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古代知識總結

歷史古代知識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21 19:08:56

A. 歷史知識點的重點是什麼

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
1、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約70——20萬年前,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四肢),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頭部)。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使用打制石器(被稱 為「舊石器」)。食物來源於打獵和採集,住山洞,會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3、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已經掌握磨製、鑽孔技術,能人工取火,縫制獸皮衣服。
二、 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遺址:約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長江流域),使用磨製石器(新石器)、耒、耜,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種水稻,飼養水牛,定居(干欄式建築)。
2、半坡遺址:約6000年前,陝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黃河流域),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麻、蔬菜,紡麻織布,製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遺址,有隨葬物,出現貧富分化。
三、 遠古的傳說
1、黃河流域兩大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黃帝打敗炎帝,結成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它是漢族的前身,所以中華民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始祖。
2、禪讓制: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先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有堯、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導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奴隸制)。禹的兒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後一個夏王是桀(暴君)。
2、商: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成湯在鳴條打敗桀,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商東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長江流域,北達遼河。最後一個王商紂(暴君)。
五、 西周的興亡
1、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建都於鎬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建立封國(統治者叫國君,或諸侯),叫分封制。目的:鞏固周的統治。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財物,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
3、西周結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六、春秋爭霸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即洛陽)——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齊桓公稱霸的標志:葵丘會盟。
4、晉楚爭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敗,晉文公成為霸主。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5、吳越爭霸:吳王闔閭任用孫武打敗楚,成為霸主。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
勾踐「卧薪嘗膽」打敗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七、戰國爭雄
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韓趙魏由晉分裂而成。
2、戰國時著名戰役:圍魏救趙(齊國孫臏)、長平之戰(秦將白起)
3、合縱與連橫:合縱(合眾勢以攻一強)以蘇秦為代表,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以張儀為代表。
八、商鞅變法:
1、背景:①戰國時生產力發展,標志為鐵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廣。②秦國相對落後。③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
2、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農抑商。③獎勵軍功。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⑤嚴明法令。
3、性質:商鞅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影響:①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②秦國戰鬥力提高。③秦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4、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
九、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的原因:①秦國實力超過東方六國。②秦王贏政制定了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
2、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都咸陽。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②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內容:①確立皇帝的稱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貨幣(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銅錢)。②統一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統一文字(小篆,後來是隸書)。
十、秦末農民起義
1、原因:秦的暴政。表現在:①「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②殘酷地剝削。③嚴酷的刑罰。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殘暴。
2、開始: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曾攻到咸陽附近的戲。
3、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劉邦進入關中,逼近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十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都長安(西安)。漢武帝(劉徹)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術興太學。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政治方面: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③經濟方面: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④軍事方面:北方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管轄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南方控制海南島和「西南夷」。
十二、張騫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圍: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
2、 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聯絡烏孫國。意義:促進了內地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了基礎。
3、 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十三、兩漢時期的外交
1、「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另有「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鐵器製造技術傳到朝鮮,在平壤出土有漢朝蜀郡製造的漆器。公元57年,漢光武帝贈給日本倭奴國使者「漢委奴國王」 金印。
3、漢與歐洲的往來: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到達波斯灣。公元166年,大秦人從海路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國鼎立
1、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之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2、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之後,三分天下局面實際形成。
3、 三國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②221年,劉備建漢(蜀漢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孫權建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開發
1、 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工具、技術和種子。
2、 吳國的經濟: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臨海、番禺)。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夷洲(今台灣)。
3、 諸葛亮治蜀:堰官,錦官,平定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一帶)。
4、 西晉都洛陽,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南京)。江南經濟發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②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③社會相對安定。④自然條件優越。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內遷到黃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趨勢增強。②鮮卑貴族用落後方式統治人民。③北魏政權面臨危機。
內容:①借鑒漢族政治經濟制度。②遷都洛陽。③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改用漢姓、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推行漢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十七、青銅工藝
1、 青銅:是以銅為主要成分(銅、錫、鉛)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稱為青銅。青銅時代:是指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2、 主要青銅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銅器,商朝後期鑄造,特點是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朝殘品的典型風格。②四羊方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青銅人頭像和青銅樹: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於成都附近岷江上。特點: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2、 鄭國渠:戰國後期秦國建於咸陽附近,由鄭國主持修建,灌溉了關中平原。
3、 秦長城:秦朝為防禦匈奴,在秦、趙、燕三國北方防禦工程基礎上修築而成,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
4、 靈渠。秦朝修建,聯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世界最早),用麻造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產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2、 數學:①《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初期,書中關於負數的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以及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圓周率」:南朝時,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比歐洲早1100年。
3、 醫學:①「醫聖」張仲景,東漢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②華佗,東漢人,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麻沸散),編制了五禽戲。
4、 農學:賈思勰,北魏時期,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
5、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著有《水經注》。
二十、漢字的演變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時人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是由它發展而來。意義: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情況,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3、 金文:商朝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銘文和鍾鼎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4、 小篆和隸書: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流行於秦。後發展為隸書,漢時廣泛使用。
5、 草書、楷書和行書:出現於漢朝後期,三國兩晉時趨向成熟。
二十一、學術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統治者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②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編訂了《詩》、《書》、《春秋》作教材,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學中,善於啟發誘導,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記錄在《論語》里。
2、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①原因:戰國時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眾多的學派,歷史上稱為「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還有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和農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軻(鄒國,《孟子》)、荀況(趙國,《荀子》)。道家:莊周(宋國,《莊子》)。墨家:墨翟(魯國,《墨子》)。法家:韓非(韓國,《韓非子》)。兵家:孫臏(齊國,《孫臏兵法》)。
二十二、文學、史學與宗教
1、 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2、 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3、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對我國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尊老子為教主。
二十三、藝術
1、 戰國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製作於戰國時期,說明當時我國音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漢時期的美術中,雕塑的成就最為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型陳列館。
3、 王羲之:「書聖」王羲之,東晉,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B. 中國古代史知識點的重點

(一) 先秦:(祖國歷史的光輝開端)
1、 夏商周斷代工程相聯系的禪讓制(辨證分析),世襲宗法制,商湯滅夏,武王克商(性質)。
2、 甲骨文,*青銅器,人牲和殉葬。
3、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內容、實質。
4、
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5、 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6、
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7、 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8、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9、 天文、醫學(具體細節)和詩經。
10、 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二)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 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 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 兩漢休養生息原因,措施*(高、文、景、光)和作用。
4、 兩漢的經濟(水利、工具和手工業)。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
5、 從多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6、 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7、 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8、 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9、 王莽改制的原因,內容,結果。(辨證的評價)
10、 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11、 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2、 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3、
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政治腐敗[暴政、外戚、宦官、昏君、貪官污吏]、地方割據,思想專制、農民起義。)

14、
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的分裂到統一;封建經濟破壞、恢復和南方的開發;少數民族的內遷、封建化和大融合;士族制度。)
1、 三國鼎立的形成原因和正確評價三國的歷史地位。*
2、 重點掌握曹操和諸葛亮
3、 一次短暫的統一;兩次失敗的南下統一;三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原因,異同,結局);四次短暫的北方統一。
4、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在各自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特色。*
5、 南方開發的原因和影響。
6、 全面深刻的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經濟意義,政治意義,民族意義)
7、 民族大融合局面形成的途徑。
8、 分析此階段分裂中孕育的統一因素。*
9、 范縝,圓周率,《齊民要術》,書法和陶淵明。
(四)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 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 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
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
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尤其從制度分析。)

5、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 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 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 長安。
9、 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 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 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 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 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五)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封建經濟的突出發展,商業和重心南移;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外貿;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 評價五代十國的歷史地位*。注意其特色和三國時期的比較。
2、 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3、 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4、 兩宋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對民族關系、經濟發展、對外交流,文化發展的影響。*
5、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8、 五代十國圖,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黨項,金文字。
9、 元朝統一的原因。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大工程,大交通,大開放)和元的大運河。
10、 元朝對西藏和台灣的管轄。*
11、 宋東京(比較唐長安。),元大都。
12、 三大發明,*教育,資治通鑒,清明上河圖,書法宋詞。
說明:此階段學習的重點一是民族關系;一是從宋太祖到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系;一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六)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 明太祖休養生息的措施。
2、 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3、
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4、 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制度。
5、 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辟做比較。*
6、 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7、 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與宋元對外關系的不同點和原因。*
8、 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9、 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10、 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1、 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2、 科技和文化領域
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3、 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系。
14、 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歷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總之,一部中國古代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統一與分裂,治世與亂朝,融合與隔閡,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閉……,耐人尋味。

C. 歷史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知識點框架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早期「國家」的出現:

(1)時間與地區:距今大約五千年前,隨著農耕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開始邁入早期國家起源的歷史階段。

(2)標志:金屬器具的使用、貧富分化的產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現和禮制的初步形成。

(3)政治形勢:傳說中的黃帝以戰爭手段平定四方,安撫萬民,又分置官員,確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2、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王位世襲制的形成,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開始,宗族關系從此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禮記》中記錄了孔子的一段話,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時代,「天下為公」;現在的「小康時代」,則是「天下為家」。這說明了從「天下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過程。)

(2)商朝: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二、西周分封制

1、前提:在牧野一戰中,周擊敗了商王朝的軍隊主力,建立了西周。

2、內容:

(1)周武王將子弟和功臣分封於各地,使他們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

(2)諸侯的權力與義務:諸侯國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3、分封對象:子弟、功臣和親周的商朝舊貴族。

4、評價:西周的分封制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後來隨著實力的變化,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並弱國的形勢,從而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

5、瓦解:受封的諸侯權力較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實力的不斷增強,王權衰弱,分封制走向崩潰。

三、西周的宗法制

1、淵源:有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

2、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實質:是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一種等級制度。

4、核心:嫡長子繼承

5、內容:

(1)同宗族內部最高權力地位的傳承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原則;

(2)確立大宗、小宗的體系;

(3)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6、特點:

(1)按照血緣宗族關系的親疏來分配政治權力;

(2)將血緣關系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是「國」和「家」的統一。

7、維護工具:禮樂制度

8、影響(評價):

(1)積極:在當時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有利於政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對後世,使人們形成了一種孝悌觀念,利於培養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消極:對中國封建社會來說,中國封建政治呈現宗法色彩,表現為等級制、絕對的君臣隸屬原則、極端的皇權主義、親貴合一、裙帶作風、反智主義傾向等。

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一、「六王畢,四海一」

1、統一條件:

客觀上:

(1)政治:長期割據戰亂,百姓渴望安定和平,統一是人心所向。

(2)經濟: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實力最強。

(3)思想:法家的思想強調統一和中央集權,對秦的統一起了促進作用。

主觀上:

個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於用人。

2、統一經過: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相繼攻滅了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持續數百年的戰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

3、版圖拓展:

(1)北方: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區;修築長城和「直道」,加強北部邊防。

(2)南方:開鑿了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統一嶺南,設置郡。

(3)西南:在西南夷,開辟「五尺道」,並在其中部分地區任命官吏。這是該地區進入中原統一政權版圖的開始。

4、意義:不僅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二、海內為郡縣

1、實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確定以郡縣製作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結構(內容):

(1)「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區劃。「郡」設郡守、郡尉、監獄史等職官,分掌行政、兵事、監察職責。

(2)「縣」隸屬於郡。

(3)設置於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為「道」。

(4)「縣」級以下有「鄉」、「里」兩級地方基層行政機構。

(5)負責地方治安並兼管公文傳遞的「亭」。

3、特徵:郡縣制與周代以來「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4、意義: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5、漢代地方制度:西漢王朝繼續推行郡縣制。漢初曾分封諸侯王而形成「郡」、「國」並存局面,後逐步消除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使「大一統」政體更為鞏固。

三、百官公卿

1、秦朝中央政權的基本結構:

(1)皇帝制:秦王嬴政採用「皇帝」稱號,自稱「始皇帝」,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並世代相傳。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負責監察系統。

②「九卿」:奉常——主管宗廟禮儀和教育事務;郎中令——主管宮廷警衛;衛尉——主管宮門屯衛;太僕——主管宮廷輿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宗正——主管皇室事務;治粟內史——主管國家財政;少府——主管皇室財政。

(3)朝議制度:「三公」與諸卿以「朝議」等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成為皇帝裁決的依據。這是在君主專制制度之下減少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但是秦始皇晚年,朝廷大臣參與議政的制度遭到破壞。

2、歷史影響:

(1)積極: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2)消極:秦王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了對人民的壓榨,使人民的處境日趨惡劣,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統治十幾年後土崩瓦解。

3、西漢的官僚制度:

(1)繼承:西漢王朝大體沿襲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歷史上稱此為「漢承秦制」。

(2)發展:漢武帝時設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隸校尉,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這對國家政權的鞏固,防止地方分裂勢力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一、法令出一

1、創立:秦始皇確立的「皇帝」制度為歷代王朝所繼承。

2、特點與演變:

(1)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於一身。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於皇帝一人的意志。

(2)在君主專制體制下,皇權帶有獨斷性、隨意性的特點,往往影響封建國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決策。國家變成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成為一個人的政治。

(3)後來,歷代官僚體制雖有所變化,但是都以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為基本原則。

(4)君臣關系,實質上是「主子」和「奴才」的關系。

二、君權和相權

1、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國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職務相當的高級官員,他們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執政過程中,帝相之間難免發生矛盾,希望有所作為的帝王往往採取限制相權的方式獨攬行政大權。

2、歷代限制相權的措施:

(1)漢:

①漢武帝頻繁更換丞相。

②漢武帝特意從身份地位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主要決策,讓他們能夠隨侍左右,參議要政。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於是,與以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又稱「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近臣構成)得以形成。「中朝」在宮廷之內對重要政事先做出決策。

(2)唐:措施: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尚書省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當時,在門下省還設政事堂,作為三省宰相共同議定軍國大政的場所。後來,凡參加政事堂議會的其他官員,身份也等同於宰相,相權實際上有所分散。

(3)宋:設中書門下(習稱政事堂),為行政機構,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職務相當於宰相。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利,曾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設樞密院,管軍事,長官為樞密使。設三司以總理財政,長官為三司使。

(4)元:元朝中央政府的組織大都沿用宋制。

3、歷代帝王限制相權的目的:

(1)防範宰相擅權。

(2)力求加強統治、提高行政效率。

(3)彌補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幹不足的缺陷。

三、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

1、演變:

(1)秦朝:監察機構的設置,在秦代已經受到最高執政集團的重視。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級行政機關內,都有專門負責監察的官員。

(2)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西漢時期:中央行政機構的監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屬下的官員承擔。御史大夫的地位僅次於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機關是當時最主要的監察機構。

(4)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監獄視察執法情況。

(5)宋朝:提點刑獄司是專職監察邢獄的官員。

(6)元朝:規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監察御史復按。御史在糾舉官吏時,可以採取拘捕、審訊甚至先斬後奏等手段。

2、評價:

(1)積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官員貪污腐敗。

(2)消極:專制制度的本質決定了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監察官員並不代表社會履行職責,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監察官員乃至監察機構貪贓枉法的情形司空見慣。

四、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大體經過了「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三個階段。

2、主要選官制度:

(1)「世官制」: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

(2)「察舉制」:

D. 人教版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E. 我想要高中古代史知識總結越詳細越好而且必須是重點.

高中歷史知識結構復習法淺探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一項跨世紀的教育戰略工程,素質教育的一種提法是指以人為的調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環境與教育過程各種因素形成最佳組合,創造出使學生和諧、健康發展的環境,從而促進受教育者自身素質由低級向高級不斷完善的過程。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和基本任務,也確定了歷史學科教育的目標是:學生(受教育者)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或憑借專用的歷史教材,通過教學、檢測等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較為系統地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培養、提高他們的學科思維能力和思想覺悟,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發展學生的個人品質、思維特質,發掘其潛能,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結構。為了達到此目標,我認為有必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加強歷史知識結構的教學,特別是在歷史復習過程中,充分利用知識結構法進行指導,使學生在了解基本歷史事實、理解基本歷史概念的基礎上把握好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是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
著名教育理論家布魯諾曾經說過:"務必教諸學生以基本結構"。歷史知識結構是各種歷史概念間的相互聯系及其組合方式,它是各種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及其相互關系在人們大腦中的反映。歷史知識結構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表述了歷史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反映或揭示了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各種特殊規律。掌握了歷史知識的基本結構就意味著掌握了歷史知識的基本內涵和認識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在歷史復習過程中使用結構法,能夠使學生充分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培養和提高:
一、整體性、系統性地掌握歷史教材內容。任何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一定歷史時期的歷史,就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有機結合。歷史考試說明第2條提出:"再論、再現歷史階段特徵、基本線索、發展過程"。知識結構復習法不僅集中了歷史知識的精華,也抓住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真正掌握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如在復習世界近代史時,我以這段時期的歷史線索、歷史特徵按照教材的章、節結構,重新編排為以下三個方面:
1)經濟特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
(1)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法國)
2)政治特徵:
(一)工場手工業 (2)封建國家的改革(法、俄、普、奧)
時 期 3)意識形態:--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
(1)美國的建立
4)民族運動
(2)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經濟特徵:工業革命和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歐美
(1)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
(二)蒸汽機 日本明治維新
時代 2)政治特徵:
(2)維也納體系的瓦解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的初步建立
3)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4)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1)經濟特徵: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時期
(1)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
2)政治特徵:
(三)電氣化 (2)專制主義道路(德、俄、日)
時代 3)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亞洲
4)民族民主運動 非洲
拉丁美洲
5)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樣,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及至到帝國主義階段的各方面的特徵,線索以及相關的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也顯現在人們面前,較容易從整體上把握世界近代史的脈搏。
二、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能力和思維能力。歷史考試說明第6條提出:"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知識結構復習法使學生在掌握和理解歷史概念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進一步分析和揭示歷史事實、歷史現象或歷史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有利於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隨著對知識理解的深化,能夠訓練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歷史結構復習法把大量的歷史知識互相關聯和系統化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既能提高記憶的效率,又減輕記憶負擔,從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中國近代史的復習中,我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歸納為"五場戰爭":
1、鴉片戰爭-(開端)
半殖民地 2、第二次鴉片戰爭-(加深了)
半封建社 3、中法戰爭-(進一步加深了)
會的形成 4、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成)
並要求學生在這個簡單結構基礎上通過一一分解,概括出每場戰爭的相關內容以及影響。如鴉片戰爭(爆發原因)--《南京條約》的內容--影響(以每項內容給中國帶來的變化表述)。這樣,從1840年-1901年這六十餘年的歷史就一目瞭然了。既有利於學生對這段歷史的掌握,也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內在聯系。
三、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應用。歷史考試說明第7條提出:"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規律。"說明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上面編排的世界近代史結構的三個方面,工場手工業--蒸汽機--電氣化時代,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線索,從中也可以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同時生產關系的變革、上層建築的調整又反作用於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關系。通過結構復習法能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
那麼,如何去構築歷史知識結構呢?歷史知識結構具有抽象性、系統性、多層次性和立體性等特點。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對知識結構的表述也就不同:從人類歷史活動的基本要素看,歷史由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構成;從社會文化形態看,歷史由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構成;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任何一種歷史現象和一個歷史事件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都有其前因後果、產生的背景和條件以及對其他事物的影響;從理論的角度看,歷史知識又由史實和觀點兩個方面構成······。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知識綜合,就構成了立體的知識結構。歷史教學大綱中要求:"重視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引導學生對於歷史知識進行縱向、橫向的聯系,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注意中個古今的比較,從歷史的多樣性、復雜性中認識歷史的規律性。"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歷史復習過程中,有目的地進行歷史知識的整理,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知識結構,主要採取了以下兩種手段:
第一:縱向性的分階段復習。也就是科學地劃分歷史階段,並充分考慮知識體系的相對獨立性和內容結構的相對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現出每個階段的特點,具體而言:
(一)中國古代史: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 封建社會形成前: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
2) 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戰國、秦、漢)
3) 封建社會分裂與民族大融合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4) 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隋、唐)
5)封建社會繼續發展和民族進一步融合時期(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6)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時期(明、清前期)
(二)中國近代史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時期。(1840---1901年)
資產階級維新派
2) 舊民主義革命時期(19世紀末---1919年)
資產階級革命派
(1)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2)大革命時期
3)新民主主義時期(1919----1949年)(3)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4)抗日戰爭時期
(5)解放戰爭時期
(三)中國現代史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
2)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3---1956年)
3)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1966年)
4) "文革"十年內亂時期(1966---1976年)
5)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至今)
(四)世界近代史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
2) 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手工工場時代)
3)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時期(蒸汽機時代)
4) 帝國主義時期(電氣化時代)
(五)世界現代史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2)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時期(一戰後)
3) 雅爾塔體系時期(二戰後)
4) 多極化格局時期(蘇聯東歐劇變後)
通過階段的劃分,由學生歸納出各階段歷史的總體特徵及在政治、經濟、
文化等方面的表現,掌握重要的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分析各階段歷史事實、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就達到了歷史縱向復習的目的。
第二:橫向性的設專題復習。也就是從歷史發展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歷史特徵和原則,找出各個階段具有共同性的歷史知識要點、歷史線索、歷史知識面,進行橫向概括和歸納,重新構築歷史知識體系。多層次、多角度地設置專題結構。這種專題結構復習方法,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分類,首先最簡單的就是從社會文化形態來劃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這五大內容都可發劃分為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外交史和文化思想史這四大專題結構。其次還可按中國史和世界教材編排的差異性,構築不同的知識結構,如在復習中,把世界史編為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世界國別史(英、法、美、德、意、日等)、世界國際關系史、世界文化史數個專題史;把中國近現代史編為封建專題(滿清)、農民專題(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帝國主義專題、國民黨專題、共產黨專題和文化專題。逐一進行剖析。再次按照相同的內容具體地設置小專題進行知識點的復習。如在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時,把有關"土地政策"的內容構成一個小專題:
1、滿清政府--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土地高度集中,農民更新喪失土地
2、太平天國運動--《天朝田畝制度》--根本無法實施
3、國民黨--"平均地權"--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土地政策 1)1931年土地革命--土地革命路線--貧雇家積極參軍參戰
4、共產黨 2)抗日戰爭時期--"雙減雙交"政策--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3)1947年土地改革--《中國土地法大綱》--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4)1950年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廢除封建
剝削土地制度
通過這么一個小結構,不僅使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中關於土地政策的內容一目瞭然,也可以從各時期、各階級不同的土地政策所帶來的不同結果和影響,概括出為什麼滿清滅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能夠最終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構築歷史知識結構的方法還很多,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只能是加以引導而不能包辦,"授之以魚"末若如"授之以漁"。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復習的方法,採用結構復習法,一方面是要引導學生如何把教材中的"塊"內容變成一個個結構,並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如剝筍般層層剖析,構築一座"歷史知識結構大廈",另一方面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把構築的結構再返回到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要求中去,也就是既要做到"化整為零",也要懂得"化零為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歷史結構復習法的目的和要求。
隨著科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和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特別是歷史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日益綜合化,中學歷史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和歷史線索,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還要使學生具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依據歷史經驗去觀察、分析和解答歷史與現實問題的能力,並逐步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歷史知識結構復習法注意了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及學科思維教育的三位一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體現了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要求。當然,這一方法的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使之真正成為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培養歷史學科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1、導火線: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發表
1)"五一六"通知
2、全面發動
的標志 2)《中共中央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1)紅衛兵運動
2)全面奪權
3、經過 3)"二月逆流"
4)林彪反革命集團
"文革"十年內亂 5)江青反革命集團
(1966-1976) 1)四五運動
4、結束
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1)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的、被反革集團利
用的運動,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建
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性質)
5、教訓 2)是"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
惡果;是中共歷史上"左"傾錯誤占統治
地位最長、危害最大的時期。
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粉碎和"文革"
的結束,表明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
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F. 總結歷史知識點

歷史:
必修1
知識點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點1 西周的分封制
考點2 西周的宗法制
知識點2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考點1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考點2 郡縣制
知識點3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1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2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3 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知識點4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考點1 宰相制度的廢除
考點2 內閣的創立
考點3 軍機處的設立
知識點5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考點1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考點2 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知識點6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知識點7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考點1 光榮革命
考點2 《權利法案》與責任內閣制
知識點8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知識點9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考點1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考點2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知識點10 鴉片戰爭
考點1 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考點2 第二次鴉片戰爭
知識點11 太平天國運動
考點1 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
考點2 《天朝田畝制度》
考點3 太平天國的失敗
知識點12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考點1 甲午中日戰爭
考點2 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點13 辛亥革命
考點1 辛亥革命的醞釀和爆發
考點2 中華民國成立
考點3 辛亥革命的結局
知識點14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考點1 五四風雷
考點2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考點3 國民革命運動
知識點15 國共的十年對峙
考點1 武裝起義
考??2 土地革命
考點3 紅軍長征
知識點16 抗日戰爭
考點1 全民族的抗戰
考點2 日軍的滔天罪行
考點3 抗戰的勝利
知識點17 解放戰爭
考點1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考點2 解放戰爭的勝利
知識點18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1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2 巴黎公社
知識點19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知識點20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考點1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考點2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考點3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知識點21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考點1 「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考點2 民主、法制的健全與完善
知識點22 祖國統一大業
考點1 「一國兩制」的構想
考點2 香港、澳門的回歸
知識點23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考點1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考點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考點3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知識點24 開創外交新局面
考點1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考點2 中美關系正常化
考點3 中日邦交正常化
考點4 新時期外交
知識點25 兩極世界的形成
考點1 美蘇冷戰
考點2 「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知識點26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考點1 走向聯合的歐洲
考點2 迅速崛起的日本
考點3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知識點27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點1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考點2 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及其影響
必修2
知識點1 中國古代農業
考點1 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變化
考點2 土地制度的演變
考點3 小農經濟
考點4 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知識點2 中國古代手工業
知識點3 中國古代商業
考點1 先秦至宋元商業的發展
考點2 微商與晉商
知識點4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考點1 資本主義萌芽
考點2 「重農抑商」政策
考點3 「海禁」與「閉關鎖國」
知識點5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考點1 自然經濟的解體
考點2 洋務運動
考點3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知識點6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考點1 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考點2 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
考點3 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考點4 民族工業的萎縮
知識點7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考點1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考點2 中共八大
考點3 國民經濟的劫難
知識點8 偉大的歷史轉折
知識點9 經濟體制改革
考點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考點2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知識點10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識點1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知識點12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考點1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考點2 改革開放後物質生活的變遷
考點3 新中國成立後風俗習慣的變遷
知識點13 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考點1 交通工具的發展
考點2 通訊工具的變遷
知識點14 大眾傳媒的變遷
考點1 報刊業走向繁榮
考點2 影視事業的發展
考點3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
知識點15 開辟新航路
知識點16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考點1 海上馬車夫
考點2 「日不落帝國」的形成
知識點17 工業革命
考點1 工業革命
考點2 第二次工業革命
考點3 壟斷組織的出現
知識點18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考點1 經濟危機
考點2 胡佛的反危機措施
知識點19 羅斯福新政
知識點20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考點1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
考點2 二戰後西歐的經濟發展
考點3 二戰後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
考點4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知識點21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考點1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考點2 新經濟政策
知識點22 「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
考點1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考點2 農業集體化運動
考點3 斯大林模式
知識點23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考點1 赫魯曉夫的改革
考點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考點3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知識點24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考點1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考點2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
知識點25 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考點1 歐洲聯盟
考點2 北美自由貿易區
考點3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知識點26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必修3
知識點1 「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
考點1 「百家爭鳴」
考點2 孔子及儒學的勃興
考點3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
知識點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考點1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考點2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知識點3 宋明理學
考點1 宋朝的程朱理學
考點2 王陽明的心學
知識點4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考點1 李贄
考點2 三大進步思想家
知識點5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知識點6 古代中國文學
知識點7 戲曲
知識點8 中國書法
知識點9 西學東漸與維新變法思想
考點1 開眼看世界
考點2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考點3 維新變法思想
知識點10 新文化運動
知識點11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知識點12 孫中山三民主義
考點1 三民主義
考點2 新三民主義
知識點13 毛澤東思想
知識點14 鄧小平理論
知識點15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知識點16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知識點17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知識點18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知識點19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考點1 智者學派
考點2 蘇格拉底
知識點20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考點1 文藝復興
考點2 宗教改革
知識點21 啟蒙運動
知識點22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知識點23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
知識點24 蒸汽和電的革命
考點1 蒸汽時代的到來
考點2 「電氣時代」
知識點25 互聯網與信息化社會
考點1 互聯網的誕生
考點2 知識經濟的發展
知識點26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
知識點27 美術的輝煌
知識點28 音樂的發展與變化
知識點29 影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選修1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識點1 棱倫改革
知識點2 商鞅變法
知識點3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識點4 王安石變法
知識點5 歐洲的宗教改革
知識點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知識點7 俄國農奴制改革
知識點8 明治維新
知識點9 戊戌變法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知識點1 第一次世界大戰
考點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考點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考點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
知識點2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考點1 凡爾賽體系的構建
考點2 華盛頓體系的構建
考點3 「非戰公約」
考點4 國際聯盟
知識點3 第二次世界大戰
考點1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考點2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考點3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知識點4 邪爾塔體系下的冷戰與和平
考點1 美蘇冷戰局面的形成
考點2 世界人民反戰和平運動的高漲
考點3 美蘇爭霸
考點4 聯合國
知識點5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考點1 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
考點2 中東戰爭
考點3 印巴戰爭與兩伊戰爭
考點4 海灣戰爭
知識點6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知識點1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考點1 秦始皇
考點2 唐太宗
考點3 康熙帝
知識點2 東西方的先哲
考點1 孔子
考點2 柏拉圖
考點3 亞里士多德
知識點3 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傑出人物
考點1 克倫威爾
考點2 華盛頓
考點3 拿破崙
知識點4 「亞洲覺醒」的先驅
考點1 孫中山
考點2 甘地
考點3 凱末爾
知識點5 無產階級革命家
考點1 馬克思、恩格斯
考點2 列寧
考點3 毛澤東、鄧小平
知識點6 傑出的科學家
考點1 李時珍
考點2 詹天佑
考點3 李四光
考點4 牛頓
考點5 愛因斯坦

(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A、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1、國家機器的建立。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礎上,確定了周王、諸侯之間的關系。對鞏固周王室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是復習的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復習:
第一、階段劃分:1、春秋戰國——初步形成;2、秦漢——確立和發展;3、隋唐——完善;4、宋元——強化: 5、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和腐敗。
第二、主要措施:加強中央(皇帝)權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秦、漢、北宋、元、明、清)、加強軍事權(唐、北宋、明朝)、加強財政權(北宋、明、加強司法權(北宋、)、加強對官員的監察(御史的設立、明朝特務機構的設立)、加強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權制建立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來源是法家思想,漢武帝後,儒家思想成為其正統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權制中斗爭的焦點是皇權與相權之爭,基本趨勢是分相權,集皇權,到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其發展達到了頂峰。
C、中國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晉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變法時的保甲法和將兵法。金的猛安謀克制以及後金和清時實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國古代的經濟
A、中國古代的經濟制度:
1、土地制度:(1)、井田制(2)、屯田制(3)、均田制,(4)、更名田
2、 賦稅制度:
主要賦稅制度:(1)、西周諸侯要向周王交納貢賦。(2)、漢時的編戶齊民要交納賦稅、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稅和更賦。(3)、與均田制相適應的租調制、租庸調制。(4)、兩稅法,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5)方田均稅法。(6)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征銀的開始。(7)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
征稅依據:人 口:租調制、租庸調制
土地和財產:兩稅法、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稅收種類:實物地租、勞役地租、貨幣地租。
賦稅制度變化是為了適應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緩和階級矛盾,有利於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放鬆了人身控制,到明朝中後期以後的改革在客觀上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B、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
經濟發展的原因:社會穩定;統治者調整政策;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區各民族以及同外國交往的加強;前代經濟發展打下基礎;人民的辛勤勞動,這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
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水利興修,耕地面積擴大,糧食產量提高,農作物品種引進和推廣等。)手工業(手工業部門的發展),商業:主要包括商品經濟、城市的發展和對外交往中的經濟往來。
C、江南經濟的發展:魏晉時江南的開發,隋唐時南方的發展,明清時南方商品經濟發展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D、商品經濟發展的作用:封建社會初期,促進封建地主階級的形成和統治的加強,封建社會發展時期,增加政府收入鞏固國家政權,明清時期,瓦解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
(三)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1、 歷代政府對周邊地區和民族的管轄以及關系的處理,主要有漢、唐兩宋、元朝、明、清,其中特別要注意漢唐元清四個時期。
2、 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發展情況,如西域(漢、唐、元、清)、吐蕃(唐、元、清)、蒙古高原地區(漢、唐、宋、明、清)、東北(唐、宋金、明、清)、西南(漢、唐、明、清)、台灣(元、明清)。
3、 民族融合:春秋戰國時期,宋元時期(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進行比較)
( 四)、中國的對外關系
1、 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主要有兩漢時期,開始建立同周邊的交往,開通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當時世界上的文明中心連結起來。唐朝時,形成了以唐朝為中心的文化圈,同時加強同西亞、歐洲聯系,中國文化對外影響加強。明清時,對外交往方面呈現三個特點:一是繼續加強同海外聯系(鄭和下西洋,華僑對南洋的開發),二是開始遭到外來侵略,三是文化方面出現了西學東漸。
2、 中國近代遭受列強的侵略:
19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通過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逐步加深半殖民地性質(商品輸出為主)。19世紀70年代以後,到20世紀初,經過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輸出為主)。辛丑條約簽訂到華盛頓會議召開,帝國主義在華扶植代理人,干涉中國革命,日本在華勢力上升。華盛頓會議後到九一八事變,通過代理人侵略中國。九一八事變後到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對華侵略。1945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美國侵略干涉中國。
3、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外交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開創外交新局面。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特別是70年代外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新時期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五)、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為反封建反侵略,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民主革命。主要有:太平天國運動(中國農民階級進行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並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進行的改革運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和人民民主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國民黨獨裁統治),其中以後三次革命運動為主。
3、 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政協會議的召開,形成了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制度,如多黨合作、人民代表大會制、民族自治等。
六)、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現代化問題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近代化,思想文化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政治上爭取獨立民主的斗爭和建設民主政治的努力。(見第五)
經濟近代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變革生產關系,廢除封建的土地制和生產關系(天朝田畝制度,孫中山的土地國有、中共土地政策)。二是生產方面的現代化,(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及發展:產生——初步發展——短暫的春天——蕭條——被破壞〈抗戰〉——受到毀滅性打擊——恢復調整——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情況:一五計劃,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大躍進到文革時的曲折——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思想文化的現代化:(1)、中國近代社會思想的發展:新思潮萌發和洋務派的思想——學習外國的技術;洪仁玕——先進的中國人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早期維新派——開始要求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社會改良,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資產階級革命派——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民主科學。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1918年開始在中國傳播;五四後廣泛傳播並同中國工運相結合;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標志開始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提出表明進一步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三大改造,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相結合;中共八大開始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進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

(七)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
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世界近代化的主要表現。
1、 發展歷程:17世紀——19世紀初,英法美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但表現出明顯的曲折性,革命後確立了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19世紀中期,由於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潮到來,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這一時期在英法美等國也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確立工業資產階級統治。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形成,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先河,二戰後,更多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2、 世界民主與專制的斗爭:(1)、17世紀到19世紀60年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統治要求民主的斗爭。(2)、無產階級反資產階級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3)、反法西斯爭取世界民主和平的斗爭。(4)、中國人民以及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爭取獨立、民主的斗爭。(5)、抗戰勝利前後中國人民的民主運動。
(八)、世界經濟現代化的進程
1、 經濟現代的進程:14、15世紀到18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工場手工業時期,這時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心先地中海沿岸後移到大西洋沿岸。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19世紀7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美德等國經濟發展迅速。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電子技術、航空技術、生物工程等,70年代後,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
2、 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完全形成——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
3、 經濟運行體制的調整: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體制的調整: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運行體制的調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50中期到70年代的改革,但沒有改變(南斯拉夫改變了這種體制,但出現了自由主義、分散主義、民族主義傾向)——70年代以後,蘇東劇變,中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4、 社會主義和民族經濟的發展:蘇聯在二戰前經濟建設的成就;中國建國後初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的成就。亞洲各國經濟建設成就及經驗。
(九)、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 封建改革:中國古代的一系列改革,如商鞅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
2、 資本主義改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有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調整的改革有羅斯福新政,以及二戰後各國的社會改革。
3、 社會主義改革: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蘇聯、東歐等國的改革,70年代以後中國的改革。
(十)、思想文化的發展
1、 世界近代科技的發展
2、 中國古代傳統科技的發展,16——18世紀中國傳統科技的總結與西歐近代科技興起進行比較。
3、 世界資本主義思想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運動。
4、 中國社會思想的發展:百家爭鳴、明清時期的反封建思想、近代各種資產階級流派及傳播。儒家思想的發展以及新文化運動。
5、 在16——18世紀中國出現的反封建思想要同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運動相比

閱讀全文

與歷史古代知識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