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鞋靴歷史知識

鞋靴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21 15:49:05

① 鞋子的由來

鞋的歷史,已相當久遠,古稱鞋為鞜(音踏)趿(音酒)或履。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

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詩經》上「糾糾葛屐,可以屐霜」里的「屐」,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歷史沿革。

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孫臏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後,不能行走,就用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後縫成高皮靴。

孫臏就穿著這種皮靴乘車指揮作戰,打敗了龐涓。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珍藏著一雙2000餘年前的皮靴。

尖頭鞋發源於法國。據說,是一個伯爵為了掩飾他那雙畸形腳而做的。後來人們覺得它的式樣新鮮奇特,爭相仿效。

(1)鞋靴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保養方法

1、買合腳的鞋子,否則鞋子易變形且使腳受到傷害。

2、定期清潔鞋子,某些用濕布輕拭;切勿用刷子猛刷。

3、洗完鞋子之後(如運動鞋、跑步鞋等等),盡量愛卸載外部包裹上衛生紙,以免鞋子干後留有污漬或落下的沙子等。且讓鞋子自然風干,避免日光直射或高溫烘烤。

4、鞋子應避免接觸溶劑,酸,鹼,油等易腐蝕物。

5、維持兩雙以上可替換的鞋,讓鞋子輪流休息。

6、休閑鞋,涼鞋不宜作劇烈運動。

7、不穿的鞋子,要把你的鞋放在防塵布袋裡或者用柔軟的布料把鞋包起來。

② 靴子的歷史

我只知道中國的,希望有點用...
上古時常以獸皮製鞋,因此鞋的稱呼多以革字為邊旁。古代的鞋有許多名稱,如履、屐、靴、屣、屨等字均為鞋的別稱。人們推測古人將獸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後,用細皮條將其連綴起來即成為最原始的鞋子。
每個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隨著制服形式而變化。
周朝末期靴的使用來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騎乘多穿有筒之靴。
漢代的鞋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變化,如絲織的靴有色彩和圖案上的變化,造型也很簡練,較符合足部的形狀。鞋靴使用的材料也很廣泛,有牛皮、絲織物、麻編物等。
南朝時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著。與此同時,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著之鞋,由南方多產的蒲草類植物編結而成。唐代靴制襲唐代的六合靴,後改為長靿靴為短靿靴,並加以氈。婦女鞋子的形狀,前為鳳頭式。其他的鞋,有高頭、平頭、翹圓頭等式樣,有的綉出虎頭紋樣或鞋身飾有錦文。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襲前代制度,在朝會時穿靴,後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內襯以氈,各官職穿著不同的顏色依服色而定。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南方人多著木屐。如宋詩人「山靜聞響屐」,形容著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女子的鞋常用紅色為鞋面,鞋頭為尖形上翹,有的做成鳳頭,鞋邊上加以刺綉。勞動婦女亦有穿平頭、圓頭鞋或蒲草編的鞋。
明代的服制中,對鞋式的規定很嚴格,無論官職大小,都必須遵守服制。在何種場合得穿著何種鞋式,如儒士生員等准許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時准許穿靴,外出時不許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賈等都不許穿靴。
清朝鞋制沿明代制式,文武各官及士庶可著靴,而平民、伶人、仆從等不能穿靴。清代的靴多為尖頭式。靴底均厚,因嫌底重,採用通草做底。後改為薄底,成為「軍機跑」。一般人士的鞋有緞、絨、布料製作,鞋面淺而窄,有作鷹嘴式尖頭狀鞋,也有如意挖雲式。百姓有草鞋、棕鞋、蘆花鞋等,拖鞋也在各等人士中流行開來。南方雨天穿著釘鞋,北方冬天則出現冰鞋。
近代鞋式的變化根據服裝款式的變化而形成了新的格局。造型簡潔、精美,尤其是由手工操作慢慢過渡到機器加工。各種材料都被合理地應用於鞋靴的設計與製作。人們不但追求鞋靴的適用與審美,還不斷研究鞋靴的各種功能,如透氣性、保暖性、舒適性,並從衛生科學的角度加以追求。
我可是很仔細幫你找的呢...

③ 靴子的歷史由來

靴子是幫子略呈筒狀高到踝子骨以上的鞋。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稱馬靴版和高筒靴。
相傳靴的發明者為權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臏,為紀念孫臏,舊時鞋匠們便奉他為製鞋業的始祖,設牌位,掛畫像供奉。
現存最早的靴,是新疆孔雀河古墓出土靿至脛的牛皮靴,可見3800餘年前的新疆已出現了靴子,靴的樣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等。

基本保養
1、新買的真皮靴子由於在出廠、銷售的過程比較長,在它剛下生產線時保養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購買的新靴子後不應立即穿上,應薄薄地打一層鞋油,放置1天後再穿。
2、靴子每周都要保養一次,如果你覺得自己打油太費勁,不妨試試商場中的皮鞋美容中心。
3、白色的靴子打理起來比較費勁,如果臟了就特別明顯,這時候橡皮就發揮作用了,它可像去除鉛筆字一樣將污漬除得一干二凈。
4、不要連續3天以上穿著同一雙,因為穿著一天後的靴子需要呼吸、休息,才能有更長的壽命。
5、收納靴子前要把靴子清理干凈,最好放在通風的地方晾曬1-2天,這樣就不容易成為細菌、蟎蟲的溫床了。給靴子打好鞋油後,別忘了用紙團塞在靴子里,讓靴子保持最佳體態。

④ 鞋子的發展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⑤ 鞋的歷史變遷

古鞋的種類以對材料來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鞋成的鞋。
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 魏晉時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 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謖屐,指有木齒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頭皮鞋,女性所穿鞋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實為主,質料樣式多樣,一般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還流行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其材料夏秋用緞,冬則用建絨;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頗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老年婦女則多穿木製平底鞋。
高跟鞋的來歷眾說紛紜,也有人說高跟鞋源於中國。六朝時已有高跟木屐。滿族婦女古時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達五寸以上。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時期,靴在北方廣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時(公元 618年-公元907年 )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始出現女靴;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麗式靴。
在中國,涼鞋最早是由拖鞋演變而來。拖鞋,古稱鞋,始於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隨後,相繼出現了麻涼鞋、布涼鞋、皮涼鞋。古人在涼鞋上綉以龍鳳等吉祥圖案,有的甚至飾以珠寶。

⑥ 請問靴子的起源和歷史

靴,原為北方游來牧民族所穿自,又稱馬靴和高筒靴。
現存最早的靴,是在新疆孔雀河古墓出土,至脛的牛皮靴,可見3800餘年前的新疆已出現了靴子。靴的樣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等。
相傳靴的發明者為戰國時代著名軍事 家孫臏,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南北朝時期靴子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為紀念孫臏,舊時鞋匠們便奉他為製鞋業的始祖,設牌位,掛畫像供奉。

⑦ 鞋子的發展歷史

鞋子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以來,鞋有履、靴、屐、鞳等稱謂。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不僅是文明大國,鞋服等也有這源遠流長的文化!
上古時期的人類是沒有鞋子的,長期赤腳,腳底長出厚厚的繭子,痛覺自然沒有那麼敏感,後來隨著人類遷徙,生存環境改變,加上經常外出狩獵,腳部難免會有磕磕碰碰。聰明的古人為了保護雙腳,學會用動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莖裹腳,既堅韌耐磨又可以禦寒保暖。
到了奴隸社會,草鞋慢慢流行起來。草鞋又被稱為「不借」鞋,因為草遍地都是,家家戶戶都可以采來編織,人人都有,用不著向別人去借,因此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革,獸皮加工處理後做成革靴,長靴高到腳踝以上,不僅保暖性強,而且便於行走,騎馬也很方便,成為軍用鞋的最佳選擇。
漢代布錦鞋慢慢流行起來,鞋底鞋幫分明,鞋尖上翹,魏晉時期的布錦鞋開始出現花紋,更具觀賞性。
魏晉時期木屐開始流行,木屐輕巧方便,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都可以穿,最原始的木屐是有五個洞,方便穿繩,後來謝玄發明了一種木屐有活動的齒輪,可以拆卸,無論是爬山還是走泥地都很方便,這種鞋後被稱為「謝公屐」。
隋唐時期出現了麻鞋,用粗麻繩編製鞋底,可以編織成各種形狀,通風耐磨,屬於涼鞋的一種。
宋遼時期皮鞋流行起來,女真族等入侵中原,所以鞋服都滲透著游牧民族草原文化,鞋頭高蹺,鞋底扁平,不少女性穿起來還有增高的作用,顯得更加苗條。
明清時期靴子普及,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的關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隸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線鞋,再稍微大點的官吏可以穿布錦鞋,而靴子則是官家獨有的標志!
清朝的鞋子可以說是變化無窮,鞋子有了薄底厚底和四季之分,夏用鍛錦冬用建絨,鞋面也有精美的圖案裝飾。男子穿的鞋比較單調,主要以黑藍青等暗色為主,女子的鞋就比較精美了,有的鞋底使用木頭製作從一寸到五寸高度不等,有點像現在的高跟鞋,很多富家小姐還會在鞋子上鑲上寶石,氣質瞬間提了一個等級。
漢人近千年一直有纏足的習慣,以腳小為美,南唐時期,李後主令宮女纏足成弓狀在蓮花台上跳舞,所以稱之為「三寸金蓮」,後來延續的民間,婦女為了所謂的「美」,不惜代價,忍著疼痛掰折自己的腳骨,由於手段殘忍一直被稱為「陋習」。
後來滿族入關後,接受不了纏足的習俗,滿族女人又喜歡穿旗袍,行走不方便。於是就在鞋底加了一層高底,猶如花瓶一般,所以就叫「花瓶底鞋」又稱為「馬蹄鞋」。這種鞋走起路來會發出咯噔咯噔的響聲,蛇蟲聞聲便會躲開,所以又稱為「驅蟲鞋」。厚厚的鞋底使女子身高大增,鞋子的造型使穿鞋者走路幅度大增,走起路來婀娜多姿,甚是美妙!

⑧ 中國古代鞋和靴的介紹

鞋本為服裝中的足衣。

上古時常以獸皮製鞋,因此鞋的稱呼多以革字為邊旁。古代的鞋有許多名稱,如履、屐、靴、屣、屨等字均為鞋的別稱。最早的鞋子式樣是很簡陋的。人們推測古人將獸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後,用細皮條將其連綴起來即成為最原始的鞋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紡織業的進步,布料、絲綢等物亦用來製作鞋子,並與皮革、麻草組合應用,出現大量的鞋製品。到了殷商時期,鞋的式樣、做工和裝飾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圖案也根據服飾制度有了嚴格的制度。每個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隨著制服形式而變化。

周朝末期靴的使用來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騎乘多穿有筒之靴,而趙武靈王主張習騎射,以利於戰事。

漢代的鞋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變化,如絲織的靴有色彩和圖案上的變化,造型也很簡練,較符合足部的形狀。鞋靴使用的材料也很廣泛,有牛皮、絲織物、麻編物等。

南朝時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著。與此同時,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著之鞋,由南方多產的蒲草類植物編結而成。唐代靴制襲唐代的六合靴,後改為長靿靴為短靿靴,並加以氈。婦女鞋子的形狀,前為鳳頭式。其他的鞋,有高頭、平頭、翹圓頭等式樣,有的綉出虎頭紋樣或鞋身飾有錦文。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襲前代制度,在朝會時穿靴,後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內襯以氈,各官職穿著不同的顏色依服色而定。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南方人多著木屐。如宋詩人「山靜聞響屐」,形容著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女子的鞋常用紅色為鞋面,鞋頭為尖形上翹,有的做成鳳頭,鞋邊上加以刺綉。勞動婦女亦有穿平頭、圓頭鞋或蒲草編的鞋。

明代的服制中,對鞋式的規定很嚴格,無論官職大小,都必須遵守服制。在何種場合得穿著何種鞋式,如儒士生員等准許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時准許穿靴,外出時不許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賈等都不許穿靴。

清朝鞋制沿明代制式,文武各官及士庶可著靴,而平民、伶人、仆從等不能穿靴。清代的靴多為尖頭式。靴底均厚,因嫌底重,採用通草做底。後改為薄底,成為「軍機跑」。一般人士的鞋有緞、絨、布料製作,鞋面淺而窄,有作鷹嘴式尖頭狀鞋,也有如意挖雲式。百姓有草鞋、棕鞋、蘆花鞋等,拖鞋也在各等人士中流行開來。南方雨天穿著釘鞋,北方冬天則出現冰鞋。

近代鞋式的變化根據服裝款式的變化而形成了新的格局。造型簡潔、精美,尤其是由手工操作慢慢過渡到機器加工,製作愈加精緻。各種材料都被合理地應用於鞋靴的設計與製作,各種高新技術使材料的質地、質量更加完美。如果說歷史上鞋靴的產生主要以實用為目的,逐漸過渡到使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形式,當今鞋靴的發展變化則被賦予了更多因素。人們不但追求鞋靴的適用與審美,還不斷研究鞋靴的各種功能,如透氣性、保暖性、舒適性,並從衛生科學的角度加以追求。

⑨ 鞋子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http://www.51958.net/listnews.asp?id=10

http://..com/question/974222.html

⑩ 大家了不了解鞋子的發展歷史呢

鞋的發展
新石器時代( 約1萬年前-約4千年前 )中國的先民用草、麻、葛編織成履。鞋的稱謂很多,有屨、履、舄等。其中以舄最為顯貴。
古鞋的種類以對材料來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鞋成的鞋。
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 魏晉時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 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謖屐,指有木齒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頭皮鞋,女性所穿鞋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實為主,質料樣式多樣,一般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還流行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其材料夏秋用緞,冬則用建絨;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頗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老年婦女則多穿木製平底鞋。
高跟鞋的來歷眾說紛紜,也有人說高跟鞋源於中國。六朝時已有高跟木屐。滿族婦女古時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達五寸以上。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時期,靴在北方廣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時(公元 618年-公元907年 )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始出現女靴;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麗式靴。
在中國,涼鞋最早是由拖鞋演變而來。拖鞋,古稱鞋,始於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隨後,相繼出現了麻涼鞋、布涼鞋、皮涼鞋。古人在涼鞋上綉以龍鳳等吉祥圖案,有的甚至飾以珠寶。

閱讀全文

與鞋靴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