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知識點框架

歷史知識點框架

發布時間:2021-02-22 09:37:23

❶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框架圖

書後面那個綠綠的只是年代表吧。因為新課標,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所以必修1歷史又分了內人教版、人民版等容,不知道你要哪一本的。你可以找本同步類的教輔,像什麼《教材完全解讀》之類的,最前面一個版塊就是知識結構圖(點擊可以看大圖的)先給你看看人教版的吧,這個用得范圍比較大一點,如果是其他版本的,因為網路知道里不能貼鏈接說網址,不能給你看電子書,你只能自己搜一下或去書店看一下了,封面是這樣的:

❷ 歷史知識結構表

先給你個歷史知識結構復習綱要

歷史知識結構復習綱要

一、 中國古代史:

朝代: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的更替(在春秋戰國時),國家統一或分裂,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在中央、在地方,軍權、財權、行政權、司法權,選拔官吏制,思想控制),積極性和消極性;改革(背景、目的、性質、內容、作用、結果及原因),朝代興衰。

經濟:背景、措施(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分農業、手工業、商業。封建經濟發展的一般原因:(1)國家統一、政局穩定。(2)統治者重視,調整政策。(3)工具的改進。(4)水利工程的建設。(5)人民的辛勤勞動。(6)中外間,民族間經濟交流頻繁。(7)耕作技術的提高、推廣。(8)人口遷移。

影響:有利於政治的穩定、文化教育的發展、賦稅的增加、促進民族間和對外的交流、戰爭的勝利、國家的強盛。

農業發展的原因:以上原因。表現:工具的改進、水利工程建設、土地的開墾、農作物品種的推廣和引進、產量的提高、專業化和商品化、著作。影響:

有利於政治的穩定、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賦稅的增加、文化教育的發展、社會風氣的好轉、民族間和對外的友好交流。手工業:原因:農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政府的重視、技術的提高、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手工業者的勤勞。表現:部門、產量、分工、技術水平、著作。影響:有利於商業的發展和最終產生資本主義萌芽、豐富人民的生活、促進民族間和對外的交流。商業: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賦稅政策的調整(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鬆弛)、政府重視(管理和稅收)、交通便利、開明和開放的對外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表現:商品多、貨幣、城市的繁榮、店鋪和旅店眾多、政府的管理、市(城市中)和集市(農村)、商人多、夜市。影響: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豐富人民生活、加強了民族間和中外間的經濟交流、市民文學的產生、到明清時期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產生、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

民族關系:民族間的友好交流是主流。少數民族的興起和發展、如何管理少數民族、民族間的戰爭、經濟文化交流、人口遷移、接受漢文化(接受先進的制度等)、民族融合的程度。意義: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民族融合、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加速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對外關系:開放或閉關鎖國。原因:經濟發達、科技文化高度繁榮、世界領先、陸路和海路交通發達、造船技術發達、政府重視(管理或鼓勵)、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往的途徑:官方和民間的貿易、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宗教傳播、戰爭。

古代貿易的特點:(1)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後以海路貿易為主。(2)官方貿易不以盈利為目的,而著力加強友好往來。(3)外貿伴隨著文化交流。西亞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也相繼西傳。(4)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回族的形成。

古代對外關系的特點:(1)范圍:東達朝鮮、日本、西至西亞、歐洲。(2)內容:有使節往來,也有經濟文化交流,也有戰爭與侵略。(3)路線:有陸路,還有海路,還有海陸並舉。(4)地位:明清以前中國文化居世界領先地位,對外是開放的;明清開始中國社會的發展逐漸落後於西歐各國,對外是閉關鎖國的。(5)影響:不僅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中外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促進了人類歷史的進步,促進了民族融合——回族。

明清時期中國對外關系出現的新特點:(1)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西方殖民者開始對中國殖民擴張和掠奪。如荷蘭入侵台灣。(2)我國政府和人民面臨著維護國家主權和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並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戚繼光抗倭寇。(3)封建統治階級對外政策由開放交往趨向閉關保守。如清朝的禁海令。(4)但也有友好往來,如鄭和下西洋,西方傳教士來華,出現「西學東漸」,又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學介紹到西方。

思想文化:條件:政治穩定,疆域遼闊,經濟繁榮,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民族間和中外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科技工作者或人民的開創精神、勤奮和實踐精神,選官制的影響,政府的重視。

表現:思想(百家爭鳴、唯物思想、唯心思想、民主思想),科技(四大發明、中醫學、自然科學如數學、天文歷法、建築、物理、地理,農學著作,手工著作等),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特點:科技發達、世界領先,思想活躍,文學藝術繁榮等。

世界史

生產力

政治 民主政治,無產階級運動

資本主義國家 經濟 調整生產關系, 經濟發展情況

各國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變化(經濟格局)

國際關系體系

資本主義國家之間

國際關系 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

資本主義列強與亞非拉國家間(經濟、政治格局)

發展狀況(政治、經濟、外交、各種矛盾)及原因

亞非拉地區 民族解放運動情況

存在的問題

如何走上人民民主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

社會主義國家 發展情況

存在問題及其改革、成效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教訓

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理性主義(啟蒙運動)

思想、科技 自由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

三次科技革命:原因(生產關系的調整、科技自身的發展、經濟發展的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政府的重視)、標志、內容、影響(生產力、生產關系、世界經濟格局、世界政治格局、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工業布局、城市化、價值觀、政府對科技的重視、各國經濟依賴程度加深:出現區域集團化、全球一體化、知識經濟)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科技的推動、生產關系的調整(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確立、出現壟斷和壟斷組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頒布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對亞非拉地區的掠奪(二戰後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

資產階級革命:原因(資本主義發展水平,舊的體制阻礙它的發展),過程,結果確立資本主義基本原則(建立民主制、頒布文件和法律或措施):民主制、以法治國、權力制衡機制、政黨政治、人權規定、代議制。

原發性的資本主義國家是英、法、美,後發性的國家是德、意、俄、日

國際關系體系:背景、概念、實質、操縱者、組織、內容、影響(積極和消極)、瓦解。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執政者、社會性質、革命性質主要矛盾、統治者自身的改革、農民運動、資產階級改革或革命

經濟: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列強對中國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初步發展,短暫的春天(原因、地點、表現、人物、特點、影響)

外交: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被迫開放、「以華治華」。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思想:新思想的萌發(「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提出發展資本主義(以法治國、民主政治、設新聞官和聽取社會輿論、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興辦新式學堂、平等往來),「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自強」、「求富」,拜上帝教,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頑固派和義和團的盲目排外思想,辛亥革命後的「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尊孔復古、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科學思想、後期傳播馬克思主義。

政治:主要矛盾、國共關系、工人運動、學生運動、中共的建立及不斷完善和成熟、不斷根據情況的變化調整策略,最終取得勝利

經濟:官僚資本的出現與發展、民族資本發展艱難、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外交:列強侵略的方式

思想: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中共的思想錯誤與糾正

政治:政治制度、鞏固政權、黨風建設、制度建設、民主與法制建設

過渡時期:(1949、10——1956年) 經濟:恢復經濟的措施、工業化的建設、成就、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到逐漸形成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外交:國際形勢、國內形勢、政策、方針、成就。

科技:如何重視

政治:自身建設、「左」傾錯誤

經濟:正確的指導方針、出現了失誤、困難、取得的成就、計劃經濟體制形成。

曲折發展時期: 外交:50年代中到60年代:國際、國內形勢、方針、成就。70年代:國際、國內形勢、成就

政治: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經濟:改革開放政策、農業和工業成就

外交: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外交政策的調整、取得的成就

思想:真理標準的討論,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指導

科技:認識:科技為第一生產力,成就

❸ 歷史必修三知識框架 記住是框架 不是知識點

保證全是框架啊 優點是較為簡潔 嗯...有一些太簡潔,你適當補充一下就行了。不過全部要點裡面都有了,還算全吧。望採納!

專題一

❹ 高考歷史知識點框架圖

答:去買本輔導書吧。。。。再說每次考試的知識點都不一樣啊。。。我勸你還是看最新的考試大綱吧。。。。。。

❺ 必修一 歷史 知識點框架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分封制的基本內容(存在的朝代、目的、對象、受封者的權利和義務、影響、崩潰)
2、宗法制的基本內容:(朝代、核心內容、紐帶、宗法等級、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1、秦的統一(時間、過程、意義)
2、皇帝制度的創立:(創立者、特點)
3、中央集權制度(中央機構、地方機構、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1、中央機構:(漢、唐、宋、元如何解決君相矛盾)
2、監察機構:(秦、漢、元監察機構、評價)
3、選官制度:(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4、地方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概況、影響)
5、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1、內閣制形成(背景、形成、性質、特點、影響)
2、清朝的軍機處(目的、皇帝、性質、特點、作用)
3、密折制(皇帝、目的、作用)
4、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主要侵華戰爭(參考P24「知識鏈接」)
2、《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時間,內容、影響)
3、瓜分狂潮(直接原因,瓜分開端,形式,門戶開放)
4、列強侵華的幾種形式:
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三元里抗英(意義)
2、左宗棠收復新疆(重要時間、事件)
3、黃海海戰和反割台斗爭(時間,人物,事件)
4、義和團運動:(背景,清政府態度變化,主要斗爭,失敗原因,意義)
三、偉大的抗日戰爭
1、侵華日軍的罪行(原因,罪行)
2、關內關外的局部抗日(共產黨、東北人民、國民黨、工人學生)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
4、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5、抗日戰爭的勝利(背景,時間,根本原因,意義)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國運動(原因,過程,革命綱領,意義,失敗原因或教訓)
二、辛亥革命(准備,爆發,成立政權,頒布憲法,歷史功績)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原因,過程,性質,歷史意義
2、中國共產黨成立(歷史條件,一大,二大)
3、國民革命(開始標志,過程,失敗,教訓)
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重要事件)
5、解放戰爭(爆發,反攻,決戰)
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專題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條件,標志,意義)
2、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1、曲折歷程:(「文化大革命」導火線,標志,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2、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內容,意義)
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三、「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1、「一國兩制」的構想(形成過程)
2、實踐(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3、台灣問題(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兩岸關系的發展進程)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外交方針,外交成就)
二、外交關系的突破
(恢復聯合國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1、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背景,時間,意義)
2、中美關系正常化(重要過程)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標志)
2、外交成就:
三、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活動)
1、外交政策:(不結盟,對外開放,五項原則)
2、外交成就:(聯合國,區域性國際組織)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1、古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環境,影響)
2、古代希臘城邦(城邦出現,城邦特點)
二、卓爾不群的雅典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三次改革的內容,意義)
2、雅典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羅馬人的法律(羅馬法主要內容,作用)
1、主要內容:(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2、羅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專題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1、《權利法案》:(背景,制定時間機構,內容,目的,意義)
2、責任內閣制形成:(過程,結果,影響)
3、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二、美國1787年憲法(內容,意義,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異同)
1、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
2、1787年憲法頒布的意義:
3、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三、民主政治的擴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異同、代議製作用)
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從法律上確立了共和政體)
2、《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通過,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P116)
3、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主要內容,意義)
1、《共產黨宣言》(1848年發表)的主要內容:(P124-125)
2、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意義:(P122課前提示)
二、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1、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革命時間,政權建立,革命措施)
2、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
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史實(二月革命,四月提綱,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政權建立,頒布法令)
2、歷史意義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兩極格局形成(冷戰局面)(背景,揭開序幕,冷戰表現,冷戰的影響)
1、背景:
2、揭開序幕:丘吉爾「鐵幕」演說(時間,內容,標志)
3、冷戰表現:(政治,經濟,軍事)
4、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系(冷戰的影響)
二、新興力量的崛起
1、歐洲共同體的形成:(過程)
2、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興起的原因,發展表現,經濟地位)
3、中國:(建設成就,國際地位)
4、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不結盟概念,興起標志,主張,影響)
三、走向多極化
1、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兩極結束標志,多極化表現)
2、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❻ 初中歷史總結框架圖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上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1.距今約有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距今約有70萬年至約 20萬年的北京人,已經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已經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處於母系氏
族公社時期,體現了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3.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
建都在亳。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也是世界上罕
見的青銅器。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稱為「甲骨文」。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
骨文發展來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擊敗商軍,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鎬,歷史上稱為西周。為了鞏固奴隸主政權,西周實行分封制和等級制。

5.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五霸」:
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齊桓公最先稱霸,因為他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
革,還提出了「尊王攘夷」口號。

6.▲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改革,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編制
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經過商鞅
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基礎。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孔子提
倡「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子曰: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8.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莊子和法家的韓非子。

9.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名聞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10.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
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
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為了鞏固統一,加強封建統治,秦朝創立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嬴政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小篆)、貨幣(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度量衡;修長城、御匈奴;修馳道,鑿靈渠;焚書坑儒。

1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發動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著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秦漢雕塑的傑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這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且出現了「文景之治」。
★漢武帝的大一統:漢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將西漢統治推向鼎盛。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著名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在地方興辦郡國學。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
的控制,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
隸校尉,在地方,將全國分為
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14.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龍亭候)改進了造紙術。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它的出現標志者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15.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候,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寫的《史記》是我國
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秦漢時期,氣勢恢弘的秦始皇兵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生動地展現出開拓進
取的精神風貌。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16.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後來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208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赤壁,大敗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史稱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
17.386年,拓拔部首領建立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紀末,北魏統治者順應當時民族匯聚的歷史潮流,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為了接受漢族的先文化,同時加強對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並進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施。例如,他要求鮮卑人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18.生活在南朝的祖沖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
第七位數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北朝的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
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既是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同時
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19.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以行書《蘭亭序》最出色,人稱「書聖」。東晉人顧愷之流傳至今的有
摹本《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北魏石窟藝術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
的龍門石窟等。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開通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
這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
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
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
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3

618
年李淵(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4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即貞觀新政;恢復和發展生
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知人善任,虛心納諫
(
魏徵
)
;完善科舉制;注意加強與周邊少數
民族的關系。唐太宗的統治促成了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族和睦,國力增
強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為大唐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貞觀新政:
唐太宗實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賦役制度⑵沿襲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
⑶修訂法令編撰了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唐律疏議》⑷完善科舉制。

5

武則天:
重用酷吏、
引用庶族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
勛貴舊族;

《貞觀氏族志》

《姓
史錄》
;大力發展科舉制,不拘一格選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傑;注重減輕農民的負擔,
統治期間人口明顯增長
,
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貞觀遺風」
,為唐朝全省時期的到來奠
定了基礎。郭沫若稱她「政啟貞觀,治宏開元。


6
.★唐玄宗統治的前期,年號「開元」
,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開元
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統治的基礎⑵玄宗個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賢能,
整頓吏治,對軍事制度、財政制度、漕運制度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7
.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定義即特點: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
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內容
:
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
P.20
作用:實行科舉制,便於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讀書人可
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
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

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
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8

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
唐中宗把
金城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尺帶珠丹,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密切了漢藏
兩族之間的交往。

9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
,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P.32
唐玄宗時,
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P.33
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
國後口述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
p.34-36
10
.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代我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強盛國家;採取
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發達的海路交通。

11
.趙州橋(平拱橋)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設計者隋朝李春。

12
.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詩的風格:雄奇飄逸,想像豐
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人稱「詩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詩的風
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細膩,感情真摯動人,富有現代主義精神。詩的內容多位反映社會
現實生活。
後人稱他為
「詩聖」

稱他的詩為
「詩史」

代表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三吏」

「三別」


第二單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


13

1127
年,
北宋皇族趙構
(宋高宗)
在南京
(今河南商丘)
稱帝,
後來定都臨安
(今杭州)

史稱南宋。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飛等。
1141
年,宋金和議: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向
金送交歲幣。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對峙局面。
P.61
14.
魏晉南北朝以來,
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
南宋時,
南方經濟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經濟重心正式轉移到了南方。

15
.成吉思汗的功績:完成蒙古統一大業,建立蒙古政權,創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強大的
軍隊。


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2
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體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
重農政策。

元代黃道婆在制棉工具和製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術革新。她的故鄉松江地區逐漸上升為
江南棉紡織業中心。棉布逐漸取代絲麻成為民眾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

北宋司馬光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

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

雜劇作家重最負盛名的是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第三單元

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17
.明清時期的專制統治延續了秦朝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並使皇權達到空前強化
的程度。主要措施:⑴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設廠衛特務機構,廷杖制度。⑵清朝增設了軍
機處
(雍正)

並通過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的推行,
加強了思想控制,
也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的
發展。

18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有:明朝戚繼光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清初鄭成功
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台灣;康熙率清軍兩次出兵雅克薩打敗沙俄侵略軍,並簽署了《尼布
楚條約》保衛了東北邊境。這些斗爭不僅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權益,而且為經濟的發展創
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1689
年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中國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的主權。

19

清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措施有:
1690
年康熙平定準噶爾部;
18
世紀中期平
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在伊犁等地設立將軍,在西北各地設立參贊大臣,使清朝中央加
強對新疆等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清朝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進行冊封;
1727
年,清
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20
.外八廟和避暑山莊實際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

1368
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
1421
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1644
年,清軍入關,順治
帝遷都北京。北京城的構造:有三重,由外往裡,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宮城(舊稱紫禁城
現叫故宮)


22
.為了防範蒙古騎兵南下侵犯,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
嘉峪關。我們現在見到的長城就是明朝時修築的。長城時促進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和聯結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22
.明代著名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
,此書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宋
應星著《天工開物》
,此書被譽為「
17
世紀中國科技的網路全書」


在明朝以敘事為主的通俗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有羅貫中的《三國
演義》
(明)

施耐庵的
《水滸傳》
(明)

吳承恩的
《西遊記》
(明)
和曹雪芹的
《紅樓夢》
(清)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步長篇歷史小說,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顛峰。

23

1405
年-
1433
年,
明政府先後派鄭和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
到西洋
「取寶」

評價: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
而且推動
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P.128
24
.★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主要表現在對貿易進行嚴格限制上。影響:清朝實施閉關政策
有防禦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但同時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
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時期


1949
年新中國建立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期


1956
年八大


1978
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1956
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1.

1949

10

1
日開國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
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篇章。

2

1951

10
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抵拉薩,西藏獲得和平解放。

新中國建立初,
政府為鞏固新中國政權的措施:
①人民政府與投機商展開
「米糧之戰」

全國
物價開始穩定。②
1950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
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
1952
年底,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
P.9

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4
.1953年中國共產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造
)
5.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

6.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標志著
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
.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標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大躍進和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
失誤的原因是違背客觀規律辦事。後果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
「共產風」等錯誤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人民遇到建國後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

8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開始的標志:
「五一六通知」


結束的標志: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性質: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響:

見教材
p.39

啟示: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們懂得,避免今後再發生類似
的悲劇,必須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1.▲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全會內容:
①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②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12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農民創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
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空前地調動了農民地生產積極性,解放、推動了農村生產力地
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❼ 歷史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知識點框架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早期「國家」的出現:

(1)時間與地區:距今大約五千年前,隨著農耕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開始邁入早期國家起源的歷史階段。

(2)標志:金屬器具的使用、貧富分化的產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現和禮制的初步形成。

(3)政治形勢:傳說中的黃帝以戰爭手段平定四方,安撫萬民,又分置官員,確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2、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王位世襲制的形成,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開始,宗族關系從此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禮記》中記錄了孔子的一段話,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時代,「天下為公」;現在的「小康時代」,則是「天下為家」。這說明了從「天下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過程。)

(2)商朝: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二、西周分封制

1、前提:在牧野一戰中,周擊敗了商王朝的軍隊主力,建立了西周。

2、內容:

(1)周武王將子弟和功臣分封於各地,使他們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

(2)諸侯的權力與義務:諸侯國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3、分封對象:子弟、功臣和親周的商朝舊貴族。

4、評價:西周的分封制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後來隨著實力的變化,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並弱國的形勢,從而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

5、瓦解:受封的諸侯權力較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實力的不斷增強,王權衰弱,分封制走向崩潰。

三、西周的宗法制

1、淵源:有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

2、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實質:是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一種等級制度。

4、核心:嫡長子繼承

5、內容:

(1)同宗族內部最高權力地位的傳承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原則;

(2)確立大宗、小宗的體系;

(3)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6、特點:

(1)按照血緣宗族關系的親疏來分配政治權力;

(2)將血緣關系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是「國」和「家」的統一。

7、維護工具:禮樂制度

8、影響(評價):

(1)積極:在當時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有利於政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對後世,使人們形成了一種孝悌觀念,利於培養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消極:對中國封建社會來說,中國封建政治呈現宗法色彩,表現為等級制、絕對的君臣隸屬原則、極端的皇權主義、親貴合一、裙帶作風、反智主義傾向等。

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一、「六王畢,四海一」

1、統一條件:

客觀上:

(1)政治:長期割據戰亂,百姓渴望安定和平,統一是人心所向。

(2)經濟: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實力最強。

(3)思想:法家的思想強調統一和中央集權,對秦的統一起了促進作用。

主觀上:

個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於用人。

2、統一經過: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相繼攻滅了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持續數百年的戰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

3、版圖拓展:

(1)北方: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區;修築長城和「直道」,加強北部邊防。

(2)南方:開鑿了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統一嶺南,設置郡。

(3)西南:在西南夷,開辟「五尺道」,並在其中部分地區任命官吏。這是該地區進入中原統一政權版圖的開始。

4、意義:不僅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二、海內為郡縣

1、實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確定以郡縣製作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結構(內容):

(1)「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區劃。「郡」設郡守、郡尉、監獄史等職官,分掌行政、兵事、監察職責。

(2)「縣」隸屬於郡。

(3)設置於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為「道」。

(4)「縣」級以下有「鄉」、「里」兩級地方基層行政機構。

(5)負責地方治安並兼管公文傳遞的「亭」。

3、特徵:郡縣制與周代以來「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4、意義: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5、漢代地方制度:西漢王朝繼續推行郡縣制。漢初曾分封諸侯王而形成「郡」、「國」並存局面,後逐步消除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使「大一統」政體更為鞏固。

三、百官公卿

1、秦朝中央政權的基本結構:

(1)皇帝制:秦王嬴政採用「皇帝」稱號,自稱「始皇帝」,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並世代相傳。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負責監察系統。

②「九卿」:奉常——主管宗廟禮儀和教育事務;郎中令——主管宮廷警衛;衛尉——主管宮門屯衛;太僕——主管宮廷輿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宗正——主管皇室事務;治粟內史——主管國家財政;少府——主管皇室財政。

(3)朝議制度:「三公」與諸卿以「朝議」等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成為皇帝裁決的依據。這是在君主專制制度之下減少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但是秦始皇晚年,朝廷大臣參與議政的制度遭到破壞。

2、歷史影響:

(1)積極: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2)消極:秦王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了對人民的壓榨,使人民的處境日趨惡劣,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統治十幾年後土崩瓦解。

3、西漢的官僚制度:

(1)繼承:西漢王朝大體沿襲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歷史上稱此為「漢承秦制」。

(2)發展:漢武帝時設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隸校尉,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這對國家政權的鞏固,防止地方分裂勢力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一、法令出一

1、創立:秦始皇確立的「皇帝」制度為歷代王朝所繼承。

2、特點與演變:

(1)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於一身。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於皇帝一人的意志。

(2)在君主專制體制下,皇權帶有獨斷性、隨意性的特點,往往影響封建國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決策。國家變成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成為一個人的政治。

(3)後來,歷代官僚體制雖有所變化,但是都以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為基本原則。

(4)君臣關系,實質上是「主子」和「奴才」的關系。

二、君權和相權

1、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國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職務相當的高級官員,他們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執政過程中,帝相之間難免發生矛盾,希望有所作為的帝王往往採取限制相權的方式獨攬行政大權。

2、歷代限制相權的措施:

(1)漢:

①漢武帝頻繁更換丞相。

②漢武帝特意從身份地位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主要決策,讓他們能夠隨侍左右,參議要政。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於是,與以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又稱「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近臣構成)得以形成。「中朝」在宮廷之內對重要政事先做出決策。

(2)唐:措施: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尚書省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當時,在門下省還設政事堂,作為三省宰相共同議定軍國大政的場所。後來,凡參加政事堂議會的其他官員,身份也等同於宰相,相權實際上有所分散。

(3)宋:設中書門下(習稱政事堂),為行政機構,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職務相當於宰相。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利,曾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設樞密院,管軍事,長官為樞密使。設三司以總理財政,長官為三司使。

(4)元:元朝中央政府的組織大都沿用宋制。

3、歷代帝王限制相權的目的:

(1)防範宰相擅權。

(2)力求加強統治、提高行政效率。

(3)彌補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幹不足的缺陷。

三、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

1、演變:

(1)秦朝:監察機構的設置,在秦代已經受到最高執政集團的重視。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級行政機關內,都有專門負責監察的官員。

(2)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西漢時期:中央行政機構的監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屬下的官員承擔。御史大夫的地位僅次於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機關是當時最主要的監察機構。

(4)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監獄視察執法情況。

(5)宋朝:提點刑獄司是專職監察邢獄的官員。

(6)元朝:規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監察御史復按。御史在糾舉官吏時,可以採取拘捕、審訊甚至先斬後奏等手段。

2、評價:

(1)積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官員貪污腐敗。

(2)消極:專制制度的本質決定了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監察官員並不代表社會履行職責,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監察官員乃至監察機構貪贓枉法的情形司空見慣。

四、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大體經過了「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三個階段。

2、主要選官制度:

(1)「世官制」: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

(2)「察舉制」:

❽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框架人教版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抬制度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抬制度

1、 夏商政抬制度的內容:

中央:〇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〇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 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抬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抬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 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請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〇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抬;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擇月般的政抬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舂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〇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杈

3、西周的宗法制:

〇1內容:用父系的血縲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抬等級,鞏固國家政抬的制度。 〇2特點:嫡長子繼本制

〇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杈地位,有利於統抬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秦朝的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1、 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蕁;呈權至上;皇位世袈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杈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抬取代貴族政抬的重要標志。

2、 中央集杈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 中央集杈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ol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c_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〇3莫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抬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杈烕,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眉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鏡芰:

漢朝漢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抬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莩擬和頒發呈帝詔令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杈烕,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眉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鏡芰:

漢朝漢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抬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莩擬和頒發呈帝詔令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杈烕,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眉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鏡芰:

漢朝漢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抬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莩擬和頒發呈帝詔令
1、 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 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呈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仕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抬制度 第5課古代希臘政抬民主政抬

1、 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貢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抬時期

2、 特徵:人民主杈、輪番而抬、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 積極作用:促迸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抬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 《十二銅表法》標志看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M查士丁尼組織編暴)標志看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 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沽、經濟統抬;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抬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 〇1光榮革命:1688年

〇2《杈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杈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杈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抬」的地位

〇3責任內閣制:苜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抬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 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人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苜,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〇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沖;總統和國 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❾ 高中歷史知識點框架結構


高中歷史知識點框架結回構:答http://wenku..com/link?url=sHJqwulm3Uc6kIO6e0KIpAX6p__lfdZkPEkGCQlxsuLhcQ9O

❿ 高中歷史知識點框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5ad9a0100bxpk.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5ad9a0100d03k.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5ad9a0100bxpn.html
從本人博客扒下來的。回。答。

閱讀全文

與歷史知識點框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