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此歷史事件

此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4 05:26:40

① 歷史上著名的歷史事件

1、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

後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2、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

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到了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飢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3、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

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

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4、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西晉「八王之亂」,胡人趁亂反晉。西晉滅亡後,出於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

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5、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事件

② 中國歷史事件時間表

1939年鴉片戰爭。

1939-1942年 三次長沙會戰。

1940年3月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團大戰。

1941年皖南事變。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42-1945年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5年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談代表毛澤東等飛抵重慶,重慶談判開始。

1945年 雙十協定簽字。

1946年 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年9月遼沈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戰役開始。

1948年12月 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的上海《觀察》雜志和逮捕《觀察》工作人員,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觀察》事件」。《觀察》的被查封,標志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

1949年春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1949年4月21日 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展。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此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③ 什麼是歷史事件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不同歷史觀對歷史事件的解釋
案例:用不同的史學範式來認識「近代通商口岸」:
從革命史觀來看:它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橋頭堡,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顯標記;

從現代化史觀來看:它是中國工業基地、技術中心、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對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發揮帶頭用,是近代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前沿陣地;

從全球史觀來看: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使中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從文明史觀:它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化工業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早開始走向近代工業文明的地方。

④ 歷史事件

秦 焚書坑儒 陳勝吳廣起義(導致秦國滅亡) 統一文字(從此中國有統一的漢字咯) 修築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 統一嶺南(將廣西和貴州等地歸為中國) 漢 獨尊儒術(儒家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七國之亂(鞏固漢朝統治) 緹縈救父 (廢除酷刑) 張騫出西域 (了解除中國以外的世界) 昭君出塞(跟匈奴和解) 三國 官渡之戰(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赤壁之戰(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三顧茅廬(經典的請人) 晉 淝水之戰(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隋 科舉制度(害咯中國一千多年的制度) 唐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 貞觀之治(都知道就不說咯) 黃巢起義(沉重打擊唐朝) 宋 黃袍加身(趙匡胤當皇帝咯) 檀淵之盟(與遼簽訂的屈辱條約) 王安石變法(中國古代又一次變法 以失敗告終) 靖康之恥(兩個皇帝當俘虜) 元 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將看到中國的見聞傳到歐洲) 紅巾起義(打垮咯元朝) 明朝 靖難之役(燕王奪取王位) 土木堡之戰(皇帝當咯俘虜) 明英宗復位(重新當皇帝) 清朝 煙片戰爭(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等

⑤ 歷史事件是什麼

解答:
B
分析:
A項:閃擊波蘭,發生於1939年,不符合題意
B項:題目所給材料中內有"英法聯容軍""撤退"等字樣,再加上發生於1940年,故可推定此事件為"敦刻爾克大撤退"
C項:不列顛空戰,發生於英德之間,不符合題意
D項:諾曼底登陸,發生於1944年,不符合題意
綜上,選擇B項.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哦!😊】

⑥ 中國歷史事件有哪些

最家喻戶曉的:
盤古開天闢地(傳說)
大禹治水
武王伐紂
烽火戲諸侯
平王東遷
楚王問鼎回
三家分晉
圍魏救趙
商鞅答變法
長平之戰
秦王掃六合
焚書坑儒
楚漢爭霸
文景之治
武帝獨尊儒術
張騫通西域
昭君出塞
王莽改制
劉秀建漢
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顧茅廬
八王之亂
侯景之亂
開皇之治
宣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文成公主入藏
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永貞革新
王安石變法
范仲淹變法
狸貓換太子(傳說)
澶淵之盟
岳飛抗金
文天祥抗元
成吉思汗西征
馬可波羅游華
鄭和下西洋
張居正改革
袁崇煥抗清
鄭成功復台
清朝文字獄
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甲午海戰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D的成立
國、共倆次合作
抗日戰爭
新中國成立
文、革
改、革、開、放
三、個、代、表
十六大
……

⑦ 中國歷史事件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逐漸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灣開始,日本發動了一系列侵略中國的戰爭。(1879年,侵佔本屬中國領土的琉球;1894到1895年通過甲午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霸佔中國台灣省;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日本出兵最多,隨後,它通過《辛丑條約》取得了在北京和天津的駐兵權;1914年,出兵中國山東。)1927年6月27日,日本外務省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通過了《對華政策綱要》。會後,內閣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根據會議內容起草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內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日軍佔領東北後,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佔領豐台,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北面,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占豐台,逼迫中國軍隊撤走。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佔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在盧溝橋戰斗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葯;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牆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佔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部兵應戰的准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准,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

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餘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29日凌晨,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余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在通縣發動起義,反正抗日,擊斃通縣特務機關長細木繁中佐等數百人,活捉漢奸殷汝耕(後逃跑)。

7月29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發起天津保衛戰。第38師攻擊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日軍,斬獲頗眾,但遭日機的猛烈轟炸,傷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⑧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

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

大澤鄉起義因為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

2、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3、王莽篡政

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准備。

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公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托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

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後,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

4、西晉八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5、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⑨ 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

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major events in Chinese history
1. 秦始皇統一中國 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by Emperor Qin Shi Huang
   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楚國、齊國],統一天下,正式建立秦朝,稱"始皇帝",時年三十九歲;秦始皇統一制度、修築長城,為中國歷史做出重要貢獻。
 
2. 鴉片戰爭 Opium War (1840-1842)
   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國近代史上一共有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兩次鴉片戰爭使舊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3. 太平天國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1851-1864)
   太平天國是中國清朝後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國家,前身為1843年之"拜上帝會"。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1853年建都天京,勢力遍及中國十省。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計存在13年。太平天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特例,以西方宗教名義組織勢力,中國官方認定之"中國農民起義"且"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共同鎮壓"。而在清朝初年剃發易服之後,太平軍因拒絕此俗,亦被稱作長毛、發賊。
 
4. 戊戌變法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變法受到清朝廷內保守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後的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
 
5. 辛亥革命 the 1911 Revolution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911年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因為1911年為舊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6. 新民主主義革命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1919-1949)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Old-democratic Revolution)。
 
7. 五四運動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8. 南昌起義 Nanchang Uprising (1927)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又稱南昌起事、國民黨稱南昌暴動、南昌兵變,是指1927年8月1日於中國江西省南昌,由中國共產黨勢力的軍隊針對中國國民黨的分共政策而發起的武裝反抗事件。
9. 九一八事變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1931)
   九一八事變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根據沖突爆發的日期,史稱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10. 長征 Long March (1934-1935)
    長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會合後組成)、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華里以上,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當時與中國共產黨敵對的中國國民黨將此事件稱為"流竄"(to flee hither and thither)。
 
11. 西安事變 Xi'an Incident (1936)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12. 盧溝橋事變 Lukouchiao Incident (1937)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是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亦稱蘆溝橋)的中日軍事沖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
 
13. 南京大屠殺 Nanjing Massacre
   南京大屠殺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的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爭罪行。據中國學者考證,在南京大屠殺中死傷的中國民眾高達30萬人以上,而日本學者則眾說紛紜,但有部分人卻試圖抹殺事實。
  [ 
14. 抗日戰爭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937-1945)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15. 解放戰爭 Chinese People's War of Liberation (1946-1949)
   解放戰爭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解放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的繼續和完成,也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閱讀全文

與此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