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曹植司馬門事件是什麼 歷史上曹植闖司馬門是真的嗎
曹操這個父親並不公平,表面上讓曹植和曹丕公平競爭,但其實背後小動作不斷,拉曹丕下馬,滅曹丕的威風,還貶官曹丕的門客。曹丕野心勃勃自然不甘心,於是拉攏司馬懿做自己的軍師。不過真正讓曹丕上位的並不是司馬懿,而是曹植自己的失誤——司馬門事件。
軍師聯盟司馬門是什麼司馬門事件歷史揭秘
最新劇情,曹丕為曹植接風,酩酊大醉之後,曹植縱馬馳道闖入司馬門,並大聲嘲笑曹彰為黃須兒,夜驚朝堂曹操也無法偏袒!第二,曹家一族皆為黑須,唯曹彰為黃須,此話之深意讓曹操大怒。
為什麼不能隨便闖司馬門?在古代,皇宮進出諸侯天子各有不同,其中天子與天子使者進出者即為司馬門。簡單來說,就是天子走的門,你是不可以走的!此門非此二者旁人皆不可入,否則便是死罪。
軍師聯盟司馬門是什麼司馬門事件歷史揭秘
可是一直謙君有理的曹植為什麼會闖入司馬門呢?
而在歷史上,司馬門事件確實是曹植所闖,但更多的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當時曹彰打敗北方作亂的氏族,為曹操所喜,並贊其為黃須兒,引發曹植的嫉恨之心。而曹丕與曹彰已經在暗中聯手,更是讓曹植忌諱。而曹植也知道世子之位距離自己越來越遠,不甘、失落、怨恨各種情緒集結在心裡,曹植決定所幸恣意一回。《軍師聯盟》司馬門事件與歷史有所出入,但是曹植闖入司馬門而獲罪於曹操,卻是非常符合歷史。曹植也因此失去了世子之位。
② 曹植被曹丕逼迫,無奈做七步詩的故事,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同母的兄弟,用燃萁泣豆來比喻兄弟相殘的行為,七步成詩的故事最早不是出現在三國志或其他的史書里,而是記錄在南朝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當中,原文是這么寫的,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寥寥數語就描繪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故事。
③ 曹植司馬門事件是什麼 歷史上曹植闖司
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版節制,做出幾件讓權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間,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游樂到金門,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十月,曹操召令曹丕為世子。
④ 曹植的事例
七步詩最典型
⑤ 關於曹操、曹植的歷史問題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繼位,即魏明帝。曹睿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是不小的。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死後,明帝曹□曾為之集錄著作百餘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30卷,又《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明代郭雲鵬、汪士賢、張溥諸人各自所刻的《陳思王集》,大率據南宋本稍加釐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銓評》、朱緒曾《曹集考異》,又對各篇細加校訂,並增補了不少佚文□句,為較全、較精的兩個本子。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注》,古直有《曹植詩箋》,今人趙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魏國的締造者和奠基者。中華民族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曹丕代漢後,曹操被尊稱為「大魏武皇帝」,廟號「魏太祖」。
第二個:曹操:短 歌 行
作者: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難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觀滄海
[東漢末]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植:雜 詩
曹植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都有高深的文學造詣,文學史上被稱之為「三曹」,與當時的「建安七子」齊名。尤其是曹植,更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一天,曹操領著曹丕、曹植騎馬郊遊,去觀賞丹楓金橘。這天秋高氣爽,藍天如洗,成群的燕子在天空中飛翔。曹操凝望天空,感慨不已。忽然心生一念----何不以此景為題,制個字謎來試試這兩個兒子的才學高低呢?於是,他沉吟片刻,手指天上燕子,吟出四句詩:
一對燕子天空飛,一隻瘦來一隻肥;
一年四季來一次,一月倒要來三回。
曹操讓兩個兒子先後以此四句詩為謎面,猜一字。曹丕冥思苦想,終未能悟出是什麼字。才思敏捷的曹植,略加思索,然後答出一個字——八
操小時候游手好閑,儼然一個紈絝子弟,他一個叔叔經常對他羅索,曹操很討厭他。有一次兩人不期而遇,曹操突然裝著翻白眼吐舌頭,叔叔很奇怪就問怎麼了,曹操說:「我中風了。」叔叔趕緊把這個消息告訴曹操的父親曹嵩,曹嵩大為吃驚,急忙呼喚曹操,卻看見曹操安然無恙的來到他面前。曹嵩問:「你叔叔說你中風了,現在好了么?」 曹操說:「哎喲,我哪是中風啊,叔叔那麼說是因為他不喜歡我,是他胡掰的。」之後這個叔叔再來向他告曹操的狀,他也不再相信了,於是曹操又肆意玩耍了。
⑥ 三國演義曹植事件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東漢版末年的戰爭為主,反映了魏權、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三國鼎立三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本書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與《三國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礎上,進行再發揮,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
其中涉及曹植這一人物形象的,自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聽密語,劉皇叔躍馬過檀溪」開始,到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結束,凡七回。
《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所寫,曹丕開始以「指畫」為難曹植,曹植出口成章,七步之內完成。一計不成,於是又來了 「應聲」 作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⑦ 曹植的故事有什麼
1、少年才情
曹植自小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
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艷、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移到曹植身上。
2、七步成詩
曹植很有才華,精通天文地理,說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絕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謂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對曹植產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處處苦苦相逼。
眾臣在皇帝面前也說三道四,謠言惑眾,什麼朝中一日有曹植,宮內雞犬不寧,如他日造反,圖謀篡位,何不為宮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以免日後夜長夢多。曹丕聽信了讒言,決定今日動手。
正趕上一樁造反政事,曹丕認定曹植為主謀,正午時分,曹丕傳弟弟曹植到池廳邊相見,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衛隊揮刀截下。見到曹丕,曹植道:「吾兄傳我有何貴干?」眾人道:「宮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聽說了吧,吾登皇位你懷恨在心,這事是否你主使的?」
曹植長嘆一聲,道:「吾兄疑我造反,謀你河山篡你朝位!這罪行可不敢擔當,請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辭,只得說:「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誼,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體現兄弟感情的詩,但是全詩不能出現兄弟二字。不然,休怪我大義滅親了。」
「好辦好辦,若我不能在七步內作詩一首,任憑你處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說。「爽快!爽快!咱倆一言為定。」曹丕說完,曹植便邁出了第一步,突然,他聞到了從遠處飄來的陣陣煮豆的香味,靈感一來,借物抒情,在剛走到第六步時就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此詩作完,曹植對曹丕說:「我們雖有君臣之分,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殘?
我無意與你權利相爭,無論誰是君主,我都會忠貞不二地跟隨,毫無怨言!明槍易擋暗箭難防。若你要殺我,輕而易舉,何必大費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聽了,被駁得無話可說。
3、洛神悲歌
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並於次年鬱郁而死。
甄後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後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後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後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
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後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4、憂生之嗟
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
拳拳之心可以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但過於冷靜理智的曹叡卻心如古井,不起微瀾,對於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給予嘉許而已。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
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郁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5、立嗣之爭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從此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以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臨淄侯。這一年,曹操東征孫權,令曹植留守鄴城,告誡他:「當年我擔任頓邱令的時候二十三歲,回想起那時候的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後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怎能不發奮圖強呢!」
曹植既因為有才而受寵,丁儀、丁廙、楊修等人便都來輔佐他。曹操有些猶疑,好幾次幾乎要立曹植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制,做出幾件讓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間,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游樂到金門,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
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十月,曹操召令曹丕為世子。從此,曹植告別了昂揚奮發的人生階段,陷入難以自拔的苦悶和濃濃的悲愁中。
⑧ 歷史上曹植怎麼死的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郁中病逝
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徙回封雍丘王。
黃初六年(公元答225年),曹丕南征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但過於冷靜理智的曹叡卻心如古井,不起微瀾,對於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給予嘉許而已。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
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郁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⑨ 曹植的故事
曹植酒後誤事,犯了罪,曹丕想殺掉曹植,二人的生母卞太後出來求情,痛苦流涕.曹丕妒忌弟弟才華,就讓曹植七步做成一首詩,方可免死罪.曹植就果然在七步內作出了一首詩,暗含著對曹丕這種無情無義的諷刺。
曹植的"七步詩"
曹植的「七步詩」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合稱三曹,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詩」更是一段佳話,其意義已不在是此詩本身價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內含,成了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為了爭奪地位、權力、財產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一種寫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說,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訴書。
是呀,曹植確是曹丕的勁敵,他曾獲其父曹操的特別喜愛,曹操也曾一度欲廢曹丕而立其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幾歲的時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點兒懷疑,認為是曹植請人代寫的,而曹植請父親當面測試,經過幾翻面試,曹植的確「出口成文,下筆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對,曹植真得就被立為太子了,曹丕與其弟曹植的斗爭也就從這時代開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來送行,臨別,曹植高聲朗讀了為曹操歌功頌德的拍馬文章,大家十分贊賞,而曹丕淚流滿面的向父親送別,很讓曹操感動,也掉下淚來,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與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父子親情之間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馬屁 的。
還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徵 ,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徵兆,曹丕得到消息,當然很為 惱火,怎麼辦呢?曹丕想得一個毒計,事先帶著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
看來,曹植只配當個不拘小節的文學家,難以擔當足智多謀的政治家。
曹植與曹丕的斗爭,曹丕是勝利者,最終繼承了魏王位。按理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已基本鞏固,可忌恨曹植的念頭沒有改變,這是何等的殘忍無道啊。
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只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來,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徵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這「七步詩」便成了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帝王子孫和睦相處,互忍互讓,不爭權奪利的實在少的可憐。春秋時期的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齊桓公),秦朝的扶蘇與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這樣兄弟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
封建時代這種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現象是社會制度的必然結果,在那權力即一切的社會制度里,不擇手段的爭奪權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殘的悲劇。然而,特權不除,「七步詩」還是免不了有人來作。
曹植與詩歌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族王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還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更是贊許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妻子及之女
曹植一生娶了兩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門之後,其兄崔琰曾任曹魏尚書,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崔氏因「衣綉違制」,被曹操勒令回家並賜死。不久,崔氏之兄崔琰又因「辭色不遜」被處死。有人說,崔琰之死與其妹的死有關。曹植的後妻謝氏,曾被封為王妃,即史書中所稱的「陳妃」,她是曹植後期生活的伴侶。據說,她一直活到晉代,享年80餘歲。曹植有兩個兒子,長子曹苗,曾被封為高陽鄉公,早夭。次子曹志,被封為穆鄉公,他少而好學,才行出眾。曹植稱贊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後,曹志繼位,徙封為濟北王。司馬氏篡位後,曹志降為鄄城縣公,後任樂平太守,遷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後轉博士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謚曰定公。曹植還有兩個女兒,在他的著作中偶有提及,但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曹植文韜武略
天資聰穎的曹植「年十歲余,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曹操看後,贊賞不止。當時曹植只有19歲。自此,一向重視人才的曹操產生了要打破「立長不立幼」的老規矩的念頭,要將其王位交給這個文武全才的兒子曹植。因此曹操對曹植特別寵愛,並多次向身邊的人表示「吾欲立為嗣」。誰曾料到,曹操的這一想法,非但沒有給曹植帶來什麼福分,相反給他後來製造了不盡的痛苦,使他無形之中捲入爭奪太子的漩渦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勁敵
他曾獲其父曹操的寵愛,曹操也曾一度欲廢曹丕而立其為王世子,得曹丕之嫉恨也在情理之中。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對,曹植真的就被立為世子了,曹丕與其弟曹植的斗爭也就從這時代開始了。最為不值的是,曹植根本就沒有跟曹丕爭奪帝位的想法。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來送行,臨別時,曹植高聲朗讀了為曹操歌功頌德的拍馬文章,大家十分贊賞,而曹丕淚流滿面地向父親送別,很讓曹操感動,也掉下淚來,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與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父子親情之間需要的是感情而非奉承的) 還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徵 ,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徵兆。結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看來,曹植只配當個不拘小節的文學家,難以擔當足智多謀的政治家。 自然曹丕成了勝利者,最終繼承了帝位。雖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已基本鞏固,可嫉恨曹植的念頭沒有改變。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只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來,但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徵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七步詩」取譬之妙,用語之巧,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民間流傳極廣。周恩來總理就曾引用於葉挺之死的詩文里以批判國民黨軍。 最後,「七步詩」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罷。
梵唄泰斗
曹植還是中國佛教梵唄音樂的創始人。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封東阿王,歷時四載。曹植初登魚山,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明清之際,魚山曾建有吾山書院。《吾山書院記》中寫道:「沿山路攀登,至『秀野堂』,堂前洗硯池,金鱗游泳,有吐墨狀……北望郁然有靈秀之氣,乃『羊茂台』。子建祠與墓傍山向西,由台向東,拾級而上,至絕頂,上有柳舒城,是曹植讀書處。」如今,曹植墓前右側有一亭,名為「隋碑亭」,亭內矗立一塊石碑,雜用篆隸、金文和楷書,記述了曹植的生平、祭祀及有關情況。沿墓北側拾級而上,不遠處就見一塊突兀的奇形怪石,狀似卧羊,周有茂密草木,故名「羊茂台」,相傳這就是當年曹植的讀書處;羊茂台上方有一乾涸的石塘,上方的石壁上寫著「洗硯池」,相傳是曹植洗硯的地方;登臨山頂,在山的北側一處比較平坦的石面上,有一處摩崖石刻,鐫刻著「御山」、「左川」、「壽」等幾個楷書大字,傳說是曹植登山所書。 魚山頂西側,有一石壁,上寫「聞梵」兩個朱紅大字,據記載,曹植「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寫為梵唄」。「聞梵」處便是相傳曹植當年聞聽梵樂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為中華佛樂的創始人。在「聞梵」處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據說曹植聽到的梵樂就是從這個山洞中傳出的。曹植聞聽的梵樂後來向東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為此曹植又被譽為日本佛樂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魚山參拜曹植墓,並在墓前演奏曹植當年創作的梵樂。前不久,中國佛教協會、山東省佛教協會在魚山山麓隆重舉行了魚山梵唄寺修復奠基儀式。這次修復魚山梵唄寺,預計總投資1億多元,寺院以魚山為中軸線,主體工程有普渡橋、山門殿、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方丈室。中軸左右分別建有地藏殿、觀音殿、禪堂、齋堂、僧房以及客房。在魚山東麓還將建設萬佛太殿、舍利寶塔以及梵唄佛樂大廳。在這次修復工程中,還將修建一座高20多米的銅鑄觀音像。魚山梵唄寺俯瞰滾滾黃河,面臨青翠群山,背倚魚山,呈獻給遊人一個「白雲、青山、黃河」的雲水勝景,當人們登臨此處時,自然會想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不凡氣度。
⑩ 歷史上的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少有文才,善為詩文,「建安七子版」之一。曹植是建安時代權最有成就的作家,詩歌、辭賦、散文皆有傑出貢獻,被文學評論家鍾嶸稱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曹植的《洛神賦》,被公認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之作,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圖》就取材於這篇名賦。東晉恃才傲物的謝靈運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的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從此,曹植以「才高八斗」名傳天下。唐代所稱「漢魏風骨」,當首推曹植。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終因任性而行失寵。遭忌於兄丕。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廢漢稱帝,使就國。黃初二年(22),貶爵安鄉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東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儀;六年,封為陳王,鬱郁而死。溢曰思,世稱「陳思王」。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郁而死,年四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