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黎平歷史事件

黎平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2 01:39:05

1. 黎平侗鄉的民俗文化

中國侗族分布在湘、黔、桂毗連地區和鄂西南一帶,計有二百四十多萬人口,在貴州聚居的侗族為全國最多,而黎平縣聚居的侗族人口為全省最多。由於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濃郁純朴的侗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侗族歷史文化在黎平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現。鼓樓和花橋是侗鄉的標志,其造型美觀、工藝精湛且風格迥異。肇興紀堂鼓樓、地坪花橋和侗戲鼻祖吳文彩墓,均被列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的節日活動較為頻繁,如鬥牛、摔跤、踩歌堂、吹蘆笙、抬官人和祭薩等等,幾乎遍及全縣各地。侗家大歌更是名揚海內外,1986年,9位侗族姑娘(其中黎平籍6位,鄰縣從江籍3位)走出國門,參加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登上世界樂壇,初次給了世界一個震驚;1988年夏,這6位黎平籍的侗族演員,又隨貴州省民間藝術團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遠赴義大利、匈牙利和奧地利演出,國外新聞媒體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之為「清泉閃光之音樂」。如今,這些被譽為東方藝術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敘事歌響遍黎平和鄰縣從江、榕江的一些村村寨寨,且有發展,一下子能拉出幾百人的歌隊上台表演。

2. 黎平會議的內容對遵義會議的影響

黎平會議是遵義會議的奠基石,黎平會議最後確定了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終於被黨中央採納,避免了陷入重圍的危險,使紅軍爭取了主動。黎平會議是長征以來具有決定意義戰略轉變的關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准備。

1934年12月18日黨中央在黎平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在我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沒有黎平會議所制定的新的戰略方針和一系列措施,就不可能有遵義會議的歷史性轉折,黨和紅軍也就不可能轉危為安,中國革命的航船也不可能在驚濤駭浪中繼續前進。因此,如果說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生死故關的轉折點,黎平會議就是遵義會議的序幕和奠基石。

(2)黎平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黎平會議由周恩來主持,開了一天一夜,爭論十分激烈,最後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

決議指出:「鑒於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但政治局認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雲南地區,對我們是不利的。我們必須用全力爭取實現自己的戰略決定。」

決議還指出:「在向遵義方向前進時,野戰軍之動作應堅決消滅阻攔我之黔敵部隊。對蔣、湘、桂諸敵,應力爭避免大的戰斗,但在前進路線上與上述諸敵部隊遭遇時,則應打擊之,以保證我向指定地區前進。」

決議最後說:「為著保證這個戰略決定之執行,必須反對對於自己力量估計不足之悲觀失望的失敗情緒,及增長著的游擊主義的危險。」會議還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便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



3. 黎平機場的歷史沿革

2001年04月01日,黎平旅遊支線機場建設項目於正式開工建設;
2005年11月06日,貴州黎平機版場正式通權航,迎來首批客人;
2005年11月09日,黎平機場通航萬人盛典晚會在黎平一中足球場舉行,邀請阿幼朵、阿魯阿卓等著名歌手前來助陣,貴州衛視、廣東衛視全程直播;
2005年11月10日,由華夏航空公司開通黎平—貴陽的直飛航線;
2007年04月17日,由華夏航空公司開通黎平—桂林的直飛航線,該航線於2009年停飛 ;
2009年06月25日,由南方航空公司開通黎平—廣州的直飛航線 ;
2013年03月02日,由東方航空公司開通黎平—上海的直飛航線;
2015年06月10日,由奧凱航空公司開通黎平—長沙的直飛航線 ;
2015年10月25日,由華夏航空公司開通黎平—貴陽—重慶航線 ;

4. 黎平肇興侗寨的歷史沿革


肇興侗寨建寨歷史悠久,據民間相傳的族譜記載:在南宋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間專,肇興屬的先民就在這里建寨定居,距今已有840多年的歷史。 一九九三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
二OO一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
一九九九年,省政府將肇興列為全省9個重點民族村寨保護之一,2001—2002年列為全省十三、二十個重點民族村寨保護之一。
二OO四年一月,國務院已批准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古鎮古村之一。

5. 黎平縣的介紹

黎平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內東南州南部,東毗湖南省容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西連黔東南州榕江縣、從江縣,北接黔東南州錦屏縣、劍河縣,是貴州東進兩湖、南下兩廣的橋頭堡。黎平縣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其中侗族約佔全縣總人口71%,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因而有「侗鄉之都」的美稱。黎平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政府駐德鳳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糧倉油壺」、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號。黎平縣是中國名茶之鄉,截止2012年底,黎平縣茶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0.8萬畝。黎平縣是中國28個重點林區縣和國家11個退耕還林示範縣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

6. 黎平殺人事件姜通國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該村2002年以前已實現通回電、通水;2002年10月4日通村公路答正式通車,2002年底村內70%人行步道實現了路面水泥硬化;2003年又新建成了村委會辦公樓一幢;接著其他各項建設步伐加快,在當時,是我鎮村級建設發展最快的一個村。但是,由於當時建設步伐過快,缺乏各方面應具備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沒有很好的科學規劃作為基礎,因而,村寨建設的整體布局顯得不十分合理。

7. 求一些貴州的歷史事跡`````

貴州歷史

在中國,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據考古發現,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差不多都是在貴州境內發現的。這說明貴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貴州遠古文化。

貴州建省雖然只有500多年,但是從文獻資料提供的情況來看,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ang
ke)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簡稱「黔」。今貴州的部分版圖,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屬於楚國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到榕江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秦王朝在此設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貴州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貴州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全省各族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轉戰貴州高原,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於貴州遵義召開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
參考資料:貴州旅遊港

紅飄帶上最絢麗的一段――紅軍長征在貴州

本刊記者 唐福敬
2006年12月21日08:19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留言】【論壇】【列印】【關閉】

編者的話:7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重要基礎。

貴州,是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勝地和福地。貴州有太多中國革命史上最鮮亮的記憶。遵義會議,工農紅軍得以從錯誤的政治、軍事路線上扭轉,開始自主而正確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四渡赤水、烏蒙山千里迴旋,紅軍以一連串的雄奇手筆,奇跡般跳出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

貴州的山山水水都留有紅軍的足跡,偉大的長征精神時時潤澤著後人。湍急奔騰的烏江,突轉盤旋的赤水河,都波光澹澹,閃著歷史的眼睛,看護我們前行;「萬夫難開」的婁山關,逶迤磅礴的千里烏蒙,亦雄風陣陣,響著時代的號角,催逼我們奮進;遵義會議,黎平會議,熠熠生輝的思想,指引我們開拓、創新。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在我省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貴州目前總體上仍比較落後、各方面條件比較差、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情況下,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回顧歷史,寄予未來。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本刊采編人員把這段散落於歷史長河中的粒粒「珍珠」,加以拾掇、歸納並成篇。這是本刊在對長征及長征精神進行詮釋時的一次嘗試。其間,也得益於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安勇同志、省委黨史研究室杜黔同志的指導和支持。值此,本刊謹向兩位同志致以謝意。(策 劃: 本刊編輯部 □ 執 行: 顧海凇 唐福敬 譚仕倫 張 波 劉開津 張 蓓 執筆:顧海凇)

如果將長征比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這條飄帶最誘人的皺褶在哪裡?答案顯而易見:貴州。

在這段最誘人的皺褶里,從黎平到遵義,從遵義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紅軍一路行來,每一轉,局勢為之一變;每一折,前景為之一新。

許多年來,循著紅軍的足跡,貴州的山道上走來一撥又一撥重訪長征路的旅者。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總是說得出奇的一致:貴州境內的長征路,是一段隱藏著答案的旅程。

這個答案是什麼?

70餘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艱難行進,突破四道封鎖線,西進貴州。

解放軍檔案館現存的一份《野戰軍人員武器彈葯供給統計表》表明,在長征出發時,中央紅軍8.6萬人共有槍支33244支,平均每支槍不到56發子彈。加上6101支梭鏢和882把馬刀。意味著踏上遠征的紅軍士兵中赤手空拳者超過一半。他們面對的是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

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中,中央紅軍只有3萬餘人突出重圍。有人甚至開始對紅軍的前途產生懷疑。多年以後,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一文中回憶道:「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

國民黨軍的40萬重兵,又已經在紅軍原定北上湘西的路上擺好架勢。巨大的犧牲並沒有讓中國革命走出危局,在處境最為艱難的時候,紅軍進入了貴州。

在黎平這個湘黔邊界的貴州小城,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開了長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否定了原定行軍計劃,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決定遠離敵方重兵屯積的湘西,進軍川黔邊界,避免了全軍覆沒。

緊接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再次否定了「不過烏江」和「回頭東進」的錯誤主張。中央紅軍在敵人力量薄弱的區域迅速機動,攻克九縣,突破天險烏江,佔領遵義。

遵義會議的召開,確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在最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在正確路線指引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三占遵義,婁山關戰役和遵義戰役取得長征以來兩次大捷;士氣空前高漲的紅軍又直逼貴陽,巧渡北盤江,威脅昆明,在金沙江畔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終於奠定勝局。

中國工農紅軍幾進幾出貴州,留下軍事史上驚心動魄的以弱勝強系列範例。長征,這一人類遠征史、軍事史上空前未有的壯舉,它的戰略轉折,是從進入貴州的那一步開始揭幕、到走出貴州的時候完成的。

美國著名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重走完長征路後,在他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道:「遵義會議結束了,長征繼續進行,毛澤東在掌舵。中國的道路――至少今後半個世紀的路――就這樣確定了。」

如果將長征比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這條飄帶最誘人的皺褶在哪裡?答案顯而易見:貴州。

這是紅飄帶上最絢麗的一段。

在這段最誘人的皺褶里,從黎平到遵義,從遵義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紅軍一路行來,每一轉,局勢為之一變;每一折,前景為之一新。

一路三城,轉折之地。個中歷史意蘊何其深長!因為轉折,黎平、茅台乃至整個貴州、整整一條長征路都與遵義一樣,具有了思考的價值和魅力。

70年過去了。重溫紅軍將領當年以質朴文字記載的遵義和貴州,字里行間,撲面而來的是豪情和難忘的眷念。陳雲回憶:「紅軍進入遵義城,遵義城之上民非但不逃,而且孤兒習藝所、學校學生及商民貧民等成群結隊,懸旗歡迎紅軍……」;「(在遵義)這十二天的休息,使赤軍在湘南之疲勞,完全恢復,精神一振;使以後之戰爭,不僅戰鬥力不減,反而生龍活虎。」「……進遵義城後第二日,被服廠、修械所、糧秣廠均已開辦。新兵之軍裝不久即發出,舊槍即修理完竣。」彭雪楓回憶:「長征以來遵義是最使戰士們想念的一個城:那比較繁華的街市,那相親相愛的群眾,那鮮紅的橘子,那油軟的蛋糕。……隨便喊一聲:『當紅軍來喲!』壯年們就會跟著走的。那個時候,每個團每天總要擴大百兒八十個新戰士來的。」

紅二、紅六軍團的開創黔東根據地、烏蒙山千里迴旋戰,同樣寫下輝煌篇章。揮師黔東,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轉戰烏蒙,創造了長征途中擺脫強敵、運動殲敵的又一成功戰例。困牛山上,百餘紅軍戰士彈盡糧絕,寧死不屈,最後齊齊跳下懸崖,壯舉驚天地泣鬼神。

長征期間,在貴州,有近萬名各族群眾參加紅軍;在貴州,長征途中黨中央批准建立了唯一一個省級地方黨組織;在貴州,紅軍事跡代代相傳,紅軍精神影響深遠。

一路三城裡,那些影響和改變了歷史的事實已經廣為人知;實地踏訪,也許你還會有意外的收獲。走出黎平縣城城東二郎坡52號的黎平會議會址,在老榕樹間的街道漫步,沒准兒會聽到當年的知情者講述留在黎平的百餘名紅軍傷員的人生故事。

在遵義古樸的街巷深處徜徉,從那些爽朗的笑聲和自然的笑容里,可能會忽然悟到這座當年僅有3萬人口的城市為何曾有3000子弟隨紅軍北上,稍後幾年又有數十學子克服重重困難奔赴延安。

在茅台鎮紅軍四渡赤水的第三渡渡口,四渡赤水紀念碑下,品一杯茅台酒,可以聽聽當地人講述茅台酒為紅軍戰士清洗傷口的佳話。

在困牛山麓,拜謁烈士墓,或許會驚嘆一戶農家幾十年間的義務守墓,更可能會心裡油然浮上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魂」。

在這里,歷史是生動的,鮮活的,在每一個人的記憶里。在這里,對人生的感受是極易有頓悟一般的收獲的。

所以,貴州的山道上,一撥又一撥的旅者來了,用他們的心靈走路,用他們的重訪,來尋找這片山水成為心中的聖地和福地的原因。

你看,眼前烏江湍急,紅軍欲渡卻苦無船隻,何等焦急!不要緊,這山水間蘊藏的答案已經出來:砍下江畔的竹子,紮成竹排,就是渡船;把十口八口的行軍鍋用繩、竹綁牢,就是渡船。

你看,傳承紅軍精神,息烽集中營黎明前的黑暗終究為革命者的壯烈散。

是啊,在善於思考的大腦、堅強的意念面前,困難何懼之有,挫折更並非只能郁積為一蹶不振。

尋訪貴州的紅色遺跡,正是這樣的心靈之旅。

有人說,看看貴州的山水,那答案早已沛然其間。

山有堅毅,才有了高入雲端的挺立;水有遇百折而不回的柔韌,才有了從高處跌落偏偏神采飛揚的千姿百態。這,不正是面對挫折時所應秉持的精神嗎?

這個答案是,面對挫折,如何能把握機會,選擇路徑,迎來轉折。這個答案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至關重要,對於個體的人而言,又何嘗不充滿啟迪?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70735/70737/5195519.html

8. 黎平縣的人文歷史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這是古代文人對黎平古邑文化的贊嘆。黎平古城,地處黔、湘、桂三省交界,已有1300多年歷史。唐代,黎平為龍標縣治地,時稱五腦寨,始興土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改稱黎平。北宋巡撫副使龍禹官和丞相司馬光上書神宗皇帝:「蠻地古州(駐地今黎平羅里)山珍物豐。蠻民聚黨作亂。」神宗下令攻打土黎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張)酋楊承磊。禹官統宋軍在黎平城不遠的侗寨槍殺千人後,把這個寨子改稱「平越寨」。這是黎平特產和兵燹較早的記載,也是黔東南至宋代以來重要的文字資料之一。黎平,雅名黎陽,素有「黔東咽喉,軍事要塞」之稱。宋代以來,一直是軍事戰略要地,征戰不息。明代,吳勉率20萬農民起義軍攻佔古州(今黎平羅里)、靖州一帶,朝廷命楚王朱楨、湯和率兵圍剿,戰爭長達10年之久。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黎平府,轄五開衛等14個長官司。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紅軍長徵到貴州第一個縣城黎平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在這里召開了「黎平會議」,確立了紅軍長征北上進軍的軍事戰略路線。這里幾經戰火摧殘,但眾多的文物古跡依在。如:東城門洞、南城門洞等古城牆;二郎坡、馬家巷、雙井街等明清時期民宅建築;湖廣會館、胡榮順商號、九如堂等清初的商業古建;何公祠、南泉山古寺、西佛崖、十萬坪古戰場等宗教軍事古跡。河流井水是一個城市的靈氣,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黎平古城,南有南泉山脈環繞,北有北門山脈圍攏,形成上至五開下至羅團,長寬分別十公里三公里的船形盆地。城中有清澈見底的龍溪河(現稱福祿河)沿北門山腳流下清水江。城內還有五座連綿的五腦山,形成五開回龍。讓人稱奇的是:先人依五腦地形,運用易經、星宿、天乾地支、地理學,進行推算布局,開鑿「九八」七十二眼井,眼井布局形象成一幅巨大的羅漢圖。明清時期,黎平出進士30名,舉人236人。有明代翰林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何騰蛟、亞中大夫前吏部尚書梅友月、朱萬年等人。作為唐代龍標縣治地的黎平,從古籍文獻上也可讀到稱贊黎平山水文化的一些史詩。王昌齡貶謫龍標縣尉後,天寶年間(742年)在龍溪惜別好友時,寫下《送崔參軍往龍溪》:「龍溪只在龍標上,秋山孤月兩相向。」明萬曆二十七年秋天,時任南京大理評事的龍起雷,從南京回黎平,徙步龍溪賦詩《祭王昌齡》:「龍標天遠接龍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年羈魂應不怨,詩荒開遍夜郎西。」這寥寥的幾句,卻道出了黎平優美的地理特點,也表達了他對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的無比同情和贊頌其傳播漢文化的精神。黎平古城,是東下湖廣,西上雲貴的交通要塞,也是清水江、都柳江兩大河流的分水嶺重地。這里盛產杉木、木耳、山葯材、牛皮等,為歷代商賈雲集之地,市場相當繁榮,有小南京的雅稱。清代中期,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客商在黎平建立商會。現存清代嘉慶湖廣會館,建築面積3480多平方米,僅禹王宮內就懸掛有「探花及第」、「狀元及第」等各種扁牌題詞80多件。木材方面,保存有5000多年前的陰沉木。「日有千人拱手,夜亮萬盞明燈。」就是當年黎平古城繁榮的盛況。當地居民為繁榮經濟,常年把山區的茶油、核桃、香菇、天麻、杜仲等山珍葯材,由水路運往清水江,下洞庭,到上海,故而讓黎平古城一直享譽上海等大都市。自宋代以來,「黎平山珍,芳名千里」的佳話。

9. 貴州省黎平縣新洞村歷史人物有哪些

你可以去網路 查 有好多
黎平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內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容南部,東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融安縣,西連黔東南州榕江縣、從江縣,北接黔東南州錦屏縣、劍河縣,是貴州東進兩湖、南下兩廣的橋頭堡。
黎平縣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其中侗族約佔全縣總人口71%,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因而有「侗鄉之都」的美稱。黎平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政府駐德鳳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糧倉油壺」、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號。

10. 黎平會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黎平會議是以遵義會議為偉大標志的系列會議中的第一次重要會議。具體內表現在: 這次會容議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重大問題的嘗試,開創了我黨歷史上否定共產國際及其代表對中國革命錯誤指導的先例,是我黨對共產國際從盲從到獨立思考,從逆來順受到自作主張的轉折點。

閱讀全文

與黎平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