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和近況
自然過程的變異是原來就有的,它之所以成為災害,是由於人類的出現及人類對自然過程變異的不適應,因此,有了人類,自然過程變異就成為自然災害。
中國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與中國文明歷史記錄並存,如公元前2598年,黃帝時期發生的地裂;世界最早期的地震記錄是公元前2221年舜帝時期「夏冰、地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
中國自然災害以洪澇、地震、乾旱、台風、嚴寒、飢荒和瘟疫最為嚴重,自公元前l80年到1949年,死亡人數過萬的就有近230次,如1876~1878年,山西、河南、河北和山東同時特大旱災,約1300萬人死亡。
1556年l月23日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82萬人。
從公元前221年到1949年的217a間,我國發生大旱災1026次,小旱災1013次、地震686次、風災512次。由於自然災害集中群發,加上社會動亂,出現了幾次全國總人口減少一半的悲慘局面:
1)西漢向東漢過渡時期,即公元元年前後l00a,全國連年多災,加上戰亂,人口由接近6000萬人降至2000多萬人;
2)東漢末年到西晉期間(三國時代),公元157~280年,全國連年多災,人口由接近6000萬人降至不足2000萬人;
3)唐天寶末年乾元初的安史之亂,加上連年大旱、瘟疫,人口由5000萬人降為1700萬人左右;
4)明末清初,連年重災,人口由6000多萬人降到不足3000萬人;
5)晚清早期(即19世紀早中期),災害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如1810年死亡8000萬人、1811年死亡2000萬人、1846年死亡28萬人、1849年死亡1500萬人、1857年死亡500萬人、1876~1878年死亡1000萬人等。
20世紀20~30年代,多年出現災民2000~3000萬人及以上的自然災害(楊達源等, 1993)。
1949年前災情特點是重大災害伴隨社會動亂,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949年後災情特點是人員死亡比過去大大減少,但經濟損失越來越嚴重,舉例如下:
1984年淮河及長江中下游大水,死亡3.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00億元;
1959~1961年連年大旱,非正常死亡人數達1000萬人;
1975年河南大水,受災人數1100萬人,直接災損約100億元;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24.2萬人,傷16萬人,全年國民經濟收入比上年減少2.7%;
1986年東北洪澇、沿海三次台風、數省雹災、旱災,全國損失500億元;
1988年浙江台風、全國大災220起,損失470.63億元;
1990年湖南、江西洪災,損失36億元,全國616億元;
1991年淮河和太湖地區大水,損失近120億元;
1994年華南特大洪災,僅廣東省直接經濟損失達180億元,廣西達362億元;
1998年長江中游特大洪災,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2013年蘆山地震等都造成了重大損失。
據初步統計,1949年以來,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家財政收入的 1/6,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每年糧食生產災損約390億~425億kg,32.5%的地區和 45%的大中城市處於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平均每年地震災損 10億~20億元,70 多個縣城受崩滑、泥石流威脅,30 多個城市出現明顯地面沉降,水土流失面積150萬km2,沙漠化危害15.8萬km2,而且自然災害有逐年加劇的趨勢,如20世紀60年代洪災受災人數約520萬人,70年代猛增至1540萬人。
㈡ 關於中國自然災害的歷史文獻
找《災異志》
《中國地方誌歷史文獻專集》是一部大型專業性資料專集。包括三個內容:建置沿革志、災異志、金石志。本書廣收全國各地舊地方誌資料,包括台灣省的能其每縣收一種,近三千種。方誌截至民國時期止。
地方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區域性資料 , 它記述一個行政區劃的 建制沿革 、政治經濟、軍事戰爭、科學技術、文化教育、自然災害、民風民俗等地方性的歷史文獻資料,內容廣博,記述翔實,是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
地方 志書最大功能在於為社會所用。本書以三年之力,借舊方誌涉及兩千餘府、縣等區劃單位,與當今市、縣等區劃單位對照編輯索引,目的也是以歷史資料為基礎,方便讀者之翻檢專項文獻,提供精讀、瀏覽、翻檢之需,使之有源可考,有學術可辯。
《中國地方誌歷史文獻專集·災異志》已編輯完成,付梓在即。其它兩種專集也將於 2010 年上半年完成。
自《漢書》列「五行志」有比較准確的災荒記錄出現以來,以後正史均效仿其體例記錄各種災荒事件。地方誌多也按其例,對本地各種自然災害的記載都極為重視,專列災異志。它們不僅 資料數量大,連續性也好 , 收錄地方各種文獻中有關災害的資料, 內容 尤為豐富、詳實。 其實 地方誌中對天災人禍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稱謂繁多,如:五行、祥瑞、靈征、祥異等。飢荒、兵燹、匪患,甚至將自然界中怪異現象不加區分也列入此類,故本專集統稱為《災異志》。
早在公元前19世紀,中國古人的開始了對地震的記載。《竹書紀年》寫道:「夏帝發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載,距今已有3800多年了。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我國已開始詳細描述地震。當年陝西發生一次大地震,《詩經》上作了詳盡的描述,其大意是:閃閃的電光,轟轟的雷鳴,這種不祥的描象,多麼叫人不能安寧。千百條河流在沸騰,巍峨的山頂在塌崩,高岸變成了低谷,深谷變成了丘陵。《春秋》、《國語》和《左傳》等先秦古籍中都有關於地震的記述,保存了不少古老地震記錄。從漢代開始,地震就作為災異記入各斷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後地方誌發達起來,地震也被作為災異記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除了這些官修的正史,方誌外,許多私人寫的筆記、雜錄、小說和詩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記載,而且往往附有生動的描述。歷代的一些「類書」,如宋代編的《太平御覽》、清代編的《古今圖書集成》等,還按分類收集了不少地震資料。此外,碑文中也有歷史地震的記載。
沒有完,你自己看吧
http://blog.tom.com/wencaifeng/article/3158.html
在我國3000多年的歷史資料中,記載的地震至少有近萬次,其中破壞性地震近3000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約18次。這些記載的時間之久遠,內容之詳盡,都是舉世無雙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歷史資料。但是就是這么多的震災也給古代人們帶了巨大的損失。在這里選取具有典型性的地震進行分析,以明我國古代的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破壞和人們在抗震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兩漢的震災——天災與人禍交織的腰斬王朝
兩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自然災害的群發期,有的學者將其稱之為「兩漢宇宙期」。其重要表徵就是地震頻率明顯增多。鄧雲特在《中國救荒史》中說:「秦漢四百四十年中,災害發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計旱災八十一次,水災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時期共發生兩次地震,分別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統一中國之前。因此,鄧雲特所統計的68次地震皆在兩漢時期。另據王會安、聞黎明主編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第一卷中的統計數字,兩漢時期共發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發生一次,足見兩漢時期地震之頻繁。
在這些眾多的地震中,較為嚴重的是以下幾次。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東的諸城昌樂一帶發生了7級的大地震,當時的《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宣帝本始四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壞祖宗廟城廓,殺六千餘人」。143年10月後,在甘肅甘谷西發生了7級的地震,傷亡慘重,在《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建康元年正月,涼州部郡六地震,從去年九月以來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飭裂,壞敗城寺,傷害人物」。180年秋,甘肅高台西發生了7.5級的地震,損害極大,根據《後漢書·靈帝紀》記載「靈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動,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頓,縣易處,更築城郭」。
兩漢時期的地震發生有著鮮明的特點,首先地震的次數東漢較西漢大為增加,區域以長江以北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漢(含新莽天鳳三年)17次,佔地震總數的1/4;東漢51次,占總數的3/4,次數明顯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順帝和桓帝時期,地震更為頻繁。從地震發生的區域范圍來看,絕大多數是在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北方地區。長安、洛陽作為兩漢的都城,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較大,對地震的記載自然就十分詳細。在68次地震中,其中京師地區就達42次,占總數的61%以上,有些年份中記載只有地震兩字,並未指出具體地點,但一般來說,凡此「往往為國都之事」。而江南及其他地區記載極少,但並不說明這些地區在這一時期就未發生過地震,只不過是沒有被人記載下來而起。
疊溪海子--1933年地震遺址
再者,伴隨地震這一主災害,還連鎖發生著一系列次生災害。根據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往往具有群發性的特徵。兩漢時期地震後主要的次生災害有以下幾種:(1)地震引起山崩。這是伴隨地震產生的最主要的次生災害。如高後二年,「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文帝元年,「齊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宣帝本始四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2)地震引起地表水激盪。因「地震震動破壞了地震現場的地下水水平面,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上升湧出地面,多則泛濫成災」。如文帝元年,「大水潰出」。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國四十二地震」,「涌水」。漢順帝建康元年,「京師及太原、雁北地震,三郡水涌地裂」。漢桓帝建和四年,「夏四月,京師地震。郡國六地裂,水涌井溢。」漢靈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動,「涌水出」。(3)地震引起河道壅塞。如漢成帝河平三年,「犍為地震。雍江水,水逆流。」(4)地震引起海嘯。漢靈帝建寧四年,「地震,海水溢」。熹平二年,「北海地震。東萊、北海海水溢。」(5)地震引起疫病爆發。景帝後元二年,「地震。民大疫死,棺貴,至秋止。」地震之後的疫病流行,使民眾大量死亡,以至棺材也為之漲價。這些伴隨地震產生的次生災害,其危害程度有時甚至超過地震本身,尤其是幾種災害相互作用,其破壞性更大。漢元帝時的京房曾說:「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螽,民人飢疫。」
最後,地震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存條件都造成巨大的損失。首先是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其中傷亡人數比較多的地震有:高後二年地震,「殺七百六十人」。宣帝本始四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殺六千餘人」。成帝綏和二年地震,「殺四百一十五人」。其次,對人民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因地震及伴隨而來的山崩地裂、水災泛濫等災害對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嚴重地威脅到人們的生存。如漢元帝建昭四年,「藍田地震,山崩,擁灞水。安陽(陵)岸崩。壅涇水,涇水逆流」。漢靈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春,酒泉表氏一帶多次發生地震,導致地表水湧出,泛濫成災,使城中的官衙和民房全部倒塌,以致不得不「縣易處,更築城郭」。再次是對人民的家庭私有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兩漢時期,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居民的房屋多為土木結構,抗震能力極差,一旦稍有震動,就房倒屋塌,人民流離失所。如漢惠帝二年,「地震隴西,壓四百餘家。」漢成帝綏和二年,「地震,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餘壞城廓」。漢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國四十二地震……壞敗城郭、民室屋」。漢順帝永和三年,「京師及金城、隴西地震……室屋多壞」。損失都十分慘重。
康熙罪己詔——英明皇帝震災後的補救措施
康熙十八年的北京大地震,首先是地域的特殊性,北京作為當時的政治問黃中心,人口眾多,各種建築物也是數不勝數,在這樣的地區裡面發生地震造成的傷害必然是非常的慘重,再者這次地震是該地區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最後處於康乾盛世的時代,面對著這樣的一次大地震,作為統治者和百姓是怎麼進行震後救災的,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的震級為 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震中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帶,「東至遼寧之沈陽,西至河南之安陽,凡數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慘」。地震所及范圍至河北、山西、陝西、遼寧、山東、河南等省,共計 200 多個縣市, 最遠記錄達 700 百多公里。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庚申巳時,從京城的東方的地下發出響聲,頃刻之間,只見塵沙飛揚,黑霧彌漫,不見天日。而地面上的人們也被震得東倒西歪,如同坐在船上一半,隨後,私下裡巨聲響起,地面上的所有的東西都在震動,動物到處的亂竄,人們更是無頭腦的亂跑,但是已經邁不開步了,這場爆發力極強的地震給京師及周圍的州縣帶來深重劫難。薊州地區,根據史料記載「地內聲響如奔車,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無數,壓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溝,縫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間頻震,人不敢家居」。宛平縣城也沒有逃過此劫,「一響摧塌五城門,城中裂碎萬間屋。萬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誰?……西門向北有劈面酸風亂滾之黃沙,東門至南有撲鼻膻水泛濫之黑溝」。良鄉縣倒塌瓦房10餘間,土房40餘間;損傷土房、瓦房近百間;街道震裂,水涌高三四尺。二十九日、三十日復大震,良鄉、通縣等城俱陷,裂地成渠,黃黑水溢出,黑氣蔽天。作為震中之一的三河縣的慘狀更是無法描述,當時的縣令對此作了詳細的記錄,「四遠有聲,儼如數十萬軍馬颯沓而至」,「有騎驢道中者,隨裂而墮,了無形影」,「扶傷出撫循,茫然不得街巷故道,但見土礫成丘, 屍骸枕籍,……號哭呻吟,耳不忍聞,目不忍睹。」 突如其來的地震災難使得北京地區頓時陷入生存危機的嚴 重深淵。地震強烈的破壞力使地表建築遭到極大損毀,「城垣坍 毀無數,自宮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據統計,僅僅京城即倒房一萬二千七百九十二間,壞房一萬八千二十二間,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京城也是震中之一,很多的建築物遭到了嚴重的損壞,據統 計,僅僅京城即倒房一萬二千七百九十二間,壞房一萬八千二十二間,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京城的各宮殿、城 樓、寺院、廟宇、會館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宮殿類如養 心殿、永壽宮、乾清宮、慈寧宮、武英殿、保和殿等;寺院、廟宇、塔閣類如長椿寺、文昌閣、善果廟、廣濟寺、白塔等;會館類如京師蕪湖會館、都門南陵會館、都門雲龍會館、襄 陵會館、中州會館、華州會館等。除了為數眾多的老百姓在這次地震中死去外,還有很多的官員也死在了這次地震中,包括內閣學士王敷政、大學士勒得宏、掌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讀庄炯生、原任總理河道工部尚書王光裕。
康熙十八年地震記載
面對著如此嚴重的災情,當時的統治者採取了正確的救災措施,這顯示了康熙皇帝的英明之處。首先,他發了「罪己詔」,言道:「朕御極以來,孜孜以求,期於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協,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職業,以致陰陽不和,災異示儆。」 他還遣官告祭天壇,並數次率諸王、 文武官員詣天壇親行祈禱。這些形式在客觀上也促使了整個統治階級關心民情。接著,康熙又令戶部和工部撥款震災,由於 地震房屋傾倒而無力修葺者,旗人每間給銀四兩,民間房屋則每間給銀二兩。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殮者,每人給銀二兩。還有,對於受災地區的百姓,減免賦稅,以利賑災,並且發放糧食,解決災後飢荒問題。最後,除了官方的賑災之外,民間也是互相幫助,成為重要的補充手段了。
參考資料: http://blog.tom.com/wencaifeng/article/3158.html
㈢ 近30年來中國發生過哪些重大的自然災害
1、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
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
2、汶川大地震
5·12汶川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 里氏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
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確認共環繞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3、玉樹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發生6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發生在7點49分,地震震中位於市區附近。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青海玉樹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國務院決定,2010年4月21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
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時,經青海省民政廳、公安廳和玉樹州政府按相關程序規定核准,玉樹地震已造成2698人遇難,其中已確認身份2687人,無名屍體11具,失蹤270人。
已確認身份的遇難人員:男性1290人,女性1397人;青海玉樹籍2537人,省內非玉樹籍54人,外省籍96人(含香港籍貫1人);遇難學生199人。
4、1998特大洪水
1998年洪水,包括長江、嫩江、松花江等。長江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20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樣是150年來最嚴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據初步統計,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面積3.18億畝。
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660億元。
5、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
1975年8月,由於超強台風蓮娜導致的特大暴雨引發淮河上游大洪水,河南省駐馬店地區包括兩座大型水庫在內的數十座水庫漫頂垮壩。
石漫灘、田崗水庫垮壩,澧河決口,流域內洪峰齊壓駐馬店全區,老王坡蓄洪區相繼決口。
8月8日1時,駐馬店地區板橋水庫漫溢垮壩,六億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溝中型水庫垮壩,薄山水庫漫溢,及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間相繼垮壩潰決。
河南省有29個縣市、1100萬人受災,傷亡慘重,1700萬畝農田被淹,其中1100萬畝農田受到毀滅性的災害,倒塌房屋596萬間,沖走耕畜30.23萬頭,豬72萬頭。
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中斷行車18天,影響運輸48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史稱「75.8」大洪水。
㈣ 潮災的災害歷史
風暴潮災害居海洋災害之首位,世界上絕大多數因強風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災害都是由風暴潮造成的。在孟加拉灣沿岸,1970年11月13日發生了一次震驚世界的熱帶氣旋風暴潮災害。這次風暴增水超過6米的風暴潮奪去了恆河三角洲一帶30萬人的生命,溺死牲畜50萬頭,使100多萬人無家可歸。1991年4月的又一次特大風暴潮,在有了熱帶氣旋及風暴潮警報的情況下,仍然奪去了13萬人的生命。1959年9月26日,日本伊勢灣頂的名古屋一帶地區,遭受了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風暴潮災害。最大風暴增水曾達3.45米,最高潮位達5.81米。當時,伊勢灣一帶沿岸水位猛增,暴潮激起千層浪,洶涌地撲向堤岸,防潮海堤短時間內即被沖毀。造成了5180人死亡,傷亡合計7萬餘人,受災人口達150萬,直接經濟損失852億日元(當年價)。
美國也是一個頻繁遭受風暴潮襲擊的國家,並且和中國一樣,既有颶(台)風風暴潮又有溫帶大風風暴潮。1969年登陸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卡米爾-Camille」颶風風暴潮曾引起了7.5米的風暴潮,這是迄今為止世界第一位的風暴潮記錄。歷史上,荷蘭曾不止一次被海水淹沒,又不止一次地從海洋里奪回被淹沒的土地。這些被防潮大堤保護的土地約占荷蘭全部國土的3/4。荷蘭、英國、原蘇聯的波羅的海沿岸、美國東北部海岸和中國的渤海,都是溫帶風暴潮的易發區域。
中國歷史上,由於風暴潮災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觸目驚心。1782年清代的一次強溫帶風暴潮,曾使山東無棣至濰縣等7個縣受害。1895年4月28、29日,渤海灣發生風暴潮,毀掉了大沽口幾乎全部建築物,整個地區變成一片「澤國」,「海防各營死者2000餘人」。1922年8月2日一次強台風風暴潮襲擊了汕頭地區,造成特大風暴潮災。
上海地區在歷史上也曾發生多起非常嚴重的特大風暴潮災。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六月初一日,大風暴雨如注,時方值亢旱,頃刻溝渠皆溢,歡呼載道。二更余,忽海嘯,颶風復大作,潮挾風威,聲勢洶涌,沖入沿海一帶地方幾數百里。寶山縱亘六里,橫亘十八里,水面高於城丈許;嘉定、崇明及吳淞、川沙、柘林八、九團等處,漂沒千丈,灶戶一萬八千戶,淹死者共十萬餘人。黑夜驚濤猝至,居人不復相顧,奔竄無路,至天明水退,而積屍如山,慘不忍言」。這是中國風暴潮災害歷史的文字記載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漢代至公元1946年的二千年間,中國沿海共發生特大潮災576次,一次潮災的死亡人數少則成百上千,多則上萬及至十萬之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四十多年中,中國曾多次遭到風暴潮的襲擊,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1956年第12號(Wanda)強台風引起的特大風暴潮,使浙江省淹沒農田40萬畝,死亡人數4629人。
1969年第3號(Viola)強台風登陸廣東惠來,造成汕頭地區特大風暴潮災,汕頭市進水,街道漫水1.5-2米,牛田洋大堤被沖垮。在當地政府及軍隊奮力搶救下,仍有1554人喪生。但較1922年同一地區相同強度的風暴潮,死亡人數減少了98%。
1964年4月5日發生在渤海的溫帶氣旋風暴潮,使海水湧入陸地20至30公里,造成了1949年以來渤海沿岸最嚴重的風暴潮災。黃河入海口受潮水頂托,浸溢為患,加重了災情,萊州灣地區及黃河口一帶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另一次是1969年4月23日,同一地區的溫帶風暴潮使無棣至昌邑、萊州的沿海一帶海水內侵達30至40公里。
據統計,1949—1993年的45年中,中國共發生過程最大增水超過1米的台風風暴潮269次,其中風暴潮位超過2米的49次,超過3米的10次。共造成了特大潮災14次,嚴重潮災33次,較大潮災17次和輕度潮災36次。另外,中國渤、黃海沿岸1950—1993年共發生最大增水超過1米的溫帶風暴潮547次,其中風暴潮位超過2米的57次,超過3米的3次。造成嚴重潮災4次,較大潮災6次和輕度潮災61次。盡管沿海人口急劇增加,但死於潮災的人數已明顯減少,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社會制度的優越和風暴潮預報警報的成功。但隨著瀕海城鄉工農業的發展和沿海基礎設施的增加,承災體的日趨龐大,每次風暴潮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卻正在加重。據統計,中國風暴潮的年均經濟損失已由50年代的1億元左右,增至80年代後期的平均每年約20億元,90年代前期的每年平均76億元,1992和1994年分別達到93.2和157.9億元,風暴潮正成為沿海對外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
㈤ 歷史上有那些嚴重到影響人類歷史的自然災害
唐朝開元三年,發生過一起特大蝗災事件,使得整個現在山東地區幾乎顆粒無收,導致面積飢荒,餓死的人到處都是,路邊賣兒賣女都是常事,最後餓的不行了,甚至有些開始吃人肉。
有本書專門寫的就是當時山東河南交界地帶的災情。
但好景不長,開元四年春天,蝗蟲再次席捲而來,甚至比之前更加嚴重。經過上次的事,當地愚昧的刺史,更加認為是上天的懲罰,山東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㈥ 中國歷史上其他重大自然災害有哪些
華州大地震
華州是古地名,在今陝西華縣一帶,嘉靖三十四年(公元年)十二月這里發生一場八級大地震,史稱「華州大地震」。
公元1556年1月23日,華州發生8.0級強烈地震。全國101個州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布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根據各縣州府志記載,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83萬人。
據華陰縣志記載:1556年1月23日午夜(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華岳山鳴,天搖地動,四處塌陷,地面涌水,房倒屋塌,同(現大荔縣)、華(現華陰市)之民死者十數有六。重災面積28萬平方公里。有名者死83萬,未名者不可計。西嶽廟毀,華陰所有廟寺盡傾,自古災傷無此慘也,為世界震災之最。此次地震在我國歷史記載中是災害極端嚴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為古今中外罕見。
震災損失極其嚴重。民房、官署、廟宇、書院盪為廢墟;較堅固的高大建築物城樓、寶塔、宮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華陰縣城西駐馬橋斷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涌數尺。大荔縣南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後乾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堤盡數崩塌。華縣鳳谷山石泉廢為干泉。
據史料記載,死亡人口上萬的縣,西起徑陽,東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縣,西起平涼,北至慶陽,東至降縣。震時正值隆冬,災民凍死、餓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後其它次生災害造成的死者無數可計。地表出現大規模形變,如山崩、滑坡、地裂縫、地陷、地隆、噴水、冒砂等。歷史文獻記載地震裂縫「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於穴而復出者。有附於水穴之下,地復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
華州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黃土窯洞極易倒塌;且地震發生在午夜時分,人們沒有絲毫准備有關;加之地震前兩年關中地區大旱,歲荒糧歉,地震後完全喪失了抗禦能力。
㈦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大的自然災害
早在公元前世紀,中國古人的開始了對地震的記載。《竹書紀年》寫道:「夏帝發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載,距今已有3800多年了。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我國已開始詳細描述地震。當年陝西發生一次大地震,《詩經》上作了詳盡的描述,其大意是:閃閃的電光,轟轟的雷鳴,這種不祥的描象,多麼叫人不能安寧。千百條河流在沸騰,巍峨的山頂在塌崩,高岸變成了低谷,深谷變成了丘陵。《春秋》、《國語》和《左傳》等先秦古籍中都有關於地震的記述,保存了不少古老地震記錄。從漢代開始,地震就作為災異記入各斷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後地方誌發達起來,地震也被作為災異記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除了這些官修的正史,方誌外,許多私人寫的筆記、雜錄、小說和詩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記載,而且往往附有生動的描述。歷代的一些「類書」,如宋代編的《太平御覽》、清代編的《古今圖書集成》等,還按分類收集了不少地震資料。此外,碑文中也有歷史地震的記載。
沒有完,你自己看吧
http://blog.tom.com/wencaifeng/article/3158.html
在我國3000多年的歷史資料中,記載的地震至少有近萬次,其中破壞性地震近3000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約18次。這些記載的時間之久遠,內容之詳盡,都是舉世無雙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歷史資料。但是就是這么多的震災也給古代人們帶了巨大的損失。在這里選取具有典型性的地震進行分析,以明我國古代的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破壞和人們在抗震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兩漢的震災——天災與人禍交織的腰斬王朝
兩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自然災害的群發期,有的學者將其稱之為「兩漢宇宙期」。其重要表徵就是地震頻率明顯增多。鄧雲特在《中國救荒史》中說:「秦漢四百四十年中,災害發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計旱災八十一次,水災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時期共發生兩次地震,分別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統一中國之前。因此,鄧雲特所統計的68次地震皆在兩漢時期。另據王會安、聞黎明主編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第一卷中的統計數字,兩漢時期共發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發生一次,足見兩漢時期地震之頻繁。
在這些眾多的地震中,較為嚴重的是以下幾次。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東的諸城昌樂一帶發生了7級的大地震,當時的《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宣帝本始四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壞祖宗廟城廓,殺六千餘人」。143年10月後,在甘肅甘谷西發生了7級的地震,傷亡慘重,在《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建康元年正月,涼州部郡六地震,從去年九月以來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飭裂,壞敗城寺,傷害人物」。180年秋,甘肅高台西發生了7.5級的地震,損害極大,根據《後漢書·靈帝紀》記載「靈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動,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頓,縣易處,更築城郭」。
兩漢時期的地震發生有著鮮明的特點,首先地震的次數東漢較西漢大為增加,區域以長江以北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漢(含新莽天鳳三年)17次,佔地震總數的1/4;東漢51次,占總數的3/4,次數明顯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順帝和桓帝時期,地震更為頻繁。從地震發生的區域范圍來看,絕大多數是在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北方地區。長安、洛陽作為兩漢的都城,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較大,對地震的記載自然就十分詳細。在68次地震中,其中京師地區就達42次,占總數的61%以上,有些年份中記載只有地震兩字,並未指出具體地點,但一般來說,凡此「往往為國都之事」。而江南及其他地區記載極少,但並不說明這些地區在這一時期就未發生過地震,只不過是沒有被人記載下來而起。
疊溪海子--1933年地震遺址
再者,伴隨地震這一主災害,還連鎖發生著一系列次生災害。根據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往往具有群發性的特徵。兩漢時期地震後主要的次生災害有以下幾種:(1)地震引起山崩。這是伴隨地震產生的最主要的次生災害。如高後二年,「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文帝元年,「齊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宣帝本始四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2)地震引起地表水激盪。因「地震震動破壞了地震現場的地下水水平面,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上升湧出地面,多則泛濫成災」。如文帝元年,「大水潰出」。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國四十二地震」,「涌水」。漢順帝建康元年,「京師及太原、雁北地震,三郡水涌地裂」。漢桓帝建和四年,「夏四月,京師地震。郡國六地裂,水涌井溢。」漢靈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動,「涌水出」。(3)地震引起河道壅塞。如漢成帝河平三年,「犍為地震。雍江水,水逆流。」(4)地震引起海嘯。漢靈帝建寧四年,「地震,海水溢」。熹平二年,「北海地震。東萊、北海海水溢。」(5)地震引起疫病爆發。景帝後元二年,「地震。民大疫死,棺貴,至秋止。」地震之後的疫病流行,使民眾大量死亡,以至棺材也為之漲價。這些伴隨地震產生的次生災害,其危害程度有時甚至超過地震本身,尤其是幾種災害相互作用,其破壞性更大。漢元帝時的京房曾說:「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螽,民人飢疫。」
最後,地震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存條件都造成巨大的損失。首先是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其中傷亡人數比較多的地震有:高後二年地震,「殺七百六十人」。宣帝本始四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殺六千餘人」。成帝綏和二年地震,「殺四百一十五人」。其次,對人民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因地震及伴隨而來的山崩地裂、水災泛濫等災害對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嚴重地威脅到人們的生存。如漢元帝建昭四年,「藍田地震,山崩,擁灞水。安陽(陵)岸崩。壅涇水,涇水逆流」。漢靈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春,酒泉表氏一帶多次發生地震,導致地表水湧出,泛濫成災,使城中的官衙和民房全部倒塌,以致不得不「縣易處,更築城郭」。再次是對人民的家庭私有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兩漢時期,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居民的房屋多為土木結構,抗震能力極差,一旦稍有震動,就房倒屋塌,人民流離失所。如漢惠帝二年,「地震隴西,壓四百餘家。」漢成帝綏和二年,「地震,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餘壞城廓」。漢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國四十二地震……壞敗城郭、民室屋」。漢順帝永和三年,「京師及金城、隴西地震……室屋多壞」。損失都十分慘重。
康熙罪己詔——英明皇帝震災後的補救措施
康熙十八年的北京大地震,首先是地域的特殊性,北京作為當時的政治問黃中心,人口眾多,各種建築物也是數不勝數,在這樣的地區裡面發生地震造成的傷害必然是非常的慘重,再者這次地震是該地區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最後處於康乾盛世的時代,面對著這樣的一次大地震,作為統治者和百姓是怎麼進行震後救災的,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的震級為 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震中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帶,「東至遼寧之沈陽,西至河南之安陽,凡數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慘」。地震所及范圍至河北、山西、陝西、遼寧、山東、河南等省,共計 200 多個縣市, 最遠記錄達 700 百多公里。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庚申巳時,從京城的東方的地下發出響聲,頃刻之間,只見塵沙飛揚,黑霧彌漫,不見天日。而地面上的人們也被震得東倒西歪,如同坐在船上一半,隨後,私下裡巨聲響起,地面上的所有的東西都在震動,動物到處的亂竄,人們更是無頭腦的亂跑,但是已經邁不開步了,這場爆發力極強的地震給京師及周圍的州縣帶來深重劫難。薊州地區,根據史料記載「地內聲響如奔車,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無數,壓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溝,縫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間頻震,人不敢家居」。宛平縣城也沒有逃過此劫,「一響摧塌五城門,城中裂碎萬間屋。萬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誰?……西門向北有劈面酸風亂滾之黃沙,東門至南有撲鼻膻水泛濫之黑溝」。良鄉縣倒塌瓦房10餘間,土房40餘間;損傷土房、瓦房近百間;街道震裂,水涌高三四尺。二十九日、三十日復大震,良鄉、通縣等城俱陷,裂地成渠,黃黑水溢出,黑氣蔽天。作為震中之一的三河縣的慘狀更是無法描述,當時的縣令對此作了詳細的記錄,「四遠有聲,儼如數十萬軍馬颯沓而至」,「有騎驢道中者,隨裂而墮,了無形影」,「扶傷出撫循,茫然不得街巷故道,但見土礫成丘, 屍骸枕籍,……號哭呻吟,耳不忍聞,目不忍睹。」 突如其來的地震災難使得北京地區頓時陷入生存危機的嚴 重深淵。地震強烈的破壞力使地表建築遭到極大損毀,「城垣坍 毀無數,自宮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據統計,僅僅京城即倒房一萬二千七百九十二間,壞房一萬八千二十二間,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京城也是震中之一,很多的建築物遭到了嚴重的損壞,據統 計,僅僅京城即倒房一萬二千七百九十二間,壞房一萬八千二十二間,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京城的各宮殿、城 樓、寺院、廟宇、會館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宮殿類如養 心殿、永壽宮、乾清宮、慈寧宮、武英殿、保和殿等;寺院、廟宇、塔閣類如長椿寺、文昌閣、善果廟、廣濟寺、白塔等;會館類如京師蕪湖會館、都門南陵會館、都門雲龍會館、襄 陵會館、中州會館、華州會館等。除了為數眾多的老百姓在這次地震中死去外,還有很多的官員也死在了這次地震中,包括內閣學士王敷政、大學士勒得宏、掌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讀庄炯生、原任總理河道工部尚書王光裕。
康熙十八年地震記載
面對著如此嚴重的災情,當時的統治者採取了正確的救災措施,這顯示了康熙皇帝的英明之處。首先,他發了「罪己詔」,言道:「朕御極以來,孜孜以求,期於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協,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職業,以致陰陽不和,災異示儆。」 他還遣官告祭天壇,並數次率諸王、 文武官員詣天壇親行祈禱。這些形式在客觀上也促使了整個統治階級關心民情。接著,康熙又令戶部和工部撥款震災,由於 地震房屋傾倒而無力修葺者,旗人每間給銀四兩,民間房屋則每間給銀二兩。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殮者,每人給銀二兩。還有,對於受災地區的百姓,減免賦稅,以利賑災,並且發放糧食,解決災後飢荒問題。最後,除了官方的賑災之外,民間也是互相幫助,成為重要的補充手段了。
參考資料: http://blog.tom.com/wencaifeng/article/3158.html
㈧ 中國歷史上的抗擊自然災害簡述
這里說的是大災難,即每次塗炭的生靈都在百萬以上,不是個別災難事件,比如一次地震,一次海嘯什麼的。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大的自然災害還沒有造成百萬人口以上的傷亡(最嚴重的邢台大地震死了81萬人,已為歷史之最),但是,當碰到連綿的戰火,錯誤的政治決策,以及腐朽殘酷的統治時,就會對百姓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動輒傷害生靈數以百萬計...... 看看歷史,我們發現每次嚴重的生靈塗炭都是人禍!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日子都在血雨腥風中飄搖,每一個心靈在皮鞭和飢餓的恐懼中顫抖——於是,每一個救世主先後揭干而起了。中國的專制主義誕生於中國的災亂之中。
僅以戰爭為例,在商朝的《卜辭》中就記載了各種戰爭61次。而據《春秋》記載,在春秋時期242年間各種戰爭448次。到了戰國時期,僅大規模的戰爭就有222次。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豈止春秋!2500年來,哪一場自相殘殺,談得上正義?哪一次改朝換代,不是人口死亡過半?
秦人嗜好戰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司馬遷記載:秦國攻魏殺8萬人,戰五國聯軍殺8萬2千人,伐韓殺1萬人,擊楚殺8萬人,攻韓殺6萬人,伐楚殺2萬人,伐韓,魏殺24萬人,攻魏殺4萬人,擊魏殺10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前262年擊趙白起殺盡42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又攻趙殺9萬人……前207年項羽坑秦降兵20萬。
戰國末中國人口2千萬人。可中國軍隊卻遠遠超過歐洲:秦始皇守五嶺用兵50萬,防匈奴30萬人,修長成50萬,造阿房宮秦皇陵的130萬人(其中受宮刑者達70多萬人)。以至於「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漢書?嚴安傳》)。
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一顆流星落下,有人在隕石上刻字:「始皇死土地分」。秦始皇就把隕石周圍居住的人,全部殺了。
秦始皇的後宮姬妾,凡沒有兒子的,全部殉葬。修造墓地的工匠,在葬禮完畢之後,20多萬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於非命;以後凡修皇陵的民工都是同樣悲慘的下場。
到胡亥時,賦稅甚至增加到超過農民收入的2/3。
㈨ 近十年來全球的重大災害事件匯總
1998年10月至11月,颶風「米奇」登陸中美洲,導致9000多人死亡,其中洪都拉版斯和尼加拉瓜受權災最為嚴重。
1999年8月,土耳其西部發生里氏7.4級地震,致死1.7萬人。
1999年10月,熱帶風暴襲擊印度東部奧里薩邦,導致至少1萬人死亡。
2003年12月,伊朗東南部發生里氏6.5級地震,2.6萬人死亡。
2004年4月,熱帶風暴「珍妮」襲擊海地,造成3000多人死亡。
2004年12月,由里氏9.0級地震引發的印度洋海嘯導致南亞10多個國家23萬人死亡。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颶風在美國南部沿海地區登陸,造成1300多人死亡,100多萬人流離失所和巨大物質財產損失。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北部發生里氏7.6級地震,大約7.8萬人死亡。
2007年11月,熱帶風暴「錫德」在孟加拉國南部和西南部地區登陸,導致800多萬人受災,4000多人死亡或失蹤,經濟損失逾23億美元。
2008年2月,中國的大雪災.
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
㈩ 歷史上自然災害
1556年1月,陝西華縣發生8級地震,陝西、山西和河南三省受災,死難者83萬以上。
*1876-1879年,晉專豫陝屬冀魯北方5省發生特大旱災,時稱「丁戊奇荒」,死難者1000萬以上。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2000萬人受災,死難人數達50萬。
*1920年12月16日夜,寧夏海原地區發生里氏8.5級地震,死難者23.6萬。
*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旱災、霜凍、洪澇、風雹、蝗災、鼠災等自然災害在部分地區持續、輪番發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至豐南一帶發生里氏7.6級地震,死難者24萬。
*1998年6月中旬,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災害,農田受災面積2229萬公頃,4150人遇難。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涉及10個省、區、市,受災群眾4625萬多人,69227人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