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考據法

歷史學考據法

發布時間:2021-02-21 11:01:00

1.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歷史是一門可研究性較強,同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學科。歷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從一下幾方面入手:1,進行一定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了解研究歷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為對象,以藝術派別和藝術風格作為歷史敘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術品放在社會,經濟,思想史的大環境中區觀察,。

一,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訂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來的歷史學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點,即:具有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內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

歷史研究有其獨特的魅力。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哲學研究止於思辨和教訓,容易「徒託空言」,而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歷史。

教育調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基本方法。

一,科學理論報價 二,基多少礎研究 三,價格責任感與現實感 多少錢 四,日記描述法 五,費用比率測量 六,訪談調查 價格 七,A.教育實驗是一種自然科學實驗活動 C.教育實驗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 D。.

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點孫銘宇 1,歷史性:表現在貝弗利研究對象上,研究過程上。 2,具體性: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探尋規律。 3,以邏輯方法為主。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

教育科學研究大致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萌芽時期 又稱直覺觀察時期。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是從古希臘持續到16世紀。這一時期,人們還不能對。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

本文地址:生活知識頻道,楚漢網—湖北本地生活服務平台,捕捉湖北武漢生活大小事件動態,時時分享熱點資訊,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樂,相親交友,人才招聘,房產買賣,農產品批發,團購旅遊門票,熱點娛樂事件等一站式資訊。讓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另外,本站原創文章,轉載本站資訊請保留本文地址。

2. 什麼叫歷史考證

研究歷史語言等的一種方法。根據事實的考核和例證的歸納,提供可信的材料,作出一定的結論,考據的方法主要是訓詁、校勘和資料蒐輯整理。 考據的范圍與內容主要有二:一是考訂古書;二是考證史事。此外,文字校勘與注釋,其中也有年訂內容。所謂考訂古15,主要是指考證古書的作者、年代、卷次以及文字的異向;至於古書的真偽,將出辨偽學去專門進行。古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清朝學者土嗚盛在大量的史料中考證出<楚漢春秋)一書的作者與卷冊(《十七史商榷》);清朝學者趙買通過眾多的典籍考證出新舊《唐書》中若:F的文字互異之外(《防余叢考》)。所謂考證史事,主要指考證史事的是非、有無,以及時間的先後等等。例如在《咳余叢考》一書中,作者考證了左右袒是否始於周勃一事。趙冀以諸多史實證實廠《史記》中記載的周動人北軍,令為呂氏者右袒,為劉氏者左但,並非由漢初周勃首創.它本為古制,實早於周勃之先。
[考據的方法3 陳垣先生在《遏鑒A6注表微·考認篇》里,按照考據中證據形式的不同分其為三種:理證。肋E、物證。不論哪種方法,都要具有確實與豐富的材料。所謂考據,就是拿出證據,這與淪述有本質的區別。
理證 有些史料,從道理上講值得懷疑,但是又元確鑿的證據,只得根據邏輯推理來判斷其正誤.這便是理證。運用理證時,必須多講道理,最好還能擺一些事實,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論點站得住腳。比如《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這樣一條史事:晉孝武帝太元七年.。是歲,秦大熟,上田畝收七L石,下者三十石。蝗不出幽州之境,4;食席克,上田畝收百石,下者五十『石。」南宋學者胡三省為之作注時,以理證的方法指出了這條史料的虛妄:第一* 「蝗之為火尚矣v蝗生而不食五穀,妖之大者也。」胡三省指出蝗蟲不吃糧食是一個極為反常的現象v他石敢相信有這樣的事情v他稱其為「妖」c第二, 「自古以來,未有鹵收百石、七十石之理;而百收五十石、二十石,亦未之聞也。」他憑借事實說話,認為這如此之高的畝產數字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胡三省最終總結道:「使其誠有之,又豈非反常之大者平!使其元之,則州縣與誣飾以閣亡.亦不樣之考也。秦亡宜矣I」這就是以常理來證實史實的虜假、以邏輯推斷出史事記載錯誤的一個例子。
理證是一種難度較大的考據方法,要想掌握好它,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功外,還要有卓越的識別與判斷能力,正如陳垣先生所說: 「考證貴能疑*疑而後能致其思,思而後能得期。」(《通監胡注表敝·考證篇》)否則,不是發現不了問題,就是會犯主觀武斷的錯誤。因此,動用理證方法時必須要小心謹慎。

3. 請老師們薦紹一些歷史學的分析方法

我可以告訴你歷史的評判價值沒有統一的標准。
理倫主要有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舉例:岳說,他抗金是民族英雄;他鎮壓農民起義,是地主階級統治的工具)
2.聯系地看問題(橫向和縱向都要聯系就是時代前後要聯系,同一時代的領域也要聯系)
3.辯證地看問題,要看到它的兩面
判斷真偽二、 史書的辨偽
在我國汗牛充棟地古文獻中,有不少偽書。如僅據近人張心澄在《偽書通考》中的統計,偽書計有經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偽書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內容全偽者,如《孔子家語》、《鬼穀子》;有部分偽者,如《列子》、《竹書紀年》;有內容不全為偽而書名偽或書名、著者全為偽,如《春秋左氏傳》、《商君書》;也有內容雖真,但時代為偽者等。偽書的出現,使史料真假難辨,是逮不清,這些都為研究者徵引史料帶來了種種問題,不能不加以注意。
辨別偽書的工作早在漢代已經開時,人們在長期的辨偽工作中也積累了許多切實可行的經驗與方法。明代胡應麟[鏈接:胡應麟(1551-1602),明代學者。字元瑞,後更名明瑞。浙江蘭溪人。藏書豐富,達四萬余卷。在史學方面,主要從事對史書、史家及史事的評論,間或對某些史實做出考訂。他認為,史家除具備才、學、識三長外,還必須做到「公正」和「直筆」,五者兼備]在前人辨偽成果和經驗基礎上,加上自己的見解,在《四部真偽》內,把辨別真偽書的方法歸總為八點:
<1>「核之《七略》,以觀其源」。即檢查最早目錄書是否著錄過;
<2>「核之群志,以觀其緒」。即檢查歷代《經籍志》或《文藝志》,驗明此書何時見於著錄,考其流傳的線索;
<3>「核治並世之言,以觀其稱」。即考察與作者同時代的著作中,有無談到或稱引者部書的地方;
<4>「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即考察後世的著作有沒有引用或發揮著這部書中某些言論、觀點的地方;
<5>「核之文,以觀其體」。即核查這部書的問題是否符合當時的語言文字習慣;
<6>「核之事,以觀其時」。即考查書中所記述之事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7>「核之撰者,以觀其托」。即檢查所標作者姓名,是否出於託名;
<8>「核之傳者,以觀其人」。即考查傳播書的是什麼人。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對胡應麟八點辨偽方法,給與充分肯定的同時,又作了進一步補充和發揮,提出了鑒別偽書的十二條公例,內容更為詳備適用。概述如下。
(1) 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徵引而突然出現者,什有九偽;
(2) 其書雖前代有著錄,然久經散佚,乃忽有異本突出,篇數及內容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偽;
(3) 其書不問有無舊本,但今本來歷不明者,即不可輕信;
(4) 其書流傳之緒,從他方面可以考見,而因以證明今本題某人舊撰為不明確者;
(5) 其書原本經前人稱引,確有佐證,而今本與之歧義者,則今本必偽;
(6) 其書題某撰,而書中所載事跡在本人後者,則其書或全偽或一部分偽;
(7) 其書雖真,然一部分經後人竄亂之跡既確鑿有據,則對於其書之全體,需慎加選擇;
(8) 書中所言,卻與事實相反者,則其書必偽;
(9) 兩書同載一事絕無矛盾者,則必有一偽或二俱偽;
(10) 各時代之問題,蓋有天然界畫,多讀書者自能知之,故後人偽作之書,有不必從字句求枝葉之反正,但一望文體,即能斷其偽者;
(11) 各時代之社會狀況,吾儕據各方面之資料,總可推見其崖略。若其書中所言其時代之狀態,與情理相去懸絕者,即可斷為偽;
(12) 各時代之思想,其進化階段,自有一定。若某書中所表現之思想,與其時代不相銜接者,即可斷為偽。
以上十二法,舉事證、物證、理證,其本概括了如何辨偽的各方面內容,值得今人認真借鑒。
辨偽史書是為了去偽存真,弄清史料的可靠性,加以利用。但經考證為偽書的,又該如何處理呢?著名史學家陳寅恪[鏈接:陳寅恪 (1890-1969),著名歷史學家。江西修水人。長於版本校勘、音韻訓詁,又善作語言比較,詩作互證。在歷史考據上造詣精深,開創了新的考據學風格。他考據的方法包括:(1)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書相互辯證;(2)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3)取外來之觀點與固有之材料相互考證。而對經考證為偽的材料的價值,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但陳寅恪並不僅僅拘泥於材料和實施的考證,而且認為研究歷史的目的「在史中求史論」。代表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柳如是別傳》等。論文輯入《寒柳堂集》和《金明館從稿》初編、二編中。]對此有獨到的見解:「蓋偽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樣可靠可貴。如某種偽材料,若徑以為某所依託之時代及作者,即據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則變為一真材料矣」。所以,對於這樣的材料,「重要在能審定偽材料之時代與作者而利用之」(《金明館叢稿二編》),而不是一旦確定為偽,則簡單地棄之不用或束之高閣。真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應客觀地衡量偽書的價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利用其可取的一面。
三、史料的校勘
書籍在流傳過程中,免不了出現錯誤。雕版印刷為廣泛應用前,書多系手抄,容易以訛傳訛。有了雕版印刷後,「摹刻以市易者滋多,彼此沿襲,校讎稍疏,輾轉失真,『烏』、『焉』稱 『馬』」。書中字體缺謬,語句脫落,衍文增句,文字、篇章前後錯位,甚至改易原文等現象,不一而足,均影響了史料的真實可靠性。史料的校勘供需同樣非常重要。
所謂校勘,就是核對勘誤的意思,指用不同古書版本和有關的文獻資料對某一本書進行校對勘誤,目的在於校訂古書中存在的字辭、語句上的錯誤。在校勘時,「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曰讎 。(劉想:《別錄》),所以,校勘也被稱為「校讎 」。
如何做校勘工作呢?清人錢大昕[鏈接:錢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學家、考據家。字曉征。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曾參加修撰《大清統一志》、《序文獻通考》、《續通志》等。《廿二史考異》集中了他在考據學上的成就。]總結校勘工作所依據的資料時說:「凡所校訂,必考稽善本,整以它書,即有朋後進之片言,亦則善而從之」。說明校勘基本依據有三:「善本」[鏈接:所謂善本,按清人張之洞的解釋,「非指白版新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付刊,不偽不闕之本也」(《 軒語•語學篇》)。現在理解的善本,一是宋、元刻本,或稱舊本、古本。宋、元刻本保留下來的不多,而且人們「以其誤字皆出於無心,或可尋繹而辨之,且為後世所克制祖本也」(陳乃乾:《與胡樸安書》,見《國學匯編》第一集),故視之為善本;二是清代學者的精校精注本。清代學者特別講求校勘,精校精注,取得了很大成績,多為後人稱引,故此也被稱為善本。]「它書」與「他人意見」。著名史學家陳垣[鏈接:陳元(1880-1971),著名史學家。字援庵。廣東新會人。在考據學、宗教史、元史和史論史法等方面,有精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元西域人華化考》、《元也里可溫教考》、《火襖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史諱舉例》、《校勘學釋例》、《二十史朔閏表》、《中西回史日歷》、《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等。「校法四則」反映了陳垣在校勘學上的成就。《史諱舉例》介紹了秦到清歷朝的避諱制度和諱例,使辨別古文書文句校勘及史事真偽的考證多了一條途徑。]在前人校勘成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校勘實踐的經驗,在所著《校勘學釋例》中提出了「校法四則」,可供我們參考和採用。現節錄如下。
(1) 對校法。這是校勘中最簡單、穩當的方法。即以同書的祖本與別本對讀。遇有不同之處,則注於其旁。此法目的在校異同,不校是非,故其短處在不負責任,雖祖本或別本有訛,亦照錄之。而其長處則在不參己見,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別本之本來面目。故凡校一書,必須先用對校法,然後再用其他校法。
(2) 本校法。採用本校法,即以本書前後互證,選摘異同處,進行比較判定,以求之其中謬誤之處。此法在未得到祖本或別本之前,最適宜採用。
(3) 他校法。即以他書校本書。凡是本書采自前人版本的,可用前人之書校定;入本書曾為後人引用,可用後人之書校定;其史料如同時被兩本或兩本以上的書所載,可同時用轉載之書校之。他校法涉及書的范圍較廣,耗費功力也較多,但有時非此法不能證明其訛誤。
(4) 理校法。這是根據書文的體制和遣詞造句的特色,對書的內容加以校勘的一種方法。如酈道元的《水經注》一書,原本中「經」和「注」混在一起,很難釋讀。戴震潛心研究該書體例和行文特色,歸納出分「經」和「注」的若干原則,終於使該書易於釋讀。當無古本可據,或書本互異,因而無所適從時,只能運用此法。
以上所舉四種方法,第一、二種是以本書的不同版本或本書內部進行校勘,故也稱「內校法」;第三種是以要校對的書以外的各種有關較為可靠的記載來校勘,故又稱「外校法」;第四種方法是在以上三種方法均不能校證的情況下,根據上下文並聯系當時各種歷史發展的背景和線索,運用邏輯思維來考證的一種方法,這對校勘者的學識有很高的要求,是最高級也是最難運用的一種方法。
四、史事的考證
歷代流傳下來的歷史典籍中,記載的史事與歷史事實之間經常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背離關系,出現偽事。偽事的產生,有多種原因。主要的根源在於史學家的歷史觀和所處的階級、社會地位的局限性,使他在史料的取捨、記載的方法和史事的評價上把自己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利益傾向折射到歷史記述之中,因而其中摻雜了各種偏見和歪曲。史家著述旨趣、品德、學識等方面也與偽事的產生有直接關系。史家道德品質的高尚或卑劣往往是史家能否寫出信史的一個基本條件。歷史上因史家缺乏高尚的史德,而或為名利所誘,或為權勢所屈,或枉情使性,或挾個人恩怨,虛美溢惡,肆行曲筆的例子位數不少。此外,人因傳聞異詞、史籍難稽和記憶失真,將文學形象的藝術真實誤認為歷史真實等,也會造成偽事的產生。
對於偽事,顯然不是如辨偽、校勘的外考證工作所能解決的。鑒別史實的真偽,要求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進行一番內考證工作。
考證偽事的方法很多,其中基本的有如下幾種。
(1) 求源法。考證史事,就要追尋事奧的來源。一般說來,同樣內容的事奧,就要有選擇的用時代最早的記載。相對來說,原始史料比較准確,史事比較真實;以後輾轉傳抄的第二、三手資料,容易出錯,史事也因而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陳垣很重視求源法。他曾在大學開設「史源學」課,教導學生追尋史源。「如果研究唐以前的歷史,學生引了《資治通鑒》,他一定要問為什麼不引正史,是否只見於《資治通鑒》而正史中沒有?即使研究唐史,引《通鑒》而不撿尋兩《唐書》及別的書,又不能說明那段材料確不見於兩《唐書》、《唐會要》、《唐大昭令》、《冊府元龜》等書,也不能通過」(牟潤孫:《勵耕書屋問學記》)。因為《資治通鑒》是北宋時編成的書,其中講述唐朝及唐以前的歷史,都是根據前代的各種典籍編成的。相比之下,兩《唐書》、《唐會要》、《唐大昭令》、《冊府元龜》等書記錄的資料是更為原始的。
(2) 反證法。即舉出有力的反證,以判斷是非。梁啟超把反證法形象地比喻為「以矛陷盾」。如《唐書•玄奘篇》稱玄奘57歲卒,《玄奘塔銘》則記為69歲。經考證,有人發現玄奘於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九月三十日上表之事,內有「六十之年,颯焉已至」之語,證明玄奘卒年應在六十以外,則《唐書》所記可能有誤。再如,《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預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對書中所載孔安國獻書一事,後人多有懷疑。清初閻若璩用荀悅《漢紀•成帝紀》校讀《漢書》時,發現於「孔安國」下脫以「家」字,原文應為「按國家獻之」,解決了人們的疑問。如果運用反證法,可以進一步說明《漢紀•成帝紀》所載可信。其一,《景十三王傳》載,魯共王劉餘以孝景前二年立,……二十八年去世,其子安王肆位。景帝在位十六年,則魯共王應死於武帝即位的第十三年,即元朔元年。武帝在位凡五十四年,《漢書》記載魯共王壞孔子宅的時間在武帝末年,顯然是錯誤的。其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早卒」,如是,孔安國不可能看到征和二十年的「遭巫蠱之難」。也證明《漢書》所記有誤,孔安國本人之事顯然不能成立。
(3) 旁證法。即利用本書以外的資料作為依據,對某一史事加以他證或補證,達到考訂史事的目的。考據當中有「孤證不立」的原則,如果一個歷史論斷只有一項證據支持,而沒有旁證,則該項論斷不能成立。例如《尚書•無逸篇》有殷代高宗「亮陰三年不言」的記載。孔子把這句話的含義解釋為殷代實行「三年守喪制」。此說歷代相沿,無人提出疑問。但郭沫若發現,把「亮陰」解為「居廬守喪」缺乏根據,「三年不言」也不合情理。由此對舊解提出懷疑。郭沫若搜集和參考甲骨文種的有關資料,皆無相關旁證,反而發現了與舊說矛盾的記載,得出「亮陰三年不言」不能證明殷代實行「三年守喪制」的結論。他又根據醫學知識斷定,「三年不言」應是一種不言症。郭沫若的論斷最後從甲骨文卜辭中「今夕王言」,「今夕王乃言」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郭沫若用旁證法對長期未置可疑的結論提出了大膽的挑戰。
最後,還可以適當地運用理證法。前代史事未必皆有記載,或原本有記載而現在亡佚或銷毀,或找不到任何證據,需要以學理作為判定是非的標准,這就是理證法。梁啟超又稱之為「高度的推論法」,主要是正確運用邏輯推理;達到考證出史實真偽的目的。
總之,考證史事要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真假不分,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曲解材料,是歷史研究的大忌。

4. 簡述考證方法的專長與局限;如何看待「歷史事實」試述歷史學求真與致用的沖突及其解決辦法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問,編寫歷史也是一種悠久的藝術。誰都知道歷史是什麼,回也就是說,人人都熟悉歷史答這個詞,對它的含義都有明確的概念。而當我們說我們「認真考慮事實」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當歷史學家與事實打交道時,感到很有把握。我們常常談到「硬邦邦的事實」、「冷冰冰的事實」,談到「無法查明事實」,並談到把我們的敘述建立在「牢固的事實基礎」上的必要性。通過這樣談論,歷史事實似乎終於會成為某種象物質那樣堅固的有實體的東西(我是指常識所說的物質,而不是指定義為「太空中一系列事件」的物質),象磚頭和木塊那樣具有一定形狀和明顯固定輪廓的東西;

5. 哪本書詳細介紹了考據學的方法

有一本書叫《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陳引馳編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中版的下權輯是「古書真偽及其年代」。卷一的第四章是「辨別偽書及考證年代的方法」。大概適合你。如果找不到這本書,可以找梁啟超文集之類的。就找「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6. 如何評價乾嘉考據之學的歷史意義

乾嘉考據學的產生雖然說與清代文化專制有關,但是它在中國文化史上做出的貢獻版應該說是巨大的權。
一是具有比較踏實的科學態度,發展了客觀而精密的研究方法,即考據法;
二是兩千多年以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儒家經典進行了整理訓釋;
三是誕生了一大批訓詁名著。
當然乾嘉考據學也有其缺點:他們的研究領域狹小,局限在儒家經典的范圍內,不接觸現實,不研究自然科學、生產技術,也不敢談論政治和社會問題。研究的方法陷於孤立、靜止,注意微觀研究,忽視宏觀研究。因此,雖然對古代典籍爬梳考證,做出了成績,卻不能提供新鮮理論和有系統的思想體系,也不易接受、消化西方剛傳來的科學技術。

7. 陳寅恪是怎麼發展我國的歷史考據學的

陳寅恪這種掌握多國語言的能力,為他從漢文外搜羅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較大的方便。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系中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結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了乾嘉時期的學者,發展了我國的歷史考據學。

8. 考據、考證、考訂、考究。分別是什麼意思

1、考據:指研究文獻或歷史問題時,根據資料來考核、證實和說明.

2、考證:根據資內料來考核、容證實和說明文獻或歷史問題。

3、考訂:考據訂正,考核訂正。如此文首次對這些交往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爬梳與考訂。

4、考究:是指通過嚴謹的考證或者查詢,表現出來的重視與講究。亦可指穿衣做事比較端正、得體、講究。

(8)歷史學考據法擴展閱讀

考證還能夠表示通過參加某種考試獲取某類資格證書。如:學車的人越來越多,考證很難。

考據可分為三種:

1、理證:

一種難度較大的考據方法,要想掌握好它,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功外,還要有卓越的識別與判斷能力。

2、書證:

利用謂書、上書等各類檔案資料以及各種書籍為依據,考證史料正誤。

3、物證:

以出土的龜甲、金石以及其他考古器物為依據,刻在甲骨上的L辭、青銀器上的文字,以及石婢上的婢銘等等,與竹帛、寫卷,以及雕版書籍相比,更能耐久不損,流傳久遠,成為考據工作中不叮多得的證據。

9. "考據、考證、考訂、考究"分別是什麼意思

"考據、考證、考訂、考究"意思分別是:

考據:即「考證」。研究文獻或歷史問題時,根據資料來考核、證實和說明。

考證 :

1. 研究文獻或歷史問題時,根據資料來考核,證實和說明。

2.現代專指考取某種證書。

考訂:考據訂正。

考究:

1.動詞,考索研究。

2、動詞,講求,重視。

3、形容詞,精美,精緻。

10.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10)歷史學考據法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考據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