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解放以來四川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解放以來四川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1 14:08:59

Ⅰ 四川歷史上發生過哪些戰役

四川自古以來便被稱為「天府之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歷史上也幾度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四川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地理封閉,太平盛世時就是令人羨慕嫉妒的「天府之國」,亂世時也可自保或者內部自己小打小鬧下甚至以一域之地對抗全國,但是每當外族入侵亡天下時又往往會遭受滅頂之災。(此處四川是包括重慶的)

我自己把四川的歷史總結為三個時期:
一、遠古的勃興時代。這個時代上自石器時代下至秦朝統一全國,這個時期既有媲美商周的三星堆文明,又有歷史悠久傳說豐富的古巴蜀文化。但其中的大部分戰爭都是遠古時期的部落戰爭,留下了「杜鵑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鵑」這樣的浪漫傳說。當然其結尾的秦滅巴蜀之戰對秦朝統一六國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也留下了「金牛伐蜀」的有趣故事。
二、上古和中古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包括從秦朝到宋朝的一千餘年歷史,期間四川經歷了兩漢和唐宋兩次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戰爭是割據與統一的戰爭,戰爭的規模與烈度都比遠古要大許多,但戰爭大都是中原王朝內部的統一分裂戰爭相對來說並未傷及四川的元氣。這個時期四川的戰爭對全國格局有個更為有力更加關鍵的影響,戰爭中也出現了更多的英雄史詩。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戰爭包括以下幾個
1、東漢滅蜀之戰。這是一次無比輝煌的戰爭,同時也是一場淹沒於文獻知名度甚小的戰爭。估計這個戰爭還沒有成語「得隴望蜀」的知名度大。這是劉秀統一全國的最後一戰,所以亮出了雲台二十八將中最為豪華的陣容,來歙、岑彭、吳漢、馮異、耿弇等名將如雲。其中來歙和岑彭先後被刺殺,伐蜀之戰一波三折更是悲壯驚險。此次戰爭劉秀採取南北水陸並發的作戰戰略,同時發兵公孫述,是中國戰爭史上溯三峽入川並利用江河實施遠距離迂迴前進的著名戰役。
2、三國時期的蜀國戰爭。劉備入川、曹劉漢中之戰、諸葛亮北伐以及鄧艾偷渡陰平入蜀大家在三國裡面耳熟能詳,不再贅述。
3、兩晉時李雄所建立的成漢政權收留中原流民,保護了四川免受五胡十六國之亂。之後四川先後為南北朝交替統治。
4、唐朝時大唐在四川與吐蕃南詔進行了一系列邊疆戰爭,安史之亂之後更是成為唐朝歷代皇帝的逃跑必備後路。
5、五代十國時期的宋滅蜀之戰,此戰留下了花蕊夫人的兩句詩:十萬將士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三、近古以來衰微時代。這個時期從南宋直至今天,其中四川的戰爭是滅族戰爭。對的,是滅族戰爭,就十室九空百無存一的結果來說就是滅族戰爭,是人口滅絕亡天下的滅族戰爭。由於四川處於中國最腹心的腹地,四川也就成為了外族入侵時最後的抵抗之地,一旦外敵兵臨四川中國便真正的處於亡國滅種的生死存亡關頭,所以四川抵抗最為激烈遭受屠殺也最為慘烈,從蒙古滅宋、明清交替、民國抗戰、共和國三線建設概莫能外。
1、蒙古滅宋戰爭直接的完全的摧毀了四川漢唐宋千年以來的財富和人口,是四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此之後「揚一益二」再不復現,天府之國也難以重現當年在全國的地位。但是毀滅中透漏著希望,絕望中蘊含著力量,釣魚城之戰擊斃蒙哥汗是大宋最後的輝煌。
2、明清鼎革之戰。隨著清軍與大西軍、以及後來農民軍南明軍合流後的明軍在四川的拉鋸戰,再加上後來的三藩叛亂,四川再次被屠空。明朝二百年的恢復又重新回到了原點。此後雖有湖廣填四川,但四川慢慢的變成了西部經濟落後地區了。
3抗戰。民國前期雖有劉湘劉文輝等大小川軍軍閥混戰,但抗戰時期四川卻再次成為外敵入侵時總後勤基地。抗戰時期四川不但承受了國家政府的絕大部分稅賦糧食,更是有百萬川軍出川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最為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戰。

Ⅱ 簡述解放以來四川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那就太多了
你到網上搜
到處都是
只要是關於四川,書都數不過來

Ⅲ 四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最好是歷史學過的。

歷史老師回答您:
戰國末期,蜀守李冰主持修築都江堰,將川西平原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據說武則天就出生在今天四川廣元市。

唐朝中期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到四川避難;唐末,黃巢大起義時期唐僖宗逃到四川避難。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在王朝初年就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朝代,而這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爆發於四川青城山地區,王小波李順起義。北宋時期,四川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明朝末年最大的兩支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和張獻忠,其中張獻忠幾次進出四川,曾經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也是由於這場戰爭造成四川哀鴻遍野,清朝初年不得不強行遷移人口到四川,即「湖廣填四川」。

清朝末年,在民族資產階級立憲派的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的保路運動,而四川的保路運動規模最大,清政府為了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不得不將四川周邊數省的新軍調往四川,這在客觀上給武昌起義的爆發和勝利創造了條件。

紅軍長征在四川呆的時間最長,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都是在四川創下的輝煌。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南下等都在四川血戰數年。

Ⅳ 四川的歷史性事件有哪些拜託了各位 謝謝

四川歷史沿革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 三代蜀王 」——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 天府之國 」,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 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 (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 ,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 唐天佑四年 (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隨後清軍八旗屠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廣填四川。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歷時9年清廷才將平息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發生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軍入川,為了「剿」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父子,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2008 發生的大事就都知道啦

Ⅳ 四川主要歷史文化與近代上的主要歷史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舉國歡慶、12月四川全省解放、至於其他的...朋友你這是要事情啊...

Ⅵ 長征在四川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它們分別發生在什麼地方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運動戰戰役。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歷時3個多月,共殲滅和擊潰敵人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餘人。在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於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長征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實行逃跑主義,使中央紅軍在"湘江之戰"後,從八萬多人減少到只有三萬多人。在這一情況下,他們又不顧敵人調集40多萬的圍堵,仍把希望寄託在與紅2、6軍團的會合上,堅持按原計劃向湘西前進,使紅軍處於覆滅的險境。在此危急關頭,毛澤東力主擺脫敵人主力,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爭取主動。這個正確主張得到了中央軍委大多數同志的贊同。1935年1月7日,一舉攻克黔北重鎮遵義城。隨即,召開了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領導地位,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紅軍突破烏江,進占遵義城,使蔣介石大為震驚,急調其嫡系部隊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廣西軍隊一部,共約150餘個團,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進逼包圍。為擺脫這種險境,黨中央決定,率師北渡長江,前出川南,與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4方面軍會合,開創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據地。四渡赤水戰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和形成的。

一渡赤水,集結扎西,待機殲敵。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出發,分三路向川南開進。右路紅1軍團,牽制綦江、合江之敵,由松坎出發,經溫水、習水向赤水疾進;中路紅5、9軍團及軍委縱隊,由遵義、婁山關出發,經官店襲擊習水、土城之敵;左路紅3軍團,由懶板凳出發,迅速擺脫尾追和側擊之敵,向土城前進。26日,紅1軍團進至赤水河邊的旺隆場、復興場,擊潰了川軍兩個旅的阻擊,沿赤水河向南挺進。紅3、5軍團在紅1軍團一部兵力協同下,在土城附近打垮了黔軍侯之擔部和川軍郭勛祺部兩個師的追擊和堵截。繼之,我各路軍於29日,經土城、元厚場向西渡過赤水河。2月上旬,進至川南的敘永、古藺地區,准備相機從宜賓上游北渡金沙江。此時,張國燾借口嘉陵江"江闊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僅不率紅4方面軍南下以吸引川敵,反而北攻陝南,致使川軍無後顧之憂,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進。南面敵軍吳奇偉、周渾元兩縱隊和黔軍王家烈部,則由南向北機動,尾追我軍;滇軍孫渡部4個旅,也向畢節、鎮雄等地急進。

鑒於以上新情況,毛澤東等決定,暫緩實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向川黔滇三省邊境敵軍設防空虛的扎西地區,利用短暫時間,完成了部隊整編、精簡,大大加強了部隊戰鬥力,為待機殲敵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我軍進至扎西地區,敵仍判斷我將北渡長江,除向宜賓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調滇軍和川軍潘文華部向扎西地區逼近,企圖對我分進合擊。

鑒於敵軍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的情況,我軍決定出敵不意的回師東進,折回貴州。我先頭1個團先敵搶渡二郎灘,成功地掩護部隊於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並繼續向桐梓、遵義方向前進。24日佔領桐梓。25日夜佔領了婁山關。27日,在董公祠擊潰了敵人3個團的阻擊,28日晨再次攻佔了遵義城。是日中午,我進占城南的老鴉山、紅花崗、忠庄鋪後,與敵馳援遵義的吳奇偉縱隊2個師接觸,我乘敵立足未穩,發起攻擊,經反復拚殺,敵軍大部被殲,吳奇偉帶領殘部企圖逃過烏江,除少數人員跟隨其過江遁去外,其餘尚未過江的1800餘人和大批武器,全部為我俘獲。遵義地區的這次作戰,歷時五天,擊潰和殲滅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餘,是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以來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烏江天險,調動並擺脫敵人。我軍遵義大捷後,蔣介石於3月2日急忙飛往重慶,親自指揮對紅軍的圍攻,企圖採取堡壘與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南守北攻,圍殲我軍於遵義、鴨溪這一狹窄地區。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我軍將計就計,偽裝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以誘敵迫進,然後再轉兵西北,尋求新的機動。同時,以紅3軍團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動,調動敵周渾元部向南和吳奇偉部向西,爾後轉用兵力攻擊魯班場守敵。我軍這一行動果然調動了敵人,當敵吳奇偉部北渡烏江和滇軍孫渡部靠近我軍之際,3月11日,我軍突然轉兵向北,於15日進占仁懷,16日從茅台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誤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向川南壓逼我軍,企圖再次對我形成合圍,聚殲我軍於長江南岸地區。

為進一步造成敵之錯覺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個團的兵力偽裝主力,繼續向川南的古藺、敘永方向前進,引敵向西。我主力則以快速的行動回師東進,於22日,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再次折回貴州境內。28日,紅軍穿過鴨溪、楓香壩之間的敵碉堡封鎖線,直達烏江北岸。29日夜,我軍先頭團1個排利用雷雨掩護,乘竹筏到達對岸,順利地攻佔了渡口,至31日,除紅9軍團於烏江北岸繼續牽制敵人外,紅軍主力向南全部渡過了烏江,巧妙地脫離了敵人的包圍圈。

渡過金沙江揮師北上。我軍南渡烏江後,開辟了進軍雲南、從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但在黔滇邊境有數旅滇軍據守,不利我軍北進。毛澤東在部署我軍作戰行動時指出:只要能將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我軍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首先以部分兵力向黔東的甕安、黃平方向佯動,擺出東出湖南與紅2、6軍團會合的姿態,主力則經息烽、扎左,直趨貴陽。此時,蔣介石已由重慶趕赴貴陽坐鎮。當時貴陽及近郊守敵僅有4個團,蔣介石感到守備空虛,既怕我乘虛攻佔貴陽,又怕我東進湖南與紅2、6軍團會師,故而急調龍雲的主力3個旅兼程增援貴陽,令薛岳兵團和湘軍何鍵部在川黔湘邊界布防堵截。在滇軍主力已完全東調的情況下,我紅1軍團於4月9日突然對貴陽東南之龍里鎮實施佯攻,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我主力卻從貴陽、龍里之間突過敵軍防線,以每天120里的行軍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疾進,15日渡過了北盤江,並相繼攻克貞豐、龍安、興仁、興義等城。蔣介石對我軍神速西進大為震驚,急調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和湘軍3個師以及滇軍一部,沿黔滇公路對我實施追擊。與此同時,原留烏江以北的我紅9軍團,在勝利完成了牽制任務後,也已進至黔西的水城附近地區。

4月下旬,當我軍威逼昆明城下時,各路敵軍尚距我3日以上行程。故我乃以一部兵力佔領楊村,佯攻昆明,主力即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岸挺進。紅1軍團經武定、元謀搶佔了龍街渡;紅3軍團經馬鹿塘搶佔了洪門渡;中央軍委縱隊和紅5軍團,經龍塘進至絞平渡,其先遣隊幹部團一部已先於5月3日晚在絞平渡偷渡成功,全殲對岸守敵,並擊潰了川軍兩個團的增援,俘敵600餘人,控制了渡口。由於龍街渡江面寬且有敵機騷擾,洪門渡江流湍急,均不利於我渡江,中央軍委決定,除留紅3軍團第13團在洪門渡過江外,紅1、3、5軍團自5月3日至9日,利用僅有的七隻小木船,全部由絞平渡渡過了金沙江。北路的紅9軍團,也於5月4、5兩日,在會澤西北的巧家附近渡過了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使尾追之敵全部被我拋在金沙江以南,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滇邊境地區的狂妄計劃,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偉大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我軍首先能夠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調整行動方向。遵義會議前,敵我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為保存有生力量,毛澤東等決定放棄去湘鄂川黔邊境與紅2、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避免了中央紅軍遭致覆滅的危險。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等又鑒於紅軍處於遭受敵人四面圍堵的不利態勢和黔北地區迴旋地域有限等情況,毅然放棄建立川黔根據地的打算,決定率領中央紅軍跳出敵人重圍而北渡長江,以開創川西或川北根據地。但是,紅軍一渡赤水後,由於敵情急劇變化和張國燾不執行黨中央的命令,北渡長江已不可能,又果斷率師向扎西集結,在川黔滇邊境尋求新的機動,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後巧渡金沙江,終於實現了北渡長江的計劃。其次,我軍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爭取和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四渡赤水戰役,從總體看是敵強我弱,紅軍在各路強大敵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常常處於被動地位。但是,由於毛澤東等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巧妙地隱蔽我軍戰略意圖,有計劃地調動敵人,造成了我軍許多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從而使整個形勢向著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方向變化,終於打破了敵人妄圖圍殲我軍的戰略計劃。最後,我軍在運動戰中,正確地處理"打"與"走"的關系。中央紅軍在戰略轉移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消極避戰,實行逃跑主義,只走不打,始終擺脫不掉敵人的圍堵。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等直接指揮下,我軍避敵之長,擊敵之短,一再造成敵人的錯覺,積極創造戰機,大量地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如果沒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師東進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調動敵人和造成有利戰機,取得遵義地區殲敵的勝利。如果沒有以後的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敵之錯覺,牽著他的鼻子來回打轉,以至將其拖疲、拖垮,使我乘隙實現渡江北上的戰略目的。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迴穿插於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文字

有一首詩:
四渡赤水出奇兵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身掛中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瀘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巧渡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江,就有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恍然大悟,認定紅軍的目的既不在貴陽,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無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就在紅軍進抵金沙江前夕,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隻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未說,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一條船。原來這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後來,他們又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從水裡撈出了一條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沒有在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繞圈子,時東時西,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5月9日在樹節渡順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是紅軍已經毀船封江,遠走高飛,無影無蹤了。
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奪下皎平渡,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牽制敵人兵力,並於5月9日在樹節渡順利渡過金沙江。

Ⅶ 成都歷史各時期的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等

歷史各個時期的成都: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並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曹丕篡漢,次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蜀郡為成都府,作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為尹。

後梁開平一年(907年),朱溫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後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使當地的生產和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23]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康熙年間,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清朝設置四川省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府。

民國元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清廷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

民國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成都市。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撤銷四川省,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

1952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後,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市之一。

1994年5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通過,將計劃單列市確定為副省級市,成都加強了省級機構統籌規劃和協調的地位和作用,成為全國15個副省級市之一。

(7)解放以來四川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成都簡介: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 特大城市,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8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面積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GDP15342.77億元。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有國家級科研機構30家,國家級研發平台67個,高校56所,各類人才約389萬人;世界500強企業285家。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祥地, 中國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

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名勝古跡,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先後獲世界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 、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城市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 、中國十大創業城市等。 2016年4月,國務院明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2019年3月1日,成都獲得202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都

Ⅷ 四川發生過那些歷史戰爭

四川自古以來便被稱為「天府之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歷史上也幾度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四川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地理封閉,太平盛世時就是令人羨慕嫉妒的「天府之國」,亂世時也可自保或者內部自己小打小鬧下甚至以一域之地對抗全國,但是每當外族入侵亡天下時又往往會遭受滅頂之災。(此處四川是包括重慶的)
我自己把四川的歷史總結為三個時期:
一、遠古的勃興時代。這個時代上自石器時代下至秦朝統一全國,這個時期既有媲美商周的三星堆文明,又有歷史悠久傳說豐富的古巴蜀文化。但其中的大部分戰爭都是遠古時期的部落戰爭,留下了「杜鵑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鵑」這樣的浪漫傳說。當然其結尾的秦滅巴蜀之戰對秦朝統一六國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也留下了「金牛伐蜀」的有趣故事。
二、上古和中古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包括從秦朝到宋朝的一千餘年歷史,期間四川經歷了兩漢和唐宋兩次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戰爭是割據與統一的戰爭,戰爭的規模與烈度都比遠古要大許多,但戰爭大都是中原王朝內部的統一分裂戰爭相對來說並未傷及四川的元氣。這個時期四川的戰爭對全國格局有個更為有力更加關鍵的影響,戰爭中也出現了更多的英雄史詩。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戰爭包括以下幾個
1、東漢滅蜀之戰。這是一次無比輝煌的戰爭,同時也是一場淹沒於文獻知名度甚小的戰爭。估計這個戰爭還沒有成語「得隴望蜀」的知名度大。這是劉秀統一全國的最後一戰,所以亮出了雲台二十八將中最為豪華的陣容,來歙、岑彭、吳漢、馮異、耿弇等名將如雲。其中來歙和岑彭先後被刺殺,伐蜀之戰一波三折更是悲壯驚險。此次戰爭劉秀採取南北水陸並發的作戰戰略,同時發兵公孫述,是中國戰爭史上溯三峽入川並利用江河實施遠距離迂迴前進的著名戰役。
2、三國時期的蜀國戰爭。劉備入川、曹劉漢中之戰、諸葛亮北伐以及鄧艾偷渡陰平入蜀大家在三國裡面耳熟能詳,不再贅述。
3、兩晉時李雄所建立的成漢政權收留中原流民,保護了四川免受五胡十六國之亂。之後四川先後為南北朝交替統治。
4、唐朝時大唐在四川與吐蕃南詔進行了一系列邊疆戰爭,安史之亂之後更是成為唐朝歷代皇帝的逃跑必備後路。
5、五代十國時期的宋滅蜀之戰,此戰留下了花蕊夫人的兩句詩:十萬將士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三、近古以來衰微時代。這個時期從南宋直至今天,其中四川的戰爭是滅族戰爭。對的,是滅族戰爭,就十室九空百無存一的結果來說就是滅族戰爭,是人口滅絕亡天下的滅族戰爭。由於四川處於中國最腹心的腹地,四川也就成為了外族入侵時最後的抵抗之地,一旦外敵兵臨四川中國便真正的處於亡國滅種的生死存亡關頭,所以四川抵抗最為激烈遭受屠殺也最為慘烈,從蒙古滅宋、明清交替、民國抗戰、共和國三線建設概莫能外。
1、蒙古滅宋戰爭直接的完全的摧毀了四川漢唐宋千年以來的財富和人口,是四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此之後「揚一益二」再不復現,天府之國也難以重現當年在全國的地位。但是毀滅中透漏著希望,絕望中蘊含著力量,釣魚城之戰擊斃蒙哥汗是大宋最後的輝煌。
2、明清鼎革之戰。隨著清軍與大西軍、以及後來農民軍南明軍合流後的明軍在四川的拉鋸戰,再加上後來的三藩叛亂,四川再次被屠空。明朝二百年的恢復又重新回到了原點。此後雖有湖廣填四川,但四川慢慢的變成了西部經濟落後地區了。
3抗戰。民國前期雖有劉湘劉文輝等大小川軍軍閥混戰,但抗戰時期四川卻再次成為外敵入侵時總後勤基地。抗戰時期四川不但承受了國家政府的絕大部分稅賦糧食,更是有百萬川軍出川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最為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戰。

Ⅸ 解放後重要歷史事件

1950年 土 地改 革運動開始
鎮壓 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 願軍赴 朝作戰
1951年 西 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 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 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 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 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 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 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 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 革命」開始
1971年 林 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 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 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Ⅹ 中國解放後有哪些重大事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閱讀全文

與解放以來四川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