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阿

歷史學家阿

發布時間:2021-02-21 18:10:32

A. 史官的著名歷史學

司馬遷抄,編撰襲《史記》
班固,編撰《漢書》
陳壽,編撰《三國志》
范曄,編撰《後漢書》
司馬光,及其門客編撰《資治通鑒》
用魯迅先生話說,自太史公以後「中國史書便成為帝王將相的家史學」,當然,這句話不是完全對的,但至少說明了一點,自太史公後,史官們在史書中的記載內容開始忌諱本朝君王。而史官真正的責任便是「剛直不阿」,無所畏懼,記錄歷史的一點一滴。從而也就有了坊間的野史。

B.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名著《歷史》一書中是如何記載巴比倫城的

古希臘歷史復學家希羅多德在其名著制《歷史》一書中,曾詳記巴比倫城之盛況。當時的巴比倫城面積廣闊。幼發拉底河自北而南貫穿全城,河東為老城,宮殿神廟大多在這里。位於城中的國王宮殿極為華麗。著名的南宮包括五所豪華的庭院和用彩繪裝飾起來的金殿,其規模之宏大實屬驚人。巴比倫的城牆高大厚實,牆為三重,外牆周長 16千米,中內牆8千米,牆下有深壕圍護,在牆外之東,築有一道防護土牆,由此形成三重牆垣。巴比倫的街道均用磚鋪設,主要大街儀仗大道北通什特門,南連塔廟。街北是主宮,街東有寧馬克神廟,街西為南宮。在南宮東北角的幼發拉底河上架有石墩橋梁。離城不遠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塔頂有一座用釉磚建的神廟。據說,這就是《聖經》所載的通天塔。巴比倫城還有一處重要古跡——巴比倫之獅。這是用巨大岩塊雕琢而成的塑像,象徵著古代阿拉伯人不畏強暴、勇於斗爭的英雄氣概。由於天長日久、日曬雨淋,獅身的後腰已有裂縫,獅嘴也斷落了。獅身上有放置鞍子的凹痕,傳說是阿什塔爾神站立之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巴比倫城飽經滄桑,但許多珍貴的文物還是幸運地被保存下來了。

C. 您有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斯諾的著作中文版pdf電子版,能否和我分享麻煩您發到我的郵箱1317503508@...

已發送,769……

D. 中國近百年來有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近代以來開山歷史學家,首推梁啟超,引進了西方史學。隨後較有貢獻的則是回何炳松,其人是名家答何炳棣族兄。
清華四大導師中的王國維、陳寅恪以及陳垣、錢穆,稱四大歷史學家。
同時期的呂思勉,自學成材,隱為一大重鎮。
張蔭麟,時人目為天才。
胡適的弟子傅斯年、顧頡剛、羅爾綱,各成一家。
蔣廷黻,由政治學家而歷史學家,亦為當時所中。與蔣類似的還有此後旅居海外的蕭公權、何炳棣。
黎東方,則可謂當時的大眾歷史學家,頗受一般民眾歡迎。
馮友蘭,雖然一般被認為是新儒家之一,不過亦可稱為歷史學家。
接下來自然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開山人物是郭沫若、陶希聖,此後的名家則有翦伯贊、周谷城、範文瀾、胡繩、呂振羽、白壽彝、陳旭麓等。
晚近以來,優秀學者甚多,目前年紀較大、資望較高者如楊寬、劉桂生、戴逸、李侃、李時岳、林華國、劉大年等,年輕者更是人才輩出但要稱為大師,似乎還需要時間檢驗。
同時期流落海外學者中,可稱為大家似有殷海光、林毓生、余英時、郭廷以、劉廣京等。

E. 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陳寅恪(1860——1969)江蘇義寧(今修水縣)人,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倡導為人治學當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張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是中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開創者,造就了一個唯物史觀的中國古代文化體系。
範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文心雕龍講疏》《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等,帶有黨性政治色彩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著名史學研究家,在《詩經》《尚書》以及史前史階段頗有研究,曾發表論文《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漢代學術史略》、《王肅的五帝說及其對於鄭玄的感生說與六天說的掃除工作》、《三統說的演變》、《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世界觀念與域外交通的故事》、《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夏史三論》、《九州之戎與戎禹》、《鯀禹的傳說》等篇。是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學者。
錢穆 (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江蘇省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代表作有《先秦諸於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是中國近現代史學史上儒家人文主義史學家的代表,他從歷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學認識的獨特性對歷史認識問題作了闡述。錢穆力圖把傳統史家從事考據所揭示的個別事實的真實構成一個前後連貫、有因有果的時間序列,力求從時間上把歷史綜合為一個發展的整體,著眼於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統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古代文學史》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夷夏東西說》、《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於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評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之想像》等。「史學本是史料學」是傅氏史學思想的最基本點,應建設絕對客觀的歷史學。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先秦、秦漢部分,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呂振羽(1900—1980),湖南邵陽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民族簡史》等,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 (1902~1962)字伯倫,河北省永清縣人。中國歷史學家,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西洋文化史綱要》等。雷海宗認為真正的史學不是繁瑣的考證或事實的堆砌,於事實之外須求道理,要以哲學的眼光,對歷史作深刻透徹的了解。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五卷)等,著重對歷史做整體研究,在思想史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吳晗(1909~1969) 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烏人。 中國歷史學家,著有《歷史的鏡子》、《史實與人物》、《朱元璋傳》、《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文,頗受當時史界名流青睞,帶有實用史學的觀念。
黃仁宇(1918——2000)美籍華裔,祖籍湖南長沙,《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歷史》《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放寬歷史的眼界》《十九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他的「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在史學界影響深遠。

F. 中國的史學著作有哪些

中國的史學著作有中國的史學著作有:

G. 史學八大家分別都是什麼時代的男人

史學八大家指的是:
1、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著有《左傳》,編年體史書創始人。
春秋末期史學家。魯國人(今山東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雙目失明,故後人亦稱盲左。相傳曾著《春秋左氏傳》(或稱 《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51年),姓丘,名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漢代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 」。
關於左丘明的故里,為現今的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春秋時魯國都君庄)。為炎帝後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
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於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根據存世的劉向《別錄》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所記「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斷,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約與孔子晚年弟子曾參及曹恤等人大致相當。即左丘明在年齡上應為孔子的孫子輩,而約生於魯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據《左傳》、《國語》二書對於歷史人物的稱呼來看,可知左丘明應當卒於魯元公在位時期。即公元前五世紀晚期。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兩部史學巨著。

2、司馬遷:西漢人,作《史記》,首創正史紀傳體。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班固:東漢人,著《漢書》,開創斷代史體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4、劉知幾:唐代人,編著《史通》,我國第一個史學批評家。
劉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舉進士。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注,歷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
長安三年與朱敬則等撰《唐書》八十卷,神龍(705年~707年)時與徐堅等撰《武後實錄》。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與譜學家柳沖等改修《氏族志》,至開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四年與吳兢撰成《睿宗實錄》二十卷,重修《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

5、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為我國第一個記敘典章制度的通史。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
杜佑出身於京兆杜氏,歷任濟南參軍、剡縣縣丞、潤州司法參軍、主客員外郎、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江淮水陸轉運使、戶部侍郎、饒州刺史、嶺南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
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後又進拜司徒、度支鹽鐵使,封岐國公。元和七年(812年),杜佑以太保之職致仕,不久病逝,追贈太傅,謚號安簡。
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史的先河。

6、司馬光:北宋人,編成《資治通鑒》,為編年史第一部巨著。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7、袁樞:宋代人,著《通鑒紀事本未》,創立了紀事本未的體裁。
袁樞(1131~1205),中國南宋史學家。字機仲。建州建安(福建建甌)人。幼年就能賦詩,很有抱負,在故鄉南橋上曾題詩:「玉龍倒懸過寒潭,人在雲霄天地間。借問是誰題柱去,茂陵詞客到長安。」
「17歲進杭州太學,20歲以「修身與寫賦」參加國子監考試。後又參加禮部考試,得詞賦科第一。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中進士。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中進士。初任溫州判官、興化軍教授。乾道七年(1171),為禮部試官,出為嚴州教授。其後歷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權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職。喜讀《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著《通鑒紀事本末》42卷,因其文總括為239事,獨立成篇,起訖瞭然,為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學著作。創造紀事本末這一新的寫史體例,兼有紀傳、編年二者優點,使「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析」,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兩代多有仿作。

8、顧炎武:明清學者,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季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後漫遊南北,曾十謁明陵,晚歲卒於曲沃。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朴學風氣。

H. 歷史上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幾位

有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司馬光等。

1、司馬遷

司馬遷(前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

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3、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4、范曄

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覽群書。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劉裕即位後,出任冠軍長史,遷秘書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遷寧朔將軍。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歷任後將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隨從孔熙先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范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班固

I. 阿房宮被歷史學家考究並無焚燒痕跡,阿房宮真實存在過嗎

阿房宮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旅遊景點就位於陝西省境內。總面積有15萬平方公里。已經被列為陝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是秦始皇在位期間的四大工程之一,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修建了長城等等,阿房宮也是富麗輝煌,付出的財力物力不計其數。也被稱為世界奇跡。每年來游覽的人數不勝數。




來過西安的人都知道阿房宮,也可能是項羽當年焚燒的是其他宮殿,被誤認為是阿房宮,才有了後世所謂的阿房宮被大火焚燒的說法。阿房宮是真實存在過的。它見證了秦朝的興衰,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宮。才有了杜牧對阿房宮的各種描寫。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