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邊統論

歷史學邊統論

發布時間:2021-02-22 04:45:49

歷史學主要學什麼難學嗎

歷史學,簡稱史學,是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雖然在廣義上歷史可以包含人類以外的事物,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和人文學,歷史學主要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
歷史學研究歷史如何被編寫,故不側重於歷史事件本身,而注重怎樣重新解釋個別歷史學家的歷史觀。從事歷史學研究的人通稱為歷史學家。由於歷史學家們向來講究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實證精神,對於無法運用史料加以證明的事多避而不談,尤其恥於談理論。因此歷史學盡管有著悠久的發展過程,但其在近代的表現,相較於新興的社會科學,在理論基礎上則顯得相當脆弱。全世界的歷史學家至今對於「何謂歷史」與「何謂歷史學」等直接關繫到其生存命脈的議題,都沒有相同的共識,所以歷史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與研究主題,一直沒有辦法與其他學科被明確地界定,有時候一個歷史學家可能同時為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政治學家、心理學家,甚至生物演化學家。
但盡管如此,談到歷史學家們的工作內容,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共同性質:
能夠被稱為歷史學的研究,必定挑選跟真實的過去有關的主題,歷史學家不可以捏造與過去事實不符的人物與事件,與文學不同,必須服膺於證據的指導,每講一句話都要有充足的證據作為背後的支持,而這些被歷史學家拿來引證的證據,就通稱為「史料」。然而,在20世紀七十年代後,隨著所謂後現代思潮的興起,西方史學界出現了較為激進的理論家,如海登·懷特等,從語言學和修辭學等角度分析歷史書寫的結構,主張歷史與文學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歷史學家在進行歷史的編纂時必須盡量避免個人主觀的意見,不可以在從事歷史研究時展現自己的立場,因為歷史學家普遍相信自己的研究是要替現在的人重建真實的過去,如果加入過多自己的立場,會使真相遭到扭曲,進而遭到社會大眾的濫用。就客觀而言,錢鍾書以為再客觀的史識都難逃真相的扭曲,「史學以失真為難逃之劫」。錢鍾書雖意同司馬光據野史小說撰《通鑒》,又說「夫稗史小說,野語街談,即未可憑以考信人事,亦每足據以覘人情而徵人心,又光未申之義也。」
歷史學家除了重建過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去解釋為什麼過去會發生這些事情,以及這些事情為現代人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歷史學家與律師、政治家等同樣研讀歷史的人不同,歷史學家之研讀歷史著墨於思考隱藏在歷史背後的脈絡,而不著墨於評判古人的是非對錯。歷史學家必須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解釋過去,而不是用後人之見來指責前人之非。
傳統上,歷史學家是為了找尋某個大問題的答案才去從事研究,而這一種大問題通常與其同時代之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點使歷史學家有別於單純的好古癖。中國史的奠基者之一的司馬遷即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研究目標。歷史學者會為了解決當下政治改革的弊病而去研究古代政治改革的成敗得失,而不應毫無理由的去研究一個與現在生活無關的議題。歷史學並非為了累積知識而累積知識;反之,它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有計畫的研究。但是,在20世紀後期,隨著微觀史和文化史的興起,傳統的歷史觀遭到挑戰。女權主義和酷兒理論等「後學」指導下的新興學派批判了傳統史學與社會統治精英的緊密聯系,指出其研究方嚮往往忽略了邊緣人群和底層社會。

❷ 歷史學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的基本觀點

歷史制度主義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學者在對政治系統論、結構功能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以及舊制度研究等理論的批判和繼承過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它有選擇地繼承了傳統制度主義研究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如重視歷史的價值,結構對行為特有的塑造功能,歸納法等;另一方面,又汲取了行為主義革命時期乃至後行為主義時期的最新研究成果。「集團理論」、「結構- 功能主義」、「回歸國家學派」、「組織理論」、「學習理論」、「符號互動理論」、「歷史社會學」等諸多理論都是歷史制度主義賴以生長的土壤和養料。在研究方法上,歷史制度主義在改造傳統制度研究那種律法尊重主義 (legalism)、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整體主義(holism)、歷史主義(historicism)、規范分析 (normative analysis)基礎上,兼收並蓄了行為主義時期動態的、量化的、模型化的科學化研究進路,這成為新、舊制度主義區隔的一個顯著標志。更為重要的是,歷史制度主義還被賦予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整合者身份。如果說社會學制度主義走的是「適當性邏輯」,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偏愛的則是「算計邏輯 「。一個是宏觀視角下文化模式對行為的塑造和建構,一個是微觀層面上正式規則對行為和利益的認知與追逐。歷史制度主義的顯著特徵即在於,在文化模式--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和微觀行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間取了一個中間值,形成了一種不同於二者的以歷史為基礎的結構性大事件分析法。

社會學制度主義:建立在社會人的假設基礎之上——區別於單純的經濟人或理性人,強調義務和責任,但也沒有忽視人的自利特徵。個人的政治行動受到制度、習俗、慣例的規定和制約,不完全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個人的偏好不是既定的,政治和社會制度能夠影響和塑造個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為方式等。

主要觀點:1、關於制度的概念。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偏好、資源的分配和規則都是內生於制度的,應在制度框架內來認識公民個人的行為,觀念和思想,人是制度中的人,並且一出生就處在一定的制度之中,學習和適應特定的制度規范。
2、關於制度來源。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意義結構的制度來源於人們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適應性邏輯」(a logic of appropriateness) 。日常規范(如典禮、儀式等) 非常自然的來自於受這種邏輯支配的人們之間的互動。
3、何為好制度。在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看來,制度的容量以及制度適應環境的能力普遍被看作是好制度的標志,組織存在的時間越長就越意味著某種制度是成功的。因此,從規范性標准來看,能夠將價值灌輸給成員的制度是好制度;從規制(regulated) 角度看,能夠控制參與者行為的制度是好制度;從認知(cognitive) 的角度看,處理信息的能力越強,能更好地從信息中得出適宜性結論的制度是好制度
4、個人與制度的相互影響。社會學制度主義強調制度對個人的影響,制度是一種規范、象徵、意義結構、組織結構等多要素的復合體,制度通過意義解釋、規范來影響個人的偏好進而影響個人的行為,個人在組織中會通過三個步驟,即習慣化、客觀化、沉澱化最終形成對組織或規范的認同。

❸ 歷史學的基本理論有哪些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內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容,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❹ 怎樣理解歷史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1.歷史觀與方法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都屬於認識論的范圍,統一在如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從馬克思主義來說,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
2.方法論和歷史觀的根本區別在於,歷史觀主要解決社會歷史「是什麼」的問題,包括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其中科學的歷史觀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決定了怎樣看待過去,怎樣根據過去評價現在和未來。而科學的方法論是指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
3.歷史觀與方法論都屬於認識論的范圍,統一在如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其中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1)《資本論》是馬克思畢其一生精力寫就的一部偉大的經濟學哲學著作,它同時也是一部科學方法論的巨著。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始終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批判的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創立了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唯物主義辯證法。通過深入學習《資本論》,概括總結其中的方法論的精神實質,對於我們深刻反思和總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就是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過程,它在理論體系的內容結構上、哲學的主題和研究對象上、哲學的本質特徵和使命上,都具有和以往不同的特點,屬於哲學發展的飛躍。
(3)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 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 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 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 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 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 近代哲學的歷史觀用「人」 的觀點解釋歷史, 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 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 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 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 。 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 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 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 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4)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 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 亦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是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這種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5)掌握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就能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自覺應用於引導國家和社會發展。

❺ 論及當朝統治者的史學著作為 .

(D)《資治通鑒》
有很多人可能認為是史記,但是史記論述漢武帝是在漢武帝死後,所以叫《孝武本紀》

❻ 博弈論可以與歷史學和宏觀經濟學結合嗎

可以的。博弈論和歷史學的結合,屬於一個比較偏門的領域,但這方面的研究還是專有的。

作者分析得出,商人通過高工資的誘惑以及中止代理關系的限制來使代理人保持誠實。當工資足夠高,使失業和受僱傭的代理人對一生的預期收入的現值之差大於代理人在一期中進行欺騙所得的收益,這樣代理人的最佳策略就是保持誠實。這一工資額可以稱為最優工資額。

❼ 統計的起源是什麼,歷史來源

統計一詞起源於國情調查,最早意為國情學。統計語源最早出現於中世界拉丁語的Status,意思指各種現象的狀態和狀況。由這一語根組成義大利語Stato,表示「國家」的概念,也含有國家結構和國情知識的意思。

根據這一語根,最早作為學名使用的「統計」,是 在十八世紀德國政治學教授亨瓦爾(G.Achenwall)在1749年所著《近代歐洲各國國家學綱要》一書緒言中,把國家學名定為「Statistika」(統計)這個詞。原意是指「國家顯著事項的比較和記述」或「國勢學」,認為統計是關於國家應注意事項的學問。

此後,各國相繼沿用「統計」這個詞,並把這個詞譯成各國的文字,法國譯為Statistique,義大利譯為Statistica,英國譯為Statistics,日本最初譯為「政表」、「政算」、「國勢」、「形勢」等,直到1880年在太政官中設立了統計院,才確定以「統計」二字正名。

1903年(清光緒廿九年)由鈕永建、林卓南等翻譯了四本橫山雅南所著的《統計講義錄》一書,把「統計」這個詞從日本傳到我國。1907年(清光緒卅三年)彭祖植編寫的《統計學》在日本出版,同時在國內發行,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本「統計學」書籍。「統計」一詞就成了記述國家和社會狀況的數量關系的總稱。

(7)歷史學邊統論擴展閱讀

在實際應用中,人們對統計一詞的理解一般有三種涵義:統計工作、統計資料和統計科學:

(1)統計工作。

指利用科學的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和提供關於社會經濟現象數量資料的工作的總稱,是統計的基礎。也稱統計實踐,或統計活動,是在一定統計理論指導下,採用科學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統計資料的一系列活動過程。

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治國和管理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現實生活中,統計工作作為一種認識社會經濟現象總體和自然現象總體的實踐過程,一般包括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四個環節。

(2)統計資料。

指通過統計工作取得的、用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數據資料的總稱。統計工作所取得的各項數字資料及有關文字資料,一般反映在統計表、統計圖、統計手冊、統計年鑒、統計資料匯編和統計分析報告中。也稱統計信息,是反映一定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或自然現象總體的特徵或規律的數字資料、文字資料、圖表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的總稱。

包括剛剛調查取得的原始資料和經過一定程度整理、加工的次級資料,其形式有:統計表、統計圖、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統計報告和其他有關統計信息的載體。

(3)統計科學。

也稱統計學,是統計工作經驗的總結和理論概括,是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指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統計資料的理論與方法。統計學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通過利用概率論建立數學模型,收集所觀察系統的數據,進行量化的分析、總結,並進而進行推斷和預測,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它被廣泛的應用在各門學科之上,從物理和社會科學到人文科學,甚至被用來工商業及政府的情報決策之上。

❽ 有沒有人說一說統計學的歷史呀

統計學概述
統計學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通過利用概率論建立數學模型,收集所觀察系統的數據,進行量化的分析、總結,並進而進行推斷和預測,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它被廣泛的應用在各門學科之上,從物理和社會科學到人文科學,甚至被用來工商業及政府的情報決策之上。

統計學主要又分為描述統計學和推斷統計學。給定一組數據,統計學可以摘要並且描述這份數據,這個用法稱作為描述統計學。另外,觀察者以數據的形態建立出一個用以解釋其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數學模型,以之來推論研究中的步驟及母體,這種用法被稱做推論統計學。這兩種用法都可以被稱作為應用統計學。另外也有一個叫做數理統計學的學科專門用來討論這門科目背後的理論基礎。

統計學的發展歷程

統計學的英文statistics最早是源於現代拉丁文statisticum collegium (國會)以及義大利文 statista (國民或政治家)。 德文Statistik,最早是由Gottfried Achenwall(1749)所使用,代表對國家的資料進行分析的學問,也就是「研究國家的科學」。在十九世紀統計學在廣泛的數據以及資料中探究其意義,並且由John Sinclair引進到英語世界。

統計學是一門很古老的科學,一般認為其學理研究始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時代,迄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統計學至少經歷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數」和「統計分析科學」三個發展階段。所謂「數理統計」並非獨立於統計學的新學科,確切地說它是統計學在第三個發展階段所形成的所有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新方法的一個綜合性名詞。概率論是數理統計方法的理論基礎,但是它不屬於統計學的范疇,而屬於數學的范疇。

統計學的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稱之為「城邦政情」(Matters of state)階段

「城邦政情」階段始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撰寫「城邦政情」或「城邦紀要」。他一共撰寫了一百五十餘種紀要,其內容包括各城邦的歷史,行政,科學,藝術,人口,資源和財富等社會和經濟情況的比較,分析,具有社會科學特點。「城邦政情」式的統計研究延續了一兩千年,直至十七世紀中葉才逐漸被「政治算數」這個名詞所替代,並且很快被演化為「統計學」(Statistics)。統計學依然保留了城邦(state)這個詞根。

第二階段稱之為「政治算數」(Politcal arthmetic)階段

與「城邦政情」階段沒有很明顯的分界點,本質的差別也不大。

「政治算數」的特點是統計方法與數學計算和推理方法開始結合。分析社會經濟問題的方式更加註重運用定量分析方法。

1690年英國威廉·配弟出版 (政治算數)一書作為這個階段的起始標志.

威廉·配弟用數字,重量和尺度將社會經濟現象數量化的方法是近代統計學的重要特徵。因此,威廉?配弟的(政治算數)被後來的學者評價為近代統計學的來源,威廉?配弟本人也被評價為近代統計學之父。

配弟在書中使用的數字有三類:

第一類是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統計調查和經驗觀察得到的數字.因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書中通過嚴格的統計調查得到的數據少,根據經驗得出的數字多;

第二類是運用某種數學方法推算出來的數字。其推算方法可分為三種:

「(1)以已知數或已知量為基礎,循著某種具體關系進行推算的方法;

(2)通過運用數字的理論性推理來進行推算的方法;

(3)以平均數為基礎進行推算的方法」;

第三類是為了進行理論性推理而採用的例示性的數字.配弟把這種運用數字和符號進行的推理稱之為「代數的演算法」。從配弟使用數據的方法看,「政治算數」階段的統計學已經比較明顯地體現了「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和藝術」特點,統計實證方法和理論分析方法渾然一體,這種方法即使是現代統計學也依然繼承。

第三階段稱之為「統計分析科學」(Science of statistical analysis)階段

在「政治算數」階段出現的統計與數學的結合趨勢逐漸發展形成了「統計分析科學」。

十九世紀末,歐洲大學開設的「國情紀要」或「政治算數」等課程名稱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統計分析科學」課程.當時的「統計分析科學」課程的內容仍然是分析研究社會經濟問題。

「統計分析科學」課程的出現是現代統計發展階段的開端. 1908年,「學生」氏(William Sleey Gosset的筆名Student)發表了關於t分布的論文,這是一篇在統計學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文章。它創立了小樣本代替大樣本的方法,開創了統計學的新紀元。

現代統計學的代表人物首推比利時統計學家奎特萊(Adolphe Quelet),他將統計分析科學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領域,因為他深信統計學是可以用於研究任何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

現代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概率論始於研究賭博的機遇問題,大約開始於1477年。數學家為了解釋支配機遇的一般法則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逐漸形成了概率論理論框架。在概率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到十九世紀初,數學家們逐漸建立了觀察誤差理論,正態分布理論和最小平方法則。於是,現代統計方法便有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統計學的觀念
為了將統計學應用到科學,工業以及社會問題上,我們由研究母體開始。這可能是一個國家的人民,石頭中的水晶,或者是某家特定工廠所生產的商品。一個母體甚至可能由許多次同樣的觀察程序所組成;由這種資料搜集所組成的母體我們稱它叫時間序列。

為了實際的理由,我們選擇研究母體的子集代替研究母體的每一筆資料,這個子集稱做樣本。以某種經驗設計實驗所搜集的樣本叫做資料。資料是統計分析的對象,並且被用做兩種相關的用途:描述和推論。

描述統計學處理有關敘述的問題:資料是否可以被有效的摘要,不論是以數學或是圖片表現,以用來代表母體的性質?基礎的數學描述包括了平均數和標准差。圖像的摘要則包含了許多種的表和圖。

推論統計學被用來將資料中的數據模型化,計算它的機率並且做出對於母體的推論。這個推論可能以對/錯問題的答案所呈現(假設檢定),對於數字特徵量的估計(估計),對於未來觀察的預測,關聯性的預測(相關性),或是將關系模型化(回歸)。其他的模型化技術包括變異數分析(ANOVA),時間序列,以及資料采礦。

相關的觀念特別值得被拿出來討論。對於資料集合的統計分析可能顯示兩個變數(母體中的兩種性質)傾向於一起變動,好像它們是相連的一樣。舉例來說,對於人收入和死亡年齡的研究期刊可能會發現窮人比起富人平均來說傾向擁有較短的生命。這兩個變數被稱做相關的。但是實際上,我們不能直接推論這兩個變數中有因果關系;參見相關性推論因果關系(邏輯謬誤)。

如果樣本足以代表母體的,那麼由樣本所做的推論和結論可以被引申到整個母體之上。最大的問題在於決定樣本是否足以代表 整個母體。統計學提供了許多方法來估計和修正樣本和搜集資料過程中的隨機性(誤差),如同上面所提到的透過經驗所設計的實驗。參見實驗設計。

要了解隨機性或是機率必須具備基本的數學觀念。數理統計(通常又叫做統計理論)是應用數學的分支,它使用機率論來分析並且驗證統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統計方法是有效的只有當這個系統或是所討論的母體滿足方法論的基本假設。誤用統計學可能會導致描述面或是推論面嚴重的錯誤,這個錯誤可能會影響社會政策,醫療實踐以及橋梁或是核能發電計劃結構的可靠性。

即使統計學被正確的應用,結果對於不是專家的人來說可能會難以陳述。舉例來說,統計資料中顯著的改變可能是由樣本的隨機變數所導致,但是這個顯著性可能與大眾的直覺相悖。人們需要一些統計的技巧(或懷疑)以面對每天日常生活中透過引用統計數據所獲得的資訊。

統計方法
1)測量的尺度

統計學一共有四種測量的尺度或是四種測量的方式。這四種測量(名目,順序,等距,等比)在統計過程中具有不等的實用性 。等比尺度(Ratio measurements)擁有零值及資料間的距離是相等被定義的,等距尺度(Interval measurements)資料間的距離是相等被定義的但是它的零值並非絕對的無而是自行定義的(如智力或溫度的測量)。( Ordinal measurements)順序尺度的意義並非表現在其值而是在其順序之上。名目尺度(Nominal measurements)的測量值則不具量的意義。

2)統計技術

以下列出一些有名的統計檢定方法以及可供驗證實驗數據的程序

費雪最小顯著差異法(Fisher's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est )

學生t檢驗(Student's t-test)

曼-惠特尼 U 檢定(Mann-Whitney U)

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相關性(correlation)

皮爾森積矩相關系數(Pearson pro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史匹曼等級相關系數(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卡方分配(chi-square )

統計學歷史中的學派
一、18-19世紀——統計學的創立和發展

德國的斯勒茲曾說過:「統計是動態的歷史,歷史是靜態的統計。」可見統計學的產生與發展是和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緊密相聯的。

(1)統計學的創立時期

統計學的萌芽產生在歐洲。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是統計學的創立時期。在這一時期,統計學理論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術派別,主要有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

1、國勢學派

國勢學派又稱記述學派,產生於17世紀的德國。由於該學派主要以文字記述國家的顯著事項,故稱記述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爾曼·康令和阿亨華爾。康令第一個在德國黑爾姆斯太特大學以「國勢學」為題講授政治活動家應具備的知識。阿亨華爾在格丁根大學開設「國家學」課程,其主要著作是《近代歐洲各國國勢學綱要》,書中講述「一國或多數國家的顯著事項」,主要用對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解國家組織、領土、人口、資源財富和國情國力,比較了各國實力的強弱,為德國的君主政體服務。因在外文中「國勢」與「統計」詞義相通,後來正式命名為「統計學」。該學派在進行國勢比較分析中,偏重事物性質的解釋,而不注重數量對比和數量計算,但卻為統計學的發展奠定了經濟理論基礎。但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事物量的計算和分析顯得越來越重要,該學派後來發生了分裂,分化為圖表學派和比較學派。

2、政治算術學派

政治算術學派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英國,創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其代表作是他於1676年完成的《政治算術》一書。這里的「政治」是指政治經濟學,「算術」是指統計方法。在這部書中,他利用實際資料,運用數字、重量和尺度等統計方法對英國、法國和荷蘭三國的國情國力,作了系統的數量對比分析,從而為統計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因此馬克思說:「威廉·佩第——政治經濟學之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統計學的創始人。」

政治算術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約翰·格朗特(1620-1674)。他以1604年倫敦教會每周一次發表的「死亡公報」為研究資料,在 1662年發表了《關於死亡公報的自然和政治觀察》的論著。書中分析了60年來倫敦居民死亡的原因及人口變動的關系,首次提出通過大量觀察,可以發現新生兒性別比例具有穩定性和不同死因的比例等人口規律;並且第一次編制了「生命表」,對死亡率與人口壽命作了分析,從而引起了普遍的關注。他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了統計學作為國家管理工具的重要作用。

(2)統計學的發展時期

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是統計學的發展時期。在這時期,各種學派的學術觀點已經形成,並且形成了兩主要學派,即數理統計學派和社會統計學派。

1、數理統計學派

在18世紀,由於概率理論日益成熟,為統計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葉,把概率論引進統計學而形成數理學派。其奠基人是比利時的阿道夫·凱特勒(1796-1874),其主要著作有:《論人類》、《概率論書簡》、《社會制度》和《社會物理學》等。他主張用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正式把古典概率論引進統計學,使統計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凱特勒在研究過程中混淆了自然現象和本質區別,對犯罪、道德等社會問題,用研究自然現象的觀點和方法作出一些機械的、庸俗化的解釋。但是,他把概率論引入統計學,使統計學在「政治算術」所建立的「算術」方法的基礎上,在准確化道路上大大跨進了一步,為數理統計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社會統計學派

社會統計學派產生於19世紀後半葉,創始人是德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克尼斯(1821-1889),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恩格爾(1821- 1896)、梅爾(1841-1925)等人。他們融合了國勢學派與政治算術學派的觀點,沿著凱特勒的「基本統計理論」向前發展,但在學科性質上認為統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變動原因和規律性的實質性科學,以此同數理統計學派通用方法相對立。社會統計學派在研究對象上認為統計學是研究體而不是個別現象,而且認為由於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和整體性,必須地總體進行大量觀察和分析,研究其內在聯系,才能揭示現象內在規律。這是社會統計學派的「實質性科學」的顯著特點。

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統計學提供更多的統計方法;社會科學本身也不斷地向細分化和定量化發展,也要求統計學能提供更有效的調查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因此,社會統計學派也日益重視方法論的研究,出現了從實質性方法論轉化的趨勢。但是,社會統計學派仍然強調在統計研究中必須以事物的質為前提和認識事物質的重要性,這同數理統計學派的計量不計質的方法論性質是有本質區別的。

二、20世紀——迅速發展的統計學

20世紀初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統計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由記述統計向推斷統計發展。記述統計是對所搜集的大量數據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綜合概括,通過圖示、列表和數字,如編制次數分布表、繪制直方圖、計算各種特徵數等,對資料進行分析和描述。而推斷統計,則是在搜集、整理觀測的樣本數據基礎上,對有關總體作出推斷。其特點是根據帶隨機性的觀測樣本數據以及問題的條件和假定(模型),而對未知事物作出的,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斷。目前,西方國家所指的科學統計方法,主要就是指推斷統計來說的。

2、由社會、經濟統計向多分支學科發展。在20世紀以前,統計學的領域主要是人口統計、生命統計、社會統計和經濟統計。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到今天,統計的范疇已覆蓋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幾乎無所不包,成為通用的方法論科學。它被廣泛用於研究社會和自然界的各個方面,並發展成為有著許多分支學科的科學。

3、統計預測和決策科學的發展。傳統的統計是對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物進行統計,提供統計資料和數據。20世紀3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經濟、社會、軍事等方面的客觀需要,統計預測和統計決策科學有了很大發展,使統計走出了傳統的領域而被賦予新的意義和使命。

4、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與統計學的相互滲透和結合,使統計科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和日趨完善。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在許多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方面有著共同之處,三者從不同角度、側面提出了解決共同問題的方法和原則。三論的創立和發展,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科學圖景和科學家的思維方式,也使統計科學和統計工作從中吸取了營養,拓寬了視野,豐富了內容,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

5、計算技術和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在統計領域不斷得到開發和應用。近幾十年間,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使統計數據的搜集、處理、分析、存貯、傳遞、印製等過程日益現代化,提高了統計工作的效能。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益擴大了傳統的和先進的統計技術的應用領域,促使統計科學和統計工作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如今,計算機科學已經成為統計科學不可分割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理論和實踐深度和廣度方面也不斷發展。

6.統計在現代化管理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在現代化國家管理和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一切社會生活都離不開統計。英國統計學家哈斯利特說:「統計方法的應用是這樣普遍,在我們的生活和習慣中,統計的影響是這樣巨大,以致統計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也不過分。」甚至有的科學有還把我們的時代叫做「統計時代」。顯然,20世紀統計科學的發展及其未來,已經被賦予了劃時代的意義。

統計學現狀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統計學廣泛吸收和融合相關學科的新理論,不斷開發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深化和豐富了統計學傳統領域的理論與方法,並拓展了新的領域。今天的統計學已展現出強有力的生命力。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實踐發展的需要對統計學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長和不斷完善,統計學的潛在功能將得到更充分更完滿的開掘。

第一,對系統性及系統復雜性的認識為統計學的未來發展增加了新的思路。由於社會實踐廣度和深度迅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系統性及系統的復雜性認識也更加全面和深入。隨著科學融合趨勢的興起,統計學的研究觸角已經向新的領域延伸,新興起了探索性數據的統計方法的研究。研究的領域向復雜客觀現象擴展。21世紀統計學研究的重點將由確定性現象和隨機現象轉移到對復雜現象的研究。如模糊現象、突變現象及混沌現象等新的領域。可以這樣說,復雜現象的研究給統計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

第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法將為統計分析方法的發展提供新的思想。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是錢學森教授於1990年提出的。這一方法的實質就是將科學理論、經驗知識和專家判斷相結合,提出經驗性的假設,再用經驗數據和資料以及模型對它的確實性進行檢測,經過定量計算及反復對比,最後形成結論。它是研究復雜系統的有效手段,而且在問題的研究過程中處處滲透著統計思想,為統計分析方法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

第三,統計科學與其他科學滲透將為統計學的應用開辟新的領域。現代科學發展已經出現了整體化趨勢,各門學科不斷融合,已經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由於事物之間具有的相互聯系性,各學科之間研究方法的滲透和轉移已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一大趨勢。許多學科取得的新的進展為其他學科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模糊論、突變論及其他新的邊緣學科的出現為統計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科學方法和思想。將一些尖端科學成果引入統計學,使統計學與其交互發展將成為未來統計學發展的趨勢。統計學也將會有一個令人振奮的前景。今天已經有一些先驅者開始將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以及圖論、混沌理論、模糊理論等方法和理論引入統計學,這些新的理論和方法的滲透必將會給統計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統計學產生於應用,在應用過程中發展壯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學科相互融合趨勢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統計學的應用領域、統計理論與分析方法也將不斷發展,在所有領域展現它的生命力和重要作用。

學科分支
一些學科大量地利用了應用統計學,以至它們自己已經各自獨立成為一門學科。

統計學的分支學科有:

統計學史

理論統計學

統計調查分析理論

統計核算理論

統計監督理論

統計預測理論

統計邏輯學

統計法學

描述統計學

推斷統計學

經濟統計學

宏觀經濟統計學

微觀經濟統計學

管理統計學

科學技術統計學

農村經濟調查

社會統計學

教育統計學

文化與體育統計學

衛生統計學

司法統計學

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統計學

生活質量統計學

人口統計學

環境與生態統計學

自然資源統計學

環境統計學

生態平衡統計學

國際統計學

國際標准分類統計學

國際核算體系與方法論體系

國際比較統計學

其他

生物統計學

商務統計學

工程統計學

心理統計學

化學統計學

檔案統計學

社會經濟統計學

水文統計學

數理統計學

統計語言學

統計物理學

化學統計學

延伸學科

有些科學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方法使得他們擁有各自的統計術語,這些學科包括:

農業科學

生物統計

商用統計

資料采礦(應用統計學以及圖形從資料中獲取知識)

經濟統計學

電機統計

統計物理學

人口統計

心理統計學

教育統計學

社會統計(包括所有的社會科學)

文獻統計分析

化學與程序分析(所有有關化學的資料分析與化工科學)

運動統計學,特別是棒球以及曲棍球

統計對於商業以及工業是一個基本的關鍵。他被用來了解與測量系統變異性,程序控制,對資料作出結論,並且完成資料取向的決策。在這些領域統計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❾ 名詞解釋1,史學概論;2、歷史本體論;3、歷史認識論;4、歷史方法論;

1. 是一本書,本書基本是一本「史學入門手冊」,介紹本學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疇,結合大量普通歷史學家的論著,介紹查找資料的門徑,選題的操作,史料的閱讀和理解;講述考訂史實,分析歷史現象,寫作合格論著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介紹史學傳統,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試圖溝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開展對話的共同平台。 本書是大學歷史學科本科生基礎課教材,分章節講述了歷史學的性質,學科特點,從事歷史學研究需要訓練,簡要介紹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2.歷史本體論:也即是對客觀歷史本質的反思。歷史認識論和方法論則是對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論思考。也有學者把史學本體論稱為歷史理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稱為歷史學理論或史學理論

3. 歷史認識論是關於歷史認識的理論,它與歷史本體論、歷史方法論或史學方法論共同構成了歷史哲學。具體說來,它是關於歷史認識主體認識其客體的過程、特徵、方法等等的理論,它主要涉及歷史認識主體(人、特別是史學家)和歷史認識客體(即客觀歷史)各自的特點,二者之間的關系,涉及歷史認識過程的特點、歷史認識正誤的原因及其檢驗方法,還涉及歷史認識如何對實踐乃至對現實發展進程的影響。

4.覃正愛撰著的《歷史方法論》(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針對目前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注重理論而忽視方法的傾向,結合學術界關於唯物主義方法的討論,並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維方法進行研究,構建了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相一致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體系,從而使作為世界觀的歷史唯物主義與作為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達到了內在的統一。

該書構建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體系包括四種方法即研究評價方法、科學預測方法、社會改造方法和理論建構方法。各種方法既具有歷史理論根據,又具有內在的嚴密的邏輯聯系。其中研究評價方法是基礎,科學預測方法是核心,社會改造方法是關鍵,理論建構方法是體系建設的需要。該書作為一本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專著,具有相當的創意和深度,是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一個新視角,有利於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邊統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