和pig有何不同? 談到政治:從小而學之。到如今才知道還有這個意思:正己而後正人。是我聯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欲人。打鐵要先自身硬。均可知否?咱們報紙上曾經報道某商場或者超市,其廁所處小便池上寫有「禁止使用和暫停使用」之標簽。咱們的記者把人家說得一無是處。諸如:給廣大顧客帶來不便,應該盡早解決之詞。當然了,揭露其弊端固然是好,以促進更好的改進,來方便顧客,營造一個良好的撒尿空間。但是那些記者的眼光只盯著別人的短處。對於自己家的事情便不聞不問。君且看看,咱們一樓的廁所內,和新聞報道上的如出一轍。那麼這個事情要誰來報道和揭露呢?難道是晚報或者都市報?呵呵!笑話!
有古之聖人說過:「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其實仔細想想就是那麼回事。現在的我就是處於憂患時期,一窮二白!身無分文,心憂天下!一個人在有慾望的時候,才會有生活的動力。才會知道拼搏和努力,人生才會有意義,才能體味到人間的冷暖。相反,當一個人物質生活過於安逸時,反會覺得空虛。從前在英語課本上學過一個富人不快樂,而窮人快樂的故事。呵呵!現在想起來覺得挺好玩的。我的理想無止境!要不沒有追求的了,就該去見如來佛祖了。呵呵!我們的老祖師 孔子孔老二曾經講過,人生三個步驟,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是「戒之在斗」「 晚年呢,戒之在得」。 言之有理,一語中地。前幾日,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真實讓人不寒而慄啊!兩個學生被強奸,而且被拍照,並且被揚言傳到網路上。兩個小夥子就在西三教租的房屋裡埋下了自己的「墳墓」。這豈不是少年貪色的後果!至於中年和老年的情況就不一而足了。我就是想說明一點,無論什麼時候辦事一定要適度。否則釀成大禍將無法彌補!甚至走上不歸路!可惜啊!

5. 歷史小知識

1、蔣介石已經覺察我軍准備北上會合二、六軍團的意圖,在綏寧、武岡一帶集內結了二十萬重兵布下口袋陣容專等我軍去鑽。
2、毛澤東
3、紅軍紅軍絕處逢生,之後強渡烏江,攻克遵義,開會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4、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
第二,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
第三,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第四,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6. 收集歷史巧記 速記的順口溜

歷史記憶方法趣談 一、順序記憶: 這種記憶是最普通的記憶方法,它是指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就可以這樣記:1、1775年,來剋星頓的槍聲,第一次大陸會議召開。2、1776年,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成立。3、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4、1778年,戰爭中心南移,5、1781年,英軍總司令康華利把寶劍呈給華盛頓。6、1783年,英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二、規律記憶: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如:世界史上六大帝國衰落的原因都是:1、人民起義。2、各地封建主(或奴隸主,包括被征服的各族)形成割據趨勢,力求擺脫中央控制。3、統治階級的內訌。4、外族或外國的入侵。 三、對比記憶: 如兩次世界大戰的對比。中國與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對比。中國近代三次革命高潮的異同等。 四、歸納記憶: 可把不同時間的同類事件歸納。比如:我國古代八項著名的水利工程。近代台灣軍民反抗侵略的斗爭事例。紅軍四次反圍剿作戰方針等。也可以把同一時間的不同事件進行歸納。比如:1945年發生的重要事件有:蘇、美、英雅爾塔會議、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蘇、美、英波茨坦會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上黨、邯鄲戰役、聯合國成立、台灣回歸祖國。 五、順口溜記憶: 把一些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很易記憶。比如:清朝皇帝的順序:努皇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慶、道光、咸豐);同光宣(同治、光緒、宣統)。再如朝代的順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戰秦漢三國休,兩晉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民。 六、講解記憶: 這是一種較新的記憶方法,一個同學給其它同學講述歷史事件,記憶效果比一個人自己記憶要高幾倍。且信號儲存時間長。當然,記憶的方法多種多樣,還有隔年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推理記憶法、信號記憶法等等。 在中學開設的所有學科中,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歷史,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歷史學習要記憶的內容太多太多,這就給學生學習歷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而,有不少學生喜歡歷史,但記不住歷史。其實,記住歷史並不難,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簡捷可行的記憶方法。學習歷史,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對記憶對象,要進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它的本質、規律、特點,通過理解來加深記憶,大可不必死記硬背。我在教學實踐中,找到許多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現整理如下,以饗大家。 一、順序記憶法: 就是按照事件本身發生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這種記憶法最為普遍。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1、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馬恩河戰役。2、1915年,義大利參戰。3、1916年,凡爾登、索姆河戰役。4、1917年,美中參戰;俄國革命。5、1918年,奧匈帝國瓦解;德國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1、爆發:1775年來剋星頓的槍聲。2、建軍:1776年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3、建國: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4、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1781年約克鎮英軍投降。6、和約: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二、歸納記憶法: 一方面,可以把不同時間的同類事件進行歸納。如:近代前期西方列強連續發動的5次大規模侵華戰爭、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中國製造的5次事變、新航路開辟過程中的4次重大遠航、二戰中同盟國首腦召開的4次國際會議、中國工農紅軍5次反「圍剿」、中國共產黨召開的15次代表大會,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同一時間的不同事件進行歸納。如: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李大釗被害、「馬日事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寧漢合流」、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廣州起義。 三、規律記憶法: 在學習中,我們可以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來記憶。如: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英國、法國、美國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都是:反動的政治統治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要發展資本主義,就必須起來推翻反動的政治統治。而三國的革命,又都有導火線、爆發標志、主要領導人、文件的頒布等。在發展資本主義方式上,俄國和日本都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來完成的,義大利和德意志則是通過完成國家統一來進行的。 四、比較記憶法: 將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以加深印象。如:中國的抗日戰爭期間,國共兩黨的抗戰路線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的開辟的比較。德、意統一的相同與不同的比較。對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性質、規模、影響等進行比較,從而達到記憶的目的。 五、圖表記憶法: 一些歷史知識可以通過畫圖表的方式進行記憶,效果較好。比如:秦、唐、元、明、清的疆域四至,可畫直角坐標系。隋朝大運河圖示。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過程圖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程圖示。世界三大宗教知識一覽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知識摘要一覽表。第一、二、三國際一覽表。德、意統一內容一覽表。等等。 六、聯想記憶法: 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已知的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如:看到書本,自然而然想到蔡倫的造紙和畢昇的活字印刷。學到義大利資本主義的萌芽,想到中國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學了英國工業革命,想到中國的鴉片戰爭。看到菊花,想起陶淵明;看到電燈,想起愛迪生;看到火車,想起史蒂芬孫;看到飛機,想起萊特兄弟。 七、順口溜記憶法: 把一些繁多的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很容易記憶。比如:我把康熙大帝的主要事跡編成:智擒鰲拜,平定三藩;冊封班禪,統一台灣;抗擊沙俄,親征噶爾丹。再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九·一八」,日侵華;瓦窯堡,定方針。「一二·九」,掀高潮;西安事變,初步建。盧溝橋,小日本,等著瞧,國共合作決不饒! 當然,記憶的方法多種多樣,還有直觀形象記憶法、聯系實際記憶法、分解記憶法、重復記憶法、推理記憶法、信號記憶法、卡片記憶法、輪廊梗概記憶法等等。在實際學習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只要大家掌握了其中的一種甚至幾種方法,學習歷史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採納哦

7. 有哪些有趣的歷史知識

十句名言總結中國歷史

1:帝王將相寧有種乎;

2:不求同年同月同日專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3:水能載屬舟,亦能覆舟;

4: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寧可遺臭萬年;

6:精忠報國;

7: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8: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莫須有。

8. 歷史常識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西方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史學究竟是什麼?以上關於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雖然在文獻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確定的,但是從邏輯序列上講,它們其實與歷史學自身演進的自然歷史過程和人們對它加以認識的思想史過程是基本相符的。「史有二義」和今人的「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與「知識體系」說、「超科學」或「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科學」說,可以看作是分別對應於歷史學在其發展歷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個時代的客觀存在事實在歷史學家思想上或理論上的表現形式。其中,「科學」說中的一般「科學」說和其他兩種史學解說,分別反映了歷史學第四個發展時代中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期;至於後者,更確切地說,是當代史學實踐的客觀存在狀態在歷史學家理論形式上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是史學理論工作者對當代史學實踐進行抽象性認識的理論結果。而當今中國歷史學界史學界說紛紜,不過是史學實踐日趨復雜多元的紛亂現實在史學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認識混亂的切實反映;而且,各自對史學定義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義者學術背景和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的影響。
在今人的幾種史學的定義中,就中國未來史學的發展而言,比較有意義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學」說、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說和蔣大椿先生的「整合學」說。其中,李、蔣二說雖各自從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對歷史學的特性的認識上,實基本一致,因此可作進一步的融合而成為一派之說。就目前的研究狀況而言,未來中國史學本體論研究,如果說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的話,那麼,它們無疑是值得援用為學派建立和發展的理論基礎的解說。
因為,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它更是一門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
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由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既存事實,對歷史學是什麼的回答,就不應該再繼續停留在一般歷史學的認識階段,而必須把它當做一門完成的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來看待。中國歷史學理應歸屬於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而不是也不應該是任何別的什麼歷史學。與此同時,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不能滿足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時代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史學認識水平,必須結合後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特別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史學實踐的現實存在狀況,從而作出我們時代的關於史學的確切定義。史學定義的重新確定,必須符合並反映這個時代要求。
歷史學對於個體歷史學家來說,它可以成為他賴以謀生的一種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職業手段,也不妨可以成為他從歷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質或從歷史中認識人類自身的一種方式,或是作為他提高其文化藝術體驗和鑒賞能力的一種有益的精神活動;個體歷史學家當然亦可以是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外的其他歷史觀來指導其歷史研究;而且,並非每一個體歷史學家、每一次具體的史學實踐,都必須承擔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運動特殊規律的任務。但是,諸如此類產生於歷史認識和歷史學發揮其功能與作用過程中,僅僅來自史學主體的主觀認識和這種認識形式、認識手段的特殊性和歷史學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發生在個體史學主體身上的特殊現象,來自歷史學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產生的特性,而不是產生於歷史學確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本身,更非結合今天歷史學發展現實狀況的東西,是不能成為否定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根據的。
從特性方面講,盡管歷史學或多或少地具有其他社會科學甚至人文學科(如文學、藝術)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在於這些一般特性,而在於它根源於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把自己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特性,其中較顯著且重要者有:它與哲學相比的特殊性特徵,與一般社會科學相比的綜合性、整體性特徵,與文學相比的真實性特徵。[19]在歷史學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些人文學科一般性特性的東西,同樣不能成為否定它是一門科學的根據。
因此,任何關於歷史學不是科學的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都不能拿來作為重新確定史學的定義的基礎性材料。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20]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律為前提,然後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21]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別於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徵,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22]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現在,我們可以給歷史學——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定義作如下確定和簡要說明: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現在與創造未來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編輯本段
歷史學科的體系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古代天文學:對太空的觀察,計算星象
歷史地理學:研究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對於考古學等提供借鑒
編輯本段
歷史學的分類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亞洲史、歐洲史、非洲史、大洋洲歷史、美洲歷史、各國歷史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 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 經濟史 | 農業史 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 醫學史 | 交通史
編輯本段
中國歷史的幾條規律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 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境左右命運,東強西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展才能得於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禦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禦的重點.同時,我們由於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目前,北方的強敵暫時構不對我的威脅,但向南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
10、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定都北京和西安的朝代必然強大,定都南京和杭州的朝代必然弱小.
西漢、唐、元、明、清這些歷史上比較長命的王朝都是定都北京,而晉、南宋、南陳,南唐、民國這些短命王朝都是定都南就或者臨安(杭州)。這主要是因為南方脂粉之地,歌舞昇平,令人醉生夢死的原因吧。

9. 關於歷史的知識

對於清朝歷史,提到研究,不能只對清朝歷史正史,清朝歷史野史、逸聞,清朝歷史人物、清朝歷史事件其實都值得看。
本站清朝歷史的內容分為三部分:清朝歷史研究、清朝歷史野史、清朝歷史隨筆,可以為你提供不同角度的清朝歷史。其它還有很多的清朝歷史相關內容,比如清朝歷史人物、事件、圖片,清朝歷史網站鏈接等,一定有你需要的。
http://www.qianlongtang.com/Article/Index.htm
轉自:潛龍堂歷史文化網 www.qianlongtang.com
參考資料:www.qianlongtang.com

閱讀全文

與歷史知識趣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