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美術史

歷史學美術史

發布時間:2021-02-21 13:34:35

① 美術學史論包括哪些

美術學(理論類或史論)專業方向屬美術學學科,側重研究美術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各種美術
現象的內在規律。范圍包括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等美術種類的歷史,
涉及到美術家、美術作品、美術理論、美術思潮和美術流派等各個方面;還包括藝術策劃、展示、鑒賞以及藝術市場、經營、管理等領域的探索和研究。
美術學(理論類或史論)專業需要哲學、美學的指導,但它卻是以具體作品闡明美術歷史的發展。另外,本學科還涉及到:歷史學、考古學、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等,但由於本學科側重在審美判斷上,所以,又與以上學科拉開了距離。
美術學(理論類或史論)專業以美術史論為基礎,強調從美術本體發展的學理角度進行教學和研究。
美術學(理論類或史論)專業方向旨在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深厚的文化藝術素養,通曉文、史、哲基礎和美術史論專業知識以及藝術鑒賞、藝術市場、經營與管理知識,掌握邏輯思維、綜合分析、理論表達、審美判斷和一定的藝術品直覺鑒賞的方法和規律,強化研究創新和社會實踐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夠承擔美術學(理論類或史論)專業領域及相關行業的崗位工作,全面發展的創新型美術史論專業人才。
專業發展方向:美術史論、美術館管理、藝術管理、美術考古學、文化遺產學、美術理論與批評、藝術品經營與拍賣、鑒定與修復、市場管理、公共藝術策劃與傳播等。
院校推薦: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廣西藝術學院、上海大學、四川大學等。

② 學習中外美術史有何意義

了解藝術的發展,如果你是學過藝術的,只有懂得樂這些,對與本身專業才能更好的掌握,因為在每一次的作畫中,你有時會浮想這些源自何處,這時,你就需要懂得這些了。

③ 美術史論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美術史論,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史,一方面是論。具體來說:
美術史,又可分為美術的歷史和美術史,一個作為美術史的子學科(art history),一個作為歷史學的子學科(history of art)。作為美術史的子學科,傾向於研究藝術的形式、創作規律、風格演變,甚至包括我們在對宗教美術、民間美術等研究過程中概括總結的「圖式」,如「畫稿」等,這些算是內部美術史的研究。作為歷史學的子學科,主要運用的是「圖像學」的研究方法,不再過多關注藝術作品的價值(也就是畫得好與不好),而是分析圖裡面有什麼內容,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觀念,有什麼樣的意義等問題,這個方面來說即使不是學美術的也能做。但目前來說,往往都是交叉進行的;講求學科交叉的今天,圖像已經成為一個平台,美術史學者、歷史學者、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經濟學家等都從自己的學科角度出發來共同理解這幅畫,對畫的理解和認識,就是今天對美術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如果僅僅是「以圖證史」「以圖補史」「以圖糾史」,那麼其研究實際是偏向了歷史學了。
美術史又可細分為國別史、斷代史、專題史、個案研究等等。這個你應該知道吧,如中國美術史、日本美術史;唐代美術史、宋代美術史;繪畫史、工藝美術史;吳門四家研究,元四家研究;沈周研究,李成研究等等。
論,偏向於美術學理論。你可參考王宏建的《藝術概論》,首先知道討論藝術是討論藝術的哪些方面,該書分為兩大部分,總論和系統論。總論包括藝術的發生、發展、分類;系統論包括藝術家、藝術創作、藝術作品(批評和接收)。目前的藝術學概論的研究,大多是美學和社會學角度的研究,是研究宏觀的藝術理論以及走交叉學科方向的研究,如藝術人類學、美術地理、美術考古等。
歡迎你加入到美術史論研究的隊伍之中,壯大美術史論的研究。目前該學科還很薄弱,跟文學、史學、哲學等人文學科相比,還差很多很多。

④ 能推薦幾本了解中國美術史的書籍嗎

中國美術史方面書籍

一、 文獻史料
目錄之書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版
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丁福保、周青雲編《四部總錄藝術編》。從傳統文獻分類的方法出發,將書學畫學文獻目錄的范圍擴展至法帖、版畫,收書數量也由《解題》的860種擴大為1500種。
盧輔聖:《中國書畫文獻索引》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
王暉、賈俊俠:《先秦秦漢史史料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工具書:
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經韻樓本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
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1988年版。
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63年。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李孝定編著:《甲骨文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版。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
宗福邦等:《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龔延明:《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1年版

叢書
於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新版20卷,上海書畫出版社
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

各時期史料
(一)先秦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宋淳熙二年刻本。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
吳毓江撰:《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版。
袁珂:《山海經校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聞人軍:《考工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徐鼎纂輯,王承略點校解說:《毛詩名物圖說》,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楊宗榮:《戰國繪畫資料》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7年版

(二)兩漢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三國魏晉南北朝
晉張華:《博物志》,清指海本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
俞劍華等:《顧愷之研究資料》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版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四)隋唐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畢斐:《<歷代名畫記>校箋與研究》中國美術學院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明王氏畫苑本
陳高華:《隋唐畫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陳清華:《王維年譜》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

(五)五代宋遼金
宋李誡撰、鄒其昌點校:《營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華書局1979年版。
(宋)佚名:《宣和畫譜》台北故宮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吳氏刻本
(宋)佚名著,俞劍華注譯:《宣和畫譜》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
(宋)郭若虛著,黃苗子點校:《圖畫見聞志》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宋)鄧椿著,黃苗子點校:《畫繼》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宋)黃休復:秦嶺雲點校:《益州名畫錄》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陳高華:《宋遼金畫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六)元
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孫國彬:《元四家年表》,《朵雲》第47期,1997年版
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

【日】近藤秀真、何慶先:《圖繪寶鑒校勘與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七)明
明黃成著,明楊明註:《髹飾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順主編:《董其昌史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單國強:《戴進年表》,《朵雲》第61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

(八)清
張升編著:《王鐸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版
童一鳴:《王時敏年譜》,《朵雲》第46期,1997年版
李志鋼:《程邃研究》,《朵雲》第46期,1997年版
陳三弟:《程邃之交遊考議》,《朵雲》第46期,1997年版

二、 圖錄
邵宇等:《中國美術全集》(全60冊),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金維諾等:《中國美術全集》(新版全51冊),黃山書社2010年版。
耿寶昌等:《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冊),商務印書館,上海科技出版社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全四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版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圖像手冊·繪畫卷》中國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
周積寅,王鳳珠:《中國歷代畫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乃棟:《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全6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三、 考古與文物鑒定資料
歷年期刊:
《考古》
《文物》
《中原文物》
《江漢考古》
《故宮博物館院刊》(北京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學術月刊》(台北故宮博物院)

單行本: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上海絲綢工業公司文物研究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紡織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寶雞北首嶺》,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半坡博物館,陝西考古研究所,臨潼縣博物館:《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廣西左江岩畫》,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盧連成、胡智生:《寶雞魚國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文物出版社:《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四、 美術史研究成果

相關學科通論
王伯敏主編:《中國美術史》(8卷本)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朝聞主編:《中國美術史》(12卷本)齊魯書社、(香港)明天出版社
彭德:《中國美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高居翰,【台灣】李渝譯:《中國繪畫史》雄獅美術圖書股份公司1985年版
於非闇:《中國畫色彩研究》,朝花美術出版社1955年版。
王定理:《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年版。
蔣玄佁:《中國繪畫材料史》,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版。
楊仁愷:《中國書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楊泓、鄭岩:《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陳淳著:《考古學研究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英]科林·倫福儒等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張舜徽:《中國古典文獻學》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版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中華書局2004年版
榮新江:《學術訓練與學術規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
盧嘉錫總主編,趙承澤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紡織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陳振中:《先秦手工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年版。
傅熹年:《中國科學技術史(建築卷)》,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中國傳統漆工藝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諸葛鎧:《墨朱流韻:中國古代漆器藝術》,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
陳振裕:《楚文化與漆器研究》,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德]格羅塞著,蔡慕暉等譯:《藝術的起源》,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綜合研究
[德]雷德候著,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版。
【美】杜朴,【美】文以誠:《中國藝術與文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版

李松:《土木金石:傳統人文環境中的中國雕塑》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美】方聞:《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年代分類研究成果
先秦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版
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書法》1981年第2期
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袁德星:《商周時代的繪畫概念》,《台北故宮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
史樹青:《我國古代的錯金工藝》,《文物》1973年第6期
郭沫若:《關於晚周帛畫的考察》,《人民文學》1953年第12期
蔣玄怡:《長沙楚民族及其藝術》上海古籍書店1949年版
孫新周:《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嚴文明:《鸛魚石斧圖跋》,《文物》1981年第12期,
彭德:《屈原時代的一幅情節性繪畫--荊門楚墓彩畫《王孫親迎圖》》,《文藝研究》1990年第4期。
【日】林巳奈夫:《神與獸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版

秦漢
夏鼐:《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星象圖》,《考古》1965年第2期
金維諾:《秦漢時代的壁畫》,《美術研究》1980年第1期
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畫幡考釋》,《考古》1973年第1期
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畫考釋》,《考古》1973年第4期
周士琦:《馬王堆漢墓帛畫日月神話起源考》,《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2期
王今棟:《南陽漢畫像石研究》,《美術》1984年第3期
李亞東:《秦俑彩繪顏料及秦代顏料史考》,《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
[美]巫鴻著,楊柳等譯:《武梁祠》,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
[美]巫鴻著,施傑譯:《黃泉下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版;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沈壽:《西漢帛畫《導引圖》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
陳振裕:《楚國車馬出行圖初論》,《江漢考古》1989年第4期。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

魏晉
鄒清泉:《顧愷之研究文選》上海三聯書店2011版;
楊新:《從山水畫法探索女史箴圖的創作時代》,《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
阮璞:《謝赫「六法」原義考》(上、下),《美術史論》1985年第5、6期
徐書城:《山水畫起源辨》,《美術史論》1982年第2期
陳傳席:《山水畫與玄學》,《朵雲》第5輯,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版
沙孟海:《略論兩晉南北朝隋代書法》,《中國書法》1985年第4期
金維諾:《職貢圖的時代與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

隋唐
金維諾:《閻立本與尉遲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
楊仁愷:《簪花仕女圖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
【美】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滕固:《唐宋繪畫史》,《滕固藝術文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承名世:《論孫位<高逸圖>的故事及其與顧愷之畫風的關系》,《文物》1965年第8期
【台灣】蘇瑩輝《院藏隨畫兩軸析論-兼談成陀羅在莫高窟鑿窟造像的相關問題》,《故宮學術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號)
【台灣】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研究》,《美術與考古》(上冊)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黃苗子:《吳道子事輯》,《中國畫研究》第二輯
【台灣】佘城:《唐代畫壇奇傑李邕和他的書法藝術》,《故宮學術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號)

五代宋遼金
令狐彪:《宋代畫院畫家政治地位與待遇》,《中國畫研究》(第1輯)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版
【美】謝柏軻:《一幅古代作品(<溪岸圖>)的現代釋讀》,《朵雲》第58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
【美】姜斐德:《宋代詩畫中的政治隱情》中華書局2009
趙廣超:《筆記清明上河圖》三聯書店2002年版
【台灣】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路》,《美術與考古》(下冊)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
【台灣】彭慧萍:《「南宋畫院」之省舍職制與畫史想像》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博士論文
元代
【台灣】嵇若昕:《王冕與墨梅畫的發展》,《故宮學術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號、冬季號)

元代:
【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繪畫,1279-1368》三聯書店2009年版
盧輔聖主編:《倪瓚研究》,《朵雲》第6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張彥輔<棘竹幽禽圖>》,《新美術》1997年第3期
【美】文以誠:《王蒙<青卞隱居圖>中的個人家境與文化類型》,《朵雲》第65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文以誠:《關於元末山水畫受10世紀風格影響之新論》,《朵雲》第65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版

明代:
【美】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版
【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
【台灣】江兆申:《從唐寅的際遇來看他的詩書畫》,《故宮學術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號)
【美】何惠鑒:《董其昌對歷史和藝術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方聞:《董其昌和藝術的復興》,《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日】鈴木敬:《戴進的繪畫風格》,《朵雲》第61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
皮道堅:《吳偉研究》,《朵雲》第61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
【台灣】石守謙:《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朵雲》第61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
【英】柯律格:《明代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清代:
【美】喬迅著,邱士花譯:《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版
【美】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的自然與風格》,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

單國霖等:《揚州畫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徐邦達:《龔賢生平及其考訂》,《朵雲》第63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
【美】張子寧:《龔賢與髡殘》,《朵雲》第63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

五、 美術史研究方法:
王爾敏:《史學方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台灣】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鄧福星:《美術史研究方法芻議》,《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邵大箴:《美術史論研究隨想》,《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凌利忠:《明清畫學著述的反思與啟示》,《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薛永年:《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薛永年:《美國研究中國畫史方法述略》,《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陳池瑜:《黃賓虹對中國美術史學的貢獻》,《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李淞:《略論考古學的影響與中國美術史學的學科性》,《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洪再新:《中國繪畫史學的敘事模式》,《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黃專:《阮璞畫學研究中的實學傳統》,《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美】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方法論》,《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台灣】石守謙:《中國繪畫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台灣】石守謙:《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美】方聞:《西方的中國畫研究》,《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來的中國繪畫史研究》,《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⑤ 美術史和文化史的關系

一般的史學是客觀的,以旁觀者的立場去觀察那些人類足跡留下來的片段線索,加版以整權理組合成篇,敘述給後世的我們了解。
而美術史雖僅是歷史的一環,但他不僅是紀錄各個時期的創作者、各個時期的畫派亦或是各個時期的素材;他也可以代表人類精神發展的軌跡。創作者的思想受到年齡的影響,受到環境的影響,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他們常常透過創作傳達自己的思想,那些作品是他以個人的方式為那個時代的歷史做了紀錄。透過美術史的演變,我們也看見了人類精神的進化。

所以我認為歷史是人類表象演變的指標,而美術史可以代表精神層面的轉變。

⑥ 美術學和美術史論的關系

美術學專業為美術史論、美術教育領域培養教學和科研,美術評論和編輯、藝術管理和博物館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從事美術教育、美術研究、文博藝術管理、新聞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課程 中外美術史、美術概論、中外畫論概要、古文字學與古代漢語、美術考古學基礎、書畫鑒定概論、美術與攝影基礎 美術史是由美術史家和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美術作品、美術文獻、美術遺跡進行發掘、研究、探討,客觀地揭示美術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基本規律的科學。 美術史論即美術史和美術理論,美術學專業的一個下屬學科。主要課程:中外美術史、美術概論、中外畫論概要、古文字學與古代漢語、 美術考古學基礎、書畫鑒定概論、美術與攝影基礎

⑦ 為什麼學習美術史學習美術史對我們有何幫助

中國的古人常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畫家提高藝術素養的一個基本要求。就學養和創作的關系方面來論,古人也有各種不同的表述。但是對於史論研究和創作的關系卻很少有直接的論述,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史論在過去的歷史中並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所謂的「史」就是畫家和作品的著錄,而「論」通常是一些具體的繪畫技法的總結或者是對一些作品的評說。因此這一論題具有現代特徵。

在20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美術史論的研究逐步開始學科化,是伴隨著人文科學研究的整體推進而表現出超於以往的快速發展,這一發展的速度在80年代以後更是前所未有。

為了美術的發展,也為了史論學科的發展,史論家們不斷地提出史論研究與創作的關系。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那些不重視史論的畫家們重視史論工作,一方面是通過此而提升當代美術創作,另一方面是推動史論的研究,以此確立史論這一學科在美術界的地位。

盡管這樣的敘述對於史論家來說感到有點被動,但這是基本的事實,也是這一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的階段。它表明了這一學科的中國特色。

中國20世紀美術史論研究與創作的關系,其主流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兩個方面:尋找史論根據;希望史論支持。

美術史論的研究影響和促進了美術創作

中國20世紀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與歷史上任何時期都不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如果研究其中的任何一個文化課題,都必須聯系這些有著特殊性和復雜性的時代背景,否則就難以說明問題。而這一背景反映到任何一個文化問題上,都有著大致相同的史料和視點。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論研究,基本上表現了與時代同步的歷史軌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歷史的發展過程。美術史論的研究影響和促進了美術創作,成為20世紀文化發展的一個現象。

1、美術史論研究影響了美術創作的思想

在20世紀的社會動亂(戰亂)時期,美術史論的研究往往隨著社會潮流的動向而決定研究的內容,以此來滿足社會的需要,在整體上突出了它的社會功能,並呈現出文化功能的偏移。「五四」時期,打倒了「孔家店」,也打倒了「四王」,從康有為、陳獨秀到魯迅的美術批評,影響到當時許多人對傳統美術的認知,從而激發了改革中國畫的思潮;在1949年後,對像石濤、八大等畫僧和「揚州八怪」的研究,特別注重他們反叛復古思想中的革新精神,這一研究不僅成為20世紀中國畫改革的歷史依據,也呼應了一個時期內的國畫革新運動。至於像《石濤畫語錄》的研究,在各個時期都反映出了研究者是為了從現實的需要中尋找理論的依據,表現出了史論研究與美術創作之間的內在關系。如60年代初傅抱石在「新山水畫」的創作中通過《石濤畫語錄》而提出「筆墨當隨時代」;90年代吳冠中為了反擊傳統國畫的保守勢力,也是通過《石濤畫語錄》而提出「筆墨等於零」。

在民族化的現實要求中,50年代對敦煌、麥積山等石窟的系統考察和研究,是一個時期內美術史論研究結合美術創作的典範,同時也在時代的要求中以民族藝術的成就,論證了油畫、雕塑、版畫等民族化的必然性。

2、美術史論研究影響到美術創作的題材

抗戰時期,在激烈的民族斗爭中,美術史論家比較多地傾情於歷史上愛國志士的研究,其中傅抱石對明末藝術家的研究而編寫的《中國明末民族藝人傳》,就是以此來激發國人的抗日熱情。這些具體的研究,反映到美術創作的題材中,傅抱石的畫中就出現了《屈原》、《蘇武》等許多具有民族氣節的聖賢。在延安時期的革命美術和50年代開展的新年畫創作運動中,對傳統年畫的整理和研究,直接作用於當時的版畫和新年畫創作,出現了新的「娃娃戲」和新的「門神」。

3、美術史論研究,促進了美術作品風格的轉變

包括徐悲鴻在內的許多人對於中西融合的論述,成為國畫融合西法的思想基礎。在這種思想的導引下,許多畫家致力於中西融合的試驗,以西畫的素描法畫人物面部的陰影,以西畫風景的審美方式運用到山水畫中染天染水,如此等等,使國畫出現了新的風格。而50年開始的對蘇聯文藝理論的研究、宣傳、介紹,促使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廣泛運用於美術創作之中,從而導致了一個時期內美術創作整體風格的轉變。這一時期對傳統版畫的研究,也促使了從延安以來借鑒德國版畫而形成的延安版畫風格與傳統版畫風格的融合,使水印木刻廣為流行。

50年代對西方形式主義和各種流派的批判,造成了藝術風格的單一化。

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對民族化問題的探討,使油畫的「民族風格」成為一時的主流。

80年代開始的以對「四王」、趙孟頫的重新評價為出發點的相關研究,呼應了國畫界的回歸傳統的思潮,影響了流行一時的「新文人畫」的風格。

當然,形成風格的轉換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不一定是「理論先行」,但是史論研究的呼應則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美術史論家與畫家不斷變換身份

在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過程中,美術史論家和美術家經常變換著自己的身份,這或許反映了中國美術的傳統。其中表現為幾種不同的情況:

一種是雙重身份的兼備。即美術史論家兼畫家,或畫家兼美術史論家,這一部分人較多,特別是國畫界的居多,如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鄭午昌、俞劍華、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油畫界如劉海粟、徐悲鴻、艾中信、吳冠中、鍾涵、……;版畫界如江豐、王琦、……;工藝界如陳之佛、鄧白、羅叔子……。這之中有些人是在兩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有些人的成就則偏向於其中的一個方面。

一種是身份的轉換。原來是畫家或雕塑家,後來成為專業的美術史論家;或原來是美術史論家,後來成為專業的畫家。前者如在法國學雕塑的王子雲,後來專門研究中國雕塑史;後者如在日本學史論的傅抱石,後來成為專業的國畫家。還有原來是雕塑家的王朝聞、原來是畫家的劉汝醴、蔡若虹等,後來都成為專業的美術理論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社會的現實決定了身份變換的趨向是以史論家轉變為畫家、或者是史論家兼畫家的居多,這在本世紀90年代表現得最為明顯。其原因是史論家的社會地位與經濟收入的現實所造成的。從80年代開始,主要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美術史論研究生成批出現,他們之中有一些原來在美術院校中學習美術專業,後來考入美術史論專業,他們比較自然地進行著身份的轉換。而另一部分原來學文科或學美術史的美術史論家,經過了數十年在美術圈中的浸染後,也悄然地進入了繪畫界。

當代美術理論家的作品已經屢見於展覽和畫冊之中,有的還進入了筆會和藝術市場。這之中除了極少數的理論家畫油畫外,絕大多數都是活躍在國畫、書法界。

身份的變換是20世紀中國美術的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可以說明許多方面的問題,其中所反映出的與美術創作的關系,能夠解釋20世紀中國美術能夠得到高度發展的一個原因。

身份的變換對於史論的研究,有促進的作用,但是,對於學科的發展,也有不能忽視的負面影響:

1、這種身份的變換對學科發展的直接影響是促使了史論研究人才的流失,同時也分散了史論家研究史論的精力。

2、身份的變換動搖了史論學科的獨立性的建設。坦言史論研究的獨立性,就是明確史論學科的治學基礎與方法的學科意義。90年代以來由畫家發起的「筆墨」之爭,所出現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因為身份的變換後所表現出的基礎理論的薄弱,同時又因為缺少必須的史論研究的基礎,所以導致了結論上的偏頗。這也是雙重身份所產生的問題。

美術史論的研究服務於美術創作

雖然美術史論作為一個學科有其獨立性,但是美術史論的研究卻很難離開美術作品。因此相對於美術創作而言,美術史論的研究是滯後的。

從獨立的學科出發,美術史論的研究可以顯示出它的獨立性。

但是,中國20世紀美術史論的研究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獨立性,而是以服務於美術創作成為一個時代的特色。50年代以來的美術創作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是服務於社會需求,所以史論的研究往往也反映了社會的需求。

這種服務的特色,表現在史的研究中是「古為今用」,當然這之中的「用」可能會表現出它的社會意義,但是,實用的要求往往使研究偏離於歷史的真實,偏離於研究的科學性。比如,對「揚州八怪」的研究,在60至70年代的一段時期內,是以「反潮流」的面目出現,在論述中就成了清代繪畫的主流,顯然這不符合繪畫史的真實情況。今天的人可以喜歡石濤的風格,但是石濤在清代繪畫史上的地位絕對不是主流形態,在當時的影響也不可能超過「四王吳惲」。或許這之中還有史學的態度和研究的方法問題。

當然,在美術史論中,理論和評論的服務特色,表現得就更為明顯。

90年代以來的美術評論已經化服務為附庸,更成為一個突出的現象。而附庸的進一步發展所形成的美術批評的商品化,又不僅僅是服務和附庸的問題,更多地表現出了80年代以來商品經濟的特色,從而化解了批評的文化意義。

服務的特色,使美術評論一直跟隨著美術創作。服務雖然使美術史論研究失去了獨立性的品質,但是只要不違反學術的准則,並不形成弊端。如果服務轉化為附庸,將有可能造成質的變化,其中的商業化問題在現代社會中將不可避免。

20世紀末期直至今日,美術評論的商業化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許多美術評論家在當代美術批評的商業化潮流中失去了操守,而美術家出錢買美術評論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報刊上發表的評論大都是隱性的軟廣告。因此縱觀今日的美術評論——吹喇叭、抬轎子的肉麻吹捧,顛倒是非、黑白不明的胡亂叫好,美術評論幾乎成了美術家的廣告。這一切都證實了這樣一個基本的現實:美術評論的話語和話語權已經成為美術評論家賴以生活的工具。

美術批評的市場化又連接了美術創作的市場化,美術批評成了炒作美術創作和美術家的工具。這種緊密聯系、互為依存的關系,是20世紀末期的一個特殊的現象。許多美術家依賴於美術批評家,忽視了創作中的自我思考;而批評家的指手劃腳,不僅誤導美術創作,同時也為當代美術創作製造了許多問題。另外一部分美術評論家正在向策劃人的角色過渡,由一些美術評論家策劃的一些活動明顯帶有商業色彩,或者為商業活動所利用,那麼,冠以學術頭銜的評論就很難取信於社會。

在市場化的影響下,美術史論的研究出現了新的格局。80年代之前,從事史的研究的人多,從事論的研究的人少;從事古代史研究的人多,從事近現代史研究的人少;專業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多,專業從事評論的人少;義務評論的人多,直接收潤筆費的少。現在這種關系已經發生變化。

在市場化的潮流和現代化的進程中,美術史論的研究正處於低迷狀態,但是與之相應的教育、出版等卻在不斷擴大規模,進一步說明了美術史論研究的服務特色使之不能在獨立性中發揮自身的價值。盡管各地院校的美術史論專業不斷增加,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也在不斷招生,但是投入到學術性的史論研究的人數並沒有太多的增長。其中大多數分流到新聞出版與美術場館等機構之中,這一部分人基本上服務於商業社會的種種需求,而較少有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

雖然,美術出版在今天已經顯得格外的繁榮,但是美術史論的出版卻日漸萎縮。原來有數的幾家美術史論的刊物在90年代相繼轉向或斷斷續續,學術研究的成果因為市場的原因幾乎很難找到出版單位。另一方面又有一大批美術史論家忙於應付出版單位掙錢的編著選題之中,而這之中一大批是重復出版。所以,史論名家們都很忙,但是卻很少有時間埋頭於史論 研究。

出現這樣的問題,也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更要面對更多的社會問題。美術史論家生活待遇太低,特別是與美術家們相比,在生活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提高美術史論家的生活待遇作為突破口,是解決目前美術史論研究存在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另外,美術史論家自身素質的提高更是重中之重。其次,強化史論研究的獨立性,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⑧ 美術考古學與美術史的關系

美術考古學與美術史的關系

1、美術考古學與美術史有著共同的研究資料。

西方對史前、希臘、羅馬美術史的研究常與古典美術考古重合,在研究中國史前甚至是研究夏、商、周美術史時。也是與美術考古學有著更為特殊的密切關系,因為二者都牢牢的建立在考古學發現的資料基礎上。

2、美術考古學與美術史在研究內容和重點方面有著較明顯的差異:

①美術史研究的繪畫藝術,主要是研究宋、元、以後的卷軸畫,美術考古學由於研究的重點在宋、元以前,而宋、元以前卷軸畫現存真跡較少,仿者甚多,往往把鑒定宋、元卷軸畫真偽問題和明清繪畫主要歸為鑒定學,美術考古主要研究的事建築壁畫、石窟壁畫、墓室壁畫、繪制的岩畫、工藝美術裝飾畫和宋元以前的紙絹畫。

②古代碑誌銘文和文字書法是美術史研究的另一部分內容。他很少注意古代碑誌的形式及造型風格和裝飾紋樣的演變,而這些正是美術考古所主要研究的內容。同時,美術考古也注意研究銘文內容和書體藝術。

③大多數美術史家把中國古代電科的岩畫和畫像石、畫像磚都歸在繪畫藝術中,其實他們與繪畫的表現技法和藝術效果都不完全一樣,美術考古學認為他們是雕塑藝術,但和一圓雕、浮雕為主要表現技法的其他其他雕塑藝術又稍有差別,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雕塑藝術;再就是,美術史還系統的硏究美術家美術理論、美術思潮、流派爭鳴和美術批評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美術考古學雖偶有涉及,但不屬系統研究的內容。

3、美術考古與美術史都是為了美術發生與發展的歷史。

都有著為實現自己研究目的而逐步建立和建全起來的藝術分析研究方法,這種共同研究目的的,共同使用的藝術分析研究方法使二者結合的甚為密切,情同手足,親如姊妹。但二者二者在藝術研究方法上各自遵循的准則不能混淆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美術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