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島市的簡單介紹
青島,世界性區域貿易中心,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濱海旅遊度假勝地,國際著名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位於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青島是副省級城市和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青島是我國舉辦大型賽事和國際盛會最多的大都市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2009年濟南全運會分賽場均設於青島,2013、2014年連續兩屆世界盃帆船賽、2014年世界園藝博特產
青島啤酒、嶗山石、嶗山綠茶、嶗山拳頭菜、膠南西施舌、膠南海青茶、膠州大白菜、膠州灣雜色蛤、紅島蛤蜊、大澤山葡萄、馬家溝芹菜、膠州里岔黑豬。[1]
覽會也將在青島舉辦。青島
魅麗青島城(40張)
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歷史風貌保護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嶗山風景名勝區、青島海濱風景區。山東省近300處優秀歷史建築中,青島佔131處。青島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有重點名人故居85處,已列入保護目錄26處。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墨馬山石林。
日前,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准市北區葡萄酒博物館和膠州少海風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另外,市南區駱駝祥子博物館和劈柴院、四方區民俗館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㈡ 青島的地名來歷
】「青島」這個名稱,原來指的就是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之名的出現,就現在已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即墨縣令許鋌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鄉土,主持過《即墨縣志》的編纂。可以說,許鋌是第一個全面了解青島的人。盡管青島在當時,還僅有一個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於青島灣畔的一座小島「青島」,亦被許鋌所提及。
在許鋌編撰的《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關青島之名有這樣一段記述:「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顏武。」這里說的「青」,即是指青島,也就是現在的小青島。在許鋌的眼裡,小小的一個青島,不僅可以設防,抵禦倭寇的侵擾,而且還是可供人居的地方。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小青島最初還是主要用於軍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許鋌所此時所提及的「青島」,是浮山千戶所管轄的一個可以駐軍的小島。而在這個島的對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後宮,也已在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還可以追尋到天後宮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來闢建青島村的時代。
據編修於1924年的《胡氏族譜》記載:「吾族相傳自明永樂初年由雲南遷居即墨,世居青島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餘載」。這就是說,在天後宮還沒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經從雲南遷居在現迎賓館一帶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島村」。只是到了後來,村民繁衍愈眾,原來的村址已不能容納,故又分出一支來,搬遷到了現在的湖南路和廣西路一帶。這樣,原先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上青島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下青島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這就基本上給了我們一個清晰脈絡,即「先有青島,後有青島村,最後才有天後宮」。因為我們已知,青島附近的一些島嶼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名稱。估計「青島」之名,最晚也不能晚於明初。後來,胡姓族人從雲南來了,他們除以青島灣里這座小島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還將附近東面的一座山嶺,命名為「青島山」。來青島之後,他們「可樵可漁」,在這里建了一座「媽祖廟」,這就是後來的天後宮。到了天後宮建成的1467年,青島灣一帶就成了整個青島地區最大的漁貨碼頭,被稱之為「青島口」。等有了這么多冠以「青島」之名的地名之後,原先的「青島」就被俗呼為「小青島」了。
而另一個被稱做「青島」的小島,位於今即墨市田橫島的東北方,又名「三平島」。這個小島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縣志》中有過記載,但因與「青島」重名,故自20世紀初之後,便多稱為「三平島」。而這個「青島」,也就慢慢地沒有人叫了。
那麼,什麼時候才將「青島」作為青島地區的總稱呢?現在有資料記載的,就是天後宮內的一塊刻於清同治年間的《募建戲樓碑記》的石碑。此碑文記載:「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餘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雲集而至。」在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島」一詞,已不是一個島、一個村、一座山和一個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島地區的總稱。對於碑中之「青島開創」和「百有餘年」的斷語,時間當在清乾隆年間,這應該是青島的「開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歷史。
㈢ 青島歷史
古代
今青島市所在地區在舊石器時代為溫帶森林,有大量生物生息繁衍,今有大量化石出土。在新石器時代,東夷父系氏族先民在此從事農耕生產活動,進而發展出狩獵、畜牧及海洋捕撈,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龍山[注 3]和岳石文化[注 4]。夏朝時,此地居民多為萊夷;商朝時,系萊國領地;西周時期,分屬萊、夷、莒、介等封國。春秋初期,系介、夷、萊等國屬地。前567年齊國滅萊國,今青島市多歸於齊國。齊國為防備外國侵犯,在其南部邊境修築了千里長城,遺址今日尚存。戰國時期,即墨成為齊國五都之一;琅琊[注 5]是重要海港城邑;前476年,齊吳兩國在此海域發生中國史上首次海戰。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台,派遣徐福東渡朝鮮、日本。曾為膠東王的劉徹即位漢武帝,多次巡幸琅琊、不其(音Bùjī,今城陽區),先後派人入海求仙。前70年,河南郡以東49郡國發生大地震,死6000餘人,琅琊城郭、琅琊台、秦漢行宮、宗廟、港口全部毀壞;自此,琅琊衰敗,郡治外遷。
公元623年,膠西縣並入高密縣,置板橋鎮,該鎮商船往來頻繁,有著與東亞、南亞、西亞等地區的廣泛貿易,成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對高麗用兵的軍需轉運站,經濟和軍事地位十分重要。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政權更替頻繁,板橋鎮及其周邊地區趨於蕭條。宋朝時,經濟又繁榮起來,對外貿易發展較快。後因宋遼對峙,登州、萊州港封閉,板橋鎮成為北方唯一海上對外聯系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臨海軍設置於此。板橋鎮在對與高麗和日本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大作用。其後宋金交惡,板橋鎮的貿易受到威脅,經濟趨弱。1142年,宋金協定設置海上貿易唯一的膠西榷場以互市互易,其下設置板橋鎮、張倉鎮等分榷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開鑿膠萊運河,歷時2年修通了這條世界最早的地峽運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設置膠州、平度州。1372年,為防禦倭寇,在今靈山灣畔設立靈山衛,轄膠州所、夏河寨所、靈山衛本所;1374年,衛所官兵擊退倭寇並追至琉球,有力打擊了外來侵擾。1402年,在今即墨東部沿海設立鰲山衛,轄浮山所、雄崖所。1537年,朝廷疏浚膠萊運河,並開鑿馬濠運河,縮短了航程700餘里,促進了航運和商貿發展。
建置初期
1734至1735年,靈山衛和鰲山衛被裁撤,但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為清軍駐泊之地。1859年,青島口設立厘稅局分局。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島地區設立9個東海關分關、分卡或代辦處,監管進出港船舶和貿易稅收等事物,青島口街市逐步繁榮起來。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愈占膠州灣,清政府急令口岸戒嚴調兵200人駐防青島口,事後隨即撤走。1891年,清政府決定在膠州設防,修建了供海軍碼頭使用的木橋,即今日前海棧橋的前身;當年6月14日,清政府內閣頒發上諭,批准膠州設防,後被確定為青島城市建置的開始。1892年,登州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總兵率部參戰,膠澳防務停滯。1895年末,總兵回防膠澳,繼續修建防務工程,並修通了至膠州的大路,青島口發展成為港口重鎮和海防要地。
1896年,俄國太平洋艦隊借口越冬,駐泊膠州灣,試圖建立海軍基地,終未果;同年12月,德國正式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膠州灣被拒。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出兵在青島灣登陸,並將其佔領。1898年3月6日,中德兩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租借膠澳及其周邊地區99年,建自由港、築山東鐵路,此舉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開創了先例。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將在租借地內新建的市區設租借地首府,命名為「青島」;當月,中國劃界委員於希傑、彭虞孫與德方勘界委員羅紳達訂立潮平合同和邊界合同,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正式誕生。政府高價收購並拆除原來的中國村落,斥巨資按照其都市計畫新建了一個完全德式風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當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和建築風貌的基調。
民國大陸時期[編輯]
辛亥革命後,前清皇室貴族、舊臣高官遷居青島,在此策劃並實施了癸丑復辟和丁巳復辟,但均遭失敗。1914年夏,日英聯軍對德國宣戰,德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無暇東顧。於是,聯軍乘勢於11月7日攻佔膠州灣租借地,其後日本通過《二十一條》對膠州灣地區(日本稱「膠州灣租借地」)進行軍事統治,其勢力范圍承襲原租借條約規定的德租境域。設置了隸屬於天皇的守備軍司令部。數萬日本人移民青島,並在青島投資,青島開始成為中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1919年1月,巴黎和會承認日本在膠州灣地區的權益,引發五四運動,學生要求「還我青島」[參 6]。
1922年2月4日的華盛頓會議上中日兩國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年12月10日,中國正式收回膠澳租借地,設立中央政府直轄的膠澳商埠督辦公署(下轄膠澳商埠局),隨後頒布《青島市施行市自治制令》擬成立青島特別市,使青島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國家以法令形式宣布設市的城市,但由於軍閥混戰和高層意見不一導致自治令延遲公布。1925年,張宗昌擅自將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撤銷,將膠澳商埠局改由山東公署管轄。192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青島接收專員公署接管膠澳商埠;7月2日,青島特別市政府正式成立,由中央政府行政院直轄[參 7],成為抗戰以前中華民國的五個院轄市之一。1930年,改稱青島市,建制不變。
1938年1月10日,日本以1937年德縣路事件為由第二次侵佔青島市,成立青島市治安維持會,轄於中華人民臨時政府,後於1939年1月設立青島特別市公署。1939年6月,為實施青島都市計畫,將即墨縣、膠縣劃歸青島市,稱為「大青島市」,1940年進行統計,青島市陸域面積達6052.39平方千米。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恢復了之前的境域。1946年,全市劃分為台東、台西、市南、市北4個區和四滄、李村、嶗東、嶗西、夏庄、浮山、陰島、薛家島等8個鄉區。1947年,隨著中華民國海軍官校的遷至,青島成為中華民國海軍的重要基地;年末全市陸海面積為1377平方千米。1949年,因山東省省會濟南市被解放軍佔領,山東省政府遷播寄置於青島市;6月,受國共內戰形勢影響,國民政府第11綏靖區部隊奉命撤離青島。
共和國當代
1949年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青島市區,青島市被降為地級市,歸屬山東省管轄,境域大幅縮小。1950年,韓戰爆發後,青島開展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教育,派出志願赴朝醫療隊、慰問團開赴前線服務,市民集資捐獻飛機、大炮,捐獻物資款項處於全國前列。1950年代中期,中央決定重建教育體系,期間青島沒有高校新建,而是部分高校撤並或外遷,給青島的教育和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文化大革命時期,青島市先後組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或支援邊疆,截至1981年,人數達到12萬之多,為周邊地區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8年12月23日,膠南縣、膠縣、即墨縣劃歸青島市。1983年8月30日,平度縣和萊西縣劃歸青島市。1984年改革開放伊始,青島市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開始恢復發展。1985年,為解決青島市自1970年代起發生的嚴重供水危機,引黃濟青工程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准,工程翌年開工,1989年的通水使青島市結束了居民限時限量供水、工農業停產或半停產的歷史。1986年10月15日,國務院批准青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1990年12月,原市郊6縣全部撤縣建市(區),青島成為全國第一個兩級市城市群。1992年,市政府決定開發東部,市級行政中心隨即東移,東部新城區開始建設。1994年,青島市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2001年3月,市政府決策經濟重心向西海岸轉移。2007年11月,市委正式提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構想,將青島這個與膠州灣相伴而生的城市,打造成真正的「環灣都市」,以推動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2008年8月和9月,青島作為北京的夥伴城市,舉行了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帆船比賽。2009年4月23日,慶祝人民海軍成立60周年海上閱兵在黃海青島浮山灣海域舉行。同年9月,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會員大會原則決定青島舉辦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11月,青島簽訂《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權確認書》,世園會的承辦工作正式啟動。11月30日,青島地鐵奠基,青島22年的地鐵夢想正式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2010年7月1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中國商務部與德國經濟和技術部簽署了《關於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態園的諒解備忘錄》,雙方確定支持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合作建立中德生態園。2011年6月30日,青島膠州灣大橋和青島膠州灣隧道建成通車,結束了膠州灣兩岸「青黃不接」的歷史。2012年3月17日,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建設在青島奠基,闊別青島54年的山東大學終將於2014年再度落戶青島
㈣ 有關青島的資料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是全國70個大中城市之一,全國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61.56萬人,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萬人;五市(縣級)485.3萬人。
名稱的由來
「青島」這個名稱,原指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之名的出現,就現在已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即墨縣令許鋌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鄉土,主持過《即墨縣志》的編纂。可以說,許鋌是第一個全面了解青島的人。盡管青島在當時,還僅有一個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於青島灣畔的一座小島「青島」,亦被許鋌所提及。
在許鋌編撰的《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關青島之名有這樣一段記述:「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顏武。」這里說的「青」,即是指青島,也就是現在的小青島。在許鋌的眼裡,小小的一個青島,不僅可以設防,抵禦倭寇的侵擾,而且還是可供人居的地方。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小青島最初還是主要用於軍事目的。
夜景需要指出的是,許鋌所此時所提及的「青島」,是浮山千戶所管轄的一個可以駐軍的小島。而在這個島的對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後宮,也已在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還可以追尋到天後宮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來闢建青島村的時代。
據編修於1924年的《胡氏族譜》記載:「吾族相傳自明永樂初年由雲南遷居即墨,世居青島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餘載」。這就是說,在天後宮還沒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經從雲南遷居在現迎賓館一帶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島村」。只是到了後來,村民繁衍愈眾,原來的村址已不能容納,故又分出一支來,搬遷到了現在的湖南路和廣西路一帶。這樣,原先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上青島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下青島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這就基本上給了我們一個清晰脈絡,即「先有青島,後有青島村,最後才有天後宮」。因為我們已知,青島附近的一些島嶼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名稱。估計「青島」之名,最晚也不能晚於明初。後來,胡姓族人從雲南來了,他們除以青島灣里這座小島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還將附近東面的一座山嶺,命名為「青島山」。來青島之後,他們「可樵可漁」,在這里建了一座「媽祖廟」,這就是後來的天後宮。到了天後宮建成的1467年,青島灣一帶就成了整個青島地區最大的漁貨碼頭,被稱之為「青島口」。等有了這么多冠以「青島」之名的地名之後,原先的「青島」就被俗呼為「小青島」了。
而另一個被稱做「青島」的小島,位於今即墨市田橫島的東北方,又名「三平島」。這個小島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縣志》中有過記載,但因與「青島」重名,故自20世紀初之後,便多稱為「三平島」。而這個「青島」,也就慢慢地沒有人叫了。
那麼,什麼時候才將「青島」作為青島地區的總稱呢?現在有資料記載的,就是天後宮內的一塊刻於清同治年間的《募建戲樓碑記》的石碑。此碑文記載:「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餘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雲集而至。」在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島」一詞,已不是一個島、一個村、一座山和一個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島地區的總稱。對於碑中之「青島開創」和「百有餘年」的斷語,時間當在清乾隆年間,這應該是青島的「開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歷史。
㈤ 青島的人文地理
地理與歷史
中國東部重要的海濱城市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勝地。
青島是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和中國十佳商務城市,獲得「企業家滿意獎」。
青島是首批全國文明城市。
青島是全國兩個「中國品牌之都」之一。
青島是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
青島榮獲2005年「公眾最嚮往的中國城市」第一名。
青島是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帆船比賽舉辦城市,是中國的「帆船之都」。
青島是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8個國際會議城市之一。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外貿口岸之一。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青島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全市海岸線(含所屬海島岸線)總長為870公里,其中大陸岸線730公里,佔山東省岸線的1/4。海岸曲折,岬灣相間。青島現轄七區五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總人口740.9萬,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265.43萬人。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但無嚴寒。
歷史沿革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登臨現位於青島膠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是為青島建置的開始。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強占青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1月,日本侵佔青島,取代德國對青島進行軍事殖民統治。191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便是以「收回青島」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1929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1986年青島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相當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經濟與發展
青島經過20餘年的改革開放和不斷進行的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已形成了電子通訊、信息家電、化工橡膠、飲料食品、汽車船舶、服裝服飾六大支柱產業。初步核算,2005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GDP)2695.5 億元,增長 16.9 %,為1994年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4.64 億元,增長 0.4 %;第二產業增加值1399.75 億元,增長20 %;第三產業增加值1121.11 億元,增長16 %。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為6.5:51.9:41.6 。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0 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 4位。
2005年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6.34 億元,增長 35.1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 203.06 億元,增長23.4 %。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城鄉消費品市場態勢活躍。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 800 億大關,達 865.91 億元,增長15.8 %。2005年,青島地區(含中央、省公司)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30.22 億美元,增長22.4 %,其中,出口額 194.22 億美元,增長 23.1 %,進口額136 億美元,增長21.4 %。
2005年共批准利用外資項目2530 項,增長4.4 %,合同外資 95.45 億美元,增長42.1 %。外商直接投資 36.56 億美元,增長 13.1 %。
青島與192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截至2005年末,共有 77 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青島投資 142個項目。
青島農業資源豐富,盛產糧油、林果、畜牧、水產品,平度大澤山葡萄飲譽海內外。青島海區港灣眾多,灘塗廣闊,土質肥沃,餌料豐富,有多種水生物棲息繁衍,如鯛魚、黃魚、鱸魚、鮑魚、牡蠣、寨魚及對蝦、干貝、海參、螃蟹、海螺等。
2005年主要農畜產品產量(萬噸)
糧食 315.02
其中:小麥 153.55
玉米 147.86
花生 50.39
蔬菜 579.21
水果 73.73
肉類 81.94
其中:豬肉 28.07
禽肉 45.55
牛、羊奶 50.82
禽蛋 38.63
青島作為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憑借其公平的市場秩序、良好的社會治安、舒適的生活條件、高效的政府工作、完備的基礎設施和有保障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等良好的投資生活環境,榮獲「企業家滿意獎」。
青島擁有一批中國知名企業,如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島鋼鐵控股集團、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瑪集團、頤中煙草(集團)、雙星集團、青島廣源發集團、利群集團、青島港(集團)、青島建設集團、山東綺麗集團等。青島啤酒已經擁有百年的生產歷史;海爾集團是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的企業,2005年實現全球營業額達1039億元人民幣;海信集團、雙星集團、澳柯瑪集團等均已成為中國的名牌企業。
青島,榮獲「中國品牌之都」的稱號,擁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百強品牌——海爾,另擁有中國名牌產品44種,中國馳名商標15個,有5家企業獲得國家質量管理獎。
青島市擁有正在快速成長的金融保險業。至2005年末,全市金融從業人員 3.5 萬多人。全市共有銀行類中資金融機構20 家,營業性機構及儲蓄網點1180 個;銀行類外資金融機構 9家,其中經營性機構 6 家,代表處3 家;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和財務公司各1家。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849.24 億元,比年初增加 428.15 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232.8 億元,比年初增加319.06 億元。全市共有法人證券公司1 家,證券營業部 39 家,證券服務部 3家;期貨經紀公司 2家,期貨經紀營業部 5 家。境內上市公司10 家(發行股票 11 只),境外上市公司 2 家; 12 家上市公司已累計融資 124 億元,股票基金交易額 563.6 億元;
全市共有內資保險分公司 18 家,保險支公司(營業部)64 家,營銷服務部 82 家;保險經紀公司 21 家,保險代理公司 45 家,保險公估公司 12 家,外資保險分公司2家、代表處3 家。全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9.57 億元,比上年增長 4.2 %。
青島擁有25個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管理機構,全國重點綜合性海洋高等學府——中國海洋大學就設在這里;擁有中國國內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是一座集海洋科研、國際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東方海洋科學城。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0位。
精心打造「融才、融智、融資」高效融合的引智模式,引智助航作用顯得獨具特色。近兩年來,共實施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119項,引進各類外國專家237人次,組織出國(境)培訓298人次。截至2005年底,青島高校軟控有限公司和青島天人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分別被授予國家級引智示範基地,我市還有省級引智示範基地3個,市級工業引智示範基地6個;共有5位外國專家獲得國家「友誼獎」,6位專家獲得山東省「齊魯友誼獎」,90位專家獲得青島「琴島獎」。連續舉辦了4屆的中國青島·國際化人才創業項目洽談會通過招才引智促進招商引資,加快構築國際化人才創業「人才(融才)-項目(融智)-資金(融資)」高效融合的創業機制,累計達成合作意向989份,正式簽訂合同116個,其中,招商項目14個、外方投資總額9085萬美元。
國家級重點發展區域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地處黃海之濱、膠州灣西海岸,背依環渤海經濟圈,是構建「大青島」戰略的核心區域和極具發展潛力的投資熱土。
開發區建區以來,遵循國際慣例,科學規劃,高標准建設區域環境,累計投資近300億元人民幣,建成了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體系。位於區內的世界億噸大港前灣新港,擁有中國目前最大的現代化集裝箱深水碼頭,100多條遠洋航線連通世界各地。
開發區著力營造適合現代人工作、生活的優美環境,目前全區綠化覆蓋率達44%,人均公共綠地32平方米。先後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稱號,2004年成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5年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示範區驗收。
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國內外投資商關注的目光。截至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累計總投資90多億美元。有3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在這里投資興辦了50多個項目。
圍繞建設青島新型工業化中心區,開發區立足自身優勢,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初步形成了家電電子、石化、機械製造、新材料、倉儲物流、高新技術等「六大產業集群」,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皆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在商務部最新組織的對54個國家級開發區的投資環境綜合評價中,青島開發區綜合經濟實力、投資環境綜合評價總指數進入全國前4強,在分類指標中,其社會及環境狀況指數列全國第1位,人力資源、供給水平和技術創新環境指數均列全國前3位。
青島開發區作為青島新興的旅遊勝地,氣候宜人,自然風光旖旎。美麗無比的海濱景色和嫵媚秀麗的山水景觀,令人流連忘返。薛家島省級旅遊度假區擁有迷人的海濱風光和金沙灘、銀沙灘、連三島、竹岔島等名勝景點,這里以影視文化傳媒產業為主題的綜合旅遊開發已經正式啟動。
青島保稅區
青島保稅區於1992年11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1993年3月29日通過海關總署等部委驗收正式運營,是沿黃流域唯一的保稅區,具有「境內關外」特性,實行「免證、免稅、保稅」的特殊政策,主要開發培育國際物流、國際采購、國際商展、國際貿易、出口加工、保稅倉儲等功能。
2000年以來,青島保稅區不斷創新機制,全面推行以人為本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建成「投資無費區」和「全程免費代理服務區」,在全國15個保稅區中率先取得ISO9001和ISO14001雙認證。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從全國保稅區的末位邁入先進行列,已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3400家企業入區經營,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4個。
2005年,青島保稅區以國務院批復青島開展「區港聯動」試點為契機,創建實施「區區聯動」發展新模式,建設以國際交易市場為主體的橡膠、礦權、礦產、棉花、紙漿、建材等綜合市場產業體系,全面發揮經濟輻射及對外開放示範帶動作用;2005年11月11日,「區港聯動」試點--青島保稅物流園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封關運營,青島保稅區邁出了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的堅實一步。未來的青島保稅區將以區港聯動為主體,以口岸國際物流為核心,以出口加工與國際商展及市場體系建設為推動力,發展形成國際物流中心、國際商展中心、國際市場交易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心,爭取設立保稅港,加快向自由貿易港區邁進,建成沿黃流域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5月,同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2000年成為首批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之一;2001年被評為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2年通過了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的認定;2003年榮獲國家科技部「實施火炬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先進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的榮譽稱號;創業服務中心通過了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的認定、軟體園通過了「國家863軟體孵化器」的認定,2004年創業服務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優秀創業服務中心;2005年國家通信產業園、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落戶該區。
青島高新區遵循「差異競爭、錯位發展」的原則,確立了以軟體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和海洋生物醫葯產業為產業重點,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向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吸引聚集了海爾、朗訊、海克斯康、清華紫光、山東東軟、愛立信浪潮、健特生物、澳海生物、黃海制葯、金谷鎂業、帝科液晶、漢纜集團等一批骨幹企業。新引進了朗訊全球技術支援中心、卡特比勒中國研發中心、IBM軟體測評中心、地恩地研發中試生產基地、高校軟控研發中心、中船重工725所等39個大企業研發中心,加上入駐該區的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國家海洋局一所等大學院所,青島高新區已成為青島市科技資源較集中、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創業環境較好的區域。
青島高新區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一方面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先後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加強了與法國布雷斯特高科技園、韓國京畿道科技園等國際高科技園區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不斷優化區域創新創業環境,建成了創業大廈、科技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生命科學院、軟體園等綜合性和專業性孵化器8個,總孵化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初步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創新創業體系。
青島出口加工區
青島出口加工區地處青島市對外開放前沿陣地的城陽區。城陽區是青島市的航空和陸路交通樞紐、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外貿出口加工基地,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科技進步示範區和新材料產業基地。
青島出口加工區於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12月通過海關總署等8部委聯合驗收,核心區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精密機械、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細化工等「大、高、外」項目。該加工區實行「境內關外」的特殊政策,採用「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貨物通關方便、快捷,非常適合「大進大出、快進快出」外向型加工企業來區內發展。
青島加工區成立以來,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推進開發建設,已完成投資8億元,基礎設施配套達到「九通一平」,建成標准廠房10萬平方米,引進了美國泰科電子、德國斯蒂爾動力工具等一批大項目。2005年,青島出口加工區招商引資規模達3億美元,在全國13個同批次加工區中列第2位,在全國57個出口加工區中位居前列,開工投產企業10餘家。
著眼於發揮青島出口加工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青島市「三點布局」城市框架中紅島組團的發展,城陽區依託出口加工區核心區規劃設立了配套產業區、輻射帶動區和生活服務區,實行四位一體、配套聯動、重點突破、全面啟動的開發模式,力爭用3—5年的時間將其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出口加工區,逐步建設成為環膠州灣產業帶、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核心區域和承載世界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青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
青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於1999年3月經國家商務部(原外經貿部)、農業部、國務院台辦批准成立,是全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唯一設在縣級的試驗區。
試驗區總面積3166平方公里,試驗區中心區規劃面積22.4平方公里,加工區處於青島市「1小時經濟圈」以內,距青島流亭國際機場30公里,距青島前灣港70公里,距膠濟鐵路10公里,青島—銀川高速公路、同江—三亞高速公路在區內設有出入口,交通四通八達。
試驗區堅持以出口食品加工為方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引進國內外糧油、果品、蔬菜、畜牧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為重點,形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聚集地和先進技術成果的吸納、消化中心。區內規劃設立了食品加工區、綜合工業區兩大分區。其中綜合工業區設有電子工程、紡織服裝、機械製造、生物工程等項目區,適宜各類項目入駐。
設區以來,試驗區已投入資金2.6億元,完善了9.8平方公里中心啟動區的道路、給水、排污、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有22萬伏變電站和日處理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具備了承接各類項目的能力。目前,已有來自韓國、日本、美國、比利時,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各地的客商,在區內投資項目60餘個,合同利用外資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億美元,利用內資6.6億元。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生物技術、機械電子、傢具製造等產業初具特色。
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島市設立6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即環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即墨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萊西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度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6個開發區設施建設基本配套,優美的投資環境,便利的交通,吸引了眾多外商前來投資辦廠。
交通與通信
青島港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國沿黃流域和環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國際貿易口岸和海上運輸樞紐,擁有集裝箱、礦石、原油和煤炭碼頭,有通往450多個港口的97條國際航線,每月有419個國際航班發往世界各地。2005年,青島港全年吞吐量突破1.8億噸大關,達到1.87億噸,列中國第五位。其中,礦石吞吐量640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進口原油吞吐量238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外貿吞吐量1.4億噸,列中國第二位;集裝箱吞吐量突破600萬標准箱,達到631萬標准箱,列中國第三位,繼續保持世界15強之列;口岸外向度75%,列中國第一位。
青島航空運輸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555萬人次,增長15.43%;航空貨郵吞吐量12.3萬噸,增長18.1 %。已開通直航東京、大阪、福岡、漢城、釜山、大邱、巴黎(經上海)、歐洲7國(經北京)、新加坡、曼谷以及香港、澳門等19條國際(地區)客貨航線,法蘭克福航班即將開通。開通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50個主要城市的航線,每周610個航班。
青島公路交通十分發達,迄今為止,青島市已建成濟青、膠州灣、西流、西流、夏雙、濰萊、同三、青銀、206國道、前灣港疏港等9條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525公里,佔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的六十分之一,佔全省六分之一。目前,青島市高速公路數量、長度、密度和高速公路在所有公路中所佔比重等指標均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一,並已初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濱海公路是青島交通體系的主骨架之一,該工程北起青島即墨市豐城栲栳大壩東端,經即墨市、嶗山區、市南區、黃島區、膠南市,止於膠南市泊里鎮柳樹底村附近的204國道處。濱海公路總里程約169公里,工程總投資約37億元,工期2年,計劃2006年底建成通車。
青島郵電通信業務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7.02 億元,增長 32.4 %。網路信息技術不斷普及和提高,2005年互聯網用戶累計達84.3 萬戶,增長27.7 %,使用時長達到275.6億分鍾。通訊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320.16萬門,增長6.28 %;市話用戶達到 227.48 萬戶,行動電話發展到 383.64 萬戶。
\
旅遊與觀光
青島是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海外遊客入出中國的主要口岸。
青島三面環海、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加上特殊的歷史積淀,使青島早在20世紀初期就成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旖旎壯美的海濱風景線,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嶗山,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景,具有典型歐陸風格的多國建築,濃縮近現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現代化的度假、會展條件,使青島這座中西合璧,山、海、城相融相擁的城市,成為中國最優美的海濱風景帶和海內外著名的度假、休閑、觀光、商務、會展目的地。
歷史文化與歐陸風情保護區
掩映於秀麗風光之中的眾多文化遺產,承載著百年青島的風雨滄桑和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豐富內涵。多元化的城市歷史文化積淀,保存完整的百年老街、歐式別墅區,充滿海情、海韻和浪漫色彩的多處海灣、沙灘、海水浴場,形成了獨特的歐陸風情區。
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形成歐陸風韻的城市風貌。代表性的建築有原德國總督官邸、提督樓、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八大關別墅區等。每一座建築,都寫著一段歷史,演繹一出故事,很多中外影視片都在這里拍攝過。春秋冬夏,成雙成對身著婚紗禮服的新婚夫婦倘佯在八大關和海濱步行道,攝影留念,立下他們的「海誓山盟」,留下他們浪漫溫馨的蜜月回味。
日新月異的東部都市觀光區
東部新城區是青島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青島市市級機關大樓,新城區的標志性建築——五月的風,以及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場地,都在這片區域。橫貫東西的旅遊觀光的濱海步行道、東海路、香港路和澳門路,串起匯泉廣場、中華文明雕塑一條街、五四廣場、音樂廣場、雕塑園等一系列景點,構築成一幅美麗的海濱都市旅遊景觀。
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
錯落有致的度假別墅群,沙細坡緩的海濱浴場,海濱雕塑園、海豚表演館、國際啤酒城、高爾夫球場、國際會展中心、文化博覽中心、世紀廣場、體育中心等一大批現代文化體育娛樂休閑設施,以及已經開工建設的青島極地海洋世界、現代藝術中心、遊艇帆船俱樂部等項目,使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成為集觀光、度假、節會、體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區。
嶗山國家風景區
嶗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青島東部的黃海之濱,由9個風景游覽區、5個風景恢復區及外緣陸海景點三部分組成;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素以「海上名山第一」和「道教名山」而著稱,為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是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嶗山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歷史悠久,古跡薈萃,曾是中國道教重要傳播地,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稱;山石造型奇特,千姿百態,是「天然雕塑公園」;林木蒼郁,生機盎然,不乏古樹名花;物產資源豐富,礦泉水、海底玉等聞名海內外。
青島近郊旅遊資源
青島市郊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跡豐富多彩。千古名勝琅琊台,古台觀月、龍灣涌浪,始皇三次東臨樂而忘返,越王勾踐在此設台會盟諸侯、徐福東渡日本從此啟航;田橫島,西漢五百義士壯懷激烈、可歌可泣;還有被譽為石刻瑰寶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石林和春秋戰國的齊長城遺址等。
2005年,青島接待海外旅遊人數 68.44 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 4.15 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 2449.03 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 222.6 億元;旅遊業總收入為256.6 億元。
生活與環境
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青島新區已經成為青島的政治、經濟、金融和文化中心。昔日的陋屋舊居已經被環境幽雅的居民小區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代替。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沿海開放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貌保護城市,青島秉承「打造優美環境,構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規劃、生態環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造就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個性突出、山海優美、環境整潔、功能完善、生活舒適的人居環境。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並相繼獲得聯合國和國家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青島已經成為最適宜人類創業、居住的城市之一。
城鄉居民收支持續增長,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920 元,增長 16.5 %;人均消費性支出9883 元,增長 9.8 %,恩格爾系數 37.6 %。農民人均純收入 5806 元,增長 14.3 %,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3737 元,增長 11.4 %。社會職工平均工資15616 元,增長 16.1 %。城市人均現住房建築面積 22.96 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9.54 平方米。
㈥ 青島的歷史資料
青島地區歷史悠久,著名文化遺址有:岳石文化遺址(平度大澤山鎮東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遺址(即墨金口鎮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遺址(膠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李滄區古城頂遺址,距今也有3000年歷史。
西周時期,青島境內建立了夷國(今藍村)、莒國(都城計斤,今膠州)等諸侯國。東周時期,即墨(今平度古峴鎮)為齊國第二大都市,東部統治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踐北上遷都琅琊(今膠南琅琊鎮)。
秦朝,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膠東郡的郡治即墨均位於今青島境內。琅琊(膠南)還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臨琅琊(膠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隊從琅琊起航采仙葯。
西漢,設膠東國,定都即墨,漢武帝即位前被封為膠東王,即位後封其弟劉寄為膠東王,歷代膠東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王陵。漢武帝三臨不其城(今城陽區),「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女姑山設明堂祭海。西漢琅琊郡皋虞縣(今即墨溫泉鎮)人王吉任博士諫大夫,開創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王吉祖孫墓所在的即墨溫泉皋虞,被奉為琅琊王氏祖庭。東漢,鄭玄在不其縣創立康成書院。
西晉,不其城(今城陽區)成為長廣郡的郡治,法顯印度求經回國,於嶗山登陸,由長廣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不其城為東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橋鎮(膠州)成為著名貿易港口,設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關),宋朝更是與廣州、泉州、明州並稱為四大市舶司。
明朝設立鰲山衛、靈山衛(膠南靈山衛鎮),鰲山衛轄浮山所(今市南區東)、雄崖所(即墨豐城鎮),靈山衛轄夏河所(膠南琅琊鎮)、王徐寨所。許鋌奏請青島口、滄口、金口鎮等港通商獲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膠州為山東三大直隸州之一,平度州為散州,隸屬於萊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鎮總兵府(當時山東共設三鎮總兵)從蓬萊遷到青島,為青島建置的開始。
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佔領青島。康有為藉此上書光緒,引發戊戌變法。
1898年3月,簽署《膠澳租界條約》。11月,宣布青島為自由港。
1899年,租借地命名為青島市,設青島、鮑島、李村等區。大港碼頭、膠濟鐵路相繼開工。
1911年,清朝二品以上大員七十多人以及恭親王等人移居青島。1913年發動癸丑復辟失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成為亞洲唯一戰場,11月,日英聯軍佔領青島。
1919年,巴黎和會將青島租界主權讓給日本,成為「五四運動」導火索。
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設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後改膠澳商埠局),下轄青島市,直屬北洋政府。
1929年7月,國民政府接收青島,設青島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
1931年,沈鴻烈以東北海軍司令兼任青島市長,1932年正式擔任青島市長,主政六年,抓教育、建學校、定規劃、興建設、促民生、斗日寇,奠定了青島發展的堅實基礎。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
1939年,即墨、膠州劃歸青島市管轄,統籌規劃建設。
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直屬民國政府。
1949年6月2日,解放軍攻佔青島。青島改為山東省轄市,轄市南、市北、台東、台西、四滄、浮山、李村7市區和嶗山郊區。
1978年,膠縣、膠南縣、即墨縣劃歸青島,同時設立黃島區。
1983年10月,平度縣、萊西縣劃歸青島。
1984年5月4日,青島市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同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
1987~1990年,青島市郊五縣先後改為縣級市;1988年,嶗山縣恢復為嶗山區。
1986年,青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設立國家級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青島保稅區。
1994年,青島市區劃調整為七區五市: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黃島區和即墨市、膠州市、膠南市、平度市、萊西市。
2003年,設立國家級青島出口加工區。
2004年設立國家級青島保稅物流園區。
2006年,設立國家級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
2008年設立國家級青島保稅物流港區。
2011年1月,國家批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青島作為其核心城市、龍頭城市。
㈦ 青島歷史簡介
http://www.qingchina.org/culture/cul.
http://www.51766.com/img/lswhbwg/htm
青島歷史大事
田單破燕
【田單破燕】戰國時期,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攻克齊國70餘城,唯有莒和即墨久攻不下。當時的即墨城位於今青島平度市古峴鎮的大朱毛村一帶,是與臨淄齊名的齊國大邑。當率眾守城的田單得知燕王以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時,便進行反攻。田單下令將城中千餘頭牛集中起來,牛角上綁上尖刀,牛身上披五彩繒衣,牛尾上捆葦草並灌上油脂。夜間,在城牆上開幾十處洞穴,將牛縱出,燃其尾部葦草,牛被燒痛,便瘋狂向燕軍營壘沖去,5000名壯士隨後發起猛攻,城中老幼鼓噪助威,燕軍潰敗。田單乘勢收復了齊國全部失地。
㈧ 歷史的青島為什麼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當時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曾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的因為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跡而享有盛名;有的則因為出產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於世。它們的留存,為今天的人們回顧中國歷史打開了一個窗口。
1982年2月,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跡免受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從行政區劃看,歷史文化名城並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縣」或「區」。
截至2016年12日16日,國務院已將131座城市(此處為瓊山市已並入海口市,兩者算一座)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對這些城市的文化遺跡進行了重點保護。
青島的歷史雖短繁盛較晚,但近代被日德先後侵佔以及我國五四運動針對於此的反抗斗爭卻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也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文化,而現在作為重要的港口城市對我國經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作為1994年第三批入選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無可厚非!
㈨ 誰能給我講下「青島的地理知識」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是全國70個大中城市之一,全國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61.56萬人,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萬人;五市(縣級)485.3萬人。
名稱的由來
「青島」這個名稱,原指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之名的出現,就現在已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即墨縣令許鋌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鄉土,主持過《即墨縣志》的編纂。可以說,許鋌是第一個全面了解青島的人。盡管青島在當時,還僅有一個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於青島灣畔的一座小島「青島」,亦被許鋌所提及。
在許鋌編撰的《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關青島之名有這樣一段記述:「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顏武。」這里說的「青」,即是指青島,也就是現在的小青島。在許鋌的眼裡,小小的一個青島,不僅可以設防,抵禦倭寇的侵擾,而且還是可供人居的地方。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小青島最初還是主要用於軍事目的。
夜景需要指出的是,許鋌所此時所提及的「青島」,是浮山千戶所管轄的一個可以駐軍的小島。而在這個島的對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後宮,也已在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還可以追尋到天後宮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來闢建青島村的時代。
據編修於1924年的《胡氏族譜》記載:「吾族相傳自明永樂初年由雲南遷居即墨,世居青島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餘載」。這就是說,在天後宮還沒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經從雲南遷居在現迎賓館一帶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島村」。只是到了後來,村民繁衍愈眾,原來的村址已不能容納,故又分出一支來,搬遷到了現在的湖南路和廣西路一帶。這樣,原先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上青島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下青島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這就基本上給了我們一個清晰脈絡,即「先有青島,後有青島村,最後才有天後宮」。因為我們已知,青島附近的一些島嶼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名稱。估計「青島」之名,最晚也不能晚於明初。後來,胡姓族人從雲南來了,他們除以青島灣里這座小島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還將附近東面的一座山嶺,命名為「青島山」。來青島之後,他們「可樵可漁」,在這里建了一座「媽祖廟」,這就是後來的天後宮。到了天後宮建成的1467年,青島灣一帶就成了整個青島地區最大的漁貨碼頭,被稱之為「青島口」。等有了這么多冠以「青島」之名的地名之後,原先的「青島」就被俗呼為「小青島」了。
而另一個被稱做「青島」的小島,位於今即墨市田橫島的東北方,又名「三平島」。這個小島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縣志》中有過記載,但因與「青島」重名,故自20世紀初之後,便多稱為「三平島」。而這個「青島」,也就慢慢地沒有人叫了。
那麼,什麼時候才將「青島」作為青島地區的總稱呢?現在有資料記載的,就是天後宮內的一塊刻於清同治年間的《募建戲樓碑記》的石碑。此碑文記載:「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餘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雲集而至。」在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島」一詞,已不是一個島、一個村、一座山和一個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島地區的總稱。對於碑中之「青島開創」和「百有餘年」的斷語,時間當在清乾隆年間,這應該是青島的「開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歷史。
自然環境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嚴寒。