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一下冊歷史知識點識記的內容

高一下冊歷史知識點識記的內容

發布時間:2021-02-21 22:03:27

❶ 高一歷史必修一的必背內容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部分 中國近代、現代史

1.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走私鴉片和中國的禁煙運動;鴉片戰爭的過程(2)鴉片戰爭的影響《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3)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發動侵略戰爭;《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4)太平天國運動金田起義和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北伐和西征《資政新篇》;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5)新思想的萌發

2.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1)洋務運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早期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2)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黃海、遼東、威海之戰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馬關條約》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和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3)戊戌變法維新思想的發展和傳播;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4)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反洋教斗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辛丑條約》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3.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清朝的滅亡(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同盟會的成立;同盟會的三民主義綱領;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2)辛亥革命的爆發保路運動;武昌起義和各省響應(3)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清朝的滅亡「嚴守中立」和「南北議和」;南京臨時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

4.北洋軍閥的統治(1)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和護國運動;北洋軍閥政權;「二次革命」;「二十一條」;洪憲帝制和護國運動(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5.革命的新曙光和國民革命運動(1)新文化運動(2)五四運動(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工人運動的高潮(4)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五卅運動;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5)北伐戰爭北伐軍勝利進軍及其原因;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6)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帝國主義的干涉;「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6.國共兩黨的十年對峙(1)"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工農武裝起義;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土地革命(2)日本大舉侵華九一八事變;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3)紅軍的戰略轉移(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制定"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

7.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抗日戰爭的爆發和國共聯合抗日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2)日本帝國主義殘暴的殖民統治;汪精衛集團建立偽政權;野蠻的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日偽的殘暴統治和淪陷區人民的反抗斗爭(3)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和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國民黨政策轉向反動和皖南事變;正面戰場形勢的惡化;一黨專政和官僚資本的膨脹(4)共產黨堅持抗戰和抗日戰爭的勝利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百團大戰和敵後軍民的艱苦鬥爭;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中共七大;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抗戰初期的正面戰場;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8.人民解放戰爭(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和內戰的爆發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陰謀;重慶談判、《雙十協定》和政治協商會議;全面內戰的爆發;(2)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解放軍戰略反攻和三大戰役的勝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取勝的原因

9.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政權的斗爭新中國的誕生和全國領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及"三反"、"五反"運動(2)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嚴峻的經濟形勢;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制定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4)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0.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擴大化(2)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斗爭和三年經濟困難;七千人大會和十年建設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動亂中的國民經濟;20世紀70年代初期對外關系的新成就

1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1)偉大的歷史轉折;關於真理標准同題的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撥亂反正(2)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發展;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改革開放的成就(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發展(5)"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大業"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海峽兩岸的交流(6)新時期對外關系的重大發展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現代史

1.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1)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活動(2)文藝復興

2.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的世界(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與進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2)歐洲啟蒙運動(3)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三級會議和革命爆發;革命的進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興亡(4)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1)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擴展和影響(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一國際;巴黎公社(3)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義大利統一;日本明治維新(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5)亞洲革命風暴

4.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1)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形成;壟斷組織的出現;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階段過渡(2)亞洲的覺醒(3)列寧主義的誕生(4)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5.17世紀至20世紀初的自然科學

6.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歷史意義(2)向社會主義的過渡(3)蘇聯的社會主義的建立;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7.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1)「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巴黎和會的召開《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和「凡爾賽體系」的建立;國際聯盟的成立;華盛頓會議(2)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3)法西斯國家的擴張和反法西斯斗爭的開始共產國際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斗爭;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內戰

8.第二次世界大戰(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慕尼黑陰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西線形勢;蘇德戰爭爆發和日軍偷襲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9.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1)戰後的國際關系戰後初期世界形勢和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對德國、日本法西斯的處置;兩極格局的形成(2)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西歐、日本,矛盾與問題(3)戰後的社會主義國家戰後初期的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蘇聯的改革和挫折;東歐的變革;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4)美蘇爭霸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80年代中後期的美蘇關系(5)亞洲經濟的發展韓國和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印度經濟的發展;西亞國家經濟的發展

10.世界格局的變化(1)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蘇聯解體(2)世界政治的發展和地區沖突,冷戰後的國際形勢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3)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現代科學技術
6.明、清(鴉片戰爭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明朝的建立和君主專制的加強;(大明律)和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靖難之役和營建北京(2)清朝的建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滿洲的興起和建國;清軍入關和統一中國;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文字獄(3)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對外貿易(4)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蒙古、新疆地區的關系;和西藏地區的關系;改土歸流;台灣府的設置;清朝的疆域(5)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和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鄭和下西洋;華僑與南洋的開發;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佔澳門;鄭成功收復台灣;雅克薩自衛反擊戰(6)明清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進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說;類書、叢書的編纂;西學東漸

❷ 高一學完人教版歷史應掌握的 知識點

高中歷史必修(Ⅰ)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內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分封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它與分封制互為表裡。
(2)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傳。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知道皇帝制度的創立和郡縣制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知道皇帝制度的創立和郡縣制的史實;
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特徵:皇權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2)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漢朝郡國並行制,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權,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說明中國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是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明朝廢宰相設內閣 。清朝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在明清發展到頂峰。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華的主要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虎門銷煙:1839年6月,林則徐領導,(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鴉片戰爭:根本原因:英國發動。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國戰敗簽定《南京條約》內容:割地、賠款、通商、協定關稅。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發動,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火燒圓明園,簽訂《北京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戰爭:根本原因:日本蓄謀侵略中國。1894年7月——1895年4月。黃海海戰鄧世昌犧牲,1895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內容; 割地、賠款、通商、開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了。台灣人民進行反割台斗爭。
八國聯軍1900年6月發動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義和團運動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體現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概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抗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開始侵略中國。七七事變標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日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等罪行。
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名族統一戰線。全民族團結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國名政府抗戰初期組織了凇滬會戰、台兒庄戰役。
中共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金田起義、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正式政權。北伐和西征達到軍事上的全盛時期。1856年天京變亂由盛轉衰。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內容及影響;
2、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退位。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結束。1912年3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3、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主要史實,認識中共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五四運動:原因:巴黎和會拒絕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導火線);經過:前期運動中心在北京,學生充當先鋒。高呼口號。6月5日起運動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成立歷史條件。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大內容:黨的名稱,領導機構,奮斗目標,中心工作。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4、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國共合作形成。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對象三排軍閥。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8月1日中共發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1927年在武漢召開八七會議。給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10月到達井岡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長征,1936年10月勝利結束。
1946年6月內戰爆發,中共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中共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秋——1949年1月中共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國民黨主力。1949年4月渡江戰役佔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了。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結束了中國近百年來的屈辱歷史,迎來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改變了世界政治結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順利,是毛澤東思想的順利。
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確立了中國歷史的上一個新型國家的架構,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作為統一戰線存在。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最高權力機關。
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人民代表大會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民主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
2、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民主政治中斷。
3、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上的成就:確立了法制建設方針。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修訂,形成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法律體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的確定
4、概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一國兩制」的理論提出、含義。香港、澳門的回歸、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與發展,海基會、海協會的成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有重大歷史意義。
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表現: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新中國成立時提出。對當時及以後的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
1954年日內瓦會議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地位參加。
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新中國初期,中國政府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述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此後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新局面。
4、以中國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的多邊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中國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的多邊外交活動,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古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了解古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條件——城市國家。社會條件——小國寡民、獨立自主。
2、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了解雅典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主要內容,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民主政治為近現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3、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
《十二銅表法》,羅馬成文法誕生。內容廣泛,條紋清晰。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的利益得到保護。
羅馬法穩固了羅馬國家的統治基礎,並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頒布了《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的權利,保證了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議會的權利超過了國王的權利。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種模式,為其他國家所效仿。
2、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了解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憲法規定美國為聯邦制國家,規定聯邦政府的權力。規定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評價: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性。
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同:均體現了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異: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的關系不同、國家元首的地位不同、政府產生的方式不同。
3、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君主立憲政體。內容:①皇帝掌握國家大權,②宰相主持內閣,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決定,議會是立法機構,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
憲法還規定德意志帝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體會資產階級代議制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進步性。
八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意義:《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的發展起來。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1871年3月28日成立。採取一系列革命措施。
3、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主要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1917年3月爆發俄國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7年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提出將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1917年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過渡已成為不可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工農蘇維埃政府建立,
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了解美蘇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1947年提出的杜魯門主義,美蘇冷戰開始。冷戰的表現馬歇爾計劃。1949年成立「北約」加劇了冷戰的程度。1949年蘇聯等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以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1955年「華約」成立。至此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出現。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二戰後世界全面冷戰、局部熱戰(朝鮮戰爭(1950-1953)越南戰爭.)但是美蘇兩國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從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並為一個機構——歐洲共同體。20世紀6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了解蘇聯解體及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1991年蘇聯解體及兩極格局的瓦解。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等多種力量的加強,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❸ 高一下冊歷史期中考試重點.

高一歷史必修二
第一單元

1. 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原始農業:刀耕火種

商周:耜,石鋤,石犁

春秋戰國:開始使用鐵具,推廣牛耕

西漢:耦犁,犁壁的出現

隋唐:曲轅犁,犁評

2. 古代中國主要的土地制度

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集體勞作

春秋戰國:封建土地私有制,一家一戶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精耕細作)

3. 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容易破產

4.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和特徵

夏商周:青銅為主,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

西周晚期:鐵器開始

漢:高爐煉鐵,炒鋼(開始於漢武帝時期)

南北朝:灌鋼法

南朝:原始瓷器

東漢:青瓷

北朝:白瓷

宋,明清:盛起

瓷都:江西景德鎮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緞成為清朝絲織品代表

5. 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和特點

秦漢:多推行重農抑商

隋唐:大運河開通,櫃坊和飛錢問世

兩宋: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

明清: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商人群體叫「商幫」。實力最強的是晉商和徽商。

6. 「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

1.迪亞士的航海活動的發現好望角

葡萄牙支持,最先到達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2. 哥倫布開辟新航路

從歐洲前往美洲

3.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刑場的意義

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

4. 荷蘭殖民擴張

東印度公司(以侵略為目的),佔領馬六甲,錫蘭,現印度尼西亞一帶,台灣

5. 英國的殖民擴張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佔領西班牙,荷蘭,法國,17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6.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與掠奪

7.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飛梭出現。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瓦特研製蒸汽機。工場變成工廠

8.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西門子發明發電機。創制內燃機。愛迪生發明電燈。三輪汽車。萊特兄弟的飛機。電氣時代。

9. 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聯系更加便捷。)資產階級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非拉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19s中後期,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世界各地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電報電話的出現,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和傳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亞非拉送糧食和原料到工業化國家,工化國產的工業品銷往全世界。國際分工日益明顯。資本主義列強瓜分世界。,亞非拉美洲基本淪為殖民或半殖民地。資本主義國家輸出產品,掠奪原材料,直接向殖民地輸出資本,他們工業發展艱難。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第三單元

1. 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在大部分農村,自然經濟仍然占統領地位

2. 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

洋務運動期間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3. 近代中國足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自然經濟,經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

4.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一戰後,歐洲列強忙於站正,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一個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

5. 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列強對華的控制。軍閥割據,關卡林立,稅收沉重,外國資本主義在資金技術管理方面存在競爭優勢,並享受在華特權。

6.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它的產生瓦解沖擊著自然經濟,對外國經濟侵略起了抵製作用。
從政治上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從思想上看,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並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第四單元

1.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中共八大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體現了中共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經驗教訓從20世紀70年代起,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的時期。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發達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從而失去了一次寶貴的發展機遇。「文化大革命」從反面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極其沉痛的教訓。

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

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5.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

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6. 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7. 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 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

第一批經濟特(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管理方法)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8海南)

沿海開放城市

沿海經濟開放區:14個沿海港口城市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是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

9. 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多層次全方位性,寬領域性

10. 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

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國際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改革進入關鍵期。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加快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 有利於我國與國際上通行的市場經濟體制「接軌」;有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促進我國的經濟現代化建設; 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我國從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並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 使我國資源配置方式轉變為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第五單元 書64 探41

第六單元

1.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生產資料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直接原因:紐約股票市場的倒閉

2.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巨大

影響:經濟危機激化嚴重的社會危機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的打擊,激化了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引發了資本主義各國的政局動盪。經濟危機也激化了各國的之間的矛盾,引發了一系列的關稅戰,傾銷戰和貨幣站戰..

3. 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在經濟危機爆發時(一些國家例如德國,面對經濟危機,是實行法西斯專政,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國是實行新政,根本原因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直接目的是緩解經濟危機。

4.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整頓財政金融體系。對工業加強計劃指導。 調整農業政策 積極推行「以工代賑」。

5.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國家干預經濟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6. 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開創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發展模式

最根本的是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

而且還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和美國共產黨的革命。

穩定了社會秩序,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利大大增強。

12

7.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在生產力方面,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並且出現「新經濟」。在生產關系方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在國家職能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社會管理與服務的職能(福利政策)

第七單元

1. 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式

國內戰爭

2.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心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提高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於穩定政治形勢。

3.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

重工輕農

4. 「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必須重視農業基礎,保證農業輕重的協調發展,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尊重經濟規律

5. 赫魯曉夫改革

重農業

6. 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工業

7. 戈爾巴喬夫改革

重經濟

8. 社會主義改革的

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第八單元

1.「布雷頓森林體系」

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2. 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構成了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3. 歐洲聯盟

法意荷比盧聯邦德國六國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在羅馬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歐共體,加強了西歐國家的經濟實力(合作領域包括經濟軍事和政治等方面)

4. 北美自由貿易區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簡歷北美自由貿易區加強了三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和交往,後美國積極推動把北美自由貿易區擴大到整個美洲,以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自由貿易區。(由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

5.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澳大利亞等12國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同年中國加入。組織的宗旨和目標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貨幣壁壘。成員國之間存在的文化和歷史差異,對發展有一定影響

6. 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和客觀上存在的分工使得發展趨勢為集團化

7. 世貿的由來和發展

95年世貿取代關貿總協定,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8. 中國加入世貿及其影響和作用

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晚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史,中國的加入也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於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但加入世貿也帶來壓力和亞軍挑戰。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關稅的大幅度減讓使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強的競爭,有些產業會受到沖擊。中國企業在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以適應新的國際經濟形勢。

9. 世貿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關貿總協定:緩解了國際貿易中的矛盾,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推動世界經濟的增長)世貿致力於促進各國市場的開放,調節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通過多邊貿易,促使各成員國之間逐漸取消貿易壁壘,使各國通過貿易獲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繁榮。世貿努力減少其成員間的不平等,對發展中國家和貿易效果的利益給予足夠的重視

10.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世界經濟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發達國家憑借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絕對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對於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較差,技術水平低等原因,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劣勢和被動的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展。

❹ 高一歷史(下)教材知識總結人教版

國共政權的十年對峙
識記:
1.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它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2.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3.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陳果夫、陳立夫四家為首的官僚資本。他們被稱為「四大家族」。
4.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6.1927年至1930年夏紅軍創建的主要革命根據地。
7.毛澤東指揮紅軍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三次「圍剿」。
8.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主要內容:①會議宣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②制訂了《憲法大綱》;③定都瑞金;④選舉毛澤東為臨時政府主席,朱德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9.1931年9月 18日,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 的殖民地。
10.1932年1月28日,日本突然襲擊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國民黨十九路軍,在愛國將領蔡廷鍇、蔣光鼐指揮下,奮勇抵抗。
11.周恩來、朱德率中央蘇區紅軍打破了敵人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12.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理解:
1.「八七」會議
1927年8月 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由瞿秋白、李維漢主持。
主要內容:①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③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③決定秋收時發動武裝起義。④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義:「八七」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
2.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時間、領導人及意義
①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②1927年秋,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
③ 1927年底,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發動了廣州起義。
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是中同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為中國革命創建人民軍隊,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揭開了序幕。
3,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原因、意義。
起止時間: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原因:①1933年初,王明「左」傾錯誤,特別是軍事指導方針上的錯誤,在中央蘇區得以全面實行。②第五次反「圍剿」開始時,博古、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意義:①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②毛澤東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4.「一·二九」運動的時間、意義。
時間:1935年12月9日。
意義:①打擊了國民黨的賣國政策。②揭露了日本企圖吞滅中國的陰謀。③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救國主張。④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⑤知識分子走上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③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5.西安事變。
爆發:①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步步進逼,國民政府連連退讓,引起國民黨內愛國力量的不滿,促進國民黨內部分化。②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同年的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③「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④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⑤1936年12月12日,張、楊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解決:西安事變發生以後,面對極其復雜的政治形勢,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派周恩來等赴西安談判。經過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和平解決的意義;①中國共產黨力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充分表明了團結抗日的誠意;②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分析:
1.中國革命採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樣一條道路的理由。
①中國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經濟政治發展極不平衡。這就使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中發生和堅持下來,並且日益發展。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深刻影響.為革命軍隊和政權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群眾條件。③全國革命形勢是繼續向前發展的,中國紅色政權也必然會繼續發展。④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存在.是造成工農武裝割據的必要條件。⑤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存在的重要條件。
2.遵義會議的時間、內容和意義。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①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②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③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意義:③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黨中央的正確領導。②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③這次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二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識記
1.1937年7月 7日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全國抗日戰爭開始。
2、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戰斗序列:
總指揮 朱德 第—一五師師長 林彪
副總指揮 彭德懷 第一二○師師長 賀龍
參謀長 葉劍英 第一二九師師長 劉伯承
3.林彪率領115師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4、日軍攻陷南京後,屠殺了南京30多萬中國人民。
5.李宗仁指揮台兒庄戰役,消滅日軍一萬餘人。
6.1937年秋,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
7.1940年汪精衛在南京成立了效忠日本帝國主義的偽國民政府。
8 .1940年底,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壯烈殉國。
9.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一次大規模對日作戰,稱為百團大戰。
理解
1.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抗戰初期,國民黨內的親日派散布「亡國論」,片面強調中國武器和技術不如日本,大叫「再戰必亡」。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宣揚「速勝論」,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迅速戰勝日本。
目的:為了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向全國人民指出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
2.皖南事變和中國共產黨採取的對策。
①1941年初,新四軍9000餘人遵令移師北上,在安徽茂林地區遭到國民黨軍隊的襲擊。除少數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波扣押,副軍長項英遇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②皖南事變發生以後,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戰的罪行,採取了堅決回擊的方針。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宣傳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陳毅任代理軍長,劉少奇任政治委員。新四軍在大江南北繼續堅持抗日戰爭。
3、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②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③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戰場。④中國人民的抗戰,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的戰略配合作用。
分析
中共「七大」簡況及其意義。
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內容:①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指出:a.中國人民面前有兩個前途,我們要努力爭取實現光明的前途。b.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是中國人民當前的基本要求。只有廢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才能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達到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目的。)②大會提出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形勢下,黨的任務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③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意義:①這次大會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是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②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
綜合
1941一1942年中國共產黨為克服困難而制定並採取的政策和措施。
①在根據地政權中實行「三三制」原則。(加強了各階層人民的團結.鞏固了抗日民族
統一戰線。)②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於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③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政策。(提高了主力部隊的戰鬥力;增強了政府機關的行政效能;減輕了人民的負擔。)④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使根據地渡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⑤1942年,中國共產黨開展了整風運動。(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三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⑥根據地軍民執行「基本的游擊戰,不放鬆有利條件的運動戰」的方針,開展積極的反「掃盪」斗爭。
第三章人民解放戰爭
識記
1.扶蔣反共是「二戰」後美國對華的基本政策。
2.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向中原解放區發動大舉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3.1947年春開始,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
4、1947年2月28日,台灣省人民舉行「二·二八」 起義。
5.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訂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6.1949年4月3曰,解放軍佔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1927—1949)的國民政府覆滅了。
理解
1.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的簽訂。
背景:①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決,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②蔣介石一面積極准備發動內戰,一面又迫於國內外要求和平、反對內戰的輿論壓力,特別是因為內戰的准備工作尚未完成,於是採取了「假和平、真內戰」的反革命策略。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共同商討」國內和平問題。③為了盡力爭取和平,揭露美蔣反動派假和平的陰謀,以利於團結和教育廣大人民,中共中央派毛澤東等到重慶同國民黨談判。
經過:8月底,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在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國民黨代表張治中陪同下,飛抵重慶。經過幾十天談判,國民黨表示同意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協定規定:①堅決避免內戰,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②國民黨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③召開政治協商會議;②保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權利等。
意義:①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的簽訂。是人民力量的勝利。②中國共產黨通過這場戰爭,在人民面前表明了爭取和平的誠意。③國民黨被迫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它再要發動內戰,就在政治上陷於被動地位。
2.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情況。
解放戰爭第二年(1947年),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主攻方向是中原地區。①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②陳賡、謝富治率晉冀豫解放軍一部(太岳兵團),挺進豫陝鄂邊地區;③陳毅、粟裕率華東解放軍主力,挺進豫皖蘇邊地區。三軍像三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威脅南京和武漢。④其他解放區軍民也轉入反攻.收復失地。
3.三大戰役名稱和意義。
名稱:遼沈、淮海、平津戰役。
意義:①三大戰役里,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②三大戰役後,東北、華北和華東三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為解放長江以南地區奠定了基礎。③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分析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背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蔣介石在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企圖用假和平作緩兵之計。毛澤東在1949年新年獻詞中發出偉大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
1949年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
主要內容:毛澤東在會上作重要報告,指出:①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②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③規定了革命勝利後,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和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④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意義:這次會議解決了革命勝利後,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綜合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舉行。
主要內容:①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②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③選舉了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④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新中國的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意義: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②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中華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永遠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從此結束了。
基本經驗:①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理論指導;③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④建立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開展武裝斗爭;⑤組織一個共產黨領導的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

❺ 高一下學期歷史復習提綱

如果你是新人教版的歷史,那麼答案如下:(經濟史)
高一歷史復習提綱(下冊)

第1課:農業時代

1、 三次浪潮: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

2、 農業革命發生的年代:大約1萬年前(或七八千年前)

3、 農業革命發生的中心地區:西亞、東亞、中南美洲

4、 農業革命的影響:P3

5、 在農業革命的推動下,人類的生活方式(定居生活)、社會結構(P4)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類進入文明社會。

6、 農業社會的局限性:P5

第2課:工業時代

1、 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18世紀下半葉

2、 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蒸汽機的發明和運用

3、 工業革命的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蒸汽為動力,首先發生在英國,波及的范圍主要在歐洲和北美,稱為「蒸汽時代」。

第二階段(19世紀70年代以後):電能開始普遍採用,稱為「電氣時代」,其重要成果由歐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4、 工業革命的影響:P7

5、 工業生產是一種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英、法、德、美等國領得工業革命的先機,一躍而為世界強國。

6、 工業社會的重要特徵:機械化生產、城市生活

7、 工業社會的進步性:P8

8、 工業社會的局限性:P9

第3課:信息時代

1、 信息革命開始的年代:20世紀中葉(二戰以後)

2、 信息革命開始的標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1946年美國)和人造衛星的上天

3、 信息社會的特點:P14

4、 信息社會的進步性:P14

第4課:高等教育

1、 雅典學園:(公元前387年~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關閉)

(1)、創立者:柏拉圖

(2)、教學內容:哲學、數學

(3)、教學方式:自由討論,互相切磋

2、 亞里士多德:逍遙學派

3、 雅典教育的影響:P18

4、 大學興起的條件:因城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興起。

5、 中世紀大學的特徵:(1)、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2)、由專業人士擔任教師。(3)文、法、醫和神科是主要學科。

6、 近代大學的特徵:(1)、擺脫了教會的控制,宗教課程的地位大大削弱。(2)、大學教育成為國家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7、 近代的大學精神:獨立自由地進行學術探討,追求真理。

第5課:博物館與圖書館

1、 亞歷山大里亞博學園:(公元前3世紀)

(1)、建立者:托勒密

(2)、特點:P23

2、 近代博物館、圖書館建立的條件: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對外殖民擴張。

3、 世界三大博物館:

(1)、大英博物館(英):文物圖書兼藏

(2)、盧浮宮(法):偏重藝術品收藏

(3)、大都會博物館(美):以民俗收藏為特色

4、 現代圖書館:

(1)、歐洲大陸規模最大的是法國國家圖書館。

(2)、世界最大的圖書館是美國國會圖書館。

(3)、亞洲地區最大的圖書館是中國國家圖書館。

第6課:區域探險

1、 公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從紅海出發完成環繞整個非洲航行的創舉。

2、 腓尼基人航海的影響:P30

3、 維京人海外擴張的條件:擁有精良的武器、豐富的航海經驗和奇特的維京船。

4、 維京人海外擴張的路線:挪威人(西線)、丹麥人(南線)、瑞典人(東線)P30

❻ 如何快速學習歸納高一歷史常考重點內容

高一歷史主要考查同學們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因此,如果同學們的記憶力並不是很好,那麼,就會很容易造成歷史知識點混淆,無法形成完善歷史知識體系。那麼,高一歷史知識點學習,有哪些超強的記憶方法呢?高分網高考頻道小編馬上為大家盤點!
名詞五點法
即用五個要點概括名詞
時間;②地點;③人物;④內容;⑤評價或意義。此法適合於人物、事件、著作等類別的名詞。
例如《孫子兵法》可這樣概括:①春秋時期;②吳國;③軍事家孫武所著;④總結了前人及自己作戰經驗寫成《孫子兵法》;⑤世界聞名的古代兵書。
數學代表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點。
如: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可概括為“一化三改”即: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諧音趣味記憶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如:記蘇聯在1924年剛成立時的加盟共和國,可記做“烏外有兩只鵝”。即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外高加索。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概括記憶法
就是將某一歷史知識加以概括,使之簡單化。
如:拉美革命的過程可概括為:一場革命、二個階段(1810—-1815;1816—1826)、三個中心(墨西哥、委內瑞拉、阿根廷)、三個領導人(伊達爾哥、玻利瓦爾、聖馬丁)、反對2個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場決戰(阿亞庫巧戰役)即“123321”就可以將整個拉美革命進程完全掌握。
提取字頭法
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頭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
如:記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時,可記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給農民;田地不得買賣;土地屬國家;改革行政制度。
關鍵字詞法
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如:我們可將形成的過程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開始;②進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後聯系幾次列強侵華戰爭的影響:①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④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❼ 高一歷史人教版知識點總結(上下冊)

打不下給我你的郵箱,我發給你
高一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英形勢。
國內:①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正在緩慢發展,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財政困難。②政治上,官場中,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買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法律敗壞。③外交上,奉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
國外:①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法美等國的工業革命也相繼發展起來。②他們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③英國為打開中國大門,對中國輸出鴉片。
2、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具體原因,A、請政府統治腐敗,綜合國力衰落,經濟落後,軍事力量和裝備落後;B、掌握清朝戰爭大權的清政府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①社會性質的變化:A、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後,中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等開始遭嚴重破壞。這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B、經濟上,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 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③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人民由反本國封建統治變為肩負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率,須同英國商定。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從中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危害:(主要從領土、領海、關稅、司法、貿易主權的喪失等方面進行分析。)
①香港島被割占,不但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而且使它成為英國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②巨額賠款,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無恥掠奪,而且開創了侵略者對中國勒索賠款的惡例;③五口的被迫開放,使我國東南沿海的門戶洞開,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④協定關稅的規定,使中國開始喪失了海關自主權,為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提供了有利條件。⑤附件的簽訂,使英國獲得了更多的特權,並為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從原因上看:A、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攫取侵略權益,打開中國市場。B、英法等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是由於不滿足鴉片戰爭的既得利益,要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獲得的侵略權益。
從性質上看;兩次鴉片戰爭都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從結果上看:A、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望夏條約》和《黃浦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外國侵略勢力不僅擴大到沿海各省,而且還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進一步加深了。
5、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早期資本輸出的主要表現。
19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以商品輸出為主,但早期的資本輸出也已經開始了,主要表現是:①辦洋行②開銀行③經營輪船公司④設工廠
6、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觀、客觀原因是什麼?(P26)
主觀上: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自私、狹隘、落後)。②戰略上的失誤(偏師、深入等)。
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聯合鎮壓。
7、鴉片戰爭期間萌發的新思想有何特點?
①林則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主要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的思想一方面帶有鮮明的時代變化的印記,另一方面又保留著濃重的封建綱常色彩。②《資政新篇》不僅在科學技術方面主張學習西方,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張學習西方,提出效法西方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它是近代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建設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

第二章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洋務派和頑固派的主張,洋務運動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主張: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 頑固派,因循守舊,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
內容: ①前期:以「自強」為旗號,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②後期:以「求富」為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③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籌劃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 ④創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
影響(評價):第一,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富強,也無法實現維護清朝統治的目的。第二,洋務運動的進步性表現為: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第一批近代企業在中國出現了;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在客觀上對本國封建經濟起到一定的解體作用,從而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民用工業的興辦,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
失敗的原因: ①西方列強的制約和洋匠的敲詐,企業發展困難。 ②清政府內部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③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僅憑地方上幾個熱心洋務的督撫去搞,難成大業。 ④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或沒有進行社會制度的變革)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2、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及產生的根源。
特點:具有兩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協軟弱性。(既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相妥協的一面.)
根源:①革命性: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②妥協性: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對其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
3、《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⑴內容: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⑵影響:①進一步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②加劇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並便利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③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④投資設廠,進一步掠奪中國原料和勞動力,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總之,《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華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維新變法運動產生的歷史條件。
歷史條件:①社會背景: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②階級基礎: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③思想准備: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康有為、梁啟超積極宣傳維新變法思想。④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了「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想發展成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5、19世紀末維新派同頑固派論戰的內容和意義。
內容: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意義:論戰的實質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它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6、戊戌變法的進步意義和失敗原因。它給人們留下了什麼啟示?
⑴進步意義:①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②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⑵失敗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用改良的辦法,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②在頑固勢力的進攻面前,寄希望於袁世凱和外國侵略者,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⑶啟示: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
7、《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⑴內容:①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⑥修訂商約。
⑵影響:①巨額賠款使中國和中國人民更加貧困;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清政府完全處於列強的控制之下,成為「洋人的朝廷」。③外務部居六部之上,便於清政府按侵略者旨意推行賣國政策。④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⑤修訂商約擴大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總之,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

第三章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清朝滅亡
1、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A、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B、清政府實施「新政」;C、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D、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風起雲涌。
2、簡述及正確評價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創立民國」即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思想,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平均地權」即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
評價三民主義: ①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②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③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因而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務。
3、武昌起義爆發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態度。
態度:A、調集軍隊,准備干涉中國革命。B、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鎮壓中國革命。C、各國公使團截留中國海關的全部稅收,防止落入革命黨人之手。D、在公開的武裝干涉無法達到阻止革命的目的的情況下,列強在「嚴守中立」的偽裝下,積極扶植新的代理人。
4、辛亥革命的功績和失敗教訓。
功績:①它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②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③它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④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對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斗爭有重大影響。
教訓: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

第四章 北洋軍閥的統治
1、民國初年,中國的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及其意義。
原因:A、辛亥革命的勝利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資產階級政治地位的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和企業利潤的刺激,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新式工業的熱情,實業救國成為當時主要的社會進步思潮之一。C、一戰期間,歐美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有所減少。D、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高漲,主張提倡國貨,抵制外貨,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物質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備;無產階級的壯大,在五四運動中登上了政治歷史舞台,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2、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有關史實,評論「實業救國」的主張和實踐。
辛亥革命後,「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成為當時中國並存的兩大思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形式上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並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獎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激發了他們投資新式工業的積極性;從封建營壘中分化出來的有識之士也大力提倡發展實業,「實業救國」一時成為熱潮,這一思潮的流行有力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不完成,民族不獨立,單純地依靠「實業救國」是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
3、孫中山為捍衛共和制所作的努力。
①為捍衛共和制,在「宋案」發生後,孫中山首先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掀起了「二次革命」;②在袁世凱稱帝後,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第二次討袁宣言》,號召人民起來,維護共和制度,掀起了「護國運動」;③在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時,孫中山毅然舉起「護法」旗幟,開展護法運動。不久,孫中山又號召北伐。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內容及後期的新內容、意義。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並加緊侵略中國。②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直接原因)
初期的主要內容:A、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
後期的新內容:隨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運動中的一批先進分子,極力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大地上,李大釗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③對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④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⑤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2、簡述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口號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三大成果: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賣國賊職務。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概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及其偉大意義。
歷史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②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④外因:共產國際的援助。
歷史意義: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②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③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六章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
1、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原因和兩黨合作的意義。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敵人。② 可能性:國民黨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據地;孫中山屢遭革命挫折,願意接受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幫助,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與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
意義:對國共兩黨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前進,都是有利的;為大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條件。
2、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⑴原因: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破壞。主觀方面,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
⑵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②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❽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你是天津的嗎?我是天津南開中學的,這是我們老師給我們總結的。這里只是幾個單元的復習提綱,如果你想要更多,請給我發網路信息與我聯系,我可以把其他的資料與你共享。

第二單元 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一、鴉片戰爭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敗、國防廢弛、矛盾尖銳;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加緊對外擴張
2、鴉片走私:原因; 閉關鎖國、英國入超、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影響:掠奪大量白銀,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3、禁煙運動;:原因:鴉片走私嚴重,危及清政府統治
措施: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1839、6)
4、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列強為了奪取 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年)
5、過程(理解即可):第一階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廣東
第二階段:( 1841年——1842年),攻佔虎門炮台——強佔香港島——南京下關江面
軍民抗戰: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雲飛重炮犧牲
鴉片戰爭
6、結果:清政府戰備求和,先後簽訂了《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附件,中美《 望廈條約》(1844)、中法《黃埔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
割香港島 ;(破壞 領土主權完整)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
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附件:
攫取中國領事裁判權(司法主權受到破壞)、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等特權
7、影響; 社會性質:中國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矛盾
革命任務:反侵略 反封建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過程:1856年廣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柏貴)→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燒 圓明園 )
第一階段(1856_——1860)簽訂《天津條約》(內容)、
第二階段(1859——1860)簽訂《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埠天津)、中俄《北京條約》
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至19世紀80年代,俄國侵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國運動
1、原因; 根本原因鴉片戰爭使階級矛盾激化
思想基礎: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結合)
2、興起: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同清朝對峙
3、發展(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敗原因孤軍深入,供給困難;意義深入清朝統治中心,牽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鞏固天京):先是遇曾國藩湘軍失利,後石達開在鄱陽湖打敗湘軍
東征 (斷絕清朝財源);攻破江北、江南大營
4、天京變亂: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5、防禦戰:攻破江北、江南大營,取得三河鎮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聯軍的襲擊,退守蘇州,安慶陷落
6、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區別與聯系 (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紅字)
答:相同點:①都是以反封建為目的,
《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中國幾千年反封建斗爭的最高峰;《資政新篇》是洪仁玕為振興天國而寫,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更是對封建秩序猛烈沖擊。
②兩者都不能或沒有付諸實施。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絕對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具有空想性,同時發展小農經濟與當時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不適應的,具有一定的落後性。《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歷的經驗總結與農民戰爭沒有任何淵源,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產物,因此沒有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同時中國自然經濟雖然已經解體,但過程極其緩慢,還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市場、資金、勞動力等條件,緊張的軍事斗爭也是兩者未能實施的重要客觀原因。
不同點:①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建國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於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治國方案,經過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已處於衰落時期。
②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③群眾基礎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於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但《資政新篇》由於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⑤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後,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它為後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四、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背景:19世紀末資本主義強國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侵略的擴張野心膨脹,制定了「大陸政策」,(導火線:東學黨起義)
2、 過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黃海大戰(鄧世昌)→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3、 結果: 失敗,原因是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政策,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割地: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領土和主權進一步嚴重破壞,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
賠款:2億兩白銀(清政府開始政治大借款)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內地)
日本在中國投資設廠(列強開始大規模資本輸出,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 影響:反映了列強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中國人民的抗爭(反割台斗爭)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原因:民族危機加深,中國人民反帝斗爭高漲
2、導火線:義和團 運動
性質: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 口號:「扶清滅洋」 結果:遭中外共同鎮壓而亡 意義: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過分中國的狂妄企圖

3、八國聯軍侵華 過程:天津→廊坊阻擊→天津→北京→建立聯軍司令部
4、結果:《辛丑條約》
賠款:4.5億兩白銀
設立「使館界」(破壞領土 主權)
拆毀炮台,准許外國駐兵
懲辦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5、影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六、辛亥革命
(一)醞釀和暴發
1、背景: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的發展
2、條件: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組織上革命團體和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
政治上一系列武裝起義的發動
3、爆發:武昌起義(兩個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主體力量:湖北新軍)
(二)中華民國成立(1912、1、1)
1、標志:孫中山在南京就職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主權在民、國民的自由權力、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內閣制
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意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三)辛亥革命的結局
1、失敗表現: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得以成功的原因:玩弄兩面手法、立憲派支持、帝國主義的支持、革命黨人的妥協
中國社會性質未得到根本改變
2、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3、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功績: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打擊,(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最大功績),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給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以鼓舞和推動
(四)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繼承和發展):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進步性: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
⑴爆發的背景
①國際: 一戰期間,美日加緊侵華——反帝情緒高漲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國內 北洋軍閥統治黑暗,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根本原因)
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經濟、階級基礎
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思想基礎
③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⑵經過:
時間 中 心 主力
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 京 學 生
第二階段 6月初-6月底 上 海 工 人
⑶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⑷勝利關鍵:工人階級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⑸性質: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影響: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
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領導階級——工人階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 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革命前途——社會主義
群眾基礎——更廣泛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⑴歷史條件
①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思想基礎
②無產階級的隊伍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階級基礎
③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組織基礎
④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
⑵過程:
①中共「一大」:(1921、上海)——標志共產黨誕生

②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內容——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推翻……統一……
⑶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
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新」 新的前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
群眾基礎更為廣泛——工人運動、農民運動
革命力量開始建立革命聯盟——國共合作

3、 國民大革命(1924——1927)
⑴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①歷史條件:
a共產黨:工人運動受挫教訓
b國民黨:孫中山的轉變(原因)
c共產國際指導
②合作開始的標志:國民黨一大召開 (1924)
③合作方式:黨內合作
⑵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運動高潮
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⑶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①標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關系開始破裂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完全破裂
②原因:客觀: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
主觀: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⑷意義:性質、功績: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⑸教訓: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

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⑴探索:①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槍。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在起義中建立)
②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秘密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起義。
③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失敗)
教訓:走城市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①根據地的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1927 .10 毛澤東 )
全國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
②土地革命
a范圍:在革命根據地內
b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③政權建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1931、11
④武裝斗爭:反「圍剿」,(前四次勝利、第五次失敗——被迫長征)
★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武裝起義、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相結合。
★紅軍的長征 (1934.10——1936.10)
⑴原因:①直接: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②根本:「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
⑵重要事件:
遵義會議1935.1
背景:長征初期由於王明等人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紅軍損失慘重
意義:A、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實際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C、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⑶長征的意義: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幹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⑴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
⑵解放戰爭經過
①防禦階段(1946年夏—1947年6月)國民黨全面進攻
毛澤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解放區土地改革(1947年)
②全面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8月)
標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6月)
③ 戰略決戰: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④ 渡江戰役解放南京:(1949年4月)
⑶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新政協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⑷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和經驗總結
①歷史意義:國內、國際
②經驗總結
⑸新民主義革命為什麼最終獲得勝利?
①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 「理論指導」是靈魂)
②是走經新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革命「道路」是方向)
③有廣大群眾的支持( 「群眾支持」是基礎)
④(有一支堅持武裝斗爭的人民軍隊(「革命軍隊」是中堅)
⑤組成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統一戰線」是保障)

資產階級代議制
一、「光榮革命」
1、到13世紀,英國的議會制度基本確立。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
3、對象:斯圖亞特王朝(宣揚「君權神授」,厲行君主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4、過程:
(1) 開始:1640年引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2) 曲折: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3) 結束:1688年,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聯合發動「光榮革命」。
5、成果: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二、《權利法案》與責任制內閣
1、《權利法案 》
a時間:1689年
b頒布機構:英國議會
c內容: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後來,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D標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制內閣
a、18世紀前期,內閣制開始形成。
b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下院議員由選民普遍直接選舉產生,由國王任命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由首相提出內閣成員和政府成員名單,送交國王批准,組成責任制內閣,即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或首相負責的「責任制政府」。手中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看我課上的結構圖即可)
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主要特點:雖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議會掌權。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

第二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分權與制衡」
1、背景: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它既是一次獨立的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2、1787年憲法:1787年,來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習慣上稱為美國1787年憲法。
a理論來源:這部憲法吸收了英法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的精髓。
b 原則: 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C內容:①國家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只有國會擁有宣戰權。
②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在戰時可行使獨裁大權。美國的內閣只對總統負責。美國的總統權力使聯邦的行政權保持強有力的地位,成為美國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稱為總統制。
③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需經參議院同意。他們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D作用:
(1)進步性: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在美國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局限性:它承認了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三課 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
1、法蘭西共和的歷程: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第二共和國(1848——1852);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第三共和國(1870——1940)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度
(1)、時間:1875年
(2)、內容:
a行政權: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b立法權: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選民實際上受財產資格和在法國居住時期的限制。
3、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各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一)德意志的統一
1條件: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普魯士強大的經濟實力;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2、王朝戰爭
3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
(二)君主立憲制的內容
德國為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制國家
1、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中央帝國政府控制各邦的軍事、外交、海關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權,各邦只保留教育、衛生、地方行政權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議會。(理解即可)
2、權利分配
①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作為國家元首,可以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的權力;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
②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議會選舉。因此,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而且任期長短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個人意願。
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兩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別
a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權力巨大。聯邦議會議長由帝國宰相擔任。
b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具有較小權力。憲法雖規定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但是任何法案都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帝國議會也不擁有任何行政監督權
(三)評價(見筆記)
1、代議制的確立標志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3、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色彩,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的深淵。
本章歸納
學習過的法律文獻英國《權利法案》(君主立憲)、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共和制)、法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785年)、德國《德意志帝國憲法》(1781年)(君主立憲制)

法國與德國的對比

政體 法國民主共和制 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及其產生方式 總統;選舉 皇帝;世襲
元首、政府與議會的關系
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任命內閣;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 皇帝主宰議會和內閣;宰相對皇帝負責
行政機關控制立法機關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皇帝
相同點 都具有和國內反民主實力妥協的因素

閱讀全文

與高一下冊歷史知識點識記的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