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西藏的歷史事件

西藏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1 09:09:26

1. 1959年,在西藏發生了什麼重大歷史事件這一事件後,西藏人民的社會政治地位怎麼樣

50年前在西藏掀起的民主改革運動是西藏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西藏社會發展和人權進步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

2. 有關西藏歷史發展,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故事。

文成公主入藏 松贊干布向唐朝學習
清朝的時候1642年,四世班禪和五世達賴籌劃,在蒙古和碩特版部首領固始汗的幫權助下,打敗了藏巴汗和噶瑪噶舉派的勢力,建立了以達賴為首的噶丹頗章政權,從此才確立了格魯派在藏傳佛教中的統治地位。緊接著四世班禪還和五世達賴、固始汗一起商定,派使者到盛京(今沈陽)向即將入關的清朝通好。
後來解放戰爭中,安培阿旺晉美的愛過人士積極活動,促成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十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也是熱愛祖國,對藏漢交往和國家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

3. 唐太宗是與西藏交往的歷史事件成為什麼

唐太宗與西藏交往的歷史當中,也就成為了我們在歷史長河中首次和西藏正是的達成了上下級的關系

4. 關於西藏較為詳細的歷史

西藏地方近代史既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中國近代史和西藏整個歷史當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西藏是一個極具特殊性的民族地區和處在一個極具封閉落後性的青藏高原——這個世界屋脊上。
關於西藏地方近代史的起始時間在史學界和理論界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定論。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篇幅有限只列舉一種:
就西藏地方歷史而言,他進入近代社會應該從1888年英國第一次侵藏戰爭為起始時間。也就是說只有通過這次戰爭,英國才強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和《中英會議藏印續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外國資本主義才正式打開了西藏對外開放的大門,外國資本主義勢力才獲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權,並逐步在政治和經濟上控制了西藏,使西藏地方也就逐步地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因此,把西藏地方近代歷史起始時間放在1888年是有科學依據的。
就西藏地區近代歷史七十二年(1888——1959年)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呈現出4個不同的又相互聯系的歷史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7世紀西方傳教士深入西藏阿里開始,到188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侵藏戰爭前結束。這一階段的基本特點是:隨著西方殖民主義向東方擴張,以英俄為首的資本主義列強開始向西藏地區進行政治滲透。它們先後以「傳教」、「游歷」、和「通商」等名義,甚至以武裝考察為手段,派遣大批傳教士和各種武裝間諜深入西藏,進行偵察和測繪活動,收集西藏地區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情報,並妄圖打開西藏對外封閉的大門,建立起直接的通商關系。但是,在西藏地方政府和西藏廣大人民的堅決反對和抵制下,都沒有達到目的。可是他們收集的各種情報,為英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這一階段歷史事件主要有:(1)西方殖民主義者利用傳教士對西藏進行政治和文化滲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耶穌會傳教士安奪德潛入阿里,拉攏古格王,在扎布讓建立起青藏高原第一座天主教堂,傳播基督教。(2)英國為實施英印總督哈斯汀士制定的對藏政策,先後派間諜波格爾、忒涅、曼寧進藏,進行偵察、測繪和要求通商活動。(3)英國利用軟弱的清政府在簽訂《中英煙台條約》時增加附款,特別規定允許英國可以派人進入西藏傳教、游歷。雖然在西藏地方政府和全體人民的堅決反對下,英國沒有達到目的。但以此為交換條件,要求清政府默認英國用武力吞並中國西藏周邊藩屬國。因此,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先後侵入和控制了緬甸、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等國,把西藏徹底暴露在英國侵略者的魔爪面前。(4)俄國為實現佔領西藏,南出印度洋,爭霸世界,先後五次派所謂的武裝「科學考察」團,深入青藏高原,進行野蠻的侵略活動。(5)森巴戰爭。英國在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同時,為實現東西夾擊,指使受其控制的印度道格拉王朝發動了侵略中國西藏的森巴戰爭。但是西藏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奮勇反抗,打敗了侵略者,取得了反侵略戰的偉大勝利。
第二階段:是從188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武裝侵略戰爭開始,到1904年的英國發動第二次武裝侵藏戰爭結束。這一階段的基本特點是:英帝國主義利用「傳教」「游歷」「通商」等手段,向西藏進行政治滲透和文化侵略失敗以後,為抵制俄國勢力南下,捷足先登,赤裸裸地採用武力征服的野蠻行徑,發動了第一次侵藏戰爭。並利用中國清政府的軟弱,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憑借在條約中索取的各種特權,加深了對西藏的政治、經濟侵略,給西藏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和後果。這一階段的主要事件有:(1)隆吐山戰役;(2)《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和《中英會議藏印續約》的簽訂;(3)英國對西藏的經濟侵略及給西藏社會帶來的嚴重後果;(4)英俄兩國為各自利益出發,展開了爭奪西藏的斗爭。俄國為使自己的侵略勢力南下,把控制西藏作為重要目標,為此,利用喇嘛教和蒙古族與西藏的宗教關系,向西藏進行政治滲透,並通過俄國間諜德爾智誘導達賴採取「聯俄抗英」政策。同時導演了兩次訪俄丑劇,這就引起了英俄的嚴重交涉,也為英國發動第二次侵藏戰爭製造了借口。
第三階段:從1904年英國發動第二次侵藏戰爭開始,到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為止。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英國在英俄爭奪西藏過程中,為削弱俄國對西藏的影響,利用日俄戰爭即將爆發之機,赤裸裸地發動了第二次侵藏戰爭。不僅強迫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拉薩條約》,而且也迫使十三世達賴喇嘛出走內地,想尋找俄國或中國清政府支持西藏人民的抗英斗爭。
第四階段:從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的成立,到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這一階段的主要事件有:(1)「西姆拉會議」;(2)英國對西藏的經濟掠奪;(3)「熱振事件」;(4)「驅漢事件」;(5)「泛亞洲會議」等。
重點看《西拉姆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割讓西藏土地的重要事件。只是篇幅有限不能展示在這里。

5. 布達拉宮內記載著哪些歷史事件

在這堪稱巨型繪畫藝術長廊內,既記載有西藏佛教發展歷史,又有五世達賴生平,文成公主進藏過程,還有西藏古代建築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剛等,說它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畫卷毫不為過。

6. 有哪些關於西藏的歷史故事除了文成公主的故事

*第穆呼圖克圖
藏傳佛教格魯派活佛之一。因其祖廟為林芝地區的第穆羌納寺,故又稱第穆呼圖克圖,系西藏四大呼圖克圖之一。該活佛系統的產生與昌都帕巴拉活佛有密切的關系,最初的幾世第穆呼圖克圖是帕巴拉活佛的門徒或親戚。第一世帕巴拉活佛曾修建許多寺院,其中位於林芝地區境內的第穆羌納寺由一世帕巴拉的經師貢覺迥乃擔任住持。此後,便以「第穆巴」見稱,成為第一世第穆呼圖克圖。

三世第穆呼圖克圖曾任工布地區格魯派丹吉林寺住持,由於該寺的宗教威望,被任命為波密等地區格魯派各寺院總寺主,稱為第穆教主。四世第穆呼圖克圖由四世班禪認定為三世第穆活佛的轉世靈童,從五世達賴受比丘戒,順治九年(1652)隨五世達賴進京覲見皇帝。五世第穆呼圖克圖曾多次參加清朝各種宗教慶典,圓寂於北京。六世第穆呼圖克圖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世達賴圓寂後,奉旨出任西藏攝政,掌管達賴喇嘛商上僧俗事務,該年賜「掌辦黃教事務吉祥諾門汗」名號,並在拉薩建立丹吉林小廟,成為拉薩四大林之一,二十七年授金字銀印,55歲圓寂。

七世第穆呼圖克圖於嘉慶十三年(1808)奏准為九世達賴喇嘛經師,十六年濟嚨呼圖克圖圓寂後,出任攝政,協助商上事務,賜「額爾德尼諾門汗」名號,二十年九世達賴圓寂後,掌辦商上事務,41歲圓寂。八世第穆呼圖克圖於咸豐八年(1858)經金瓶掣簽確定為七世第穆呼圖克圖轉世靈童。光緒十二年(1886),奉光緒帝聖旨出任攝政,掌辦商上事務。十七年,因辦理印藏通商有功,賞「靖善禪師」名號。二十一年,十三世達賴親政後辭去攝政職務。二十五年,因涉嫌與瞻對喇嘛用符咒謀害達賴,被革除呼圖克圖名號,禁止第穆呼圖克圖系統轉世。

宣統二年(1910)清廷恢復第穆呼圖克圖靖善闡師名號,准其轉世,認定丹增嘉措為第九世第穆呼圖克圖。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第六、七、八世第穆呼圖克圖先後出任西藏攝政,代理達賴喇嘛掌辦西藏政教事務。

第穆呼圖克圖在西藏政教舞台上活躍的150年,對於鞏固和發展西藏地方與中央王朝關系,對西藏地方的社會發展及邊疆安寧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丹吉林
(漢名「廣法寺」)是拉薩市內大昭寺西南側的一座古木環繞的寺院,西藏歷史上著名的第穆活佛就駐錫在這里。

自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創立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政權①以來,六世第穆呼圖克圖阿旺·強白嘉措、七世第穆呼圖克圖阿旺·羅桑圖登晉美嘉措和八世第穆都擔任過西藏的攝政。

八世第穆活佛阿旺·洛桑烈繞隨後捲入一場政治斗爭,歷史上稱「第穆事件」。

那是1899年7月,西藏發生了「陰謀殺害達賴喇嘛」的案件,事情的起因是退居丹吉林的卸任攝政八世第穆活佛送了一雙靴子給十三世達賴,達賴穿上後感到心神不寧,飲食不進,於是請首席護法降神師乃瓊曲吉降神,看出靴底有可疑之處,拆開驗看,發現有詛咒十三世達賴的符咒。

於是「民眾大會」決定嚴懲洛布澤仁及其同夥,「但對卸任攝政(八世第穆活佛)沒有採取危及其生命的任何措施,只罰其在丹吉林寺經堂閉門修行」。

事實上,八世第穆活佛是被囚禁在丹吉林寺餓死的,拉薩上層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第穆浸泡在丹吉林寺內一個巨大的銅水桶里活活淹死的」。

時八世第穆活佛年僅45歲。嘎廈政府隨後決定革除第穆活佛系的呼圖克圖封號,並不準八世第穆活佛轉世。

1938年,在密宗修煉中的九世第穆活佛為了讓自身「三密」(指口、身、意三密)與「本尊」(主要信奉的神)三密合一,必須找一個「明妃」(又稱「空行母」)合在一起修煉,才能達最高境界。於是九世第穆活佛找了倉古寺的一位17歲的尼姑來合修,他們生了13個孩子(現任西藏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的著名藏族攝影家旺秋多吉即是他們的第9個兒子)。後來九世第穆活佛又到色拉寺後山上一個密修的山洞中修行,在密宗修行上取得很深的造詣。

7. 西藏人有哪些歷史故事呢

史籍上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見於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其中有言:「神聖贊普先祖松贊之世,始行圓覺正法,建拉薩大昭寺。」由此可見,拉薩的城名,已經出現了近1200年了。
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強大。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現在拉薩所在地,則被人稱為「吉雪沃塘」,意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
那時吉曲河流域先後屬於蘇毗部落聯盟中的達甲沃和赤邦松兩個王族統治。公元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朗日松贊率兵北上,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贊把營盤設在墨竹工卡的甲瑪崗山溝,在這條長長的南北走向的山溝中,建造了幾座宮堡,他的兒子、吐蕃王朝締造者松贊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瑪溝的強巴明久林宮堡中。
傳說這位少年王子征戰路過吉雪沃塘時,時值盛夏,風和日麗,只見周圍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勢寬坦,雄偉壯觀。同時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連象雄,東接多康,地處雪域中樞,交通方便,物產豐富。他做出了遷都吉曲沃塘的重大決策。
松贊干布率大臣、部屬從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這片亘古以來荒涼沉寂的平野,立刻變得熱鬧而繁忙。松贊干布經過仔細勘察,決定截斷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著山南宣洩,紅山周圍顯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這里建宮堡,修寺廟,營造軍民住房。據說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築紅山堡寨,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這座巨石壘成的宮堡,兀立紅山之巔,氣勢非常雄壯。
吐蕃王朝從此風生水起,松贊干布制定法律,劃分行政區域,分封官職,力主對外交流,贊普屬下設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鹽商;六匠指噶龍鐵匠、噶如鞍匠、弓匠、劍匠、鎧甲匠、神塑匠等。商業和手工業的形成和發展,對促進拉薩城的興盛起著明顯的作用。
松贊干布先後迎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為兩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別供奉了釋迦牟尼八歲和十二歲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後,為紀念山羊馱土建寺的殊勝之舉,寺廟取名山羊幻化廟,城市也改名為「惹薩」,意為「羊土城」。
公元8世紀,赤德祖贊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養祭祀儀軌,在紅山和葯王山之間修造了稱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進入拉薩的大門。
自從金城公主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這尊佛像成為整個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絡繹不絕。緣於這尊至神至聖的佛像,「惹薩」又改名為「拉薩」,意為「神佛之地」。
位於拉薩北郊5公里河谷邊緣的曲貢新石器遺址距今約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該遺址出土了1萬多件文化遺物和大量獸骨,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拉薩河谷已有人類活動。曲貢遺址下層中還出土了一枚銅鏃,銅鏃呈扁平形,經鑒定原料為冶煉所得,表明當時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開始跨入青銅時代。
拉薩城始建於公元7世紀,之前這里叫卧馬塘,是蘇毗部落管轄的放牧場。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轉移到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奴隸制王朝,並修築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達拉宮等寺廟宮殿。傳說松贊干布驅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們便以「惹(山羊)薩(沙土)」作為這一城市的名稱,在漢文古籍中稱「邏些」。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興盛,前來朝佛的人日益增加,於是圍繞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館、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條環形的八廓街。因為佛教的興盛,藏族人民把這個城市視為「聖城」,於是「拉薩」(意為聖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稱。
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伴隨公元11世紀西藏佛教後弘期的興起,拉薩成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紀,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納入統一版圖,元、明中央政府先後在西藏地方扶持薩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轉移至日喀則的薩迦和山南地區。13世紀中葉,前藏十三萬戶長之一的蔡巴,在拉薩東面修建蔡巴寺、貢唐寺,此後歷代蔡巴戶長組織力量疏通拉薩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紀中葉,帕木竹巴地方政權取代薩迦地方政權後,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薩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強化了拉薩的宗教「聖城」地位。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冊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政權,以拉薩為政權的中心,拉薩城市有了新的發展。著名寺院在這一時期都有較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擴建,對拉薩的城市布局產生了影響。布達拉宮的重建及其以後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規模。七世達賴喇嘛時期,在布達拉宮以西約2公里處建起了羅布林卡,以後迭經擴建,成為佔地36萬平方米的大園林。由此形成以布達拉宮為中心,輻射八廓街、羅布林卡周圍約3平方公里的拉薩古城。
1951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拉薩,1960年正式設立拉薩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後,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區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內);雪巴列空管轄拉薩市郊洛麥溪、朗如溪、札什溪、折布林溪、蔡溪、蚌堆(仲堆)溪、列烏溪、南木傑崗溪、隆巴溪、札溪、昌谷溪、聶當溪、江溪、東嘎宗、南木吉才溪、曲隆溪、古崩堂溪、德慶宗等18宗溪。
1954年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衛區總管管轄尼木門喀溪、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龍德慶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林周宗、墨竹工卡宗、東嘎宗、德慶宗、達孜宗、蔡溪、列烏溪、南木傑崗溪、洛麥溪、協仲溪、札什溪、曲隆溪、折布林溪、南木溪、聶當溪、朗如溪、蚌堆溪、札溪、隆巴溪、昌谷溪等28宗溪。
1960年設拉薩市,原屬絳曲基巧的當雄、達木曲柯爾、白倉溪、達波錯斯(色)、旁多溪劃入拉薩市。將折布林溪、洛麥溪、朗如溪、蔡溪、曲隆溪、札什溪並入拉薩市區;以林周宗與旁多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合並設林周縣(駐松盤);以當雄與羊八井郭巴、寧中郭巴、納木湖郭巴等合並設當雄縣;以達孜宗與德慶宗、蚌堆溪合並設達孜縣(駐德慶村);以墨竹工卡宗設墨竹工卡縣(駐塔巴村);以曲水宗與色溪、南木溪、協仲溪、聶當溪合並設曲水縣(駐雪村);以尼木門喀溪與麻江郭巴合並設尼木縣(駐塔榮);以堆龍德慶宗與列烏溪、東嘎宗合並設堆龍德慶縣(駐朗嘎)。拉薩市共轄當雄(駐當曲卡)、尼木、曲水、堆龍德慶、達孜、林周、墨竹工卡等7縣。
1964年原林芝專區所屬林芝(駐尼池村)、米林(駐東多村)、工布江達(駐介德)、墨脫4縣劃入拉薩市領導。墨竹工卡縣遷駐工卡;林芝縣遷駐普拉。拉薩市轄11縣。
1975年林周縣由松盤遷駐旁多。
1977年拉薩市轄林周(駐旁多)、當雄(駐當曲卡)、墨竹工卡(駐工卡)、尼木(駐塔榮)、米林(駐東多村)、墨脫、達孜(駐德慶)、曲水(駐雪村)、堆龍德慶(駐朗嘎)、林芝(駐普拉)、工布江達等11縣。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拉薩市轄1個市轄區、7個縣,分別是城關區、林周縣、當雄縣、尼木縣、曲水縣、堆龍德慶縣、達孜縣、墨竹工卡縣。

8. 求一些西藏地區的故事和歷史傳說

嘎達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姓莫勒特圖,本名那達木德,又名業喜,漢名孟青山,蒙古族,內蒙古哲里木盟(今通遼市)達爾罕旗(今科爾沁左翼中旗)塔木扎蘭屯人。「嘎達」(同東北話「老嘎達」)蒙古語中意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職,即札薩克達爾罕親王那木濟勒色楞的總兵。
嘎達梅林讀過幾年私塾,通蒙漢文。歷任旗衛隊章京、昆都、扎蘭、梅林等職。
從清朝末期開始,為鞏固邊疆外防沙皇俄國進一步侵略,中央政府開始逐漸在蒙旗開墾土地,漢族民眾被遷入成為佃農。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2月,民國政府內務、農商、財政等部及蒙藏事務局聯合制定《禁止私放蒙荒通則》和《墾辟蒙荒獎勵辦法》,准備大興蒙墾。從1916年,奉系軍閥張作霖開始大量放墾。放墾戍邊增強了邊防,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但也損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從1904年的白音大賚起義開始,抗墾起義此起彼伏。
張作霖與常住奉天(沈陽)的那木濟勒色楞王爺商定開墾該旗的大片草原為農耕地,到1928年達爾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墾,牧場縮小,牧民被迫背井離鄉,引起當地牧民的不滿。嘎達梅林多次到墾務局反對開墾,被免職。
1929年初,「東北易幟」後不久,張學良繼續開墾蒙旗土地的計劃。嘎達梅林等人發起「獨貴龍」運動,即所有情願的人在紙上圍著一個圓圈簽名以隱藏領頭人,去沈陽向那木濟勒色楞請願。7月26日請願代表色仁尼瑪、趙舍旺、僧格嘎如布和嘎達梅林被捕,被押回本旗投入監牢。11月13日夜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其其格夥同一些人劫牢反獄,將嘎達梅林救出。於是嘎達梅林組織起義,領導了一支700多人的抗墾軍隊,提出了「打倒測量局,不許搶掠民財」的口號,襲擊墾務局和墾荒軍,驅逐測量隊,轉戰於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帶。
張學良命張海鵬部一個騎兵團和湯玉麟屬下東北騎兵第17旅李守信團出兵圍剿。1931年4月5日,抗墾隊伍在今通遼北舍伯勒圖附近新開河(今烏力吉木仁河)畔的紅格爾敖包屯渡口,准備渡河南去時,被包圍殲滅,嘎達梅林戰死。李守信割下了嘎達梅林的頭,回開魯送給崔興武旅長,崔興武用木匣包裝送湯玉麟。湯玉麟又交給了達爾罕親王,並在旗內懸掛示眾。後來在烏力吉木倫河邊民眾修建了梅林廟。
五個月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入關內,牧墾草原的計劃沒有得以繼續實施。
嘎達梅林的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張學良的牧墾草原的計劃被延遲。
嘎達梅林的起義是為了保護蒙古牧民的利益,而放墾對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對環境的破壞。由於短視和無知,人們對草原的放墾並未因嘎達梅林的起義而停止。光科爾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為「科爾沁沙地」,是西遼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屬正在發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風蝕沙地半固定狀態為主。目前科爾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發展,總面積8000萬畝,是中國最大的沙地。嘎達梅林犧牲的烏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變成一條沙溝。河早已斷流,四周也是一片片沙化的農田和一座座沙包、沙坨子。有關當局者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轉,當前尚無明顯成效。
另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家林業局最新監測,科爾沁沙地每年綠化面積大於沙化面積約75萬畝。

嘎達梅林大事年表

1929年發起「獨貴龍」運動;
1929年7月26日去沈陽請願時被捕,被押回本旗投入監牢;
1929年11月13日劫牢反獄;
出獄後組織起義;
1931年4月5日被張學良部殺害。

關於哈達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說是漢朝張騫出至今。還有—種說法,說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後帶回西藏的,當時帛上有萬里長城圖案和「吉祥如意」字樣。後來人們又對哈達的由來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釋,說它是仙女身上的飄帶,並以它的潔白象徵聖潔和至高無上。

喝酥油茶:在西藏,在每個藏胞家庭,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酥油。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以前,牧民提煉酥油的方法比較特殊.先將奶計加熱,然後倒入一種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徑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浮起一層湖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現在,許多地方逐漸使用奶油分離機提煉酥油。一般來說,一頭母牛每天可產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眾平日喜歡喝酥油條。製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洛」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後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隻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現在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榮,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一口,並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一日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你就擺著;客人准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里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

風俗禁忌: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坐,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不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吃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麵。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麵,與我國北方的炒麵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

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麵,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麵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麵壓人茶水中;待炒麵、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裡送。藏族群眾吃飯——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由於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游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一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裡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里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有時,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裡,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斗,斗內放滿青棵,糟極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棵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撤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西行約3000公里,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公元七世紀初,中原地區經過數年的戰爭,李淵(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於618年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部落產生了強烈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紛紛與唐朝修好,或稱臣內附,或納貢請封,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

而在這個時候,一代英主松贊干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並,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系。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 向唐皇求親。公元641元,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眾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關祿東贊出使長安的傳說,以及他運用聰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設的一道道難題,終於為松贊干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故事中有許多記載。

松贊干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干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里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谷里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閑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術。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捨。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帳房遺址,把她的足跡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 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里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穀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產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系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 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後,遣使入蕃告哀,並授松贊干布「駙馬都尉」,封他為「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派專使往長安弔祭太宗,獻金十五種供於昭陵(唐太宗墓),並上書唐高宗,表示對唐朝新君的祝賀和支持。唐高宗又晉封松贊干布為「王」,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獎。

松贊干布雄才大略,統一西藏,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族與漢族的親密關系,為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這一切不僅被載入史冊,也深深銘刻在漢藏人民心中。

9. 關於拉薩都有哪些歷史故事

拉薩,自古就被稱為「太陽之城」,坐落於布拉馬普特拉河一條支流的河回谷。拉薩答城的出現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當時的統治者松贊干布將自己的都城由雅礱河谷遷往現在的拉薩城所在地,並且在瑪布日山(即紅山)建立了自己的王宮,以示西藏王國的統一。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松贊干布與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公主成親。

10. 西藏有什麼風土人情有哪些歷史故事和傳說

西藏的風土人情
西藏的風土人情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在西藏,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據說,藏民進了寺廟大門,先獻一條哈達,然後參拜佛像,到各殿參觀,隨坐,到離別時,還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後邊放一條哈達,表示我人雖離去,但我的心還留在這里。
藏族是一個十分講究禮儀的民族。民風純朴,禮讓謙恭、尊老愛幼、誠信無欺是自古傳下來的純良禮俗。敦煌古藏文文獻中,在記述吐蕃歷史上第一代贊普從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時這樣描繪了藏地和民風:「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臟,雪山一切河流之源頭,山高土潔,地域美好,人知為善,心生英勇,風俗純良……以彎腰表致敬,以頂足為禮,對上等人用敬語說話……」。
藏族人死後,依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而採用不同葬法,常見的共有五種: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一般人採用天葬。
天葬:人死了以後,邀請自然界的鳥類來啄食屍體的「天葬」,是西藏藏族人民的古老風俗。
山腰上築有幾個石台,幾個藏胞,把屍體放在山坡的一個石台上,死者的家屬在不遠的地方燒著酥油茶。

閱讀全文

與西藏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