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中歷史必修四知識點

高中歷史必修四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2-02 04:02:43

Ⅰ 急!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一至四章 知識點歸納

我自己看了 覺得還可以: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總結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2、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和國
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行政權 總統 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時可行使獨裁權。
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
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權 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任職。
聯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
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後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於最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於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後的德國為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絕對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5意義: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制度的確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Ⅱ 高中歷史必修3 前四個單元的知識點整理。急求急求!!

第一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知道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
百家爭鳴:諸子各家,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歷經春秋--戰國--秦--至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結束。儒、墨、法諸家,側重於政治道德,老、庄則側重於對宇宙本體及其發展規律的探索。
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社會大動盪是根本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繁榮提供物質條件。
②社會大變革和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
③私學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識、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百家爭鳴意義:對後世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則(禮);
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道、辯證法);
法家思想:變革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思想武器;
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諸子百家代表及其思想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兵家:孫臏與《孫臏兵法》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以孔子為尊,經典六經等,政治上:仁禮,注重倫理道德的學派。
1.孔子學說: 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整理《詩》《書》《禮》《易》《樂》和《春秋》後稱為「六經」, 思想體現於其弟子著的《論語》。
Ⅰ孔子思想①政治學說( 「仁」、「禮」是其思想核心):A、「仁」:仁者愛人,遵循「忠恕」之道,構建和諧社會;B、「禮」:「克己復禮」,「正名」,恢復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體現其保守一面)C、「為政以德」: 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任意刑殺。
②天道觀(哲學觀點): 「敬鬼神而遠之」,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教育原則:「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法;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Ⅱ如何評價孔子的思想?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目的:調整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助於調解社會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穩定。在階級社會里是無法實現的.
Ⅲ孔子思想影響:
1)孔子學說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
2)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3)孔子心目中的聖人是堯舜禹,而他為中國思想文化(整理典籍,文化傳承)、政治、教育(開創私學,文化下移)、民族精神(中庸、和同、積極向上、樂觀)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使得後來的人們推崇他為聖人。
2.孟子戰國儒家思想大師,思想體現於其弟子著的《孟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Ⅰ孟子:①政治上,仁政思想(核心):以德服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②人性問題上,人性本善。
③倡導先義後利的浩然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荀子。戰國儒學大師。
Ⅰ荀子思想①天道觀上,主張「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即人能認識自然規律,並按自然規律辦事。②人性問題上,他主張性惡論。所以②政治上,禮法並用。
Ⅱ荀子思想的影響:荀子從儒家到法家的過渡,他的弟子韓非、李斯發展了他的政治思想,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
第二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變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時期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新儒學
3.宋明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4.明清儒學繼續與變異——李、黃、顧、王的思想
【二】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漢代
1、歷史背景:1)漢武帝時經濟得到恢復發展,黃老之學不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2)經過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2.董仲舒主張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發展儒家思想: ①.「天人感應」學說: 「君權神授」和仁政, 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 ②倫理道德,提出「三綱五常」
3.評價:儒學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從而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儒學的發展——程朱理學
1.概念解析: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儒學新體系,因此被稱為 「理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2.理學形成的歷史背景: 1)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得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信仰出現危機感。2)三教相互滲透,出現「三教合一」的潮流。3)為了振興儒教,唐宋儒家學者不斷探索,深受佛老思想影響,儒學不斷豐富。
3.程朱理學: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南宋的朱熹為集大成者。
①.世界觀:「理」,是世界的本源,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倫理道德;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
②方法論: 「格物致知」。
③ 「存天理,滅人慾」。 ————屬於客觀唯心主義哲學
4.陸王心學:代表南宋的陸九淵,明朝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陸九淵①世界觀: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心即理也」。 ②方法論進行內心的反省以求理。
陽明心學 :「致良知」,克服私慾, 回復良知。 ———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哲學
5.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
Ⅰ共同點:
1、內容: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核心思想都是都是「理」。
2.實質: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響: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Ⅱ不同點:1、對理的具體認識不同:
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程朱理學主張 「格物致知」;陸王心學提出,內心反省,克服私慾,回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宋明理學的影響
1、消極: 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2、積極: 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特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凸顯人性的庄嚴。
【四】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批判思想
1.批判思想產生的背景
1)政治——專制統治腐朽,農民起義風起雲涌;
2)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緩慢發展(根源);
3)社會風尚: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競相逐利;
4思想——八股取士,因循死板,。
2.李贄《藏書》《焚書》,思想內容:
1、否認孔孟之道,反對絕對思想權威,提倡思想自由。
2、痛斥程朱理學的虛偽,反對「存天理,滅人慾」,認可追求物質利益。
3.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禮教,倡男女平等。
4、提出「萬物皆生於兩」,從根本上否定「三綱五常」的「天理」,動搖「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基礎。
思想影響:具有鮮明的反封建色彩,沖擊迂腐的綱常名教,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有利於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
3.三大思想家
Ⅰ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學術思想,治學務實,學以致用,反對空談;政治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經濟上,經世致用。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學術思想,「天下為主,君為客」; 政治上,君主專制是天下大害;經濟上,工商皆本。
王夫之:《讀通鑒論》;學術思想,唯物主義;經濟上,振興工商業。
Ⅱ總結:黃宗羲、顧炎武、王夫子的進步思想:
(1)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限制君主,提倡「人民為主」。
(2)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商業發展,強調經世致用。
(3)思想學術上: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建時代特色新思想體系, 唯物思想。
Ⅲ對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評價
1.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專制主義,重視手工業、商業,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2. 局限性:資本主義萌芽力量弱小,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總結】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前秦儒家思想,儒學的勃興 第二階段:董仲舒的改造,成為正統思想
第三階段:程朱理學,新的儒學體系 第四階段:對儒學批判繼承,構建時代特色新思想

一、中國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
成就 時間 代表人物 著作或成就 地位
天文學成就 戰國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經 》 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東漢 張衡 水運渾象儀、地動儀 地球是圓的,早歐洲1000年
唐代 僧一行 黃道游儀、測量子午線、水運渾象儀 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化;第一次測子午線長度
元朝 郭守敬 簡儀、天體測量、《授時歷》 中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
數學成就 春秋 九九乘法表、度量衡、 算籌
元代 珠算
漢 《周髀算經》 勾股定理早歐洲500年
《九章算術》 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南朝 祖沖之 圓周率小數點後7位 領先世界1000年
農學 南北朝 賈思勰 《 齊民要術 》 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元代 王禎 《 農書 》 生產工具改革、重要影響
明代 徐光啟 《農政全書 》 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醫學成就 至西漢 《黃帝內經》 中醫理論基礎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醫聖
華佗 麻沸散、五禽戲 最早的麻醉葯和保健操
明代 李時珍 《本草綱目》 古代醫學最高成就
手工業 明代 宋應星 《天工開物》 17世紀工藝網路全書
四大發明 造紙術 西漢 植物纖維紙 12世紀傳入歐洲
東漢蔡倫 改進造紙術
印刷術 唐代 雕版印刷術
宋代畢生 泥活字印刷術 13世紀傳入歐洲
火葯 唐代 製成火葯、用於軍事 13、14世紀傳入歐洲
宋元 軍事上廣泛使用
指南針 戰國 司南
北宋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業 13世紀傳入歐洲
3、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的發展:文人畫興起
背景:漢末以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流離,文人覺醒,知識分子專業畫家也登上了歷史舞台,文人畫產生。
成就: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口號,注重人的精神氣質,使繪畫藝術從實踐到理論都得到了很大發展,他的名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張僧繇繪畫的水平,從成語畫龍點睛中可見一斑。
4、唐代的繪畫: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
背景: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興盛,文化全面輝煌,博大精深。
成就:人物畫,吳道子,閻立本。山水畫,吳道子,他用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動之勢,人稱「吳帶當風」。《天王送子圖》是他的代表作;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卷》,《步輦圖》。
5、宋代的繪畫:文人畫發展。背景:「重文輕武」的國策,理學對個人修養的注重,文人山水畫高度成熟,成為主流。
成就:北宋文人山水畫體現了國家統一之後的開闊心態;南宋文人山水畫表露對南宋偏安一隅的寫景照,代表有馬遠《山徑春行圖》,夏圭:《山水十二景》。
宋代風俗畫。背景:商業的興盛,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民間文化繁榮。成就:題材相當廣泛,市井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最有名的要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6、明清時期:文人畫追求個性,不拘成法。背景: 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盪: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傳統社會秩序的松動和價值觀念的變異,明清交際的社會動盪。成就:朱耷, 有八大山人別號,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鳥畫。 反映出八大山人孤傲、冷峻的性格特點。清代鄭板橋時常以梅蘭竹自比,表現他對現實的反抗心情。
明清小說木刻版畫,民間年畫、門畫,布貼畫、剪紙。
7、中國畫的特點
宮廷畫、民間畫注重寫實;文人畫不求形似,注重寫意,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
第三部分古代文學
中國文學的主要成就,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305篇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諸侯國的民歌,《關 雎》、《碩 鼠》是名篇,風的內容,有的揭露、諷刺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有的反映了人民反抗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反映生產勞動情況,有的是戀愛情歌;雅,是宮廷的宴飲歌;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四言為主,重章疊句結構,成熟的詩歌形式,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源頭。
二、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屈原(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出國方言,創造的新的詩歌體裁,不同於《詩經》的四言體,採用靈活的句式。《離騷》是屈原「楚辭」的代表作,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世人稱「楚辭」為「騷體詩」,並與《詩經》並稱「風騷」。
三. 漢賦
漢朝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廣築宮室,田獵巡遊之風盛行,一種專事鋪陳詞藻,文采華麗的韻體散文。代表作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漢賦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四、唐詩——詩歌的黃金時期。
1.詩歌在唐極盛原因?唐朝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詩歌繁榮。
2.成就:1)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2)盛唐:①邊塞戰爭頻繁,使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助功名的新出路。大漠風光,金戈鐵馬構成邊塞詩雄渾蒼涼的藝術境界。王昌齡,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性詩人。
②孟浩然、王維,田園派代表,將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融為一體,體現了超世俗的平和心境。
③詩仙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放盪不羈,蔑視權貴。 李白的非凡氣魄充分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④詩聖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記錄了人民的情感痕跡,所以又被被稱作詩史。
3)中唐白居易, 白居易以詩代言,為民請命,因此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在對黑暗現實的猛烈批判中寄託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抱負。
五、宋詞,詞的句子長短不齊,能配樂演唱,更便於抒發感情。是宋代文學的靈魂,與唐詩並稱「雙絕」。
1、宋詞繁榮的原因: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成就:1)婉約派:風格委婉含蓄,細膩感人。代表:北宋的柳永和兩宋之際的李清照。柳永《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如夢令》是名作。
2)豪放派:風格豪放激憤,氣勢雄偉。代表:北宋蘇軾、南宋的辛棄疾和陸游。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者,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代表作有《菩薩蠻.書 江西造口壁》,《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表達了渴望收復中原和壯志未酬的悲憤感情。陸游的詞思想內容與辛棄疾相似,表達了堅決抗金、反對議和、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
六、元散曲。元代時期,文人吸取了宋金民歌的營養而創造的新題詩。元雜劇與元散曲合稱為元曲。元散曲的內容,大多抒寫漢族知識分子在元蒙統治者重壓下的愁苦郁悶,更有把寫散曲作為逃避現實的工具者。深刻暴露統治者的罪惡和社會的極端黑暗。
四、明清小說
1、唐傳奇:唐朝出現了講唱故事,標志著中國小說逐漸成熟。
2、宋代話本,說書人所用的底本。1)興起的原因:宋代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城市市民階層對於文化娛樂的要求不斷提高,坊市制度的崩潰。2)內容:有佛經故事,歷史故事等,大部分以城市現實生活為題材,塑造了小市民形象,反映了他們的心聲。代表作《碾玉觀音》、《錯斬崔寧》。
3.明清小說。1)繁榮的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對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術的空前發達。
2)成就:明清小說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細節的描繪、語言的運用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前代。
3)意義:充分顯示小說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是古典文學瑰寶,對後世文學產生深遠影響。
第四部分、梨園春秋
1、中國古代戲曲的源——儺戲。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原始時代:流行的帶有巫術色彩的儀式活動,先秦時期:為國家禮儀吸取,漢唐興盛。
2、中國古代戲曲的形成——宋代南戲。產生背景:商業和城市的發展;坊市的限制廢弛,出現了許多集市和娛樂場所;各種通俗文化發展,流行區域:浙江溫州和福建泉州、福州一帶,由民間藝人或下層知識分子創作;在民間流行;貼近百姓生活;揭露社會黑暗、表達勞動人民願望和要求。
3、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元雜劇。繁榮的原因: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知識分子處於社會底層,他們對現實的不滿宣洩在戲劇中,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四大家」,即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和王實甫;《竇娥冤》《西廂記》
4、中國古代戲曲的繁盛——京劇。產生背景:北京是文化中心,四大徽班進京;博採眾長、兼容並蓄,融進了北京的語匯。同治、光緒年間出現第一個繁盛期。藝術特徵:綜合性;寫意性;有生、旦、凈、丑四大行當。
第五部分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不同階段的認識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或者如我們所說的一切文化都是以政治、經濟等為基礎的。每一時期的文學、藝術都是以當時現實生活為源泉的,是以那個時代經濟和政治為基礎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都在不斷的演變;反過來,文化成果無不體現著各個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徵。
1新石器時代 :結繩記事,倉頡造字傳說;契書;岩畫、陶畫;儺。
2夏商西周:甲骨文、金文、籀zhòu文;詩經(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儺成為了國家祭祀和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3春秋戰國: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發展,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學在官府被打破,士大夫階層崛起,思想活躍,由此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
各國有文字,文字混亂;帛畫;詩經(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楚辭。
4秦漢: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頻繁。秦始皇統一文字——小篆;秦印,篆為基礎;隸書;漢印,具有隸書風格。大一統氣象的漢賦;帛畫。
5魏晉南北朝:國家分裂,戰爭不斷,佛教盛行,統治黑暗。士人階層崛起,對社會危機反思,書法、繪畫成為他們表達意境,神韻的理想形式,而且書寫,繪畫的工具得到改進,便於技巧的創新。草書、行書、楷書逐步成熟,晉人書法崇尚瀟灑自然的風韻,文人畫興起,以形寫神,注重氣韻。
6隋唐: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興盛,文化全面輝煌,博大精深。特別是唐朝文化顯露盛唐氣象。楷書完善,規范法度;草書狂放不羈。繪畫雍容華貴。盛唐詩壇流派紛呈,達到詩歌的頂峰,然而唐後期的衰落和政治黑暗,產生了表達人民痛苦,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的詩作。商業發展和城市繁榮,市民階層數量不斷增加,唐傳奇出現。
7兩宋:「重文輕武」的國策,文人階層不斷壯大,理學對個人修養的注重,書法融入個人意境,追求個性,忽視法度。文人山水畫高度成熟,更為注重意境,兩宋矛盾尖銳,詞更便於表達感情,婉轉細膩的婉約派,氣勢宏偉的豪放派。北宋的文人文藝作品表達統一後開闊心態,而南宋多表達對祖國山河分裂悲痛。
商業城市發展,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風俗畫的題村相當廣泛,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坊市制度的崩潰,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 ,產生南戲;說書流行,形成話本。
8元:城市經濟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知識分子處於社會底層。知識分子們的愁苦,反抗,逃避現實通過元雜劇與元散曲(合稱為元曲)表達。
9明清: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對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術的空前發。明朝書法個性化創造;篆刻明代與書法、繪畫合為一體;繪畫風格奇特,不拘成法。明清小說繁榮,從而出現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贊揚商人聰明才智的小說;木刻版畫流行。

人文精神含義: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廣義則指公元前5世紀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本單元的主線是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西方奴隸制時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臘思想家們(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等)的思想;14至17世紀人文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所體現的思想;17至18世紀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弘揚——啟蒙運動;而科學理性的發展仍然是人文主義弘揚的結果。
一:古希臘奴隸制時代的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的產生
(一)自然哲學時期:希臘最早的哲學是自然哲學,即對於自然界本身的探討和解釋,與人生沒有關系(特點)。
(二)人本主義和系統哲學時期:討論的中心集中到人類社會政治倫理方面來,「人」成為研究的中心。代表是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1.智者學派——強調人的決定作用
1)背景①自然哲學的產生,是希臘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
②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 ③奴隸制經濟進一步繁榮;
2)主要觀點——普羅塔哥拉
①人是萬物的尺度。A正義、善德、真理等價值標准跟人的需要和興趣有關B世間沒有客觀的批判標准和永恆的真理C強調人作為認識事物的主體意義。
②重點是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3)評價「智者學派觀點」: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強調人的主體意識,樹立了人的尊嚴;但是過分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2.蘇格拉底——強調人的知識和道德修養
蘇格拉底西方文化史上的聖人,思想被保留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
1)主要觀點:
①認識你自己,認為哲學的追求要重點探討人自身;
②知識即美德,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人必須具有知識,才能達到善,無知是一切罪惡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識合二為一,認為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這個概念的認識。
2)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相比,在對人,特別是對知識的看法上有何進步?智者學派強調人的主體作用,認為人的主觀感受就是知識。蘇格拉底進一步強調人的道德,強調知識在人的道德中的作用,認為人必須有知識,才能達到善,人道德和知識是合二為一的,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的認識。
3.亞里斯多德——強調人對真理的不斷追求
1)主要觀點:
①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們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識 。
②強調獨立思考,強調對真理的不斷追求。
• 2)影響:使人文精神進一步發展,即強調獨立思考,強調對真理的不斷追求;他還是邏輯學的創始人, 他是古代世界最博學的網路全書式的學者,為現代眾多科學門類奠定了基礎,並且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把理性發展到頂峰。

Ⅲ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詳細一點兒,謝謝啦!!!!

重點符號特殊記憶。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麼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麼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並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准,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麼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徵,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麼是新事物?什麼是舊事物?什麼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麼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麼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於創新。

3、為什麼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並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6、理解什麼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准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並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8、聯系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等相關知識,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准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

創造價值,體驗幸福:在勞動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

※10、思考為什麼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Ⅳ 高二歷史必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知識點整理

http://www.pep.com.cn/

Ⅳ 高一歷史必修一前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沒全 你可以再去網上找下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復習提綱
一、列強入侵和中國軍民的反抗
1、《列強入侵和中國軍民的反抗簡表》
戰爭名稱 時間 結果 影響 中國軍民反抗 反抗的意義
鴉片戰爭 1840-1842 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①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②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毀壞中華文明遺產;③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領海和司法等主權的完整;④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⑤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1年,三元
里人民抗英 P28,第一次自發的……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長期斗爭是中國沒有完全淪為列強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甲午中
日戰爭 1894-1895 簽訂《馬關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侵華由商品輸出階段進入資本輸出階段。 黃海海戰與
反割台斗爭 P31
八國聯軍
侵華戰爭 1900 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義和團運動 P32,重點:
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
2、三大條約的內容
名 稱 時間 內 容
割地 開口 賠款 其他
《南京條約》 1842
《馬關條約》 1895
《辛丑條約》 1900
3、義和團運動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發展:山東-直隸-京津
失敗的直接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
性質:反帝愛國運動。
意義:①在中國近代反帝愛國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②義和團戰士不畏強暴,英勇斗爭,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
③中國軍民抗禦外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是列強沒能將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偉大的抗日戰爭
1、日本侵華罪行
軍事罪行:製造侵華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5年華北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1937年12月製造南京大屠殺、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
殖民罪行:P34第4自然段。
2、關內關外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史實
愛國力量 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史實
中國共產黨 九一八後立即發表抗日宣言;1935年發表「八一宣言」;1935年12月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東北軍民 組織抗日義勇軍――抗日聯軍(東北抗日武裝力量的核心)
國民黨愛
國官兵 十九路軍凇滬抗戰迫使日軍三易主帥。長城抗戰——安德馨營山海關殉國;二十九軍宋哲元部長城喜峰口失而復得;馮玉祥聯合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將日偽軍趕出察哈爾省。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3、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標志(1937年9月……)、意義(P36)。
正面戰場:國民政府組織組織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台爾庄戰役)、棗宜會戰(張自忠犧牲)。
敵後戰場:洛川會議、陝甘寧邊區、反掃盪、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戰場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4、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七大(毛澤東思想)。1945年8月15日、10月25日。意義(P3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的全民族抗戰。

Ⅵ 高二歷史必修4知識點

鴉片戰爭起止時間,南京條約內容。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的專內容。
洋務運屬動內容。意義。失敗原因(沒有變革封建制度)。
甲午戰爭起止時間,戰役地點,馬關條約內容(口岸開辦工廠,新的侵略形式)。
太平天國運動起止時間,天朝田畝制度意義。(空想)
戊戌變法內容,失敗原因(封建勢力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推翻2000年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反對封建愚昧)
五四運動
國共第一次合作
共產黨建黨時間。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
九一八事變
遵義會議(毛澤東確立領導權)
洛川會議
瓦窯堡會議
七七事變

Ⅶ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

哲學基礎
一 哲學的產生與存在
1哲學的智慧和思想產生於人類的生活實踐活動。
2哲學起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二 哲學的本義與任務
1哲學是一種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其本意就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2 哲學的任務是尋找光明,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三 世界觀與方法論
1世界觀: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就是世界觀。
2方法論: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3二者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四 具體和抽象
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則對其進行新的概括和生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五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① 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
② 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
2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① 思維能正確反映存在的,就是可知論;
② 否認思維能正確反映存在的,是不可知論。

六 思維和存在(為什麼)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

七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
①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② 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地物質形態,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2唯心主義:
①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本原。
② 唯心主義把意識視為世界的本原,但由於對意識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客觀唯心主義把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在哲學史上,沒有游離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獨立派別。

八 哲學 政治 經濟 文化的關系:
哲學屬於思想文化的,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一定形態的文化,一定形態的文化又反作用於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

九 哲學對社會的變革作用
1體現在它可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
2體現在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未來。
3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十 馬克思主義
1產生
①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階級基礎)
②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使人們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成為可能。
③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理論來源)
2特徵:實踐性 科學性 革命性
①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

十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就
1毛澤東思想
①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②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
③ 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2 鄧小平理論
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基本內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 三個代表
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4 科學發展觀
① 第一要義:發展
本質核心:以人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② 地位: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論
一 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1內容:
①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②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2原因:
① 自然界是物質的
② 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③ 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二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1物質與意識
① 物質: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② 意識: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起源);它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生理基礎);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內容)
③ 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原理內容:
① 物質決定意識
②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A能動地認識世界B 能動地改造(促進or阻礙)世界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和起來
2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3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
4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三 運動和物質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和物質不可分。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四 運動和靜止
1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恆的、和絕對的
2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五 規律
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1規律是客觀的
2規律是普遍的

方法論: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六 實踐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1實踐具有客觀性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唯物辯證法
一 普遍聯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1(普遍性)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尊重聯系的客觀性,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切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之間、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都存在著聯系。)

二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
1 整體與部分相互區別
① 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整體居主導地位,統帥部分。
②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處於被支配地位,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2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
(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離不開整體)

Ⅷ 求高中政治必修4重要知識點(必背)的樹狀圖 要簡單明了,謝謝 跪求!!! 如果有地理必修2歷史必修

必修四哲學生活
一、(辯證)唯物主義
1、唯物論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運動與靜止規律,如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辯證法
(1)聯系
特點及其方法論,整體與部分,系統優化
(2)發展
特點、實質,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量變與質變
(3)矛盾(重點是方法論)
含義,同一性與斗爭性,特殊性與普遍性(要細化知識點)
(4)辯證的否定觀
含義,發展的環節、聯系的環節,實質是「揚棄」,方法論(重點寫),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創新的哲學依據,創新的地位
3、認識論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實踐,真理,追求真理是個過程(如何追求真理)
二、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不同步性和反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
(2)價值觀
人的真正價值,價值觀是非的判斷標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
經濟上→生產力的發展
政治上→國家性質
文化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哲學上→客觀物質

必修二1、人口增長模式特點,根據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判斷先後順序2、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國以土地為劃分標准)3、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利和弊),農民工4、城市形態(空間形態和地域形態)5、不同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及原因,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圖,城市的合理規劃,生態城市目標(了解)6、城市化的標志、推力與拉力,城市化進程階段和各自特點7、農業區位選擇(氣候地形孕土壤,運輸機械找市場,旱區水源孕綠洲,勞力政策有影響)8、農業區位含義(了解),影響某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比如東北甜菜,新疆棉花江南茶樹,以色列無土蔬菜等),城郊農業9、農業地域類型(區位條件,特點,發展措施,典型地區),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名稱及其分布位置,美國本土農業帶10、工業區位選擇(能源水土地,原料勞動力,市政運輸和環境)11、評價我國鞍鋼和寶鋼的區位條件,既是評價,說明既要說好的,也要說不好的。12、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印刷廠基本上無污染)13、工業集聚的優勢,工業分散的優勢14、傳統工業區以機械、化工、採煤、紡織、鋼鐵為主(「計(機)劃(化)采訪鋼鐵部門」)15、德國魯爾區工業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以及綜合整治措施(類似我國遼中南地工業區)16、義大利新工業區形成條件、特點(小輕同專散)17、美國矽谷區位因素、高新技術產業特點(類似我國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和德國慕尼黑)18、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19、鐵路線建設的意義(以南昆鐵路為例)(類似青藏鐵路)20、可持續發展系統結構,三大基本原則21、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 必修三1、三S技術實際應用2、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防治措施3、草方格沙障的優勢4、非地帶性熱帶雨林的分布和成因,熱帶雨林被毀的原因,如何保護熱帶雨林5、山西能源開發條件(工業區位選擇),能源基地建設措施,如何保護我國能源安全,我國、世界能源消費結構6、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意義以及不利影響(類似三峽、埃及阿斯旺大壩),修水庫、大壩應該考慮的因素(自然和社會經濟)7、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自然和社會經濟),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了解)8、珠三角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產生的問題和解決辦法,泛珠三角(國家9+2)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比較9、煤炭與天然氣比較,西氣東輸路線圖,西氣東輸對東部、西部和沿線地區的影響(利弊,對沿線和東部可以不說不利影響)10、產業轉移的原因和影響,分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11、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的比較,南水北調對調入區的意義,對調出區和沿線的不利影響

Ⅸ 求:高中歷史必修四知識總結.

沒有必修四,高中階段只有三本必修。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必修四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