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Ⅱ 誰有高中歷史必修一每單元的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1知識點整理
第一第一單元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實質):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方式。
②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③嚴格的等級制度;④宗法制與分封制緊密結合。(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③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2、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
②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③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
④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二、知道秦的統一和皇帝制度的創立,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含義,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三、了解漢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朝:
中央: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漢武帝讓身邊侍從擔任尚書令、侍中,削弱相權(內外朝制度)
地方:郡國並行,後來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漢朝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隋唐: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地方:節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較大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武力,往往發展成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集權。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的完善
4、宋朝:中央: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增設參知政事(行政)、樞密使(軍權)、三司使(財權)分割相權。
地方:軍事:兵權收歸中央,各地精兵強將抽調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5、元朝:中央: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6、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四、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
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2、清朝軍機處——標志著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①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
③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
④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對抵抗外來侵略,加強民族團結和交流等方面起過積極影響。
(2)消極作用:絕對專制的君主權利和日益腐敗的官僚系統,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阻礙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Ⅲ 總結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章1~4課知識點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時期的王朝變遷:[夏 → 商 → 西周 → 東周(春秋、戰國) ]
(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禹死後,其子啟奪得王位。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制度由此開始。夏朝統治維持了四百多年。
(2)後來商滅夏,商朝統治歷時六百年左右。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都鎬京,史稱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內容和影響
A西周分封制
(1)開始實施者:周武王
(2)基本內容:
①分封對象: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等,成為諸侯。
②權利義務:享有世襲統治權;拱衛王室,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等義務。
③主要封國:魯、齊、燕、宋、吳
(3)影響:
積極作用:它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它使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消極性:受封諸侯在領地內有很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勢力的壯大,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力量日盛,王權衰落,分封制被破壞。(春秋:楚王問鼎)
B西周宗法制
(1)含義: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
(2)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維護奴隸主統治。
(3)特點:
①嫡長子繼承製(最主要特點)。
周王稱「天子」,世代以嫡長子相傳,餘子分封為諸侯;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長子繼承,其餘諸子分封為卿大夫;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類似的關系。
②大、小宗關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最高領袖。 (政治上,上下級關系; 血緣上,兄弟關系。)
③宗法等級: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宗法等級。
④血緣關系同政治關系相結合(家、國結合)
(4)意義:
①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②對後來中國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內涵體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觀念中(如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尊宗敬祖,重男輕女觀念、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劃分遠近尊卑等)。
★3.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徵:
(1)神權與王權結合(2)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這些是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
二、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統一
(1)原因:
①商鞅變法奠定秦統一的基礎; ②統一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③人民渴望國家統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時間、策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遠交近攻」策略
(3)順序: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
(4)秦朝疆域:東臨東海,西到隴西;北達長城,南到南海;東北到遼東。
(5)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陽。
(6)意義: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了解「始皇帝」的來歷
(1)名稱來源:
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為了加強統治,採用「皇帝」稱號,自稱始皇帝,希望從自己開始,子孫傳承,永掌政權,創立了皇帝制度。
(2)特點:
①皇權獨尊——顯示了皇權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詔」「玉璽」等詞)
②皇位世襲——顯示了皇權的不可轉移
③皇權至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
(3)影響:被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清宣統帝(溥儀)]
3.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史稱「三公」。
(1)「三公」職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行政權,君權和相權的矛盾產生。)
②太尉——主管軍事(虛職)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負責監察百官、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等。
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三公九卿」通過「朝議」的方式參與朝政。
(2)「三公」制的實質:三公相互牽制,從而集權於皇帝。
4.理解郡縣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過程:春秋、戰國,開始出現 秦朝時,在全國推行。
(2)概況:
①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郡守。
②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是縣令或縣長。
③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還有負責地方治安並兼管公文傳遞的「亭」。
(3)特點:
①實行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②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4)影響: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③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④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遠)。
5.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影響
(1)建立:秦始皇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
(2)核心:君主專制
(3)影響:
A.積極方面:
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控制,有利於國家統一、對初步奠定祖國疆域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②有利於推動封建經濟文化發展。
③建立了地主階級對人民群眾的初步統治,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
④秦朝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具有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消極方面:
①皇權至高無上,容易導致暴政。
②地方自主性和能動性受到壓抑。
③皇帝的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失誤。
④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了解漢朝的郡國並行制
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縣制、封國制並行。
郡國並行制,一度影響到中央集權,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形成大一統局面。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負責執行(執行政令)。
(2)六部:尚書省下設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3)特點: ①三省互相牽制,互相監督 ②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4)影響:
①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②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被歷代王朝所沿用。
(5)示意圖: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權力的舉措
設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長官稱「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為了制約相權,又增設「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事權和財權。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況:
①在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共設10行省,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圍地區(河北、山東、山西),歸中書省直轄,稱之為「腹里」;
③設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3)意義:
①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②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地方省制的開端。
4.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
(1)世官制:
我國夏、商、周時期實行的一種選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祿制」。根據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職,由於爵位可以世襲,這樣就形成世官。
(2)察舉制:
漢武帝時開始實施、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西漢時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為推薦標准,東漢初重孝廉;但發展到東漢後期,門第族
望成為選舉的依據,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發展形成並發展起來。
(3)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推行,標準是門第、出身,不注重才能。它使世家大族子弟壟斷高級官職。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該制度無法繼續下去。
(4)科舉制:
①建立:隋朝時,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②發展: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明清時期,演變成「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時(1905年),科舉制廢除。
②意義:
積極性:①有利於打破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該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創造意識的人,制約科技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
四、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1)廢丞相:
①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鑒於宰相「專權亂政」,妨礙皇權行使,正式廢除丞相制。
②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③過程:明太祖朱元璋時,廢中書省和丞相,權歸六部→秦以來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④影響: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中國的宰相制度設立於秦代秦始皇時期,廢除於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2)設內閣:
①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導致皇帝叢雜政務集於一身。
②經過: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明永樂帝)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
後來內閣的地位逐漸上升,有了專門的衙署和屬官,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 批復意見,稱為「票擬」,最後再由皇帝用朱筆批示裁定,稱為「批紅」。
③職能:內閣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
④影響: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置軍機處
(1)設置:清朝雍正皇帝時,為辦理西北軍務設立軍機處。
(2)職責:軍機大臣由皇帝欽定,跪受筆錄、秉承皇帝旨意辦事,傳達詔令。
(3)特點:簡(機構簡單)、速(效率高)、密(決策封閉性)。
(4)評價:
不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使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3.明清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積極性:
①有利於各民族的團結與發展; ②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③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促進多統一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
(2)消極性:
妨礙礙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壓制民主思想的產生,阻礙中國社會進步,使中國社會發展大大落後於西方。
★ 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脈絡和特點:
1.概念:
(1)含義:包含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部分。前者指:皇權至上,專制獨裁;後者指:地方無權,必須無條件服從中央。
(2)基礎:
①經濟:封建自然經濟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後來)儒家思想
(3)發展歷程:
戰國,萌芽 → 秦朝,開創 → 漢、唐、元發展和完善 → 明清 頂峰
(4)兩大矛盾:①君權與相權的矛盾;②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脈絡:
(1)中央政治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漢朝郡國並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變特點:
(1)中央:君權逐漸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失。
(2)地方: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Ⅳ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的重要知識點有哪些
知識點總結 也就是課文中的重點知識和現階段關繫到社會的熱點問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Ⅳ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按朝代)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