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對曹操最好的評價是什麼依據是什麼
最好的評價抄莫過於——
陳壽的《三國志》稱其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毛澤東寫詞贊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瞞」。
唐太宗說曹操是: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千百年來,對曹操褒著多矣,貶者亦不在少數,很多問題其實已經是蓋棺論定了的。曹操這個人本身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這些矛盾的綜合體卻成了一個「命世之才」。
確切說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矛盾的綜合體,所以曹操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個,但由於他本身少有的氣質和天賦,再加上少有的際遇,他又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矛盾綜合體。
望採納
② 曹操的歷史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夙願難遂。
曹操在其軍事生涯中,曾發動多次屠城,受到屠殺的戰俘與平民達數十萬之多。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及政治和民間對於「正統」的推崇,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流的軍事家。曹操時常打敗仗,開始在軍事上還是一個亂撞的魯莽家,絕不像正史上所講的,是天生的軍事才能。但是後來曹操能總結戰爭失敗的教訓,並能虛心傾聽和採納臣下的正確判斷,因而在對全局其決定作用的戰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戰取勝。作為指揮大軍的曹操,在歷次戰役中,也鍛煉了自己的指揮才能,有起初指揮三五千人,到後來發展到能夠指揮四五十萬大軍。
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贊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里這么演,老百姓這么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③ 曹操的歷史評價如何
史書評論
「明略最優」、「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許劭傳》,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作「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曹操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武帝紀》陳壽)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王沈《魏書》)
古今評說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王安石贊曹操:「青山為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餘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於王莽。」——《史通·探賾》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易中天《品三國》:「曹操的遺囑『分香賣履,留戀妾婦』體現出曹操的大氣與自負,就不談國家大事,不說豪言壯語,就說些小事,你們把我怎麼樣,你們說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樣,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們怎樣評價我呢。我就是這樣的人。」
後人贊詩
鄴中歌
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
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
橫流築台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
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
嗚呼!
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七律】嘆兮惜 銀月義羽 東漢末年顯大志,重視天道萬業紅。不知多少虎狼諷,只嘆仁義以污渾!
【七律】贊曹公孟德
三分天下有其一,關東義士首起兵。
屯田數載救黎民,官渡一戰挫傲軍。
豪氣萬古觀滄海,漫漫長路短歌行。
千秋霸業傳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④ 歷代名人對曹操的評價
關鍵詞:毛澤東 曹操 評價 在中國歷史上,能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者,曹操是首當其沖的一人。同樣,作為抱負遠大、氣吞山河的政治家、軍事家的毛澤東,與曹操有著超越時空界域的「相似」之處;作為詩人,在行軍打仗之際,一個橫槊賦詩,一個在馬背上吟詩,在抒發的思想感情方面,二人存在著內在蘊涵的「神似」之處。 毛澤東一生博覽群書,有著深厚的古代文史功底,他不獨對古典小說名著十分熟悉,並多有精闢的評論,且對《二十四史》、《昭明文選》等都很熟悉。他信手拈來的對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評價,令人十分贊嘆。然則,對中國古代詩歌的閱讀和批評中,他對曹操的詩歌似乎更為偏愛。不論是在生活中、會議上、行軍中,還是在家庭教育上,他都曾不止一次地談到曹操。 一、在政治上,毛澤東認為曹操是一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從曹操身上,毛澤東汲取了不少政治智慧 毛澤東在談到曹操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時指出: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還注意發展生產,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1] 曹操這個人有政治頭腦,具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深謀遠慮的政治舉措。他不是光搞政治,也知道經濟決定政治,決定上層建築的。他在政治經濟上採取的向人民讓步的緩和階級矛盾的進步措施,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歷史潮流的,這對當時的人們是有利的。如他的《度關山》詩說:「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兼愛尚同,疏者為戚。」可見曹操以民為本的賢明思想是存在已久並發展而為歌詠的。其中的思想和理想是進步的。看來曹操也是懂得「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對於曹操政治上有益的做法,毛澤東是積極靈活地採納的,曹操在政治上的策略及措施對毛澤東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也顯示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所具有的歷史家的深邃和政治家的膽識。 毛澤東從不囿於傳統的貶曹傾向而人雲亦雲。他針對人們掩蓋客觀歷史事實的種種成見而為曹操鳴不平。毛澤東認為,不能因為《三國演義》中有「擁劉反曹」的正統歷史觀,就否定曹操的民主思想的觀點。畢竟,歷史上真正的曹操其人與演義中、戲曲舞台上的曹操有很大出入。毛澤東還說:「殷紂王(通常稱為暴君)精通文學和軍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部被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2]毛澤東認為曹操是大亂時期出現的「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小說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正義的一方的,漢是沒落的。」[3]毛澤東為曹操翻案,這是以唯物觀的科學眼光洞察歷史而得出的驚世之論。 曹操的《龜雖壽》是一首哲理詩,表現了曹操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哲學思想。毛澤東說:曹操此詩中的「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這都是唯物的。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又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曹操詩本身所蘊涵的不信天命,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樸素唯物論色彩,也是讓無所畏懼鬧革命、「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毛澤東極為欣賞該詩的原因。毛澤東曾多次手書他欣賞的《龜雖壽》一詩鼓勵他人。1927年,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一文中說:「其實,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毛澤東與魯迅的心是相通的,他對魯迅的這一精闢論斷深為贊同。曹操的鴻才大志、文韜武略等深為毛澤東所折服。 www.lwwzx.com 論文網 毛澤東善讀歷史,他能把歷史讀活,但他不是就史論史,而是聯系實際,以史為鑒,又可謂把歷史用活了。毛澤東曾一度潛心研讀《三國志》,就是試圖從中獲取歷史經驗。他能靈活地結合實際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評點三國人物。如毛澤東評論曹操罵人時說:曹操罵漢獻帝「生於深宮中,長於婦人之手。」是有道理的。毛澤東以這則故事告誡領導幹部不要脫離群眾,可謂恰到好處。 毛澤東與曹操在政治上都主張法制。曹操的「尚刑名」就是在政治上主張法制。魯迅也說過,曹操的「立法是很嚴的。」毛澤東多次評曹操的言論中包含的觀點之一是曹操利用集中在手中的權力改革惡政、推行法治、穩定社會發展等。他還指出:歷史上的曹操之所以能夠建立統一北方的巨大功業,就是憑借他手中集中的政治、軍事力量並且殺伐決絕。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和《為什麼要討論白皮書?》等著作中,強調共產黨必須要用專政同國內外敵對勢力作堅決斗爭,依靠專政才能保證國家的統一,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我們不能不佩服毛澤東的眼光與果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看毛澤東在主張法制這方面借鑒曹操的某些做法就比較有針對性、可行性與價值性。 二、在文學上,毛澤東認為曹詩具有很強的人民性,且慷慨激昂,富有積極進取的人生境界。 曹操不僅武略泱泱,而且文才滔滔。曹詩表現出雄奇的魅力,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詩句,可看出他是把曹操作為建安文章慷慨風骨的典型。毛澤東喜歡曹操的大手筆,他對曹操詩的喜愛,不僅是讀其詩、吟其詩、誦其詩、書其詩,而且活用曹操的詩句於詞的創作中。眾所周知,在毛澤東的時代,已很少有人再用古代的詞牌來作詞,但因毛澤東的古典文學功底很深,加之又對曹操詩的偏愛,所以他本人在寫詩時,能靈活地運用「脫胎換骨」、古為今用的手法,得心應手地化用曹操詩為己之新句,具有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如曹操的《觀滄海》一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詩是四言詩,毛澤東在後來游北戴河時,化用其詩句並改為七言:將「秋風蕭瑟」擴變為「蕭瑟秋風今又是」。顛倒了詞序,並加了三個字,境界就不同了,其妙在於頗有歷史的滄桑迴音之意。毛澤東既是觸景生情,在憑弔古人,同時也豐富著《浪淘沙北戴河》一詞的歷史內涵。既加深了憑吊的意味,又讓人聯想到當年曹操的大氣魄大手筆。也讓人想起毛澤東的詩句「俱往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想起:「江山代有才人出。」「人生不過百年」等。真是人如滄海之一粟,渺乎其微。雖是重遊古人之故地,追尋古人之蹤影,但「物事人非事事休」。全詞沉鬱蒼涼,在空間的展示和時間的轉換中透露出對生命的深沉思考,有人稱之為「碣石情結」。 在情調上,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曹操的「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的大手筆表現出的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很贊賞。作為一文學愛好者,我對毛澤東與曹操詩文的宏偉非凡的氣魄很是欣賞。 首先,毛澤東對曹操詩的偏愛體現在:毛澤東對曹操詩的手書題贈與吟誦褒揚。 他常藉助手書題贈曹操詩以表對曹詩的喜愛。如他喜歡曹操的《龜歲壽》詩的激昂慷慨,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和飽含哲理的審美價值。它閃耀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那種雄視古今、睥睨一切的豪情,躍然紙上,令毛澤東十分喜愛。毛澤東還喜歡曹操的《觀滄海》等詩的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的氣魄。[4]魯迅和毛澤東對曹操詩的通脫風格都很看重。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一文中說曹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尚通脫。」「通脫即隨便之意。此種提倡影響到文壇,便產生多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文章。」「更因思想通脫之後,廢除固執,遂能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他膽子很大,文章從通脫得力不少,做文章時又沒有顧慮,想寫便寫出來。」對於以上文字,毛澤東讀過後均重筆畫了著重線,還在天頭上畫著大圈。可見魯迅和毛澤東對曹操詩文通脫風格都很看重。 毛澤東連游覽魏舊墟時也與同伴們吟誦著曹操的《短歌行》以示憑吊之情。像毛澤東這樣把曹操詩掛在嘴邊吟誦的,在他人,實不多見。可見,他對曹詩的欣賞有加。同時我們也可見他對曹操詩進行吟誦時有諸多共鳴,能得到諸多啟迪與靈感,不單是表面上的,更多的是精神領域里的相通。 其次,毛澤東喜歡曹操詩的現實主義的特質。 毛澤東對曹操詩的現實主義特質的喜愛體現在他喜歡曹操詩歌對現實的關注,並善於用詩歌來反映現實生活,關注人民,反映其精神境界,反映其政治理想。毛澤東和曹操的詩詞中都可頻頻見到他們對現實與戰爭的描寫,都可謂是中國歷史的一段「史詩」。其間,我們可看到毛澤東對曹操詩的現實性和人民性的風格的認可與借鑒。同時,毛澤東又能在曹操的基礎上超越他,可謂是能靈活地汲取歷史人物的精神神韻而又恰如其分地展現他的豪放自如的大手筆的一面。 古往今來,凡作家關注現實,自覺不自覺地把反映現實作為文學創作的任務,凡詩文反映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均得到了歷史的認可。如《詩經》中的最有價值的部分即「風」(即「民歌」)這一塊,它在《詩經》的305首中竟佔到了160首。它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從曹操詩中可看到《詩經》對曹操的影響,曹操繼承並拓展了《詩經》及漢樂府民歌中的現實主義傳統。也因此,曹操的詩歌很為後人所欣賞。 在當時,面對復雜的社會現實,曹操等藉助其政治上的領導地位,網羅了一批文人,提倡民間樂府詩,以樂府五言詩來表現現實生活,開創了詩歌創作的新風尚,首次掀起文人詩歌創作的高潮,時稱「建安風骨」。魯迅說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說話大膽,一掃漢代儒生的文章動輒援引經義的習氣。可見曹操在詩歌上能提出有益的和革新的意見等,這對毛澤東的詩文風格也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在實踐著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的升華。 曹操適逢亂世,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作為當時具有革新精神的進步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他目睹了當時的現實,沒有無動於衷,而是藉助於詩歌來表達他的心聲與感慨,通過詩歌表達他對現實的關切,對人民的同情,抒發其政治理想與抱負,以朴實無華的內容去展現戰亂社會中的詩史般的《蒿里行》《苦寒行》等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人民性,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疾苦,具有「史詩」意味。我認為,曹操的這種寫作風格對毛澤東有著不可低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追問: 其他名人的評價?
⑤ 歷史上的人對曹操的評價
裴松之: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
範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譚其驤: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
錢穆:曹操兼能政治、軍事和文學,又能用人,是魏國創業者。然而,他卻是一大奸雄,故為歷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國歷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辭其咎。
黃仁宇:曹操,不見得比他同時人物如劉備、孫權更為譎詐。而且他有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的浪漫色彩。曹操能夠出類拔萃,是由於他的不拘小節、眼光遠大。然則他雖看清傳統道德不能解決當日毛病,但他也不知放棄傳統道德亦不見得能拯救當日毛病。
(5)曹操歷史事件評價擴展閱讀:
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
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⑥ 結合歷史事件,簡要評價曹操
曹操之客觀評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曹操是談三國的時候不得不說的一個人物。 在大家的眼中,十有八九都會認為他是奸雄,狡猾奸詐,謀朝篡位,而最令人發指的是他那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其實這基本上只是曹操的民間形象和文學形象,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是褒劉貶曹的,誇大了劉備及其眾將領的人物形象,作為反面襯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姦猾之輩。民間的藝術表演又基本取材於《演義》,於是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義》的形象根深蒂固下來。 在了解上述兩種人物形象之外,其實我們還應該了解一下另一種史實的形象,即歷史形象。 剛才那句話句話是曹操在殺了呂伯奢一家之後說的。首先,殺,確實是殺了,但是是誤殺,在《三國志》、《三國演義》裡面都有記載,所以應該是史實。其次,但兩個版本中曹操說這句話時的語氣是不一樣的,《演義》中描述的是理直氣壯,殺了就是殺了,這是無可救葯的奸;但在《三國志》中曹操是嘆息著說的,木已成舟,已無法挽回,只能自我安慰,因為他是將,他需要服眾,就必須為自己找個合理的理由,何況還得考慮當時的時勢...同時,這里也表現出了曹操的坦誠,他是真小人,想像世界上還有多少偽君子... 上述解釋並不能完全掩蓋曹操奸詐的一面,我也並不想反駁這一點,他是奸雄,我同意。但從客觀上來說,曹操並不僅僅是奸雄,而是一個統一的矛盾體。 曹操有奸詐兇狠的一面,殺許攸,斬邊讓...可見一斑;但他又有真誠豁達的一面,放魏種,釋陳琳...也很能說明問題。 曹操有時是閻王脾氣,有時又表現得兒女情長。他的臨終遺囑就充分表現了這一點。他一生好事壞事都幹了不少,影響時勢甚至歷史的事業不少,卻都一筆帶過,盡是嘮嘮叨叨了一堆的家務事,分香賣履不說,還記掛著前妻丁夫人,怕無顏去見長子曹昂。蘇東坡說:「奸偽一生,死見真性。」。其實是體現了曹操的大氣,正所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不再多說,總而言之,從曹操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臉,既矛盾,又統一,可以說是: 既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詐,又坦率真誠 既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 大家風范,小人嘴臉 英雄氣概,兒女情懷 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⑦ 三國演義中曹操事件及評價
一、煮酒論英雄
簡介:
曹操一個人喝著悶酒,想了半天,請劉備來喝酒聊天。劉備很高興,曹操請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裡也發毛,為什麼請我喝酒?喝酒時最容易漏嘴,得小心點。
有些人雖然一度貧困潦倒,但依舊掩蓋不了他的大貴之氣,劉備就是這樣的人。曹操跟劉備聊得很開心,問了劉備一個問題:「玄德兄,你說這年頭誰是英雄?」
劉備心裡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現在不得已。」但劉備不敢說,說了,要被曹操宰。劉備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顧左右言其它。
繞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煩,端起一杯酒喝完說:「別繞了!這年頭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轟隆」一聲打了個巨雷。劉備獃獃地看著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彈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鬍子上的酒,聽到了筷子落地又彈起的聲音,就問劉備:「怎麼啦?」
劉備趕緊把筷子撿了起來,順口說了句:「這么大的雷,嚇死我了。」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麼可以怕雷呢?」劉備趕緊介面:「孔子是聖人,他也怕打雷,別說我了。」
此時張飛關羽兩人怕曹操會殺劉備,闖了進來。見劉備沒事,關羽連忙掩飾說自己來舞劍助興。曹操說:「這又不是鴻門宴。」
然後斟酒讓他們壓驚。後來三人一起出來,劉備說:「我在曹操的地盤上天天種菜,就是要讓他知道我胸無大志,沒想到剛才曹操竟說我是英雄,嚇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說自己怕打雷掩飾過去了。」關羽張飛佩服得不得了。
評價:
曹操能做大事,大智若愚,策劃大動作,謹慎縝密,耐力很強。豪爽進取,競爭力強,敢作敢為,有大將之風。
二、望梅止渴
簡介: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打仗,在行軍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那就是,荒原百里,沒有水源,將士們都乾渴難忍,有的體弱的士兵,都被乾渴的暈倒了,曹操看到這樣的情形覺得非常難辦。
於是,曹操就急步登上前面的山頭,查看前方的狀況,當登上山頭的時候,曹操失望了,放眼望去,依然是沒有人煙,哪來的水源,不過,一個靈機一動,曹操想到了辦法。
他回過頭,對正處於乾渴中的士兵說:「將士們,翻過前面的那座山,就有吃不完的梅子」士兵們一聽到梅子,想起梅子那酸甜的味道,口中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於是,士兵們突然都有了力氣,奮力向前前進。後來,他們終於到達了有水的地方,但是發現根本就沒有梅子林。
評價:
體現曹操的智慧,相當於畫餅充飢,善於利於人的心理,懂得人心之道。
(7)曹操歷史事件評價擴展閱讀:
曹操簡介: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時期魏國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舉孝廉出身,選為郎官,歷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議郎,拜騎都尉,鎮壓黃巾起義,遷濟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遷典軍校尉。
組織關東諸侯聯軍討伐董卓,遷東郡太守,拜為兗州牧。迎接漢獻帝,拜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遷丞相,挾天子以令不臣。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基本統一中國北方地區,推行有效政策。
恢復經濟生產和穩定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促使中原地區政局穩定、經濟向好,階級壓迫有所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漢獻帝念及功勞,封為魏公,加九錫。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為魏王,位在諸侯王上,如同蕭何故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病逝於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謚號為武。次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善長詩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贊之「改造文章的祖師」。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⑧ 歷史對曹操的評價
中國歷史學家何茲全對曹操的評價:
(1)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⑨ 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
歷代評價:
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孫權: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孫楚: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裴松之: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
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王勃:魏武用兵,彷彿孫吳。
(9)曹操歷史事件評價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1、橫槊賦詩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大軍飲馬長江,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曹操操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稱其「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2、絕妙好辭
曹操曾經途經曹娥碑下,楊修隨行。石碑的背面題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遠的時候,曹操才說:「我已經知道了。」
命令楊修單獨寫出他所知道的。楊修寫:「黃絹,有色的絲織品,寫成字是『絕』;幼婦,少女的意思,寫成字是『妙』;外孫,是女兒的孩子,寫成字是『好』;齏臼,受辛之器,盛納五辛的器具。
五辛的另外一種解釋是蔥、蒜、椒、姜、芥;註:這不是受盡艱辛的器具,而是盛納五辛的器具。這說的是『絕妙好辭』的意思。」曹操也寫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楊修是一樣的,於是贊嘆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2、分香賣履
曹操臨終前,留下《遺令》說:「我的婢妾和歌舞藝人都很辛苦,讓他們住在銅雀台(遺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二十公里鄴城遺址內),好好安置他們,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掛上靈帳,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從早至午,要向帳中歌舞奏樂。
你們要時時登上銅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餘下的香可分給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無事做,可以學著製作帶子、鞋子賣。」
3、杖殺幸姬
有一個曹操寵愛的姬妾常常陪曹操在白天睡覺,躺在曹操的床上。有一次曹操臨睡前對她說:「一會記得把我叫醒」。後姬妾看到曹操睡得很香,就擅自做主沒有把他叫醒。等到曹操自己醒來發現錯過了時辰,就下令把這個姬妾杖責至死。
⑩ 歷史上是如何評價曹操的
1、史書評論
陳壽《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2、古今評說
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
孫權:「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孫楚:「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劍橋中國秦漢史》:「給予漢王朝的致命一擊卻留給了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曹操出身微賤,是大詩人、大戰略家,也是現實主義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對儒家的禮儀和道德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