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自歷史故事的詞語有哪些
一丘之貉
三顧茅廬
手不釋卷
出爾反爾
紙上談兵
完璧歸趙
千金買骨
背水一戰
七步成詩
江東父老
葉公好龍
畫蛇添足
望梅止渴
邯鄲學步
卧薪嘗膽
望洋興嘆
囫圇吞棗
鐵杵成針
才高八斗
洛陽紙貴
狗尾續貂
2. 歷史故事的詞語有哪些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
3. 形容"歷史"的詞語有哪些
1、萬古千秋[ wàn gǔ qiān qiū ]
解釋:形容延續的時間極久。
示例:全世界的和平事業萬古千秋。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2、源遠流長[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
解釋: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示例:剝削階級的幸福觀,是源遠流長,影響仍然是相當深廣的。 秦牧《一個黑人戰士的豪邁聲音》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3、千秋萬代[ qiān qiū wàn dài ]
解釋:一千年,一萬代。指世世代代,時間久長。
示例:玩弄權勢而顯貴於一時的人,必然被後人千秋萬代地唾棄譴責。
語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含褒義
4、滄海桑田[ cāng hǎi sāng tián ]
解釋: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示例: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 清·程元升《幼學故事瓊林·地輿》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形容世事變化很大
5、海枯石爛[ hǎi kū shí làn ]
解釋:海水乾涸、石頭腐爛。形容歷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志永遠不變。
示例:汝要說我降,除非海枯石爛。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
譯文:你想說服我投降,是不可能的事情。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4. 形容中國歷史重大事件的詞語,就像遵義會議——生死攸關
南昌八一起義-一鳴驚人
5. 關於歷史故事的詞語有那一些
關於歷史故事的詞語:
1.買櫝還珠
【拼音】: mǎ dú huán zhū
【解釋】: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舉例造句】: 不善讀書者,昧菁英而矜糟粕。買櫝還珠,雖多奚益?改用白話,決無此病。
2.狐假虎威
【拼音】: hú jiǎ hǔ wēi
【解釋】: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出處】: 《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舉例造句】: 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別人狐假虎威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
3. 亡羊補牢
【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舉例造句】: 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亡羊補牢,可稱晚悟。
4.背水一戰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釋】: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舉例造句】: 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背水一戰了。
5.樂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釋】: 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出處】: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舉例造句】: 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
6. 描寫歷史故事的詞語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7. 歷史故事的詞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8. 寫出歷史故事的詞語
歷史故事成語及主要人物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內舍(重耳) 毛遂自薦(容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9. 歷史故事的詞語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太多了,沒法一一舉例說明。
有《中國歷史成語故事》之類的書籍,裡面都是。每個成語都有歷史典故的。
例:
1、唇亡齒寒
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左傳·僖公五年》中晉獻公向虞國借路伐虢,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虞君說,虞虢兩國像嘴唇和牙齒之間的關系,唇亡則齒寒,但虞君未聽勸告,最終也為晉所滅。
2、喪家之犬
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該典故出自《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掩耳盜鈴
原為掩耳盜鍾。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就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范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背不動;於是用槌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鍠鍠的響聲很大。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4、狐假虎威
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後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5、狡兔三窟、高枕無憂
語出《戰國策》的名篇《馮諼客孟嘗君》。馮諼說:「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此即成語「狡兔三窟」和「高枕無憂」的來歷。
6、鴻鵠之志
常用於比喻志向遠大。《史記·陳涉世家》中陳涉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那燕子、麻雀怎麼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7、一諾千金
諾:諾言。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諾。形容說話算數,非常講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8、完璧歸趙
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現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9、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成語源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10、破鏡重圓
出自宋·李致遠《碧牡丹》:「破鏡重圓,分釵合鈿,重尋綉戶珠箔。」 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後重新團聚與和好。南朝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妻樂昌 公主恐國破後兩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銅鏡,各執其半,約於他年正月望日賣破鏡於都市,冀得相見。後陳亡,公主沒入越國公楊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見有蒼頭賣半鏡,出其半相合。德言題詩雲:「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得詩,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還之,偕歸江南終老。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或決裂後重又團聚或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