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學基礎是指些什麼
上篇 中國史(上古一1 991年)[1] 第一章中國古代史(上) [3] 第一節中國歷史的開端[3] 第二節夏商西周[7] 第三節春秋戰國[22] 第四節秦漢[36] 第五節魏晉南北朝[63] 第二章中國古代史(下) [88] 第一節隋唐五代[88] 第二節宋(遼、西夏、金)元[108] 第三節明清(前期)[132] 第三章中國近代史 第一節晚清時期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173] 第二節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186] 第三節晚清政局的變化與清政府的自救改革[191] 第四節 晚清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新變化[198] 第五節戊戌維新運動與辛亥革命[203] 第六節北洋政局與社會革命[217] 第七節南京政府成立與蘇維埃革命的興起[227] 第八節抗日戰爭[233] 第九節國內和平談判與全面內戰的演進[245] 第十節民國時期的科學與文化[249] 第四章中國現代史 第一節.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1949--1956年)[253] 第二節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259] 第三節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267] 第四節撥亂反正(1976--1978年)[273] 第五節改革開放的進程(1978--1992年)[278] 下篇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287] 第一章世界上古史 [289] 第一節史前人類[289] 第二節古代西亞諸文明[291] 第三節古代埃及文明[300] 第四節古代印度文明[308] 第五節古代希臘文明[317] 第六節古代羅馬文明[331] 第二章世界中古史 [343] 第一節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過渡[343] 第二節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阿拉伯帝國[353] 第三節歐洲基督教文明[363] 第四節 中世紀東歐與亞洲的歷史[379] 第五節古代美洲文明[392) 第三章世界近代史 [394] 第一節16世紀的歐洲[394] 第二節資本主義的確立與發展[402] 第三節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439] 第四節亞非拉民族主義運動[446] 第五節近代科學技術與文化[454] 第六節近代歐洲國際關系與第一次世界大戰[464] 第四章世界現代史 [475] 第一節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475] 第二節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479] 第三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485] 第四節第二次世界大戰[507] 第五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514] 第六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524] 第七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蘇聯與東歐[537]
B. 歷史學專業基礎 具體包括哪幾門課程
我想參考教材你應該知道吧 不過我還是貼一下
中國史:
1、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張豈之《中國歷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人民出版社);
4、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5、 詹子慶 《中國古代史》(高教版);
6、 錢穆 《國史大綱》;
7、 張傳璽《中國史綱》;
8、 周谷城《中國通史》;
9、 張大可《中國史學史綱》;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國古代史(上)(下)》(北師大版);
11、 李侃、李時岳《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
12、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世界史:
1、 吳於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齊濤《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東大學出版社);
3、 王繩祖《國際關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識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後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
歷史文選:
1、 周予同《中國歷史文選》;
2、 張衍田《中國歷史文選》(北大版)。
歷史文獻:
1、 楊燕起《中國歷史文獻學》;
2、 張傳璽《簡明中國歷史文獻》(北大版)。
史學史:
1、 張廣智《西方史學史》;
2、 倉修良、魏德良《中國史學史》;
3、 宋衍申《中國史學史綱要》(東北師大版)。
史學理論:
1、 龐卓恆《史學概論》(高教版)。
歷史地理:
1、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2、 藍勇《歷史地理》;
3、 李孝聰《區域歷史地理》。
首先要明白歷史是全國統考 試卷是一樣的
除了英語、政治,專業課是歷史基礎 300分 考的是: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現代史
個人覺得初試的課本可以選如下幾本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侃、李時岳《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高教版)
吳於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後再結合山東人民版的輔導書或者北師大的輔導書就可以了
至於其他所有列及的書目 關鍵是在復試的時候穿插著考 算是你的歷史基本功了 平時復習之餘也盡量多看看上面羅列的書目 當然不用全買 每種有一到兩本就可以了
C. 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學
歷史: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專。屬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
廣義
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狹義
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即以歷史為認識對象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
D. 歷史學主要學什麼
歷史學不是歷史!我是學歷史的,大學,一般大學對歷史上的某些東西,尤其是內近現代的東西是諱容言的!歷史學是服從國家政治需要的一種學科,但是你到了大學可以自己讀一些史學上的專著,自己去感知真實的歷史!!歷史是要自己去探索的,是自己去感受的!
E. 歷史學的定義
史,這個詞彙早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產生了,象形的是判事的巫師或者版判事的吏員,《說文》權詮釋道:「史,記事者也,從又,執中,中正也。」。所以,在中國古代,「史」與「事、吏」的詞義是相通的,帶有倫理學(含自然倫理原則和社會倫理原則)的價值判斷涵義。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誕生之前,一般從廣義上來界定歷史學,即對史學的定義與對歷史的定義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對兩者進行嚴格的概念上的區分。英語中「歷史學」和「歷史」是同一個詞:History。根據第四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istory第一義項即指「歷史學」——對過去事件的研究;第二義項才是「歷史」——過去的事件,尤指從整體意義上來認識的過去事件;第三義項實際上是從第一義項中引申出來的——對過去事件的系統敘述。可見,「歷史學」和「歷史」是其本義。在西方歷史學家對歷史學的定義或解說中,History具體所指為何,一般應視具體的文本語境而定。
F. 歷史學是什麼
史,這個詞彙早在甲骨抄文時代就已經產生了,象形的是判事的巫師或者判事的吏員,《說文》詮釋道:「史,記事者也,從又,執中,中正也。」。所以,在中國古代,「史」與「事、吏」的詞義是相通的,帶有倫理學(含自然倫理原則和社會倫理原則)的價值判斷涵義。[1]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誕生之前,一般從廣義上來界定歷史學,即對史學的定義與對歷史的定義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對兩者進行嚴格的概念上的區分。英語中「歷史學」和「歷史」是同一個詞:History。根據第四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istory第一義項即指「歷史學」——對過去事件的研究;第二義項才是「歷史」——過去的事件,尤指從整體意義上來認識的過去事件;第三義項實際上是從第一義項中引申出來的——對過去事件的系統敘述。可見,「歷史學」和「歷史」是其本義。在西方歷史學家對歷史學的定義或解說中,History具體所指為何,一般應視具體的文本語境而定。[2]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1]
G. 歷史與歷史學有何區別與聯系,請舉例分析
1、定義不同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2、廣義方面不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
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3、史學沿革不同
歷史:「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歷史學: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歷史與歷史學的聯系:
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