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安門城樓的歷史沿革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天安門在中國的明朝、清朝兩代是兩代皇城的正門。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門城樓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在這里演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安門城樓前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廣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和集會的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歷次國慶閱兵式均是國家領導人檢閱儀仗隊及遊行隊伍的場所。
1961年,天安門城樓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歷次修繕中政府又重建了城樓上的木建築、加厚城牆,才成了當今的樣子。
自1969年12月15日,重建天安門城樓工程正式開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
2006年春節剛過,天安門地區管委會邀請潮籍山水畫家馬流洲為天安門城樓中廳創作大幅國畫。為完成這幅畫作,馬流洲先生三上泰山,三易其稿,歷經半年時間定稿。七月中旬,他專程上京作畫,僅半個月時間就完成這幅巨作。這幅精心構思創作的《江山永泰》圖,以奇特的構思、濃烈的筆墨和粗獷的線條,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渾的泰山圖。畫家借泰山謳歌和諧盛世,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的深情祝福。
2006年11月30日,該歷時半年的畫作,一幅高2.6米、寬5.8米的《江山永泰》圖,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廳。從國慶前夕懸掛以來,每天接待了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在畫幅前流連觀賞。
2009年的國慶閱兵在天安門舉行。
2014年9月26日23時57分,一輛吊車從天安門城樓中間門洞駛出,並在門洞東側就位,一輛運載著嶄新畫像的貨車隨後開出。懸掛了一年的毛澤東舊畫像被吊車吊起,緩緩被摘下。隨後,吊車將新畫像吊起,40分鍾後完成安裝。新畫像高6米、寬4.6米,加上相框,總重量達1.5噸。舊畫像將運回畫像棚,進行修整。
2015年7月29日,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發布通告,根據工作需要和安排,天安門城樓將於2015年8月1日至9月7日期間暫停對外開放。
⑵ 天安門在古代是干什麼的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洞後延伸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御道兩側增築紅牆,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干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
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因而,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
⑶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 十件歷史事件
虎門銷煙 太平天國運動 武昌起義 五四運動 、五卅運動 八一南昌起義 抗日戰爭 順利渡長江
選我吧
⑷ 天安門的來歷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作為北京和中國的象徵,為全國和世界人民所矚目和嚮往,它的庄嚴肅穆的圖形是我國國徽的主要組成部分。
(4)天安門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地位價值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
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⑸ 周恩來曾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就是天安門到天安門,前一個天安門與那個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意思是說:中來國革命的源新民民族主義革命是以1919年5月4日爆發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旨在維護主權反對帝國主義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為起點;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而這場愛國運動也為日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思想、幹部等方面做了准備。
而中國共產黨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與中國革命實際情況、國情相結合走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之路;而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及歷年國慶慶典皆在天安門舉行。前個天安門見證了新民主義革命的發端和起點,後個天安門見證了歷經28年血雨腥風的搏擊後中國革命獲得歷史性的成功和見證了人民共和國走向繁榮富強所歷經的坎坷征程。作為歷史的見證,天安門是當之無愧。
⑹ 北京天安門建於什麼年代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
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6)天安門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
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⑺ 1804~1949年,發生在北京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包括時間和具體事件
1838年底 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
1839年6月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6月 英軍發動鴉片戰爭
1842年8月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洋銀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南京條約》影響: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1842年 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1856年 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法國利用「馬神甫事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清政府與英、法兩國簽訂《天津條約》:1)增開牛庄(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1860年 英法聯軍接連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世紀60年代 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相標榜,開展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洋務派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只是零星地學習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工藝製造,卻不願意改革封建政體,不可能實現富強的目標。此外,洋務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多弊端。
1861年 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由奕擔任總理大臣
1862年 總理衙門設立京師同文館
1865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成為國內最大的軍事企業
1869年 方舉贊在上海開設發昌機器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70年代 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師
1872年 (1)曾國藩派遣容閎率領30名幼童赴美留學
(2)陳啟源在廣東南海設立繼昌隆機器絲廠(近代中國第一家繅絲廠)
(3)《申報》
1873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
1881年 中國人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通車
1894年7月25日 (1)甲午中日海戰
(2)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4月 (1)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反割台斗爭,台灣全境淪陷
(3)康有為、梁啟超聯合應試舉人公車上書,拉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
1896年 維新報刊《時務報》
1897年 (1)德國強占膠州島,掀起列強瓜分狂潮
(2)商務印書館
1898年6月11日 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開始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後發動宮廷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影響: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維新派積極倡導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宣揚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有力地沖擊了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戊戌政變之後,懷疑舊學、歡迎新學、要求民主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1899年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在華「利益均沾」
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 清政府與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西、荷、比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記不敘用」; 總理衙門必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條約》影響:《辛丑條約》是繼《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個極其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901年~1911年 清末新政
1905年 同盟會成立,創辦機關刊物《民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並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 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結束
1912年3月 (1)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的意義: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2)創建了中華民國;3)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4)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給中國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的妥協而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915年 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發表《敬告青年》,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6年 杜亞泉在《東方雜志》上抨擊新文化運動,拉開中西文化論戰序幕
1917年初 (1)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
(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極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18年 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
1919年 (1)《新青年》出版「馬克思研究專號」、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2)5月4日,「五四運動」(北京天安門前)
1921年7月23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6月 中共三大
1924年1月 國民黨「一大」,提出「新三民主義」,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6年 北伐開始,推翻北洋軍閥
1927年 (1)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2)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3)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製造「七•一五」政變。政變後,寧漢合流
(4)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創立革命根據地
1928年 井岡山會師(朱德、陳毅與毛澤東)
1928年6月 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改定新約
1928年12月29日 張學良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統一
1931年9月18日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 2月東北全境淪陷,日本扶植前清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1934年10月 紅軍被迫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歷史意義: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機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 紅一、紅二、紅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史稱「西安事變」中共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1937年9月 蔣介石發表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開始
1937年9月 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淪陷。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揮軍隊開展徐州會戰,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取得的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
1938年10月 武漢會戰後,日軍佔領武漢,抗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做了《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1945年8月15日 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台灣光復
1946年6月 國名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
1948年9月12日 林彪、羅榮桓遼沈戰役,東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淮海戰役,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宣告國名黨統治的結束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制訂了《共同綱領》,實行以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⑻ 天安門廣場見證了哪些歷史事件
天安門廣場承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運動都在這里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⑼ 關於天安門的知識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御道兩側增築紅牆,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干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因而,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
⑽ 周恩來說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就是從天安門到天安門. 前一個天安門是指那一重大歷史事件
B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追問: 你確定嗎 回答: 這句話 意思是說:中國革命的新民民族主義革命是以1919年5月4日爆發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旨在維護主權反對帝國主義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為起點;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而這場愛國運動也為日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思想、幹部等方面做了准備。而中國共產黨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與中國革命實際情況、國情相結合走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之路;而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及歷年國慶慶典皆在天安門舉行。前個天安門見證了新民主義革命的發端和起點,後個天安門見證了歷經28年血雨腥風的搏擊後中國革命獲得歷史性的成功和見證了人民共和國走向繁榮富強所歷經的坎坷征程。作為歷史的見證,天安門是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