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學家請進
可能是真的吧,也不排除是陳琳這個罵人大家編造的。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Ⅱ 給歷史老師的頒獎詞
1、 中華文化的先驅:孔子
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道塵封的門,陽光從那錯開的門縫間擠出來,於是門外面鋪滿黃金;他用最朴實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銘心!於是,子子孫孫有了一條光明的大道。
2、 曳尾塗中的莊子
九萬里的情懷盪漾於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歸於自然,終成南華經。曳尾塗中,逍遙一游於塵世,哲學的巔峰便已鑄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鴿子的溫柔寬仁。躊躇滿志卻又似是而非,螳臂擋車卻又游刃有餘。有誰看不出他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淚泥?對這種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我們怎能不肅然起敬?
3、 不朽的行者:屈原
當黎明還黝黑時,他就觸著光亮而長吟。上下求索,踽踽獨行。他使一條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個站立的靈魂,得到了不朽的詮釋。
4、 俞伯牙、鍾子期
一揮手,一撥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傳奇。他們艱難地跋涉於七根琴弦,他們用緊扣的十指敲開了心靈之門,他們的生命也由此產生了共振。即使遠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間,但在他們人生原始的畫卷里都巍峨著山,清澈著水,飛舞知己的音韻。
5、 忘卻榮辱書定歷史:司馬遷
你海棠般的容顏,彈響「史家」千古絕唱?誰,能幽愁發憤,吟出無韻之《離騷》?他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內心之苦、世人之諷,他以山的剛毅正直書寫了兩千年的滄海桑田。他的堅韌撼動歷史,彪炳史冊;他的剛正直上霄漢,照耀塵寰!
6、永恆的美麗:王昭君
你海棠般嬌羞的容顏,你菊花般孤高的傲世風骨,你柳絮般飄飛的沉思,你桃花般紅消香斷的淚痕,都在這廣漠中消隱。你的聰慧,痴迷著漢賦唐詩的韻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著歲月無痕的憂傷,怎能不形銷骨立;你的清高,拒絕著蠅營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你默默地離去,為了那永世的安寧,你的名字載入史冊,也記載下人們對你永恆的記憶。
7、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
一顆忠心,兩朝元老,三顧茅廬而三分天下,五丈原頭,八卦陣中,六齣祁山而七擒孟獲。赤膽忠心,足智多謀,助他人之霸業,成自己之威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8、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
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瀾,是不論順逆,不論成敗的超然,亦是揚鞭策馬,登高臨遠的驛站;敗,仍滴水穿石,江流入海,有窮且堅,不墜青雲的傲岸,不「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倔強;榮,江山依舊,風采猶然,恰滄海巫山,熟視歲月之流,浮華萬千,不屑過眼煙雲;辱,胯下韓信,雪底蒼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暫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肯因噎廢食。榮辱成敗,盡顯英雄本色。
9、一代書聖:王羲之
狼毫一揮是生命的舞動,硯紙是他的舞台,滿載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穩立,行如清洌之風,草如龍鳳舞動,他讓人們真正了解什麼是書法,他讓世界了解中國書法的偉博,蘭亭己矣,永不逝去的的《蘭亭集序》中最豪邁的一次舞動。
10、把酒東籬:陶淵明
他來了,帶來了一陣陣菊香,帶來了與自然相合的闊達心境。面對官闕,他選擇了歸園,選擇了自然的那份恬適。他追求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有著「阡陌交通,落英繽紛」的理想;他綻放了壓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豐碑永遠樹立在田園郊野之上。
11三尺微命一書生:王勃
生命,對他太吝嗇了!他卻仍在身後留了累累秋實。他沒有被時間謀殺,反而跨越了生命,永遠燦爛於文學歷史的天空。
12、狂放不羈酒中仙:李白
一星升起,他燦爛的是整個盛唐星空。他飄逸,欲上青天攬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輩豈是蓬蒿人!他用酒滌盪自己的秉性,用詩放牧自己的靈魂!
13、女中豪傑:武則天
一朵深宮玫瑰卻偏偏如此鏗鏘,一雙嬌弱的肩膀卻擔起天下的希望!三從四德禁錮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繹著屬於你的繁華。
14、27年完成畢生心願:李時珍
還是一介農夫時,已有指出醫書典籍中錯誤的膽識,看到病痛中的村民時,已萌生了編著一部醫書的念頭。懷揣著那份執著,走進大山經風歷雨,身試百種葯草,成就醫學巨著。
15、永恆的飛翔:萬戶
是他,承載起最早的飛天夢想,是他,為人類裝上夢的翅膀。火光耀眼,他無悔生命的短暫,塵土飛揚,掩不住他真情的渴望。他用生命的代價換取了一次人類文明的飛躍。湛藍的天空中永遠舞著他無畏的英雄。
16、留得清高照塵寰:李清照
縱觀古今,唯有你是真正氤氳在水墨之間的婉約女子,柔情似水,盈盈一掬。但是,你那看似淺淺的豪氣也在柔弱中發酵壯大,令世人更增一份敬仰。
17、竹的冥想者:鄭板橋
看看那挺拔的竹子吧,「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正是他的寫照。那以時間為間距的節,是他的冥想。一支畫筆畫出竹的氣韻,擎著一方永不塌陷的寫意天空。竹子在他的筆下更顯精彩,他對竹子的冥想造就了美的舞台。
18、筆尖上的舞者:魯迅
一個漫長的拯救,一段思想的斗爭。一雙眼看透世態炎涼,一支筆寫盡悲情苦難,一身青袍襯出他的頎長傲骨,嘴角的煙斗,悠悠冒出的絲絲縷縷,讓沉默不再是沉默。
19、一代才女:張愛玲
十里洋場的意亂神迷中,清醒著一處清幽,她是一枝氣質媚人的蕙蘭。她用敏感的筆觸,紅色的激情,噴湧出閨閣的意味、洋房的慾望,抒寫了一個個淋漓的靈魂後,乘著它們漸行漸遠,暗灑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飛揚。
20、冰心一片在玉壺:冰心
好的名字親切、優雅,她的文筆朦朧、瀟灑。她那聖潔的言辭像母的手撫尉著每個讀 者的心房,她是天地間最美的蘭朵!
Ⅲ 學習歷史的感受
曾經讀到這樣的一段話:「參照歷史這面鏡子,可以練就看破成敗的眼光,養成敏銳的世情嗅覺,讓我們跳出人性的盲點,不再跌入歷史的覆轍。」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學習歷史的感受:
了解歷史並不是作為向他人炫耀的資本,學習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過去那麼簡單,歷史對人們還有啟示和借鑒作用,因為歷史的錯誤會不斷重演,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正如司馬光所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張學良被囚禁十年期間潛心研究明史,以致於料事如神,終成一代明史專家(曾在台大歷史系和中國文化學院教授明史)。讀史使人明智,同一片葉子,有的人因這一葉而障目,有的人則因這一葉而知秋,學習歷史可以培養我們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對未來的預測能力,對信息的敏銳感覺,學習歷史還使我們有博大的胸懷去看世間萬物,以最樸素的想法思考著名和利,因為歷史能夠包容萬物,但歷史又將他們所遺忘。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遲早將要退出歷史的舞台,所謂「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到那時候,一切的功名利祿、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你爭我奪都將失去意義,依舊還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好友對坐,談古論今,又何嘗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學習歷史還要記住歷史,歷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適說過:「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也不允許任何人篡改歷史,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記住歷史的真相,還原歷史的真實。
寫此文送給所有愛歷史的人。
Ⅳ 學歷史學專業以後可從事什麼工作
歷史學專業畢業的路子較少,對口的有4種:1、到大學任教,走學術路線。不過,現在大內學教師至少需要容博士吧?二本院校招碩士的都少。2、考教師資格證,到初高中任教。3、去歷史博物館。4、到出版社應聘文史編輯,但出版社很少招人,而且編輯至少得熟悉排版軟體、審稿,還要對字詞敏感。
Ⅳ 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讀書筆記
老鼠,想必大家都對它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它呢,總是人們討厭,唾罵的對象,我想,除了貓,再沒有誰對它有一絲好感,因為它是貓的美食嘛!
先讓我來介紹一下它的外貌,瞧,那穿著灰色袍子的修長身材,長而細的尾巴,還有那整天想著歪注意,溜溜轉的兩只黑豆似的眼睛,那好吃懶做,尖長的油嘴。哈!一隻活靈活現的賊老鼠形象。
老鼠的膽子非常小,干什麼事都萎萎縮縮,小心謹慎,生怕有個閃失,有一丁點聲響,它們就會四處逃竄,我想說到這兒,老鼠們一定會不服氣地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哎,有的人就是這樣,別人點到他的錯處,他非要找個理由來搪塞。
老鼠的聽覺很敏銳,我自己這樣認為,因為它們每爬一段路,便會停下來,豎耳傾聽,如有動靜,立刻准備逃跑,這個逃跑本領可是一絕的呀!簡直可以用「飛檐走壁」這幾個字來形容,它們總是可以敏捷輕快地爬上樹或牆壁,不會摔下來。真不知道它們腳上有什麼秘密武器。
剛剛出生的小老鼠很可愛,我見過的,它們
老鼠,想必大家都對它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它呢,總是人們討厭,唾罵的對象,我想,除了貓,再沒有誰對它有一絲好感,因為它是貓的美食嘛!
先讓我來介紹一下它的外貌,瞧,那穿著灰色袍子的修長身材,長而細的尾巴,還有那整天想著歪注意,溜溜轉的兩只黑豆似的眼睛,那好吃懶做,尖長的油嘴。哈!一隻活靈活現的賊老鼠形象。
老鼠的膽子非常小,干什麼事都萎萎縮縮,小心謹慎,生怕有個閃失,有一丁點聲響,它們就會四處逃竄,我想說到這兒,老鼠們一定會不服氣地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哎,有的人就是這樣,別人點到他的錯處,他非要找個理由來搪塞。
老鼠的聽覺很敏銳,我自己這樣認為,因為它們每爬一段路,便會停下來,豎耳傾聽,如有動靜,立刻准備逃跑,這個逃跑本領可是一絕的呀!簡直可以用「飛檐走壁」這幾個字來形容,它們總是可以敏捷輕快地爬上樹或牆壁,不會摔下來。真不知道它們腳上有什麼秘密武器。
剛剛出生的小老鼠很可愛,我見過的,它們身上沒有一根毛,像剛出生的小豬,只是比小豬小。大約只有大拇指那麼大,全身都是粉紅色的肉,眼睛怎麼也睜不開,它們的樣子很難想像它們會長成一隻只人見人厭大老鼠。
要說老鼠的害處,那可真不少,它們經常啃東西,櫃子、柱子、牆。。。。。。。它無一不啃,這些都難逃它們的嘴。他們還偷東西,自己整天不勞動,靠偷偷摸摸過日子,真是「恨鐵不成鋼呀!」
老鼠,你為什麼不能正正經經做個人見人愛的好老鼠呀,像米老鼠一樣。我真希望你棄惡從善,棄暗投明,「浪子回頭金不換」呀!
身上沒有一根毛,像剛出生的小豬,只是比小豬小。大約只有大拇指那麼大,全身都是粉紅色的肉,眼睛怎麼也睜不開,它們的樣子很難想像它們會長成一隻只人見人厭大老鼠。
要說老鼠的害處,那可真不少,它們經常啃東西,櫃子、柱子、牆。。。。。。。它無一不啃,這些都難逃它們的嘴。他們還偷東西,自己整天不勞動,靠偷偷摸摸過日子,真是「恨鐵不成鋼呀!」
老鼠,你為什麼不能正正經經做個人見人愛的好老鼠呀,像米老鼠一樣。我真希望你棄惡從善,棄暗投明,「浪子回頭金不換」呀!
Ⅵ 歷史學的歧義詮釋
「活動」說
瞿林東先生在《中國史學史綱》一書中說:「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的認識、記載與撰述的綜合活動,這便是史學」。 瞿先生的定義,與他這本書的內容是相適應的。因為史學在中國古代,主要是以附屬於政治活動的一種文化積累活動的形式存在的,史官和史館制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史學雖然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開始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中國古代史學發展過程中雖然亦不乏私人撰史行為,但兼具文化活動和政治活動而主要作為政治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的「綜合活動」特性,並沒有改變。
「學問」說
吳澤先生在其主編的《史學概論》一書「緒論」中,給史學確定的定義是:「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學問」。
「半科學,半藝術」說
這種說法的由來比較復雜。歷史學究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在西方史學史上,這一爭論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古羅馬帝國。第一個對這個問題進行辨析的,是當時的修辭學家、諷刺散文作家希臘裔羅馬人盧基阿努斯(Loucianos,約120—180年左右。一說約125—192年。舊譯琉善,現又據英譯Lucian而譯盧奇安)。盧基阿努斯以傳統對話體寫過約80篇雜論,內容涉及文學藝術、哲學、修辭學、宗教等命題,其中有一篇史學評論專論《論撰史》,「可以定位為西方史學史上第一篇史學理論專論」。 西方觀點 盧基阿努斯從歷史學的任務或目的、本質、價值、認識方法,歷史學家的主體意識結構,史料收集與處理,歷史著作的表現形式,判斷歷史著作優劣的一般標准等等方面,提出了史學本體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揭示了史學與文學藝術(如頌辭、詩歌、戲劇等表現形式)相比而具有的真實性本質特徵,認為歷史學雖然外加有欣賞的成分,也需要藉助適當的文學藝術的表述技巧,需要「華而實」的「風格之美」、「真實美」和「條理分明的秩序之美」等表現形式,但是,這些都不是構成歷史學的本質的東西;歷史學按其特性、本質和目的來講,是一門實用之學,而非一門有如詩歌那樣的欣賞之學。
盧基阿努斯《論撰史》所表述的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要點如次,文中「歷史」是「史有二義」中的「歷史學」之義:
「歷史家的首要任務是如實敘述」。
「歷史必須努力盡它的本分,那就是寫出真實。」
「歷史只有一個任務或目的,那就是實用,而實用只有一個根源,那就是真實。歷史中可欣賞的成分無疑是外加的東西,不是歷史的本質。」
「如果在通向真實的道路上存在無法克服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家應始終注意的不是現在的聽眾,而是今後將讀到他的史著的人。」
「歷史則惟恐混淆是非,歪曲真相。歷史有如氣管,據醫生說,氣管不能容忍一點點食物進去的。」
「歷史如果是誇誇其談,就連欣賞的價值也沒有了。」
「歷史家的氣質不能不有一點詩人的風度,歷史正如詩歌一樣,是需要運用一些高昂脫俗的調子的。」
「歷史是可以歌頌的,但是歌頌要安於本分,要用得恰當,不要使讀者討厭。」
「歷史家在歌頌的時候務必著眼於後世的讀者。」
「如果歷史家認為加上一些修飾是絕對必要的話,他應該只求風格本身之美;只有這種美是華而實,可惜今日的史家往往忽略了這種真實美,卻舍本求末,魚目混珠,販賣無中生有的浮詞。」
「歷史家的能事也是如此:他的藝術在於給復雜錯綜的現實事件賦以條理分明的秩序之美,然後以盡可能流暢的筆調把這些事件記載下來。如果聽眾或讀者覺得有如親歷其境,目擊其事,而且稱贊作者的技巧,那麼歷史家的雕像就算達到完美的境界,他的勞動就不是白花了。」「我們既然認為歷史精神的目的在於坦率誠實,從而歷史風格也應該相應地力求平易流暢,明若晴空;既要避免深奧奇僻的詞句,也要避免粗俗市井的隱語。我們希望俗人能了解,文士能欣賞。詞藻應該雅而不濫,毫無雕琢的痕跡,才不使人有濃羹烈酒之感。」
「你不要給讀者這樣的印象,以為你舞文弄墨,誇誇其談,而不顧歷史的發展。」
「歷史家務使自己的頭腦有如一面明鏡,清光如洗,纖塵不染,照見人臉,絲毫不爽;這樣,他才能如實反映出生活的現實,既不會歪曲真相,又不會使之失色。」
歷史家「搜集材料不應粗心大意,而必須慘淡經營,反復調查;如果有可能,歷史家應該親臨其境,目睹其事;不然的話,他也應該採用不偏不頗的報告,選擇那些不會因偏見而誇大或貶抑的口證。」
「我的模範的歷史家是這樣的人:他無所畏懼,清廉正直,獨立自主,坦白誠實,是非分明,不為一己的愛憎所左右,不因憐惜或敬佩而筆下留情;他是大公無私的判官,對誰都不懷恨,但是對誰都不徇私;他是放眼世界的作家,目中無帝皇將相,絕不考慮他們的喜怒,而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跡。」「他可能懷有個人仇怨,可是他更加重視國家的利益,視真理重於私仇宿恨;他可能有所喜愛的人物,可是,他不會饒恕他們的過失。」 歷史家「必須是一個有獨立精神的人,無所畏懼,不仰賴他人,否則他就會優柔寡斷,易受不正當的影響」;「必須只對真理馨香頂禮,絕不膜拜其他神靈;一切神靈都不在他眼內,他的唯一原則與堅定信仰是:絕不考慮今日的聽眾,而只想到未來的讀者。」
「我的理想歷史家必須具備兩種才能:一是政治眼光,一是表現才能。前者是天賦的才能,不可學得;後者是後天的修養,只要熟讀典籍勤學苦練,便可以學到。」
「歌頌者的唯一任務是頌揚與取悅他的對象,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即使言過其實,也在所不計」。「詩享有無限的自由權,詩只遵守一條法律——詩人的想像。」
因此,在盧基阿努斯看來,「不能區別詩與史,確實是史學之大患」。 盧基阿努斯關於「詩與史」、「實用的歷史」與「欣賞的歷史」之間異同關系的辨析,開啟了後世歷史學家關於歷史學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的論爭之門。近代西方無論是客觀主義歷史學家提出的歷史學是一門「如實直書」的實證科學,「歷史學是科學,不多也不少」,還是相對主義歷史學家提出的歷史學是一門藝術,「歷史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等等表述形式不盡相同的史學本體認識,就其關於治史原則、史學本質的認識,以及討論的題域、思考的路徑而言,其實均未超出盧基阿努斯所達到的認識水平和劃定的疆界。 中國觀點 在當代中國史學理論界,史學理論工作者們接過了盧基阿努斯的問題。堅持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歷史學家,一方面沿著盧基阿努斯開辟的認識路徑,從歷史學與文學的區別中把真實性確定為歷史學的本質特性之一;另一方面,沿著馬克思和恩格斯開辟的辯證的、歷史的和唯物的認識路徑,從歷史本體論和史學本體論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歷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從而為歷史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些持相對主義甚至折衷主義史學觀的歷史學家,同樣延續了盧基阿努斯的認識路徑,所不同的只是把已經被盧氏排除在外的「無疑是外加的東西」又偷運到歷史學本質特性的內容之中,使之成為內涵於歷史學本質的東西,然後以此為據,重彈了實質上是「一半……一半」的老調。何兆武先生的歷史學是一門「既是科學又非科學的超科學」人文學科之說,可以看做是「一半……一半」說的當代中國版。
20世紀80年代末,何兆武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歷史研究中的假問題」命題,認為「要使歷史科學現代化」,「歷史學界應該對過去一切似是而非的假問題進行重新批判並做出一番澄清」。 此論在中國歷史學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第一個被他當做「假問題」來澄清的,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性、或停滯性、或長期停滯性問題。
90年代,這種澄清工作很快就溯源到了歷史學本體論和歷史本體論的范疇領域,把「歷史學是科學嗎?」作為一個准「假問題」——何先生沒有直接認定它是一個「假問題」,而只是認為它是「唯科學觀點」的一種表現,故用准「假問題」來稱之——來清理。從他發表的一些文章中,如《對歷史學的若干反思》、《歷史學兩重性片論》、《歷史兩重性片論》、《歷史學家、歷史學和歷史》, 以及被他收入自己的「學術文化隨筆」集中的《〈歷史與歷史學〉自序》,等等,不難發現他的歷史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是「超科學」之說:「人們對歷史的研究和認識則構成為歷史學。」
「……人們對歷史的體驗(歷史學)……」
「歷史學本身就包含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歷史學Ⅰ)是對史實或史料的知識或認定,第二個層次(歷史學Ⅱ)是對第一個層次(歷史學Ⅰ)的理解或詮釋。」
「歷史學Ⅰ所給定的數據可以為有一個『實』,即一個大家一致(或可以達成一致)的看法……歷史學Ⅱ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構造過程……」
「歷史學Ⅱ也包含有兩個部分,即理性思維和體驗能力,二者綜合就成為歷史理性。理性思維是使它認同於科學的東西;體驗能力是使它認同於藝術,從而有別於科學的東西……因此,歷史學既是科學,同時又不是科學;它既需要有科學性,又需要有科學性之外的某些東西……即我們對認識歷史所需要的那種心靈體驗的敏感性,那實質上有似於藝術的敏感性。」
「歷史學之成為歷史學,其關鍵乃在於歷史學Ⅱ,而不在於歷史學Ⅰ。歷史學Ⅰ是科學,歷史學Ⅱ是哲學。」
「科學地對待歷史學,就必須承認歷史學中的非科學成分。」否則,「歷史學就連所謂『科學的』歷史學都談不上,更遑論『人文的』(它是科學與非科學兼而有之,所以是超科學的,但不是反科學的)歷史學了」。
「歷史學不能單純考慮物質方面,也不能單純考慮精神方面,而是要把二者綜合為一個整體;思想史則是其中最本質、最核心的部分」;「思想史的對象則是一切人文動機(人們的思想、理論、見解、願望等等)如何參與並形成了歷史的整體」;「思想史所論述的是人們的想法和看法,包括最廣泛意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貫穿著人的全部物質的和精神的活動的是人的思想的整體,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思想史」;「人類的思想文化不妨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積累的,一類是非積累的……歷史中……屬於人文范圍的成分,大抵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涉及知識性的和技術性的,一類是涉及非知識性和非技術性的。前一類是可以積累的,後一類則否」;「思想和現實構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及其內涵。」「歷史學並不是一門實證的科學,你無法進行可控的實驗來證實它或者證偽它……就物質層次的歷史而言,事物的發展有其必然的規律;但就人文層次的歷史而言,則其發展並沒有物質事物發展那種意義上的必然規律……現代化的歷史學正在要求人們放棄前一個時期近代化史學思想所要求於人們的對所謂歷史規律也像對自然科學規律那樣的無限崇拜和無限信仰」。
何兆武先生「對歷史學的若干反思」所獲得的關於「歷史學兩重性片論」,要點即如上述。他的「歷史學Ⅰ」、「歷史學Ⅱ」兩分法提出後,青年史學理論工作者從中獲得了靈感,進而又區分出了所謂的「歷史學Ⅲ」。可見,兩分法對於歷史學的「精細化」是做出了貢獻的:它開出了一條史學本體論研究中的結構主義或者說層次化研究之路。至於歷史學概念本身是否能夠做出如此精細化的涇渭分明的層次區分,則尚無人去深究。
綜觀何先生的有關論述,不妨概括為:歷史學是以思想史為其中最本質、最核心的部分,由人們對歷史的研究、認識和體驗所構成,一門兼具科學、哲學、藝術而又非科學、非哲學、非藝術,不是實證的人文學科。
這種史學解說,實際上是新盧基阿努斯之辨,不同於盧氏的是,何先生把盧氏的「實用的歷史」和「欣賞的歷史」用折衷主義的手法捏合在了一起,使歷史學改性成了一個兩性人。或者說,通過變性手術,歷史學從20世紀末的科學時代又返回到了它的素樸的不定性的童真時代。
按照何兆武先生的相關論述,歷史學的這種既是又非的兩重性,根源於歷史的兩重性。所謂「歷史具有其兩重性的論點,即作為自然人,人的歷史是服從自然和必然的規律的,但作為自由和自律的人,他又是自己歷史的主人,是由他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取向的」。
這樣,通常所理解的歷史定義的一般內涵——人類社會的客觀進程,——就被大大化約為人的歷史,不僅「類」沒有了,而且「社會」的內涵也被抽掉了。無論是所謂歷史的兩重性,還是所謂歷史學的兩重性,其實都根源於個體屬性意義上的「人」的兩重性。在解說歷史學是什麼時,何先生又過於強調已經被他完全個體化了的「人」的「自由和自律」性;在探討歷史學的特性時,則把人文學科所具有的一般特性等同於歷史學的特性。「原來這就是痛哭流涕的原因!」
「科學」說
1902年,英國實證主義歷史學家、劍橋歷史學派重要代表人物柏里(John Bagnell Bury,1861—1927。又譯柏雷、布瑞)繼阿克頓爵士(Sir 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 Acton,1834—1902)任劍橋大學近代史講座欽定教授,在就職演說《歷史科學》中,以如下一句話語作為結束:「歷史學是一門科學,不多也不少。」 這是歷史學家們探討歷史學是什麼的問題時引證得較多的一句名言。在當代中國歷史學界,「科學」大致有三種代表性意見:一般「科學」說;「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說;「整合學」說。
一般「科學」說是最普遍的對史學的定義的確定。例如,1999年出版的新版《辭海》「史學」條:「亦稱『歷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 又如,吳著《史學概論》一書「前言」中確定的史學的定義:「史學是一門反思的科學,是對各種具體歷史研究及其內在規律的探索的科學。」
李振宏先生在《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書中辟專章,從「歷史學是科學的根據」、「歷史科學的特性和任務」,以及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等方面,探討科學的歷史學是什麼及其與一般歷史學的根本區別問題。根據他的論述,歷史學可區分為兩種:一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產生之前的一般歷史學,它還不成其為科學,充其量不過是描述和研究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及其過程的一種專門的知識體系;一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它是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的歷史學,一門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和真實性等顯著且重要特徵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
與以往大多數歷史學家不同的是,李振宏從研究的對象、任務和特性三個方面,正確地區分了歷史科學與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一般社會科學、文學等學科之間的不同,從而為歷史科學確定了客觀實在的特殊研究對象,規定出了其所應承擔的特殊任務。大多數歷史學家給出的關於史學或歷史科學的定義,總是混淆歷史科學與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例如,後於李著出版的、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新時期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史學理論大辭典》「歷史科學」條目。該辭條吸收了李著「歷史學是科學的依據」、「歷史科學的特性和任務」兩章中的有關歷史科學概念的內涵。但是,與此同時,它依然把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社會發展史」,——完全等同於、且當做是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唯一的研究對象。李著中的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通過[對]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它們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在表述方式上略事變動後,被當做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本應屬於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研究任務,——「揭示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經過各種階級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指明歷史前進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方向,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歷史根據」,等等,——也被統統歸入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主要任務之中。
這個辭條的內容,其實是以《辭海》中「歷史科學」辭條的內容為基礎、糅合了李著中的有關內容的「混血兒」。科學的歷史學在承擔自己特殊的任務和進行特殊性范疇研究的同時,完全越俎代庖地包攬、包辦了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全部任務和研究對象。
「整合學」說
新時期史學界關於究竟什麼是歷史學問題的討論中,一種最新的、且頗具特色的定義,是蔣大椿先生確定的。在《當代中國史學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發展》一文中,有鑒於「通常人們認為歷史學就是歷史論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這些歷史論著中所表達出來的歷史知識」這種對史學的直觀的「卻是有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現狀,他從「廣義理解的」角度,為歷史學確定了一個全新的、「全面和深刻的」、明晰的定義:「歷史學乃是作為研究主體的歷史學家通過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手段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歷史研究這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即歷史知識。」
在這一表述中,蔣先生沒有涉及「歷史存在」概念,但從蔣先生的全文來看,他是從「歷史存在」的意義上來使用作為進入歷史學家認識對象范疇的歷史存在的「歷史客體」這個概念的。因此,根據他在文章中的相關闡述,我們就可以得出:「歷史學家」和「歷史存在」,是構成作為精神生產實踐的歷史研究活動的兩個前提性要素;「歷史思維認識方式」、「歷史認識手段」、「歷史客體」、「歷史研究精神生產實踐」(「歷史研究活動」)和「歷史知識」,是構成歷史學的五大基本要素。蔣先生確定的史學的定義,的確比現有的關於史學的定義都要全面。蔣先生把它稱為「新馬克思主義史學」,並根據它在歷史認識方式上的整合性及其對象領域上的綜合性特徵,在性質上把它規定為「一門以科學性為基礎的內在地融合了實證性、抽象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學」。
Ⅶ 我想考南京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
1、公共課教育部命題的 政治 英語
政治8月底開始復習,英語前期基礎一般可以先背單詞,內做閱讀,真題暑容假再開始
2、南京大學是自主命題,詳見官方的招生簡章,中國史分組命題,具體招生簡章裡面有寫,南大是指定參考書的,所以不要自己瞎買,不要去南大論壇看,一定要去南京大學官方網站的研究生招生板塊去查看
3、南大自主劃線,但實際復試線不一定是公布的分數線因為有時候上線太多,實際進復試可能要比復試線高,具體每年不一樣不好說
4、你本身條件很好,只要能過線,復試很占優勢,當然如果能走推免不考試更好了
5、沒什麼可擔心的 我還見過三本 二本學化學的跨考南大,你這個優勢太明顯,好好復習,直接碾壓他們
6、歷史是三段復習法,先看教材,通讀一遍,第二遍事無巨細全部都看,第三遍歸納總結,查漏補缺,一般就是這樣
7.需要的話留個lian ()xi方式,把你拉進考研的qun去
Ⅷ 江西師范大學的歷史系怎樣
從排名來講還是可以,在全國43名,是前50名。
這是優秀的老師:
方誌遠
*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 * 江西師范大學教授一類崗受聘者 1950年2月12日出生於江西省吉安市。歷史學碩士(江西師范學院)、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民進江西省委副主委。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十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兼任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江西歷史學會會長。研究方向為明代政治及制度史、明清社會經濟史,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江西省社科規劃課題多項,主要著作有《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合著)、《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華夏英才基金資助項目)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文史》、《中國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正承擔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及華夏英才基金資助項目(已結題)2010年應《百家講壇》欄目之邀主講嘉靖帝。
然後是他的歷史系:
歷史學類
歷史學
學制:四年
專業教育主幹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通史、中國經濟史、中國文化史、西方史學史、中國史學史、史學概論、中古歷史文獻學、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江西地方史、歷史教學論、中國思想史、中國社會生活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當代世界史。
培養目標: 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熟悉教育法規,能夠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與歷史教學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好的教師職業素養和從事歷史學教學、教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接著是他的學院介紹: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前身為國立中正大學文史系,創建於1941年,老一輩著名學者有姚名達、吳士棟、谷霽光等。學院現設有歷史學、旅遊管理以及博物館學三個專業(系),現有歷史學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已開設有專門史、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歷史文獻學、世界史、史學理論、歷史地理、博物館學等碩士授予點),旅遊管理碩士學位授予點。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57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學位12人,脫產攻讀博士學位10人)。歷史系下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江西地方史教研室;旅遊系下設旅遊企業管理、旅遊文化、景區開發與管理教研室;博物館學系下設博物館學教研室。學院還設有中國經濟史研究所、中國地方史研究所、客家研究所及太平天國史、中外關系史、秦漢史等3個研究室及區域社會研究資料中心、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人才中心、金日旅行社等。
學院圖書資料室現有各類專業圖書資料共165000餘冊,其中英、俄、日等外文圖書1500餘冊,外文期刊32種,線裝古籍2430餘冊,期刊合訂本4766冊,建國前後報紙合訂本11種1796冊。還購買了《四庫全書全文檢索電子版》、《清實錄》、《二十五史》等光碟書籍。學院設有江西省內高校唯一的文物陳列室供教研使用。
自建立以來學院已培養了數千名畢業生,大都成為省內外各級各類學校的骨幹教師,有的還成為知名專家學者、教授,或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學院現有在讀本科學生800餘人,碩士研究生200餘人。
Ⅸ 學歷史的來看看!!!!!!!!!!
當人類進入男性「菲勒斯」(phallus)中心主義時代,人是「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製造出來的」:「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於是,耶和華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1>這一版本的造人說中,女人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而已。在幾千年的男權社會中,女性逐漸喪失了其作為「人」的主體性。換言之,「人」其實只是「男人」(man),而人類繁衍發展不可或缺的另一性別「女人」(woman),其存在的意義僅限於「男人的配偶」,是處於沉默失語的、被歷史所遮蔽的缺席者。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性別壓迫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女性反抗壓迫、爭取話語權力的努力也從未停息,它們如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從星星點點到轟轟烈烈,女性主義的出現和發展,就是不懈抗爭的碩果之一。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女性主義植根於西方後現代反主流文化的土壤,以當代西方女權運動為社會政治基礎,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她」的波瀾<2>。未來學家奈斯比特也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堅持認為「從男權統治走向女性崛起」將成為未來的八大趨勢之一。
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新聞傳播學也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女性主義思潮的沖擊,這同時也推動了新聞傳播學研究向一個更高的理性深度和理論深度發展。但是,我們將女性主義批判引入新聞傳播學研究時,不能忽視二者所共處的文化語境——全球范圍內大眾文化的興起及其對人類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改造。處於轉型中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可以說是社會成員思想態度與價值取向轉型的集中體現,女性主義思潮和新聞傳播學研究都在這一語境中變化發展,而我們所觀照的正是兩條動態曲線的交匯點——新聞傳播學中的女性主義研究。
本論文在歷史回顧和顯示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在「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中選取1994年以來關於媒介與女性的相關研究文章116篇為分析文本,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關注中國新聞傳播學中女性主義研究的歷史、現狀與發展。
女性主義思想的歷史可以一直溯源到公元前六世紀的古代希臘(被譽為「第十位文藝女神」的女詩人薩福,就曾在愛琴海中一個名叫Lesbian的小島上開辦女子學校、創作具有女同性戀色彩的詩歌),但直至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女性主義作為一種政治運動和社會思潮,才開始在歐洲興起。而女性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則是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以後的事了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觀念在父權社會的種種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確立起來。中國文化在構造階級等級的同時確立了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的本體論和價值觀。周易和易傳的哲學就是從天地、日月、陰陽、乾坤的天人秩序來論證男女的尊卑、內外、剛柔、貴賤的關系;儒學的創始人孔孟的重「人道」的倫理主義把這種秩序人道化和具體化了;到了漢儒那裡,從天人合一、感應出發,論證「天不變,道也不變」的秩序的永恆性,從陰陽五行來求證「三綱六紀」、「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宋代理學家從「太極」、「天理」來論證「三綱五常」的普遍性和「滅人慾」以「存天理」的必要性......,到了封建帝國後期,儒釋道合流,多重文化構設將性別制度的不平等論證成天經地義的永恆真理。
對於中國來說,女性主義的確是「歐風美雨」下的泊來品。封建社會中,由於傳統的中國文化中的綱常倫理思想對女性的極大束縛,中國沒有女性主義思想產生的先天土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男尊女卑的觀念在父權社會的種種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確立起來,但是中國社會的性別不平等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幾千年以來,「慈母」與「嚴父」這一對二元對立的概念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孝」這一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賦予了作為母親形象的女性以相當的家庭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中, 女性的才智和創造力只能體現在家庭這一私人領域中,發揮著「靜能制動」,「柔能勝剛」,「無為而無不為」的家庭關系協調員的作用。但是,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女性地位問題帶有較大的模糊性和隱蔽性,中國男權社會對待女性的態度是復雜的,決非是卑微與低賤或至高無上所能涵蓋的。中國的父權制性別制度作用下的兩性關系呈復雜態勢:父權制既有壓迫、壓抑婦女的一面,又有給婦女以生存空間甚至有婦女發揮能動性的機制的一面。因此,很難用一句話來斷言中國傳統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的高低。
此外,中國文化中的女性並沒有背負上類似西方文化中夏娃那樣深重的原罪,她們在男權社會中被當作一個卑弱的群體來看待。加之中國文化在眾多學者那裡屬於陰柔與內傾的性質,在中國不太可能出現西方意義上純粹、極端的女權主義思想。在女性主義自西方傳入中國以後,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這一中國傳統的思想的中庸改造。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積極探索著救國救民的真理的中國的革命者,始終維持著「西學東漸」的局面,「向外國學習」成為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所以,雖然當時社會動盪,民生無計,但較為開明的學術思想為國外各種「思想」和「理論」的傳入提供了必要的頭腦空間。此外,清朝末年,民族危機的上升使得民族主義逐漸在社會話語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它強調「女子」在盡傳統家庭責任的同時,還需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公民責任。這些,為中國女性走出家庭、參與社會活動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備。
外國女性主義思潮初入中國之時,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掃盪封建桎梏的思想解放運動。20世紀早期的新文化運動,為暗流洶涌的中國社會注入了不少新鮮空氣。當時國際上流行的各種「主義」,經由各種途徑進入中國,其中就有以「男女平等」為核心內容的女性主義思想。它好比一個不大不小的石塊,落入古井水中,激起圈圈漣漪。在它直接影響下,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中國女性文學,響應「個性解放」口號,塑造了許多從舊的封建牢籠里脫身而出的新女性形象,她們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愛情至上,或加入了轟轟烈烈的社會革命中,非常鮮明地印著那個如火如荼時代的烙印。
從當時婦女報刊的興起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一新思想呼應著當時中國社會的婦女解放運動。1905年8月20日創刊的《北京女報》是我國最早的婦女報紙,它以「開女智、開民風」為宗旨,前後出版了近三年半,共1216期。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主編的《中國女報》創刊於1907年1月,該報以婦女為主要讀者對象,以爭女權、爭獨立、爭解放為宗旨,影響較大。這一時期,中國婦女報刊的內容十分豐富,涵蓋范圍也相當廣泛,主要包括:「婦女解放的啟蒙、婦女解放的實行、婦女問題的探討、婦女生活的指導、婦女狀況的調查與描繪、世界婦女的報道與介紹,以及婦女文學的表現等。」 <5>
從1905年《北京女報》創刊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婦女報刊一直是中國出版界的重要陣地。據不完全統計,僅北京地區這一時期的婦女報刊就有110種之多。雖然,這些婦女報刊濤生濤滅,存在的時間一般都較短<6>,但它們的確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女性主義思潮傳入中國之時所激起的女性熱情。
20世紀初傳入中國的女性主義思想在經歷了民族民主革命之後,就開始了特殊的「本土化」的變異,很長一段時期,女性主義沿著一種抹煞性別的「中性化」方向畸形發展,偏離了它的初衷。
由於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國的女性解放運動並不是由獨立的女權運動帶來的,而是作為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組成部分而存在,它是由整個中國的社會運動帶來的。也就是說,20世紀中國婦女解放運動斗爭的對立面不是強大的男女不平等的男性政治、經濟、文化霸權,而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壓在全體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因此,中國婦女運動的倡導者和領導者並不是中國婦女自己,而是她們的性別對立者——男性。中國近現代的女性解放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男人擺脫封建桎梏而尋求解放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中國女性則是處於被動接受地位的「受惠者」。與其說是婦女解放運動,不如說是男人們的解放婦女運動,或是女性藉助於進步男性的力量為處於弱勢群體的自己吶喊一番而已。「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婦女解放成為從屬於階級斗爭的議題,中國革命未能打破婦女受壓迫的根基,從而也未能實現男女平等的目標。」 <7>
這一時期,男性是女性主義思潮的主要領軍人物。比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為全體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斗的同時,也在為全體女性同胞的解放而努力。當時在解放區以「婚姻自由」為標志的反對封建主義的家庭口號就給千萬婦女帶來嶄新的命運。但是,當男性領導者積極倡導婦女解放的時候,女性自然以這些領導人為楷模,以男性倡導的思想武裝自己。在不知不覺間,以男性的眼光來衡量自身的存在,以男性的尺度來測度自身的解放程度。這樣就與女性主義思想的初衷相背離,女性的主體意識還是沒有被激活。此外,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女性也沒有時間去認真反思,在她們取得「男女平等」的同時,實際上忽略了女性自身特殊的自然本性與社會本性。
新中國建立伊始,就將「男女平等」寫入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注重婦女的社會性解放、無性別差異的平等權利,但是幾十年「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等口號掩蔽了歷史上形成的性別不平等制度和觀念,新聞報道中出現的女性新聞人物也大多是一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鐵姑娘」、「女強人」。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女性的弱勢地位。而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在有關婦女的法律法規中則又更多地強調婦女的生理、生育的特點和作為弱勢群體的特殊保護,法律法規里種種對女性的特別「點名」,將婦女與兒童並列為受保護的對象,無形中又加深了女性作為弱者的印象。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逐步與世界重新接軌,加入到全球化格局之中。「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存在著商業文化和消費文化的趨利傾向:一方面削弱了公眾對性別歧視現象的敏感和批判能力,另一方面則潛移默化地強化了部分人群『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女從''''的傳統觀念。」 <8>中國的新聞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時仍然存在著男性話語權主宰的話語環境特徵,且表現出性別角色表達傳統化、社會角色展現外型化、審美評價相對模式化、群體位置弱勢化等問題。婦女對傳播媒介的掌控可能與男性相比十分有限,而傳媒對婦女的形象表現和傳播幾乎一直處於誤導狀態。同時,婦女經由政策和法律所得到的權利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又在逐步失去。長期以來,受「左」的思想束縛,社會上,包括婦女自身,對「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等存在一種簡單化的認識,即將前者理解為「向男看齊」,將後者片面地等同於婦女走上社會參加工作,擔任公職,等等。此類觀點的產生源於政府常年實行的以男子的狀況為基準的對婦女加以保護的政策,它所導致的婦女自立能力差、依賴性強、女性主體意識和群體意識薄弱等問題在國家對整個社會的控制放鬆的情況下逐漸暴露。
當代中國女性不容樂觀的生存狀態已經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隨著國門再次漸漸打開,學術界的交流日益頻繁,女性主義思想很快便引起了中國學者的注意。此時,西方女性主義的第二次浪潮的高潮已近尾聲,但是第三世界女性主義研究的聲音日趨洪亮,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業已顯露無疑。中國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經歷了又一場廣泛的思想解放運動,中國的「兩性平等」也走出沉重的政治意義,女性的生存狀況就像女性時裝一樣,擺脫了千篇一律的「藍螞蟻」(Blue Ants)。
由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尤其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以來,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研究一樣,中國國內許多高校相繼成立了許多婦女問題研究機構,如杭州大學婦女問題研究中心、人民大學女性研究中心等等,女性主義思想也與其他許多學科相融合,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女性主義」也成為中國學術界的熱門話題之一。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簡單的模擬女性主義思潮在中國社會的流變過程:中國的女性主義思想來自西方,因而許多研究的理論依據出自西方學者;但與同一時期傳入中國的其他思想一樣,中國的女性主義思潮在中國近百年的起伏過程里,也被烙上了明顯的「中國印」。
女性主義傳入中國以來,一直是作為一種邊緣的、非主流的思想而存在的,加之中國缺乏西方女權主義政治運動的文化背景,又造成了今天的這樣一種悖論:雖然新中國的成立攜帶著婦女浮出歷史的地表,宣布了婦女的「解放」,但真正意義上的女性主義思想還未深入人心。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強化使婦女的受壓抑合法化甚至制度化,長期被壓抑、受歧視的地位使不少婦女自然形成了對自己性別角色的茫然和抗拒,相當多的婦女至今仍未明白從性別的角度接受解放意味著什麼,而一個對於自身解放缺乏足夠認識和心理准備的群體來說是很難建立起真正的主體意識來的。
Ⅹ 727 歷史學基礎到底是什麼
必須學好語文,對數字十分敏感,按時整理歷史時間與對應的歷史事件。當然,要勤於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