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東歷史的介紹
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金代以前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1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這時,山東是一個地域性的泛稱,還不是一個准確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2到了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1明代山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1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1「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古人以左為東,故又稱山東為「山左」。2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於魯,所以現在山東又簡稱「魯」。1山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距今約7000--4000年之間,這里先後出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在山東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龍山陶書」;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最早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古「齊長城」和被列為中國「2000年考古十大發現」的洛庄漢墓等。山東還是中國陶瓷和絲綢的發源地之一。
Ⅱ 山東歷史概述
山東省簡稱魯,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東魯。在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
山東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於魯國。
以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為發端的齊文化,孕育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2)山東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山東地域文化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後羿和大舜為榮的民族。自20世紀以來,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
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志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
在戰國時期,儒學實際上已經占據了魯國、齊國兩個國家,實現了儒學齊魯化。秦漢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齊國和魯國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儒學從此由「齊魯之學」發展到「獨尊儒術」。
Ⅲ 山東的歷史
名稱的由來與行政區劃
山東作為地理名稱始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當時泛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山東作為政區名稱,始於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置山東道,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設山東布政司,形成與今天山東省大體相同的版圖,大部分縣名沿用至今。清代(公元1616年-1911年)正式設山東省,治所在濟南府。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次調整,山東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區劃。
山東省現轄17 個市地,139個縣、市、區。其中地級市15個、地區2個、縣級市33個、市轄區45個、縣61個。
山東省人口共8780多萬,僅次於河南省,居全國第二位。
山東省的省會為濟南市,位於山東省中部,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泉水眾多,又稱為 「泉城」。位於山東半島東部的青島市為全國計劃單列市,是著名的海濱旅遊城市,山東省對外開放的 「龍頭」。
齊魯文化的發祥地
山東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證明,早在四五十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古人類生存和繁衍。山東境內考古發現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說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間,生活在這里的東夷族就實現了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及至階級社會的轉變,有了比較發達的農牧業和手工業。在山東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大汶口陶文」和鄒平縣丁公村 「龍山陶書」,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4000多年前。近年來在山東還先後發現了最早的城邦 「城子崖龍山古城」,現存最古老的長城 「齊長城」,中國最早的甲骨文 「桓台縣唐山遺址甲骨文」。據專家考證,山東省還是漢唐絲綢貿易的主要供貨地,是絲綢之路的源頭。
山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公元前21世紀夏朝時代,東夷各部族就活躍在山東地域。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早期的活動中心在山東西南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西周的兩個最大的分封國-齊國和魯國,都在今天的山東境內。由於齊、魯兩國發達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所以山東又稱 「齊魯之邦」,並以 「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獨具特色的齊魯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Ⅳ 山東名稱的歷史由來
山東作為地區名稱,歷史上出現很早,而且變化很大。春秋時期,晉國居太行山以西,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時晉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晉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戰國、秦、漢時期則是指崤函以東地區。因為秦在關中,故稱崤函以東六國(楚、齊、韓、魏、趙、燕)為山東六國,或雲關東六國。此時山東與關東意義相同。如《管子》書就有「楚為山東之強國」語。漢初賈誼的《過秦論》多次用山東提法,如說「秦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又有「山東之國」、「山東豪俊」、「山東大擾」等說,皆指崤函以東地區。故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卷一說:「山東之稱,古或指關東言,或指太行山以東言,不專指今山東也。」
秦漢一統之後,關中與山東(或關東)在政治上的對立沮失,山東的含義也發和了變化,出現廣、狹兩義。廣義的山東是沿襲戰國時的舊概念,狹義的有專指齊魯地區的意義了。《史記·酷吏列傳》載:御史大夫齊地菑川國薛(今山東壽光南)人公孫弘說:「臣居山東為小吏(薛邑獄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又《史記·儒林傳》:伏生「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齊魯之有山東之稱,當濫觴於此。至於山東成為行政區劃,是又經歷了數百年演變過程的。
Ⅳ 關於山東省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魯。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東臨黃海,北瀕渤海。省會濟南。境內河流有黃河、大運河、小清河等。著名湖泊有微山湖、東平湖等。礦產資源豐富,金、金剛石儲量居全國首位。工業體系以能源、冶金、食品等為主。勝利油田是我國第二大油田。阿膠、青島啤酒、淄博陶瓷等聞名中外。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柞蠶絲、海洋水產等。山東是齊魯故地、孔孟之鄉,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發源於此。曲阜、濟南、青島、聊城、鄒城、臨淄是歷史文化名城。
地理概況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太行山以東,黃海、渤海之濱。沿海有島嶼290多個。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其中。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為全省最高點。境內地貌復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本地貌類型。主要河流有黃河、大運河。湖泊有微山湖、昭陽湖等,主要山脈有泰山、嶗山、魯山等。
氣候特點
山東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的特點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乾燥寒冷。年均溫為11~14℃,由南向北遞減。極端最高溫在37~43℃。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自然資源
金礦是山東省的優勢資源,儲量、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已探明的金儲量佔全國探明儲量的1/3以上,產量佔全國的1/4以上。著名的焦家金礦區,是中國目前已知最大的金礦床之一。
交通運輸
山東全省現有公路約20.5萬千米,高速公路3281千米。山東的針珞已形成比較完備的網路,京滬、京九鐵路縱貫南北,膠濟、兗石鐵路橫跨東西。通過京九鐵路,山東可與香港直通列車。目前,山東已經建成9個機場,其中濟南、青島為國際機場,煙台機場為國際航空貨運口岸。從山東可直航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地。青島、煙台、石臼所港是省內深水大港,此外在山東沿海還有威海、龍口、蓬萊等一批中、小港口。遠洋航線可達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經濟概況
山東省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三名的水平。山東的農業發達,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等,棉花、花生生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烤煙、麻類的產量也很大。山東現在是全國最大的菜籃子工程基地,其換季蔬菜占據了全國的大部分市場。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全省形成了一批名牌產品,在全國樹立了經濟強省的形象。
文化習俗
山東的楊家埠年畫位於濰坊市寒亭區。是當地民族文化的代表。它誕生於明代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的年畫並稱為全國三大年畫。楊家埠年畫題材多樣,吉祥活潑,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
「泉城」:濟南
濟南市又名泉城,為山東省省會,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山脈北緣、黃河南岸。全市面積8177平方千米,現轄6區1市3縣,全市總人口589萬。濟南素有齊魯雄都、海右名城之稱,是中華民族文明歷史的窗口,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濟南在新石器時代就是龍山黑陶文化的發祥地。市內有高等院校10多所,還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各種湧泉。1990年濟南被列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
「東方瑞士」:青島
青島市位於山東東部,山東半島南部。三面瀕海,為中國的第四大港,有東方瑞士之稱。全市面積10903平方千米。青島是全國北方五大工業城市之一,工業有紡織、機械、化工、石油化工、鋼鐵、橡膠、卷煙等。青島是全國聞名的旅遊、避暑和療養城市。海濱有海產博物館和海水浴場。特產有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
聊城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古運河畔,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聊城為運河繁盛時期的九大商埠之一。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均有發現。悠久的歷史為聊城留下了眾多的景觀勝跡。光岳樓、海源閣、獅子樓聞名海內外。此外,宋代鐵塔、清真寺、舍利塔、曹植墓、景陽岡、東昌湖等名勝與聊城八大勝景,也十分著名。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趵突泉位於濟南市中心西門橋南。趵突泉晝夜噴涌,聲若隱雷,水涌若輪,故名。趵突泉為濟南泉群之冠,有七十二名泉之首的盛譽。被清乾隆皇帝封為「天下第一泉」。現已辟為公園,泉北有初建於宋代的濼源堂。泉西為明朝建的觀瀾亭,相傳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曾於此居住,故辟有李清照紀念堂。
孔府孔廟及孔林
孔廟是由孔子的三間房舍改建而成。為我國最大的孔廟。現存殿、堂、廡、閣達460多間,54座門坊。廟內立有13座歷代帝王為孔子豎立的御碑亭。正殿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有2000餘塊歷代碑刻、石刻、石像等。
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的地方。孔府的主要部分是中路。其前區為官衙,後區為內宅及花園。
孔林是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佔地達200公頃。孔子及其後裔死後均葬於此。陵內墓葬星羅棋布。碑碣如林。此外,還遺有歷代興建的樓、亭、坊、殿等多處。古老的孔林,已成為今天的游覽勝地。
蓬萊閣
蓬萊閣是一組古建築群,高15米,雙層歇山,環繞迴廊,上懸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蓬萊閣」金字匾額。由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天後宮、蓬萊閣、龍王宮6個建築單體組成。有海市蜃樓、萬里澄波等十大名景。閣東南有觀瀾亭,閣西有避風亭。此外,蓬萊閣還遍布著宋、明、清三代的各式碑文、石刻。
「五嶽之東岳」:泰山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山勢磅礴雄偉,峰巒挺拔突兀。景色壯麗秀美。泰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地融為一體。古文化遺跡有南麓的岱廟、普照寺、王母池、南天門、日觀峰、碧霞祠、五松亭等,西麓的靈岩寺和寺中的辟支塔、塔林、千佛殿泥塑。以及漢代赤眉軍起義的天勝寨、宋代姜博士反侵略、抗金兵的凌漢峰遺址等,北麓有後石塢、天燭峰、九龍崗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雲海玉盤、黃河金帶是登泰山賞景的四大奇觀。
嶗山
嶗山風景優美,水質優良,清洌甘甜。這里氣候宜人。是游覽和避暑的極佳之地。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山上多清泉、古洞、危岩、怪石等。九曲連環、清幽深邃的九水風光中最為壯美的是潮音瀑、靛缸灣和龍潭瀑。嶗山上古跡眾多,全盛時有9宮8觀72庵之說。是道教昌盛之地。太清宮、太平宮等一些廟宇已有千年以上歷史。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也紛紛慕名而來,留下眾多吟詠題刻。其中三清宮中藏有明文徵明墨跡、明版道經、元世祖敕諭護教碑,以及元代著名道士丘處機詩石刻等。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有墓葬、窯址和房址等。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鼎、罐、盤、缽、豆、杯等器皿,分彩陶、黑陶、紅陶、白陶、灰陶幾種。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鑿、石錛和骨器,這個時候的工具已磨製得相當精細。墓葬多為家族合葬。已有隨葬的風習。大汶口遺址及其他相同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同時也有助於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的研究。
Ⅵ 山東省歷史
四五十萬年
【歷史沿革】
[史前時代]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另外,在山東境內發掘的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山東龍山文化的陶片.
先秦時代
(參見:齊魯文化) 位於華北平原東部的山東很早就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部曾是商族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統治的中心區域;對山東東部未漢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進行統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於齊;武王的弟弟周公(名旦,後輔佐周成王)則封於魯。
齊國定都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尊尊而親親」,農業發達,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龍柱。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創始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孔子、孟子、孫子、魯班、扁鵲……等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滕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並吞。周公東征三年,撲滅紂王子武庚聯合東夷的反叛,齊、魯遂兼並奄、薄姑等國。姜太公又攻滅萊國,齊國勢力擴張至膠東半島。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佔有。公元前249年,楚國攻佔魯國;公元前223年,秦國攻陷楚國。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並的諸侯國。中國首次實現統一,齊魯之地從此成為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朝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以來,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漢朝在今山東設2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
及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有所破壞。
唐朝
到唐代,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元
北宋時期,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宋江等人為了民族大義,天下黎民百姓,在水泊梁山起兵造反(現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這個故事被施耐庵編寫成《水滸傳》,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金元時期,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
明朝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朝
到清朝康熙年間,山東耕地達到9000餘萬畝。1860年代,煙台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德國還修築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和津浦鐵路的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范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布全省的西方傳教士。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東北終於向漢族移民開放,加上民國初年張作霖的鼓勵措施,在100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山東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今天東北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以後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日軍佔領了山東的鐵路和城市,共產黨則在農村建立起沂蒙山、膠東等解放區。國共內戰爆發後,1947年5月,陳毅的華東人民解放軍在孟良崮全殲中央軍精銳部隊張靈甫74師。1948年9月24日,陳毅的部隊攻佔濟南,在壽光俘虜逃往青島途中的山東省主席王耀武。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該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山東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新成立平原省,包括今山東省菏澤、聊城等地,1952年撤銷該省,將其轄區並入山東、河南。
1953年6月,滕縣專區更名為濟寧專區。7月,撤銷湖西專區和沂水專區,將其所屬縣市分別劃歸濟寧、菏澤和臨沂專區。1954年12月,撤銷淄博工礦區,設立淄博市。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棗庄市。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1964年,范縣劃歸河南。1965年,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寧津縣、慶雲縣劃歸山東。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全省共轄德州、惠民、昌濰、煙台、臨沂、泰安、濟寧、菏澤、聊城9個地區,濟南、青島、淄博、棗庄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1981年5月,昌濰地區更名為濰坊地區。1982年11月,設立省轄東營市。1983年,撤銷煙台地區、濰坊地區、濟寧地區,設立地專級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1985年,撤銷泰安地區,設立地專級泰安市。1987年,威海市升為地專級市。1989年日照市升為地專級市。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萊蕪市升為地專級市。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專級臨沂市、德州市。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專級聊城市。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專級濱州市、菏澤市。
至2005年底,全省劃分為濟南、青島、煙台、威海、濰坊、淄博、棗庄、東營、濟寧、泰安、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行政單位140個,鄉鎮級單位1941個,其中,街道辦事處423個,鄉295個,鎮1223個。
Ⅶ 山東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山東省位於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黃河下游,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於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與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接壤。
西晉初山東分屬青、徐、兗、豫(統魯郡)、冀(統平原、樂陵)五州。西晉滅亡後,山東地區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所據有。
隋朝時期,山東分屬青、徐、兗、豫四州。唐代,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
北宋時山東分屬京東東路、京西西路及河北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治益都。北宋末年發生了宋江領導的梁山起義。
元朝,在山東地區設立了東平行省、濟南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東行省等。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
清朝時期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
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在百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山東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東北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
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日軍侵佔山東,國民黨省政府流亡。
1948年9月24日,陳毅的部隊攻佔濟南,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青島,1949年8月18日,長山列島解放,山東省至此全部解放。
至2019年12月底,山東省共轄16個地級市,分別是濟南市、青島市、淄博市、棗庄市、東營市、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濱州市、德州市、聊城市、臨沂市、菏澤市。
Ⅷ 關於山東問題歷史知識怎樣梳理
要把握主線,可以以山東的歷史事件為主線,這一條主線基於歷史事件的發展
也可以以回山答東歷史事件的時間來梳理,這個方法比較適合記得住時間的人
找到主線後,要沿著主線尋找歷史事件的分支,並且加以總結概括,提煉出結論或者記憶書本中已經給的重要的結論
找出主線之後,還可以注意事件的邏輯順序,加強理解記憶
最後,還要注意結合山東的地理特徵、人文、傳統等來分析理解
Ⅸ 山東歷史故事
山東民間傳說中的秦瓊
回馬泉
在濟南,還有一個關於秦瓊的古老傳說:話說當年秦瓊在歷城縣衙當捕快的時候,有一次手持雙鐧騎著高頭大馬追趕賊人,在與賊人交戰中,秦瓊所騎的戰馬猛一回頭,由於蹄力過猛,馬蹄落處出現了泉眼,一泓清泉從地下汩汩冒出。濟南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處泉池取名為「回馬泉」。也許是源於這一神奇的傳說,人們在2004年4月重新評定濟南新「七十二泉」時,將位於五龍潭東南20米處的回馬泉列為第37泉。老濟南們說,現在泉底長滿了綠苔,而想當年秦瓊坐騎留下的蹄印之處,則呈現出淺黃色沙土,沙礫深處會溢出串串泉珠來呢。
大禹伏龍
傳說在大禹治水的時候,歷山腳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條惡龍作怪,禹將濟、濼二水疏通,洪水排盡,孽龍無處藏身,躍身向東竄去。大禹緊追不舍,惡龍鑽進城東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龍長嘯一聲,破山而出。大禹追至山澗(即今日回龍洞,在漿水泉風景區),終於制服孽龍。那龍穿越時出現的洞,後人便稱為龍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龍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條幽深的澗溝,被稱為「藏龍澗」。
寺沉成湖
古代,濟南有個大明國寺。寺內殿宇飛閣,雄峙亭立;經聲佛號,暮鼓晨鍾。然而寺內和尚卻不守教規,經常姦淫良家女子。傳說有一姑娘,很有孝心,她母親有病,她便天天向大明國寺方向燒香祈禱。一月之後,母親病癒。姑娘便去大明國寺還願。寺內和尚見她姿色甚美,便於夜晚把她搶入寺內。姑娘的哥哥聞知躍馬挺刀,追蹤而去,突然,一聲炸雷,天塌地陷,大明國寺沉入地下,此處成了湖泊,就是現在的大明湖。哥哥救出妹妹,在湖邊種藕捕魚,侍養老母。那些和尚便成了湖裡的蛤蟆,只會鼓肚皮,卻永遠叫不出聲來……
井中鎖蛟
濟南城內有一舜泉和一口舜井。舜泉在原南門里偏西舜廟里;舜井在原南門里向北「舜井街」路西牆下邊。據古老傳說,濟南發大水後,不知是哪位仙人(大禹或呂洞賓),把發水的蛟拿住,鎖到舜井裡,並在井上豎了一根粗粗的鐵柱子,把粗如人手腕的鎖蛟的鐵鏈子從井中引上來鎖在鐵柱子上,讓蛟在井裡好好「修身養性」。蛟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出去?」仙人回答:「到鐵樹開花的時候,你就可以出去了。」那就是說,井中被鎖的蛟將永遠不能重見天日。井上的鐵柱子和鐵鏈子一直到民國時代還有。多少年來,大家去舜井裡提水,井上的鐵柱子、鐵鏈子都已生銹,鐵鏈子照樣垂在井裡,可是從來沒有人敢動。
趵突泉涌
很久以前,濟南城裡有個名叫鮑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離斧砍柴,仍養活不了年邁的雙親。雙親突然得了重病,沒錢請醫生,鮑全只好眼看著父母相繼去世。從此他向一和尚學醫,幾年中救活了許多老百姓。那時濟南沒有泉水,遇上旱年,連煎葯的水也沒有,鮑全每天早起去擔水,為那些買不起水的窮人煎葯。一天,鮑全在擔水的路上救了一位老者,並拜這位長者為乾爹。乾爹看鮑全一天到晚為窮人治病,忙得連飯也沒空吃,就說:「泰山上有個黑龍潭,潭裡的水,專治瘟疫,你要能挑一擔潭水回來,每個病人只要滴到鼻里一滴,就能消除百病。」鮑全拿著乾爹給的拐杖,歷盡艱辛,來到泰山黑龍潭,卻發現這里原來是龍宮,乾爹是龍王的哥哥。鮑全挑了一件龍王的禮物白玉壺,裡面的水永遠也喝不完。鮑全回到泉城後,為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州官聽說後派人來搶奪,鮑全把壺埋在了院子里。公差在院中挖到了白玉壺,卻怎麼也搬不動,他們一起用力,只聽「咕咚」一聲,突然從平地下「呼」地竄出一股大水,濺起的水花撒滿全城,水珠落在哪裡,哪裡便出現一眼泉水,從此濟南變成了有名的泉城。人們為了紀念鮑全,把這泉叫寶泉,年深日久,人們根據泉水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樣子,又把它叫成「趵突泉」了。
馬刨泉涌
相傳北宋時候,鎮守濟南的知府劉豫手下有員大將,姓關名勝,人稱「大刀關勝」。金人入侵時,劉豫降金,關勝拒降死戰,兵士們口渴難耐,無力交戰。正危急時,關勝的戰馬用蹄刨地,泉水湧出,兵士們飲足,又殺入亂陣。另有傳說,關勝與金兵激戰於濟南西南門,不幸戰死,戰馬見此,仰天長嘯,用前蹄刨出一泓清泉。故得名「刨泉」,泉址現在趵突泉李清照紀念堂東側。
金牛化山
古時候,濟南華山腳下有個給財主放牛的苦孩子。財主心黑,每天只給孩子帶一個餅子去放牛。這天,苦孩子正想吃飯,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向他要餅子吃。孩子見老人可憐,就把餅子全給了老人,自己卻忍飢挨餓。老人要報答小孩,便把他領進一座山洞中,只見一頭金牛拉著金磨在軋金豆子,老人捧了一把金豆子給孩子。這事被財主知道後,便拿著袋子去山洞裝金豆,還想把金牛和金磨弄回家。不料,金牛怒吼一聲跑出山洞,洞口坍塌,財主葬身洞中。那牛跑至濼水邊飲水,雞叫了,金牛化成山,人稱金牛山。華山腳下有個山洞,那就是傳說中的金牛洞。
二郎擔山
傳說很早以前,濟南北郊原是一馬平川。二郎神趕太陽,挑著兩座山走到這里,放下擔子歇腳小憩。不料兩座山竟生了根,再也挑不起來。就連他從鞋裡倒出來的兩堆土,也變成了後來的粟山和馬鞍山。二郎神挑來的兩座山天天增長,驚動了太上老君,他怕這山會把山明水秀的濟南壓起來,就圍著兩山撒了圈丹葯,山從此不再長了。後來,人們便把這兩座山稱為南葯山、北葯山。
玉函青鳥
玉函山,在濟南市南郊。傳說王母娘娘曾在此山居住。山上有一種鳥,青足,赤黃嘴,白翅膀,紫腦門,名叫「青鳥」。王母把盛放仙葯的玉匣留在山上,命青鳥守護,故此鳥又名為「王母使者」。後來,漢武帝登此山,揀到王母留下的玉匣,非常高興。可是,當他下山時,玉匣忽然變作一隻青鳥飛走了……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