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安次歷史事件

安次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2 16:07:33

① 回顧廊坊的歷史,都發生過什麼著名事件

新鋼那一次

② 歷史上的廊坊是什麼樣的

一、歷史上的廊坊是從一所朱門高宅演變而來的地名。

二、「廊坊本叫侍內郎房,一千容年前把名揚。一南一北龍鳳河,寶井吐珠兆吉祥……」一段歌謠,傳唱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廊坊名字的由來。

三、廊坊市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聚居。4000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安墟」即為今天的廊坊市安次區。

③ 有人知道有關廊坊安次區古八景的有關歷史嗎比如「長堤秋月」

文安古八景之唐碑吐霧

唐碑位干縣城西北1.5公里相公庄村西頭往北300米處。碑是唐朝張仁憲之嗣孫張仲武為張仁憲建立的,距今將近 1500年。每當清晨曉霧迷漫,豐碑突兀,人們想像張公當年統帥千軍萬馬,旗旗招展,威武雄壯的氣勢,美其名日「唐碑吐霧」。

文安古八景之九川雪浪

為文安遭受洪水災害的境況一說是在縣城東南角眺望城南窪的景象;一說是在曲堤店東南,原大寧橋一帶。古代在河間府境內有黃龍淀,自鎖井口開鑿,至文安縣玳瑁口(在城東南二十五里),通深水(此河清代已湮廢),經火燒淀(在李庄、南各庄、馬武營一帶)轉流入海。當時曲堤店為眾水所匯之區,洪水泛監時一片汪洋。

文安八景其餘七景,或為名人遺跡,令人嚮往,發思古之幽情;或風景宜人,頗具特色,鄉人引以為榮。唯此景展示過去遭受洪水災害時的情景,令人難以忘懷。

縣志八景九川雪浪雲:「邑居眾水之會,驚濤灑雪,細浪翻銀,鷗陣漁檣,彷彿江南勝概。」在洪水浩劫使文安人民傾家盪產,妻離子散之際,猶能在洪水滔天狂風巨浪之中品出江南勝概,實在不敢苟同。九川雪浪圖作者靳之火斤詩雲:「頻遭昏墊嘆懷襄,浪卷殘村九派狂。老輩錫名非樂水,願憑竹帛繪流亡。」確實是文安窪遭受水災慘狀的真實寫照,也表現出他對平民百姓的同情之心。

文安古八景之萬柳金堤

這是大清河南堤,又稱千里堤。因為沿堤栽植柳樹,長堤橫亘,高柳參天,碧水東流,漁舟盪漾,宛然一幅美麗的圖畫。大堤有柳樹的護衛,取固若金湯之意,所以稱為萬柳金堤。

沿河之堤傳自秦漢始修,宋明以後不斷重修,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知縣史天佑創修大堤,自縣西南大、小王東起往北往東,又往東南至王李墳止,全長一百五十里,高大堅固,多少年來成為防洪屏障。據縣志記載,此為千里堤的創始。至清朝廷修,上接保定縣(個新鎮原為舊保定縣城)官堤,下至富管營。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知縣王湘令百姓沿堤栽植柳樹。數年之後,樹長至合抱不攏。每逢汛期,伐干為樁,把技權砍下來可用做下樁後填充的軟料,間或有短缺則及時栽補。還制定了嚴厲的禁令,有私自砍伐者嚴懲不貸。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知縣崔啟元有詩贊曰:「史公堤上萬株楊,不數當年召父棠。為語居人匆剪伐,秋時猶記怒濤狂。」告誡人們說,史縣令為人民辦事,沿堤栽柳,意義深遠,要愛護柳樹,不要砍伐,要看到它防洪固堤減少洪水災害的重要作用。其成為文安一景是當之無愧的。

文安古八景之蘇公勝跡

在縣城北20公里蘇橋鎮,北臨大清河與霸州相望。因宋代蘇詢曾授霸州文安縣主簿,故該縣曾建橋及蘇公祠,祠在河北,清代已廢。雖雲蘇公勝跡,其實蘇詢並未到縣任職。

《讀史方輿紀要》:「蘇家橋在縣東二十里(原文如此),當往來孔道,靖難初,燕王自固安渡拒馬河駐師蘇家橋即此。」朱彝尊原按:「蘇橋,縣志謂蘇明允(蘇河字)故跡,載詩雲:『蘇公曾接文安簿,河上蘇橋自昔傳。』然明允為文安主簿以修禮書授秩,未嘗赴州也。」

清乾隆三十二年御制蘇橋雜詠四首之一:「修禮予之主簿祿,幾曾赴任柳河廳?長橋卻說老蘇建,未讀歐陽墓誌銘。」三十五年御制題蘇橋二首之一:「姚癖陳州洵霸州,太常因革禮同修。了知食祿弗任事,宋史刪文本細求。」

歐陽修《故文安主簿蘇公墓誌銘》:「初,修為上其書,召試紫微閣,辭不至,逐除試秘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篡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祿,與陳州項城縣令姚?V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而君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由此可見,蘇詢被禮部抽調纂修《太常因革禮》,因為這不是常設機構,工資無處開銷,就把他的職銜轉到霸州文安縣,按縣主簿待遇領工資。禮書修成之後,呈奏朝廷,未等批復下來,他就病故了,當時是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他活了五十八歲。說明蘇詢並未到過文安。

文安古八景之孟母高台

位於大柳河鎮東一公里,富各庄村北。原來有一高大的土台,台下有洞,深廣莫測,相傳為宋將孟良藏母處,台下有碑,題日「孟母之墓」。清朝末年碑已不存。1958年前還有不太高的土台,方圓十幾米。

據傳說宋將孟良出身貧苦,幼年喪父,由寡母撫養成人。幼年魯莽,好打抱不平,經常與人打架斗毆,不聽勸解,可是他母親到場,一句話他就立刻停手。長大之後雖然粗直豪爽,但忠勇過人。楊延昭任保州(保定)知府時,屢敗北國(契丹)入侵兵將,威震三關,在任二十多年,北國人都稱他為楊六郎而不敢叫他的名字。

孟良深得楊延昭信任,雖為主從,情同手足。三關口在宋朝是幽薊二州的邊防重地:益津關就在現在的霸州市;瓦橋關在今雄縣南的河沿上,這條河古稱易水,又叫拒馬河,就因為河水淺不可渡船,深不能跑馬,能阻擋北國騎兵;高陽關也叫草橋關,在高陽縣。當時戰事頻繁,邊境很不安定,孟良對母親特別孝敬,伺候母親的事都要自己做。可是母親年紀大了,惟恐為國家盡忠之日長,為母親盡孝之日短,所以不論轉戰到什麼地方,都用車拉著老母隨軍,以便早晚侍奉,二十餘年如一日。

後來老母病故於益津關,孟良痛不欲生,因為連年爭戰,烽煙不息,沒時間把靈樞運回故鄉,就由楊六郎百般勸解,後來決定暫埋葬在靠近邊關的後方,距離屯集大軍糧草重地廣陵城不遠的大柳河,可以趁押運糧草之機順便祭掃。為怕年長日久被湮沒,就在墳上積土建成高台,希圖永遠流傳。這個傳說雖然有些附會,但宋朝楊延昭鎮守邊關的三關確實是在這一帶。

文安古八景之勝水荷香

今霸州市勝芳鎮原屬文安縣。此處原為勝芳淀,過去多栽植蓮藕。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映襯盛開的荷花,微風吹拂,清香四溢,綿延數十里,燦如雲錦。「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美麗的景象真有杭州西湖的風采,故稱之為勝水荷香。勝芳集市貿易繁榮,商賈雲集,為直隸(河北省)六鎮之一,南來北往的人跨關渡河,勝水荷香的美名傳遍海內外。

文安古八景之文譚灝影

文譚灝影在文安縣城北偏西8公里,急流口鄉急流回村的北急流口(自然村)西北邊。其地古臨漳水,系河道決口急流沖積而成的深水大坑。澄波浩渺,古岸縈回,天光倒垂,日影在下,人游覽於岸邊自有一番樂趣。因年代久遠,現僅存二三百平米面積。原有石橋一座,名為「文濟」,清代咸豐九年曾經重修過,今已不存。

潭本名「文安潭」,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曾經到過這里,說文安潭的名字是禹王給留下的。

文安古八景之漢檜凌霄

靈集寺內有的兩棵高大的檜樹。檜樹是葉子如柏樹、枝幹像松樹的一種常綠喬木。這兩棵樹相傳是漢代建寺時栽植的。過去十年九澇,洪水頻仍,文安窪的樹特別少,尤其是檜樹在這里更不常見。物以稀為貴,每當秋收之後,地凈場光,登高遠望,百里大窪一覽無余,兩棵古償蒼勁挺拔,參天並立於高岡之上,確實很壯觀。

④ 以安次歷史為主題該寫什麼

安次區歷史悠久,為廊坊市最早建縣,有著深厚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底蘊,古往今來民風澆淳,習俗質直。近年來先後在境內發現古遺址4處,古墓葬12座,出土的文物證明,最晚在商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屬於北京文化區。

境內為京都門戶、交通要道,曾為歷代帝王重視。清康熙在位六十年中,曾14次駐蹕東安(安次)。

東晉年代,民族英雄大將劉琨在安次屯兵,鎮守川地,以抗石勒,受屈慘死。南宋年間,元軍大舉進攻中原,右丞相文天祥主張抵抗,後在潮陽五嶺坡兵敗被俘。公元1278年被元將張弘范北解途中,行至安次劉琨墓時,文天祥敬仰思念這位晉朝愛國將領,為國家遭受蒙古統治者的蹂躪、失地不能收復而痛心,在墓碑旁寫下了「中原盪分崩,壯哉劉越石。孤寂起幽州,雙手扶晉室。福惡天意乘,匹磾生鬼域。功死百世芳,天下分南北。」的悲壯詩句。

宋朝宰相呂端、遼國宰相韓延徽都是籍內人士,他們非凡的政治決策,為輔助王朝立下了偉績。明朝嘉靖年間,安次籍的南京兵部尚書劉體乾,直言上書皇帝,提出「精兵簡政、金富於民」的政治主張。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南巡迴京途中到東安(安次)駐蹕,他在永定河北遙堤上,面對放盪不羈的永定河,御筆寫出了《閱永定河記》並在此建亭立碑,頌其功德。

⑤ 廊坊名稱的來歷:為什麼叫廊坊

廊坊名字的由來,與出生在當地的一位歷史人物緊密相連。他的名字叫呂琦,曾任五代時期後晉兵部侍郎。呂琦在歷史上雖然名氣不大,但他的兒子卻是赫赫有名。「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就是呂琦的兒子,北宋初年曾任宰相。

呂琦在任時,在老家也就是現在的廊坊市區蓋了一所大宅院。由於房屋高大,遠近聞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這一帶的標志性建築,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

叫的時間長了,「侍郎房」變成了村名。又經過長期的口傳筆寫,慢慢地,就演變成為郎房——廊房——廊坊。如今,昭示廊坊歷史的侍郎房牌樓就佇立在老廊坊西大街原址。

(5)安次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廊坊市位於華北平原中東部,河北省中部。廊坊境域北起燕山南麓丘陵地區,南抵黑龍港流域。廊坊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廊坊市地處海河流域中下游,素有「九河下梢」之稱。

廊坊涌現出西晉文學家張華、唐代詩人王之渙、北宋名相呂端、宋代文學家蘇洵、元代名相史天澤、明代農民起義領袖劉六、劉七等人物;境內有5條鐵路干線,7條高速公路,10條國家和20條省級公路。

⑥ 廊坊的歷史,詳細寫廊坊原先是什麼樣子

從一所朱門高宅演變而來的地名
「廊坊本叫侍郎房,一千年前把名揚。一南一北龍鳳河,寶井吐珠兆吉祥……」一段歌謠,傳唱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廊坊名字的由來。
廊坊名字的由來,與出生在當地的一位歷史名人緊密相連。他的名字叫呂琦,曾任五代時期後晉兵部侍郎。呂琦在歷史上雖然名氣不大,但他的兒子卻是赫赫有名。「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就是呂琦的兒子,北宋初年曾任宰相。
呂琦在任時,在老家也就是現在的廊坊市區蓋了一所大宅院。由於房屋高大,遠近聞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這一帶的標志性建築,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時間長了,「侍郎房」變成了村名。又經過長期的口傳筆寫,慢慢地,就演變成為郎房——— 廊房——— 廊坊。
滕中新老人曾在廊坊市黨史部門工作多年。老人告訴我們,廊坊在200多年前,還只是一個小村落,那時的名字叫「郎房」。清乾隆十四年《東安縣志》(東安,現廊坊市安次區)記載:「郎房,離城(指東安縣城,現安次區光榮村)三十里;方位,縣城東北路。」那時的廊坊,只有十幾戶人家。「郎房」演變成「廊房」,源於晚清光緒年間京奉鐵路(現京山鐵路)的修建。鐵路修通後,1897年在郎房村西設立火車站,站牌為「廊房」。滕中新說,這一變化,可能是由於當時修建鐵路的勘測人員很多來自北京,在北京前門一帶有廊房頭條、廊房二條等地名,因此這些早期的鐵路修建者將「郎房」寫成了「廊房」並被沿用下來。

求好評,謝謝了!!!

⑦ 有誰知道廊坊的歷史

一、歷史上的廊坊是從一所朱門高宅演變而來的地名。

二、「廊坊本叫內侍郎房,一千年前把名容揚。一南一北龍鳳河,寶井吐珠兆吉祥……」一段歌謠,傳唱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廊坊名字的由來。

三、廊坊市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聚居。4000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安墟」即為今天的廊坊市安次區。

⑧ 安次區的歷史沿革

上古時期,今安次境域為安墟地。
西周時期,為北戎燕地。
春秋時期,為北燕都薊的畿內地。
戰國時期,今境域屬燕國廣陽郡。
秦朝,屬廣陽郡。
西漢高祖初年置安次縣,隸屬幽州渤海郡,縣治在今古縣村。
北魏年間改名安城縣,屬幽州府。
隋大業初年復名安次縣,屬涿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徙縣治到石樑城。貞觀八年(634年)徙縣治至常道城(今北常道村)。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幽州為范陽郡,安次屬之,徙縣治於耿就橋行市南(舊州)。乾元元年(758年),復屬幽州。
後晉天福初年(936年後),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以賂契丹,安次為遼地。縣治移至菘城(今萬庄鎮稽査王村)。
遼會同元年(938年),以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安次屬之。保大(1121—1125年)末年,安次入於金。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幽州入宋,置燕山府路,安次屬之。宣和七年(1130年)後,郭葯師以燕山叛沒於金。
金天會七年(1129年),安次縣屬河東北路。天德三年(1151年),金遷都燕京,改為中都路,以析津府為大興府,安次屬之。
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安次縣為東安縣,隸屬於霸州,後改稱燕京路,又為總管大興路,仍屬之。中統二年(1261年),升東安縣為東安州。至元初年改燕京為中都路,以析津府為大興府,東安州屬之。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又改大興府為大都路總管府,直屬中書省,東安州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為北平府;九月,置大都督分府於此;十月,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罝北平行省,東安州屬北平府。同年因渾河(永定河)水患,州治遷至常伯鄉張李店(今仇庄鄉光榮村)。洪武九年(1376年),改東安州為縣。永樂元年(1403年),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東安縣屬之。
清初,東安縣隸屬順天府南路同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屬順天府南路廳。
民國三年(1914年),改東安縣為安次縣,為京兆區所轄。
民國四年(1915年),安次縣屬直隸津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安次屬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河北省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區,安次縣屬第五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共冀中區地方委員會成立,安次屬冀中十分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共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冀中區五地委、冀中區第五專署成立,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於五專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冀中區五地委改稱冀中區十地委,冀中區第五專署改稱冀中區第十一專署,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
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永清、安次、固安、霸縣建立第三聯合縣,安次縣劃歸第三聯合縣,屬一聯區管轄。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中共安次縣臨時縣委、臨時縣政府成立。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安次縣人民政府建立,臨時抗日民主政府隨之撤銷,隸屬冀中第十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安次縣屬冀中第十專區;8月7日,河北省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立,安次屬之。
1950年2月,因永定河水患,縣治從老縣城(今仇庄鄉光榮村)遷到廊坊;11月,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安次屬之。
1955年4月5日,天津區專員公署改為天津專區專員公署,安次屬之。安次縣人民政府改稱安次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6月,天津專區與滄縣專區合並,稱天津專區,安次屬之;12月20日,撤銷安次縣,劃歸武清縣;12月22日,撤銷天津專區,劃歸天津市,武清屬之。
1961年,恢復天津專區建制,受天津市、河北省雙重領導,武清屬之;6月1日,安次、武清分設,安次縣建制恢復建立,隸屬不變。
1967年11月,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安次屬之。
1968年2月,安次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負責原安次縣委、安次縣人委會的工作。
1969年3月,天津地區機關駐地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
1974年1月,天津地區更名為廊坊地區,駐地仍在廊坊鎮,安次屬之。
1978年,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建立,廊坊地區革委會撤銷,安次縣革命委員會同時撤銷,恢復縣人民政府建制,安次縣隸屬關系未變。
1981年12月7日,撤銷廊坊鎮,設立廊坊市(縣級),以安次縣的廊坊鎮及尖塔、桐柏、北旺3個公社為廊坊市的行政區域,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安次縣仍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建立,下轄北史家務(1981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廊坊鎮,鎮內6個街道辦事處體制不變,組建成立北史家務公社,原廊坊鎮30個生產大隊歸北史家務公社管轄)、北旺、桐柏、南尖塔4個公社和鎮內6個街道辦事處。
1983年7月1日,撤銷安次縣建制,將安次縣行政區域並入廊坊市。
1989年2月,撤銷廊坊市(縣級),改稱安次區;4月1日,廊坊地區撤銷,原廊坊地區成立廊坊市(地級),駐地廊坊,安次屬之。
2000年10月,安次區劃出南尖塔鎮、萬庄鎮、舊州鄉、北旺鄉、白家務辦事處及小廊坊、北大街、北門外、新開路街道和北史家務鄉的7個村居,成立廣陽區;安次區轄剩下的4個鎮、2個鄉和3個街道,仍隸屬廊坊市。

⑨ 河北廊坊的歷史名人

廊坊地處河北平原中部,自古名士薈萃,英雄豪傑和能者巨匠同當地民眾一起創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觀。
歷史名人是指在歷史上曾經起到過重要作用以至現今仍在發揮著巨大影響的政治人物、農民起義領袖、文學藝術家、思想家、學者、科學發明家等。
依據有關資料,對該區較為重要的歷史名人簡介如下:
韓嬰,固安人,西漢今文詩學「韓詩學」開創者。漢文帝時任博士,掌古今史事侍問及書籍典守。武帝即位,招為賢良文學之士,傳授《詩經》。
劉放(?~250),固安縣方城人,漢廣陽順王之子西鄉侯劉宏後裔。善寫檄文,魏齊三代帝王詔令多為其所作。齊王正始元年(240年)為左光祿大夫,六年轉驃騎大將軍。
張華(232~300年),固安縣方城人。晉惠帝時,因輔佐朝廷有功,進封壯武郡公,數年後為司空領著作。著有《博物志》等作品。
張弘策,固安縣沙垡人。隨梁武帝西征,為輔國將軍,遷衛尉卿。盡忠奉上,重友情,惜人才。
韓延徽(882~959年),廊坊市廣陽區人。他建議遼太祖變易風俗,發展生產,草創制度,加強君權,籌劃軍機,兼並室韋、黨項諸部。世宗朝,遷南府宰相。
呂端(935~1000)年,廊坊市廣陽區人。宋至道元年,繼呂蒙正為相,太宗贊他「大事不糊塗」。
史天倪(1187~1225),永清縣張四營人。1214年,成吉思汗授他為馬步軍都統,管領二十四萬戶,後官至兵馬都元帥。
史天澤(1202~1275),永清張四營人,史天倪之弟。天倪死,襲為都元帥,復真定,敗金將武仙,殺紅襖軍將領彭義斌。金亡,又參加攻宋戰爭。中統二年,任中書右丞相。
郝經(1223~1275),元初從山西遷往霸州信安鎮。忽必烈征宋,他隨軍南下,進《東師議》,詳述滅宋方略。其《經史論》對我國史學研究有重大影響。
劉體乾,廊坊市安次區光榮村人。明隆慶初任戶都尚書,贈太子少保。民間留傳「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美德佳話。
王復,固安縣沙垡人。明景泰初,蒙古也先擁英宗入關,邀大臣迎駕。王復奮然請往。也先令左右持刀脅迫,王復力辯,威武不屈。事後升左通政。
傅好禮(?~1613),固安縣馬慶人。明萬曆十四年入朝為監察御史。上疏六陳:通上下,誅奸欺,節宮宴,停內操。止山林行幸,罷外戚世封。巡按山東時,彈劾不法官吏,朝野為之震動。
於成龍(1638~1700),順治十年隨父遷至固安縣南房上村。康熙三十七年命以總督銜管直隸巡撫,奉詔主持渾河治理,京畿免受水患數十年,御賜河名「永定河」。
蔣鴻遇(1884~1929),固安縣南房上人。「民元革命」後,參加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授參謀長之職,人稱「二蕭何」。討袁戰爭中,他促成四川獨立,粉碎了袁世凱竊國復辟美夢。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輔佐馮玉祥擁兵北京,揮戈朝政,推倒曹錕賭選政府,擊散清室小朝廷。
劉凌滄(1907~1988),固安縣南趙各庄人,中國工筆重彩人物著名畫家。所作《廣陵賞菊圖》、《文姬歸漢圖》、《楊妃出浴圖》等作品,在北京引起轟動。在民族繪畫工筆中吸收西方繪畫風格,可謂獨樹一幟。
潘秉衡(1912~1970),固安縣西塘洋人,著名玉雕專家。經多年潛心探求,其琢玉技術日臻成熟,被譽為北京玉器業「四大怪」之首。一些作品被列為國寶珍藏,成為我國現代雕玉史上的一代宗師。
劉六、劉七 文安縣劉莊子(馬武營西北)人。明中葉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正德五年(1510年)率眾起義,曾三次進逼北京,轉戰河北、山東,破州縣無數。
趙燧(?~1512年),明中葉起義軍謀士,號趙瘋子。霸州秀才。正德六年為劉六、劉七起義軍所俘,遂為起義軍謀主。
谷大用 文安縣人,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太監,受皇帝寵愛,擔任御用特務機關西廠頭目,與劉瑾等並稱「八虎」。劉六、劉七起義失敗,他冒功升賞,後被斥逐,籍沒家產。
高寀, 文安縣人,明神宗宦官,任御馬監丞。為使陽道復生,派爪牙購買大量兒童,碎顱刳腦以食,並整日與歌女房中「相逐為戲」,備極荒淫。
董海川(1797-1882年),文安朱家務人,清咸豐年間太監,內家八卦掌始祖。參與北方農民起義捻軍,受閹為太監,潛伏宮內,以策內應。
李蓮英(1848~1911年),大城縣李賈村人。一生詭計多端,緊緊依附慈禧太後,效盡犬馬之勞,極盡阿諛謅媚之能事,終於成為清末一代權監。
王敢群 文安縣賈各庄人,義和團首領。密謀攻擊文安縣城,因泄密失敗。
張紹曾(?~1928年),大城縣人,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家。辛亥武昌起義時,密謀進兵豐台,推翻清廷,因泄密逃往上海。1923年當選國務總理,旋被迫去職。1924年國民軍起,他密謀響應,未成。
張作霖(1875~1928年),北洋軍閥奉系首領,馬賊(土匪)出身。據大城縣馮庄《張氏家族譜》,第九世張天達(張作霖父輩先人)外出闖關東。
韓復榘(1890~1938年),霸州台山人。經18年戎馬生涯,爬上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寶座,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風雲一時的大軍閥。一生充滿矛盾,富於傳奇,色彩斑讕,是舊中國上層社會的典型標本。
上述分析不難發現,出生於永定河流域固安、永清、廣陽、安次地區的歷史名人多為官吏學者類建設型,且聚集於牤牛河支流;出生於大清河、子牙河流域文安、大城、霸州地區的歷史名人多為起義軍閥太監類破壞型 ,且聚集於文安窪、百草窪、溢流窪等窪淀單元。
所謂建設與破壞,在這里並不意味著是非對錯的價值評判,因為破與立乃互依互存的對立統一體。對真、善、美的追求,構成人類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但戰爭的作用同樣不可輕視。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事變急!!!

1、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2、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3、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4、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5、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是指繼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後,1935年日本侵略軍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1933年長城抗戰《塘沽協定》簽訂之後,日本暫時將對中國「武力鯨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轉變為有序推進的「漸進蠶食」方式,即企圖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國。

閱讀全文

與安次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