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二歷史必修三的重點是什麼
高二復必修三歷史主要講文化發制展歷程。其中重點主要有:
1、古代「百家爭鳴」,尤其是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的融合、發展。一般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這一知識點考查比較多。
2、明末清初中國民主思想的萌芽。要結合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專制統治加強來綜合復習。
3、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以及逐漸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4、西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是考查的重點。尤其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5、牛頓、愛因斯坦的科學貢獻以及對推動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6、中國的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維新派維新思想和新文化運動。尤其要注意新文化運動後期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
7、三民主義的發展演變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8、新中國的教育、國防科技、以及促進文化發展的」雙百方針「。
其他的內容則能夠掌握就好,難度不大。
㈡ 高二歷史必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知識點整理
http://www.pep.com.cn/
㈢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知識結構: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義: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主體:同姓親族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長子繼承製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工具:禮樂制度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知識結構:1.統一(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2、中央集權的確立(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縣制(地方)(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之所以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比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網,可能不如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原因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
㈣ 高中必修4政治知識點
(辯證)唯物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方法論】: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就要遭到自然的懲罰。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依賴於物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②意識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方法論】:(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到主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錯誤傾向】:既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論、主觀主義,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又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應用范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又如: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就業觀、價值觀;弘揚長征精神、航天精神、感動中國人物的感人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
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P41(略)
3.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原理
【原理內容】:(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2)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在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方法論】:(1)承認規律的客觀性,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違背客觀規律。
(2)同時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各項工程、宏觀調控等工作中,要按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說明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根本點,正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消滅病蟲害、防治SARS、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科學發展觀、價值規律等等。
【錯誤觀點】: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每一個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改革要配套進行;說明我國要處理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經濟與教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說明當前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強,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說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2.客觀聯系面前人有主觀能動性
【原理內容】: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事物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方法論】: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四大工程、建立互聯網等中人的能動性。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含義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地位、作用和功能相同)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聯系: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說明在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的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發揮各地區的經濟潛能,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如:和諧社會、「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等
5、系統優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1)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2)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於這一事物的完整准確的認識。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內容】: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還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原理內容】: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1)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於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3、認識反復性和無限性
【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要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不科學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阻礙作用。
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形成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生產力、生產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
3、經濟基礎、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
5、人生價值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對社會、對人們的貢獻。
6、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我們一定要樹立和堅持正確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正確價值觀
正確的價值觀必須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必須符合人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8.價值判斷具有社會歷史性和主體特徵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9。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⑴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
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㈤ 求高中政治必修4重要知識點(必背)的樹狀圖 要簡單明了,謝謝 跪求!!! 如果有地理必修2歷史必修
必修四哲學生活
一、(辯證)唯物主義
1、唯物論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運動與靜止規律,如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辯證法
(1)聯系
特點及其方法論,整體與部分,系統優化
(2)發展
特點、實質,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量變與質變
(3)矛盾(重點是方法論)
含義,同一性與斗爭性,特殊性與普遍性(要細化知識點)
(4)辯證的否定觀
含義,發展的環節、聯系的環節,實質是「揚棄」,方法論(重點寫),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創新的哲學依據,創新的地位
3、認識論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實踐,真理,追求真理是個過程(如何追求真理)
二、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不同步性和反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
(2)價值觀
人的真正價值,價值觀是非的判斷標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
經濟上→生產力的發展
政治上→國家性質
文化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哲學上→客觀物質
必修二1、人口增長模式特點,根據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判斷先後順序2、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國以土地為劃分標准)3、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利和弊),農民工4、城市形態(空間形態和地域形態)5、不同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及原因,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圖,城市的合理規劃,生態城市目標(了解)6、城市化的標志、推力與拉力,城市化進程階段和各自特點7、農業區位選擇(氣候地形孕土壤,運輸機械找市場,旱區水源孕綠洲,勞力政策有影響)8、農業區位含義(了解),影響某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比如東北甜菜,新疆棉花江南茶樹,以色列無土蔬菜等),城郊農業9、農業地域類型(區位條件,特點,發展措施,典型地區),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名稱及其分布位置,美國本土農業帶10、工業區位選擇(能源水土地,原料勞動力,市政運輸和環境)11、評價我國鞍鋼和寶鋼的區位條件,既是評價,說明既要說好的,也要說不好的。12、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印刷廠基本上無污染)13、工業集聚的優勢,工業分散的優勢14、傳統工業區以機械、化工、採煤、紡織、鋼鐵為主(「計(機)劃(化)采訪鋼鐵部門」)15、德國魯爾區工業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以及綜合整治措施(類似我國遼中南地工業區)16、義大利新工業區形成條件、特點(小輕同專散)17、美國矽谷區位因素、高新技術產業特點(類似我國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和德國慕尼黑)18、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19、鐵路線建設的意義(以南昆鐵路為例)(類似青藏鐵路)20、可持續發展系統結構,三大基本原則21、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 必修三1、三S技術實際應用2、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防治措施3、草方格沙障的優勢4、非地帶性熱帶雨林的分布和成因,熱帶雨林被毀的原因,如何保護熱帶雨林5、山西能源開發條件(工業區位選擇),能源基地建設措施,如何保護我國能源安全,我國、世界能源消費結構6、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意義以及不利影響(類似三峽、埃及阿斯旺大壩),修水庫、大壩應該考慮的因素(自然和社會經濟)7、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自然和社會經濟),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了解)8、珠三角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產生的問題和解決辦法,泛珠三角(國家9+2)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比較9、煤炭與天然氣比較,西氣東輸路線圖,西氣東輸對東部、西部和沿線地區的影響(利弊,對沿線和東部可以不說不利影響)10、產業轉移的原因和影響,分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11、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的比較,南水北調對調入區的意義,對調出區和沿線的不利影響
㈥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詳細一點兒,謝謝啦!!!!
重點符號特殊記憶。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麼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麼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並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准,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麼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徵,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麼是新事物?什麼是舊事物?什麼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麼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麼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於創新。
3、為什麼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並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6、理解什麼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准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並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8、聯系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等相關知識,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准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
創造價值,體驗幸福:在勞動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
※10、思考為什麼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㈦ 高二歷史必修4知識點
鴉片戰爭起止時間,南京條約內容。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的專內容。
洋務運屬動內容。意義。失敗原因(沒有變革封建制度)。
甲午戰爭起止時間,戰役地點,馬關條約內容(口岸開辦工廠,新的侵略形式)。
太平天國運動起止時間,天朝田畝制度意義。(空想)
戊戌變法內容,失敗原因(封建勢力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推翻2000年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反對封建愚昧)
五四運動
國共第一次合作
共產黨建黨時間。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
九一八事變
遵義會議(毛澤東確立領導權)
洛川會議
瓦窯堡會議
七七事變
㈧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學的知識點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哲學基本常識)1.1.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2)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指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研究應該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哲學與生活的關系】哲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來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學反作用於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學才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1.2、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②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1.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哲學的基本派別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決定意識。由於對哲學上所說的物質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義可分為三種基本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決定物質。唯心主義可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唯心主義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唯心主義對世界本原問題的回答都是錯誤的。但是唯心主義也包含了一些認識論、辯證法、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理思想,可以吸收和借鑒。【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哲學與時代的關系)任何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政治經濟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學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自然科學基礎: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①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基礎上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②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③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1.4.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論和認識論部分)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唯物論部分)哲學的物質概念---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世界的根本屬性是運動。2.1.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統一就在於它的物質性)【原理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物質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2.2.1、物質與運動辯證關系原理 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原理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2.2.2、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不變論。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2.3、物質運動的規律 1、規律的概念 規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內容】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辯證關系原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指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具有的精神狀態。【原理內容】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客觀規律面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唯物論部分)2.4、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的起源)。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的本質)。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2.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和表現◎人的意識的能動性特點和表現:人的意識在反映客觀世界時具有目的計劃性;人的意識在反映客觀世界時具有自覺選擇性人的意識在反映客觀世界時具有主動創造性◎ 人的意識在改造客觀世界時能動作用的體現: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即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人的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原理內容】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2.6、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無所作為的思想。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認識論部分)
2.7、實踐2.7.1、實踐的基本含義實踐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2.7.2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即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都具有客觀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即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即實踐是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歷史上每個階段實踐的內容、規模、水平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2.7.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原理【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2.8、真理真理的的含義和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具體性 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真理是客觀的。(即真理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實踐。對於同一個確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是惟一的。)真理是有條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是具體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9、認識過程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具有無限性,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認識具有上升性,人的認識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唯物辯證法部分)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的特徵,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3.1.3、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唯物辯證法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形而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
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部分)聯系的含義和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 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3.2.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聯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3.2.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方法論〗要求:一、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二、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3.2.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多種多樣;〖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3.2.4、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整體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發展的某個階段。【原理內容】兩者相互區別:①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體統率部分,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②整體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兩者相互聯系:①整體和部分不可分割。整體是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②整體和部分相互影響。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統籌全局,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3.2.5、系統優化原理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原理內容】系統具有整體性(即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它的每一個要素都不能單獨具有的功能)。系統具有有序性(即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系統具有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即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結合使系統的功能具有了趨向強化的特徵。)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既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
第八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1、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永恆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發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3、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4、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辯證關系原理
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要果斷抓住機遇,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當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穩定時,要堅持適度原則。
5、事物發展的原因 內外因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1、矛盾及其基本屬性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對立統一關系。這種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人們不能任意製造,也不能任意取消,矛盾具有客觀性。
矛盾雙方的對立關系就是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的統一關系(包括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轉化)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所以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2、對立統一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3.4.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要求:(1)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2)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內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復雜事物的諸多矛盾、同一矛盾雙方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見3.4.4)◎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矛盾問題的精髓,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哲學依據。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同類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個性。【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由於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事物發展的無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事物的共性指導下,研究事物的個性。要善於從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
3.4.3、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內部居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與支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共同體現了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重點論是兩點中的重點,不是一點論;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不是均衡論。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即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問題,採用不同的解決辦法。之所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因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第十課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唯物辯證法的辯證否定觀部分)
3.5、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否定的實質 辯證否定原理【原理內容】辯證否定的含義: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否定的實質: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3.5.3、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方法論〗堅持辯證的否定觀,樹立創新意識
樹立創新意識要求我們:①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符的成規陳說,敢於突破落後的思想觀念。②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③勇於實踐,在實踐中實現創新,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④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
3.5.4、、創新的社會作用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樹立創新意識的哲學依據唯物論依據:創新意識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辯證法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創新意識體現了包括人的認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恆發展之中。認識論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人生觀部分)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歷史唯物主義部分)4.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有時先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有時落後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4.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4.2.1、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4.2.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築的狀況不同,對經濟基礎反作用的性質是不同的。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4.2.4、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我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基本相適應,但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在某些部分和環節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狀況。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一種非對抗性的矛盾。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即改革實現的,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黨的群眾觀點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價值(價值觀、人生觀部分)
1、價值、人的價值的內涵與評價 價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人的需要的屬性和功能。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責任(即社會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自我價值)。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貢獻了什麼,主要看他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原理內容】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4.5、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4、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人們的社會地位和需要不同,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4.5.4、價值沖突與評價標准 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當個人利益與他人、社會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他人、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准。 4.6、價值的創造與實現.1、價值的實現方式 人生價值實現的基本標志是為他人、為社會多作貢獻、多盡責任。◎在勞動和奉獻中、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在砥礪自我中實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人只有在勞動和奉獻社會中才能創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價值。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擁有幸福的根本途徑。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社會提供客觀條件:社會所提供的生存條件、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等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離不開個人的主觀條件: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4.6.2、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一: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第二:人的價值包括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的自我價值。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社會價值的必要基礎和前提。社會價值決定自我價值。人的自我價值需要通過社會價值得以實現和表現 。第三:對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今天,人的貢獻主要是對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㈨ 求高中《歷史》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