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與歷史學有何區別與聯系,請舉例分析
1、定義不同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2、廣義方面不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
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3、史學沿革不同
歷史:「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歷史學: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歷史與歷史學的聯系:
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學科性質是什麼是社會學,歷史學還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屬於歷史科學。是歷史學。
Ⅲ 歷史學主要學什麼
歷史學不是歷史!我是學歷史的,大學,一般大學對歷史上的某些東西,尤其是內近現代的東西是諱容言的!歷史學是服從國家政治需要的一種學科,但是你到了大學可以自己讀一些史學上的專著,自己去感知真實的歷史!!歷史是要自己去探索的,是自己去感受的!
Ⅳ 歷史、歷史學、歷史教育,——這三者的聯系與區別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歷史學:因取義的廣狹不同,史學的定義從內涵上可歸納為兩種。廣義的「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1)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2)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不包括前者,而專指後者。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歷史教育:以歷史和歷史學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
廣義的歷史教育,指人類社會各界所進行的以歷史學為基礎的教育活動。
狹義的歷史教育,特指學校教育中,以歷史學為依託,以學生為主要培養對象,師生共同探究、成長的教育活動
歷史學和歷史教育都是從歷史發展出來的,也就是歷史是歷史學和歷史教育的基礎。沒有歷史就沒有歷史學和歷史教育。歷史學對歷史資料有一定的補充和完善作用。歷史教育則必須依據客觀的歷史事實。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中國近代史的性質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是帝國主義列強對華侵略史和中國人民不屈的抗爭史,同時也是中國尋求救國道路的探索史。
中國近代史的框架體系曾經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構建的。即主要包括:兩個過程、三大高潮、十大事件。所謂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三大高潮,即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
十大事件,即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這樣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或者說只是一部階級斗爭史。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史學界有人提出「一個主流、四個階梯」的新體系說。所謂一個主流,即以資本主義近代化為主流,所謂四個階梯,即近代社會經過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這四個階梯而前進。
這個新體系強調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歷史研究的中心。這個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經濟史,它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以往研究者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這一近代史核心內容的忽視。
(5)歷史學性質擴展閱讀
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清朝的封建統治已腐朽衰落,危機重重;而英國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但英貨在中國市場上銷路不大,這是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商品還具有頑強的抵抗作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英國殖民主義者大量地向中國推銷鴉片。
鴉片貿易侵蝕到天朝官僚體系之心臟、摧毀了宗法制度之堡壘的腐敗作用,就是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上被偷偷帶進這個帝國的。」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並嚴肅表示禁煙的決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三日(6月3日至6月25日),將繳獲的鴉片全部在虎門灘當眾銷毀。虎門銷煙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國侵略的決心。
Ⅵ 歷史學科的性質是科學性還是人文性
個人覺得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既有科學性,也有人文性。
Ⅶ 歷史的特點,史學特點及其社會性質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歷史就是當代史
社會性質就是精神文明
史學 亦稱「歷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主要任務是:按照時代和年代順序,運用具體歷史事實,闡明並揭示從原始公社制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記載和編纂,當繼起於文字的發明。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出現過許多歷史學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著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表述了各種史學思想、觀點以及治史方法。這些從不同角度對人類進步所作的記錄,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從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的。總的說來具有兩個主要特點:(1)過多地強調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忽視了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條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2)把少數英雄偉人當作歷史的創造者,而不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這兩點,實質上是歷史唯心主義的集中表現。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從而揭示了各種社會經濟形態循序發展的一般過程,並且有力地論證了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進步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同時也充分肯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這樣,歷史學才開始成為科學(參見「歷史科學」)。史學的研究對象甚為廣泛,舉凡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歷史,從遠古到現代都可作綜合的、分期的或分類的研究。概述史學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學概論,研究史學本身之發展的史學史,研究史料及其運用方法的史料學,以及文化史、思想史、經濟史、科技史等專門史類,均可包括在史學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