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明清歷史事件

明清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2 22:57:01

1. 明清大事件年代尺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蒙元被趕回草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叛亂政權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台灣淪陷,清廷設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2. 明末清初各大歷史事件

鑒於篇幅只寫明清之間的斗爭,
萬曆二年,明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反叛,遼東總兵李成梁誅之,王杲之子阿台章京逃脫,於萬曆十一年起兵叛明,李成梁收買女真內奸,里應外合攻破古勒城。誤殺努爾哈赤之父。努爾哈赤對明懷恨在心,集齊十三副盔甲發誓報仇,李成梁與努爾哈赤之父交好,選擇性放任努爾哈赤,使努爾哈赤在明朝四十萬重兵眼下逐步壯大,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克圖輪城,甲板城,萬曆十二年下兆佳城,活捉明將李岱。萬曆十三年擊敗女真蘇克蘇潕部,董哲部,大勝於吉林崖。萬曆十四年攻鵝爾渾,萬曆十五年破女真哲陳部,萬曆十六年統一建州女真。
萬曆二十一年征服納殷路,珠舍里路路。於古勒山大敗海西女真部。由於海西女真實力強大,努爾哈赤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至萬曆四十三年統一海西女真,萬曆四十四年即汗位,建立金國(後金)。至此努爾哈赤基本統一女真各部。反觀遼東明軍卻基本未有大的軍事行動,對於把遼東作為為軍事要地(軍管區)的明帝國來說顯然是不正常的,那麼最明顯的解釋就是遼東的李氏家族隱瞞了努爾哈赤在各地的進攻行動,其動機至今不明,有可能是以匪養軍(以此向朝廷要錢),也有可能是所謂的親戚關系(李氏與努爾哈赤有姻親聯系)。
古人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總之帝國失去了消滅隱患最好時機。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發布《討明檄文》,率步騎兩萬向遼東各地明軍進攻,克撫順外圍屏障東諸堡和大都,數月後攻克撫順,並對撫順進行了屠殺。沈陽,錦州因有重兵把守,金軍感到實力不足因此從撫順退卻。此戰震動了明帝國,帝國以楊鎬為遼東經略,率二十餘萬兵馬平叛
這就是薩爾滸之戰的開端。薩爾滸之戰失敗其實對於整個帝國的硬實力影響並不大,在硬實力上改變不了明強金弱的局面,這場戰爭對帝國的破壞在於人心上,倘若迅速作出反應派得力干將主持大局,明軍仍可一戰,但帝國卻忙於黨政內斗未及時作出反應,這導致戰敗後帝國在遼東軍心盡失,短短數月上百個堡壘內的明軍不戰而逃,遼東各衛所已成空城,各地總兵為了逃命甚至驅趕百姓拆毀城池。這造成了可怕的多米諾效應,遼東擁往關內的漢族難民多達幾十萬人,隨後努爾哈赤攻佔鐵嶺和開原,明軍在關外的堅城僅剩沈陽,至此明帝國從太祖朱元璋以來在遼東二百餘年的經營基本告吹,天啟二年努爾哈赤進攻廣寧,因將領孫得功叛明,明遼東巡撫王化貞戰敗,時遼東經略熊廷弼又無軍隊,只得率數十萬難民入關。至此明軍喪失遼東全境。
天啟二年明帝國啟用禮部右侍郎孫承宗,加封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委派處理遼東事務,孫承宗親自趕往山海關,並多次冒險前往關外,最終採用了類似於唐代清剿突厥的戰略,即建堅城為戰略支撐點,軍隊屯田建堡作為屏障,立新軍(遼軍)為機動力量連接各個戰略支撐點,結果證明這種戰略極其有效,短短四年孫承宗收復了幾千里的失地,有效的殺傷了後金的有生力量,並基本建立了關寧、寧錦防線。再此期間明軍雖未發動大規模戰役,卻基本重新在遼東站穩了腳跟,因此孫承宗不論是在《明實錄》還是在《明史》中都獲得了較高的評價
登萊戰役 後金佔領遼東後帝國與遼東半島的聯系基本中斷,通政使袁可立上書言「登萊唯北岸旅順口,實咽喉之總區,誠宜得一大將,量提水陸兵駐扎」於是天啟二年,授予節鉞巡撫登萊,當時登萊玈順早已淪陷袁可立率家丁前往,遇匪寇袁可立單騎入陣,袁可立到任後數月內組織優勢兵力,從海上突然登陸,調度兩鎮兵馬奇襲金軍,以皮島總兵毛文龍為側應,並以反間計策反後金女婿劉愛塔。收復金、復、蓋三衛和旅順,取得東江大捷,基本摧毀了後金正藍旗。該戰可謂明軍反擊戰中最漂亮的一戰。
柳河戰役 天啟五年山海關總兵馬世龍從生員劉伯襁口中得知金四貝勒皇太極入駐耀州,且兵不足三百,馬世龍大喜統關內兵從娘娘宮渡河偷襲耀州,結果行跡敗露,遭金軍突襲,原定的覺華島側應兵馬也未趕到,結果中軍李應科先鋒魯直賈戰死,明軍兵馬折損半數。
天啟六年,督師孫承宗遭魏忠賢陷害,高第接替孫承宗的職位,高第貪生怕死,不請示朝廷擅自拆毀城池,撤回兵馬,遼東再次失守。
寧遠戰役 天啟六年高第撤軍,時寧遠守將袁崇煥拒不撤離,當年一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袁崇煥給三面城牆各拔一萬守軍,自率一萬兵馬坐鎮中城,努爾哈赤連攻數月不下,因明軍火炮眾多反而自身傷亡慘重,(努爾哈赤本人也極有可能受重傷)五月金軍死傷過多(《明史》說死傷三百人,但後世保守估計在八千人以上)因而撤退,七月努爾哈赤去世。
寧錦戰役 天啟六年袁崇煥出任遼東巡撫,高第被彈劾,後金大汗由皇太極繼承,同年袁崇煥派人與皇太極議和,實者為重新恢復寧錦、關寧防線爭取時間。而皇太極也趁機一舉攻陷朝鮮平壤,解決了後方。雙方都在為即將的大戰做准備,天啟七年正月皇太極借口明軍在大凌河築城,率旗軍十二萬攻明。五月初金軍抵達廣寧,明軍收縮兵力退入錦州,金軍合圍錦州,總兵趙率教正在錦州監督築城,於是率領明軍堅壁清野,堅守城池,並不斷假意投降,以拖延金軍。總兵滿桂也不斷派兵截取金軍糧道,騷擾金軍。五月末金軍連攻十五日不下,人困馬乏,士氣低落,而明軍遲遲不派主力來援,也使金軍圍點打援的計劃落空,皇太極只得暫時放棄錦州,向入關必經之地寧遠進攻。袁崇煥守中城,總兵孫祖壽、許定國守西面,祖大壽守東面正面使用火器打擊,兩側包抄分割金軍,最後以關寧鐵騎正面沖擊。金軍大敗,皇太極的堂弟被打成重傷。皇太極只得退兵轉攻錦州,結果又遭趙率教痛擊,減員無數只得退兵。此戰明帝國舉國歡慶。
丁卯之役(此戰爭議較大且主要是後金與朝鮮兩方,這里只節選與明軍有關部分) 天啟七年正月後金六王子率軍四萬進攻鐵山,大王子阿敏攻雲從島,毛文龍於正月十五日夜夜襲阿敏部斬殺數百人,但自身也傷亡七百多人,十七日又殺死了兩千多女真降兵,阿敏沒有船隻只得遷怒於朝鮮,毛文龍又伺機跟隨,先後偷襲斬殺近千人。但毛文龍的說法於諸多史料不符,不僅是清人史料,就是朝鮮史料也與其相左。
己巳之變 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復出,崇禎二年後金之主皇太極攜蒙古軍,總數共十萬繞道蒙古高原,從山西進入中原,期間屠殺了十幾萬百姓,袁崇煥奉命回師,但一直卻不出動主力部隊,由此被朝中重臣和後人詬病,但實際上袁崇煥是在尋找戰機,從前面多次戰役來看,若想獲勝明軍只有堅城固守,而此時袁崇煥心中的堅城正是北京,但袁崇煥顯然沒有他老師孫承宗的戰略眼光和政治頭腦,都城的政治意義是不允許它作為擋箭牌的,在崇禎的多次命令下,袁崇煥終於越過金軍,馳援北京。但他卻要求率軍隊進入都城,隨即要求便被駁回,袁只得駐兵城外與金軍鏖戰,在祖大壽、滿桂、劉應國等人的全力配合下終於擊退了金軍,但明帝國的核心統治區卻遭到了嚴重破壞。
松錦之戰 崇禎四年皇太極借口祖大壽詐降,向錦州發動進攻,若取山海關必先取關外四城(松山、杏山、寧遠、錦州)而四城之首便為錦州,初戰祖大壽偷襲清軍,擊敗進攻寧遠的多鐸,皇太極吸取久攻寧遠的教訓,制定久圍孤城,而後勸降的策略,在寧遠修建的義州城,並在漢軍旗的建議下於義州屯田,義州成了進攻的前哨陣地和清軍的補給大營,又在錦州城外掘地三尺,修建柵欄營寨,營寨中又挖深壕。皇太極暗中與城內蒙古人相聯系,城內蒙古人乘機作亂,內外夾攻下錦州外城失守,余部明軍退入內城。祖大壽只得向朝廷告急,崇禎命山海關總兵洪承疇與另外七大總兵援助錦州,敵軍勢大當以步步為營,靜觀其變,但朝廷卻糧餉難繼,命其速戰速決,於是洪承疇命十萬兵馬只帶三日糧草,洪承疇不攜帶全部糧草意思是即可以給自己留有退路,也可以給朝廷一個交代。但這個決定將把明軍送上絕路,在清軍多路設伏和堵截下,明軍撤往松山,糧草多屯於筆架山,但也有力的打擊了追擊的清軍,皇太極對失利感到氣憤,於是率主力應戰,並趁決戰時,突襲了明軍的糧倉筆架山,筆架山上明軍火器眾多,本可與之一戰,但守將卻率先逃跑,導致軍隊潰敗,筆架山失守,眼看糧草斷絕,明軍主力軍心惶惶,洪承疇命令分頭突圍,吳三桂等人突圍至杏山城,洪承疇本人突圍未果,於二月十八日被活捉,五月剃發降清。松錦戰役明軍完全失敗,標志著遼東防禦體系的崩潰,至此帝國在遼東再無精兵。
宣大抗清 崇禎九年九月,清軍沿大同、宣府入侵,劫掠京畿地區,清軍將漢族女子濃妝艷抹載於車上,掛起「各官免送」之牌,以此侮辱明軍。但明軍畏懼野戰,各地勤王之師均游弋於京師附近,卻拒不迎敵。崇禎只好召回正在東南平亂的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盧象升,再賜尚方寶劍,以總督三軍。京師解除警報後,鑒於遼東局勢已盡皆糜爛,明廷令盧象升總督宣府、大同、山西。此時宣府、大同形同虛設,盧象升到任後屯田備糧,修整城牆,期間多次擊退了蒙古乞炭的進攻。崇禎十年五月,清軍攻擊山海關,摧毀了山海關正門,殺死明總督吳阿衡,並將進攻的前哨陣地推進至牛蘭。崇禎再次召回盧象升,並第三次賜於尚方寶劍,令其總督天下兵馬,但實際上受盧象升節制的兵馬不過兩萬。崇禎十年八月皇太極以睿親王多爾袞為大將軍、貝勒岳拖為揚威大將軍、貝勒杜度為為副相,分兩路伐明,並從密雲方向突破了長城,並駐軍通州。崇禎十一年盧象升進軍至巨鹿,關寧鐵騎在雞澤防守,盧象升派人協調關寧兵馬,但因為所屬兵馬過少,關寧軍拒不接受盧象升的調遣,明軍互相掣肘一時難以發起反擊。當時孫承宗因屢遭詆毀只得辭官,正賦閑於老家高陽。清軍得知後進攻高陽,並多次派人勸降孫承宗,孫承宗拒不理會並組織城中百姓守城,十一月清軍發動攻擊,高陽百姓上至老叟,下至婦孺皆以磚石拋擊清軍,城破後,清軍俘虜了孫承宗,孫承宗則面向北京方向行九拜之禮,而後自盡,其族人皆被屠戮。消息傳回北京,崇禎拊手痛哭,而盧象升也萬分驚訝,此時盧象升決意以死報國,十二月盧象升進兵至蒿水橋,遭遇清軍主力,盧象升以虎大威為左翼,楊國柱為右翼,親領中軍架設大炮,與清軍進行野外決戰,戰斗從清晨進行至黃昏,明軍兵力遠不如清軍,關寧兵馬也拒絕來援,盧象升的士卒俱死傷,而清軍也感嘆從未遇之野戰能力如此之強的明軍,最後清兵圍之數匝,盧象升知必敗無疑,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隨後躍馬沖入敵陣,身中四箭三刀血流而死。宣大抗清是明帝國與清廷的最後一場大型戰役,此後帝國基本喪失了對北方的控制力,帝國的滅亡僅僅只是時間問題了。
清軍入關(以下按照清朝年號講述) 順治元年清廷調集滿、蒙、漢三族軍隊,幾乎傾巢而出,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當年四月順軍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至此「明」作為全國性政權的時代被終結,多爾袞得知後本想按照原來路線繼續進軍,卻在此時突然接到吳三桂的降書,於是立即改變方向,朝山海關集中兵馬,並打出為明復仇的旗號。此時駐守山海關的一支明軍投降了順軍,因而吳三桂與順軍發生激戰,順軍援軍抵達山海關西羅城,吳三桂即將兵敗,清軍於是疾馳南下,吳三桂開關迎清,在清軍的幫助下迅速的擊敗了順軍,至此山海關門戶洞開,而李自成在北京再次稱帝(在一月份李自成已在西安稱帝)後倉皇出逃。十月清軍攻破太原、晉東南、長治,十二月潼關失守、大順都城西安陷落,順治二年四月兵敗九江,五月李自成被湖南山民殺死,大順滅亡。由於大順沒有完善的官僚體系,加之多年以來對中原地區大加破壞(義軍每過一城就要拆毀城池,焚毀全城),致使順軍幾乎沒有堅城可依,李自成又越來越多疑噬殺,最終大順政權迅速瓦解,但就階級斗爭意義上來說李自成確為一代梟雄,對其也不必過於批評詬病。而清軍入關則為日後統治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民族大融合 順治十八年吳三桂入緬,摧毀了南明永曆朝廷,至此由多個明朝宗室建立的流亡政權的總稱——南明也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但當時各地的抗清活動仍就此起彼伏,漢滿之間的民族矛盾依然激烈,清帝國統治者則對漢蒙人民非常戒備,這種局面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改變,至乾隆朝明末交替戰爭已過去百餘年,漢滿民族矛盾弱化,帝國統治者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正式提出編纂《貳臣錄》《奸臣傳》《忠臣列傳》,對明末時期諸如孫承宗、袁崇煥、史可法、盧象升等抗清名將大加褒揚,錄入《忠臣列傳》,並肯定了揚州、嘉定軍民在明末抗清中表現出的氣節,對吳三桂等先降後叛之流錄入《奸臣傳》並對其嚴加批判,對洪承疇、錢謙益等則錄入《貳臣錄》對其則極盡嘲諷之筆。直到這時清帝國上層才真正意義上完成從外來者到帝國統治者的思想轉變。

3. 明清歷史

、魚鱗圖冊:

簡稱圖冊。南宋以後,官府為征派賦役而繪制的土地簿冊。南宋行經界法,有些地區按保甲繪制地形圖,標出各戶佔有田地的名稱、頃畝、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澤、山丘等,存於官府備查。因圖上所繪田畝,依次排列,成魚鱗狀,故名。明清時,隨稅糧多寡規定糧區,每區設大糧長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畝並繪制魚鱗圖,其法與南宋時接近而略詳,有總圖、分圖,且依縣、州、府分別匯集成冊,浙江布政使司首先編造成功,遂推廣各地。後歷時稍久,圖冊所記已與實際情況有所不符,故自明中葉至清常加修訂。清咸豐年間損壞很多,至同治五年蘇南地區還曾重造。是為官府攤派賦稅的重要依據。

2、《大誥》:

《大誥》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三部分,統稱《御制大誥》。洪武中期,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並、脫避糧差日趨嚴重。朱元璋為維護統治,遂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冊,仿周公《大誥》之制,先後有《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頒行天下,告誡臣民。《大誥》所列罪案中懲處貪污罪案的佔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次者為懲治侵佔錢糧和豪右逃避糧差的罪案。《大誥》懲罰刑律極為嚴酷,超出《大明律》標准,誅殺者以貪官污吏、害民豪強為主。明太祖規定《大誥》每戶一本,家傳人誦,學校課士和科舉策試也以《大誥》為題。更加充分地反映了明太祖亂世用重典的思想。

3、靖難之役: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各王擁有衛甲士3000至1.9萬人不等,北邊各王握有兵權,勢力更大。惠帝即位後,為了解除諸王「尾大不掉」所帶來的威脅,採用齊泰、黃子澄之策,先後廢削了周、齊、湘、代、岷等內地諸王。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於北平,以討伐齊、黃為名,號稱「靖難」。建文四年,燕兵破京師,惠帝死於宮中(一說逃亡)。燕王即位,是為成祖,歷時四年(1399――1402年)的內戰結束。

4、胡藍之獄:

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明太祖朱元璋藉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人。胡惟庸飛揚跋扈,皇權與相權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時對和胡來往密切的官員也進行抄家滅族。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殺。藍玉是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戰平定邊疆有功,被封為涼國公。但是藍玉為人驕橫,霸佔民田、廣蓄庄奴。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控告藍玉「謀反「並嚴刑拷打成案。不但藍玉全家被殺,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達15000人。

5、土木之變:

指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統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帥各部,大舉向內地騷擾。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親征。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土木堡地高無水,將士飢渴疲勞,倉促應戰。瓦剌軍四面圍攻,騎兵蹂陣而入,揮長刀砍殺明軍。朱祁鎮與親兵乘車突圍,不得出,被俘。隨征大軍幾乎全部戰死,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打死。這次戰役,明史上稱為「土木之敗」。這次大敗影響深遠,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從此,明朝對於北方蒙古勢力不再具有壓倒優勢,而處於被動防禦地位。

6、大禮儀之爭:

大禮儀是明嘉靖年間確定興獻王朱佑木元尊號的爭論,因系朝廷禮法之至大者,故名。正德十六年,武宗死,無子,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皇帝位,下令禮臣議其生父朱佑木元尊號。以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為首的朝臣主尊孝宗為皇考,朱佑木元為皇叔父;觀政進士張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迎合上意,議尊朱佑木元為皇考。雙方爭論激烈。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朝臣二百餘人跪於左順門前力爭,激怒世宗,下獄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這一事件對嘉靖朝政治影響頗大。

7、東林黨: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形成廣泛影響。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三吳士紳,一時聚集在他們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他們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時政等意見,得到社會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萬曆後期,雙方以爭國本為首,以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餘波,相爭不已。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勢力強大的閹黨,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之,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企圖將其一網打盡,許多東林主要人物被迫害致死。明思宗繼位後,對東林黨的迫害才告停止。但東林黨與閹黨的斗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8、隆慶開關:

明朝前期,政府規定,除了朝貢貿易之外,民間不得從事海外貿易。明中葉,民間私人海上貿易開始興盛起來。在民間私人海上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歐洲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東來,開始改變了明朝的海外貿易。隆慶元年,明朝政府對海外貿易進行調整,開放海禁,允許民間與東西「諸藩」進行貿易,史稱「隆慶開關」。之後原市舶司的職能發生了很大改變,從接待各國貢舶變成主要接待各國的商舶。雖然隆慶開放海禁仍有許多限制,但它畢竟打破了明初以來的海禁政策,為民間海外貿易活動提供了合法的地位。隨著海禁的開放,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9、利瑪竇:

利瑪竇(1552――1610年),明末來華義大利耶穌會士,字西泰。萬曆十年,被派赴澳門。二十九年,獻自鳴鍾、《坤輿萬國全圖》於明廷,獲准留居北京傳教。在華期間服儒衣冠,向士大夫講授西學。並將《四書》譯成西文,寄回歐洲,使孔孟之書,得以在西方流傳,著有《利瑪竇中國札記》。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10、《永樂大典》

中國明代官修的大型綜合性類書。始纂於永樂元年,永樂五年完成。計22937卷。主編為解縉、姚廣孝等。《永樂大典》編纂之初,定有凡例21項,對材料的取捨、分類、排比等都有明確規定。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以韻統字,以字系事。舉凡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餘種古書資料。凡入輯之書,不許任意刪節塗改,必須按原書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編、整段分類編入。這種編輯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明朝末年,不斷散佚,今存殘卷仍不失為增補、校勘和輯求古書的珍貴資料。

11、票擬、批紅:

是明代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程序。明宣德年間,內閣的地位顯著上升。內閣的主要工作,從過去比較空泛的「參預機務」轉變為固定的票擬,即代替皇帝閱讀臣僚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上進」,亦謂「條旨」。自此,票擬逐漸成為內閣最重要和制度化的執掌。票擬進程皇帝裁決,皇帝用紅筆在奏章和票擬上批答,稱為批紅。對票擬內容不同意時,皇帝可以加以改動或發還內閣令其再擬,稱為「改票」。批紅權後多交由司禮監秉筆太監。

12、都司衛所。

明代的軍事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國家的武裝力量,創立了都司衛所制度。明初在各省設都衛,管理地方軍事。洪武八年改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其長官為都指揮使,乃地方最高軍事長官,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並稱「三司」。都司分隸於京師的五軍都督府。永樂中,為了鞏固東北邊疆曾設努爾干都司。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軍士皆別立戶籍,叫做軍戶,軍戶是世襲的,一旦入籍為兵就不能隨意脫籍。軍戶皆由國家分給土地,令其屯田自養,平時軍士由衛所軍官負責操練、屯田,一遇國家有事,則撥歸兵部派遣的總兵官統領作戰。戰事結束,總兵交還將印,軍士歸還衛所。五軍都督府無調兵之權,兵部無統兵之權,兵權操於皇帝一人之手。明代中葉以後,屯田破壞,軍士缺乏訓練,僅供役使,完全失去了戰鬥力,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13、建州三衛:

明代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之統稱。明初居住在今黑龍江依蘭一帶的女真人南遷至今綏芬河流域。永樂元年,明廷在此設建州衛,以阿哈出為指揮使。約在永樂十年,明廷分建州衛別置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七年,因凡察、董山爭掌衛印,明廷遂分置右衛,以凡察掌右衛,董山掌左衛事。成化三年,納郎哈被明軍殺於廣寧,嘉靖末年,王杲掌衛事,勢盛,總領建州三衛之事。萬曆三年,王杲死,右衛遂不振。至明末,努爾哈赤漸強,統一建州各部。

14、八股文: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所規定的文體。明清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解釋要以朱熹的集注為依據,文章的格式定為八股文。其程式乃朱元璋與劉基所定,文章仿宋代經義,用古人語氣,講究「代聖人立言」。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段落(八股)組成,不得增減,並且只能按題目的字義敷衍成章,不能隨意引申和發揮。八股文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文化科學的發展。直到清末為止,八股文一直是讀書人博取功名的敲門磚,在社會上有著極大的影響。

15、薩爾滸之役:

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明廷以楊鎬為遼東經略,出鎮遼東。次年,以十萬餘人分四路出師,想一舉消滅後金。四路軍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以杜松部為主力。明軍企圖以「分進合擊」取勝,但由於杜松輕敵,在薩爾滸遇伏,全軍覆沒。繼而馬林敗逃開原,劉鋌力戰死,僅李如柏全師而退。薩爾滸之役以四路明軍三路遭全殲而結束。經此一役,努爾哈赤在東北的地位更加鞏固,而明朝在遼東的統治癒趨動搖。後金牢牢掌握著對明戰爭的主動權。

16、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一種軍事、社會組織形式。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在原有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初創黃、紅、藍、白四旗。四十三年,又增添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合為八旗。每旗下轄五甲喇,每甲喇下轄五牛錄,每牛錄初為三百人。凡八旗成員分別隸屬於各牛錄之下,平時從事生產,戰時負戈從征。出征時,軍械糧草自備。皇太極時,新降服的蒙古人和漢人增多,分別編入「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入關後,於攝政王多爾袞死後,世祖福臨收掌其所領之正白旗,於是稱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為「上三旗」,余稱「下五旗」。從清初起,滿族統治者以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北京附近,俗稱「京旗」或「京旅」,而將其餘部分分別派到全國各地若乾重要城市和據點駐防,利用八旗兵丁加強對本民族和各族人民的控制。作為軍事組織,八旗兵和綠營兵共同構成清統治全國強有力的工具;作為行政機構,在東北地區,八旗各級署衙與州縣地方官並存,直至清末。清亡,八旗制度隨之全部瓦解。

17、逃人法:

清廷為嚴禁八旗奴僕逃亡和其他八旗人員逃旗而頒布的法令,天命十一年始頒。其內容有對逃亡者的處罰規定,還有關於懲罰窩主、獎勵檢舉、獎懲有關官吏和辦事人員等的規定。清入關前,為了制止農奴逃亡,就已陸續制定懲處逃人的法令。入關後,為了維護滿洲貴族的利益,清廷進一步制定極其殘酷的逃人法。康熙中期後,隨著旗地中農奴制經營逐漸被封建租佃關系所代替,此前嚴懲逃人和窩主的法令已不適應新情況,於是漸次更訂,放寬懲罰。康熙三十八年,決定裁撤兵部督捕衙門,把督捕事宜歸並刑部辦理,將逃人案件逐漸與其他刑事案件同等看待。雍正、乾隆年間,繼續貫徹了減輕處罰的精神。此後,由於滿族內部的階級分化日益加深,一般旗兵與余丁等逃亡嚴重,使清統治者把八旗兵丁逃旗作為督捕重點。但用逃人法加強對一般旗人控制的企圖並沒有實現。

18、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簡稱「國議」或「議政處」,由滿族貴族組成,漢人不準參與,凡軍國大事,全由議政王大臣決定,權力超出內閣之上,既有民族歧視成分,也帶有滿人軍事民主制的遺風。康熙繼位時年少,由諸大臣輔政,康熙設計誅殺鰲拜等人,限制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但並沒有取消這個機構。雍正時設「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的滿漢大臣組成,成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上行走,為首者稱領班、首樞,成為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而議政王大臣會議成了空名、虛銜。對皇權構成一定牽制的滿族舊制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過是榮譽虛銜。乾隆五十六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舉足輕重作用的這一機構被宣布取消。

19、軍機處:

清朝自雍正開始設置的中樞決策機構。為了當時用兵西北的軍事需要,以達到辦事密速的效果,一開始僅是臨時性機構,稱軍機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稱軍機處。初設時僅為軍事方面,後來發展成總攬軍政大權的中樞決策機構,實權遠遠超過內閣。它的設置徹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殘余和影響。軍機處無下屬機構,所以權力雖大,但並不同於宰相。軍機大臣無定員,一般由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充任。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20、《尼布楚條約》: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沙俄在雅克薩戰敗後,被迫同意談判解決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外興安嶺往東至海為界,外興安嶺以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西屬俄國,以南、以東屬中國。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段的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維持了一百多年中俄邊界的穩定。

21、多倫會盟:

清康熙帝為加強北方邊防和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於康熙三十年,在多倫諾爾與蒙古各部貴族進行的會盟。當時,准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三部10萬眾南下投清。康熙帝為安置喀爾喀蒙古,並加強對其管理,

歷史故事
明:誅殺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朱元璋殺其的原因名為超越禮制,實為其當年是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執行者(有一說法小明王死於意外,事實如何已不可考)。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加上空印、郭桓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
元:武仁授受」與南坡之變
成宗晚年連年患病,皇後卜魯罕掌權。大德十一年初成宗卒,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台等人謀立鎮守河西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右丞相哈剌哈孫則秘密遣使北迎出鎮朔漠的懷寧王海山,南迎被卜魯罕排擠出京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三月二日,愛育黎拔力八達誘執阿難答,誅阿忽台等,奉御璽北迎海山。海山即帝位,是為元武宗。海山任用親信,政令失當,朝政紊亂。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卒。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於大都,是為元仁宗。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積極採取措施,改革朝政和吏治。皇慶二年(1313)恢復科舉取士制度;延佑初,元廷還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土,核實稅入。仁宗對宗戚勛舊過於軟弱,在諸王壓力下不斷讓步。他還背毀傳位給武宗子嗣的誓約,立己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延佑七年, 仁宗卒,碩德八剌繼帝位,即元英宗。英宗剛毅而思有作為,銳意於改革。朝廷召集有治國經驗的退職老臣,優其祿秩;行助役法,以歲入助役;頒行《大元通制》,改變政令不一、罪同罰異的混亂現象;裁罷冗職,節省浮費,減免賦役,以舒農力。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歸駐蹕南坡(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為御史大夫鐵失所殺。九月,也孫鐵木兒(甘麻剌子)即位,次年改元泰定,史稱泰定帝。
清:太平天國運動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4. 中國清朝重大歷史事件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4)明清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

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5. 有關明清的歷史

1、魚鱗圖冊:

簡稱圖冊。南宋以後,官府為征派賦役而繪制的土地簿冊。南宋行經界法,有些地區按保甲繪制地形圖,標出各戶佔有田地的名稱、頃畝、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澤、山丘等,存於官府備查。因圖上所繪田畝,依次排列,成魚鱗狀,故名。明清時,隨稅糧多寡規定糧區,每區設大糧長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畝並繪制魚鱗圖,其法與南宋時接近而略詳,有總圖、分圖,且依縣、州、府分別匯集成冊,浙江布政使司首先編造成功,遂推廣各地。後歷時稍久,圖冊所記已與實際情況有所不符,故自明中葉至清常加修訂。清咸豐年間損壞很多,至同治五年蘇南地區還曾重造。是為官府攤派賦稅的重要依據。

2、《大誥》:

《大誥》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三部分,統稱《御制大誥》。洪武中期,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並、脫避糧差日趨嚴重。朱元璋為維護統治,遂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冊,仿周公《大誥》之制,先後有《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頒行天下,告誡臣民。《大誥》所列罪案中懲處貪污罪案的佔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次者為懲治侵佔錢糧和豪右逃避糧差的罪案。《大誥》懲罰刑律極為嚴酷,超出《大明律》標准,誅殺者以貪官污吏、害民豪強為主。明太祖規定《大誥》每戶一本,家傳人誦,學校課士和科舉策試也以《大誥》為題。更加充分地反映了明太祖亂世用重典的思想。

3、靖難之役: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各王擁有衛甲士3000至1.9萬人不等,北邊各王握有兵權,勢力更大。惠帝即位後,為了解除諸王「尾大不掉」所帶來的威脅,採用齊泰、黃子澄之策,先後廢削了周、齊、湘、代、岷等內地諸王。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於北平,以討伐齊、黃為名,號稱「靖難」。建文四年,燕兵破京師,惠帝死於宮中(一說逃亡)。燕王即位,是為成祖,歷時四年(1399――1402年)的內戰結束。

4、胡藍之獄:

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明太祖朱元璋藉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人。胡惟庸飛揚跋扈,皇權與相權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時對和胡來往密切的官員也進行抄家滅族。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殺。藍玉是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戰平定邊疆有功,被封為涼國公。但是藍玉為人驕橫,霸佔民田、廣蓄庄奴。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控告藍玉「謀反「並嚴刑拷打成案。不但藍玉全家被殺,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達15000人。

5、土木之變:

指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統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帥各部,大舉向內地騷擾。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親征。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土木堡地高無水,將士飢渴疲勞,倉促應戰。瓦剌軍四面圍攻,騎兵蹂陣而入,揮長刀砍殺明軍。朱祁鎮與親兵乘車突圍,不得出,被俘。隨征大軍幾乎全部戰死,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打死。這次戰役,明史上稱為「土木之敗」。這次大敗影響深遠,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從此,明朝對於北方蒙古勢力不再具有壓倒優勢,而處於被動防禦地位。

6、大禮儀之爭:

大禮儀是明嘉靖年間確定興獻王朱佑木元尊號的爭論,因系朝廷禮法之至大者,故名。正德十六年,武宗死,無子,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皇帝位,下令禮臣議其生父朱佑木元尊號。以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為首的朝臣主尊孝宗為皇考,朱佑木元為皇叔父;觀政進士張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迎合上意,議尊朱佑木元為皇考。雙方爭論激烈。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朝臣二百餘人跪於左順門前力爭,激怒世宗,下獄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這一事件對嘉靖朝政治影響頗大。

7、東林黨: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形成廣泛影響。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三吳士紳,一時聚集在他們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他們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時政等意見,得到社會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萬曆後期,雙方以爭國本為首,以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餘波,相爭不已。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勢力強大的閹黨,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之,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企圖將其一網打盡,許多東林主要人物被迫害致死。明思宗繼位後,對東林黨的迫害才告停止。但東林黨與閹黨的斗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8、隆慶開關:

明朝前期,政府規定,除了朝貢貿易之外,民間不得從事海外貿易。明中葉,民間私人海上貿易開始興盛起來。在民間私人海上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歐洲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東來,開始改變了明朝的海外貿易。隆慶元年,明朝政府對海外貿易進行調整,開放海禁,允許民間與東西「諸藩」進行貿易,史稱「隆慶開關」。之後原市舶司的職能發生了很大改變,從接待各國貢舶變成主要接待各國的商舶。雖然隆慶開放海禁仍有許多限制,但它畢竟打破了明初以來的海禁政策,為民間海外貿易活動提供了合法的地位。隨著海禁的開放,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9、利瑪竇:

利瑪竇(1552――1610年),明末來華義大利耶穌會士,字西泰。萬曆十年,被派赴澳門。二十九年,獻自鳴鍾、《坤輿萬國全圖》於明廷,獲准留居北京傳教。在華期間服儒衣冠,向士大夫講授西學。並將《四書》譯成西文,寄回歐洲,使孔孟之書,得以在西方流傳,著有《利瑪竇中國札記》。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10、《永樂大典》

中國明代官修的大型綜合性類書。始纂於永樂元年,永樂五年完成。計22937卷。主編為解縉、姚廣孝等。《永樂大典》編纂之初,定有凡例21項,對材料的取捨、分類、排比等都有明確規定。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以韻統字,以字系事。舉凡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餘種古書資料。凡入輯之書,不許任意刪節塗改,必須按原書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編、整段分類編入。這種編輯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明朝末年,不斷散佚,今存殘卷仍不失為增補、校勘和輯求古書的珍貴資料。

11、票擬、批紅:

是明代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程序。明宣德年間,內閣的地位顯著上升。內閣的主要工作,從過去比較空泛的「參預機務」轉變為固定的票擬,即代替皇帝閱讀臣僚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上進」,亦謂「條旨」。自此,票擬逐漸成為內閣最重要和制度化的執掌。票擬進程皇帝裁決,皇帝用紅筆在奏章和票擬上批答,稱為批紅。對票擬內容不同意時,皇帝可以加以改動或發還內閣令其再擬,稱為「改票」。批紅權後多交由司禮監秉筆太監。

12、都司衛所。

明代的軍事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國家的武裝力量,創立了都司衛所制度。明初在各省設都衛,管理地方軍事。洪武八年改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其長官為都指揮使,乃地方最高軍事長官,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並稱「三司」。都司分隸於京師的五軍都督府。永樂中,為了鞏固東北邊疆曾設努爾干都司。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軍士皆別立戶籍,叫做軍戶,軍戶是世襲的,一旦入籍為兵就不能隨意脫籍。軍戶皆由國家分給土地,令其屯田自養,平時軍士由衛所軍官負責操練、屯田,一遇國家有事,則撥歸兵部派遣的總兵官統領作戰。戰事結束,總兵交還將印,軍士歸還衛所。五軍都督府無調兵之權,兵部無統兵之權,兵權操於皇帝一人之手。明代中葉以後,屯田破壞,軍士缺乏訓練,僅供役使,完全失去了戰鬥力,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13、建州三衛:

明代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之統稱。明初居住在今黑龍江依蘭一帶的女真人南遷至今綏芬河流域。永樂元年,明廷在此設建州衛,以阿哈出為指揮使。約在永樂十年,明廷分建州衛別置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七年,因凡察、董山爭掌衛印,明廷遂分置右衛,以凡察掌右衛,董山掌左衛事。成化三年,納郎哈被明軍殺於廣寧,嘉靖末年,王杲掌衛事,勢盛,總領建州三衛之事。萬曆三年,王杲死,右衛遂不振。至明末,努爾哈赤漸強,統一建州各部。

14、八股文: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所規定的文體。明清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解釋要以朱熹的集注為依據,文章的格式定為八股文。其程式乃朱元璋與劉基所定,文章仿宋代經義,用古人語氣,講究「代聖人立言」。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段落(八股)組成,不得增減,並且只能按題目的字義敷衍成章,不能隨意引申和發揮。八股文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文化科學的發展。直到清末為止,八股文一直是讀書人博取功名的敲門磚,在社會上有著極大的影響。

15、薩爾滸之役:

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明廷以楊鎬為遼東經略,出鎮遼東。次年,以十萬餘人分四路出師,想一舉消滅後金。四路軍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以杜松部為主力。明軍企圖以「分進合擊」取勝,但由於杜松輕敵,在薩爾滸遇伏,全軍覆沒。繼而馬林敗逃開原,劉鋌力戰死,僅李如柏全師而退。薩爾滸之役以四路明軍三路遭全殲而結束。經此一役,努爾哈赤在東北的地位更加鞏固,而明朝在遼東的統治癒趨動搖。後金牢牢掌握著對明戰爭的主動權。

16、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一種軍事、社會組織形式。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在原有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初創黃、紅、藍、白四旗。四十三年,又增添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合為八旗。每旗下轄五甲喇,每甲喇下轄五牛錄,每牛錄初為三百人。凡八旗成員分別隸屬於各牛錄之下,平時從事生產,戰時負戈從征。出征時,軍械糧草自備。皇太極時,新降服的蒙古人和漢人增多,分別編入「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入關後,於攝政王多爾袞死後,世祖福臨收掌其所領之正白旗,於是稱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為「上三旗」,余稱「下五旗」。從清初起,滿族統治者以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北京附近,俗稱「京旗」或「京旅」,而將其餘部分分別派到全國各地若乾重要城市和據點駐防,利用八旗兵丁加強對本民族和各族人民的控制。作為軍事組織,八旗兵和綠營兵共同構成清統治全國強有力的工具;作為行政機構,在東北地區,八旗各級署衙與州縣地方官並存,直至清末。清亡,八旗制度隨之全部瓦解。

17、逃人法:

清廷為嚴禁八旗奴僕逃亡和其他八旗人員逃旗而頒布的法令,天命十一年始頒。其內容有對逃亡者的處罰規定,還有關於懲罰窩主、獎勵檢舉、獎懲有關官吏和辦事人員等的規定。清入關前,為了制止農奴逃亡,就已陸續制定懲處逃人的法令。入關後,為了維護滿洲貴族的利益,清廷進一步制定極其殘酷的逃人法。康熙中期後,隨著旗地中農奴制經營逐漸被封建租佃關系所代替,此前嚴懲逃人和窩主的法令已不適應新情況,於是漸次更訂,放寬懲罰。康熙三十八年,決定裁撤兵部督捕衙門,把督捕事宜歸並刑部辦理,將逃人案件逐漸與其他刑事案件同等看待。雍正、乾隆年間,繼續貫徹了減輕處罰的精神。此後,由於滿族內部的階級分化日益加深,一般旗兵與余丁等逃亡嚴重,使清統治者把八旗兵丁逃旗作為督捕重點。但用逃人法加強對一般旗人控制的企圖並沒有實現。

18、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簡稱「國議」或「議政處」,由滿族貴族組成,漢人不準參與,凡軍國大事,全由議政王大臣決定,權力超出內閣之上,既有民族歧視成分,也帶有滿人軍事民主制的遺風。康熙繼位時年少,由諸大臣輔政,康熙設計誅殺鰲拜等人,限制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但並沒有取消這個機構。雍正時設「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的滿漢大臣組成,成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上行走,為首者稱領班、首樞,成為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而議政王大臣會議成了空名、虛銜。對皇權構成一定牽制的滿族舊制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過是榮譽虛銜。乾隆五十六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舉足輕重作用的這一機構被宣布取消。

19、軍機處:

清朝自雍正開始設置的中樞決策機構。為了當時用兵西北的軍事需要,以達到辦事密速的效果,一開始僅是臨時性機構,稱軍機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稱軍機處。初設時僅為軍事方面,後來發展成總攬軍政大權的中樞決策機構,實權遠遠超過內閣。它的設置徹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殘余和影響。軍機處無下屬機構,所以權力雖大,但並不同於宰相。軍機大臣無定員,一般由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充任。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20、《尼布楚條約》: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沙俄在雅克薩戰敗後,被迫同意談判解決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外興安嶺往東至海為界,外興安嶺以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西屬俄國,以南、以東屬中國。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段的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維持了一百多年中俄邊界的穩定。

21、多倫會盟:

清康熙帝為加強北方邊防和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於康熙三十年,在多倫諾爾與蒙古各部貴族進行的會盟。當時,准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三部10萬眾南下投清。康熙帝為安置喀爾喀蒙古,並加強對其管理,

歷史故事
明:誅殺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朱元璋殺其的原因名為超越禮制,實為其當年是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執行者(有一說法小明王死於意外,事實如何已不可考)。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加上空印、郭桓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
元:武仁授受」與南坡之變
成宗晚年連年患病,皇後卜魯罕掌權。大德十一年初成宗卒,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台等人謀立鎮守河西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右丞相哈剌哈孫則秘密遣使北迎出鎮朔漠的懷寧王海山,南迎被卜魯罕排擠出京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三月二日,愛育黎拔力八達誘執阿難答,誅阿忽台等,奉御璽北迎海山。海山即帝位,是為元武宗。海山任用親信,政令失當,朝政紊亂。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卒。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於大都,是為元仁宗。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積極採取措施,改革朝政和吏治。皇慶二年(1313)恢復科舉取士制度;延佑初,元廷還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土,核實稅入。仁宗對宗戚勛舊過於軟弱,在諸王壓力下不斷讓步。他還背毀傳位給武宗子嗣的誓約,立己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延佑七年, 仁宗卒,碩德八剌繼帝位,即元英宗。英宗剛毅而思有作為,銳意於改革。朝廷召集有治國經驗的退職老臣,優其祿秩;行助役法,以歲入助役;頒行《大元通制》,改變政令不一、罪同罰異的混亂現象;裁罷冗職,節省浮費,減免賦役,以舒農力。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歸駐蹕南坡(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為御史大夫鐵失所殺。九月,也孫鐵木兒(甘麻剌子)即位,次年改元泰定,史稱泰定帝。
清:太平天國運動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6. 想知道明清時期的所有歷史事件看什麼書

《明史》《明實錄》《清史稿》,還有其他各種野史,小說可也參考。

7. 高中課程中的明清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1368年明朝建立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出現
15世紀中期新航路開辟
14-17世紀文藝復興
1689年,英國光榮革命回,頒布《權利法答案》逐步推翻君主專制,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
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
1644年清朝建立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
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
1867年日本明治維新
1870後第二次工業革命
1911年清朝滅亡

8. 請問下清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1.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造反,立國號金,拉開了化家為國的大幕;內

  2. 薩爾滸之戰,此戰役是明容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3. 皇太極繼位將國號由金改為大清;

  4. 多爾袞率清兵入關;

  5. 順治殘酷推行民族政策「剃發易服」以及在江南地區製造大屠殺;

  6. 康熙除鰲拜、平三藩、收復台灣、兩次廢立太子;

  7. 雍正平西北、推行攤丁入畝、改土歸流,設立軍機處;

  8. 乾隆平大小和卓、准噶爾、大小金川等「十全武功」統一新疆,編撰《四庫全書》,英使馬嘎爾尼出使清朝;

  9. 嘉慶抄沒和珅,天理教攻紫禁城;

  10. 道光任命林則徐禁煙、虎門銷煙、簽訂《南京條約》;

  11.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英法聯軍攻北京、咸豐出逃承德、火燒圓明園;

  12. 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滅太平天國、捻軍、同治中興;

  13. 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八國聯軍攻北京、辛丑條約、光緒被困瀛台;

  14. 武昌起義、宣統退位。

9. 明末清初歷史背景

1、政治上,明末農民起義不斷,;清朝在關外崛起,威脅大明王朝的北部邊防,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大明滅亡,清兵入關南下一統中華,李自成起義軍被剿滅。

2、經濟上,明末清初政治腐敗,土地兼並嚴重,再加上天災不斷,鼠疫橫行,老百姓難以生存,加上戰火不斷,人口銳減。

3、文化上,明末清初,資本主義萌芽,促進思想的啟蒙運動,明末清初思想家們,紛紛著書立說,表明反對封建統治的觀點,成為新穎的文化符號。

(9)明清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迫害異己、鎮壓人民。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1628年,戰爭在陝北爆發,涌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佔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身亡,主宰中國的明朝至此滅亡。之後清兵入關,並打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進入北京。

在北方,原明朝殘余勢力大多投降清朝或與清朝合作共同對抗起義軍;而在南方,忠於明朝的各種勢力建立了數個流亡政權,史稱南明,在隨後的十多年間被清朝逐一消滅。

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軍殘余勢力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在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由於規定所有人必須剃發易服。

這項政策曾在南方遭到了部分漢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裝抵抗,發生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殺江南抗清軍民事件。

10. 關於明清時代的歷史故事

http://chat.bbs.eju8.com/forumdisplay.php?fid=10
清朝的九大歷史貢獻

第一,屹立世界東方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隨之中原統一。清王朝296年,我們中國皇朝歷史從秦始皇稱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2132年,有人統計是492個皇帝。那清朝這段歷史佔中國皇朝歷史的七分之一,我們中國皇朝歷史上滿二百年的大一統的王朝只有四個,西漢,東漢呢,我算了,東漢159年不夠。西漢、唐、明、清,宋呢,南宋和北宋始終是半壁山河,沒有統一,元朝統一了不到一百年。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夠二百年的大一統王朝只有漢、唐、明、清,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漢族人,唯有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族人。清帝國在中國兩千多年皇朝歷史上,應當說佔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當時的世界上,順治入關的時候,英格蘭還沒有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法蘭西也沒有發生大革命,德國沒有統一,美利堅合眾國還沒有成立,俄國沒有進行農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沒有明治維新。我認為清朝這個時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時候清朝的八旗軍隊是世界上當時最大強大的一支騎兵,清初的大清帝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不是順治個人的事情,不是多爾袞個人的事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事情,這個時候的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二,奠定中華版圖
康乾盛世時候的中華版圖,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現在南沙群島還往南一點。北跨外興安嶺,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起大海,西到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這個時候清朝版圖的面積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我們今天的版圖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大約多三分之一。漢朝版圖很大,唐朝版圖也大,明朝版圖比較大,但是清朝的版圖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就是清朝對它做管轄的版圖進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統治,是「康乾盛世」時候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歷史貢獻。

第三,多民族的統一
我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把多民族統一起來,在一個政權的管轄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東北,明朝雖然設立了奴爾干都司,但是明朝對東北地區沒有進行有效地管轄。清朝不同,東北是清朝的肇興之地,從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整個黑龍江流域,各個民族統一在清朝的政權之下,一直到庫頁島。 清朝的多民族統一,在東北地區達斡爾、錫伯、鄂倫春、鄂溫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這個地區的統一。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問題也解決了。西部我說,西南部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時候,定了一個《欽定西藏章程》,非常重要,在《欽定西藏章程》裡面規定,在西藏設駐藏大臣,駐軍,冊封達賴和班禪,活佛轉世的時候,規定了金奔巴瓶的制度,還有其他。這個《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延續到現在,乾隆時候定下的,《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影響到後來,西藏在清朝完全歸中央管轄,西南的少數民族,雲、貴、川等等的少數民族,通過「改土歸流」,加強了對這些民族地區、對這些民族的管理和統一,我接到一封讀者的來信,說「改土歸流」明朝就有了,康熙也有了,我說了,我在雍正時候說了,我說雍正的時候基本上完全地推行了「改土歸流」制度,歷史上有一個淵源過程,真正大規模地把它推行下來,堅持下去,是在雍正時期。東南高山族,隨著台灣統一,高山族也歸到清朝的管轄之下,我們看看清朝的民族,從東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東南,可以說實現了多民族的統一。 ...

第四,創制滿洲文字。
清朝創制滿洲文字這是中華文明史上、東亞文
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個東北亞地區滿-通古斯語族的諸民族,清朝之前沒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創制了滿文,才把整個東北亞滿-通古斯各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記載下來,這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大貢獻。特別是滿文是拼音文字,西方耶穌會士到清朝來,先學滿文,用滿語和康熙皇帝交談,用滿語跟他們講幾何學數學,音韻,講數學,化學,生物學等等。滿文把四書五經,滿文把漢文的四書五經翻譯過去了。西方又通過滿文翻譯的四書五經,再翻譯成西方的文字。所以我說滿文是東西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橋梁,今天很多美國和歐洲的學者學習研究清朝的歷史,他看漢文很困難,看奏摺,看行草,行書奏摺很困難,我們今天還很困難。他看滿文檔案,那它都是拼音文字,用滿文檔案來研究清朝歷史。今天我們國家大約還存在有兩百萬件滿文檔
案,一千多種滿文的圖書,這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 當中的一份重要財富。

第五,編修文化典籍。
把散藏在民間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過層層官吏把它收集起來,重新把它抄錄了,匯集成《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庫全書,對中華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傳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幾百年戰亂災害很多的書都失傳了,一家一戶保存的書是很不容易的。但這個書乾隆正式抄了七部,北京一部,承德一部,沈陽一部,杭州一部,鎮江一部,等等,一共七部,士子們,可以到那兒去看書,去查閱去抄錄,就等於建了七個國家圖書館。這些書後來影印了,現在全世界各個大的圖書館都可以找到《四庫全書》的影印本,今天我查很多書,根本找不到,但是你查《四庫全書》很方便,我們圖書館就有,就可以查到了。所以《四庫全書》對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還有《古今圖書集成》、《大藏經》、《漢文大藏經》,《蒙古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在清朝翻刻的。清朝有一部書,叫《無圈點老檔》,滿文寫的,有人把它叫做《舊滿洲檔》都可以,乾隆時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會兒還修了《欽定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特別這個時候編匯了一些地圖,像《康熙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乾隆京城全圖》,《乾隆京城全圖》每一個房間都畫上,每一個王府、院落,每一個房間,倒座每間房都畫上了,是當時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繪畫最完整的一個京城全圖,可以說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編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貢獻,一直得益於我們的當代以及我們的後代。

第六,興修皇家園林。
清朝它是一個狩獵的民族,長於騎射,它又在東北,到了關內之後天很熱,夏天,多爾袞就說暑熱難熬,還有沒有地方打獵,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清朝大修皇家園林,開始是在南苑,順治的時候主要是在南苑,繼承元朝和明朝的南苑,後來因為南苑離城裡稍微遠一點,康熙就修了暢春園,就是現在北京大學西門往西的地方。雍正的時候,就開始修圓明園,到乾隆的時候,修清漪園,就現在的頤和園,又大修圓明園。北京的三山五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即頤和園,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和圓明三園。西山這個地區從遼、金就開發,但是基本的格局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時期興修的皇家園林。北京以外承德的避暑山莊,暨外八廟,還有木蘭圍場,沈陽的盛京皇宮。還有清朝五陵,就是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的清東陵,清西陵,乾隆又重修了天壇,這些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沈陽故宮、清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等,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文化遺產了,而且是世界的
人類的文化遺產,這可以算作清朝的一大貢獻。

第七,貢獻傑出人才。
清朝296年,傑出歷史人物燦若明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語言學家、科學家等等,出現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熟悉的曹雪芹與納蘭容若,就是清朝傑出人物的典型例子。

第八,中國人口激增。
明朝的人口統計不太准確,萬曆的時候一般人認為九千萬到一億,萬曆以後就經過戰爭、災荒人口銳減。清朝乾隆的時候,人口到了三億,道光的時候,人口到了四億。我小時候老說中國人口四萬萬五千萬,基本上還是道光那個時候的。在清朝中國成為世界人口大國,因為清朝是世界人口大國,所以清朝的綜合國力增強。後來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國,或者想吞掉中國,他們辦不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說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使得任何一個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中國人,但是,也有負面影響,人口太多了,人口過多容易破壞生態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會的動盪。

第九,開發三北地區。
「三北」就是東北,正北、西北。東北就是山海關以北,一直到黑龍江下游,這個時期在明朝或者明朝以前,特別是黑龍江流域,還處於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態。清朝入關之前,它的勢力已經到了黑龍江流域,那裡很多原始的部民,歸順了清,加入了八旗,從龍入關,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完全不同了,清朝時期因為東北地區基本上沒有戰爭,一部分關里的人到了關外去了,做官也好,流人也好,加強了關內與關外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清朝,特別是遼河流域,清朝努爾哈赤從都城赫圖阿拉,一遷到遼陽,二遷到沈陽,加快了遼河流域,遼沈地區經濟開發的步伐,後來清朝在東北設卡倫,派軍隊戍邊,建立一些新的城市,譬如說齊齊哈爾,呼瑪,璦琿,加強??個是前代所沒有的,正北地區主要是蒙古族,整個明代的蒙古族各部之間戰爭、動亂,一部分蒙古的牧民做飯沒有鍋灶,穿沒有衣服,吃沒有鹽。明朝一個時期對蒙古禁運,禁運一個時期。清朝不同了,滿蒙聯盟,滿蒙聯姻,整個蒙古,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把這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大家知道,這個問題不容易,秦始皇修萬里長城,主要是防禦北方的匈奴,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北方的問題兩千年沒有得解,清朝不同,康熙說過:「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就是外蒙古,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閱讀全文

與明清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