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事件分析

歷史事件分析

發布時間:2021-02-22 18:33:41

『壹』 如何歸納歷史事件的特點

近年來,高考對歷史特徵的考查要求不斷提高,考試中此類題目頻頻出現,成為高考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考試說明中也明確地把它作為一項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卻是學生歷史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表現為:找不到歸納的角度,無從下筆;不能從理論上准確地概括特徵;容易將特徵與表現混淆,堆砌史實,無的放矢.所以,在此,我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歸納、概括歷史特徵.\x0d歷史特徵,一般可分為階段特徵、領域特徵、事物特徵.階段特徵是某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狀況的概括,一般從某個領域的表現去歸納概括.如古代社會某個時期(王朝)的特徵,我們一般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這幾個方面來歸納;其中的政治又可從政治制度變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關系、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分析考慮;經濟又可以從經濟制度、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繁榮狀況(農、工、商、交通、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來表述.世界近現代史的某個階段特徵,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技術發展、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濟形態為主),資產階級革命(政權變更),列強對外開拓市場和殖民擴張,國際關系(列強之間的矛盾變化為主),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斗爭,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等.某領域特徵要從其發展變化來分析,可縱向和橫向比較.比如,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特徵是什麼?我們在分析時,要注意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列強對外活動來比較分析: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嚴重不平衡(英國、法國衰落,美國、德國、日本崛起),②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並存(民主政體與專制政體),③資本主義生產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④資本主義列強加劇對世界的瓜分,同時列強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某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要從歷史事物的要素去歸納與概括.如革命類事件(以法國大革命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發的背景(原因——專制、資本主義發展;條件——第三等級要求、啟蒙思想等)、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資產階級)、主力(人民廣泛參與)、目的(推翻波旁王朝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發展資本主義)、過程特點(三次高潮,實踐了啟蒙思想、反封建與衛國戰爭相結合)、結果(較徹底)、影響(對歐洲、對世界)等.\x0d這些只是針對一般的歷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歷史事物是千變萬化的,歷史階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不能機械地搬用這些角度和思維模式去將豐富多彩的、不斷發展的歷史格式化.那麼,如果遇到類似的歷史特徵分析要求,我們該怎麼辦?不管分析什麼階段、什麼時期、什麼領域、什麼歷史事物,我們只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准去歸納概括即可.\x0d一是要在發散思維中找到歸納、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們圍繞一個歷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依循規律,分析其歷史地位、發展狀況、歷史影響等外在特徵,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目的、性質、過程、特殊性等內在特徵.如中國古代社會中,不論哪個時期,我們歸納的角度都應是其各個領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現代史的階段特徵則應從資本主義發展本身及列強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殖民擴張、民族解放運動來分析歸納.這是歸納歷史特徵的基本規律.那麼,我們怎樣去發散思維?\x0d1.要開闊眼界,放眼歷史,尋找角度.這要求我們將事物放在歷史的動態環境中,從歷史發展趨勢、時代要求、階級本質等方面去分析、比較,尋找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時,要注意它的歷史性、時代性,不能拘泥於面面俱到.如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特徵(民主思想出現——反專制思想萌芽,總結性成果多),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特徵(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社會過渡;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中滲入殖民經濟,\x0d資本主義萌芽加快;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被迫改變;農民戰爭的反封建任務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務;產生了向西方學習、探尋救國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過比較得出的.\x0d2.要宏觀把握、微觀分析、層層深入,尋找歷史內在特徵.它要求我們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總體特徵,然後圍繞這一特徵(主題)對事物進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則依據第一點),分析其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處,挖掘其內在個性.如歸納戰國時期歷史發展趨勢特徵,其宏觀上的特徵是兩個:醞釀著大一統,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再深層分析,則有各個具體的特徵:①封建制度逐漸形成並確立;②封建經濟出現局部繁榮(手工業、商業、城市),經濟要求市場統一;③諸侯數目逐漸減少,秦國逐漸強大;④民族交往頻繁,開始走向融合(這些特徵與表現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單純是表現).\x0d二是在比較中尋找角度,得出區別點,概括特徵.一般可以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如黃巾大起義的特點,即是與秦末農民起義比較得出的;一次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是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解放運動比較得出的.\x0d三是要善於提煉歸納,從錯綜復雜的史實中,把握客觀線索、趨勢、新發展,形成特徵.特徵都是概括性語言,是理論語言,而不是史實,即要求我們區分特徵與表現.而這是我們學生在學習與考試時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現當作是特徵.表現是具體的史實、措施等,是特徵的具體體現與表述.比如近代中國的愛國主義的特徵,可概括為反帝反封建,救國救民(這時高度概括的語言).具體又表現為:\x0d①愛國抗爭的長期性、連續性、艱巨性與曲折性——革命從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國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再到國民大革命、工農武裝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等,有成功,有失敗,接連不斷;②學習西方,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從抵抗派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國的改革開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國救民成為全國各階層、各階級、各民族的共同任務與願望;④方式多樣,人民武裝起決定作用——地主階級的改良運動、農民階級的武裝斗爭、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與暴力革命、中共領導人民的工農革命、社會主義的建設運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等;⑤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特徵是不同角度的理論,而後面具體的革命史實、事件則是表現.\x0d平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歸納歷史特徵的能力.首先,教師應先對特徵的能力要求,特徵的特點,分析歸納的角度、方法、原則、技巧作全面的介紹,讓學生對「特徵歸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從而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有意識地注意它,模仿它,並且正確歸納的好習慣.其次,在講解、輔導時,教師可對每個階段、重要歷史事物作特徵歸納或指點,並說明其歸納的角度、標准、原則、方法等,在實踐中讓學生經常接觸它.最後,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單元總結、單元練習時,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依據客觀標准、方法、規律去歸納事物特徵,或分析其所給的特徵,並對其特徵進行舉例證明.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指導學生多學習、閱讀、積累歷史理論語言,將理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只有這樣,在分析歸納時,才能自覺地站在理論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時也就有話可說、有理可表了,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堆砌史實了!

『貳』 怎樣分析歷史事件的本質

對於歷史本質,可以從歷史背景,課本內容,歷史的目的來具體的分析,另外應專用辯證唯物屬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分析,千萬不可主觀去判斷!
至於性質,事件的性質就是不同於其他事件的地方!例如:五四運動的性質: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可以看出54不同於其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即拋開表面的東西,伸於去分析.實質就是本質,本質決定性質.性質反映本質.

『叄』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要做到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要有邏輯思維。

1,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沒有哲學思想的評價歷史那等於沒看書一樣,要有唯物主義,不是你說什麼就什麼,要不然變成唯心主義。所以要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客觀全面的分析歷史,不要有偏見和極端思想。

2,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而不是現在的發展眼光看古代歷史,古代殺人和現代殺人的性質和制度不一樣,沒有可比性,不能現代的法律道德價值觀來衡量古代歷史。古代沒有手機,現代有,這樣不可能對比的,看看那些狗血劇,穿越劇,不符合歷史。

(3)歷史事件分析擴展閱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肆』 中國近代史十條重大歷史事件並分析

1、鴉片戰爭開始和結束的標志:①1840年6月,英軍艦隊駛進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標志著鴉片戰爭的開始。②1842年8月,英軍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膝求和,標志著鴉片戰爭結束。
2、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引起了中國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國人民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開始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3、《上海租地章程》的公布是中國境內第一塊租界出現的標志。
4、第二次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這是因為:中國在政治上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入到內地。
5、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六個標志:①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②1851年的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了政權。③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④西征和東征的勝利,標志著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⑤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軍事上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⑥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標志著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破產。
7、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大大程度加深了。因為《馬關條約》的內容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的新階段和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的形成。因為該政策在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要求「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它得到了西方列強不同程度地贊同,使得列強在中國空前激烈的爭奪,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
2.1895年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思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4.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變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最終確立。
5.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的標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20世紀初,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形勢的發展,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相繼建立,為後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奠定了階級基礎和組織基礎。
6.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此以後,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了統一的領袖、統一的綱領和統一的組織領導。
7.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同時又標志著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8.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並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五四運動比辛亥革命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五四運動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伍』 一般歷史事件從哪幾個角度分析

高中新課標的答題要求是:政治角度,經濟角度,文化思想角度三個方面。 可以找到很多根據,比如,新課改的課本必修一是政治,必修二是經濟,必修三是思想文化。

『陸』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依照歷史的年代次序系統地講述歷史,還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具體地分析和總結歷史事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理解每一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每一重要歷史事件的意義和本質,進而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敏感度。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和總結歷史事件呢?怎樣分析歷史事件?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找出因果關系
一切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系、互為因果的。如西漢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這絕不是統治階級發「善心」,而是秦末農民戰爭顯示的巨大威力。西漢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採取暫時減輕對農民剝削的政策。這就是「文景之治」出現的必然性。又由於文景時期農民負擔減輕,生產條件有所改善,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出現了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漢武帝時期國力的強盛。這些歷史事件無不互為因果,同時歷史事件彼此之間除了表現「縱」的內在聯系之外,還經常表現「橫」的聯系。如「五四運動」的發生除了有國內歷史條件外,還由於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正因為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當時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受到了鼓舞,找到了方向和道路。總之,抓住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縱橫聯系,是分析歷史事件的一把鑰匙。
二、剖析事件發生的條件
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分析歷史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種種條件,找出它的原因,對深刻認識歷史事件的性質和發展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而歷史情境的有效設立則是理解歷史事件的重要方式。
作為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是不可重復的客觀存在。不可再現是歷史的特點,而受制於中學教材與學生實際,一般呈現出來的史實都顯得偏短。要想讓中學生去完整地認識那些年代久遠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情境再現。教師通過一定的資料收集,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將過去幾百上千年的歷史情境化,再讓學生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真實地感知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梳理經歷人類社會曾經的生活習慣與民族風俗。只有當學生親身回溯歷史感知歷史,才能充分理解歷史的前世今生。
邏輯分析作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需要在思維層面剖析歷史的前因後果。任何歷史事件的分析,都要從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發展等過程分部挖掘,不能帶著主觀的情感和臆斷,尤其注重客觀公正的實事求是,還原歷史的真相。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綜合運用正確的歷史分析方法,才能找到歷史事件的分析模式。比如商鞅變法,只要深入剖析它出現的歷史背景就比較容易理解變法的目的。
三、理清事件發展的頭緒
歷史事件的發展總是表現出「開始→發展→高潮→結果」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善於抓住發展線索,理清頭緒。
四、弄清作用或影響
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這就決定了每個歷史事件必然會對整個歷史產生作用和影響。所以對歷史事件的作用、影響、後果或意義要作仔細的分析,不能呆板地死記「條條」。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有巨大歷史意義。如十月革命、三大戰役、辛亥革命、遵義會議等等。但有的歷史事件卻表現出對歷史發展的阻礙作用,產生消積的後果。如袁世凱復辟帝制、國會縱火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等等。有的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起過深刻影響,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如秦末農民戰爭,它推翻了舊的封建統治,這是直接影響。同時,新的統治者懾於農民革命的威力,不得不採取寬舒政策,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就表現出它的間接影響。
歷史事件是錯綜復雜的,我們只有運用正確的方法,才有可能把歷史事件分析清楚,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

『柒』 如何評析歷史事件

關於商鞅變法,很多大臣比如,甘龍和杜摯,是反對的,於是來了一場辯論,甘龍道「: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於是商鞅反駁他,道」: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時代都在改變了,人的法治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改變。)

杜摯又說「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一句治理天下本來就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治國也一樣。曾今湯武在世不求古而尋新法,所以稱王,夏商因固守陳規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秦孝公一聽就樂了,贊,商鞅。

商鞅使得秦國變得強大,同時招來無數對手。它的變法中也包括了很多殘忍的內容。(雖然說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無所謂正邪,贏才是王道,這樣說有點片面,中國人習慣性的思維,不是黑就是白。其實真實往往是在灰色的空間里。)不能贊商鞅的變法是皆大歡喜,也不能說他是法治的退步,他只是促進了歷史,加快了秦的統一,亦或是奠定了基礎。(一句話,魯迅講過,光看正史,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歷史是死的,但歷史中的那些人是曾今活在這個世上的,國際標准也好,定義也好,他的終端即終極標準是建立在人民之上的。一家一姓的帝王家譜算不了什麼,看多了只會使自我更加悲觀。歷史的精神正是那些可歌可泣的小人物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精神具有強大的韌性,才是中國歷史。

國家富強為主,(否則老是起義)物質的需要滿足,才能進行更深層的建設。(這時候就會傾向於以文治國。)

關於和親有很多種,唐朝時的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那時候的松贊干布是一個意氣小伙,不服唐王朝,於是就發兵去PK。結果屢戰屢敗,但他沒有近代中國人的「屢敗屢戰」精神,直接——老大,I服了~
於是同意和親。
還有別的,古代匈奴是中原的頭號大敵,中原強了他們就進貢,和親。反之就打。
有的打不過,就用和親來拖延時間.....

軍隊不是越多越好,(軍事強大很贊)但是大多晚期朝代有N人是拿著工資吃白水的,讓人很頭痛。 於是牽扯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這么縱容。

那又是一個關於道德素質,文化教養的方面。(不多說了)

明朝之後,中原似乎就少了一些本該有的大氣。封建,海禁,文字獄雲雲。都遍地開花。朱元璋想鞏固他的大明江山,於是封了親王,形成大小的藩政割據。(國家裡再套國家)他沒重視,他的兒子哪個不想當皇帝,秦王,燕王,還有寧王也來湊熱鬧。內亂無止。但是人們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努力,他們始終相信未來,明天很好,很強大!

從精神方面談談吧~

『捌』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附】中國古代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應分析8要素:統一穩定或分裂並存的政治局面、調整統治政策、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技術的推廣)、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經濟發展的經驗、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自然條件.如2000年的高考題(廣東卷)第41題:「簡述我國古代水稻種植情況的發展變化,並分析其原因.」 學生根據上述思路,不難得出我國古代水稻種植情況發展變化的原因:「興修水利,政府提倡推廣,中外交流,生產工具改進,技術提高,自然條件符合」. 2、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2要素:外國因素、內部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直接因素、個人因素等). 如第二次鴉片戰爭: 外國因素——19世紀50年代經濟的迅速發展,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關於外國因素,五四運動以前從資本主義國家方面分析,五四運動開始要從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方面分析.) 經濟因素——在中國市場上,英國的棉紡織品滯銷. 政治因素——清政府拒絕了英法美三國的修約要求. 直接因素——太平天國運動為列強發動戰爭提供了機會. 如太平天國運動: 外國因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 經濟因素——沉重的封建剝削和嚴重的自然災害,廣大勞動人民陷入飢餓和死亡的困境. 政治因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封建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思想因素——拜上帝教的教義(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三結合的思想). 個人因素——洪秀全等人的宣傳發動作用. 如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外國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經濟上加緊掠奪、政治上扶植軍閥等,中國人民必須繼續反帝.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經濟因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政治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五四運動前夕,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是階級基礎;北洋軍閥黑暗統治,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人民必須繼續反封建. 思想因素——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個人因素——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努力. 3、世界近代現代史,如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發生的原因應分析3要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上、階級力量上、思想上)、舊生產關系的束縛、社會矛盾的激化. 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上,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階級力量上,資產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資產階級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成為革命的主力軍.思想上,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為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准備. 舊生產關系的束縛——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社會矛盾的激化——財政危機的加劇,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三級會議成為革命導火線. 在做歷史練習題時,特別是選擇題時,很多涉及到問題的原因的,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下面我就談談關於如何解決歷史事件年原因,以減少失分率.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是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步驟.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有根本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外因、內因、直接原因、具體原因等等.因此,首先要學會分清原因含義的區別. 1、根本原因是促成這一事件發生的、必然的、不可少的內在因素. 2、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它往往是從事件和現象的外因去分析. 3、客觀原因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中特定、不可變動的因素. 4、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5、直接原因一般又稱導火線, 是離事件的發生最近的原因;具體原因一般是根本原因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外在表現. 一般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觀原因、內因是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是相對的,要根據提問的具體角度去分析.比如二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美國的扶持只能是外因,日本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內因,也是主要原因. 以上分別解釋了各自的含義,這也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真正的做好作對問題,還需要我們在平時積累的知識經驗,還望同學們善於總結.下面舉一例子來說明: 下列各項中,推動當今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的因素是( ) A、歐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興起 B、歐盟的形成、聯合國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興起、聯合國的建立 D、聯合國的建立、東歐的劇變 解析:本題從世界格局 多極化趨勢的推動因素切入,答案為A,解題關鍵是理解當今世界多極化的前提是兩極格局解體.歐盟的形成是美國霸主地位受挑戰的政治表現;第三世界興起是東西方兩大政治集團之外的一支國際政治力量.本題也可採用排除法,聯合國早在1945年就已經建立,反含此項的均錯誤.

『玖』 淺談如何分析歷史事件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課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知識梳理,更不是純粹的機械記憶。一版堂好的歷史課應該能權夠撥動學生思想的琴弦——幫助學生把僵化的學科知識轉化為靈動的學科認識。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傳授必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是歷史教學的前提。但作為人文社會科學,歷史學科還應承擔道德價值、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熏陶任務。因此,一堂好的歷史課應該教學主線清晰、方法引領得當、學生思維深邃、情感滲透到位,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學有所得、心有所悟,才能使歷史課擺脫知識的碎片,展現人文的風采,幫助學生走出高分低能的陰霾,真正起到「讀史明智」的作用。

『拾』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

把握的思路:

  1. 產生的背景,分析其產生的合理性。

  2. .造成什麼樣結果。

3.有何專影響,一般分為好的與屬壞的,對本國和對國際的。

把握原則:

  1. 必須運用客觀、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則(唯物的辯證觀)

  2. 必須堅持用生產力的標准

  3. 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標准,主要是看這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是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標准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事件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