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博物館開放時間
河南博物館現稱河南博物院。
建院歷史:
河南博物院是中國歷史上創建較早的博物館之一。早在1927年6月,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馮玉祥將軍在治豫政綱中就提出了「教育為立國根本要政」的主張,並身體力行,極力扶持文化教育事業。同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親切關懷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須靜、徐金泉、何日章三人為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隸屬省教育廳,指定開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學校校舍為館址(即今開封市三聖廟街),是為河南博物院發韌之始。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決定,將中原石刻藝術館與河南省博物館合並,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的一樁盛事。
機構設置:
院長、黨委書記 田 凱
副院長 杜啟明
黨委副書記 丁福利
紀委書記葛聚朋
副院長張得水
副院長劉玉珍
院長助理翟紅志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冬季開放時間為9:00——17:00),閉館前1小時停止發放參觀卡,每周一(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閉館。
觀眾憑有效證件排隊免費領取參觀卡。持第二代身份證的觀眾請到①、②號自助取卡處領取參觀卡;持其它有效證件的觀眾請到③號人工取卡處領取參觀卡;未成年人觀眾,身高一米以下的可由成年陪同者帶領入館,身高一米以上的須到③號人工取卡處領取參觀卡。參觀卡僅限當日有效。個人參觀憑本人有效證件(身份證、工作證、護照、軍官證等)在大門東側票務處,按順序排隊領取門票,一人限領一張。
團體觀眾須提前2天電話預約,由預約處安排適當時間參觀。參觀當日,團體帶隊人員須憑單位介紹信或任務派遣書,到預約處領取團體參觀卡,參觀卡僅限當日有效。
參觀須知:
凡持當日門卡者須經檢票入口處刷卡後方可入館參觀。
為了保護觀眾與文物的安全,以及確保參觀環境符合國家標准,日接待觀眾總量控制在5000人以內。上午3000人以內,下午2000人以內。
學齡前兒童、小學生須有成年人陪同方可領卡入館參觀;中學生如無成年人陪同,可憑學生證領卡入館參觀;高齡老年人、行動不便者須有親友陪同方可領卡入館參觀;未領取參觀卡的觀眾謝絕入館參觀;衣履不整者、精神性疾病患者、酗酒者、攜帶易燃易爆及危險品者、攜帶寵物者謝絕入館參觀。
高齡老年人、殘疾人、體弱者等社會特殊群體,可優先領卡入館參觀。
大件物品禁止攜帶入館,經安檢後可免費存至主展館大件物品寄存櫃。小件物品可隨身攜帶或存放到主展館入口處自動存包櫃中。
展廳內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吸煙、打手機、喧嘩、嬉鬧,以及從事其他與參觀無關的事情。
參觀者須愛護環境衛生,禁止隨地吐痰和隨手亂扔廢棄物。愛護文物展品、展覽設施及其它公共服務設施,如有損壞應照價賠償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6. 人工講解服務:
中文講解:收費分200元、150元、100元三個標准(按每個講解員工作時間、講解大賽中獲獎情況及每次業務考核結果而確定)
英文講解:收費200元
需要請講解員的朋友,可以直接到前廳服務中心辦理講解手續,每名講解員限帶觀眾30名。
為了保持展廳內的安靜環境,保證您參觀的效果,團隊8人以上可使用團隊講解接收器,請團隊負責人在服務中心辦理相關手續(需繳納押金500元,清點機器),講解結束後,將機器交還服務台,待工作人員核查後押金退還。 如有損壞或丟失,每台按成本價700元賠償。
華夏古樂演出:
演出地點:西展區南廳
演出時間:周二至周日每天兩場,每場演出20分鍾
上午11:00 下午4:00
票價: 成人20元 學生10元
專場包場:3000元
童車、老人車(免費使用)
使用時需交納押金300元,使用後押金退還。
電子存包櫃、大件存包櫃、傘架(免費使用)
② 河南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博物館
開封市博物館
③ 河南省歷史博物館是97年開館的嗎
河南博物院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在馮玉祥主導下,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回,舊址位於開封市龍亭答區三勝街31號。館址幾經變更,1961年遷至鄭州,新館於1998年5月1日落成開放
展館面積1萬余平方米,館藏文物14萬件。館藏文物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的考古發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貴文物幾經輾轉最終被珍藏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將閉館,對主展館實施維修,預計工期18個月。[4]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④ 河南省博物館介紹
河南博物院(HENAN MUSEUM)創建於1927年,是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當時館址內定在開封,1961年遷至鄭州,1998年河南容博物院新館建成開放,文物藏品13萬余件。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河南博物院坐落在鄭州市農業路中段,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館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展館面積3萬余平方米,有19個展廳,是一座國家級現代化博物館。院區中央為主展館、東西兩側配廳及文物倉庫樓,四隅分布著電教樓、臨展樓、辦公樓和培訓樓等,整體布局結構嚴謹,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築形式新穎別致,氣勢雄渾,充分體現了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特色。整個院區綠草成茵,環境幽雅,館中有園,園中有館,展廳內部陳列精緻,文物薈萃。
河南博物院是現代化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坐落在河南省會鄭州市,由1927年在開封創建的河南博物館發展過來的,在70年的發展過程中,她曾先後易名民族博物館、省立博物館等,並於1961年由開封遷至鄭州。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館與中原石刻藝術館合並,更名為河南博物院。
⑤ 河南博物院在全國排名第幾
排名十五,中國二十大博物館排名 (按藏品數量) 中原、華北歷史都受戰亂影響,流失海外文物也多,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最多,但也吸收全國各地的國寶。按等級院級單位最高 ----博物館名稱-----藏品數量----歸類-----所在城市 1 北京故宮博物院---91萬件----綜合/歷史----北京 2 台北故宮博物院---60萬件----綜合/歷史----台北 3 南京博物院-------42萬件----綜合/歷史----南京 4 中國國家博物館---40萬件----綜合/歷史----北京 5 天津自然博物館---38萬件----綜合/自然----天津 6 陝西歷史博物館---37萬件----綜合/歷史----西安 7 上海自然博物館---24萬件----綜合/自然----上海 8 安徽省博物館-----23萬件----綜合/歷史----合肥 9 山東省博物館-----21萬件----綜合/歷史----濟南 10 中國地質博物館---20萬件----自然---------北京 11 四川省博物館-----16萬件----綜合/歷史----成都 12 河北省博物館-----15萬件----綜合/歷史----石家莊 13 廣東省博物館-----14萬件----綜合/歷史----廣州 14 湖北省博物館-----14萬件----綜合/歷史----武漢 15 河南博物院-------13萬件----綜合/歷史----鄭州 16 湖南省博物館-----11萬件----綜合/歷史----長沙 17 黑龍江博物館-----10.7萬件--綜合/歷史----哈爾濱 18 天津歷史博物館---10萬件----綜合/歷史----天津 19 重慶市博物館-----10萬件----綜合/歷史----重慶20 南京市博物館-----10萬件----綜合/歷史----南京
⑥ 河南省科技館和河南省歷史博物館在哪兒
目前的河南省科技館,位於花園路豐產路口,稱得上鄭州市黃金道路上的黃金地段版,除了省權科協機關在這里辦公,還有幾家社會培訓機構在此聚集。
河南省博
物館是中國省級歷史性博物館。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金水路和人民路交會處。
⑦ 河南鄭州歷史博物館簡介
一、從河南博物館到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歷史上創建較早的博物館之一。早在1927年6月,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馮玉祥將軍在治豫政綱中就提出了「教育為立國根本要政」的主張,並身體力行,極力扶持文化教育事業。同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親切關懷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須靜、徐金泉 、何日章三人為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隸屬省教育廳,指定開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學校校舍為館址(即今開封市三聖廟街),是為河南博物院發韌之始。
然而,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館,從其誕生之日起,便隨著時局的動盪,走上了一條坎坷之路。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為表現各民族的歷史和現狀,宣傳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將河南博物館改名為「民族博物院」,並改由省政府直接領導,同時劃撥 劉師古堂充公遺產的一部分為專款,限期開放。民族博物院以「啟發民眾知識文明、激增命思想、促進社會文明」為辦院宗旨,廣泛徵集歷史、自然科學、農業、藝術、生理衛生等方面的實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況下,大量運用模型等手段,成功舉辦了第一次陳列展覽。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將「民族博物院」恢復為「河南博物館」,並確定為社會教育機關,直屬省教育廳領導。12月23日教育廳委任關百益為館長,並收回民眾師范房舍為古物陳列室。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又頒布了《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其中明確博物館的宗旨為:「一、發揚固有文化;二、提倡學術研究;三、增長民眾知識;四、促進社會文明」。同時設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兩個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廳廳長、教育廳廳長、河南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等組成的7人理事會,將原民族博物院的19個陳列室調整為7個,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飾和模型,充實了歷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間,是河南博物館空前發展的時期,藏品中的歷史文物最為豐富、精緻,具有河南地方特點,而且涌現出以關百益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從此,河南博物館名聲鵲起,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贊譽。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大肆侵入。為避免文物被毀,館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運重慶,工作處於停滯狀態。1940年日偽期間,河南博物館被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下設事務部、保館部、研究部等。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派謝孟剛為接收委員,接收了日偽當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館,但終因解放戰爭的爆發,國民黨政府忙於內戰,經濟嚴重匱乏,經費拮據,博物館步履維艱。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一舉解放了古都開封。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和文博事業,立即成立了以趙干亭為主的三人管理小組,進駐博物館,整飭館務。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廳廳長曲乃生兼任館長,開始組織人員,整理文物、展室,修繕房舍、設施,進行業務活動,博物館再次出現生機,蓬勃發展。
1953年,根據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展方向的意見》,河南省博物館被確定為地誌性博物館。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由開封遷至省會鄭州,有了較好的陳列展覽場地。然而,正當博物館有計劃、有秩序地全面開展各項業務活動的時候,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文革10年中,博物館組織癱瘓,業務荒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河南省博物館漸入佳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尤其是進入80年代,博物館力量不斷壯大,機構設置趨於合理,設立了陳列部、保管部、社會教育 部、圖書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編輯部、辦公室、行管科、保衛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崗位責任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博物館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日月交替,滄桑更迭。歷史的車輪駛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間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進帶動了全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由於河南省博物館建築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突擊在鄭州興建的,它無論在建築形式、建築規模、還是在內部設施上,都很難適應今天博物館日益發展的需要。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領導高瞻遠矚,決定「八五」期間在省會鄭州建設一座具有當今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博物館。1991年秋,根據李瑞環同志的有關指示,經原省委書記侯宗賓、原省長李長春等領導同志的積極爭取,國務院決定由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籌建新館舍。
新館位於鄭州市農業路中段,佔地10 余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累計投資近3億元人民幣,歷時5年建成。主體展館位於院區中央,呈金字塔形,後為文物庫房,四隅分布有電教樓、綜合服務樓、辦公樓、培訓樓等。整體建築結構嚴謹、氣勢宏偉,造型古樸典 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也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點。
按照國家級現代化博物館的要求,新館內部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內有自動消防系統、安防監控系統、辦公自動化管理系統、文物保護系統、電教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等設施。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決定,將中原石刻藝術館與河南省博物館合並,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的一樁盛事。
二、從白手起家到文物收藏大館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物豐富,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片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古代文化,這就為河南博物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河南博物院創建之初,就十分重視文物的徵集工作,但由於當時缺泛經驗,博物館工作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徵集藏品往往是單純的"網羅珍奇",藏品頗為復雜,而且良莠不齊。
1930年至1936年間,是舊河南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的繁榮時期,無論是在藏品的徵集、整理或在對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關百益先生的帶領下,先後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員會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1923年新鄭出土的春秋銅器,1925年11月鄢陵城關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陽等地的歷代石刻等。1934年、1935年又先後徵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書畫及現代藝術品,從而大大豐富和提高了博物館藏品的數量和質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還主動進行了幾次田野發掘,獲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這個時期擁有的藏品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精,彌足珍貴。如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大型列鼎、王子嬰次爐、編鍾等;登封縣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劉根造像碑、魏志8種、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銘、唐代泉男生墓誌、宋代二體石經、金代進士題名碑等。正因為擁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全國博物館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國外也深受贊揚。當時曾有這樣的評論:「統中國博物館所藏物品,除故宮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館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確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館工作人員以滿腔的愛國熱忱和高度的責任心,精心挑選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分裝68箱運漢口,存放於法國租界。1938年9月,隨著國內形勢日趨危急,存放於漢口的文物又輾轉運至重慶,從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壞。而存留於開封的文物,在開封淪陷後,大部分銅器、鐵器下落不明。存放於重慶的68箱文物,於1949年11月,由國民黨政府挑選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運往台灣。至此,河南博物館元氣大傷,苦心經營20餘年的文物大館,已無精品可言,博物館名存實亡。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得天時,佔地利,重整旗鼓,大力開展文物徵集工作,通過調查、收購、接受捐贈、發掘、揀選、調撥等,很快恢復了元氣。而且,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質量已非昔日可比。迄今為止,館藏文物達十萬件,特別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和歷代陶瓷器,享譽世界,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如鄭州的大河村遺址出的新石器彩陶、臨汝出土的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鄭州窯藏青銅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國青銅器、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銅器、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銅器、扶溝出土的楚國金銀幣、洛陽唐三彩、汝瓷、鈞瓷等。另外,從1954年開始,博物院還曾多次派出徵集人員,分赴革命老區,進行調查訪問,徵集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同時,還接收了省軍區、省民政廳等單位撥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關資料,其中有許多珍品,如太平天國的布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周報、《新青年》雜志、《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
近十年,隨著文物工作的不斷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終於重見天日,再現風采。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設,發揮河南文物大省的優勢,從不同側面再現燦爛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廳、文物局大力支持和關懷下,又陸續從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單位征調一大批文物精品。這些文物精品,猶如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顆顆明珠,放射出斑斕璀燦的光華,它必將以無窮的魅力,吸引無數海內外的觀光客。
三、從《民族模型陳列》到《河南古代文化之光》
陳列展覽是各項業務工作的中心環節。河南博物院創建伊始,就圍繞這個中心開展工作。"民族博物館"時期的《民族模型展覽》,是河南博物院歷史上舉辦的第一次陳列展覽。陳列以塑像為主,配合照片,展出古今中外各民族模型。展出後,引起了當時開封各階層和市民的轟動,"參觀者為之途塞"。
1930年至1937的"河南博物館"時期,在廣泛收集歷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類自然標本的基礎上,先後開放的陳列室有13個。如安陽殷墟出土器物陳列室、新鄭古器物陳列室、洛陽古物陳列室、岩石陳列室、民族模型陳列室、開封相國寺舊藏文物陳列室、石刻室、藏經陳列室、植物、礦物標本陳列室、書畫陳列室等。由於當時的陳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論"的思想指導下,採取器物堆砌的辦法,陳列質量較差,但仍能看出當時的"河南博物館"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博物院中的皎皎者。
1937年,在館藏文物精品運抵重慶後,開封本館所屬藏品仍繼續陳列開放,但數量和質量均大為遜色。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博物館被迫停止活動,直到1940年日偽統治下,把博物館改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才將原陳列開放。
解放後,河南博物院獲得了新生。1949--1961年間,除舉辦《河南自然環境與資源》、《河南歷史》、《河南革命文物》三個基本陳列外,還舉辦展覽數十個,內容多數與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和政治運動有關。如《從猿到人展覽》(1950年)、《鎮壓反革命展覽》(1951年)、《偉大祖國展覽》(1952年)、《青銅器展覽》(1952年)、《歷代服飾展覽》(1954年)、《肅反展覽》(1956年)等。
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間,是河南博物院穩步發展的時期,也是舉辦展覽較多的一個時期。遷鄭之初,立即與省文物隊聯合舉辦了《河南省歷史文物展覽》,展出文物2000餘件,每天觀眾如潮,川流不息,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1963年舉辦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覽》、以實物、圖片、繪畫、文字等較為系統地再現了河南革命斗爭史。1964年,在原有《歷史文物展覽》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的研究、設計、製作,舉辦了遷鄭後的第一個基本陳列--《河南歷史陳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歷史概況。
"文化大革命"時期,陳列展覽工作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展覽被污為"黑展覽"而被查封。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博物院職工還是以高度的責任心舉辦了幾次富有教育意義的展覽。如《抗大校史展覽》、《焦裕祿事跡展》、《林縣紅旗渠展覽》、《洛陽煤礦史展覽》等。
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可以說是河南博物院大發展的20年,陳列展覽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並逐步確立了全國文物大館的地位。首先於1980年重新恢復了《河南歷史陳列》。該陳列在"文革"前陳列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採用了新的陳列設備和手段,使之更趨於科學化和大眾化,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園地。1981年以來,又先後舉辦了《河南革命文物陳列》、《古代雕塑藝術陳列》、《古代建築藝術陳列》、《館藏明清書畫展》、《館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國青銅器展》等幾十個展覽,觀眾人數逐年遞增,年平均觀眾達30餘萬人次。
尤為引人注目是,通過六年多的醞釀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體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級領導和兄弟單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風雲》、《河南古代石刻藝術》、《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築》、《楚國青銅器》、《明清工藝珍品》、《恐龍世界》等1個基本陳列和7個專題陳列,內容豐富,蔚為大觀。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來河南博物院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內容更充實的大型陳列,展廳面積達3200多平方米、展覽文物1000多件(套),均屬館藏文物精品,重點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在內容上,一改傳統的模式,盡可能地增加了觀眾參與項目;在形式上,普遍採用了聲、光、電等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使觀眾真正能夠賞心悅目;在講解手段上,配備了電腦控制的自動擴放錄音講解、擴放錄像、聲控幻燈、感應錄音講解等先進設備,增加了觀眾參與的一些項目,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對文物的求知鑒賞、娛樂等需求。
另外河南博物院自創建以來,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這個問題上做出積極的努力和嘗試。如1935--1936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當時河南博物館選送的新鄭出土的8件青銅器,在倫敦引起轟動,受到海外觀眾的高度贊揚。70年來,舉辦和參加的出國展覽還有:1980年丹麥、瑞士的《中國珍寶展覽》,1985年日本的《中國歷代陶俑藝術展》,1986年日本的《黃河文明展》,1987年美國的《中國歷代陶俑藝術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國漢代文明展,1991年法國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亞的《帝王的中國展》,1993年丹麥的《華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國、德國、瑞士和丹麥的《人與神展》,1998年的《大黃河文明展》等。通過展覽,增強了我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使更多的海外觀眾進一步了解河南,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四、從《河南博物館館刊》到《中原文物》
有著70年歷史的河南博物院,不僅是文物薈萃之地、文化教育的場所,同時又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特別是在解放後的40多年來,河南博物院人才輩出,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1929年,殷墟文物進館之後,當時的河南博物館即聘請考古學家關百益為編輯委員,研究考訂甲骨文字和各種器物刊印成書。1930年底,關百益先生接任館長職務,同時成立了研究部,科學研究工作步入正規。據粗略統計,1931-1938年間,河南博物館出版文物圖錄和研究著述達一百多冊、卷。比較重要的如《伊闕石刻圖表》(關百益)、《石華》(關百益)、《殷墟器物存真》(關百益)、《殷墟文字存真》(關百益)、《新鄭古器圖考》(關百益)、《南陽漢畫像集》(關百益)、《河南金石志圖》(關百益)、《老君洞石墨擷英》(關百益)、《繁塔石墨擷英》(關百益)、《南陽漢畫像匯存》(孫文青)、《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釋》(許敬參)、《館藏石刻整理匯報》(孫文青)、《河南博物館自然科學匯報》一、二、三冊(傅桐生)等。在研究內容上,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充分發揮了地方博物館的優勢。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重視實踐,研究人員經常走出書齋,親自參加文物、標本的搜集和整理。如1935年8月,關百益在汲縣山彪鎮發掘戰國墓;1936年春,孫文青參加殷墟第十三次發掘;1936年9月至11月,許敬參、郭豫才等在輝縣琉璃閣進行發掘等。
1936年7月,王幼僑任館長後,為了"闡揚文化,研究學術",創辦了《河南博物館館刊》,到1938年3月因日寇入侵而停刊。短短的兩年時間,共出版15期,其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真所謂"琳琳琅琅,萃集一堂,遂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觀。"不僅能夠從中詳細地了解到河南博物院的發展史,而且還有一批重要的考古學理論、考古調查報告和考古研究論文,直至今天,仍不失為重要的學術參考資料。
建國以後,隨著博物館事業的迅速發展,科學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40多年中,雖然經受了多次政治運動的沖擊,但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考古發掘報告、學術論文數以千計,出版專著目錄和普及讀物也有幾十部之多,比較重要的如《中國陶瓷小品》(河南省博物館編)、《龍門造像題記》(河南省博物館編)、《河南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之七)、《中國奴隸社會》(許順湛)、《漢代疊鑄》( 湯文興)、《中原遠古文化》(許順湛)、《夏文化研究論集》(鄭傑祥編)、《中嶽漢三闕》(呂品)、《河南漢代畫像磚》(湯文興、呂品)、《黃河文明的曙光》(許順湛)、《河南文博考古文獻敘錄》一、二(孫傳賢主編)、《漢畫--河南漢代畫像研究》(周到、王曉)、《河南博物院落成論文集》等。
1977年,由河南省博物館主辦的全國第一家省級文博期刊《河南文博通訊》創刊,已故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刊名。刊物問世後,很快引起了國內外讀者的關注。1980年,為了進一步擴大其影響,改為國內外公開發行,並於1981年更名為《中原文物》。20年來,《中原文物》始終擔負著向社會宣傳文物保護政策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學術繁榮的多重使命,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獨特風格的學術期刊,越來越受到文博界的重視,已成為研究史前文化、夏商文化、漢畫、楚文化及科技考古等領域的重要園地,並且連續被評為河南省一級期刊和中國社科類核心期刊。截至目前,《中原文物》出版發行近百期,發表學術論文、考古報告等2000多篇,並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學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佛教學會論文集》、《論仰韶文化》等特刊,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了中原大地文物博物館工作的面貌。
從《河南博物館館刊》到《中原文物》,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河南博物館數十年來的光輝歷程,同時也使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累累碩果的背後,有著河南博物院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他們嘔心瀝血,默默耕耘,為河南博物院的發展和科學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關百益先生,是30年代著名學者,近代考古學家,也是河南博物院的奠基人。他知識淵博,著述宏富,於史學、金石學、考古學、甲骨學、方誌學等皆有很深的造詣和卓絕的創建。孫文青先生,早在30年代,就開辟了漢畫研究的新天地,為漢畫研究奠定了基礎。解放後,河南博物館更是人才濟濟。諸如許順湛、韓紹詩、楊煥成、孫傳賢、任常中、周到、王瀛三、張維華、湯文興、呂品等同志,著述甚豐,在國內乃至國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如今,他們有的已年屆七旬,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齡,但在文博戰線默默奉獻,不知老之將至。更為可喜的是,在老一輩專家學者的帶領和鼓舞下,涌現出一大批後起之秀,他們不僅有扎實的文博知識,而且善於接受新思想、新方法,這是我們事業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河南博物院美好的未來。
河南博物院輝煌的今天,是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關心支持的結果。是河南博物院幾代人共同奮斗的結果。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豐富的文物資源以及全體職工的不懈追求,河南博物院將會以更加堅實的步伐,以嶄新的姿態、現代化的管理、多功能的服務、優美典雅的環境獨領風騷,為中原大地增添新的光彩。
⑧ 河南博物院的簡介
河南博物院,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回建國家級答博物館之一。河南博物院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在馮玉祥主導下,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舊址位於開封市龍亭區三勝街31號。館址幾經變更,1961年遷至鄭州,新館於1998年5月1日落成開放,館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展館面積1萬余平方米,館藏文物14萬件。[1]
館藏文物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安陽、淅川、洛陽、商丘、開封、三門峽、輝縣、新鄭、安陽等地的考古發掘,數量達13萬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亦被央視《國寶檔案》欄目多次報道。
⑨ 河南博物院的展廳介紹
2009年重新布展前,河南博物院的基本陳列為《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覽分布在主展館一、二層八個展室內。展示上至史前時代,下至明清的河南歷史文物。展覽由序廳、「文明曙光」(原始社會時期)、「三代輝煌」(夏商周時期)、「兼容並蓄」(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盛世榮華」(隋唐時期)、「餘光明媚」(宋金元時期)及觀眾參與部分組成,匯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約2000件,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發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
2009年,河南博物院對原有展覽陳列進行升級改造,常設展《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升級為《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四大主題陳列《中原楚系青銅藝術館》、《河南古代玉器館》、《明清珍寶館》、《古代石刻藝術館》也改進了展陳方式,調整了展品。 分為八個展廳,第一至四展廳位於展館一層,分別是原始社會展廳、夏商展廳、西周展廳和東周展廳。第五至八展廳位於展館二層,分別是兩漢展廳、漢晉展廳、隋唐展廳和宋元展廳。
中原楚系青銅藝術館以河南淅川縣楚國貴族墓地出土的青銅器精品為展示主體。按照青銅器用途分類,集中表現中原楚系青銅藝術的精美絕倫。
王子午鼎的華美裝飾和85字銘文,是研究楚國公卿的重要實物;雲紋銅禁,作為我國迄今發現的用失蠟法鑄造的年代最早的鑄器,五層鏤空透雕,二十四隻龍形怪獸的攀緣伏撐,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另有「王孫誥編鍾」博大雄渾,青銅神獸詭麗奇巧,以及雲紋方壺、克黃升鼎、卷雲紋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驚世之作,鍾鳴鼎食,煌煌穆穆,都聚於這一方天地。
在中國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權勢與地位物質表徵;追求不朽、保屍防腐的殮葬工具;潔身明志,標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徵。中原地區所出玉器,多屬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品。
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寶展
展覽時間:2012年6月9日——2012年8月9日
展覽地點:河南博物院主展館東臨展廳
2010年至2011年,由河南省文物局等主辦的「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寶展」,在日本東京、九州、奈良的三大國立博物館巡迴展出。該展圍繞華夏文明之源這一主旨,集合河南文物精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闡釋了華夏文明的形成和多元化發展的歷史進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引起日本公眾的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
該展覽匯集河南省18家文物單位收藏的出土文物精品160餘件,時代從夏一直延續至北宋,分「帝國形成」、「匠作技藝」、「宗教與藝術」三部分,多方位再現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彰顯華夏祖先在中原這塊大地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絲路遺珍——絲綢之路沿線六省區文物精品展
展覽時間:2012年12月21日~2013年3月24日
展覽地點:河南博物院東臨展廳
河南博物院與絲綢之路沿線六省區25家文博單位聯合精選自春秋至宋元各類相關文物270餘件(組),舉辦大型特展《絲路遺珍——絲綢之路沿線六省區文物精品展》,以饗觀者。
匈奴與中原——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展覽時間:2012年4月17日——2012年5月27日
展覽地點:河南博物院主展館東臨展廳
「匈奴與中原—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展覽,將28幅大型油畫與130多件(組)文物相結合展出,旨在表現戰國至漢末這一時期匈奴與中原文明的不同特徵及兩種文明在沖突中的大融合大匯流。油畫是文物內涵生動的再現,文物是油畫內容的真實佐證,兩者的結合,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點面結合地再現了歷史。同時也是一次新的陳展方式的嘗試。
⑩ 河南歷史博物館是不是又稱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現代化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坐落在河南省會鄭州市,由版1927年在開封創權建的河南博物館發展過來的,在70年的發展過程中,她曾先後易名民族博物館、省立博物館等,並於1961年由開封遷至鄭州。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館與中原石刻藝術館合並,更名為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