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表格,初一
不同:1.半坡人種粟,而河姆渡人種水稻.
2.半坡原始遺址則出土了用以捻線的石制陶制紡輪版.從半坡陶器權底部發現的麻布印痕分析,當時最細的線紋直徑0.5毫米,已和今天的線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織機,織成麻布,製成衣服.
3.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普通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生產方面能種植的更多.
4.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
5.半坡居民燒制彩陶.
6.河姆渡居民在低窪處,並學會挖井.
7.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魚、肉、蔬菜等.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內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
相同:1.都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2.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框架,要求以單元寫出知識框架,內容全面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
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 P1.3.4
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並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
6、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
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 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15、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P23
17、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P27
21、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0
2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
24、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25、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26、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形勢圖》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P34
28、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30、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
31、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P37
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P38—39
33、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P41
3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P41
35、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
36、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P43
37、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P43
39、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P46—P47
41、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漢、東漢(41-67)
42、秦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秦朝疆域圖》 P60
43、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45、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靈渠的修建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建立了政權 P63
47、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P64
48、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P67
49、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50、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68—69
51、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P69
52、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P73
53、漢朝時用耬車播種,紡織業中也有了提花機 P73
54、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 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統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於。P79
58、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P83
59、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P83
61、 我國使用紙作為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P87
62、 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P88
63、 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P88
64、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編寫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P89
65、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為教主。P92—91
6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寫了《論衡》一書。 P93
67、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編寫了《史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P94
68、秦陵兵馬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P95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68-84)
70、 200年,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P102
71、208年,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 ,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P103—104
72、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省),加強了夷洲與大陸的聯系 P106
74、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從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P109
76、316年西晉滅亡,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P109
77、383年,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 P11O
78、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建立宋,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79、北魏分裂後,北方先後出現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為北朝。P116
80、 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一書,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P119
82、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P119
83、東晉的王羲之有代表作《蘭亭序》,稱後人稱為「書聖」 P122、
84、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范縝,他撰寫了《神滅論》。P124
86、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P124
3. 求初一下人教版歷史第3單元(就是明清那單元)復習提綱,謝謝!
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強君權措施:①政治上: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獄和軍政;在中央,廢除丞相,撤消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②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舉制度,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成為「八股文」。
二、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史稱「靖難之役」。朱棣稱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強君權的統治:①1421年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②進一步強化君權,繼續執行削藩政策。③增設特務機構東廠,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一種表現。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為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
2、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3、到達地區: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鄭和下西洋盛況
時間 1405~1433年
次數 先後7次
海船規模 最大的海船長44丈,寬18丈
船數 每次航行大小船隻有200多艘
人數 每次出海2.7~2.8萬人
到達范圍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西大航海聯系比較
人物 鄭和 哥倫布 達•伽馬
地點 下「西洋」 到達美洲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數 7次 4次 1次
人數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數 大號寶船63艘(共百餘艘) 17艘 4艘(一說3艘)
船隻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摺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思考:請比較一下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什麼不同?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家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下進行的,自然經濟帶有封閉性,其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發現新大陸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商品經濟帶有開放型,目的是為了獲得財富。從這個角度看,兩人的航海之旅因此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前者促進了中外之間的友好交流,而後者不僅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還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浙江台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門才回歸祖國懷抱。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後遷都沈陽,改稱盛京。
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年 女真 金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後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清 皇太極
2、1644,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乾隆帝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清朝的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份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我國封建社會戰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各個主要歷史時期相關的政治制度:①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中央集權和「法治」思想,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廢分封、行縣制,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②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嬴政建立起一套內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權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和體現地主階級意志的《秦律》在內的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與措施。③漢初,郡縣制和封國制並存,諸侯王尾大不掉,逐漸威脅中央;漢景帝和漢武帝相繼採取「削藩」和「推恩令」以及「附益之法」等措施,成功地解決了王國問題;接著,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立刺史制度,形成「大一統」局面,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④隋唐時,繼承並發展漢魏以來政治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將秦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使之互相牽制和監督;把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職權分散給六部,限制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開創並完善科舉制。這些都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⑤北宋建立後,吸取唐朝後期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更迭頻繁的歷史教訓,採取強干弱枝的措施,將地方軍權、行政權和財權收歸中央,消除了割據因素,並發展科舉制,擴大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⑥元朝建立後,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實行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地方設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這既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又是後代省級行政機構之始。⑦明清時期進一步強化了以皇權為核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明初,中央廢除了秦漢以來的丞相制度,權力分屬六部,由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實現了皇權和相權的合一;地方廢除元朝以來的行省,設三司分權;並實行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加強集權;清朝沿用明制,設內閣、置六部,但還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後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決策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還強化八股取士,屢興文字獄。至此,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與發展的特點: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其內容既有較明顯的繼承性與共性,也有和時代特徵相關的特殊性。②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強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演變過程也始終矛盾交織: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斗爭;地方和中央關系的博弈(皇權加強意味著地方割據勢力削弱,反之就膨脹);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專制措施的結合。③維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權;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是歷朝封建統治者實行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④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前期的秦漢至隋唐時期,其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與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文化發展等積極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會後期的北宋至明清時期,其消極作用則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危害尤為嚴重。
第18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一、收復台灣(「開辟荊榛逐荷夷」)
1、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
2、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二、抗擊沙俄——雅克薩之戰:
1、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並進,擊斃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沙俄被迫投降。
思考:中國清軍取得雅克薩之戰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清軍取得雅克薩之戰勝利的原因是:①康熙決心大,部署周密;②軍民眾志成城,為正義而戰;③人數和武器裝備佔有優勢等。
2、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位置 時間 事件
東南(台灣) 1624年
1661~1662年
1683年
1684年 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軍進入台灣、鄭氏後代歸順清朝
清朝設置台灣府
東北(黑龍江流域) 17世紀中期
1689年 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
兩次雅克薩之戰
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一、清朝加強西藏的管轄(達賴、班禪和駐藏大臣)
1、確立冊封制度: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從此,歷代達賴和班禪,都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帝時(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影響:清朝的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二、清朝加強對新疆的管轄
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①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廣大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②乾隆帝時下令調兵平定了回部上層貴族小和卓與大和卓的叛亂;③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④清朝軍隊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2、土爾扈特回歸祖國:1771年初,蒙古土爾扈特部眾,在其傑出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擺脫了俄國的控制和壓迫,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土爾扈特部的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清朝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斗爭可用圖示歸納為:
三、清朝疆域
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南海諸嶼。
清朝的疆域四至用圖示可表示為:
清朝疆域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明代從國外引進的新物種——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業:①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②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後來居上;③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
3、商業: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市。
4、資本主義萌芽:①明朝中期以後,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開設機房,僱用機工進行生產,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用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②清代,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業部門增多了,生產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1、原因:①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農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②清朝前期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③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表現:①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不許擅自出海貿易;②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③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其它港口
3、影響:要一分為二的評價:①正面: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②反面:使中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不能適時地向外國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21、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先秦時期(文明的勃興)-秦漢時期(昌盛文化)-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承上啟下)-隋唐時期(文化高峰)-宋元時期(燦爛繁榮)-明清文化(時代特點鮮明)
一、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和京城三個部分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嚴整,城牆高大雄偉,街道寬廣筆直,是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餘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二、古典科技巨著
作者 著作 價值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
宋應星 《天工開物》 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等,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徐光啟 《農政全書》 農業網路全書,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三、古典小說
作品 作者 朝代 內容 成就
《三國演義》 羅貫中 元末明初 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斗爭。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水滸傳》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寫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西遊記》 吳承恩 明朝中期 根據民間流傳唐僧取經故事創作。 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紅樓夢》 曹雪芹、高鶚 清朝 描寫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揭示封建社會必然崩潰趨勢。 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
四、戲劇的繁榮
1、湯顯祖是明朝後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2、清朝中後期以徽劇、漢調為基礎,融合吸收了其它劇種的一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五、書法的成就
1、明朝書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2、明末畫家徐渭擅長潑墨,擅長潑墨,其作品《墨葡萄圖》;清朝畫派「揚州八怪」,最著名者鄭板橋,其作品有《蘭竹圖》。
4. 初一歷史復習表
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
1、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約70——20萬年前,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四肢),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頭部)。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使用打制石器(被稱 為「舊石器」)。食物來源於打獵和採集,住山洞,會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3、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已經掌握磨製、鑽孔技術,能人工取火,縫制獸皮衣服。
二、 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遺址:約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長江流域),使用磨製石器(新石器)、耒、耜,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種水稻,飼養水牛,定居(干欄式建築)。
2、半坡遺址:約6000年前,陝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黃河流域),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麻、蔬菜,紡麻織布,製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遺址,有隨葬物,出現貧富分化。
三、 遠古的傳說
1、黃河流域兩大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黃帝打敗炎帝,結成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它是漢族的前身,所以中華民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始祖。
2、禪讓制: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先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有堯、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導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奴隸制)。禹的兒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後一個夏王是桀(暴君)。
2、商: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成湯在鳴條打敗桀,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商東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長江流域,北達遼河。最後一個王商紂(暴君)。
五、 西周的興亡
1、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建都於鎬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建立封國(統治者叫國君,或諸侯),叫分封制。目的:鞏固周的統治。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財物,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
3、西周結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六、春秋爭霸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即洛陽)——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齊桓公稱霸的標志:葵丘會盟。
4、晉楚爭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敗,晉文公成為霸主。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5、吳越爭霸:吳王闔閭任用孫武打敗楚,成為霸主。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
勾踐「卧薪嘗膽」打敗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七、戰國爭雄
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韓趙魏由晉分裂而成。
2、戰國時著名戰役:圍魏救趙(齊國孫臏)、長平之戰(秦將白起)
3、合縱與連橫:合縱(合眾勢以攻一強)以蘇秦為代表,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以張儀為代表。
八、商鞅變法:
1、背景:①戰國時生產力發展,標志為鐵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廣。②秦國相對落後。③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
2、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農抑商。③獎勵軍功。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⑤嚴明法令。
3、性質:商鞅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影響:①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②秦國戰鬥力提高。③秦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4、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
九、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的原因:①秦國實力超過東方六國。②秦王贏政制定了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
2、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都咸陽。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②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內容:①確立皇帝的稱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貨幣(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銅錢)。②統一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統一文字(小篆,後來是隸書)。
十、秦末農民起義
1、原因:秦的暴政。表現在:①「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②殘酷地剝削。③嚴酷的刑罰。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殘暴。
2、開始: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曾攻到咸陽附近的戲。
3、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劉邦進入關中,逼近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十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都長安(西安)。漢武帝(劉徹)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術興太學。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政治方面: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③經濟方面: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④軍事方面:北方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管轄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南方控制海南島和「西南夷」。
十二、張騫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圍: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
2、 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聯絡烏孫國。意義:促進了內地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了基礎。
3、 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十三、兩漢時期的外交
1、「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另有「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鐵器製造技術傳到朝鮮,在平壤出土有漢朝蜀郡製造的漆器。公元57年,漢光武帝贈給日本倭奴國使者「漢委奴國王」 金印。
3、漢與歐洲的往來: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到達波斯灣。公元166年,大秦人從海路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國鼎立
1、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之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2、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之後,三分天下局面實際形成。
3、 三國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②221年,劉備建漢(蜀漢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孫權建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開發
1、 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工具、技術和種子。
2、 吳國的經濟: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臨海、番禺)。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夷洲(今台灣)。
3、 諸葛亮治蜀:堰官,錦官,平定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一帶)。
4、 西晉都洛陽,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南京)。江南經濟發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②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③社會相對安定。④自然條件優越。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內遷到黃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趨勢增強。②鮮卑貴族用落後方式統治人民。③北魏政權面臨危機。
內容:①借鑒漢族政治經濟制度。②遷都洛陽。③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改用漢姓、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推行漢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十七、青銅工藝
1、 青銅:是以銅為主要成分(銅、錫、鉛)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稱為青銅。青銅時代:是指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2、 主要青銅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銅器,商朝後期鑄造,特點是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朝殘品的典型風格。②四羊方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青銅人頭像和青銅樹: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於成都附近岷江上。特點: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2、 鄭國渠:戰國後期秦國建於咸陽附近,由鄭國主持修建,灌溉了關中平原。
3、 秦長城:秦朝為防禦匈奴,在秦、趙、燕三國北方防禦工程基礎上修築而成,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
4、 靈渠。秦朝修建,聯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世界最早),用麻造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產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2、 數學:①《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初期,書中關於負數的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以及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圓周率」:南朝時,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比歐洲早1100年。
3、 醫學:①「醫聖」張仲景,東漢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②華佗,東漢人,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麻沸散),編制了五禽戲。
4、 農學:賈思勰,北魏時期,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
5、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著有《水經注》。
二十、漢字的演變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時人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是由它發展而來。意義: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情況,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3、 金文:商朝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銘文和鍾鼎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4、 小篆和隸書: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流行於秦。後發展為隸書,漢時廣泛使用。
5、 草書、楷書和行書:出現於漢朝後期,三國兩晉時趨向成熟。
二十一、學術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統治者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②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編訂了《詩》、《書》、《春秋》作教材,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學中,善於啟發誘導,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記錄在《論語》里。
2、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①原因:戰國時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眾多的學派,歷史上稱為「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還有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和農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軻(鄒國,《孟子》)、荀況(趙國,《荀子》)。道家:莊周(宋國,《莊子》)。墨家:墨翟(魯國,《墨子》)。法家:韓非(韓國,《韓非子》)。兵家:孫臏(齊國,《孫臏兵法》)。
二十二、文學、史學與宗教
1、 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2、 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3、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對我國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尊老子為教主。
二十三、藝術
1、 戰國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製作於戰國時期,說明當時我國音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漢時期的美術中,雕塑的成就最為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型陳列館。
3、 王羲之:「書聖」王羲之,東晉,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5.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第三單元復習提綱(就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那單元的)
不知道和你們教材是不是一樣。玲一下主要內容吧
一、家住平原
(稻作文化印記)
1、泰國湄南河高溫多雨、水網密布、土壤深厚、肥沃
2、湄南河平原上分布著全國87%的人口,這與稻作農業對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關系。
3、村莊內的傳統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為主,用木樁支撐,懸空架設。
(用機器種莊稼)
1、位於30-50°N,80-100°W,西半球
2、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橫貫其中(中緯度地區)
3、美國大平原,地形特點:地廣人稀、地勢平坦;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冬冷夏熱,降水較少
4、水稻對人的影響(下面為一個表格形式)
稻作生產 人們生活
興修水利; 團結互助,關愛弱勢
人工勞動; 人口聚居,鄰里友善和睦
自然災害多, 敬畏神靈,沖上穀神,稻母
抗禦能力差;
5、為什麼美國中部平原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旱地為主,適合機械化生產。而科技水平發達。
6、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美國大平原的農業是一種商品性農業?
農業區地廣人稀,使用大型機械化作業,效率高,產量大,儲存條件好,交通發達,這些都是商品性農業的必備條件。
先回答這么多吧!如果你學的是這個教材的話,回復我,我繼續完善
6. 初一上學期歷史簡表
1.主要國家建立情況
國家 建立時間 建立者 亡國者 都城
夏 前年 禹 桀 陽城
商 前1600年 湯 紂 亳、殷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鎬京
秦 前221年 嬴政 咸陽
西漢 前206年 劉邦 長安
魏 220年 曹丕 洛陽
蜀 221年 劉備 成都
吳 222年 孫權 建業
2.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禪讓制:原始社會首領產生方式; 王位世襲制:從夏禹傳子啟開始
分封制:西周開始; 中央集權制:秦朝開創,包括皇帝制、三公制、郡縣制。
3.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4.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5.稱號與人物
神農氏:炎帝;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 大禹:禹
醫聖:張仲景; 神醫:華佗; 書聖:王羲之
6.人物與成就
李冰:都江堰 張騫:出使西域 蔡倫:改進造紙術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華佗:麻沸散 司馬遷:《史記》 祖沖之:圓周率 賈思勰:《齊民要術》
酈道元:《水經注》 王羲之:《蘭亭序》 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7.戰國時期主要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 儒家:孟子 道家:莊子 法家:韓非子
8.中國之最
l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是夏朝
l 春秋諸侯爭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
l 戰國時期的改革中,影響最大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l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l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西周時的司母戊鼎
l 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l 戰國時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主建的都江堰
l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秦朝
l 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
l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黃帝
l 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開始於秦朝
l 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開始於西漢
l 絲綢之路最早開通於西漢
l 紙最早發明於西漢
l 最早發明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的人是華佗
l 記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算方法的書籍是《九章算術》
l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司馬遷寫的《史記》
l 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第7位的人是祖沖之
l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是賈思勰編的《齊民要術》
l 東晉南北朝時,最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大事年表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弊、禹時期。
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至殷。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開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17—27年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67年漢使者從天竺取佛經回國。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張衡製作地動儀。
公元166年第一次黨錮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
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致袁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軍。
公元214年劉備進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所敗。
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
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280年晉杜預、王浚等伐吳,吳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亂。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義。
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
公元316年匈奴劉曜攻佔長安,西晉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稱趙王。
公元354年桓溫北伐,到達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苻堅大舉進攻東晉失敗。
公元399年孫恩起義。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沖之創大明歷。
公元479年蕭道成稱帝,建立南齊,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梁朝,南齊亡。
公元523年六鎮起義。
公元534年北魏**為西魏、東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亂。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梁亡。字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7. 七年級歷史第三、四單元知識結構
統一國家的建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戰國— ——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戰國—漢)
一、統一國家的建立——秦朝 統一國家的建立——秦朝 —— 建立時間:公元前 221 年 建立者:秦王嬴政 秦的建立 都城:咸陽 秦統一的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割據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 的局面; 2、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朝的疆界: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政治方面: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①統治者自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②中央設「三公」 (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使大夫—監察百官) ③地方推行郡縣制度(36 郡) 。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由皇帝任免。 經濟方面: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文化方面:統一文字(小篆) ,後來推廣隸書。 思想方面:焚書坑儒(李斯建議) 。目的:加強思想控制。 民族關系: 北擊匈奴修長城 (蒙恬修秦長城西起臨洮、 東到遼東) 南修靈渠 , (溝 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
秦始皇鞏固 統一的措施
滅亡原因:秦的暴政表現:①徭役繁重;②賦稅沉重;③刑法殘酷;④秦二世的統治 更加殘暴 秦的 秦的滅亡:前期:陳勝、吳廣起義 前期: 前期 陳勝、吳廣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1、公元前 209 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滅亡 意義:①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②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 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後期:劉邦、項羽起義(約法三章、四面楚歌、楚河漢界...) 後期:劉邦、項羽起義 項羽在巨鹿之戰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1、 公元前 207 年, 2、公元前 207 年,劉邦攻陷咸陽,秦朝滅亡。 (秦統治者向劉邦投降) 重點問題:評價秦始皇(結合秦始皇的作為分析,有利的一面和殘暴的一面,兩方面分析) 重點問題:評價秦始皇(結合秦始皇的作為分析,有利的一面和殘暴的一面,兩方面分析) ; 秦朝在我國歷史上起了什麼重要作用( 秦朝在我國歷史上起了什麼重要作用(導學練 P44,) ) 三、漢朝 建立時間:公元前 202 年 西漢的建立 建立者:漢高祖劉邦 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政治方面: 1、漢初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秩序逐漸安定,經濟恢復。 2、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 ,加強對王國的控制。 3、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主父偃) ,削弱侯國實力,封國逐步變小。 思想方面: 1、漢初,實行「無為而治」 (道家) 漢朝統治 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 設太學。儒家 ( , 的措施 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民族關系: 1、漢初,採取「和親」制度。 (西漢被迫) 2、公元前 119 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行漠北之戰,解除了匈奴 對北部威脅。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3、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漢朝時 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 漢朝時,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 漢朝時 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西域。) 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 138 年;公元前 119 年 過程: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加強和西域各國的聯系 4、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遠嫁呼韓邪單於。 (非被迫) 意義: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5、公元前 60 年,設立西域都護。意義: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 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東漢時期,南匈奴向漢稱臣;大將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民族關系的啟示:綜合國力決定民族關系。 民族關系的啟示:綜合國力決定民族關系。
對外交往: 1、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 長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境內→歐洲(大秦) 意義: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東漢時期,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達波斯灣。 3、東漢時期,公元 166 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從海道來到中國,這 是歐洲國家和我國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
漢武帝大一統
原因: 原因:主觀:漢武帝雄才大略,善於用人 客觀: 「文景之治」使西漢經濟繁榮。 政治: (主父偃) ,削弱侯國實力,封國逐步變小,加強中央集權。 政治: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思想: (董仲舒) ,設太學。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 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統思想。 措施 經濟: 經濟: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軍事:抗擊匈奴 軍事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西漢進入鼎盛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意義: 兩漢經濟的發展: 農業、手工業、商業) (農業 (導學練 兩漢經濟的發展: 農業、手工業、商業) 導學練 P59:知識梳理) ( ( :知識梳理) 耬車: 東漢杜詩發明的水排: 曹魏時期的翻車: 耬車:播種工具 東漢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冶鐵工具 曹魏時期的翻車:灌溉工具 四、秦漢的科技文化 1、西漢時發明造紙術。 (麻紙) 造紙術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3、意義: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不可估量作用。 科技 《九章算術》 :成書於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是當時世界最 先進的應用數學。 地動儀 :東漢張衡發明,世界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醫學: 1、東漢: 「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全面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 2、東漢: 「神醫」——華佗(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外科鼻祖) 麻沸散和「五禽戲」 佛教 1、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原地區。 宗教 2、洛陽白馬寺是我國最早的寺廟。 道教 1、興起於東漢時期,我國本土宗教,創始人張陵,奉老子為教主。 思想:王充《論衡》 ,反對有鬼論。 作者:西漢司馬遷 文化 《史記》 內容: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的評價歷史人物) 體裁: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藝術 雕塑 秦始皇陵兵馬俑 迄今世界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 繪畫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一、 三國 形成過程 1、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 2、公元 208 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3、三國鼎立的形成: 三國鼎立的形成: 三國鼎立的形成 魏:220 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 經濟發展:修建水利工程,重視農耕。 蜀(漢) :221 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 經濟發展:蜀錦興旺 吳:222 年,孫權稱王,定都建鄴(今南京) 經濟發展:造船業發達,曾到達夷洲 夷洲(今 夷洲 台灣)
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及江南地區的開發
淝水之戰 :1、時間:東晉時期(383 年)2、交戰雙方:前秦(氐族)和東晉 、 3、特徵:以少勝多 4、影響:①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 ②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表現以及影響) 江南地區的開發 原因: 原因:1、地理因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2、勞動力和技術原因:南遷的人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 同的生活方式。 3、社會環境: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影響: 影響: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北方人口南遷的過程: 北方人口南遷的過程:東漢末年:北方人口開始遷往江南地區; 到西晉後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三、民族交往
五胡內遷 時間:東漢末年 內遷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 目的:革除落後習俗,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統治 時間:439 年 內容: 1.、遷都:從平城遷至洛陽 2、漢化政策:①語言方面:在朝廷中必須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②服飾方面: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③姓氏方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 姓拓跋改為元。 ④婚姻方面: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⑤制度方面: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⑥禮法方面: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 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 的封建化進程,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改革
四、科技文化 南朝 科技 北魏 北魏
祖沖之 賈思勰 酈道元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 7 位。 《齊民要術》現存第一部內容完整的農書 《水經注》我國古代重要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文化
書法 繪畫 雕塑
東晉 東晉 北朝
「書聖」王羲之 《蘭亭序》 顧愷之 《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朝代更替關系圖: 國家 建立時間 公元前 2070 年 夏 商 西周 東周
公元前 1600 年
建立者 禹
都城 陽城
末代國君 桀
滅亡時間
公元前 1600 年
春秋
戰國
公元前 1046 年 湯 殷 紂 公元前 1046 年 周武王 公元前 771 年 (姬發) 鎬 周幽王 公元前 770 年—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公元前 476 年 闔閭、勾踐屬於江南地區的人物 公元前 475 年—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公元前 221 年
秦朝 西漢 東漢 三國
魏 蜀 吳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 北 宋→齊→梁→陳(南朝) 北魏→東魏→北齊(北朝) 朝 →西魏→北周
公元前 221 年 公元前 202 年 公元 25 年 公元 220 年 公元 221 年 公元 222 年 公元 266 年 公元 317 年
嬴政 劉邦 劉秀 曹丕 劉備 孫權 司馬炎 司馬睿
咸陽 長安 洛陽 漢獻帝 洛陽 成都 建鄴 (今南京) 洛陽 建康 (今南京)
公元前 207 年 公元 9 年 公元 220 年 公元 266 年 公元 263 年 公元 280 年 公元 316 年 公元 420 年
8. 初一歷史上冊重點知識匯總 - 百度文庫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
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 P1.3.4
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並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
6、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
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 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15、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P23
17、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P27
21、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0
2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
24、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25、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26、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形勢圖》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P34
28、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30、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
31、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P37
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P38—39
33、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P41
3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P41
35、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
36、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P43
37、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P43
39、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P46—P47
41、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漢、東漢(41-67)
42、秦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秦朝疆域圖》 P60
43、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45、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靈渠的修建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建立了政權 P63
47、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P64
48、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P67
49、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50、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68—69
51、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P69
52、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P73
53、漢朝時用耬車播種,紡織業中也有了提花機 P73
54、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 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統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於。P79
58、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P83
59、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P83
61、 我國使用紙作為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P87
62、 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P88
63、 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P88
64、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編寫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P89
65、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為教主。P92—91
6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寫了《論衡》一書。 P93
67、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編寫了《史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P94
68、秦陵兵馬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P95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68-84)
70、 200年,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P102
71、208年,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 ,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P103—104
72、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省),加強了夷洲與大陸的聯系 P106
74、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從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P109
76、316年西晉滅亡,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P109
77、383年,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 P11O
78、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建立宋,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79、北魏分裂後,北方先後出現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為北朝。P116
80、 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一書,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P119
82、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P119
83、東晉的王羲之有代表作《蘭亭序》,稱後人稱為「書聖」 P122、
84、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范縝,他撰寫了《神滅論》。P124
86、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P124
問答題:
1、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P38—39
內容: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義: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P46—47
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上:他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3、評價秦始皇。 P57、P62
答:秦始皇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順民心,完成統一,他自稱皇帝,總攬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修長城開發南疆,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他又是一個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修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訂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總之他是一個有大功也有大過的皇帝。
3、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採取了哪此措施?P68、P74、P78
答: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
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興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
③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④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使西漢王朝在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
5、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有哪些?P111
答: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會相對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強,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
⑤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何歷史意義?
答: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進一步實行了改革 本文來自[教育資源庫] http://e.5151doc.com
內容: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意義:1、促進了民族融合.2、傳統漢文化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