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三歷史知識點(詳細)
第一章 第一、二節鴉片戰爭
1、鴉片戰爭前中國狀況:——封建制度衰落(1)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2)政治腐敗;(3)外交閉關政策:含義—限制交往。根本原因—自然經濟。
英國:——資本主義迅速崛起。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發動侵略戰爭根本原因——市場、原料
2、正當中英貿易中國出超原因——自然經濟;英鴉片走私目的——扭轉貿易逆差。道光帝派林則徐禁煙目的—維護清朝統治。林則徐禁煙措施——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
3、戰爭經過(1840—1842)1840珠江口—天津附近白河口;1841英點香港島、三元里人民抗英;1842南京江面,清求和。
4、不平等條約:1842年《南京條約》(1)割香港島——領土主權;(2)五口通商(上海、寧波、廈門、福州、廣州)(3)賠款(4)協定關稅—最能反映英侵略要求。1843年《南京條約》附件(1)領事裁判權—司法主權;(2)「片面最惠國待遇」—列強相互援引(3)「租地、造屋、居住」—租界。1844年《望廈條約》:「巡查貿易」—領海航運權;「教堂、醫院」;1844年《黃埔條約》—自由傳教。
5、鴉片戰爭影響:——近代史開端(1)社會性質變化——最重要標志(2)主要矛盾變化(3)革命任務及革命性質變化(4)思想界變化。
第二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工業革命進展是侵略內在驅動力)直接原因;「修約」要求遭拒;導火線—英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借口「馬神甫事件」
2、經過:1856年英襲擊廣州—開始;1857年英法佔廣州,出現第一個傀儡政權(柏貴);1858年占天津,簽定《天津條約》(四國—俄美英法)。1860年再占天津,佔北京,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簽定。
3、結果—不平等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1)公使(2)十口通商—沿海最北:營口;最南:瓊州;長江沿岸:南京、漢口(3)軍艦航行—內河航運權(4)內地經商、傳教(5)賠款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諧音:准許天天賠酒。沙俄:1858《愛琿條約》割六十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1860《北京條約》割四十萬(烏蘇里江以東);1864年《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四十多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沙俄獲利最大。
4、影響——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政治:領土、主權;清開始淪為工具;中外勾結,鎮壓太平天國運動(2)經濟:外國侵略勢力擴展至沿海並開始深入內地……
為什麼說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什麼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 答案:(1)政治上,戰前中國是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後,中國的領土、領海、貿易、關稅、司法等主權,開始遭到破壞。經濟上,戰前,中國是一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漸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所以說……(2)19世紀50年代,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英法等不滿足於原來取得的特權,為了擴大侵略權益(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就加緊尋找借口,對中國以動新的侵略戰爭。其目的和性質與鴉片戰爭相似。因此說……
第四、五節 太平天國運動
1、興起原因:主要原因是階級矛盾尖銳激化
2、准備: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目的—推翻清政府;思想——西方基督教義、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相結合。理論實質——要求平等自由。馮雲山在廣西紫荊山區傳教。
3、進軍天京:爆發—金田起義;初步建立政權—永安建制;正式建立政權—定都天京。
4、《天朝田畝制度》:——完整的革命綱領(標志——太平天國是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核心內容—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心思想——平均主義。主要內容——分田和產品的原則及方法。評價:革命性——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封建性。空想性—違背社會發展規律。落後性—維護小農經濟。(沒有真正實施不等於一點都沒有實施)
5、前期軍事斗爭;北伐(失敗—孤軍深入)、西征、東征(成功—太平天國進入全盛時期)領導人、目的。
6、轉折:天京變化:根本原因—農民階級局限性;影響—由盛而衰。
7、後期領導集團:陳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總理朝政)—《資政新篇》
8、後期軍事防禦戰:1858後陳、李合破江北大營、三河鎮大捷;1860合破江北大營。李至上海近效—英法撕下「中立」偽裝,開始鎮壓。
9、失敗:標志—1864年天京陷落。原因:(1)主觀(根本原因)農民階級局限性(2)客觀: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教訓——受時代、階級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
10、功績:性質:反侵略反封建農民運動。(1)打擊了清王朝。(2)打破了外國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3)是幾千年來農民戰爭最高峰(4)新特點:反侵略和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5)是亞洲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的重要組成部分。
請依據(列出)鴉片戰爭導致中國社會發生的變化情況,並據此說明太平天國運動在這些方面的具體體現。
答案:中國社會變化:(1)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變為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3)人民革命任務由以前的反封建變為反封建和反侵略的斗爭,中國進入到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4)中國近代思想界也發生了變化,「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爆發時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民族矛盾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階級矛盾;革命任務既反封建又反侵略;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洪秀全、洪仁玕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真理。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1、舊思想:政治思想——程朱理學(儒家思想);學術思想——乾嘉學派(考據);新思想——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禦侮之道)。
2、原因:—封建統治危機加重、民族危機出現、鴉片戰爭(英船堅炮利——直接原因);
思想基礎——經世致用;
3、代表人物及思想:林則徐——第一人;魏源—《海國圖志》(最詳實歷史地理著作)「師夷長技<軍事技術>以制夷」。姚《康……》、徐《瀛……》。新思想的核心和實質:抵抗外國侵略,尋求強國之道。
4、《資政新篇》目的——改革內政、建設國家,振興太平天國。最早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缺乏可行社會條件。
第二章 第二節 洋務運動
1、洋務派和頑固派:出現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清政府出現分化。相同點:都要維護清王朝統治;不同點:要不要向西方學習。
2、洋務運動:(一)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二)機構:總理衙門 (三)代表人物:奕、曾、左、李 (四)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五)內容(活動)(1)、軍事企業(安慶……江南……福州……天津……)(2)、民用企業(李—輪船……開平……張—漢陽……湖北……)(3)、近代三支海軍(北洋、南洋、福建)(4)、新式學堂;(5)、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六)破產:標志—甲午戰爭慘敗。原因:(1)列強不希望中國富強(2)缺乏有力的領導核心(3)頑固派阻撓(4)沒有變革封建制度(沒有觸動封建生產關系等)——失敗根本原因。 (七)作用:積極—引進了一些先進技術;培養了一批人才;對外資本侵略有一定抵製作用;客觀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消極:——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軍事工業主要用來鎮壓人民反抗;民用企業主要為了滿足軍事工業需要;依附洋人;經營管理腐敗等。
回答有關洋務運動方面的內容:(1)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如何?(2)洋務派的主張是什麼?他們進行了哪些重大的活動? (3)洋務運動的開展有何積極作用? (4)洋務運動破產的標志是什麼?造成破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答案:(1)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部圍繞如何解決內憂外問題出現分歧,形成洋務派和頑固派。慈禧暫時支持洋務派。(2)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或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內容:舉辦軍事企業和民用企業,創辦近代海軍,培養各種人才(或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3)引進了一些西方先進技術;培養了一批人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起了一定的抵禦作用;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客觀上起到促進作用。(4)標志:甲午戰爭中國慘敗 根本原因:洋務派只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不變更封建制度。
第三節 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原因:(1)外資侵略一方面扼殺資本主義萌芽,另一方面瓦解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創造客觀條件。(2)外商企業的刺激;(3)洋務運動的誘導。
2、產生:(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2)創辦者:一些地主官僚、商人、地主(3)早期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4)主要特點:民族工業受外資和本國封勢力壓迫——民族資產階級有反抗、革命性;民族工業對它們有依賴——民族資產階級有軟弱、妥協性。
3、近代工業中的「近代」主要指機器生產
4、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 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無產階級隊伍增多)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
5、初步發展:(1)時間:19世紀末(或甲午戰爭後)(2)原因A、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導致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客觀上創造了條件B、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民間設廠限制。(3)影響: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重大政治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
6、進一步發展(1)時間:「一戰」期間(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客觀創造有利條件。B、一戰期間,列強暫時放鬆對中國經濟侵略。C、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擴大市場)D、「實業救國」思潮和利潤的驅使,促使民族資產階級役資近代工業。(3)影響:促使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後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為中共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
7、無產階級產生:(1)時間:19世紀四五十年代。(2)最早產生地——外商企業。後隨著洋務企業、民族工業的產生也產生了一批無產階級。(3)特點:A比資產階級產生早(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或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造成)B、身受三重壓迫(外資、封建勢力、資本主義),革命性最強。C、來源於破產的農民,便於結成工農聯盟。D、集中程度高,便於組織、宣傳。
第五節 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1)日本制定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戰爭,來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問題。——侵華的必然性。(2)西方列強默放或縱容態度。英想利用日本牽制俄。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3)1894年,日本利用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蓄意挑起戰爭。(4)清腐敗,不認真備戰,奇希望於各國「調停」。
2、經過:(1)爆發:豐島海戰。清宣戰,但奉行避戰自保政策,採取消極抵抗方針。(2)戰役:A、平壤戰役:左寶貴(回族)犧牲,葉志超逃跑B、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犧牲。C、遼東戰役:聶士誠抵抗,日本旅順大屠殺。D、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履沒。
3、結果:1895年《馬關條約》——反映帝國主義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李鴻章——伊藤博文)內容:(1)割台灣、遼東半島——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反映帝國主義間的矛盾。俄企圖侵佔東北和朝鮮、德想借機侵華、法履行與俄同盟義務。(2)口岸——蘇州、杭州、沙市、重慶——內地最深<遠>(3)賠款:二億兩。(4)工廠,免收內地稅。
最大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化程度。
4、反割台斗爭:(略)
第七節 戊戌變法
1、背景:(1)19世紀末民族危機嚴重。——歷史使命:救亡圖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統治。(2)19世紀末(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歷史使命:發展資本主義。原因見前。(3)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標志——1894年「公車上書」)(4)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早期維新思想:時間:19世紀60年代後;原因: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代表人物:王蹈、鄭觀應。主張: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展開商戰;文化上學習傳播西方的自然科學;政治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
2、康有為思想特點:西方政治學說和儒家思想相結合。代表作:《新學偽經考》——動搖頑固派恪守祖訓基礎、《孔子改制考》——論證變法合理性(尋找歷史根據)
3、梁啟超主筆《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抨擊頑固派因循守舊,闡述變法道理。
4、維新活動:(1)1895「公車上書」——維新思想發展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2)強學會——第一個維新政治團體。(3)1898年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維新派施政政綱領(4)保國會——具有資產階級政黨的性質。
5、近代史上幾次論戰(1)洋務派與頑固派圍繞要不要向西方學習而論戰。
(2)19世紀末維新派與頑固勢力論戰:內容A要不要維新變法B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焦點C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性質:資本主義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鋒,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作用:推動了維新運動的高漲。
(3)20世紀初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資產階級內部不同派別之爭)內容: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實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 作用: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是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4)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前期主要內容: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最主要作用: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是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
6、百日維新:促使光緒帝變法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機嚴重;他變法的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法令內容及意義:(1)政治:准許官民上書言事(材料)—有利於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政。(2)經濟(內容略)—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3)軍事(略)(4)文化教育:京師大學堂、廢八股(即改革科舉)—有利於西學的傳播。戊戌變法變法的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新政內容未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特別要注意的是戊戌變法的領導人是康、梁。他們不反君主統治,但反君主專制統治,不主張推翻清王朝,但反對清封建專制統治。
7、失敗:標志:慈禧發動戊戌政變(袁世凱出賣)——囚光緒、廢法令(只保留京師大學堂)殺害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不在)。 原因:主觀:資產階級維新派軟弱、妥協(表現為改良、依靠無實權的皇帝、脫離人民,寄希望於袁和外國侵略者);客觀:封建頑固勢力強大和鎮壓。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行不通。(帝國主義不允許、封建勢力強大、資產階級軟弱)
8、意義:(1)資產階級性質改良運動,要發展資本主義和實行君主立憲,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趨勢,是進步的。(2)愛國救亡政治運動。(變法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根本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3)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最大的意義。
簡要說明19世紀後半期,中國社會新的經濟成份和階級關系的主要變化。並根據這種變化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和戊戌變法的主要不同之處。
答案: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產階級隨之誕生。90年代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隨之壯大,並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不同之處:第一:思想基礎不同:太……是帶有宗教色彩的人間天國的革命理想;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第二:經濟基礎不同:太……是落後的小農經濟(或自然經濟);戊戌變法是先進的資本主義經濟。第三:領導階級不同:太……是農民階級;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第四:運動的任務不同:太……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平等的理想社會;戊戌變法是改革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國家。第五:運動的作用不同:太……嚴懲了中外反動勢力;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義和團興起:根本原因: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嚴重。直接原因:洋教活動猖狂
標志:1898年趙三多 口號分析:「扶清滅洋」——反映民族矛盾為最主要矛盾,樸素愛國意識。「扶清」——有利爭取官軍,但易放鬆對清警惕。「滅洋」——能動員民眾反帝,但帶有籠統排外(說明對帝國主義沒有科學認識) 袁世凱在山東對義和團鎮壓。
2、1900年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高潮;清改鎮壓為「招撫」:目的——企圖控制利用
3、八國聯軍侵華:1900,英法德意 俄日奧美 廊坊、楊村;天津—聶士誠陣亡(都統衙門)北京—義和團抗擊:東交民巷、西什庫教堂。(聯軍司令部)
4、1901《辛丑條約》八國加比利時、西班牙、荷蘭。內容:(1)賠款(最多)(2)「使館界」——「國中之國」「太上皇」(3)「拆炮台」、駐兵——武裝監督清政府(4)嚴禁反帝——最能反映清淪為列強工具。(5)外務部——中央機構完全半殖民地化標志(6)修商約——便於資本輸出。 危害: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5、鴉片戰爭《南京條約》——開始淪為雙半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加深雙半社會程度;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完全淪為雙半社會
比較太平天國運動(以下簡稱前者)和義和團運動(以下簡稱後者)的異同點:
答案:同:(1)背景:列強侵略,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參加力量和斗爭形式:農民階級;武裝斗爭(3)斗爭規模:聲勢浩大,發展迅猛(4)歷史作用:均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5)失敗原因和教訓:主觀——農民階級局限性;客觀——中外反動勢力鎮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導革命勝利。 異:(1)組織領導水平:前者有統一領導、革命綱領、建立政權;而後者沒有。(2)斗爭目標和性質:前者始終反封建斗爭,同時抗擊外國侵略者,是反封建反侵略農民運動。後者斗爭主要目標是反對帝國主義,是反帝農民愛國運動。(3)對西方文明的態度:前者領袖主張與外國通商,還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後者則籠統排外。
第三章 第二節 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1、同盟會成立條件:可能性(1)革命思想傳播(2)革命團體建立(3)各地革命活動開展必要性:各革命團體分散起義失敗。
2、成立概況:1905年東京 三個團體(興、華、光)組成 孫中山為總理《民報》機關報
3、同盟會綱領
同盟會綱領 三民主義 三次革命 內容及局限 說明
「驅…恢」 民族 民族革命 革命推翻清政府(含反帝)未明確反帝 前提
「創立民國」 民權 政治革命 推翻帝制 建立共和國 未反地主階級 核心
「平均地權」 民生 社會革命 核定地價 土地國有 不徹底的土地綱領 補充
評 價 辛亥革命指導思想,比較完整革命綱領。反映資政治、經濟要求,反映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推動革命發展。局限:未明確反帝,不徹底土地綱領,決定不能發動人民,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4、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見前)
5、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萍瀏醴起義(劉道一)——第一次大規模起義;秋瑾(浙)徐錫麟(皖);孫中山、黃興——鎮南關;1911孫中山、趙聲、黃興(直接領導)——黃花崗起義(加速革命進程) 起義失敗共同原因——未發動人民(反映資產階級軟弱性)
第三節 清朝統治危機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
1、武昌起義發生成功原因:(1)革命黨骨幹(2)群眾基礎(3)文學社、共進會在湖北新軍的工作(4)革命黨人的主動精神——最主要原因。
2、武昌起義:1911、10、10 熊秉坤、金兆龍 湖北軍政府成立(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聯合政權)黎元洪為都督——當時革命黨人的最大失誤 革命政權潛伏失敗危機——立憲派、舊官僚控制大部分政權
第四節 中華民國成立
1、帝國主義「嚴守中立」:原因——革命形勢發展迅猛。實際——扶植袁世凱為新代理人。目的——維護在華利益。「南北和談」代表:南方——伍廷芳;北方——唐紹儀
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 孫中山為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五色旗為國旗。
民國紀年(問公元多少年是民國幾年時,則用減1911得出。如問1917年為民國幾年時,則為1917-1911=6年,反之則為加1911) 性質: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3、《臨時約法》1912年孫中山頒布 參議院制定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實質意義:否定君主專制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規定實行內閣制 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凱權力;根本目的——維護共和制度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憲法
4、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原因:(1)帝國主義的幫助(帝對南京臨時政府軍事威脅、外交孤立、經濟封鎖)(2)立憲派、舊官僚的進攻(3)袁世凱權術和陰謀(4)孫中山妥協退讓。 標志: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政府從南京遷往北京
5、辛亥革命功績:性質: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推翻清王朝,結束兩千多年帝制(或君主專制政體<制度>)(不能說推翻封建制度或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最大功績。(2)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3)為資本主義發展客觀創造條件。(4)是當時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6、失敗原因:(1)主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具體如綱領不徹底;政黨不堅強;沒有建立自己的軍隊;沒有發動人民)。(2)客觀: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對袁世凱的支持,袁世凱有實力和耍陰謀。 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共和國道路行不通。 失敗的實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簡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嚴重的原因。對此中國各階級、各階層的態度和反映如何?你從中有何認識? 答案:原因:帝國主義侵略、清政府反動統治。態度(反映)農民階級:義和團運動,進行反帝愛國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變法,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地主階級:鎮壓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進行自救運動。認識: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最凶惡的敵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無論是農民、資產階級,還是地主階級都不能改變中國的現狀。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救中國。
第四章 第一節 袁世凱的統治
1、袁世凱專權:(1)政治: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
(2)軍事: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
2、二次革命(1913年):(1)背景:1912年,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目的:組成責任內閣,限制袁世凱權力。(辛亥革命後初期,革命派主要進行議會斗爭)—袁刺宋(暴露袁世凱專制獨裁,鎮壓革命的真面目)
(2)概況:領導人:孫中山、黃興、李烈鈞(江西湖口)政黨——國民黨領導。(3)失敗:主觀——國民黨力量渙散;客觀——北洋軍強大。根本原因——資產階級軟弱性。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袁世凱稱帝:開始步伐——鎮壓二次革命後,強當大總統;過程:1913年解散國民黨1914年: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代之《中華民國約法》(內閣制為總統制)——修改總統選舉法(暴露他想當皇帝野心——將民主制度破壞殆盡,民國名存實亡)——1915年底,改民國為帝國——1916年當皇帝。
4、袁世凱出賣國家主權: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在山東的侵略地位。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五九國恥)
5、護國運動(1915—1916年):1915年孫中山《討袁宣言》,梁啟超《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領導人:孫中山、蔡鍔、李烈鈞、唐繼堯。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袁稱帝勝利——說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最終失敗——沒有改變社會性質,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完成。
回答下列有關北洋軍閥統治方面的問題:(1)袁世凱為什麼能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
(2)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績是什麼?說它失敗,實質指什麼?(3)北洋軍閥統治的基本特點是什麼?(4)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反對袁世凱統治進行了哪些重大斗爭?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答案:(1)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對袁世凱的支持;立憲派、舊官僚的進攻;袁世凱掌握實權,玩弄權術。(2)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起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2)對內專制獨裁、鎮壓革命;對外出賣主權,投靠列強。(3)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說明:反對稱帝勝利,說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未能改變中國現狀,說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表現革命派前赴後繼的斗爭精神。
Ⅱ 初三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很急
根據這三個法案性質,作用和意義進行比較
1689年10月,議會通過了「權利宣言」並制訂為法律,是為《權利法案》。全稱《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它的內容一共有13條,他的主要內容有兩個:一、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二、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從它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權利法案主要強調的是限制王權和確立議會的地位,但它卻忽略了人民在革命中發揮的作用和革命後的政治地位和權利,從這我們可以看到權利法案的局限性和革命的不成熟性.不過從進步的角度看它成為以後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參照物.後來的《獨立宣言》的起草是深受18世紀末期自由主義思想和民主主義思潮的影響,它主要體現平等、天賦人權、主權在民和人民革命權利這四個方面,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獨立宣言》已經開始注意人民的地位和權利.比起權利法案,《獨立宣言》很顯然是進步的,這主要體現在它對人權的重視.而緊跟著發生在獨立戰爭之後的法國大革命深受獨立戰爭的影響,人權宣言以美國的《獨立宣言》為藍本,在前者的平等、天賦人權、主權在民和人民革命權利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延伸和發展.
《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內容的共同點:這三個文件主要是為了在其所在國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英法美三個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不僅對本國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促進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和發展,具有世界意義。英法美三個國家的革命都是資產階級革命,必然有其共同點,但是國情的不同也決定了它們具有各自的特色,因此我們從各個方面分析比較一下它們的異同。
先談談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都是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導致矛盾激化,資產階級為了掌握政權,發展資本主義進行革命,人民群眾在革命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最終帶資產階級的帶領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歐美各國的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
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分析三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
第一,革命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國:利用地處大西洋的航路要沖得有利條件,積極進行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積累了巨額資本,使得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但國王查理一世的專制與資產階級利益相抵觸,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成為革命任務。美國: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掠奪壓迫使得北美人民奮起反抗。法國:國王占絕對統治地位,王權至上和法國嚴密的等級制度與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工匠,城市,平民,農民)所處的最低的位置{主要是資產階級}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推翻波旁王朝統治才能發展資本主義。
第二,革命領導階級不完全是資產階級。除資產階級外,英國還有新貴族;美國還有種植園奴隸主階級;法國則有自由派貴族。
第三,特點不同。英國是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共同執政的君主立憲制度;美國獨立戰爭不僅是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法國革命則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規模最大、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
第四,意義不同。英國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開辟了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美國摧毀了英國殖民枷鎖,蠃得了國家獨立,建立起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法國則掃盪了國內封建勢力,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制度的基礎。
另外,法國的革命要比英國的光榮革命更加徹底,完全廢除了君主制度。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產階級的革命,它是資產階級內部對發展方式的矛盾,舊的農場主與新興工廠主之間的矛盾。
總而言之,盡管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有諸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它們都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從而使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在三個國家中確立發展起來,對歐美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深遠影響。
改良蒸汽機的作用
【改良蒸汽機,即瓦特蒸汽機。瓦特並不是蒸汽機的發明者,在他之前,早就出現了蒸汽機,即紐科門蒸汽機,但它的耗煤量大、效率低。瓦特運用科學理論,逐漸發現了這種蒸汽機的毛病所在。從1765年到1790年,他進行了一系列發明,比如分離式冷凝器、汽缸外設置絕熱層、用油潤滑潤滑活塞、行星式齒輪、平行運動連桿機構、離心式調速器、節氣閥、壓力計等等,使蒸汽機的效率提高到原來紐科門機的3倍多,最終發明出了現代意義上的蒸汽機】
瓦特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意義深遠:首先,蒸汽機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第二,蒸汽動力的出現,使工廠擺脫了水力條件的限制,工業化速度回憶,工業城市興起。第三,蒸汽動力的使用,帶來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鐵路運輸出現,鐵路時代到來;汽輪問世,加強了洲際之間的聯系。
華盛頓、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第二屆大陸會議上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領導美國人民爭取獨立戰爭的勝利。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並獲得二屆連任後,堅決不參加第三次總統競選,開創了美國歷史上摒棄終身總統制及和平轉移權力的範例。華盛頓為美國的建立和及其民主制度的形成做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被譽為「美國之父」。
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發動霧月政變奪權;1804年,廢除法蘭西共和制度,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史稱拿破崙帝國),實行軍事獨裁。拿破崙執政期間,對外戰爭不斷,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的軍隊,擴大了法國的疆域,同時也將法國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過暴力推廣到他所征服的歐洲國家。1815年6月,在歐洲聯軍的打擊下,法軍在滑鐵盧會戰中大敗,拿破崙再次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的一個島上。拿破崙帝國最終覆滅。
拿破崙執政時期為鞏固革命成果採取了哪些措施?
以實現穩定為首要目標,順應了克服混亂,鞏固大革命成果的客觀歷史潮流。
內容:①採取一系列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措施,鞏固資產階級統治。
②法制建設:頒布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將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我的英名並非建立在四十次勝利的戰役上,也不是由於我使得萬邦臣服。滑鐵盧戰役就足以抹煞對那麼多勝利的回憶… … 永不湮沒的是我的法典… … 由於條文簡明扼要,我的法典遠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拿破崙
正因為如此,拿破崙法典至今仍在使用。200年來,法國經歷了王朝復辟,四次共和國和一次帝國的動盪,城頭變幻大王旗,但是,《拿破崙法典》卻始終屹立不倒。這充分表明了《拿破崙法典》的生命力。《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效仿。
華盛頓和拿破崙的共同點
都是雄才大略的資產階級革命家,都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進程。
P.S.:不好意思,只找到了這些,不曉得對你有沒有用!
Ⅲ 初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詳細點的 人教版
(一)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內容標准】
(1)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了解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2)了解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和經濟政治體制上存在的嚴重弊端。
【教學活動建議】
舉辦故事會,講述列寧的故事,學習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精神。
(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
【內容標准】
(1)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2)簡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3)以"產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
(4)通過國會縱火案和反猶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教學活動建議】
(1)就羅斯福新政的作用進行課堂討論。
(2)觀看《辛德勒名單》等電影,加深了解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的法西斯暴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
【內容標准】
(1)以慕尼黑會議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
(2)簡述德國進攻波蘭和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等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和逐步擴大的主要事件。
(3)通過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會議等史實,了解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簡述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和攻克柏林戰役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
【教學活動建議】
(1)觀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巴頓將軍》等影片,樹立正義一定戰勝邪惡的信念。
(2)就"人類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戰的爆發"進行辯論,提高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內容標准】
(1)概述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2)知道歐洲聯盟。
(3)簡述戰後日本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強國的主要史實。
【教學活動建議】
用表格的形式列出美國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的情況,學會根據圖表、數據說明有關歷史現象的能力。
(五)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內容標准】
(1)了解赫魯曉夫改革。
(2)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解體。
(3)以匈牙利為例,了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運動。
【教學活動建議】
結合政治學科和中國現代史的相關知識,比較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初步鍛煉學科綜合能力。
(六)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內容標准】
(1)以印度等國為例,簡述亞洲國家實現國家獨立和走上民族振興道路的概況。
(2)簡述戰後非洲獨立運動和拉丁美洲各國為捍衛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所進行的斗爭。
(3)知道中東戰爭,認識戰後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教學活動建議】
(1)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世界歷史地圖的變化,了解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概況,學習判讀歷史地圖的方法。
(2)結合所學歷史知識,針對當前中東地區發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黑板報。
(七)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內容標准】
(1)簡述杜魯門主義等史實,了解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認識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2)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
(3)以科索沃戰爭等歷史事件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教學活動建議】
(1)就某一國際熱點問題,舉辦"時事溯源"專欄。
(2)通過查閱報刊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並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問題等,寫出調查報告,學習從事社會調查的方法。
(八)科學技術和文化
【內容標准】
(1)以計算機網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2)知道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等著名文學作品。
(3)了解畢加索等美術家的藝術成就。
(4)通過爵士樂、好萊塢等,了解現代音樂和電影業的發展。
Ⅳ 初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6.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經濟陷於全面崩潰,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並用武力鎮壓革命群眾.1917年11月7日,在列寧親自領導下,十月革命武裝起義取得勝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推出」一戰」,頒布了沒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法令>.
蘇聯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28年和1933年的兩國五年計劃,其重點都是重工業,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1937年蘇聯基本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同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確立.
7.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
1919年1-6月,參加國有27個,英國,法國,美國三國成為和會的主宰.其主要內容有:同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分別和德國盟國簽訂一系列和約,它們和對德和約共同構成了凡爾賽體系.決定成立制裁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1920年成立,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列強維護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工具).確定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和約內容見初三<世界歷史>第二冊35頁)
8.華盛頓會議
在美國倡議下召開,共有九國國家參加,美,英,日三國起主要作用.英,法,日,美簽訂了<四國條約>,相約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屬地的權益.美,英,日,法,意五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了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實際上成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最終確立了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9.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開始,是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有三大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其內容有:金融方面,首先從金融業開始,使私人現款重新流通;農業方面,政府讓農民縮減耕地和屠宰耕牛,由政府撥款補償;工業方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1933年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調節和控制;社會賑濟方面,新建許多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隊伍,刺激消費和生產.
評價:a.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資本主義統治得到穩定;
b.資本主義制度沒有改變,產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新政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10.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國建立法西斯專政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
希特勒的上台執政,標志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到軍部控制的內閣上台,標志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國結成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成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
11.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因:a.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意日建立和強化了法西斯專政,瘋狂對外侵略;
b.英法美的縱容侵略政策加速了大戰的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聯軍民英勇捍衛國土,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942年初,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1943年9月義大利新政府投降;
1943年中,美,英在埃及召開開羅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為戰後處理日本問題提供了依據;美,英,蘇在伊朗德黑蘭舉行了會議,確定了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達成重大協議:德國由美蘇英分區佔領;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成立聯合國.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初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
12.二戰後蘇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措施和影響
從1946年起開始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在斯大林領導下,集中精力恢復並發展經濟,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是蘇聯工業的發展重點.蘇聯人民取得了經濟振興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教育文化事業有較大發展,加強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吸引力.
13.」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1967年,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國際地位,促進經濟的發展,加強互相間的合作,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等六國發起建立了」歐洲共同體」組織.」歐共體」建立後,成員國數目不斷增加,相互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促進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也提高了歐共體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14.美國的霸權政策和美蘇爭霸
美國霸權政策的體現: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歐洲推行」冷戰」政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敵對行動).
美國通過提供經濟援助,抵擋蘇聯和社會主義力量的沖擊,控制西歐各國.
為了進一步控制西歐,對歐洲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包圍,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0世紀50.60年代,發動了侵略朝鮮和越南戰爭.
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國立的增強,蘇聯也走上了霸權主義的道路;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70年代末,蘇聯出兵佔領了阿富汗,企圖建立在南亞和波斯灣地區的霸權;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美蘇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也給兩國本身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蘇聯力不從心,80年代中期被迫改變稱霸政策.
15.第三世界的興起
二戰後亞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
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把原來的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