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山海關歷史事件

山海關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2 19:37:11

『壹』 山海關有何歷史

歷史

山海關北靠燕山,南臨渤海,扼守華北與東北之間狹長的陸路交通要道,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朝時,屬孤竹;周朝時,屬燕地;秦、漢時,屬遼西郡。北齊和隋唐時都在這一帶修建過城關,今日在撫寧石門寨,仍可看見北齊長城遺址,隋文帝時,設置榆關,元朝時稱遷民鎮。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修築長城,在此設立關城,因位於燕山與渤海之間,故取「山」、「海」二字而得名「山海關」,歸隸永平府管轄。嘉靖年間,薊鎮總兵戚繼光重修了山海關及附近的長城段——角山長城。在關城以北修築了北翼城,以東的歡喜嶺(又名凄惶嶺)上修築了威遠城。

崇禎年間,兵部尚書孫承宗在關城以南及海邊修築了南翼城和寧海城。寧海城背接長城,高3丈,周長1里,從陸地直插海中,狀似龍首,故稱「老龍頭」。此外還有城堡、水關、墩台等多處,星羅棋布,相互呼應。以上共同組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嚴密堅固的山海關防禦體系,歷來是中國最緊要的軍事重鎮之一。

明人概括山海關的戰略,「內拱神京,外捍夷虜,最契緊處」。樞輔大學士孫承宗指出:「關門系天下安危」。天啟二年(1622年)有兵力七萬九千八百六十九人,馬一萬二千七百六十匹,次年,馬步兵員已達十萬。御史汪裕疏言:山海關「現存之兵,禦侮有餘,定額之餉解給無難」。

明末鎮守山海關的將領吳三桂與清攝政王多爾袞合作,在山海關前擊潰了前來征討的李自成軍,並帶領清軍入關,由此導致了李自成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的覆亡。

清朝時,山海關為臨榆縣城,因位於北京與盛京(沈陽)之間,而有「兩京鎖鑰」之稱。清末和民國時期,關城周圍又成為戰場,八國聯軍戰爭和九一八事變後的長城抗戰都在這里率先爆發。

目前山海關及周邊的古建築,已大多修復原貌,形成獨具特色長城歷史文化游,明清社會民俗游以及古代孟姜女等傳說游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文化名城。

其城牆尚完整,是中國現今保存相對較好的一座明長城關城。當今,其旅遊文化價值顯著,與「麗江古城」,「平遙古城」,「鳳凰古城」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城」。

(1)山海關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一、簡介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最東部與遼寧省接壤處,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境內,且地居燕山與渤海之間,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山海關又被稱為「榆關」,以古渝水而得名。在歷史上,所謂關內、關外、闖關東、關東軍等「關」字均指山海關,對中國具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龍頭直入海中,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使山海關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61年,山海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二、建築

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約4公里。城牆高14米,厚7米,內用夯土填築,外用青磚包砌。東牆的南北兩側與長城相連,牆上有奎光閣、牧營樓、威遠堂、臨閭樓等建築。東、南、北三面牆外挖掘了深8米、寬17米的護城河並架設吊橋。城中心築有鍾鼓樓。

山海關的四面均開辟城門,東、西、南、北分別稱「鎮東門」、「迎恩門」、「望洋門」和「威遠門」。四門中除威遠門外,都築有高大的城樓。東門面向關外,最為重要,由外至內設有衛城、羅城、瓮城和城門四道防護。

城門為巨大的磚砌拱門,位於長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樓高13米,寬20米,進深11米,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重檐歇山頂建築。城樓上層西側有門,其餘三面設箭窗68個,平時以朱紅色的窗板掩蓋。

在東面屋檐下還高懸一塊巨大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相傳為明代進士蕭顯書寫,每字高1.6米,字體蒼勁渾厚,是山海關城的象徵。

『貳』 山海關所有的故事

山海關由來
據說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帥徐達和軍師劉伯溫到京城以北過塞之地圍城設防,兩年之內,必須完成。
徐達、劉伯溫二人領了旨,帶著人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邊塞。第二天,兩人騎馬登高寮望,尋找築城的地方。要講築城,徐達是外行,他只會交兵征戰,沖鋒陷陣;圍城設防,卻不如劉伯溫。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問大了。徐達站在高處一看,連說:「好地方,好戰場!」劉伯溫卻一聲不響。
第三天,他二人騎馬又來這里,徐達又連聲說:「好地方,難得的好地方啊!」劉伯溫還是一聲不哼。第四天,他二人騎馬又來到這里,徐達又連連說:「好戰場啊,好戰場!」劉伯溫還是不哼一聲。徐達見狀不解,忙問:「軍師,我二人領旨來此圍城設防,一連三日,你一言不發,到底為什麼?」「為了大明江山!還為了你……」「為我?此話怎說?」劉伯溫用馬鞭指了前方說:「元帥,你看:北邊燕山連綿,南邊渤海漫天,在此築起雄關,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徐達素知軍師謀略高,就問:「你想修個什麼樣的?」劉伯溫說:「這座城要比別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連城、城套城、樓對樓、樓望樓,築一座鐵壁金城。」劉伯溫又用馬鞭朝四周一指,說:「元帥,這里既是個好戰場,又是個好居處。你看,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真是個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達一聽恍然大悟,想起軍師說「還為了你」的話。徐達連連叫好,當日回營,二人連夜畫圖,第二天派將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動工。整整幹了一年零八個月,關城竣工。
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達、劉伯溫回來了,就問:「二位愛卿回京,城池可築成?」二人出班奏道:「托聖上洪福,可曾命名?」徐達、劉伯溫二人一聽,都愣住了。當時降旨,只叫築城,未讓命名呀!徐達心直,剛一張嘴,只見劉伯溫跨前一步說:「臣等未敢妄動。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萬歲聖明,請恩示吧!」朱元璋一聽,把手一擺說:「好,就叫山海關!」
從朝里回來,劉伯溫隨徐達到了徐府,對徐達說:「我不能再在朝為官了,我得走了。」徐達忙問:「幹啥去?」劉伯溫說:「我本是山野道人,還是去游四海去吧!」徐達不解,說:「你我隨皇上南征北戰,從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關城,可謂勞苦功高,本該享榮華富貴,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會奏準的。」劉伯溫說:「差矣!萬歲如讓咱共享榮華,就不會派咱倆邊塞築關城,也不會只給兩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難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築成私下命名,屬目無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屬辦事不周,這只是剛剛開始呀!」徐達大惑:「軍師,你是說......」劉伯溫手一揮說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帝與臣,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東的例子還少嗎?」一席話,說得徐達目瞪口呆,半天才說:「軍師,你一走了之,我怎麼辦?」劉伯溫說:「你不能走,你要隨朝伴駕,無論何時,不要離開萬歲左右。趕你,你也不要離開。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讓他們到山海關那個地方去吧。那裡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連天,此處進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達說:「就照軍師的話做。明天,叫小兒去山海關。」正說著,闖進一員大將,姓胡名大海。他在帳外聽到了徐、劉二人談話,進屋就嚷:「元帥,我與你出生入死,馳騁疆場,如今公子要去山海關,我也打發一個孩子隨他同行吧!」話沒落音,大將常遇春又來了。劉伯溫素知眼前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訴了他。常遇春也堅持打發一個孩子同去山海關。
不久,劉伯溫不辭而別,徐達按劉伯溫所言,寸步不離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開國元勛,竟都糊糊塗塗地死在慶功樓火海之中。
再說,徐達、胡大海、常遇春的三個兒子到了山海關,定居安家。後來,這三家的後代,在山海關城裡修了徐達廟,城東北修了胡家墳,城西南修了常家墳,都立了石人石馬石牌坊。
山海關四野臨時指揮部、山海關保衛戰紀念廳 四野臨時指揮部設在山海關北街招待所內。山海關保衛戰紀念廳記錄了歷時20天之久的山海關保衛戰的過程。

山海關保衛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斗爭的戰略重點集中在搶占東北這一焦點上。山海關作為通往東北之咽喉要地,勢必成為國共兩軍的必爭之地。民國34年(1945)8月3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冀熱遼軍區部隊先機奪取了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多年的山海關,並控制了鐵路、公路和機場,9月中旬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部隊及中共中央領導彭真、陳雲、伍修權、葉季壯等人經山海關迅速進入東北腹地。國民黨面對這一局勢,在美國援助下,從海上、空中調運大批軍隊集結於秦皇島,開始與人民解放軍爭奪東北的戰斗,山海關阻擊戰即是這場戰斗的序幕。

山海關阻擊戰,從10月25日開始到11月16日結束,激戰達22天。人民解放軍以6個團近萬人的兵力抗擊7萬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為中國共產黨進軍東北的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為先期打開東北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並遲滯了國民黨打通、佔領東北的戰略行動。

第四野戰軍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於3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l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指揮。

『叄』 關於山海關的歷史

http://ke..com/view/16079.htm

『肆』 山海關歷史故事

沖冠一怒為紅顏

『伍』 山海關以前經歷過什麼戰爭

歷史上山海關曾發生過百餘次戰爭,其中明末以後有5次大戰血染雄關:
1644年,甲申石河大戰,吳三桂在威遠城跪迎多爾袞,引清兵入關擊退李自
成;1900,八國聯軍火燒老龍頭,留下座座侵略軍的營盤;1933年日
寇入侵,中國軍民在榆關打響了長城抗戰第一槍;1945年山海關保衛戰,解
放軍成功阻擋了國民黨軍隊向東北進犯的攻勢……
清兵的五入中原皆是繞過山海關 而清軍雖雖然穿過燕山 透入河北 但卻未能打下北京 扼守河北與遼東之間的主要咽喉——山海關,清軍就算穿越燕山險要,透入河北,也不能站穩足跟。 滿清入主中原,決定性的一步也是山海關的打開。清興自遼東,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是遼西走廊。雖然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行動頻頻敗北,但憑 借山海關及寧遠、錦州等據點,始終控制著遼西走廊。清軍雖然數度自西北迂迴入邊,但效果主要是擾掠性的。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沒有及時 處理好對吳三桂的安撫和山海關的防禦等問題,吳三桂舉關降清,使清軍爭奪了幾十年夢想打開的遼西走廊通道為之洞開,清軍遂得以長驅直 入。農民軍無法抵擋清兵之鋒銳,一再敗退,中原遂落滿清之手。明清多次戰爭均未在山海關也是因為 山海關是明朝最後也是最堅固的防禦所以但有可能都要御敵於關外,這樣才能占據主動,袁崇煥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於寧遠御敵。至於資料歷史書中很多都有的。

『陸』 山海關被侵略的歷史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後,敵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面臨著東北、華北我軍聯合打擊的威脅,已成驚弓之鳥。由地美、蔣、傅之間的矛盾,華北敵軍是撤是守,是南逃還是西竄,尚舉棋不定。傅作義錯誤地估計我東北野戰軍至少需要三個月以後才能入關作戰,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決心,採取了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局變化的方針。依據這一方針,傅作義將其所轄的蔣、傅兩系軍隊共四個兵團十二個軍約五十五萬人,收縮在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長達五百餘公里的鐵路線上,擺成一字長蛇陣。將其嫡系部隊配置在平綏路北平至張家口段,將蔣系部隊配置在北平及其以東地區,必要時,可丟下蔣系部隊自行西逃。

從全國形勢來看,我軍將傅作義集團抑留在華北,就地殲滅,對戰局發展最為有利。因此,中央軍委決定乘敵人尚未確定逃跑之前,調華北野戰軍提前入關與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共一百萬人,發起平津戰役,殲滅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敵是驚弓之鳥,能否抓住敵人,不使其南逃或西竄,是戰役指導的關鍵。為此,中央軍委決定;撤圍歸綏,緩攻太原,並同意與傅作義進行談判,以麻痹敵人。同時,令華北野戰軍主力於十一月下旬秘密迅速入關,在華北我軍協同下,首先對敵採取抓住西線,穩住東線,對西線之敵圍而不打,對東線之敵隔而不圍的方針,由西而東完成 對敵人的合圍。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中央軍委指示東北先遣兵團、華北第2、第3兵團在平張段統一行動,首先迅速包圍張家口,吸引東面敵人向西增援,切斷平張段,爾後分割圍殲平津張地區之敵。遵照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華北第3兵團於十一月二十九日開始包圍張家口地區之敵。傅作義為保住向西的逃跑,急令第35軍率三個師增援張家口,並以懷來地區之第310師增援宣化,昌平地區的第269師西調懷來。為了抓住西線各敵,中央軍委於十二月二日令華北第2兵團向下花園急進,令東北先遣兵團向南口、懷來前進,以切斷平綏路,分別包圍沒線之敵。由於東北先遣兵團第11縱隊,於十二月五日,在行進途中殲滅了密雲守敵一個師,傅作義即認為我東北野戰軍已經入關,並錯誤地判斷我軍將要進攻北平,因而又慌忙決定調第35軍迅速返回北平,懷來、南口地區之第104、第16軍向西接應,同時調天津附近之第62、第92、第94軍共八個師到北平布防;將第13軍由懷柔、順義撤到通縣;第101軍由涿縣撤到豐台、門頭溝。敵人這一收縮行動,對我軍抑留敵人在現地十分有利。十二月六日,敵第35軍(兩個師)突出我軍對張家口的包圍圈後東竄,八日被我軍華北第2兵團包圍在新保安地區。十日、十一日,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在第11縱隊協同下,先後在康莊、懷來地區將敵第16軍主力及第104 軍主力殲滅,至此,傅系部隊主力分別被我軍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兩地,敵人西逃之路被切斷。此時,東北野戰軍主力已經越過長城,進入冀東,尚未對平津塘諸點完成包圍,因此「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敵人從海上逃跑。」為了不使敵人決策狂跑,盡快地完成對平津塘諸點的包圍,毛澤東於十二月十一日及時下達了關於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指示,令西線各部對張家口、新保安諸敵,在兩星期內「圍而不打」,令東北野戰軍主力,要不惜疲勞,不怕減員,不怕受凍受飢,以最快速度同時切斷津,塘和平、津之間敵人的聯系,對敵形成「隔而不圍」的戰略態勢,再行休整,然後從容攻擊。同時,指示淮海前線我軍對杜聿明集團:「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以穩住敵人,使其不好下從海上逃走的決心;並令山東我軍控制濟南以北一段黃河,並在膠濟路上預作準備,以防敵人經濟南向青島逃跑。東北野戰軍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以第1、第2、第7、第8、第9、第12縱隊,包圍天、塘沽地區之敵,以第3、第5、第6、第10縱隊在第11縱隊及冀中軍區第7縱隊的配合下,包圍北平之敵。至十二月二十一日,東北野戰軍主力提前完成了對平津塘之敵的戰略包圍,封閉了平津之敵由海上南逃之路。至此,傅作義集團即被我軍「一概包圍了」。

我軍完成了對敵人分割包圍後,採取了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方針,先打新保安和塘沽兩點。在打新保安之前,中央軍委估計,敵第35軍被殲後,張家口守敵有突圍的可能,而華北軍區第3兵團不佔優勢,為增加包圍張 家口的兵力,中央軍委將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西調張家口,歸第3兵團指揮,十二月二十日,該縱到達張家口附近。二十二日,華北軍區第2兵團攻克新保安,全殲滅守敵第35軍(兩個師);二十三日,張家口守敵五萬餘人突圍逃跑,被我華北軍區第3兵團及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於二十四日全部殲滅於張家口以北地區。 為了統一對平津戰役的領導和指揮,黨中央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塘沽地區因地形不利,不便殲敵,東北野戰軍建議,經中央軍委批准,我軍改為攻取天津。一月十四日,東北野戰軍集中第1、第2、第7、第8、第9縱隊共二十二個師,採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各個殲滅的作戰部署,對天津守敵發起進攻,經二十九小時激戰,於十五日解放天津,全殲守敵十三萬人。俘虜津塘防區副司令兼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十七日塘沽敵人由海上逃走。至此,北平之敵完全孤立,陷入絕境。我軍除東北野戰軍第1、第2兵團(即原先遣兵團)外,十二月底又增調華北第2、第3兵團進至 北平附近,對北平之敵形成嚴密包圍。一月十四日,毛澤東主席發表了:《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了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十六日,我平津前線司令部向傅作義發出最後通牒,指出:一是放下武器,一是和平改編,否則,「我軍將以精確戰術攻城,勿謂言之不預」。在此情況下,傅作義接受了和平改編。北平守敵八個軍,二十五個師,全部開出城外,聽候改編。

一月三十一日,我軍進駐北平,北平宣告解放。和平解放北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北平守軍是執行我黨八項和平條件,以和平方式結束戰爭的第一個榜樣,被譽為「北平方式」。平津戰役歷時六十四天,除塘沽守敵五萬八人從海上逃跑外,共殲滅敵軍五十個師五十二萬人,解放了華北大 部地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我軍在戰略進攻階段與敵人主力進行的戰略決戰。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歷時四個多月,殲敵一百四十三個師,連同地方部隊共一百五十四萬人。至此,戰爭第三年七個月的作戰,共殲敵二百三十二萬人,使敵人的精銳部隊喪失凈盡,大大加速了 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柒』 誰能告訴我一些關於山海關的歷史故事呢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民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內詩文、容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裡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對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認為該故事出自戰國時期。

『捌』 山海關的歷史

山海關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歷經洪武、成化、嘉靖、萬曆、回天啟、崇禎六朝答修築,耗用了大量的資金,調動了數以萬計的軍民,前後用了263年的時間(幾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過程)建成了佔地約230前後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時間,佔地約230公頃,具有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山海關建城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處」的古代城市規劃原則。該處正處於海陸咽喉要沖,在歷史上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移關於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開始修建山海關。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餘米的城牆,牆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鍾鼓樓。整個衛城建築規模宏偉,防禦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玖』 山海關的故事

山海關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歷經洪武、成化、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六朝修築,耗用了大量的資金,調動了數以萬計的軍民,前後用了263年的時間(幾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過程)建成了佔地約230前後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時間,佔地約230公頃,具有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山海關建城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處」的古代城市規劃原則。該處正處於海陸咽喉要沖,在歷史上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移關於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開始修建山海關。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餘米的城牆,牆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鍾鼓樓。整個衛城建築規模宏偉,防禦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山海關由來
據說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帥徐達和軍師劉伯溫到京城以北過塞之地圍城設防,兩年之內,必須完成。
徐達、劉伯溫二人領了旨,帶著人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邊塞。第二天,兩人騎馬登高寮望,尋找築城的地方。要講築城,徐達是外行,他只會交兵征戰,沖鋒陷陣;圍城設防,卻不如劉伯溫。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問大了。徐達站在高處一看,連說:「好地方,好戰場!」劉伯溫卻一聲不響。
第三天,他二人騎馬又來這里,徐達又連聲說:「好地方,難得的好地方啊!」劉伯溫還是一聲不哼。第四天,他二人騎馬又來到這里,徐達又連連說:「好戰場啊,好戰場!」劉伯溫還是不哼一聲。徐達見狀不解,忙問:「軍師,我二人領旨來此圍城設防,一連三日,你一言不發,到底為什麼?」「為了大明江山!還為了你……」「為我?此話怎說?」劉伯溫用馬鞭指了前方說:「元帥,你看:北邊燕山連綿,南邊渤海漫天,在此築起雄關,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徐達素知軍師謀略高,就問:「你想修個什麼樣的?」劉伯溫說:「這座城要比別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連城、城套城、樓對樓、樓望樓,築一座鐵壁金城。」劉伯溫又用馬鞭朝四周一指,說:「元帥,這里既是個好戰場,又是個好居處。你看,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真是個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達一聽恍然大悟,想起軍師說「還為了你」的話。徐達連連叫好,當日回營,二人連夜畫圖,第二天派將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動工。整整幹了一年零八個月,關城竣工。
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達、劉伯溫回來了,就問:「二位愛卿回京,城池可築成?」二人出班奏道:「托聖上洪福,可曾命名?」徐達、劉伯溫二人一聽,都愣住了。當時降旨,只叫築城,未讓命名呀!徐達心直,剛一張嘴,只見劉伯溫跨前一步說:「臣等未敢妄動。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萬歲聖明,請恩示吧!」朱元璋一聽,把手一擺說:「好,就叫山海關!」
從朝里回來,劉伯溫隨徐達到了徐府,對徐達說:「我不能再在朝為官了,我得走了。」徐達忙問:「幹啥去?」劉伯溫說:「我本是山野道人,還是去游四海去吧!」徐達不解,說:「你我隨皇上南征北戰,從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關城,可謂勞苦功高,本該享榮華富貴,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會奏準的。」劉伯溫說:「差矣!萬歲如讓咱共享榮華,就不會派咱倆邊塞築關城,也不會只給兩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難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築成私下命名,屬目無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屬辦事不周,這只是剛剛開始呀!」徐達大惑:「軍師,你是說......」劉伯溫手一揮說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帝與臣,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東的例子還少嗎?」一席話,說得徐達目瞪口呆,半天才說:「軍師,你一走了之,我怎麼辦?」劉伯溫說:「你不能走,你要隨朝伴駕,無論何時,不要離開萬歲左右。趕你,你也不要離開。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讓他們到山海關那個地方去吧。那裡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連天,此處進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達說:「就照軍師的話做。明天,叫小兒去山海關。」正說著,闖進一員大將,姓胡名大海。他在帳外聽到了徐、劉二人談話,進屋就嚷:「元帥,我與你出生入死,馳騁疆場,如今公子要去山海關,我也打發一個孩子隨他同行吧!」話沒落音,大將常遇春又來了。劉伯溫素知眼前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訴了他。常遇春也堅持打發一個孩子同去山海關。
不久,劉伯溫不辭而別,徐達按劉伯溫所言,寸步不離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開國元勛,竟都糊糊塗塗地死在慶功樓火海之中。
再說,徐達、胡大海、常遇春的三個兒子到了山海關,定居安家。後來,這三家的後代,在山海關城裡修了徐達廟,城東北修了胡家墳,城西南修了常家墳,都立了石人石馬石牌坊。

山海關四野臨時指揮部、山海關保衛戰紀念廳 四野臨時指揮部設在山海關北街招待所內。山海關保衛戰紀念廳記錄了歷時20天之久的山海關保衛戰的過程。

山海關保衛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斗爭的戰略重點集中在搶占東北這一焦點上。山海關作為通往東北之咽喉要地,勢必成為國共兩軍的必爭之地。民國34年(1945)8月3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冀熱遼軍區部隊先機奪取了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多年的山海關,並控制了鐵路、公路和機場,9月中旬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部隊及中共中央領導彭真、陳雲、伍修權、葉季壯等人經山海關迅速進入東北腹地。國民黨面對這一局勢,在美國援助下,從海上、空中調運大批軍隊集結於秦皇島,開始與人民解放軍爭奪東北的戰斗,山海關阻擊戰即是這場戰斗的序幕。

山海關阻擊戰,從10月25日開始到11月16日結束,激戰達22天。人民解放軍以6個團近萬人的兵力抗擊7萬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為中國共產黨進軍東北的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為先期打開東北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並遲滯了國民黨打通、佔領東北的戰略行動。

第四野戰軍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於3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l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指揮。

閱讀全文

與山海關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