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合格考知識點

歷史合格考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2-22 11:59:19

『壹』 高考歷史有什麼考點

Ⅰ.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由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的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考試能力要求

一、再認、再現歷史知識

1.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

2.再認、再現歷史的階段特徵、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

二、材料處理

3.閱讀理解歷史材料。

4.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

三、歷史闡釋

6.歸納、比較和概括歷史知識。

7.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

8.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揭示其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

9.史論結合。

四、文字表達

10.語言准確,邏輯嚴謹。

Ⅲ.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教基[2002]5號文件;考慮到中學教學實際並為減輕考生的復習負擔,制訂2007年歷史科考試內容。

中國古代史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的興衰

(3)武王伐紂和西周的分封制

(4)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

2.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1)諸侯爭霸和兼並戰爭

(2)民族融合

3.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1)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

(2)土地所有制的變遷

(3)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

4.先秦時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

(2)百家爭鳴

(3)文學和藝術

(4)天文和物理

(5)扁鵲

二、秦漢

1.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1)秦朝的統一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2.秦末農民戰爭

3.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1)郡縣制與封國制的並存

(2)察舉制

4.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的發展和民族關系

(1)匈奴的興衰

(2)張騫通西域

(3)西南夷與百越

5.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

(1)與朝鮮的關系

(2)與日本的關系

(3)與西亞、歐洲的往來

(4)絲綢之路

6.秦漢時期的文化

(1)科學技術

(2)哲學與宗教

(3)史學與文學

(4)雕塑與繪畫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

(1)江南經濟的發展

(2)均田制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1)科學技術

(2)道教與佛教

(3)唯物論思想家

(4)文學和藝術

四、隋唐

1.隋朝的興衰與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2)兩都的興建和大運河的開鑿

(3)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朝的滅亡

(4)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5)武則天的統治

(6)「開元之治」

2.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

(1)三省六部制

(2)科舉制

(3)租庸調制

(4)兩稅法

3.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

(1)農業

(2)手工業

(3)商業和城市

4.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1)突厥

(2)回紇

(3)靺鞨

(4)南詔

(5)吐蕃

5.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

(1)和新羅的交往

(2)和日本的交往

(3)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交往

(4)和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時期的文化

(1)科學技術

(2)文學和藝術

五、五代、遼、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結束

(2)中央集權的強化

(3)科舉制的發展

2.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2)王安石變法

3.遼、西夏的建立和宋遼、宋夏的和戰

(1)契丹的興起和建國

(2)宋遼的和戰

(3)西夏的建立

(4)宋夏的和戰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戰

(1)金的建立

(2)遼和北宋的滅亡

(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爭

(4)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興起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一全國

6.元朝的制度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1)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設立

(2)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3)元朝的滅亡

7.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

(1)科學技術

(2)理學

(3)文學

六、明、清(鴉片戰爭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專制的加強

(2)《大明律》和特務統治的加強

(3)八股取士

(4)靖難之役和營建北京

2.清朝的建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1)滿洲的興起和建國

(2)清軍入關和統一中國

(3)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

(4)文字獄

3.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

(1)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

(2)農業

(3)手工業

(4)商業

(5)資本主義萌芽

(6)對外貿易

4.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1)和蒙古、新疆地區的關系

(2)和西藏地區的關系

(3)改土歸流

(4)台灣府的設置

(5)清朝的疆域

5.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和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1)鄭和下西洋

(2)華僑與南洋的開發

(3)戚繼光抗倭

(4)葡萄牙殖民者租佔澳門

(5)鄭成功收復台灣

(6)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6.明清時期的文化

(1)科學技術

(2)進步的思想家

(3)明清小說

(4)類書、叢書的編纂

(5)西學東漸

中國近代、現代史

一、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1.鴉片戰爭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2)英國走私鴉片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3)鴉片戰爭的過程

2.鴉片戰爭的影響

(1)《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3.第二次鴉片戰爭

(1)英法發動侵略戰爭

(2)《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3)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4)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4.太平天國運動

(1)金田起義和定都天京

(2)《天朝田畝制度》

(3)北伐和西征

(4)《資政新篇》

(5)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5.新思想的萌發

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洋務運動

(1)洋務運動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

(3)早期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甲午中日戰爭

(1)戰爭爆發的背景

(2)黃海、遼東、威海之戰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馬關條約》及其影響

(4)三國干涉還遼和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

3.戊戌變法

(1)維新思想的發展和傳播

(2)百日維新

(3)戊戌政變

(4)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4.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辛丑條約》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清朝的滅亡

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1)同盟會的成立

(2)同盟會的三民主義綱領

(3)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2.辛亥革命的爆發

3.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清朝的滅亡

(1)「嚴守中立」和「南北議和」

(2)南京臨時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4)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

四、北洋軍閥的統治

1.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和護國運動

(1)北洋軍閥政權

(2)「二次革命」

(3)「二十一條」

(4)洪憲帝制和護國運動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五、革命的新曙光和國民革命運動

1.新文化運動

2.五四運動

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3)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4)工人運動的高潮

4.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2)五卅運動

(3)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5.北伐戰爭

(1)北伐軍勝利進軍及其原因

(2)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6.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1)帝國主義的干涉

(2)「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

(3)「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

(4)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六、國共兩黨的十年對峙

1.「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

(1)工農武裝起義

(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3)土地革命

2.日本大舉侵華

(1)九一八事變

(2)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3)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3.紅軍的戰略轉移

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制定

(2)「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

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抗日戰爭的爆發和國共聯合抗日

(1)七七事變

(2)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3)抗戰初期的正面戰場

2.日本帝國主義殘暴的殖民統治

(1)汪精衛集團建立偽政權

(2)野蠻的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

(3)日偽的殘暴統治和淪陷區人民的反抗斗爭

3.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

(1)皖南事變

(2)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4.共產黨堅持抗戰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1)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

(2)百團大戰和敵後軍民的艱苦鬥爭

(3)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中共七大

(4)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八、人民解放戰爭

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和內戰的爆發

(1)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陰謀

(2)重慶談判、《雙十協定》和政治協商會議

(3)全面內戰的爆發;

2.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解放軍戰略反攻和三大戰役的勝利

(2)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

(3)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取勝的原因

九、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政權的斗爭

(1)新中國的誕生和全國領土的基本解放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及「三反」、「五反」運動

2.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

(1)嚴峻的經濟形勢

(2)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

(3)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制定

(2)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

(3)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十、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1)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

(2)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擴大化

2.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

(1)「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2)「反右傾」斗爭和三年經濟困難

(3)七千人大會和十年建設成就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開始

(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3)動亂中的國民經濟

(4)20世紀70年代初期對外關系的新成就

十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1.偉大的歷史轉折

(1)關於真理標准同題的討論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撥亂反正

2.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發展

(1)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3)改革開放的成就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4.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發展

5.「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大業

(1)「一國兩制」的構想

(2)香港、澳門回歸和海峽兩岸的交流

6.新時期對外關系的重大發展

世界近代、現代史

一、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1.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活動

2.文藝復興

二、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的世界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革命的背景與進程

(2)君主立憲制的形成

2.歐洲啟蒙運動

3.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

(1)三級會議和革命爆發

(2)革命的進程

(3)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興亡

4.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三、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1.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英國工業革命

(2)工業革命的擴展和影響

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第一國際

(3)巴黎公社

3.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1)俄國1861年改革

(2)美國內戰

(3)德意志統一

(4)義大利統一

(5)日本明治維新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5.亞洲革命風暴

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1.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形成

(1)第二次工業革命

(2)壟斷組織的出現

(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階段過渡

2.亞洲的覺醒

3.列寧主義的誕生

4.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五、17世紀至20世紀初的自然科學

六、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歷史意義

2.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蘇聯的建立

(2)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3)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

1.「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1)巴黎和會的召開

(2)《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和「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3)國際聯盟的成立

(4)華盛頓會議

2.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2)美國羅斯福新政

(3)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4)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3.法西斯國家的擴張和反法西斯斗爭的開始

(1)共產國際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斗爭

(2)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的侵略

(3)西班牙內戰

八、第二次世界大戰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

(1)慕尼黑陰謀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西線形勢

(3)蘇德戰爭爆發和日軍偷襲珍珠港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

(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

1.戰後的國際關系

(1)戰後初期世界形勢和雅爾塔體系的確立

(2)對德國、日本法西斯的處置

(3)兩極格局的形成

2.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1)美國

(2)西歐

(3)日本

(4)矛盾與問題

3.戰後的社會主義國家

(1)戰後初期的蘇聯

(2)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3)蘇聯的改革和挫折

(4)東歐的變革

(5)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美蘇爭霸

(1)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及其發展

(2)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美蘇關系

5.亞洲經濟的發展

(1)韓國和新加坡經濟的發展

(2)印度經濟的發展

(3)西亞國家經濟的發展

十、世界格局的變化

1.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

(2)蘇聯解體

2.世界政治的發展和地區沖突

(1)冷戰後的國際形勢

(2)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

3.世界經濟的發展

(1)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

(2)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十一、現代科學技術

Ⅳ.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考試形式

閉卷,筆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鍾。

二、內容比例

中國古代史 約25%

中國近代、現代史 約40%

世界近代、現代史 約35%

三、題型

試卷一般包括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問答題等題型。

『貳』 歷史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的區別

合格性考試各科來卷面滿分為100分,考試源成績呈現方式為「合格不合格」。
等級性考試各科卷面分為100分,考試成績根據事先公布的比例,呈現為ABCDE五個等級,其中E等級為不合格。以卷面得分為依據,原則上A等級為15%,B等級為30%,C等級為30%,D、E等級共為25%,其中E等級比例不超過5%。等級性考試成績在有效期內以等第賦分方式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

『叄』 高二會考政史地知識點,急用~~~~

高考考試大綱(課標實驗版)——地理

Ⅰ 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 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課程的內容,確定高考地理科考試內容。

地理學科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二、考試范圍與要求

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選修內容的考核由各省區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酌定。

對所列考試內容的考查程度不超過課程標准規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新課標卷)政治2009-01-22 15:31Ⅰ.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考試內容

政治學科考試內容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的教學內容確定。

政治學科考試應在使考生體現出應有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從圖、表等形式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並整合所獲取的有關信息。

2.調動和運用知識

·能夠根據從題目獲取和解讀的試題信息,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的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做出必要的判斷。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重大時事和相關信息。

·能夠展現出檢索和選用自己「知識庫」中有用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闡釋事物

·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學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

·能夠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比較和解釋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綜合闡釋或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4.論證和探究問題

·根據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或者提出體現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問題。

·綜合使用題目提供的信息、課堂學習或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方法,提出比較必要的論據,論證和探究問題,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用順暢的語言、清晰的層次、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二、考試范圍

本大綱僅規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中必修課程的考試范圍。關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中選修課程的內容由各實驗省區根據各自教學實際情況具體規定。

第一部分 經濟生活

1、貨幣

(1)貨幣的本質

商品的基本屬性

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貨幣的基本職能

金屬貨幣與紙幣

(2)貨幣的種類與形式

貨幣與財富

結算與信用工具

外匯和匯率

2、價格

(1)價格的決定與變動

價值與價格

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供給與需求

影響(均衡)價格的因素

(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3、消費

(1)消費及其類型

影響消費的因素

消費類型

消費結構

(2)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

4、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與消費

生產決定消費

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發展生產的意義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

國有經濟及其主導作用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企業與勞動者

(1)生產的微觀主體一一企業

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

公司的類型

公司的組織形式

公司經營與公司發展

企業兼並與企業破產

(2)勞動者

勞動與就業

勞動光榮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維護勞動者權益

6、投資與融資

(1)商業銀行

利息、利率與本金

儲蓄存款

中國商業銀行體系

商業銀行的業務

(2)投資

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

股票

債券

商業保險

(3) 融資

7、個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製度

生產決定分配

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2)效率與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8、國家收入的分配

(1)財政收入與支出

財政收入的構成

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的構成

財政收支平衡

(2)財政的作用

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

財政與宏觀調整

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稅與納稅

(1)稅收及其種類

稅收

稅收的基本特徵

稅收的種類

稅收的作用

(2)依法納稅

納稅人

負稅人

依法納稅

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經濟基本原理

市場與計劃

市場調節及其弊端

市場配置資源

市場秩序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宏觀調控

l1、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的要求

(2)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

科學發展觀

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2、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對外開放

國際經濟組織

國際經濟合作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的國家性質

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

(2)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3)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我國的選舉制度及選舉方式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我國的村民自治與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

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我國的政府

(1) 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

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我國政府的作用

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2)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我國行政監督體系

(3)政府的權威

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

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和樹立

3、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人民代表的產生

人民代表的職責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2)我國的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

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我國的宗教政策

4、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成員

主權國家

國際組織

聯合國

(2)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時代的主題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中國政府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

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准則

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與生活

(1)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與綜合國力

(2)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

2、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2)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文化創新的意義

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創新與借鑒、融合

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3、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徵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走進文化生活

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

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體系和主要內容

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第四部分 生活與哲學

l、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什麼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哲學與時代精神

哲學的作用

(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3)物質運動的規律

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4)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

(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3、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的多樣性

(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系統優化方法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概念

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狀態

(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7)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否定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創新的社會作用

4、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人生價值

價值和價值觀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價值沖突及評價標准

(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價值的實現方式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五部分 時事政治

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上年度4月至考試當年3月)

2、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新課標卷)歷史2009-01-22 15:27Ⅰ 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 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列的內容,確定歷史學科考試內容。

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信息

·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准確、合理的解讀

2.調動和運用知識

·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

·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

·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

3.描述和闡釋事物

·客觀敘述歷史事物

·准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徵

·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做出正確的闡釋。

4.論證和探討問題

·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

·運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

『肆』 高一歷史必修1,2,3會考知識點總結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准。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我加Q,發給你哈。望採納,給最好的評價

『伍』 我是一名高二生。最近歷史要合格考試了 一點兒都不會,怎麼辦呀。。

一輪復習里,我把5本書中的知識仔細具體的又學了一遍,充實了一下知識庫。我的筆記寫的非常全、非常好,這在日後給了我極大的幫助。但是上課認真跟著老師聽課是很重要的,所以上課時我基本上只把重點筆記記在海淀總復習上,回家在整理到筆記上,既做到了日後有筆記可依,又同時復習了一遍。每天回家後再利用好老師的默寫篇子,進一步鞏固知識。

二輪復習開始後,我開始著重整理框架,就利用總復習每單元最開頭的那個大框架,十分簡明准確。這樣我可以把繁雜的知識裝進盒子,調動時更容易。我背每個單元知識時,都先把框架默寫一遍,然後背每一大塊內的細小知識。比如說中國現代史: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建國初期的政治和經濟、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曲折建設時期(八大的正確指導、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和恢復)、十年文革時期(文革發生的原因、民主法治的破壞、國民經濟的劫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偉大的歷史轉折、民主法治的恢復、經濟體制的改革、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外交、重大理論、科技文化社會生活)。這樣,心中有框架,知識整整齊齊的,答題不混亂。

此外,我還有一個小本子,上有睡前背書時用的小框架,很方便。要經常做題練練手,一天5道選擇題,2、3道大題,保持熱度,及時研究做過的題,找相同點,看得題多,考試時心裡自然踏實,也更容易剝去舌設問的偽裝。高考前兩個月我利用每晚和周末大塊時間至少把知識掃盪了3、4遍,算上平時考試前的復習,我至少把知識從頭到尾背了7、8遍。其實歷史就考背,背了就了解題目背景,背了就有底。平時多和同桌念叨念叨,自己下來默寫默寫。

關於做題,和地理、政治不一樣,歷史首先要定位事件背景,保證不偏題,然後看設問。一般一道小題用一兩條材料,一定要看準。審設問確定答什麼(材料還是已知),答題時一定要緊緊聯系材料,切勿死答背的知識,否則絕對拿不了多少分

『陸』 怎麼考歷史及格

您好``從小到大抄我就只當過襲歷史課代表``自認為有那麼點經驗``

考及格總結方法如下``

其一:死記硬背,多翻歷史書。

別覺得這樣和呆板,文綜類的東西你不多讀多記,要速成是扯淡的。說什麼理解重要,這我不否認,但是你對書本的那點東西都不明白,你怎麼理解?

其二:稍微培養那麼一點點興趣。

只要你不覺得一看見歷史就覺得惡心,你就有學下去的慾望。培養興趣的方法,建議去網上看看袁騰飛的精華教學視頻。

其三:多做點題目

高中時期,我歷史考試沒第二也有第三,題目做得多了,考來考去也就是這么點知識量。如果你不常做題的話,考試的時候你更本不知道從哪下手,一看到卷子,你會不斷的反問自己:這該怎麼寫啊?

其四:關系加分

還是高中時間,某年期末考試,我歷史有道題目沒達完,考試卷子發下來後那題老師只給我扣了一分,為了讓我過個好年。這說明什麼,身為歷史課代表,和歷史老師關系當然不同一般,感情深厚,一點小錯誤老師是可以包容的。

例如你考了58分,和任課老師關系好的話,60分他肯定是會給你的。

以上四點如果你做到了,還考不及格來找我``

閱讀全文

與歷史合格考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