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沈陽有過什麼重大事件
後金遷都沈陽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族興起。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定都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東南)。後金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攻佔遼陽、沈陽,遷都於遼陽。天命十年(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 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今沈陽蘇家屯十里河),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後金遷都沈陽後,努爾哈赤便營造汗宮王府,修建與八旗貝勒共議國政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率數名士兵,按關東軍預謀計劃,炸毀奉天(今沈陽)北大營西南約800米、柳條湖村東側之南滿鐵路(長春-大連)鐵軌1.5米,誣稱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襲擊守備隊。接著,在爆炸點以北3公里待命的第3連立即由西北向北大營中國駐軍發起攻擊。隨後獨立守備第2營主力、第5營先後向北大營攻擊;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19日1時20分至2時,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令第2師主力由遼陽向奉天集中,進攻奉天城;獨立守備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今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駐守北大營的東北邊防軍第7旅突遭攻擊,部分官兵被迫自衛還擊,自發抵抗,但在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下,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幾近潰不成軍撤往撫順、清原。6時30分,日軍僅以24人的傷亡就攻佔北大營。至10時,日軍相繼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丹東-沈陽)沿線18座城鎮。駐守長春地區的東北邊防軍第23、第25旅和炮兵團遭攻擊後,自發奮起抗擊,戰至次日,一部被繳械,一部撤往榆樹等地,長春陷落。20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投敵,所部大多歸降,日軍第2師主力進占吉林。同日,日軍朝鮮軍增派的混成第39旅和兩個飛行中隊進抵奉天,支援關東軍作戰。22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提出組織東北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軍。
採納哦
『貳』 沈陽的古老傳說有那些
老罕王遷都沈陽的故事
薩爾滸之役後,老罕王努爾哈赤勢力大增,隨之便將都城由赫圖阿拉遷到了遼陽,起名為東京。可是定都剛剛三年,突然又決定遷都沈陽。努爾哈赤為什麼執意要遷都沈陽城呢?長久以來,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美妙的傳說。
相傳有一天,努爾哈赤跟王公貝勒們一起議事,突然提出遷都沈陽的主張。這突如其來的決定使大家十分意外,一時間七嘴八舌,紛紛表示反對。這樣一來,君臣們在殿堂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諸王、大臣們認為東京城已經頗具規模了,如果再次遷移,勢必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努爾哈赤據理力爭道:「沈陽是形勝之地,四通八達,進可攻,退可守。在那裡建都,西可以進攻大明,北可以攻打蒙古,南可以征服朝鮮。況且沈陽山青水秀,林子深,野獸多,魚蝦肥,是一個難得的好地方。」君臣們各持一端,一時難以達成共識。
正在這難解難分之際,忽然門軍報告說有一老人前來求見。努爾哈赤傳令請進。這位老人剛剛踏進殿門,就大聲向罕王報喜:「王爺,我家住在瀋水南邊的奉集堡。前天村東頭的樹林子里忽然飛來了一隻鳳凰。鳳凰是鳥中之王,吉祥之兆,飛臨這里,必定是王爺您洪福齊天,因此特地跑來向您報喜。」努爾哈赤聽了大喜,重重地賞過老人,然後便派人前去查看,果然有一隻美麗的鳳凰落在林中。努爾哈赤心中一動,忙問諸王大臣這是什麼意思。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誰也不吱聲。只有四貝勒皇太極應聲說道:「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這落鳳之地一定風水好,這是上天指示我們遷都那裡。」努爾哈赤興奮地說道:「四貝勒言之有理,我們就隨鳳凰的行蹤行事!」眾王公大臣也都點頭贊成。
努爾哈赤一邊派人察看地形,一邊徵集民工車馬,准備大興土木。誰知剛一開工,那隻鳳凰忽然一聲長鳴轉身飛走了,一直飛到瀋水以北的沈陽城才落下來,還不停地向努爾哈赤點頭叫喚。努爾哈赤見狀大聲說道:「現在鳳凰飛落沈陽城,長鳴不止,可見那裡才是真正的風水寶地,新都應該遷往那裡。大家意下如何?」眾人默然不語。努爾哈赤果斷地一揮手,大聲道:「看來鳳凰是奉天旨意,命我在沈陽修建新都。上天既然指示我遷都那裡,我又怎敢不從?」眾人見他決心已定,又見天意如此,就都紛紛同意遷都沈陽了。
努爾哈赤果然命人在鳳凰落腳之地修建京城,取名「鳳天」,後又改為「奉天」,意思是「奉天承運」。新城修畢,努爾哈赤便由遼陽東京城遷都沈陽了。
關於「沈陽」的來歷,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春秋戰國時期,沈陽成為燕國的屬地,為歸順的肅慎氏所有。西漢時期,漢王朝在今沈陽一帶置侯縣城,後遼東郡,後漢時改屬玄菟郡。從後漢中葉起,沈陽被作為玄菟郡郡治,稱高句驪縣。今天,我們在沈陽市博物館里看到的漢代遺存物,是從距市區東南10公里左右的渾河南岸出上的,據推測這里可能就是前漢侯城縣治及後漢宮菟郡治所在。
至東晉中後期,玄菟郡為後燕所有,郡治徙置今朝鮮的咸興,沈陽仍稱高句驪縣。公元407年,北燕滅後燕政權,沈陽又為北燕所據,高句驪縣廢。此後,沈陽又曾先後歸屬北魏和隋、唐政權。唐睿宗景雲年間(710—711),渤海國在今沈陽一帶置瀋州。唐末,瀋州為新崛起的契丹族人所佔。遼太祖神冊六年(921),遼兵將在瀋水北岸置三河縣。後改為樂郊縣。成為瀋州興遼軍及昭德軍的治所,其址就在今沈陽附近。金代,沈陽為瀋州顯德軍治所。
元初仍稱瀋州,後因瀋州地居瀋水以北之故,更瀋州為沈陽路(古以水北為陽,水南為陰)。關於「沈陽」的來歷,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瀋水北岸的石嘴頭山(今指柱山)下、住著一個小夥子沈哥。這年,瀋水突然平地起浪,洪水肆虐,原來是瀋水的龍王三頭蛟在興風作浪。一沈哥發誓要找到三頭蛟,為民除害。恰好東梅龍王的三公主羊妹聽說父母要將自己許配於表哥瀋水龍王三頭蛟,就背著父母跑到瀋水龍宮來,想親自觀察一下表哥的人品,不料三頭蛟正在大擺「童男宴」,羊妹一看,肺都氣炸了,決心幫助沈哥除掉三頭蛟。她脫下龍衣給沈哥穿上,說:「穿上龍衣,你就可以飛上天了,你要到火海里去把太陽哥哥搬來,只有太陽哥哥的火才能燒死三頭蛟」沈哥闖進火海,太陽烤得沈哥都冒煙了,但是沈哥還是咬緊牙關,扛起太陽就跑。回到瀋水,三頭蛟正在拚命地把羊妹往水裡拖,沈哥連忙將太陽扔了過去。三頭蛟被太陽哥哥燒成灰,但是沈哥自己也支持不住,掉進了河裡。羊妹見狀。萬分著急,喊了聲;「沈哥——」便跳進河裡想去救他。可是她忘了她的龍衣已經脫給沈哥了。
鄉親們找遍了瀋水也沒有找到沈哥和羊妹的屍體,就在瀋水北岸立了塊碑,上刻「沈羊」二字。後來,以這塊石碑為中心修建了村落、城池,這地方就叫沈羊,因為正好又在瀋水的陽面,後人不知道沈哥羊妹斗蚊龍的故事,就誤以「沈羊」為「沈陽」了。
八旗和漢八旗
在人們的口語中,談到清朝八旗制,常常會聽到漢軍、漢八旗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時期,由女真民族首領努爾哈赤統率,逐漸強大,於1616年建立了後金國。努爾哈赤把自己屬下的部民,按旗編制組成軍隊,先是四旗,即四種顏色的旗子。後來,人數增多,變為八旗,這便是八旗的由來。滿族人都編入旗內,都稱為旗民,也稱為在旗的。由於滿族全部編入旗下,所以,便出現了凡滿人都是旗人之說。但旗人並不都是滿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努爾哈赤、皇太極勢力增大後,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編入旗內,統歸八旗管轄,被稱為蒙古八旗。後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爾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編成五個「牛錄」,隸屬於滿洲八旗。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把蒙古五牛錄擴編成兩個蒙古旗。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又把兩旗擴編成八旗,至此,蒙古八旗出現了。
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滿洲八旗之內,成為家內奴或拖克索(農庄)內從事生產的奴僕。同時,為擴大兵源,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20人抽一人當兵),其所需馬匹器械由20名漢人共同出錢購買。其壯丁家為漢軍戶,對漢軍戶有優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遷入努爾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編入滿洲八旗人家為奴,編庄別居,減少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對這些漢人,由投降過來的原明朝官員或後金提拔的漢人官員來管理。
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二月,明朝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從山東登州前來遼東投奔後金。皇太極對他們來投非常重視。當他們來到沈陽城郊時,皇太極在渾河岸邊親自迎接,行滿族特有的抱見禮,可以說是非常之舉。為與滿洲八旗有別,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鑲皂旗幟,即白旗鑲黑邊,受皇太極直接統轄。這是第一次出現打著有別於滿洲八旗旗幟的漢軍。漢人既然可以編成軍,皇太極決定自己建立漢軍,下令從所屬的滿洲八旗的漢人壯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組成一旗漢軍,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隨著軍隊的發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漢軍旗為兩旗。又過五年,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由於漢軍編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員都是旗人,也稱漢軍旗人。因此,應說旗人是由滿、蒙古、漢三族人組成的,而不能說旗人都是滿人。
張學良和張恨水
1929年8月的一天,住在北平的張恨水,剛剛給報紙寫完連載的一段小說,突然,一位東北軍的軍官闖進家門。張恨水雖然滿面笑容遞煙倒茶,心裡可有些緊張,不知什麼事將要降臨到頭上。來人自稱是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的副官,並送上張學良的一張名片,說:「張司令請你同我一起到沈陽去見他。」張恨水試探著問:「可知道是什麼事嗎?」那位副官不動聲色地答道:「不知道,到那就清楚了。」「幾時動身?」「火車票已經辦好,就搭今晚的車。」這可使張恨水狐疑起來:自己過去與張學良素無交往,只是去年年末在沈陽《新民晚報》上刊登過《春明新史》,那也是被該報的朋友逼著寫的,內容不會有什麼問題呀,再有就是前幾天才寄去代銷的《春明外史》,也不能出任何差錯。這時,腦袋裡忽然跳出近時在上海《新聞報》連載的《啼笑因緣》,一定被張學良看到了。於是張恨水在向家人告別時說:「《啼笑因緣》出事了,可能張學良認為書中劉將軍是暗寫他父親的,要我去沈陽走一趟。此去後果如何,很難料定,家中要有個准備,萬一出了事,就先向朋友告借,及早遷回安徽老家。」家人聞訊很是驚慌。張恨水倒還鎮靜,帶上幾件更換的衣服,就跟那位副官去了沈陽。
下車之後,張恨水也沒心思去觀賞市容,由那位副官引導直接進入帥府。沒想到,張學良當晚即設宴歡迎。席間談到《啼笑因緣》的創作,張恨水解釋說:「沈鳳喜確有其人,只是姓名改了。劉將軍則是純屬虛構的。」張學良豁達開朗,笑著說:「你不愧是個大手筆,也希望你能幫助我們活躍東北的文壇啊!」這時張恨水心裡的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張學良聽到寄來新印的《春明外史》100部,托《新民晚報》代售,立即遣副官去買20部,隨後發給府中任事者,幾乎是人手一部。第二天,張學良又邀張恨水在帥府老虎廳長談,如同老朋友一樣,談得很融洽。接著便為他安排游覽故宮和北陵,並與省城文藝界、新聞界人士進行會面、座談。臨行時,張學良還特意送給他一些土特產品。後來張恨水又寫了小說《黃金時代》,連載於《新民晚報》上。
蒲松齡手稿落沈陽
蒲松齡是我國清代著名作家。他一生貧困,設館課徒,深入民間,了解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大量搜集民間故事的基礎上,終其一生創作了12卷、491篇短篇小說,這就是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的《聊齋志異》。
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的《聊齋志異》手稿,也一直由他的後人世代珍藏在故鄉蒲氏家祠中。但清同治年間,山東遇百年少見的大旱,民不聊生,蒲氏家族便分頭投奔各地謀生。蒲松齡七世孫蒲價人攜妻帶子遠走關外,定居於陪都盛京,也帶來了分到的先祖珍貴遺物、傳家之寶《聊齋志異》、《聊齋雜記》原稿和六丈多長的巨畫《聊齋行樂圖》。蒲價人讀過蒙學,粗通占卜之道,在沈陽城裡擺了個卦攤,以此為生,成了當時沈陽有名的術士。
蒲價人死後,傳家之寶由他的長子蒲英灝和次子蒲英芳收藏。英灝習武,青年從軍,歷任清軍哨官、幫統,後為盛京將軍依克唐拉幕僚。依克唐拉得知蒲英灝是蒲松齡後人,並藏有《聊齋志異》原稿,便要借閱。蒲英灝雖然從未將原稿借出過,但上司要看,不好違拗,只得答應。當時原稿分裝為兩函八冊,蒲英灝怕依克唐拉不還,就先將上函四冊借給他,等看完上函,再換下函去看。但依克唐拉換去下函不久,就因事赴京,並帶走了《聊齋志異》下函。不久傳來噩耗,依克唐拉在京病故。蒲英灝這時追悔莫及,好端端的先人遺稿下半部從此就再沒有回到他的手中。
1900年,沙俄大舉入侵我國東北,英灝作為清軍巡防官被派往西豐,家屬也隨他遷往西豐。民國初,浦英灝去世,《聊齋志異》原稿上半部及《聊齋行樂圖》等便由兒子蒲文珊保存。偽滿期間,漢奸袁金鎧得知此事,便通過偽西豐縣縣長馮廣民找到時任縣圖書館館長的蒲文珊,讓蒲文珊將藏書藏畫轉讓給他。蒲文珊說:「這是我祖先留下的東西,誰也不能給。」無奈,袁金鎧仗勢威逼,他只好把清畫家穆通阿所作的《聊齋行樂圖》轉讓給他,並將《聊齋志異》手稿借給他。這一借,袁金鎧便用了5年,從手稿中選出十篇在沈陽影印出版,經蒲文珊多次催要,才把原稿交還。
解放後的1950年,蒲文珊知道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正搜集珍貴文物,便將《聊齋志異》手稿上半部及《聊齋雜記》共32冊捐獻給人民政府,經著名鑒賞家楊仁愷先生鑒定,確為蒲松齡真跡,珍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何為「剃頭挑子一頭熱」
沈陽的理發業始於清末,當時叫「剃頭」。剃頭是從清初開始的。清朝統治者取代了明王朝,下令剃發,結束了幾千年束發戴冠的發式,改為剃頭打辮子了。剃頭一舉,是清朝封建專制政策的一環。剃頭打辮子這種形式,直到民國又變成剪辮子。之後歐風襲來,遂逐漸改成分頭、光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寸頭也風行一時。
過去,沈陽民間有句歇後語,叫做「剃頭的挑子一頭熱」,對舊社會的沈陽理發業是個真實的寫照。
所謂「剃頭的挑子一頭熱」(或一頭沉),是因為當時剃頭的挑子用扁擔挑著。一頭是紅漆長方凳,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是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里塞進去的,第二、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另一頭是個長圓籠,裡面放一小火爐,是熱的一頭。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保持著一定熱度。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桿,桿上掛鋼(讀去聲)刀布和手巾。剃頭挑子的這種模式,不但在沈陽如此,就是從黑龍江直到四川也沒有兩樣的。如今,在沈陽的街頭巷尾還會看到類似的個體理發者,但這種剃頭挑子已很難見到了。
從前剃頭匠在走街串巷時還使用一種「喚頭」。它是兩根條鐵,一頭燒結成把兒,另一頭微張,全長一尺二寸,左手拿著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釘子,從兩根條鐵的縫隙中間向上挑,發出響亮的聲音,這就算是剃頭的叫賣聲(即市聲)。清初,剃頭的並不是什麼行業,而是推行剃發令的官差,那旗桿上的鋼刀布原來是道聖旨,上寫:「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隨著時代的變化,這道聖旨便被鋼刀布所替代了。剃頭行業里還有套行話,如從事剃頭的叫「取三」,取自滿音。這句行話隱語不但在沈陽,就是大江南北稱謂皆同。另外,男活叫「瞧背」,女活叫「八條」,剃的樣式叫「帽纓子」等。
日俄戰爭後,沈陽以南廣大地區成為日本的勢力范圍,大批外國人特別是日本人開始流入沈陽,促使沈陽的剃頭業向理發轉變。辛亥革命以後,男子普遍剪掉了辮子,剃頭被理發所替代,工具也發生了變化,由剃頭刀改為手推子與剪刀並用。其時,沈陽繁華的街頭也出現了專門經營此行業的理發館(店),生意也漸興隆起來。當時,還有理發行會組織,其內部的陳規陋習甚多,如規定在若干距離之間不許開設兩家理發館,要祭祀理發業的祖師爺羅祖等。解放前,沈陽設備較好的理發館多集中在中街和太原街一帶。
『叄』 沈陽故宮的故事或歷史
沈陽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
相比北京故宮,沈陽故宮的規模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它是國內唯一一座正宗清代皇宮。如果說北京故宮是漢族建築的藝術結晶,那麼沈陽故宮則是集多民族建築藝術為一身的文化瑰寶,沈陽故宮的建築具有鮮明的滿族特色,在全國的古建築遺存中,它以滿洲民族特色最濃而見長。
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並非努爾哈赤宮殿。按常理推斷,努爾哈赤是清朝的第一位統治者,那沈陽故宮自然是他的宮殿,其實不然,沈陽故宮是在皇太極繼位後才修建完成的。努爾哈赤最早稱汗王,他居住的宮殿叫汗王宮。
據介紹,努爾哈赤在沈陽的汗王宮北靠城門,並非現在沈陽故宮的位置。努爾哈赤不住在城市的中心,或許是出於防禦需要。古時的城門外有瓮城,半圓形,城牆相當高,是一個重要的防禦工事。當年努爾哈赤在沈陽經常受到明朝軍隊的威脅,遇到危險時,他可以立即退進瓮城,防守反擊。
說起皇太極,他的一生做過兩件大事,影響千古,史冊永存,而沈陽故宮見證了這一切。第一件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聰汗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
另外一件是「去汗稱帝」。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沈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號,一個是天聰,另一個是崇德,所以清朝才出現十二帝十三朝的現象。
沈陽故宮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在清政權進入北京紫禁城後,以「陪都宮殿」的特殊身份,經歷了清代、近代、現代的風風雨雨。沈陽故宮的建築規模、宮殿樣式、裝飾藝術、使用制度和典藏文物等都有著與北京故宮不同的特殊價值和歷史地位。2004年6月,沈陽故宮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本書正是通過對沈陽故宮的建築和發展,各宮殿建築的用途和特色以及史事和傳說,讓讀者領略這座古老宮殿的獨特風采。
『肆』 介紹一下沈陽的歷史
『伍』 日本佔領沈陽,是什麼歷史事件,當時背景是什麼
九·一八事變、1931年抄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在中 國東北炸毀沈陽柳條湖一段鐵路,反誣中 國 軍 隊破壞,以此為借口,炮轟中 國 東 北 軍 北 大營,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企圖以此來侵 略 中 國的一次軍 事 沖 突和政 治 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 東 北 軍和日 本關 東 軍。根據沖 突 爆 發的日期,史稱「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 國 東 北地區稱為滿 洲,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
『陸』 遼寧沈陽的歷史事件有那些
918
『柒』 沈陽故宮的故事或歷史。
歷史:
關外時期
沈陽故宮博物院原名「東三省博物館」,館址設於沈陽故宮宮殿群中。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在清代尚有盛京宮殿、陪都宮殿、留都宮殿或奉天宮殿之稱謂。其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後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500餘間,佔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的第一座大氣庄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具有濃郁多姿的滿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
沈陽故宮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滿族不斷崛起的歷史背景下創建的。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沈陽為都城,並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後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就是在這座宮殿里,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洲,於1636年將國號改稱為「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迄皇太極逝世止,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入關之後
1644年,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拜謁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舊宮聖跡和遺物,以抒發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後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築,又使沈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軸對稱的新格局。
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清亡之後
辛亥革命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沈陽故宮仍作為「皇室產業」歸「盛京內務府辦事處」管理。1924年10月,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事變」,重新頒布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規定,一切皇產歸國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陽故宮。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宮殿的遺址上,正式成立了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沈陽故宮成為博物館,它的職能從這時起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沈陽故宮成為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我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而且是東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館。此後,沈陽故宮又經歷了奉天故宮博物館、日偽佔領時期的「皇產」、遼寧省立民眾教育館、國立沈陽博物院等不同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陽故宮博物院作為建立在宮殿遺址基礎上的歷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正式定名沈陽故宮博物院。2000年,沈陽故宮成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次會議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英語:Mukden Palace)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
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沈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捌』 遼寧歷史事件有哪些
最著名的就是:九.一八事變。
『玖』 沈陽紀念牌記載的歷史事件對中國有多大影響
沈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里的紀念版,默默的述說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那些最可愛的人的故事。
還有蘇軍紀念版(坦克碑),記錄著中蘇友誼。
還有和平區的東北解放紀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