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尹達歷史學家

尹達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2-22 08:12:48

① 河南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

(一)文史哲類(34人)
27、馮友蘭:著名哲學家、文史學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後在預校和中州大學執教六年,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16篇,為中州大學文科各系的建設作出很大貢獻。1944年,到荊紫關河南大學流亡辦學地為學生作報告半月之久。
28、董作賓:著名甲骨文家、史學家。192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語言學研究生專業,歷任中州大學文科講師、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教授,為河大考古專業的發展貢獻很大。1928年起相繼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院士、副院長。著有《殷墟文字甲編》、《殷墟文字乙編》、《殷歷譜》等書,發表甲骨文學術論文一百餘篇。
29、白壽彝:著名史學家。1929屆河南中山大學文科畢業生,歷任南京中央大學、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9~1998年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全國人大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兼任河南大學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著有《中國通史綱要》、《史學概論》、《新編中國通史》、《史學新論》、《中國史學史》等。
30、徐旭生:著名哲學家、史學家。1919年巴黎大學研究生畢業,擔任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法語、哲學史教授。1921年赴京,歷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31、蒙文通:著名史學家。1930~1935年執教河南大學文學院,任中國古代史教授。40年代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後長期任教於四川大學,新中國成立後,兼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術委員。
32、石璋如:著名甲骨文學家、史學家。1932屆河南大學文學院畢業生。1935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評議研究生畢業,留院從事甲骨文研究,歷任研究員、院士。後旅居台灣,著有《殷墟建築遺存》、《殷墟墓葬》、《考古年表》、《中國的遠古文化》等書。在台灣發表《河南大學與考古事業》(1976年)、《照林(尹達)與侯家莊1001大墓》(1995年)。
33、尹達:著名甲骨文學家、史學家。本名劉耀,與石璋如徐敬參一起參加殷墟發掘。1932屆河南大學文學院畢業生,1935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延安中共中央出版科科長、北方大學教授、華北大學教務長、中國人民大學研究部副部長、北京大學副教務長、全國政協委員。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常務委員。著有《中國原始社會》、《中國新石器時代》、《十年考古》等。
34、周而復:著名作家和書法家。1932年入河南大學中文系學習。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等
35、高亨:著名教授,古文字學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據專家。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秋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以梁啟超、王國維為導師。1926年畢業任教,歷任河南大學、東北大學、武漢大學、齊魯大學教授等。1967年後不再任教,專門從事古代學術研究工作。完成了《詩經選注》、《詩經今注》、《楚辭選》、《上古神話》、《文字形義學概論》、《古字通辭典》等一批著作和論文,為我國古籍文獻的整理做出了卓越貢獻。
36、吳強:現代著名作家。1936年在河南大學教育系讀書。1937年,離開母校,從事戰地革命文學創作。代表作:《紅日》、《堡壘》等。
37、姚雪垠:中國現代著名學者型作家。1929年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後從事中共領導的地下組織活動,輾轉北平,1951年,回到開封重當專業作家。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及《重逢》、《戎馬戀》、《母愛》、《春到前線》等小說和報告文學《戰地書簡》、《四月交響曲》等。
38、王實味:文學家。1923年到預校讀書。1930年在上海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和小說翻譯。1942年延安整風,他發表的《野百合花》受到批判。
39、鄧拓:著名文史學家、新聞學家。1937屆河南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在校期間曾出版專著《中國救荒史》,受到中外學術界注目。後歷任《晉察冀日報》社總編輯、《人民日報》社長兼總編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有《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等。
40、張邃青:歷史學家。 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1927年8月到到校任教直至去世。對中國古代史頗有研究,且成果卓著。特別是抗戰期間堅持學術研究,寫出《伏牛山中之蠻族》,又寫了《嵩山專著書目考》。1957年當選開封市副市長。1963年任開封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4年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河南省史學會會長、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41、張長弓:曲藝學家。1929年考取燕京大學國學系研究生,主攻中國文學史和河南民間曲藝。1942年來校任教,教學之餘主要從事河南曲藝研究。著有《鼓子曲言》、《河南墜子書》、《中國文學史新編》、《張長弓曲論集》等。
42、郭紹虞:語言學家。1923年到中州大學任教。後到武昌中山大學、北京燕京大學任教。建國後任同濟大學文學院院長,院系調整到復旦大學任教。著有《中國文學批評史》等。
43、蕭一山:著名歷史學家。畢生致力於清史研究。1923年出版《清代通史》。1935-1938年任河南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8年赴台任教。
44、姜亮夫:文史學家。1927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受河南大學國文系教授,講授中國文學史。解放後,在杭州大學任教授,出版敦煌學、歷史、語言、楚辭學等相關著作幾十部。
45、李嘉言:古典文學研究家。早年在省立河南大學預科讀書,1930年就讀於清華大學文學院國文系,師從聞一多、陳寅恪等著名學者。1947年-1967年到河大任教,曾任中文系主任,主持《全唐詩》的改編工作。主要著作有:《漢魏六朝文學史》、《楚辭選注》、《唐詩叢考》等。
46、朱芳圃:甲骨文、古文字學家。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1931年、1939年至退休在河大任教。著有《甲骨學文字編》、《甲骨學商史編》、《殷商文字釋叢》、《中國古代神話與史實》等。是毛澤東的同學。
47、蘇金傘:著名作家、詩人。1924年考入河南體育專科學校(今河南大學體育學院前身)。1939——1942年、1945-1948年在河南大學任教。在他的第一部詩集《無弦琴》,熱情謳歌中原兒女反抗侵略的奮斗精神。解放戰爭中,其詩歌貫穿著「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呼喊。1948年與嵇文甫等進步師生奔赴解放區,參與創辦中原大學。解放後到省文聯工作。
48、李白鳳: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作家、詩人。1933年考入北平國民學院國文系,1936年畢業,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出版詩集《風之歌》、《南行小草》,話劇《盧溝橋的烽火》,短篇小說集《小鬼》、《馬和放馬的人》等。1954年任河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執教期間發表詩、詞、論文200餘篇。
49、任訪秋:著名文學家。1929年考入北師大中文系,1933年考去北大研究生,深受錢玄同、周作人、胡適影響。1940年受聘河大文學院。主要開設中國文學史、國學概論、現代文學、古代散文選、文藝學等課程。著有《中國近代文學史》、《中國近代文學作家論》、《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散文卷》、《中國古典文學論文集》等。
50、於安瀾:文學家、書法家。1924年入河南大學前身中州大學文史系學習,得到了馮友蘭、郭紹虞、嵇文甫、董作賓等諸多名師的悉心指導。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國學研究所讀研。1946年回母校任教。著有《漢魏六朝韻譜》、《詩學輯要》、《古書文字易解》等。
51、孫作雲:歷史學家。1931年考入復旦大學文學系,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師從聞一多。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員文科研究所,仍師從聞一多。1950年發起創辦《歷史教學》雜志,任編委,這是我國建國後最早的史學刊物之一。1956年院系調整後執教於開封師院。主要從事楚辭、詩經、民俗、神話等研究,論著等身。
52、胡雄定:外國語言學家。1927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外語系。1950年任北京中法大學外語系教授,1957年跳入開封師院外語系。在河大執教47年,精通英語,兼通法語和俄語,學術功底深厚。30年代著有《英語習語用法例解出版後享譽國內》,《英語成語用法詳解》亦產生重大影響。更難能可貴的是,87歲之後出版四本專著,近三百萬字,是河大教授中晚年出版著作最多的一位英語語言文學家。
53、劉炳善:薩士比亞研究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際莎士比亞協會會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理事,中國譯協資深翻譯家,外國文學專家,河南大學外語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
54、胡思庸:著名歷史學家。1946年考入河南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48年轉到文學院歷史系就讀。1951年2月畢業後留河南大學任教。 歷任開封師范學院講師,河南大學教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第二、三屆副主席,河南省歷史學會第三屆會長。
55、高文:著名的金石學家,唐代文學專家,教育家,詩人,尤其對漢代碑刻的研究卓有成就。1951年到河南大學中文系任教,先後講述過現代文學、文藝理論、歷代散文選、中國文學史等課程。1953年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主頁被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河南大學首批碩士學位授予點,高文任為導師。
56、華仲彥: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文系。1955年到校任教。長期從事詩詞創作與研究,著有詩集《華鍾彥詩詞選》、文集《東京夢華至館論稿》、《詩歌精選》等。
57、趙儷生:歷史學家。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後轉到哲學系。1947年經傅斯年介紹到河南大學任教。1948年跟隨嵇文甫等進步師生前往解放區積極組建中原大學。之後曾在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山東大學任教,1957年到蘭州大學任教。早年從事蘇聯文學翻譯和革命文學創作,以馮夷等筆名發表過不少譯作、劇本和小說。後專於中國土地制度史和中國農民戰爭史。晚年專攻先秦文化,探討中國文化的源頭。先後出版著作16部,發表論文200餘篇。
58、張明旭:1948年12月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1950—1982年任外語系主任。有專著《現代漢語語法》、文學譯著《三人同舟》,1980年—1985年任第四屆開封市政協常委。
59、趙帆聲:河南著名詩人,河南大學教授,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著有《古史音釋》。
60、郭人民:歷史學家。1946年考入河南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秘書、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河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高等院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歷史文獻學會理事等職。

② 《歷史研究》是一本什麼樣的雜志

中國社會科學來院主辦源的專業性學術刊物,1954年2月在北京創刊。毛澤東為該刊提出「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郭沫若直接領導了編委會和編輯部的組建工作並撰寫了發刊詞。第一屆編輯委員會成員有郭沫若、尹達、白壽彝、向達、呂振羽、杜國庠、吳、季羨林、侯外廬、胡繩、範文瀾、陳垣、陳寅恪、夏鼐、嵇文甫、湯用彤、劉大年、翦伯贊。歷任主編有尹達、黎澍、龐朴、徐宗勉,現任主編是田居儉,副主編阮芳紀。1979年起為雙月刊。

《歷史研究》主要刊載史學界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史學理論和方法論、史學史,史學著作評介並發表重要的歷史文獻、歷史資料及其研究、考證、介紹,設有讀史札記和史壇信息等欄目。該刊提倡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歷史,探討歷史發展規律,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提倡實事求是、各抒己見,並就史學研究中一些重大問題開展討論,以促進歷史學的發展和繁榮。

《歷史研究》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編輯部與東歐、西歐、美國、日本等國的一些著名學者和學術團體建立了較密切的聯系;許多優秀論文由《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翻譯介紹到國外。

③ 尹達的考古貢獻

尹達是老一輩考古學家中,對中國考古學的早期發展,做過重要貢獻的學者。1931~1937年,他活躍在田野考古第一線,參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的安陽殷墟等項重要發掘。1954~1963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領導職務,對於把握考古研究的正確發展方向,起了重要的作用。數十年來,尹達特別是在中國史前考古學的奠定基礎方面,有其可貴的業績。一中國考古學開始走上科學軌道的年代,首要任務是正確判別主要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尹達正是這個時刻,在李濟和梁思永的領導下。
193l~1934年,他參加梁思永主持進行和自行負責的後岡遺址發掘工作。這項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掘,第一次從地層學上確定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殷文化的相對年代,使中國史前時期考古研究的水平大大地提高—步。這里無疑包含著尹達的辛勤勞動。後來,他在浚縣大齎店遺址的發掘和安陽同樂寨遺址的調查中,也曾發現龍山文化疊壓仰韶文化的地層關系,進一步證實中原地區兩種原始文化的年代序列。這些在今天,早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上的普通常識,當時卻是中國考古學界的頭等大事,是中國史前考古科學化的重要標志。
1936年夏,尹達又在梁思永的領導下,與祁延霈一道,發掘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大大地豐富對龍山文化文化內涵的認識。當時,這里曾發掘50多座墓葬,有的隨葬品特別豐富。尹達參加革命前,已經將兩城鎮的發掘資料整理完畢,並且寫好了報告的主體部分。
50年代中期,他曾根據自己手頭的部分資料,准備繼續進行兩城鎮遺址的整理研究,由於其他工作較忙未能寫成專文。這項發掘的原始資料和報告初稿,現存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可望進一步整理後正式發表。尹達對殷墟發掘也有重要貢獻。他曾與石璋如、祁延霈等人鼓動梁思永,領導大家尋找殷代的王陵。於是確認侯家莊西北岡墓地,並於1934年春,對該墓地進行中國考古學史上少有的大規模發掘。
從1934年秋到1935年秋的三個季度,共計發掘10座殷代王陵,以及上千座殘殺「人牲」的祭祀坑,為殷代社會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尹達早年的突出成就,還包括根據一些遺址的系統發掘資料,第一次詳細地論證安特生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分期問題上的錯誤。
上世紀20年代前半期,瑞典學者安特生來中國進行史前時期的考古工作,先後發現仰韶村等著名遺址,由於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資料存在問題,所作錯誤論斷在學術界造成了混亂。尹達從親自參加後岡等遺址發掘所明確的仰韶、龍山兩種文化年代序列出發,通過分析當時了解較多的龍山文化和僅有初步了解的仰韶文化兩類陶器特徵,較早地認識到「仰韶村遺址中實含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遺存」,「安特生所謂仰韶文化實雜有龍山文化遺物,應加以分別,不得混為一談」。1937年春,當安特生來史語所參觀訪問時,尹達曾當面向他提出質疑,但安特生固執己見,並不認輸。於是尹達在當年7月,撰寫《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之分析》—文,詳細闡述自己的見解(因抗日戰爭爆發擱置,遲至1947年3月發表)。該文又提出,安特生由於未能辨認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遺存,主要根據陶器的著色與否推測時間早晚,既然河南的龍山式陶器晚於仰韶式,那麼所出陶器全是單色(某些特點和龍山文化遺存相似)的齊家坪遺址,「是否早於仰韶期,其問題正多,不能遽為定論」。這樣,尹達對安特生當時劃分並曾產生相當影響的甘肅遠古文化六期,也已提出大膽的質疑。後來,夏鼐於1945年,通過甘肅寧定縣陽窪灣齊家墓葬的發掘,找到齊家文化晚於仰韶文化的層位關系;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甘肅地區的大量田野考古工作,發掘過許多典型的遺址和墓地,使當地遠古文化的年代序列得到更為圓滿的解決。
尹達到達延安以後,於1939~1940年撰寫《中國原始社會》一書(1943年在延安出版)。該書的主要兩個部分,分別從考古學上和古代傳說上考察中國原始社會。這是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中國原始社會研究的有益嘗試。該書第一編,第一次在細致分析考古發掘所獲可信資料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國古代氏族制度的發展進程。現在看來,盡管書中的某些論斷不甚妥貼,主要是對殷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作了過低的估計,認為當時處於崩潰過程中的氏族社會,西周才是中國出現階級社會的開始。但尹達以其一腔革命熱情,在各方面條件都很困難的情況下,摸索了考古學與歷史研究結合、服務於理論斗爭的一條新路,有其不可埋沒的開創之功。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和60年代初,是中國考古學的全面發展時期。
尹達於1954~1963年擔任考古研究所的第一副所長和所長,先後十年之久。他與夏鼐一道,把握考古研究的發展方向,指導全面工作。當時,尹達的主要精力雖然用於歷史研究方面的組織工作,但對考古研究的動向仍時刻關注。他經常向強調,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考古研究,使考古學真正成為歷史科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1954年底和1955年初,尹達剛剛回到考古戰線的時候,先後發表《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工作》、《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分期問題》兩篇文章。他從分析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和進一步批判安特生在分期問題上的錯誤兩個方面,闡明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當前的迫切任務,以及原始社會研究在理論斗爭中的重要意義。並提出「早日建立起中國新石器時代分期的標准」,判明「新石器時代的不同的文化系統」等課題,較早地引導大家關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分期和文化譜系問題。
1958年和1959年,面對社會上「拔白旗,插紅旗」的情況,尹達在考古學界及時提出「立中有破,邊立邊破」這一反潮流的發展方針,以及「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考古學體系」的奮斗目標,號召「在全國范圍內,把中國各個階段的各種文化遺存搞出一個科學的完整的系統」。同時,他又從領導的角度,明確表示對類型學方法的態度,批評一提「瓦罐排隊」就全然否定的傾向。這樣,便使全國的考古工作避免和減少錯誤思想的干擾,更加健康的發展。編寫《中國史稿》原始社會部分的時候,尹達為了進一步探討中國原始社會的問題,於1962~1963年初,以《新中國的考古收獲》一書所作綜合為基礎,逐一分析重要的具體資料,寫了五萬余言的長篇論文《新石器時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顧中國史前考古學發展的歷史,重溫尹達的業績,對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仍然是十分有益的

④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知名校友

著名專家學來者如範文瀾、嵇源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紹虞、馬非百、朱芳圃、孫海波、孫作雲、黃元起、胡思庸、韓承文等先後在此執教,曾在這里求學的尹達、石璋如、白壽彝、韓儒林等也成為享譽中外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濃厚的學術氛圍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學人才。

⑤ 中國哪所大學歷史系好拜託各位大神

河南大學歷史系很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河大歷史系培養處好多,歷史權威學家和考古學家。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前身為中州大學歷史系,創建於1925年,是河南大學設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學院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長期以來形成中西交融古今貫通、既重視歷史知識更強調歷史通識的學術傳統,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著名專家學者如範文瀾、嵇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紹虞、馬非百、朱芳圃、孫海波、孫作雲、黃元起、胡思庸、韓承文等先後在此執教,曾在這里求學的尹達、石璋如、白壽彝、韓儒林等也成為享譽中外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濃厚的學術氛圍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學人才。歷史文化學院現有教職工81人,博士生導師12人(國家博物館4人),專兼職教授25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0人,在讀博士8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學特聘教授4人,黃河學者1人,河南省省管優秀專家4人,河南省學術帶頭人8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全國政協委員1人,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中國古代史專業屬於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世界史為河南省精品課程,旅遊管理專業屬於校級重點培育學科。創刊於1951年的《新史學通訊》即現在的《史學月刊》,屬歷史類國內核心期刊,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為該刊題寫刊名,該刊在國內外史學界有較大影響。由學生自己創辦的學術刊物《歷史文化論壇》,從1977年至今刊出40餘期,為全國高校歷史系交換刊物。歷史文化學院下設歷史學系、旅遊學系、文博系和世界歷史等四個系科,擁有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學宋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近代中國研究所、猶太研究所、旅遊規劃發展中心等科研機構。中國古代史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由河南大學和國家博物館聯合招生)。擁有歷史學碩士一級學科授予權,包括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等八個專業方向。旅遊管理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為河南省最早的旅遊管理碩士授權點。目前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200多名,本科生千餘人。古色古香的7號樓是學院的辦公和科研場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院資料室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擁有18餘萬冊圖書,200多種刊物、30多種報紙。特別是《四庫全書》、《清實錄》、《明實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民國叢書》、《叢書集成》、《敦煌寶藏》、《隋唐五代墓誌》、《殷周金文集成》等大型套書,是書庫鎮庫之寶。除豐富的藏書外,資料室還擁有大量三四十年代的報刊,如《大公報》、《申報》、《盛京時報》、《晉察冀時報》、《抗敵報》、《政府官報》等報紙及《新青年》、《紅色中國》、《東方雜志》、《婦女生活》等各種舊雜志。圖書資料之豐富、種類之齊全,在全國高校文史類系科中名列前茅。學院的文物館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現已開展的有中國歷代文物陳列、中國錢幣——銅鏡陳列、中國瓷器陳列。共有藏品3000餘件,另有教學標本(含復制模型)300餘件。

⑥ 中國哪所大學的歷史系好

河南大學歷史系很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河大歷史系培養處好多,歷史權威學家和考古學家。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前身為中州大學歷史系,創建於1925年,是河南大學設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學院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長期以來形成中西交融古今貫通、既重視歷史知識更強調歷史通識的學術傳統,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著名專家學者如範文瀾、嵇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紹虞、馬非百、朱芳圃、孫海波、孫作雲、黃元起、胡思庸、韓承文等先後在此執教,曾在這里求學的尹達、石璋如、白壽彝、韓儒林等也成為享譽中外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濃厚的學術氛圍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學人才。
歷史文化學院現有教職工81人,博士生導師12人(國家博物館4人),專兼職教授25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0人,在讀博士8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學特聘教授4人,黃河學者1人,河南省省管優秀專家4人,河南省學術帶頭人8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全國政協委員1人,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中國古代史專業屬於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世界史為河南省精品課程,旅遊管理專業屬於校級重點培育學科。創刊於1951年的《新史學通訊》即現在的《史學月刊》,屬歷史類國內核心期刊,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為該刊題寫刊名,該刊在國內外史學界有較大影響。由學生自己創辦的學術刊物《歷史文化論壇》,從1977年至今刊出40餘期,為全國高校歷史系交換刊物。
歷史文化學院下設歷史學系、旅遊學系、文博系和世界歷史等四個系科,擁有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學宋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近代中國研究所、猶太研究所、旅遊規劃發展中心等科研機構。中國古代史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由河南大學和國家博物館聯合招生)。擁有歷史學碩士一級學科授予權,包括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等八個專業方向。旅遊管理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為河南省最早的旅遊管理碩士授權點。目前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200多名,本科生千餘人。
古色古香的7號樓是學院的辦公和科研場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院資料室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擁有18餘萬冊圖書,200多種刊物、30多種報紙。特別是《四庫全書》、《清實錄》、《明實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民國叢書》、《叢書集成》、《敦煌寶藏》、《隋唐五代墓誌》、《殷周金文集成》等大型套書,是書庫鎮庫之寶。除豐富的藏書外,資料室還擁有大量三四十年代的報刊,如《大公報》、《申報》、《盛京時報》、《晉察冀時報》、《抗敵報》、《政府官報》等報紙及《新青年》、《紅色中國》、《東方雜志》、《婦女生活》等各種舊雜志。圖書資料之豐富、種類之齊全,在全國高校文史類系科中名列前茅。
學院的文物館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現已開展的有中國歷代文物陳列、中國錢幣——銅鏡陳列、中國瓷器陳列。共有藏品3000餘件,另有教學標本(含復制模型)300餘件。

⑦ 尹姓起源、歷史

關於尹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1、出於少昊金天氏(以封邑為氏)

通志·氏族略載,少昊金天氏之子殷被封於尹城(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北、新安縣東南,一說在山西隰縣東北),任工正,被稱為尹殷。他的後裔世襲工正,居於尹城,即以封邑為姓。

2、出於伊姓(以官職為氏)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載:商代初年的相國伊尹(名伊摯)的後人有一支以伊尹的官職尹為姓。故這一支尹姓出自伊姓。

尹姓發源於河南、山西、陝西一帶。西漢時尹姓已發展到河北、山東、陝西。兩漢之際遷入江浙一帶和貴州、廣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秦州天水郡尹氏繁盛一時。隋唐時,尹姓已遍布全國,冀州河間郡亦成為尹姓郡望。

明洪武、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的尹姓族人曾遷徙到華北各省因戰亂而人口銳減的地區。清代,有尹姓族人渡海入台灣。

3、出自少數民族漢化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葉古祿特氏、音齋氏有的漢化尹姓;滿族錫伯族章佳氏有漢化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壯族、朝鮮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7)尹達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尹姓以天水郡、河閑郡為郡望。

尹姓的堂號有和靖堂、天水堂、文和堂等等。

東晉時後秦姚興任用天水人尹緯為司徒,尹氏一門遂為天水望族。宋人尹焞號和靖處士,故以和靖為堂號。

尹姓也是回族、滿族、苗族、壯族的姓氏。

尹姓也是韓國與朝鮮的朝鮮族、越南的越族(中國稱為京族)使用的姓氏。在韓國和朝鮮,尹姓是十大姓之一,較為著名的家族有坡平尹氏。

⑧ 有關馬克思主義史家尹達的資料

尹達(~1983),河南滑縣人,畢業於河南大學。1932年,尹達從河南大學畢業後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工作。1937年底赴延安參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陝北公學任教,後在馬列學院研究部等處工作。新中國成立初期,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研究部副部長和北京大學副教務長。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從1955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會常務委員。曾任《歷史研究》主編。參與主持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建館工作,具體組織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一書的編寫工作。
1979年和1983年,被推選為中國考古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80年被選為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3年初任文化部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尹達1931年即開始參加安陽小屯和後岡遺址的考古發掘,後又參加安陽侯家莊南地遺址和侯家莊商王陵區、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和大賚店遺址以及日照兩城鎮遺址等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他第一次詳細論證了安特生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分期問題上的不正確觀點。延安工作期間撰寫的《中國原始社會》一書,是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中國原始社會研究的有益嘗試。後將該書的一部分修訂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於1955年出版;1979年再版時,改名為《新石器時代》。

閱讀全文

與尹達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