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注重三個重要知識點:一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一個觀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於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結構:
1. 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 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 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一條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革命,從英國到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都建立起以議會的設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政治統治。把握四個重點: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二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誕生與聯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四是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與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發展。 理解一個重要觀點:盡管英、法、美、德各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度,並且議會的權力在不斷發展。
第8課 漸進的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知識結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從人治走向法治)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 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 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 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的新體制)
知識結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第10課 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知識結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知識結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 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 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第五單元
把握一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反過來它們又在實踐的過程中,。印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突出四個重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歷史條件、政權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教訓;三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四是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內容及意義;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意義;土地革命。理解一個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同時,又通過各國的實踐印證、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結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1.《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知識結構: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② 高一歷史必修2的必考知識點
你就看課本前面的目錄吧!分的專題,已經很詳細了。主要就是經濟專。
1.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屬。
2.新航路的開辟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等。
3.近現代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有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然後是改革開放等。
4.蘇聯的新經濟政策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然後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以及戰後的福利制度。
5.就是經濟全球化。
就這么點。其他就是你要細分知識點而已。主要要將其中的幾個專題串聯起來。
③ 高一歷史知識點
歷史必修I必背知識附答案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古代中國經歷的社會發展階段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2、原始社會後期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什麼?標準是什麼?
制度:禪讓制 標准:賢能
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什麼?建立者是誰?
夏(公元前2070年建立)建立者:禹
4、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徵?
主要內容:夏商時期的王位世襲制,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等
特徵:(1)以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為表裡,緊密結合的等級制度
(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族權和政權、王權和神權相結合
(3)最高統治著尚未形成權力集中
(4)具有開創性、繼承性和發展性相結合的特點
5、以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人物是誰?為什麼說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
人物:啟
原因: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階級對立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社會進步的重大體現。
6、關於分封制:概念、特點、形成的等級、西周主要的諸侯國
概念:周王朝將一定的土地和人民(紐帶),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對象),被分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有很大的權利,同時對周天子又有一定的義務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與宗法制互為表裡
形成的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貴族內部)
主要諸侯國:由北到南 燕、齊、魯、衛、晉、吳、楚
7、關於宗法制:概念、核心、與分封制的關系
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與分封制關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現,宗法制是核心保證分封制的順利實施,二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
8、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是什麼?
秦朝
9、中國封建社會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0、關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兩對主要矛盾及發展趨勢
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到廢除;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2)皇帝制度誰建立的?皇帝制度的特點
人物:嬴政 特點:皇位世襲 皇權至上 皇帝獨尊
(3)郡縣制度何時出現?什麼時候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與分封制相比,郡縣制的特點
出現:春秋戰國 推行:秦朝
特點:
項 目
制度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區
別
經濟基礎
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治基礎
與宗法制互為表裡,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大一統下,按行政區域劃分
傳承製度
世襲
官員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官吏權利
擁有封地、屬民(貴族政治)
只有俸祿,沒有封地(官僚政治)
職責范圍
統治權
管理權
與中央關系
承擔義務,但是有很強的獨立性
絕對服從中央
歷史作用
有利於維護統治,但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
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
聯系
1、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 2、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維護國家統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4)「漢承秦制,略有損益」,在地方管理制度有何體現?帶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的?
體現:郡國並行制 問題:王國問題 解決: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5)唐中期以後,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的力量是什麼? 藩鎮割據
(6)北宋是如何削弱地方力量加強中央集權的?
軍事:兵權收歸中央,抽調精兵充實禁軍(強干弱枝)
行政:文官擔任長官,通判監督(重文輕武)
財政:設轉運使
(7)元朝在地方實行何種制度?有何意義?有哪些地方採取特殊的制度?
行省制度
意義: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特殊: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書省直轄;
西藏為宣政院轄地(是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
(8)漢、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的?
漢:相權一分為二內外朝制度(內朝由皇帝統領,擁有決策權;外朝由宰相統領,擁有行政權)
唐:相權一分為三,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兵工部)
宋:相權一分為四(中書門下省長官為丞相,下設三個副丞相參知政事負責行政,樞密使負責軍事權,三司使負責財政權)
(9)科舉制何時形成?如何評價?
隋煬帝時形成
評價:是封建選官的一大進步,這個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10)宰相制度何時何人設立?何時何人廢除?
設立:秦始皇,秦朝
廢除:明太祖,明朝
(11)中國古代內閣何時出現?中西方內閣有何不同?
明朝 明成祖
不同:
項目
明朝內閣
西方內閣
許可權
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掌握行政權
性質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的表現
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組成方式
升降、職權大小由皇帝決定,
選舉產生,法定機構
影響
使封建專制制度在強化的同時走向衰落,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
促進了英國的近代化進程
(12)軍機處何時何人設立?有何特點?影響是什麼?
設立:清朝,雍正
特點:簡(機構簡單,有官無吏)速(大臣為皇帝親信,效率高)密(跪受筆錄)
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政大權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中央集權進一步鞏固 ④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1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簡表
朝代
秦朝
漢朝
魏晉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專制主義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內外朝制度
三省制度
三省六部制
相權一分為四
中書省宰相權勢很大
廢除宰相,設內閣
軍機處設置
中央集權
地方實行郡縣制
郡國並行制影響中央集權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
藩鎮割據影響中央集權
分化事權
行省制度
廢行中書省,設三司
選官用官
皇帝任命
察舉制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這是第一單元
④ 高中必修一歷史必背知識點有哪些
太多了。
鴉片戰爭的意義,南京條約內容歷史意義給社會帶來哪些變革
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內容意義
辛丑條約,內容歷史意義及影響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及缺陷。北伐的歷史意義。還有建黨的歷史意義、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勝利的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西柏坡會議內容及歷史意義(這個很迎合事實啊),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意義。
歷史考試很活,很聯系實際,建議全面撒網,重點捕魚。
⑤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⑥ 高一歷史全部知識點
一、鴉片戰爭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敗、國防廢弛、矛盾尖銳;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加緊對外擴張 2、鴉片走私:原因; 閉關鎖國、英國入超、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影響:掠奪大量白銀,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3、禁煙運動;:原因:鴉片走私嚴重,危及清政府統治 措施: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1839、6) 4、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列強為了奪取 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年) 5、過程(理解即可):第一階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廣東 第二階段:( 1841年——1842年),攻佔虎門炮台——強佔香港島——南京下關江面 軍民抗戰: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雲飛重炮犧牲 鴉片戰爭 6、結果:清政府戰備求和,先後簽訂了《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附件,中美《 望廈條約》(1844)、中法《黃埔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 割香港島 ;(破壞 領土主權完整)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 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附件: 攫取中國領事裁判權(司法主權受到破壞)、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等特權 7、影響; 社會性質:中國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矛盾 革命任務:反侵略 反封建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過程:1856年廣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柏貴)→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燒 圓明園 ) 第一階段(1856_——1860)簽訂《天津條約》(內容)、 第二階段(1859——1860)簽訂《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埠天津)、中俄《北京條約》 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至19世紀80年代,俄國侵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國運動 1、原因; 根本原因鴉片戰爭使階級矛盾激化 思想基礎: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結合) 2、興起: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同清朝對峙 3、發展(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敗原因孤軍深入,供給困難;意義深入清朝統治中心,牽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鞏固天京):先是遇曾國藩湘軍失利,後石達開在鄱陽湖打敗湘軍 東征 (斷絕清朝財源);攻破江北、江南大營 4、天京變亂: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5、防禦戰:攻破江北、江南大營,取得三河鎮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聯軍的襲擊,退守蘇州,安慶陷落 6、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區別與聯系 (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紅字) 答:相同點:①都是以反封建為目的, 《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中國幾千年反封建斗爭的最高峰;《資政新篇》是洪仁玕為振興天國而寫,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更是對封建秩序猛烈沖擊。 ②兩者都不能或沒有付諸實施。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絕對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具有空想性,同時發展小農經濟與當時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不適應的,具有一定的落後性。《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歷的經驗總結與農民戰爭沒有任何淵源,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產物,因此沒有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同時中國自然經濟雖然已經解體,但過程極其緩慢,還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市場、資金、勞動力等條件,緊張的軍事斗爭也是兩者未能實施的重要客觀原因。 不同點:①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建國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於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治國方案,經過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已處於衰落時期。 ②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③群眾基礎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於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但《資政新篇》由於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⑤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後,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它為後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http://..com/question/18712491.html
麻煩採納,謝謝!
⑦ 新教材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你看看是不是這個,是的話一定要給我分啊!謝謝啦~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歷史提綱概要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