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幫我找 一篇關於寧波歷史的議論文1500字左右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江南人,對於江南風物以及城市格局早已熟諳,因此,本次考察我並未對寧波生出特殊的感慨,但其中的奉化之行卻不自覺地觸動了某一根文化神經,發散出些許思緒。奉化的招牌便是溪口蔣氏故居,遊客都是沖著這個名頭去的。我對此雖是仰慕已久,但也心存警惕。名人故居之類的風景,我也見得不少,但鮮有維持原貌並開發良好的,大多喪失其本來面目和歷史厚重感,淪為購物廣場或是度假場所。盡管已有心理准備,一早就知道這樣的景點可能會是怎樣的情形,會有怎樣的布置,怎樣的格局,怎樣的待客之道,但當真到了那兒,眼前的景象卻依舊讓我感到一絲不快和遺憾。蔣氏故居中的許多建築是原址重建的,里頭的擺設也都是贗品,換句話說,就是「假古董」。這種情況,很多地方都存在。誰都很無奈,經歷了太多的戰火和動亂,老建築大多無法完整保存,後人不管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重建,到底是對歷史的一種追溯,多少是要肯定的。只不過最大的問題是這種追溯往往演變成遺跡的現代詮釋版,這樣的詮釋又或多或少帶有迷信和宿命的成分,不倫不類,難免讓人啼笑皆非。在蔣氏豐鎬房,我們聽到導游這樣解釋建築布局:房屋布局缺了一角,預示蔣介石日後只能偏安一隅。如此說法,遊客自然是付之一笑,不去深究。而我,只能啞然無語,並選擇撇開導游,自行游覽。用這種視角去解釋建築及其背後的歷史,實在乏味得緊,也低俗得緊。這種解釋的背後,實際上是歷史文化開發的無力。在現今的景點開發中,商業大行其道,其中又以餐飲和購物為最。對於尋常園林和尋常山水,上述刺激消費的方式無疑是最快捷和有效的,但對於一些有特殊歷史文化背景的名勝而言,我們需要更好的思維和方式。寧波由於地理原因,具有旅遊價值的自然山水並不多,即便是奉化溪口的風光,在江南來看,應不入上品。寧波的特色在於其歷史文化山水,如天一閣和蔣氏故居。這樣的山水只有置於特定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才能釋放出光芒,因此,經營這樣的山水不同於經營自然山水。經營歷史文化山水,首先在於對歷史的正確解讀,其次在於意境的營造和文化的傳遞。蔣氏故居確實是個有歷史的地方。妙高台是當年蔣介石下野後的決策所在地,可以說是影響了中國的發展進程,而小洋房等地亦有其特殊意義。如此豐富的歷史背景豈是簡簡單單幾幅照片和「假古董」的陳列能夠完全表達的?說實在,整個蔣氏故居唯一給我留下印象的,不是什麼豐鎬房,也不是什麼小洋樓,而是掛在牆上的蔣經國當年惜別溪口老家時寫的一段文字,感人之深,讀之欲淚。我想,人們來到這里,是希望了解那段歷史的真相。如果能將那段歷史的脈絡在這個特殊的相對真實的環境中盡可能地梳理清楚,並正確解釋給遊客,那將取得不同凡響的效果,而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一陳不變的擺設和風水先生式的滿口胡謅。天一閣的歷史文化意蘊就更濃了。余秋雨先生在《風雨天一閣》一文中曾細細描摹,我這里就不贅述了。但目前我們看到的天一閣似乎並不以藏書樓的本來面目示人,而變成了園林和所謂的「麻將博物館」等不相乾的事務,不免讓人感到莫名的滑稽。現在我們看到,人們依然以經營尋常園林和尋常山水的方式經營著以天一閣和蔣氏故居為代表的一大批歷史文化遺跡,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讓遺留的古跡為逝去的歷史作正確的註解,讓正確的註解告訴現在的人們真實的歷史,是歷史文化山水保護與開發的重要使命。
『貳』 寧波博物館論文1200字
弄清論文和文學作品的結構特點及表現形式。掌握以下劃分段落的方式:
(1)以時空變化劃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來劃分
(3)按記敘內容的變化來劃分
(4)按描述角度的變化、事情發展的階段來劃分
『叄』 求一篇關於寧波歷史的小論文,1500字
寧波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後為楚國轄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縣,屬會稽郡。兩漢、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3縣除隸屬的州、國和郡名時有變動外,其區域范圍基本未變。隋開皇九年9589年,3縣同餘姚合並,稱句章縣,縣治置小溪(今鄞州區鄞江鎮),仍屬會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設州治於三江口(現寧波老城區);武德八年(625年)改稱鄮縣,屬越州,縣治復置小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轄鄮、
慈溪、奉化、翁山4縣,州治也在小溪。唐長慶元年(821年)州治從小溪遷至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一千多年來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寧波最早的城垣為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劉牢之所築,稱筱牆,故址相傳在今西門筱牆巷一帶。
五代稱明州望海軍。北宋建隆元年(960)稱明州奉國軍。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轄溫台明越四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為慶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稱慶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設浙東道都元帥府。
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稱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亦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寧波逐漸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進,並形成三江、鎮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展的空間格局。1986年寧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計劃單列市。
寧波為何簡稱「甬」呢?「甬」在《辭海》里是指鍾柄。因「甬」字在古文中與鏞字相通,所以其本義是指大鍾。另外,從「甬」的字形來看,也很像我們平時在寺院里看到的大鍾形狀。而「甬」作為寧波的簡稱,則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了。當時,寧波這塊地方還不叫寧波,僅有鄞和句章兩個地名,隸屬於越國,是越王勾踐的領地。春秋後期成書的《國語·越語》載:「勾踐之地,東至於鄞。」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後一舉攻破吳國,生擒吳王夫差於姑蘇山上,然後將其流放到荒涼的舟山島。對這段歷史,《國語·越語》記載道:「請達王甬句東。」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也寫道:「請使吳王居甬東。」300多年後,司馬遷在《史記·吳世家》中再一次提到「甬」這個地方「越滅吳。勾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後夫差自盡。」史料中講的「甬」和「句」,就是指今寧波,而「甬東」、「甬句東」則是指現在的舟山島。
對「甬」字的來歷,三國時期的韋昭在《國語·吳語》註:「甬,甬江。」就是說「甬」這個地名源於甬江,而甬江又源於甬山。甬山就是今天鄞縣與奉化交界處的江口鎮塔山,發源於四明山麓,是雪竇山的余脈,山南為奉化,山北為鄞州。《奉化志》上講,甬山的得名是這座山很像覆置的大鍾,且山上水源豐富,像泉水一般湧出來,而「甬」 即含「涌」的意思,故稱甬山。如今《辭海》里解釋:「甬,浙江省寧波市的簡稱,因境內有甬江而得名。」
在春秋時期,鄞、甬地名己十分出名,而且地域遼闊,到秦朝(公元前222年)建鄞縣時,它的地域包括今鄞西以及奉化全境和寧海、象山一部分,縣府設在今奉化市的白杜村,其境內惟一通向大海的這條甬江,成為這一地區通往外界的主要水道。所以,當時甬江名氣己很大,鄞、甬兩個地名同時並存,指同一地域,但那時所指的甬江,是從剡江、鄞江和奉化方橋方向流來的東江匯合處開始,一直到鎮海口出海為止,而不是指今天的甬江。現在己將從甬山流至寧波市區新江橋的長達121公里江段稱為奉化江,而把奉化江和餘姚江匯合於寧波市三江口至鎮海口的22公里江段稱為甬江。
古時將甬江流經的區域都稱為「甬地」,盡管這塊土地的名稱曾經歷多次變遷,但「甬」始終作為它的簡稱,延續至今。
寧波春秋時期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的郭、貿、句章三縣,唐時稱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將明州府改為寧波取"海定則波寧"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肆』 關於寧波歷史的小論文
寧波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後為楚國轄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縣,屬會稽郡。兩漢、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3縣除隸屬的州、國和郡名時有變動外,其區域范圍基本未變。隋開皇九年9589年,3縣同餘姚合並,稱句章縣,縣治置小溪(今鄞州區鄞江鎮),仍屬會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設州治於三江口(現寧波老城區);武德八年(625年)改稱鄮縣,屬越州,縣治復置小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轄鄮、
慈溪、奉化、翁山4縣,州治也在小溪。唐長慶元年(821年)州治從小溪遷至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一千多年來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寧波最早的城垣為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劉牢之所築,稱筱牆,故址相傳在今西門筱牆巷一帶。
五代稱明州望海軍。北宋建隆元年(960)稱明州奉國軍。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轄溫台明越四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為慶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稱慶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設浙東道都元帥府。
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稱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亦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寧波逐漸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進,並形成三江、鎮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展的空間格局。1986年寧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計劃單列市。
寧波為何簡稱「甬」呢?「甬」在《辭海》里是指鍾柄。因「甬」字在古文中與鏞字相通,所以其本義是指大鍾。另外,從「甬」的字形來看,也很像我們平時在寺院里看到的大鍾形狀。而「甬」作為寧波的簡稱,則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了。當時,寧波這塊地方還不叫寧波,僅有鄞和句章兩個地名,隸屬於越國,是越王勾踐的領地。春秋後期成書的《國語·越語》載:「勾踐之地,東至於鄞。」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後一舉攻破吳國,生擒吳王夫差於姑蘇山上,然後將其流放到荒涼的舟山島。對這段歷史,《國語·越語》記載道:「請達王甬句東。」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也寫道:「請使吳王居甬東。」300多年後,司馬遷在《史記·吳世家》中再一次提到「甬」這個地方「越滅吳。勾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後夫差自盡。」史料中講的「甬」和「句」,就是指今寧波,而「甬東」、「甬句東」則是指現在的舟山島。
對「甬」字的來歷,三國時期的韋昭在《國語·吳語》註:「甬,甬江。」就是說「甬」這個地名源於甬江,而甬江又源於甬山。甬山就是今天鄞縣與奉化交界處的江口鎮塔山,發源於四明山麓,是雪竇山的余脈,山南為奉化,山北為鄞州。《奉化志》上講,甬山的得名是這座山很像覆置的大鍾,且山上水源豐富,像泉水一般湧出來,而「甬」 即含「涌」的意思,故稱甬山。如今《辭海》里解釋:「甬,浙江省寧波市的簡稱,因境內有甬江而得名。」
在春秋時期,鄞、甬地名己十分出名,而且地域遼闊,到秦朝(公元前222年)建鄞縣時,它的地域包括今鄞西以及奉化全境和寧海、象山一部分,縣府設在今奉化市的白杜村,其境內惟一通向大海的這條甬江,成為這一地區通往外界的主要水道。所以,當時甬江名氣己很大,鄞、甬兩個地名同時並存,指同一地域,但那時所指的甬江,是從剡江、鄞江和奉化方橋方向流來的東江匯合處開始,一直到鎮海口出海為止,而不是指今天的甬江。現在己將從甬山流至寧波市區新江橋的長達121公里江段稱為奉化江,而把奉化江和餘姚江匯合於寧波市三江口至鎮海口的22公里江段稱為甬江。
古時將甬江流經的區域都稱為「甬地」,盡管這塊土地的名稱曾經歷多次變遷,但「甬」始終作為它的簡稱,延續至今。
寧波春秋時期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的郭、貿、句章三縣,唐時稱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將明州府改為寧波取"海定則波寧"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伍』 急求一篇寧波市鄞州區歷史博物館的觀後感~
毛了,為了加分還給你寫作文啊。這人代寫作文都上網路了。
『陸』 去寧波博物館作文四百字
今天是特殊的一天。早晨一醒來,我就感受到陽光透過窗戶照在身上那種舒服的版感覺,這預示著今天是個「不權平凡」的一天。以前每個星期六都在家裡寫作業,這個星期我們101班要去寧波博物館參觀,興奮之情早已在我的心中按耐不住。
一下車,博物館其宏大的仿古建築,就映入了我的眼簾,讓我不禁驚嘆。進了門我就暈了,到處有人在排隊,不知道哪個展廳才適合我們看。這時媽媽走過來告訴我:博物館主題陳列有「東方神州寧波史跡陳列」、「明清竹刻藝術陳列」和「阿拉老寧波民俗陳列」。我們主要參觀了「阿拉老寧波民俗陳列館」,這里包括了「寧波老字型大小」、「甬上婚俗—十里紅妝」、「寧波老牆門」、「寧波節日風俗」、「寧波民間工藝美術及寧波戲曲與寧波方言」,在這里我體會了寧波的民俗,更感受了風土人情,其中「十里紅妝」展示出了婚慶場面,洋溢著熱鬧喜慶,也洋溢著淳樸的民風民情。在這里,媽媽還給我們小朋友買了寧波土特產豆沙卷糕。吃著寧波小吃,感受著寧波民俗,去尋找和拾回,就想走近了另一個時空,讓人看到了老寧波的一點一滴。
時間過得真快,走出博物館,我卻又一次一次地回頭。我知道,我和博物館還有下一次約會。
『柒』 寧波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寧波歷史博物館從2003年開始設計,-2005年完成設計, 2006年開始施工,至2008年11月 完工。建築回設計:王澍、陸文宇。
建築結構答形式採用鋼筋混凝土正交框架與局部橋梁結構,混凝土襯牆與回收舊磚瓦組合牆體 ,主要材料為竹條模板混凝土,回收舊磚瓦,本地石材 。
『捌』 寧波博物館 小論文
2008年12月日,經過四年籌建的寧波博物館正式開館。它猶如一顆明珠從東海之濱升起,一亮相就吸引了國際博物館界高端的目光。開館之日,「攜手2010:寧波國際博物館高峰論壇」在寧波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行,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國家文物局領導、國內外知名博物館館長、專家出席論壇,此論壇將誕生體現國際博物館先進理念的《寧波宣言》。同時,藉此國際論壇良機,寧波博物館還與英國諾丁漢市、德國亞琛市、波蘭比得哥什市、韓國大邱市、順天市、日本益田市等寧波的國際友好城市的九家博物館,簽署《建立寧波國家友好城市聯盟共識》,達成在展覽巡展互換、文博圖書資料共享、人才培訓交流、學術研究共探等合作意向……
建博物館是寧波人很早就做的一個夢,一個城市沒有一座綜合性的博物館,多少有些說不過去,特別是像寧波這樣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淀的地方。博物館人一直在朝著這個夢努力著:1981年寧波博物館在市展覽館掛牌;2001年寧波市博物館籌建辦公室在慶安會館成立;2004年11月寧波博物館重新選址、立項。這些舉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如今,寧波博物館終於落成,在中國博物館行業,頗有些大器晚成的意味。
寧波是一座國際化港口城市,寧波博物館以高起點、國際化水準亮相,它寄託著方方面面的希望。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巴音朝魯在博物館建設工地考察時明確提出:「寧波博物館要成為寧波向世界展示文明的窗口,走向世界的舞台!」
「窗口」剛剛打開,雖有些晚,但自然有著「後發優勢」:別人成功的,我們可以拿來;別人走的彎路,我們可以加以避免。可要在世界博物館之林,脫穎而出,沒有別的路可走,只能走開放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